一閃神,沒抓住追蹤人數破五萬的moment.
謝謝您的追蹤,願意閱讀我的長文。
這真不是一般社群媒體使用者的習慣,只能說各位是現代少數靜得下來,定得下來的族群。而這是內心能夠平安者的重要特質。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你媽知道你在發廢文嗎?」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郭岱軒 本書特色: 文章可以廢,但不可以亂寫。 當專業媒體人成為「微重度」社群平台使用者, 述說為什麼我們發文炫耀、討拍或記錄一日三餐。 郭岱軒十年來從記者到主播,並曾任採訪組長,探索過專業嚴謹的傳播平台;而生活中他是社...
社群媒體使用 在 杰宇的法文邂逅 Facebook 八卦
台灣記者說:『台灣人應該學瑞士』🇨🇭🇨🇭
但我想告訴全世界:『瑞士才應該學習台灣的民主素養!』
【1月11號🙆♂️!1個拉1個,只要帶身分證就能投票!🎉】
明天就是台灣關鍵四年一次的總統大選,
剛好今年有機會感受台灣的選前氛圍,
也因此想要結合之前觀察過的公投氣氛及這次總統的選前氛圍,跟往年我參加過的瑞士公投選舉做比較,分享我的觀察心得。
近幾乎到了選舉,部分媒體會評論說台灣跟瑞士很像,
有評論說台灣的民主有點在學瑞士,我不同意,我反而覺得兩個國家選舉民主的精神非常不一樣,而且氣氛有很大的差異。
在瑞士,瑞士投票的參與率,很久沒超過一半,在上一次的45%就已經算高,其實我們歷年的公投投票率都大概是在40%,而且瑞士並沒有門檻,在瑞士真正對政治感興趣的人不多。
這禮拜看到很多朋友們很常在聊選舉,不管是咖啡店,教室,公園,甚至是捷運上及社群媒體,我的臉書幾乎無時無刻都有消息。不過,在瑞士我從來沒看過朋友在社群媒體分享政治的新聞,以我的同溫層來說,瑞士的年輕人對於政治感興趣是件非常稀有的事情。
大家的反應是,只要你開始聊選舉,就會被定位成一個無聊的人,這樣的情況在台灣完全相反。
第二個事情是成本。
在瑞士,真正去投票所投票的人很少,
早在公投三個禮拜前,選民就會收到所有候選人的信,而附上的另外一封信已經貼有郵票,只要把想投的人放進去並簽名,就能夠順利完成。
我們的民主制度是想要把投票動作的成本拉到零,增進行動的機會。
但是我發現在台灣很不一樣,當我聽到有一些學生從北部到屏東當天來回就為了投票,心裡很感動也很震撼。
我在想,如果瑞士政府沒有把投票的成本(時間和金錢)降到最低,基本上沒有人會願意投票。
第三個點是投票的複雜性。
朋友們都知道瑞士是直接民主的國家,
擁有將近200年的民主制度。
從2個大黨剛開始,很多黨開始分派,到後來每個黨的立場越來越複雜,所以選舉的時候會有相當多小黨,不過其實具有代表性在國會只有六個大黨,也因此,其實在瑞士你要了解每一個黨推行的政策和願景,有很高的門檻的時間成本。
第四點,台灣跟中國的關係是核心議題。
台灣在聊選舉的時候,言論的軸線總是最後回到中國與台灣的關係。
但是在瑞士每個人在意的議題相當分歧,而不會因為年齡或是其他社會標籤有顯著差異。比如:核能,年金,最低薪資。其實每一個人會因為關注的點不同選擇投不同的政黨。而在瑞士聊選舉主題比較多元。
第五點,瑞士人的立場比較委婉。
如果你問瑞士人想投什麼黨派,他基本上不會告訴你,也很難透過她的年紀,性別或是職業猜。瑞士人在調查很多瑞士人不想投什麼黨,其實沒有底的。有時候不是非黑即白。
不過,台灣人立場很明顯,
從我的經驗中,訪問過不同鄰居,朋友,學生,計程車司機,咖啡店老闆,甚至是室友。針對這次的選舉,大家都不避諱的大聲講出來立場。
第六點,台灣人政治立場比較兩極。
我的觀察是,在台灣的政治意識型態比較嚴重一點。好像比較少人會改變意見,很多時候是因為家庭的因素,也或者是因為一直以來都是投這個黨派,感覺在台灣沒有很多人因為看了辯論會而換了想投的候選人
(也可能是因為辯論會對辨別沒有幫助😂)。
我也觀察到,因為比較容易感受到互相看不起另外一邊的看法, 舉個例子,我在台中時,感受到台中年紀大的人對於某位候選人的說法聽起來反而是種仇恨, 也聽過不管對方陣營怎麼說,都是該候選人的問題。
第七點,代溝的差異。
在這次的選舉,基本上知道對方的年紀可以猜到政治立場。不過,在瑞士,反而很多保守黨都是年輕人,這可能跟不從族群在社群媒體使用習慣的不同以及臉書演算法的關係,促使同溫層的溝通始終在同溫層。
第八點,群眾壓力。
以這次的選舉來講,我觀察過周遭的朋友很會動員投票,這樣的社會同儕的影響確實也很有效,不過我在瑞士完全不會特別跟朋友討論起這樣的話題,對方如果說他沒有要去投票,我們可能就只是輕描淡寫過去。
小結論,我真心從這次的台灣選舉佩服台灣人的民主精神。就算瑞士已經有兩百多年的民主,但台灣能夠在短短將近三十年內培養出這麼高的民主素養,很讓人驚訝。
心理學告訴我們,用『選民』二字能夠讓人們意識到手中的『權力』,
我想告訴台灣朋友們,請珍惜自己手中可貴的『權利』,把自己的想法訴諸行動。
最後,台灣記者說:『台灣人應該學瑞士』
我反而想告訴瑞士記者:『但我覺得瑞士人反而應該學台灣!』
台灣我愛你💋💋!謝謝這一刻寶貴的一課。
#杰宇的法文邂逅
#身分證就能投票
#意識到自己選民的力量
👋👋謝謝Grace協助文字潤飾!
社群媒體使用 在 杰宇的法文邂逅 Facebook 八卦
台灣記者說:『台灣人應該學瑞士』🇨🇭🇨🇭
但我想告訴全世界:『瑞士才應該學習台灣的民主素養!』
【1月11號🙆♂️!1個拉1個,只要帶身分證就能投票!🎉】
明天就是台灣關鍵四年一次的總統大選,
剛好今年有機會感受台灣的選前氛圍,
也因此想要結合之前觀察過的公投氣氛及這次總統的選前氛圍,跟往年我參加過的瑞士公投選舉做比較,分享我的觀察心得。
近幾乎到了選舉,部分媒體會評論說台灣跟瑞士很像,
有評論說台灣的民主有點在學瑞士,我不同意,我反而覺得兩個國家選舉民主的精神非常不一樣,而且氣氛有很大的差異。
在瑞士,瑞士投票的參與率,很久沒超過一半,在上一次的45%就已經算高,其實我們歷年的公投投票率都大概是在40%,而且瑞士並沒有門檻,在瑞士真正對政治感興趣的人不多。
這禮拜看到很多朋友們很常在聊選舉,不管是咖啡店,教室,公園,甚至是捷運上及社群媒體,我的臉書幾乎無時無刻都有消息。不過,在瑞士我從來沒看過朋友在社群媒體分享政治的新聞,以我的同溫層來說,瑞士的年輕人對於政治感興趣是件非常稀有的事情。
大家的反應是,只要你開始聊選舉,就會被定位成一個無聊的人,這樣的情況在台灣完全相反。
第二個事情是成本。
在瑞士,真正去投票所投票的人很少,
早在公投三個禮拜前,選民就會收到所有候選人的信,而附上的另外一封信已經貼有郵票,只要把想投的人放進去並簽名,就能夠順利完成。
我們的民主制度是想要把投票動作的成本拉到零,增進行動的機會。
但是我發現在台灣很不一樣,當我聽到有一些學生從北部到屏東當天來回就為了投票,心裡很感動也很震撼。
我在想,如果瑞士政府沒有把投票的成本(時間和金錢)降到最低,基本上沒有人會願意投票。
第三個點是投票的複雜性。
朋友們都知道瑞士是直接民主的國家,
擁有將近200年的民主制度。
從2個大黨剛開始,很多黨開始分派,到後來每個黨的立場越來越複雜,所以選舉的時候會有相當多小黨,不過其實具有代表性在國會只有六個大黨,也因此,其實在瑞士你要了解每一個黨推行的政策和願景,有很高的門檻的時間成本。
第四點,台灣跟中國的關係是核心議題。
台灣在聊選舉的時候,言論的軸線總是最後回到中國與台灣的關係。
但是在瑞士每個人在意的議題相當分歧,而不會因為年齡或是其他社會標籤有顯著差異。比如:核能,年金,最低薪資。其實每一個人會因為關注的點不同選擇投不同的政黨。而在瑞士聊選舉主題比較多元。
第五點,瑞士人的立場比較委婉。
如果你問瑞士人想投什麼黨派,他基本上不會告訴你,也很難透過她的年紀,性別或是職業猜。瑞士人在調查很多瑞士人不想投什麼黨,其實沒有底的。有時候不是非黑即白。
不過,台灣人立場很明顯,
從我的經驗中,訪問過不同鄰居,朋友,學生,計程車司機,咖啡店老闆,甚至是室友。針對這次的選舉,大家都不避諱的大聲講出來立場。
第六點,台灣人政治立場比較兩極。
我的觀察是,在台灣的政治意識型態比較嚴重一點。好像比較少人會改變意見,很多時候是因為家庭的因素,也或者是因為一直以來都是投這個黨派,感覺在台灣沒有很多人因為看了辯論會而換了想投的候選人
(也可能是因為辯論會對辨別沒有幫助😂)。
我也觀察到,因為比較容易感受到互相看不起另外一邊的看法, 舉個例子,我在台中時,感受到台中年紀大的人對於某位候選人的說法聽起來反而是種仇恨, 也聽過不管對方陣營怎麼說,都是該候選人的問題。
第七點,代溝的差異。
在這次的選舉,基本上知道對方的年紀可以猜到政治立場。不過,在瑞士,反而很多保守黨都是年輕人,這可能跟不從族群在社群媒體使用習慣的不同以及臉書演算法的關係,促使同溫層的溝通始終在同溫層。
第八點,群眾壓力。
以這次的選舉來講,我觀察過周遭的朋友很會動員投票,這樣的社會同儕的影響確實也很有效,不過我在瑞士完全不會特別跟朋友討論起這樣的話題,對方如果說他沒有要去投票,我們可能就只是輕描淡寫過去。
小結論,我真心從這次的台灣選舉佩服台灣人的民主精神。就算瑞士已經有兩百多年的民主,但台灣能夠在短短將近三十年內培養出這麼高的民主素養,很讓人驚訝。
心理學告訴我們,用『選民』二字能夠讓人們意識到手中的『權力』,
我想告訴台灣朋友們,請珍惜自己手中可貴的『權利』,把自己的想法訴諸行動。
最後,台灣記者說:『台灣人應該學瑞士』
我反而想告訴瑞士記者:『但我覺得瑞士人反而應該學台灣!』
台灣我愛你💋💋!謝謝這一刻寶貴的一課。
#杰宇的法文邂逅
#身分證就能投票
#意識到自己選民的力量
👋👋謝謝Grace協助文字潤飾!
社群媒體使用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評價
本集主題:「你媽知道你在發廢文嗎?」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郭岱軒
本書特色:
文章可以廢,但不可以亂寫。
當專業媒體人成為「微重度」社群平台使用者,
述說為什麼我們發文炫耀、討拍或記錄一日三餐。
郭岱軒十年來從記者到主播,並曾任採訪組長,探索過專業嚴謹的傳播平台;而生活中他是社群平台的愛用者,放鬆、詼諧又時而犀利。在專業與日常之中,揭開社群平台凝結的生活片段,談論其中的使用觀察。
當不再是把生活分享到社群,而是社群成為了生活的一部分
失戀了希望得到安慰、每天日常吃了什麼、想隨意地說些感性的話,像是跟朋友滔滔絮語一般抒情……本來只有實際上真正在身邊的人才能分享的場景,多了網路這樣沒有界線的空間;空間是虛擬的,但情感與生活仍舊是真實的。我們可以討論使用社群平台的頻率、密度與喜好,但已然無從二分好壞與真假。
常見的社群發文主題×小直人的使用觀察
有些主題可能每個使用社群平台的人都看過:美食文、天氣文、生日文、旅行文、宵夜文,到容易引起不同意見的炫耀文和業配文。到底是什麼樣的句式或結構,形成了鮮明的發文類型?又或者掌握哪些元素與思考,就可以透過這些類型表達自己的生活面向?看似已成直覺與習慣的發文,有我們沒發現的風格與生態。
使用者的思維,左右了網路的力量
若在網路揭發不肖商家,消費者很快就會群起撻伐,諸般揭露行為有時並非理性問責,也能在網友輕易附和之下,旋即蔓生成了一陣強大輿論,但若是未經細究的不實指控,卻似乎無人能夠收拾殘局。反之,一段人生故事、一張照片,也是催生公益支援行動的強力工具,在我們未能親赴的場景中,也能遞上溫暖。
郭岱軒以輕巧的文字,一一展開各種社群平台現象;
正面與深刻的思維,在真實與虛擬都同等重要。
作者簡介:郭岱軒(小直人)
從菜鳥記者、新聞主播到主管;有發不完的廢文、說不盡的故事。
進大學第二年就開始實習,一頭栽進電視新聞圈。
曾經熱血、也撒狗血;看盡冷血、道盡心血。
除了採訪、撰寫新聞報導,也是微重度社群媒體使用者、大量廢文創作者。
作品有影評、政論、自以為現代詩,與各式散文。
社群媒體使用 在 當台灣人每天花2小時玩社群,Facebook、Instagram、Youtube 的八卦
使用 時間方面,台灣網友每日平均花費2 小時6 分鐘於社群,較2022 年成長2 分鐘;值得一提的是,由於疫情趨緩、大眾重拾實體娛樂,2023 國民網路使用時間較去年減少了將近1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