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日起,高雄防疫措施升為準三級防疫
國外疫情嚴峻,國內本土疫情單日新增180例。且在新北、北市萬華熱區陽性篩檢率3%到10%不等,已具相當風險。再加上英國變種病毒株、以及台灣都是一日生活圈等因素,高雄的疫情也面臨嚴峻挑戰。
因此,我們也必須做整個疫情傳播嚴陣以待,提前因應。
大家所關心的案1289足跡,已由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公布:
5/9 13:30 搭乘普悠瑪127車次南下。
17:32搭乘高雄捷運紅線(高雄車站至小港站)。
18:10至全聯福利中心小港康莊店。
5/10-5/11 19:00至全日運動健身房。
要提醒大家,曾出入以上場所,或者曾有其他案例相關的旅遊史、接觸史,並出現相關症狀,懷疑是否為武漢肺炎,請務必撥打1922或聯繫地方衛生局防疫專線723-0250安排採檢。
.
◎高雄市提升為準三級相關防疫措施:
時間:5/15~5/28
1、外出時全程佩戴口罩。
2、避免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
3、自我健康監測(有症狀應就醫)。
4、營業場所及洽公機關(構):落實人流管制,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
6、職場及工作處所:遵守企業持續營運指引之防疫規定,落實個人及工作場所衛生管理,鼓勵企業持續營運因應措施(如異地或遠距辦公、彈性時間上班)。
6、餐飲場所應遵守實聯制、社交距離、隔板等防疫措施,無法落實則採外帶。
7、婚、喪禮應落實實聯制與社交距離並加強清消。
8、公共場域、大眾運輸加強清消。
⭐️高雄市休閒娛樂場所應關閉:歌廳、舞廳、舞場、夜總會、俱樂部、酒家、酒吧、酒店(廊)、夜店(PUB)、養生館、護膚店、理容按摩視聽複合店、特種咖啡業(含陪侍小吃部等備有陪侍服務,供應飲料之營利事業)、錄影節目帶播映場所(MTV)、視聽歌唱場所 (含KTV或設施內提供伴唱視聽設備之營業場所)、理容院(觀光理髮、視聽理容)、指壓按摩場所、健身休閒中心(含提供指壓、三溫暖等設施之美容瘦身場所)、保齡球館、撞球場、健身中心(含國民運動中心、桌球羽球館)、室內螢幕式高爾夫練習場、網咖、遊藝場所、電子遊戲場、資訊休閒場所及其他類似場所與飯店內附屬上述場所、釣蝦場附設的KTV及無法保持社交距離之其他類似場所 。
⭐️宗教祭祀場所活動部分
1.全面停止進香團與遶境相關活動。
2.寺院、宮廟、教堂(教會)及其他類似場所之活動應落實實聯制與社交距離並加強清消。
⭐️高中以下校園停止對外開放。
⭐️取消畢業旅行,畢業典禮改為線上舉行。
⭐️停止社團及跨縣市交流活動。
⭐️高雄市關閉場所
1.觀展觀賽場所:展覽場、集會堂、體育館、活動中心、室內溜冰場、室內游泳池、室內遊樂園、專營兒童遊戲場及其他類似場所。
2.教育學習場域:樂齡學習中心、長青學苑。
3.老人共餐及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暫停。
⭐️各場所因應防疫措施
•電影片映演場所(戲院、電影院)採梅花座。
•展演場所(博物館、美術館、陳列館、史蹟資料館、紀念館)、戶外遊樂園等採人流管制。
•音樂廳、表演廳採梅花座。
•社區大學訓練班、K書中心、社會教育機構(社會教育館、科學教育館、圖書館)等其他類似場所採梅花座。
•老人送餐持續。
•補習班高規格防疫,保持社交距離,戴口罩,若無法維持則關閉。
⭐️高雄市醫療體系應變
1.擴大開設專責病房
2.分艙分流
3.設置戶外篩檢站採檢
4.廣泛運用遠距醫療於門診病患
5.啟動專責應變醫院
6.具呼吸道症狀民眾應於戶外就診
7.於社區藥局購置退燒藥者加強詢問T.O.C.C
8.清查醫護人員的雙北旅遊史
⭐️應減少區域間的非必要移動
1.會議及課程建議以視訊或遠距教學進行。
2.高雄市所屬公務人員暫緩前往北部進行各項非必要的公務、私人行程。
3.市民朋友避免前往北部參加非必要的會議、參訪、旅遊、探親、聚會等活動。
.
阻止病毒進到高雄社區裡面,是我們最大的原則。
也提醒大家,幾個原則最重要,保持社交距離、戴上口罩、符合資格者預約施打疫苗。
盡量減少活動,沒有必要不要外出,減少非必要人員移動,戶外、室內都保持社交距離,避免病毒傳播。
要和所有市民朋友特別拜託配合防疫措施,也為造成市民的不便說聲抱歉。防疫作戰,我們一起努力!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What's Up ChaCha,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念師大社會教育學系雙主修表演藝術學系// . 其實之前就錄好了但我花了兩個禮拜在猶豫口紅是不是太紅?後來太懶得重拍了希望大家接受口紅太紅哇哈哈 . 對怎麼選大學有興趣請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9_s5SN4Vyo&t=72s . . Instagram...
社會教育 學 系 大學 在 馬英九 Facebook 八卦
當志工就是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時間與精力,當別人因為自己的付出而感謝或快樂,「你就會得到雙倍的快樂!」,是一件利人又利己的事。
1961年1月, 美國史上最年輕的總統約翰.甘迺迪,在就職時說出傳頌半世紀的名句:「不要問國家能為你做甚麼--要問你能為國家做甚麼。」(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
一個月後,他簽署了一項成立「和平工作團」(Peace Corps)的法案,使往後半世紀,有20萬以上的青年志工(大部分是大學生),在受訓三個月之後,到世界各國從事一年的志願服務。和平志工的理念與行動,激勵了全世界無數懷抱理想主義的青年,投入志工服務。
12月5日是國際志工日,星期日我第四度參加了區域和平志工團的團慶大會。「區域和平志工團」是我上任後推動的重要的青年政策之一,在青輔會的努力下,四年多來已有1000多個團隊、72萬人加入志工行列。這一代的青年學子在志工運動上有相當不錯的成績,為了服務社會,他們常常個把月沒有回家;就算在無水無電、無法洗澡的環境下工作,也甘之如飴,這樣的精神令人感佩。
我親自頒發的國際志工類,第一名的隊伍是連續四年到離天最近的地方—青海,服務的政治大學國際志工社。他們滿載臺灣的愛心,募集許多二手圖書贈與當地的珍秦寄校,除了中文書籍外,也貼心地添購藏文故事書,帶領932位小朋友以書本認識「長大後想出去看看的世界」。儘管在營隊期間,不少隊友因高原缺氧所苦,但仍堅持服務他人的初衷,在蒙古包裡編排英文教材、在遼闊的碧天和芳鮮的草原進行地震急救演練。
另外一個我親頒的社區服務首獎,是自99年春天開始到台東縣東河鄉興昌社區的台師大社會教育系同學們。興昌社區在太平洋海岸線旁,由阿美族、閩南人、新移民和客家人組成。從城市來的學生服務隊,舉辦營隊,教導、協助小朋友處理水溝污染等,與當地居民建立深厚的情誼;同樣地,他們也在社區裡,接觸到在地豐富的族群、宗教、文化資產。
人生苦短,助人情長。謝謝所有的志工朋友,也期許更多的青年加入志工的行列,親身創造幸福、分享幸福。
社會教育 學 系 大學 在 Facebook 八卦
自從五月份疫情爆發以來,因為3+11相關爭議,我鮮少對外發文,但對民眾的服務從來沒有停歇。對於3+11的爭議,如我之前所說,我為機組員開協調會,出發點是擔心機組員身心狀況導致飛安疑慮。對於相關決策與疫情關聯,除了指揮中心多次說明,我也相信行政院與監察院分別進行的調查,會釐清相關爭議,我也會盡全力協助相關爭議釐清。
非常感謝這段時間關心和鼓勵我的朋友,我會繼續做好我的工作,今明兩天我也想向大家報告這幾個月我們的工作成果和大家分享:
---------------------------------------------------
范雲工作成果報告(2020/02-2021/07)
✅ 深化民主,守護主權
守護主權,防範紅色滲透
進入立院後,推動台灣成為正常國家,與建構防範中共滲透的防禦工事,是我與過去在街頭守護民主的夥伴們共同努力、不敢懈怠的重要工作。我一上任,就積極處理中研院士應為本國籍,以及中研院外文名稱正名討論的開啟。接著,包括成功推動影音串流平台OTT要合法納管才能落地、數位身分證要先立法再實施等,都是為了要防範中共在科技、媒體、教育、學術等領域的紅色滲透。
深化民主
除了防範紅色滲透,我努力推動深化台灣民主,建立一個保障人權的民主台灣。我提出了憲法增修條文草案,一方面確立國家人權委員會獨立行職權,二方面強化人權保障,將社會權、文化權入憲。為了去除威權文化,我提出「宣誓儀式民主化」三法案,希望未來台灣民選公職不用再對國父遺像敬禮。
針對平等參政,我也提出選舉公共化的修法,期待經濟資源不再成為人民參選的門檻。看到香港人爭自由所遭受的迫害,我也提出「跨國全球人權問責」法案,希望能讓台灣為國際民主自由同盟盡一份力。
✅ 團結!看見每一位勞動者的辛苦
作為一個教育領域的勞動者,我希望能補上勞動權益的拼圖缺角,也希望能協助解決非典型勞動工作者的困境。
今年五一勞動節前夕,我與15個工會勞團共同呼籲職災保險專法(我提出本屆立院第一個草案版本)、公益揭弊法、勞動教育促進法、最低工資法、性工法中陪產暨親職假等五大勞權法案,應盡速立法或修法。我的辦公室也提出了相關法案。
我也協助了包括外送員、專櫃銷售人員、駕駛、教師、護理師,以及藝文工作者爭取他們應有的勞動權益。
✅ 讓各領域的女性都能平等發展
投入婦運超過三十年,我是性別運動的終身推動者。進入立院後,我與婦女團體站在一起,持續努力修法處理權勢性侵、跟蹤騷擾、數位性別暴力、遭遇雇主性騷擾求助無門、弱勢女性處境包括月經貧窮,以及還國際慰安婦正義等議題。
性別議題深入社會文化,從人身安全的侵害到厭女現象的日常,以制度與政策確保界線是最根本的。我的團隊積極協助在不同領域中的女性所面對的環境不友善,目前有具體處理的包括運動領域、科技領域,以及金融領域。針對政治領域,我也提出了行政院組織法修法版本,明定未來政務官任命單一性別比例不得少於三分之一。
✅ 親子友善,讓家長與孩子一起快樂成長
友善家庭
台灣社會的家庭樣態非常多元,我進入立院後,就努力推動從孕育孩子、誕生、養育到求學每個階段的改革,希望讓各種家庭樣態中的每一位家長都能與孩子一起快樂成長。
我提出陪產親職假、七天有薪家庭照顧假、補正幼兒園虐童罰則漏洞,也實質透過質詢、溝通與預算審查,敦促政府提升幼托公共化與家外送托比率。
友善親子環境
我也推動了包括圖書館、藝文場館與故宮的兒童近用與親子友善環境;積極協助家長一起努力改變小孩可能遇到的霸凌或性別刻板就學環境。從親子共讀、校外人士進入校園教學的把關到教育部家庭教育網站內容的檢討,我與團隊積極努力,與家長們一起打造親子友善環境。
✅ 責無旁貸!做助人工作者的後盾
出身社運,我一直感謝「助人工作者」支撐台灣社會各個角落人們的辛勞!因此我進入立院後,就努力與這群人並肩作戰。
我的辦公室處理過社工、護理師、醫師、心理師、照顧人員等助人工作者所遇到的不合理的對待,其中包括醫師面對的天價違約金、專輔人力的不足、照顧人員應有全新疫苗照顧假、日間精神復健機構納入紓困4.0等協助與爭取,我跟團隊都是日夜兼程全力以赴。
我的團隊最近成功為台北榮總的護理師爭取到加班費,感謝退輔會因此建立了全國各地榮總系統護理師「事後申請加班」的合理程序!
✅ 性別平等不能退守,攜手同志對抗歧視
婚姻平權法案為台灣建立了人權立國的國際形象,但因為保守勢力的抵擋,「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對同志家庭權益的保障仍不完整:同志配偶無法共同收養、部分跨國同志配偶仍無法在台灣成家等,仍需持續推動。
此外,這個社會對同志的歧視與偏見並不會立刻改變,過去這一年多內仍然發生友善同志的童書繪本「國王與國王」被抹黑以及大學「性別平等專題研討」邀請反同言論講師等事件。
我與團隊除了緊急協助處理了多起歧視同志的案件,也督促教育部在推廣教育、社會教育、師資職前培訓、教師在職進修、教科書審查、身心障礙及特殊教育、家庭教育等面向,都必須避免針對同志的偏見與歧視;也要求包括體育、國軍、金融業、勞動職場各領域推動性別平權措施。
✅ 推動讓學生成為學習主體的教育:
守護學生權益、保障學生自治,落實校園民主
作為一個學生運動參與者,我認為校園民主就是讓年輕人成為學習主體,展現自己想法的重要過程。因此進入立院後,我就與新世代學子緊密互動,從制度面協助解決學生權益不受保障的困境,包括檢討黑心校規、健全學生申訴機制、補足學校諮商輔導資源、縮小數位落差以及完善學校飲食教育。
我跟團隊在處理學生求援的議題時,都會反覆確認各種社經背景、性別、性傾向、性別認同與氣質、族群、身心狀況的學生會面對如何不同的處境。未來任期中,還有二個議題需要全力以赴的:十八歲公民權入憲,以及讓黑心校規真正從校園消失。
✅ 一步一腳印,服務各地民眾不分區
我的團隊常常說我辦公室是名副其實的「不分區」立委,地方選民服務有我從政以來深耕的台北市大安區、有我認養的花蓮、還有我的老家淡水和故鄉雲林等地;也跟各地友善議員合作,將地方問題但屬於中央權限的議題,和各部會討論與處理。
過去這一年半來,我們辦公室成功協助各地民眾處理問題,例如成功協調各單位,完成台北車站街友家當安置處理,讓北車環境整齊,同時也保障街友生存空間。
其他還有督促道路標示改善完成、促使衛福部醫院移除埋設於民眾土地上會造成汙染之管線、使大學重要地震帶研究取得場址、爭取地方閒置公家宿舍作為居民活動場所、敦促大學校園改善校內危險斜坡道、召開協調會處理地方瀝青廠長期空氣噪音廢棄物污染問題等。
民眾的小事,就是民意代表的大事,我和團隊會繼續為地方服務。
✅ 轉型正義,讓台灣成為正常的民主國家!
我們那一代的青年,是在威權教育與對抗威權中長大。我一直相信,只有當國家願意公開威權時期壓迫的真相,社會也不會選擇迴避,才會有真正的和解。
進入立院後,我努力促成政府一步步公開威權時期的各種檔案,包括:擴大解密並開放政治檔案、推動威權時期大法官解釋會議紀錄公開,以及促成國安局長承諾正視威權時期國安局過錯等。
在這麼多的政治案件中,讓我念茲在茲的是林義雄案與陳文成案的真相釐清與究責。直到這一刻,當年國家有系統介入的真相仍未能完整公開與被究責。我會繼續努力,因為唯有真相與究責,台灣社會才能得到和解與正義。有了歷史正義,這個國家也才能成為一個正常的民主國家。
---------------------------------------------------
以上是我的簡要問政報告。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再看附圖中的具體內容。
讓我們一起加油,為弱勢、為公益、為台灣,繼續風雨同路。
社會教育 學 系 大學 在 What's Up ChaCha Youtube 的評價
我念師大社會教育學系雙主修表演藝術學系//
.
其實之前就錄好了但我花了兩個禮拜在猶豫口紅是不是太紅?後來太懶得重拍了希望大家接受口紅太紅哇哈哈
.
對怎麼選大學有興趣請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9_s5SN4Vyo&t=72s
.
.
Instagram : whatsupchacha

社會教育 學 系 大學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評價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PTS )
PNN Justin.tv頻道 ( http://zh-tw.justin.tv/pnnpts )

社會教育 學 系 大學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評價
雖然「新竹動物園」在2019年底早已風光開幕,也成為IG熱門的打卡聖地,但因為開幕初期的人山人海與後來武漢肺炎爆發等因素,便沒去實地訪查。新竹動物園的空間可以說是現存原址「#台灣最早的動物園」,整體規劃可追溯到日治時期,這次終於有機會去體驗觀察一下這個特別的空間。我們今天就以 #影片實境走訪的方式,來感受、觀察、探索、分析新竹動物園,從城市政策、動物園文化史、空間與建築變遷面向,來認真逛玩動物園。
.
▓ #新竹之森的政策論述
.
從2017年開始,新竹市政府開始提出他們的城市願景,以「#新竹之森」作為城市發展的主軸論述,展開一系列圍繞著「水」與「森」的都市規劃,試著從啓蒙市府與市民美感的思維力,推動美感教育,讓新竹市邁向更雋永的城市,創造城市品牌。可以見到「美感」是「新竹之森」論述所強調的關鍵面向。而這個視覺性、感受性便實踐推展於各種的實際規劃上,新竹動物園當然也是。
.
▓ #日治時代的新竹兒童遊園地
.
重整了三年,新竹動物園於2019年底重新開園,因令人驚艷的美學設計,吸引大量參觀人潮。新竹市立動物園,是目前臺灣原址現存最老的動物園,1935年,為慶祝新竹街改為新竹市五週年,由市民捐款興建「#新竹市兒童遊園地」。1936年8月,日治時期新竹州新竹公園內的兒童遊園地正式開園,園內附設動物園區。對照今昔園區規畫,基本格局與範圍變化不大,遊逛園區可以清楚體驗到時間流變下的空間更迭。
.
▓ #近代動物園的發生
.
要談動物園之前,要先稍微認識一下日本「遊園地」的發生。研究者若生謙二(1984)羅列了日本動物園的發展史:
.
1. 見世物園地時代(江戶時期中末)
2. 山下町博物館時代(明治6年頃~明15年)
3. 上野動物園開設與展開時代(明15年~明治42年頃)
4. 京都、大阪、名古屋動物園開設時代(明治30年代~大正末期)
5. 電鐵資本遊園地型動物園開設時代(昭和初年~昭和17年頃)
6. 戰時體制時代(昭和18年~昭和22年)
7. 地方自治體動物園開設時代(昭和23年~昭和30年頃)
8. 昭和30年代以降的動物園
.
最初的動物園,起於江戶時代賞玩「見世物」的奇觀娛樂,有點像是台灣觀光區會出現的「搜奇博物館」,讓人觀看一些稀有的(動)物,例如「大阪孔雀茶屋」(中藤保則,1984)。這樣的遊園地展開,興於日本大眾城市發展初期,提供都市娛樂空間。這股風潮在「電鐵資本遊園地型動物園」時期最為高漲,也是日本近代動物園典型,北海道知名的旭山動物園是代表之一,強調「休閒」與「娛樂」,讓大眾可以「#愉快地觀賞動物」。(若生謙二,2010)
.
▓ #動物與戰爭
.
台灣的動物園始於日治時代,如圓山動物園、新竹動物園等。除前述電鐵公司出資建立的動物園,所帶著的大眾娛樂功能,動物園的設置,也說明著日本強化民族國家與殖民治理的特質,透過動物展示、自然知識的掌握,展演與宣傳國家權力。新竹兒童遊園地裡的附設動物園,在戰爭時期,被遷移到台北圓山動物園寄養。
.
新竹兒童遊園地一方面顯示了日治時代末期專業化、大型化樂園休閒機制的誕生,園區內以「#散步」、「#觀賞」、「#參與」的空間設計與裝置,形成了台灣民眾現代休閒生活的經驗與方式。但也還是可見到日治政府將公共休閒視為社會教育的一種方式,官方制定的休閒娛樂和公共設施,成為執政者推行其教養和教化工作的工具(徐聖凱,2019)。而被遷移到圓山動物園的動物們,也化身為提升戰爭道德(war moral)的代言人,以「大象」為例,大象同時被作為是「觀賞動物」與「戰場駝獸」,連結了後方與前線的戰爭心靈(鄭麗榕,2013)。
.
直至戰後才又重新開放,逐步成為後來的新竹動物園。因此我們可以在新竹動物園裡,看見舊大門、噴水池、黃魚鴞欄舍、石燈籠、狛犬等歷史建築,其保有日治時期到現在的空間軌跡。
.
▓ #沒有籠子的動物園
.
跟著動物園的發展觀點一路走來,可以鮮明地感受到這類「園區」對大眾集體休閒生活的形構。同樣地,在「新竹之森」的美感論述下,建築師邱文傑延續新竹城市願景,打造了一個設計感、美感十足的動物園空間。建築師強調,新竹動物園是一個「沒有籠子的動物園」,以「動物」為中心的園區設計,讓大眾可以更親近地參與到動物的生活中。
.
新竹動物園的空間設計十分有層次感,在視野上,創造了一個具體而微,又開闊流暢的空間,從大門進入開始,高起的平台俯視動物園整體,旋即進入的地底親近動物的生活,小河水岸不時出現在散步的路線上,樹木與丘陵所構成的層次感讓規模不大的園區有豐富的身體參與。各時代的舊有建築物有意識、有意義地被保存下來,例如日治時代的豪華大門、戰後的大象綾子的故事屋、開放給人類使用的大鳥籠,整體而言,對人類的美感而言,是很好的「公園裡的動物園」。
.
▓ #動物裡的公園或是公園裡的動物園
.
對於動物而言,棲息空間或許還是稍嫌狹小或規畫不妥,這方面我並非專家,可見《沒有籠子的動物園,圓了誰的夢?從改建後的新竹動物園談起》(https://wuo-wuo.com/report/57-comment/1106-hsinchu-zoo-opinion)。不過,在遊歷新竹動物園時,可以明顯地感受到動物與人的距離被拉近成一種參與關係,像是走進公園碰見動物,這與現代動物園科普式的知識展示不太一樣。究竟「#動物裡的公園」或是「#公園裡的動物園」哪一個更好呢?值得大家去動物園拜訪時感受一下、思考一下。
.
🗂 #參考文獻
.
1. 若生謙二(1982)。近代日本における動物園の発展過程に関する研究。造園雑誌,46(1),1-12。
2. 若生謙二(2010)。動物園革命。岩波書店。
3. 中藤保則(1984)。遊園地の文化史。自由現代社。
4. 鄭麗榕(2013)。戰爭與動物: 臺北圓山動物園的社會文化史。師大台灣史學報。
5. 徐聖凱。(2019)。日治時期臺灣的公共休閒與休閒近代化。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學位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