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 #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港口的大爆炸,造成至少78死、4000多人受傷的慘劇,主因仍有待調查,不過,黎巴嫩官方及專家根據爆炸後產生的紅褐色雲煙推斷,很可能是六年前當局查扣一艘懸掛摩爾多瓦旗幟的貨輪,該貨輪上所載的2750噸硝酸銨,因 #倉庫儲存失當 而引起大爆炸,此案已引起世人對於 #化學爆裂物儲存安全問題 的憂慮與重視。
儘管美國總統川普認為,這看起來像是恐怖襲擊,但目前沒有任何政府單位為此言論背書,而以色列國防部及黎巴嫩武裝組織真主黨也已否認與事件有關。目前綜合看來,應該是屬於工安事件而非攻擊事件。
#硝酸銨 是結晶狀的鹽化合物,主要用於農業作為高氮肥料,不過,它也是一種普遍的工業炸藥,是俗稱肥料炸彈 (英語:ANFO) 的主要成分,若遇到較高溫度,很可能會被引燃並釋放大量氧氣,可造成威力強大的爆炸,亦可用於殺蟲劑、冷凍劑及煙火等。
我們除了要為黎巴嫩的爆炸意外死傷者祈福,更應該從這件不幸的爆炸當中學到教訓,嚴肅思考與檢視台灣目前儲存化學物、爆裂物與相關工業原料的安全情況,是否符合法規標準?甚至目前的法規與安全措施有無改進空間?
虹安回想起,今年六月底,#環保署 網站才貼出一份名為「國內外化學品事故案例分析及危害防治」的報告,提醒國人重視化學品事故及危害防治,包括我國過去曾發生台中工業區欣晃製藥工廠大火造成化學品自燃、新竹工業區的福國化工爆炸案、嘉義縣三元化工廠大火,以及去年才發生的雲林麥寮六輕工業區台化芳香烴三廠管線破裂爆炸案,都在在提醒我們對於化學物的儲存、安放、維護都還有很大的檢討改進空間。
身為立法委員,虹安在這裡提出以下要求,並也將作出相關部會監督:
1⃣️ 政府全面清查國內所有化學工廠、港口碼頭、物流倉庫的存放數量與安全措施,
2⃣️ 把國內每一年的危險物品的產量、儲存槽(包括各種倉庫空間)、儲存設備、儲存方式做一個整理與公布,給民眾一個安全的生存環境與空間。
3⃣️ 呼籲各界加強工業安全檢查,包含危險物品儲放環境的檢視、改善。
只有超前部署、居安思危,我們才能在妥善運用化學原料進行經濟發展的同時,兼顧環境保護與確保國人的生命財產安全。
參考資料:
國內外化學品事故案例分析及危害防治-環保署
https://toxicdms.epa.gov.tw/edm/EpaperContent/583
《毒性及關注化學物質管理法》
https://oaout.epa.gov.tw/law/LawContent.aspx?id=FL015852
丹麥化工專家分析爆炸起因
https://nyheder.tv2.dk/udland/2020-08-05-ekspert-forklarer-hvad-der-sandsynligvis-skete-i-beirut
紐約時報對於黎巴嫩爆炸案目前的歸納與報導
https://www.nytimes.com/2020/08/04/world/middleeast/beirut-explosion-blast.html
黎巴嫩首都貝魯特大爆炸:至少78人死亡,數千人受傷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3655930
硝酸鹽氮化學式 在 林淑芬 Facebook 八卦
農藥與永續農業。
今天北區環保團體座談會列了九項子題,最後一項是今年新增的農藥與永續農業。為了準備發言,我寫了近三千字。但發言時間有限,只能擇要口頭說明。
現在放上臉書
農藥與永續農業 與談資料 (郭華仁)
1. 全球有機農法的面積已超過5,000萬公頃,有機農人逾200萬,再再證實不農藥化肥,也可以有效地生產糧食。「我國高溫多溼病蟲害嚴重,無法不使用農藥」的說法是倒因為果,農藥用後消滅各種天敵,導致每年病蟲害猖獗,使得農藥越用越兇,就好像嗎啡一樣。
【一、對農業的影響】
2. 農藥不但消滅地面上的天敵,連土壤內多如繁星的眾多生物也大受影響,土壤生物多樣性受到改變、破壞,導致這些生物的三大功能消失:(1).幫忙製造養分,(2).幫忙農作物吸收養分,(3).幫忙農作物抵抗病蟲害。由於這些功能的消失,農作物生產只得仰賴化學速效肥料來獲取養分,噴施農藥來降低病蟲害。目前由於石油的供應尚稱充沛,但是將來石油價格高升後,連帶農藥化肥的成本會會讓農人無法負擔,終究導致農業無法持續進行。農藥過度使用或不當使用,也可能造成農地無法再行利用。
3. 殺蟲劑也是蜂群崩潰症候群(Colony Collapse Disorder)的元兇。農藥施用導致蜜蜂族群消失五分之一,作物授粉減少,美國農民因而損失每年高達2億美元。試驗證明新類尼古丁殺蟲劑會降低蜜蜂體重,導致蜂后族群的降低,這可以解釋為何歐盟在2013年宣布禁用賽速安、益達胺與可尼丁這三類的農藥。這還是因為蜂群攸關農業生產,其他眾多非直接與農業生產有的的生物,其影響可想而知。
4. 就算農民還負擔得起農藥,來是會面臨少有農藥可用的窘境。今年Nature雜誌就有文章指出,農藥多久年,病蟲害、雜草抗藥性越來越嚴重,而導致各種農藥逐漸失效。但是新農藥的研發、審核、銷售、廣告成本過高,因此近年來的研發嚴重受阻,已經少有新的農藥上市。對此,農藥大廠早已研發不少微生物製劑來取代化學農藥。
【二、對環境的影響】
5. 農藥的使用雖然短暫解決農作物受損的問題,然而由於所噴施的農藥絕大部分由非目標生物承受,因此帶來世紀性浩劫。早在1962年《寂靜的春天》一書就披露美國鳥類受到農藥的影響;根據美國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的調查,被農藥殺死的鳥類每年就約有7200萬隻。英國農地在1979到1999期間,因為農藥消滅了植物與無脊椎動物,有10種鳥的族群因缺乏食物而減少了1000萬隻;而歐洲整體因農藥的使用而導致116種鳥類族群面臨滅絕的危機。農藥會抑制蚯蚓的生長與繁殖,因而影響土壤生態;而吃到累積有農藥的蚯蚓與昆蟲的鳥類也受到影響。
6. 施用年年春三週之後,可以上下土壤鬆動土質的蚯蚓幾乎停止活動,而其繁殖活動銳減了56%,並且可能因為抑制了作物的吸收氮素,導致硝酸鹽的濃度增加近16倍,提升硝酸鹽滲入水域形成優養化的機率。
【三、聯合國對農藥的關切】
7. 聯合國大會人權委員會現任食物權特別報告員Hilal Elver教授於年初向大會所提的報告,報告嚴厲指責製造農藥的大公司,認為他們系統性地否認農藥的危害、使出挑釁的與不道德的市場策略、強力遊說各國政府、影響學術界,因而阻礙了改革,癱瘓了全面性的限制農藥行動。文中列出科學證據確認了農藥不利健康,有害生態系,認為現在全球需要轉型到更安全的予更健康的糧農生產方式。
8. Hilal Elver教授指出,各方研究顯示農藥的短期與長期性危害相當嚴重。長期吸收農藥已經被指出與癌症、阿茲海默症、巴金森症、賀爾蒙干擾、發育障礙、不孕症等有關。此外神經系統也可能因長期吸收農藥而受損,導致記憶力或肢體協調力減退、視力或活動力下降等。受害者以農業工作者、農場周遭居民、原住民、孕婦與小孩等最為嚴重。但消費者也難以倖免。
9. 一般成年消費者雖然遠離農藥使用區,但所攝取食物,尤其蔬果經常帶有多種農藥的殘留,禽畜魚類產品也因飼料、水源等含有農藥而累積體內。這些農藥的雞尾酒效應與環境賀爾蒙效應,我們都還沒有很清楚,也可能是慢性病於近年來相當流行的原因之一。
10. 農藥一方面讓農業無法永續經營,另一方面又對人類與環境造成嚴重衝擊,因此逐漸減少農藥使用已成為許多國家的國共識。
【四、歐盟如何減農藥】
11. 近年來環保團體、消費者團體經相當關切農藥的經常出現問題,要求嚴加管理,並且禁用特定農藥。然而主管部門經常以農民的需求、生產成本為理由拒絕或者拖延。這樣的理由似是而非,其實農民根本不會想噴農藥,而是現實情況逼迫非得使用不可,即使知道這會傷身體。這真是情何以堪!。現在國家已經準備要大力推展有機/環境友善農法,這個正確的方向恰好與使用農藥的習慣相反,政策成功的要件之一就是在推展的同時,提出各項替代方案,並且解決農民問題,期能積極減少農藥的使用。關於農藥的減量,以下以歐盟為例說明。
12. 除了農藥上市的審核規範,歐盟在2009年也推出一項指令,就是「為達到農藥永續使用的架構」(2009/128/EC)。各會員國應根據指令,在2014年向歐盟提出國家行動計畫,到了2018年各國還得提出執行國家行動計畫的成果經驗。國家行動計畫主要內容在於設置量化目標、對象、方法、時間表、指標等,用以達到(1). 降低農藥對人體健康與環境的衝擊;(2). 發展病蟲害綜合管理以及其他替代方法,以降低對於使用農藥的依賴。
進一步說,行動計畫內容包括:
(1). 針對農藥販賣者、建議者、使用者要加以訓練,一般大眾也要能接受到農藥風險的概念。針對農藥的經手、使用者,應該有降低接觸風險的措施。噴藥設備在上市時也需要加強檢驗,以降低使用造成的風險。空中噴藥原則上應禁止。
(2).由於水域生物對農藥相當敏感,因此應採取有項措施防止所施用農藥汙染水域,例如農場四周設置緩衝區或者栽種田籬等。飲水水源區、鐵道、或極易滲漏地表處應禁止或盡量降低使用。公園綠地、休閒區或者校園、兒童遊樂所、健康照顧所附近應禁止使用,或將使用降到最低。若一定要使用,應優先採用生物防治藥劑,並建立風險管理措施。
(3). 農藥的保存、調配,藥罐殘留、噴藥設置用後等很容易造成疏忽,因此需要設置辦法加以處理。這些辦法應及於非專業使用者(一般家庭)。
(4). 會員國有義務執行病蟲害綜合管理,因此需要在行動計畫中交代執行方法,首要處在於優先採用非化學農藥的植物保護措施。
(5). 需要設立風險指標,俾能測定執行效率。
歐盟採取這樣嚴謹的做法,已經略見成效。例如較北的瑞典、中間的德國、南方的義大利都在國家行動計畫中提到拓展有機農法面積,以減少農藥的使用。而若干有機農法所採用的病蟲防治措施,也已經上市給慣行農法者採用,如禾穀種子的溫水消毒設施、用蜜蜂將有益真菌孢子傳到草莓花,以預防草莓灰黴病。縱然有好幾家跨國農藥公司,歐洲人仍能展現減藥的意志力,其背後的理由很簡單,就是農業生產不能不考慮到人類與環境的健康。
【五、丹麥的作法】
13. 丹麥減農藥的措施:
採取各種方案,重新審核各種農藥,針對有人體健康的農藥採取禁止、限制、與逐漸停止使用的措施。職業施用者應訓練通過認證。
公共綠地禁止使用農藥,高爾夫球場限量使用農藥。
農藥依對人體健康與環境衝擊的程度課稅。
經常性檢查噴藥農具。
宣導私人庭院少用農藥,立法限制使用。
【六、法國的作法】
14. 法國減農藥的措施:
2007推出Ecophyto 2018,2015年推出Ecophyto II,設定限期將農藥減半。已經停用28種農藥,減藥成效直到2014/15年才首見。
此政策不但處理農田,也及於公園綠地等地用藥。為了能監控推動的狀況,還設置的農藥使用的衡量方法NODU。
設置1900個試作農場,採用病蟲害綜合防治法,盡量採用生物性方法來處理,椰果可行。預計推展到3萬農場。
【建議】:
(1). 農藥各項風險評估報告的審核由藥試所、食藥署、環保署各依專長分工,各單位蒐集相關期刊論文,定期納入重新檢討。
(2). 植物醫生制度應配合病蟲害綜合防治立法,優先採用非化學農藥方法,並對於使用端應具強制性與罰則。
(3). 農藥販售需訂定追蹤追溯制度。
(4). 非農業生產基地禁用除草劑,必須使用環境用藥時須預先公告,並限期禁止入內。
*****************
引用: 郭華仁 2017 農農藥與永續農業:與談資料 。 觀點種子網20170623。
http://seed.agron.ntu.edu.tw/publicati…/article20170623.html
硝酸鹽氮化學式 在 Lin bay 好 油 Facebook 八卦
植物的根系是吸收養分和水分的主要器官。
植物與環境之間的物質吸收與交換,大多是依靠根系來完成。植物的根系粗壯發達,根毛多,是植物生長勢強盛的基礎。
那麼植物的根系如何來吸收這些養分跟水分呢?可以分成被動吸收跟主動吸收兩類。
被動吸收是一種不需要消耗能量,屬於物理的或物理化學的作用。
被動吸收(Passive absorption)依照強弱又分成三種方式
1. 質流(Mass Flow)。
2. 根截取(Root Interception)。
3. 滲透作用(Permeation)。
什麼是質流(Mass Flow)?
a. 質流是水溶性的養分隨著水分被植物吸收之同時,進入植物根部。
b. 質流的驅動力量主要是靠葉的蒸散作用,帶動土壤水分由根往莖、葉移動,使土壤中的水分往根內移動,同時就把水溶液中的養分帶進根部。通常硝態氮、鈣離子、鎂離子藉由質流到根部最多。
什麼是根截取(Root Interception):
根毛上的細胞壁的酚基脫氫之後帶有負電荷,因此可以吸附陽離子,當植物根毛接觸到土壤膠體時根毛上的陽離子可以和膠體上的陽離子直接交換,把膠體吸附的陽離子吸收到根部裡面,這樣的機制稱為根截取或稱為接觸交換,是一種離子交換的方式,主要吸收的養分為鈣離子、鎂離子、鉀離子、銨離子。
什麼是滲透作用(Permeation):
自然界有幾種基本的原理,例如重力作用導致物體往下掉,擴散作用濃度高的往濃度低的跑,如水中滴進一滴墨汁,最後整杯水都均勻的變黑,就是擴散作用。由濃度高往濃度低處移動而中間有一層膜(植物根毛的細胞壁),就稱為滲透作用,只能部分的水分子及養分透過這個作用進入植物體內,擴散作用主要作用於磷酸根離子、鉀離子。
主動吸收(Active absorption)
主動吸收為植物根系吸收養分的最主要方式。當植物根所含養分濃度,高出根外土壤溶液的養分濃度時;或根細胞內的養分濃度高於細胞外的濃度時,植物對養分的吸收依舊會進行。
這種違反濃度由高向低的吸收方式,需要消耗能量才能完成,所以稱為主動吸收。
主動吸收所需要的能量,由根部呼吸作用所產生,因此根部呼吸作用的強弱將影響養分的主動吸收作用。
植物氮肥的吸收以質流及根部特殊膜蛋白主動吸收為主,主要吸附硝酸態氮(NO3--N)。
土壤內的有機質可以經微生物礦化後產生之銨基態氮NH4+-N,若再經硝化作用後則進一步生成亞硝酸態氮(NO2--N)及硝酸態氮(NO3--N),其作用分別由自營性菌Nitrosomonas spp.及Nitrobacter spp.所進行。
Lewis(1986)指出,在酸性的環境下硝化作用進行緩慢,pH值在6.0以下,硝化作用有顯著的降低,pH值在5.0以下硝化作用幾乎不存在,酸性土壤施用石灰對硝化作用則有顯著的增加。
因此在酸性土壤之中施用尿素,本身溶解出來的銨態氮 難以轉化成硝態氮,因此吸收較困難。但是銨態氮屬於陽性可以被土壤膠體吸附(土壤膠體帶負電),一般硝酸態氮(NO3--N)是陰離子無法被土壤膠體吸收因此流失性較高。
而銨態氮可透過根截取及根部特殊膜蛋白主動吸收與硝酸態氮吸收比例而言,依照植物的不同約為1:2 到1:3 (NH4+-N : NO3--N) ,而銨態氮進植物體內,依舊要先經過硝化作用轉化成硝態氮才能儲存在細胞的液泡之中,要使用的時候又銨化變成氨態氮合成蛋白質,只能利用少部分的銨態氮直接合成蛋白質,因為銨態氮濃度太高時會造成植物體銨中毒.
磷肥的吸收以滲透作用(Permeation)以及主動吸收,吸收的H2PO4-、HPO42-和PO43-三種型式,主要的吸收途徑是H2PO4- 的形式,磷肥是三種養分中吸收的速度最慢。
鉀肥的吸收以主動吸收為主,被動吸收以根截取為主,擴散為輔,如果土壤膠體內的腐蝕質越多,有機膠體越多,就有辦法儲存越多的鉀離子,減少鉀離子的流失。
一般而言,植物體對於氮磷鉀的吸收量氮>鉀>磷,氮肥容易吸收跟流失,鉀肥吸收較慢又容易流失,磷肥吸收最慢又不容易流失,台灣大多農地都有磷酸鹽過高的現象。
農民對於自己的土地有肥力疑問,可以向各地農試所申請診斷,網址如下:
http://www.tari.gov.tw/form/index-1.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