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菲的選擇】
在《霍爾的移動城堡》當中,故事的女主角蘇菲在劇情一開始沒多久,就被荒野女巫的魔法變成了老婆婆。
變成了老婆婆的蘇菲,完全沒有坐在原地大哭三天三夜或是自暴自棄變成廢人,她異常冷靜地回到家裡收拾簡單的行李,沒有跟任何人告別低調地離開了她生活與工作一輩子的帽子店,離開了大城市,到了城市邊緣的荒原上獨自生活。
在我看來,蘇菲接受自己的老人外貌的過程,平靜快速地像是她好像已經為了這一天的來到等待了許久一樣。
這裡是我一直想不太懂的地方。
而這個變成老婆婆的咒語,則有幾次出現了失靈的現象。
第一次是蘇菲拗不過霍爾的撒嬌與苦苦哀求,假扮成霍爾的媽媽,到王國首都的宮殿裡去見霍爾的老師,法力高強的莎莉曼夫人。面對莎莉曼夫人咄咄逼人的質問,蘇菲不但沒有害怕,反而充滿信心地告訴夫人,霍爾不是一個膽小懦弱的魔法師,她相信霍爾能夠對抗自己的心魔,變成偉大的魔法師。在那一瞬間,為了心愛的男孩神采飛揚的蘇菲,回復成了少女,直到夫人一句話酸她不像是霍爾的媽媽、倒像是情人,一時被酸又羞又驚的蘇菲瞬間回到了老太太的外貌。
第二次是霍爾帶蘇菲到自己幼時學習魔法的小屋,對她許下承諾,這時的蘇菲又再度恢復了少女的神態;但是在下一瞬間,不知或許是自慚形穢又或是卻步了,蘇菲「選擇」了再度變回老太太。
後來當戰火逼近了移動城堡變成的房屋,霍爾則遠去察看戰場,下定決心保護這個家的蘇菲,「選擇」了變回少女。而且這一次,她再也沒有變回去。甚至到了後來,當她為了與卡西法締結契約,將身上的一部分——頭髮——給卡西法吃掉的時候,短髮的蘇菲比起過去長髮結辮的她,變得更年輕了。
我注意到了兩件事:第一、過去的蘇菲對於自己變成老婆婆的外貌適應地非常快;第二、蘇菲可以自己「選擇」變成少女、或是回到老婆婆的樣子。
.
所以我猜想,荒野女巫對蘇菲所下的咒語,與其說是把她變成老婆婆,不如更精準地說是「把她的外貌變成與實際心理年齡相襯的樣子」。
.
被下咒以前的蘇菲,用最簡單的話說簡直就是一個女版魯蛇。在母親經營的帽子店工作,每天過著重複的生活,個性內向不愛與人交談,生活中沒有任何的熱情,甚至跟家人的關係也很冷淡。這樣的蘇菲,內心根本就是一片荒蕪,也難怪她的心理年齡,根本就是老人(想想很多老人都是早上起來就坐在同一個地方打瞌睡直到一天結束)。
直到她進入了移動城堡,遇見了天菜魔法師霍爾與其他不重要的快樂夥伴(好啦蘇菲應該沒有這麼瞎妹我修正),遇見了霍爾與其他共同生活的夥伴:一支竹竿稻草人、一個裝老人的小孩、一團火.........(嗯這到底是甚麼奇怪的團體......好啦不重要),蘇菲一片荒蕪的內心終於開始轉變。
有生以來第一次,蘇菲有了心愛的人,有了禍福與共的夥伴,有了一個讓自己有歸屬的家,有了必須用生命保護的事物。
這也是第一次,蘇菲學習到了愛、學到了信任、感受被認同、感受歸屬、感受到人與人的羈絆,學到了承擔的重量,學會犧牲與付出,那是與愛同等的沉重代價。
這樣的轉變,讓蘇菲從魯蛇變成了現充,也讓蘇菲從一個沒有感受、沒有熱情的老人,變成一個勇敢去愛、勇敢去付出、甚至不惜犧牲一切也要守護心愛的事物的少女。
.
因為愛與勇敢、承擔與守護,蘇菲「選擇」了成為一個真正的少女。
.
我發現在宮崎駿的動畫裡面,常常有這樣的劇情設定:魔法的咒語加諸在某人身上的時候,往往是非自願的,但是能夠解開咒語的方法,卻是「個人選擇」。
在《神隱少女》當中,被湯婆婆寵溺過頭的小少爺,意外被錢婆婆用魔法變成一隻胖老鼠。因為被變成了老鼠,小少爺敢勇於踏出湯婆婆為他建造的華麗嬰兒房,出去探索那個被湯婆婆灌輸充滿了細菌、又髒又危險的外在世界。後來錢婆婆跟他說,其實咒語早就已經失效了,他想要的話、隨時可以變回來。他自己知道,但是他想繼續保留老鼠的外型一陣子,直到回到了湯屋才變回來。
在《紅豬》中,波魯克用咒語讓自己變成一隻豬,而解開咒語的方式,表面上是一個真愛之吻,實際上是波魯克自己決定放下過去糾結的苦戀、放下對已逝好友的虧欠,真心迎向一段真感情。
而魔法的無效,更是由人的意志來決定的。千尋的父母被變成了豬,但是千尋想要記得父母,她便永遠能認出父母。白龍記起了自己的名字,決定切斷與湯婆婆的師徒契約關係,一旦他下定決心,契約就失效了。
更有甚者,在《天空之城》裡,悉達與巴魯決定不要再讓拉普他的高度科技被野心份子利用,於是他們做了最深切的覺悟,用咒語「巴魯斯」毀滅了一切(也順便毀了推特)。
最後,在《魔女宅急便》中,繼承了魔法血統的琪琪因為情感的彆扭與內心的疑惑而失去了魔法,這使她重新思考魔法對她的意義究竟是甚麼,最終她理解了需要魔法的理由:為了所愛的人、所必須守護的事物,她終於有所覺悟,而召喚回原本失去的魔法。
.
魔法,或者說,宮崎駿世界裡的魔法,是剛開始發動的時候不會如你的願;但是最後要解開、還是要恢復,都是你自己可以決定的。只要你有決心與覺悟。
.
這讓我想到了編劇理論裡最常提到的「英雄旅程」。在每一個英雄旅程的故事中,英雄所遇見的召喚,通常是無預警的、違反其意志的,而通常在典型的英雄旅程中,英雄第一次會拒絕接受召喚,直到他理解了召喚與他生命課題的相關性與重要性,他就會接受召喚踏上旅程。最經典的例子就是托爾金的《哈比人》當中,比爾博接受甘道夫與矮人族的邀請,離開夏爾加入他們的探險隊伍的故事。
不過,我覺得英雄旅程的故事是一種事後的記述,它隱隱然讓我們覺得,英雄註定就是會成為英雄,好像每個成功人士自傳一樣。
恰好相反的是,英雄召喚本來就會發生在每個人身上,正因為它是無預警的、違反個人意願的,所以絕大多數的人都會逃避召喚,選擇轉身逃走;只有那些留下來的、勇於承擔的人,成為了英雄。
不是召喚(挑戰)找上英雄,而是選擇回應召喚(挑戰)的人成為英雄。
所以,英雄召喚也好,魔法也好,從頭到尾,造成改變的都是個人選擇。選擇的背後,是決定承擔的覺悟與決心。
.
--
2019年過去了。這一年,是我出生到現在,覺得最不真實的一年。
更準確地說,我覺得我,還有跟我一起身處在同溫層的人們來說,是在2018年1124大選的當天,被下了可怕的咒語。
那種不真實又詭異的感受,來自於我過去從小到大所想像的,那個由兩千萬個我所不認識的陌生人構成的一個模糊的集合體,一瞬間變成了我完全不認識的模樣。
表面上這個世界一切如常,但是我知道很多人與人互相信任的部分、那些不須明說只靠互信與默契就能運作的規則、基準,一瞬間都重新改寫了。
那些我們賴以想像它者的媒介,透過大數據的運算與安排,建構了一個我們一廂情願想要的世界,而不是真實世界。是以當真實世界透過一次集體性的表態呈現出來時,那之間的急遽落差足以讓我們一直信仰的世界一夕崩解。
我突然有種錯覺,我們好像活在一個濾鏡一般的魔咒裡;同時,我們覺得那些不可溝通的、遙遠的另一側的人們,也活在一個自欺欺人的魔咒裡。
我感到困惑,當我們盡情笑罵那些只接觸某些特定媒體、只相信某些傳聞、沒有事實查證的能力,甚至只是一廂情願地相信漏洞百出近乎狂想的政見,那些人根本就是像信了邪教一樣地著了魔的同時——我又如何確定,我不是也活在一個美麗而虛假的泡泡裡?
這個咒語讓我們焦慮。甚至影響了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必須承認很多事情我不再像過去那樣有把握,對這個國家的多數人我更覺得陌生而不信任。
在更多時候,每天在日常生活中會有短暫接觸的人們:買東西的店員、小吃店的老闆、開公車的司機、大樓的警衛、合作單位的職員......我不得不猜想,在他們親切的點頭示意、和善的笑臉背後,他可能是堅定支持某候選人的選民,他是某特定媒體的忠實觀眾,他對某個政黨抱持怨恨,他鄙視女性領袖,他對於同婚、勞權、核電的態度都跟我恰恰相反;甚至,他寧可為了自己的蠅頭小利,而樂於出賣這個國家大多數年輕人的前途。
對於必須猜測對方的立場叫我不安。比起來,那些在臉書上大聲表態,與我站在同一個陣營,而我甚至從來沒有見過面的臉友,反而還要來得值得信賴的多。
而這樣的狀況絕對是不正常的。即便我沒有辦法精準地定義甚麼叫做正常。
.
無論如何,2019就這樣過去了。但是就如同越過新的一年,體脂肪與造的口業並不會歸零重新計算一樣,這個奇異的魔咒並不會在跨過年關時消失,我甚至覺得,就算是在0111大選後,即便我們暫時保住了國家,這個魔咒也不會消失。
所以我們必須從宮崎駿的作品裡面,重新溫習消除咒語的條件。
被下咒語,通常是無預警、而且違反我們的意願;可是解開咒語的方法,卻是來自我們的個人選擇。當我們「願意」,當我們有相對的覺悟與決心時,才有解開咒語的機會。
不管是蘇菲變成老婆婆,又或是琪琪失去了魔法,這些外在的轉變,往往反映的是內心的矛盾、質疑,又或是失去信仰與熱情的荒蕪。
所以我必須說,解開咒語的第一件事,是好好照顧自己的身心。畢竟,沒有足夠強大的心理素質,沒有辦法面對魔法的封印。
我們或許都需要的是,找一段時間好好與自己相處,學習不與自己爭辯、學習擁抱自己的內心裡那些被深深傷害、被背叛,而始終把自己關在塔裡哭泣的那個人,不管他是小王子、還是長髮公主。
第二件事,我覺得也是至關重要的關鍵:學習重新去相信人,尤其是身邊重要的人。
在這裡我們必須去釐清一件重要的事:我們究竟在對抗的是甚麼?而我們想要守護的又是甚麼呢?
那些我們想像中與我們意見完全相反的人,他們想要守護的又是甚麼呢?他們抗拒的是甚麼?為什麼他們如此抗拒?
這些年我緩慢學習到,一個張牙舞爪暴怒的人,一定有他想要小心翼翼保護的事物;一個習慣酸言酸語的人,有一個膽小又希望他人能看見的心願。一個情緒激動的人,有他在意而切中生命議題的痛點;而一個冷漠的人,有一段習慣性受創而不願再重蹈的歷史。
所有事物的本質,總是遠比表象來得複雜。在人的世界尤其如此。
而眾多的人所構成的事物,好比政治,則是複雜的多維次方。
所以這一切將會非常辛苦。我沒有辦法矇著良心騙你說只要有心一切將會迎刃而解。
但是我可以告訴你,只要有心,事情會慢慢地好轉。
就像很多人,他們都在去年受了傷,但是他們沒有放棄,用自己的方法,努力去了解對面陣營的人。有人用他的專長,去改良議題澄清的工具、改進溝通的效率;有人用他的專長,在公共領域去制度化杜絕足以威脅國家的危機;有人用他的專長,讓大家放鬆心情;有人用他的專長來撫慰每個受傷的心。
.
在我敲著鍵盤的當下,窗外天色慢慢翻出魚肚白,我們正在迎接2020年的第一個日出。在幾個小時前,我們的兄弟之城,鎮暴警察在跨年的七分鐘後射出了20年代這個decade的第一顆催淚彈。
我沒有辦法告訴你,當你醒來後,一切就會不一樣了。那樣甚麼都不做被動地等待世界會變好的事情,不可能發生在我們這個外有強敵侵門踏戶、內有家賊防不勝防的危機小國身上。
永遠要記住,能夠解除魔咒的,就只有當你「願意」,當你有值得信仰的價值、值得守護的事物、一個心靈的歸屬、一個在各種意義上的「家」,那麼,這些就值得你付出一切來爭取、突破困境的覺悟與決心。
當你覺得困惑的時候,不要忘了,好好看著意若思鏡,擁有力量的魔法石,一直在你的口袋裡。
「破窗理論例子」的推薦目錄:
- 關於破窗理論例子 在 好色龍 Facebook
- 關於破窗理論例子 在 容祖兒 Joey Yung Facebook
- 關於破窗理論例子 在 粘拔的幸福碎碎念 Facebook
- 關於破窗理論例子 在 【誠信心理學】破窗效應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破窗理論例子 在 日本ALPS有那麼厲害??? -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破窗理論例子 在 網路上關於破窗效應例子-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升學 ... 的評價
- 關於破窗理論例子 在 網路上關於破窗效應例子-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升學 ... 的評價
- 關於破窗理論例子 在 網路上關於破窗效應例子-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升學 ... 的評價
破窗理論例子 在 容祖兒 Joey Yung Facebook 八卦
我們這輩子都不會爭咪
因為我們永遠都是雙劍合璧⚔️
他是我最好的設計師👖👔🧥👚👞
我就是超模把他的設計完美呈現👩🏻🎤
他是我肚裡的🐛是我的腦🧠
我極其量只是他的揚聲器🔊
感謝你愛你讓我們美點雙輝😉
#BFFTOGETHERCLUB
Ps 這張相我是偷YY的😉
@concertyy @chanelofficial
#Repost @life_brochure with @get_repost
・・・
[咬文嚼詞#2]《有種永遠是屬於容祖兒的Pretty Crazy》
•
踏入出道的第二十個年頭,Joey在4月4日推出演唱會點題作 Pretty Crazy。 带點瘋狂的歌名由「最了解她」的詞人Wyman為她度身訂造,簡單的兩個字用作形容Joey二十年來對工作優雅的追求和瘋狂的態度便最適合不過。
•
歌曲開首即以「She's a legend」作為開埸白,同時,MV亦映出Joey過去的演唱會海報,霸氣十足。 究竟容祖兒二十年一路走來的音樂路有多麼的crazy?大概多得不能盡錄。但專業得最瘋狂的也許是那次:2013年度叱咤頒獎禮上,Joey在開完她的第十場1314演唱會後趕到現場,那晚,她奪得了屬於她的第九次叱咤女歌手金獎,同時,她也因在演唱會期間染病而失聲,但她仍然堅持,仍然毫不保留的把《天窗》唱完,儘管她還有剩下的五場演唱會,這不是crazy是甚麼?站在台上的她說:「其實我好開心,因為曾經我喺昵個舞台上面得唔到嘅野,今日你哋比到好多我,呢啲係歡呼聲,我好多謝你哋,昵樣野係我咁多年嚟一路做緊嘅,希望可以證明比大家睇我嘅付出。」,這麼努力又動聽的歌聲,當然值得我們更多的掌聲。
•
説回歌詞 : /平庸時代/妒忌你/要你正常/
•
怎樣才算得上正常?一本正經的按一早已訂下來的規則辦事?稍一不跟足常理就會被所有人遺棄,變成不正常的「瘋人」?這是很荒謬的,但作為當局者的我們很多時候都迷失在別人的指責中,漸漸認為和別人不一樣就是自己的問題,所以還是習慣性的歸隊,卻從來沒有想過這就是自己獨特的地方,是旁人都沒有的,所以才招人妒忌,不被世人認同。在歌曲裏,Wyman把歌詞以「狂人」口吻寫成…/指着他說/你才有病/我們瘋得/多麼正常/
•
/所有叱咤風雲/於最初/都似瘋人/
•
在接受訪問時,Joey對這句歌詞的看法是「好多偉人變成一個叱咤風雲嘅英雄之前,大家都覺得佢哋係瘋子,所以我成日都覺得一個真正嘅偉人係經得起時間嘅考驗。」於是便有「野人沒智慧理解霍金」/「猿人從未讚嘆馬克吐温」的例子,而的確霍金就着黑洞發表的理論和馬克吐温揉合對社會批判反思的散文在當時受到了多方的質疑和遏制,但時間證明「是金子總會發亮」。
•
她是容祖兒,二十年的時間令她進化成很多人心目中的天后,她並不crazy在拿了多少獎,打破了多少紀錄,開了多少場演唱會,而是crazy在她一直在進步,從來不甘於把自己困在安舒區,這些年來,她不斷在蛻變、突破自己的界限,由初出道時以唱慘情歌為主,然後又嘗試R&B,blues和玩味性較強等不同風格的歌路,到了今次這首新歌,更加入K-pop元素,謝謝她,仍然為廣東歌拼命。
•
Official MV : https://youtu.be/pNlnj5go5tQ
•
仲有個又Pretty又Crazy嘅超級瘋狂舞蹈教室,未睇嘅就快啲啦
https://youtu.be/iVQIOQRkhKY
•
最後預祝Pretty Crazy演唱會順利!
•
#香港01 轄下 #01撐場 連結 : https://ugc.hk01.com/post/5cd789ff7b50fd2aff33d438
•
台灣 #方格子 vocus連結 : https://vocus.cc/article/5cd7911afd89780001e0505c
•
life_brochure心水歌單推介 : https://joox.page.link/EFnGF
#life_brochure
#歌曲推介
#歌詞分享
歌名 : #prettycrazy
主唱 : #容祖兒 #joeyyung
作曲/編曲/監製 : #beatrappa
填詞 : #黃偉文 #wymanwong
#廣東歌 #2019 #香港音樂 #港樂 #講樂 #樂評 #life_brochure
破窗理論例子 在 粘拔的幸福碎碎念 Facebook 八卦
社團有家長在問,請小孩做家事有給酬勞,不知道這樣對不對?才想起好像欠寫這篇文,而觀察底下留言中,大多數的人一直認為這樣很不好,其實關於這樣的問題,並沒有什麼正確解答,但在價值觀跟勞動能力的培養上,許多家長似乎真的覺得很難取捨,但真的很難取捨嗎?
其實多年來觀察家長們不同時期的發問題目,不難發現許多事情是環環相扣,因此只要稍微退開兩步來看這問題,把視野放寬些,真的不難。
➡️ 人只要活著,就是不斷的試圖滿足需求
很多家長都認為孩子還小,是不需要錢的,但很肯定的,這理論絕對只受限於在三歲之前懵懵懂懂的時期。隨著孩子上幼稚園後每天參與團體活動,跟同儕打交道對談時的描述,他們的小腦袋瓜開始創造出許多夢幻泡泡,因此有了慾望,開始想要一些他們不曾得到的東西,譬如戰鬥陀螺、芭比娃娃組,但受限生活作息是被父母支配,小小的腦袋瓜只能將此事暫存,只有在某一個周末,當父母帶他們到百貨公司買衣服時,在經過玩具部門時,他們才赫然發現這件重要待辦事項,於是趕緊開口索要,由於下次再見到想要的東西,已經不知是幾度夕陽紅之後,所以許多孩子絕對會放大絕招,一哭二鬧三滾地,搞得父母當場臉色鐵青,不知如何是好,對吧?
回想看看,您是不是跟我一樣,被孩子突襲過呢?(笑)因此,我們並須正視一個事實,不論年紀幾歲,人只要活著,就有慾望,而需要不斷被滿足,有慾望自然會產生需求,而有需求就會帶出收入與支出的觀念,孩子進而產生希望透過勞動來換取所得,好平衡支出,既然這是很自然的人性思考。
那麼如果在孩子表達需求後,得到的是父母漠視需求,或甚至是強力壓抑慾望後,後頭最常看見的,就是大概在國小國中階段,許多家長開始不斷詢問,為何孩子總是偷錢,屢勸不聽仍然再犯,甚至去書局時順手牽羊,這樣的問題,常常是屢見不鮮。
與其,讓這些隱患在日後爆發,那麼,為何一開始不就好好的引導?其實我們還有另一條路可以走,從小就陪著孩子去學習大人世界的做法,而我的方式很簡單,由於他們還小不能外出賺錢,因此就自己設計一個封閉的遊戲,也就是 #兒童版模擬市民 。
➡️ 從小就要學習如何站著把錢給掙了
因此,在上幼稚園後,我就不斷的告訴他們一個觀念,「家是爸媽的,你們是過客」,我的目標是訓練你們獨立,有能力在將來去「成立自己的家」,而獨立是一條漫長的路,其中基礎來自於經濟獨立,獨立是需要付出代價的,你們年紀雖然小,但汗水、痠痛,甚至搞得髒兮兮是免不了,不過我確信一件事,孩子必須學習腳踏實地辛勤做事來換取報酬,沒有什麼事都不用做,還有固定零用錢可以領的這一套,又不是開人民公社。
基本上,在我的模擬市民遊戲中,孩子的收入來源有三個方面「家事、工作、課業、特殊競賽」,工作、課業、特殊競賽不在這次討論範圍內,這裡就先略過。
一開始,由於孩子年紀還小,因此在幼稚園時期,為了擴大他們對於家事的嘗試度,因此自己房間內的是他們的責任,但出了房門都算爸媽的,項目基本有「掃地、擦地板、擦窗戶、摺衣服、洗碗、擦桌椅、倒垃圾、整理書架、整理資源回收、拔雜草、灌溉花盆樹叢」,這些部分只要多做就多得,我早就準備好一大桶的零錢等著犒賞孩子,他們也喜歡拿到亮晶晶的銅板,並且聽到銅板投入撲滿時的那剎那叮噹,因此只要完成一樣就是給十元,加上其他部分,兩年下來也存了兩三千元。
而爸媽的態度是這樣,我們會衷心感謝孩子的幫忙,每件家事先帶著做一次,事情若辦得很好就誇獎他們,事情辦不好時,就手把手的帶著他們照步驟做,而且由於有付工資,因此可以能較客觀評論工作品質與標準,孩子也比較有耐心聽得進去,不會認為你是批評,免去那種我給你幹白工還要被你嫌的心情。
如果你也曾當過孩子,就會知道這一招,其實很打中孩子的心,他們總是渴望能替父母分憂解勞,能賺取收入又能分擔父母的辛勞,還能支出自己的開銷,滿足自己的慾望,這種事太好了,怎能不做呢?
➡️ 從視而不見變成看見
這樣做的最大好處,是孩子開始與周遭環境產生了情感連結,什麼意思呢?譬如寫字時,他們開始知道要蒐集橡皮擦屑,準確掃入垃圾桶中,因為地板是他們擦的,而且他們可是拿著抹布跪著擦,一趟下來並不輕鬆。
這麼一來,孩子對於生活中的觀察敏銳度,會慢慢培養出來,而不是在父母豢養下變成生活智障王,譬如出門時會提醒要關瓦斯,水喉沒轉緊會趕緊轉緊,自然而然有了成本觀念,只要一點點零錢,一個家就能多兩雙手與眼主動派上用場,從視而不見變成看見。
這過程中,有趣的事也不斷發生,隨著年紀成長後,在上了國小後,由於算帳不方便,孩子們開始喜歡拿紙鈔,因此主動找我們商量談條件,漸漸由週結、雙週結變成現在的月結,因此我們做法也改變,從過去的派簡單任務,變成會給半天寬裕的時間,讓他們自己去把家中大範圍內的區域,想辦法整理好,隨著不斷犯錯並修正,他們開始懂得要把犄角旮旯都掃得乾乾淨淨,因為可以得到額外的獎勵。
➡️ 獨立的經濟才有付出的能力
由於銅板慢慢累積多了,因此從小我們也要求他們要固定清點自己的存款並記帳,教導他們意識到本錢的重要性,學習怎麼花錢,先把需要部份留起來,剩下的部分要怎麼運用,並且真的把他的錢當成他的,而不是我給你的。
幼稚園時期年紀還小,他們苦於沒啥機會花錢,常常外出時天真的看到粗俗玩具就想買,我們的做法是分析但不強力禁止,因此他們也曾走過一段買完拆開後悔的路,但很棒的是因為年紀還小,所以金額都不高,被騙也只有幾百元而已,此時正好讓孩子練兵一下,讓他們知道錢難賺,而且眼光也慢慢得變好,逛街時也會在心底撥算盤,比價後盤算看看划不划算。
我還記得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生日驚喜,是在結束一天工作後,疲憊回到家時,開門就看見桌上擺著女兒認真寫的卡片與姊弟合購的蛋糕,當然還有兩個小蘿蔔頭撲上來的擁抱,在那一刻,我知道他們終於意識到獨立的重要性,並能嚐到有能力付出後的自由,那份光芒至今依然令我印象深刻。之後當一家人外出時,他們除了偶爾在爸媽工作繁忙的周末,自己當東道主請我們吃飯外,也開始自己隨身帶點錢以備不時之需,這個暑假我們上台北遊玩時,在停車場臨時沒有小鈔零錢,而後方還有人排隊等著,就是孩子身上的錢適時的解救了我,看~多好的事。
而上了國小後,除了賺錢外,更重要的是學習如何花錢,事實上比起如何賺錢,我認為花錢的學問才是重中之重,要讓孩子去懂得,用本錢去投資自己的妙用,而不是花在意義不大的消費之中。最簡單的舉例,就是花錢去買自己的評量參考書、文具,由於是花自己的錢,所以自己必須去面對,而他們也知道,當他們認真去研讀書籍,可以提升他們在課業或競賽的表現,進而去獲得其他方面的獎勵,這是一各環環相扣的蝴蝶效應,而且絕對是影響孩子未來一輩子的關鍵,道理都非常簡單通俗,只是爸媽願不願意多點耐心與包容,帶領孩子意識到這一點而已。
➡️ 所謂的「家庭」,應該由一個個獨立運作的個體所組成。
大家都知道華人社會的結構是權威階層型,擁有權力者容易以上對下的姿態,搭配歧視及貶抑的慣性,把其他人視為奴隸般任意使喚和控制,藉由自認地位較低者的自我壓抑,來完成每件事,這在職場或社會現象中很常見,而家庭就是社會現象的縮影,「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流傳千年後依然流行。
然而,這縮影正是來自於「家是大家的」,這觀念成立嗎?在我跟老婆創建這各家時,並沒有兩個孩子的意見參與,所以事實上,很多人期待孩子「發自內心的分擔家事」,其實是將每個獨立個體混淆在一起,用親情去使喚孩子,這當然可以,但實務上並不長久維持,不是嗎?因為爸媽生活都忙,有幾個人會低聲下氣的要孩子幫忙?又有多少人能讓孩子有發自內心「不想做家事」的寬容呢?
我想很少很少吧!多數人的邏輯,就是叫你做你就做,甚至是不做你就滾出去,不是嗎?人民公社的例子已經告訴我們,任何強制性的行為,那怕是好意,最終只會讓人自私那一面擴散,進而將原本的好意搞到分崩離析。
「家是大家的,不用任何酬勞」,說穿了只是父母大開方便之門的藉口,舉例來說,如果有三個孩子,那麼誰做的家事最多呢?不就是那個最勤勞那個孩子?因為阻力的關係,最終爸媽一定喊那個最好使喚的孩子來做,而且通常是那個老大。
好啦!所以其他兄弟姐妹都很聰明,閃得遠遠的,該跟朋友玩的去玩,該去閃去讀書館吹冷氣的去吹冷氣,從小就最聽話那個孩子,無償認真提供免費勞力,但是這樣對嗎?難道,認真的孩子反而不用相對得到最多鼓勵與肯定嗎?這樣的發展對手足之間的關係,難道是好的嗎?
然後,經歷漫長人生後,如果沒有債務給孩子揹就萬幸,但當父母年老生病時,一樣的劇情又再度上演,家是大家的,但需要分擔責任時,又是那個最傻的孩子,放下工作出來擦屁股拍背翻身,其他兄弟姐妹認真賺錢累積財富樂得輕鬆,最後重擔都到這孩子身上,搞得自己家庭內失和,經濟上動盪難撐。
更諷刺的事情,是搞不好未來分家產時,最負責的那一個還分的最少,因為其他孩子不用承擔壓力,能偶爾提著奶粉水果出現,對父母笑臉迎人,講講閒話就能做好兒子受人疼,而身旁那個孩子,再好的涵養,長期做白工又被人嫌,難道不會有齟齬之時?吃虧的是誰?
有不少故事,是父母臨終前,環顧四週突然良心發現,從小到大自己對身旁這個傻孩子實在太虧欠,於是偷偷拿一筆錢想補償他,結果撒手人寰後,其他子嗣眼紅反而聯合提告侵占,逼他要把錢吐出來,像這種故事很多,與其這樣,那為何不一路就老老實實的,給孩子他應該要得的薪資呢?
我談的就是最常看到的社會現象,如果能一開始就導正,為何要延續上一代的思維?如果你的目的是訓練孩子做家事,那為何不連金錢與價值觀,都順便一起建立呢?如果你瞎擔心孩子不給錢就不做,那為何不擔心孩子將來,連賺錢養活自己都不要,只想在家當媽寶?
是的,這樣做是很麻煩,但說穿了不過是一些銅板,不用擔心你會因此破產,好好的跟孩子商量出合適的價碼,讓孩子學會議價,協助孩子去體會到經濟獨立的好處,孩子做得起勁,你又能樂得輕鬆,以上這點經驗分享,希望各位家長都能帶著孩子一同成長,這才真的能讓一個家,在未來不只是因為血緣關係,而勉強聚在一起,而是因為爸媽一路耐心伴隨成長時,給予的包容與尊重、友善的對待、付出與肯定,讓他們在未來的日子時,願意多撥點時間回家。
#聰明人下笨功夫
破窗理論例子 在 日本ALPS有那麼厲害??? - Mobile01 的八卦
我不想舉不太衛生的例子 想看說明的可以看看這裡 ... 因此破窗理論強調著力打擊輕微罪行有助減少更嚴重罪案,甚至應該以零容忍的態度面對罪案。 ... <看更多>
破窗理論例子 在 網路上關於破窗效應例子-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升學 ... 的八卦
2022破窗效應例子討論資訊,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升學考試資訊整理,找破窗效應,破窗效應例子,破窗效應意思在Instagram影片與照片(Facebook/Youtube)熱門討論內容 ... ... <看更多>
破窗理論例子 在 【誠信心理學】破窗效應 - YouTube 的八卦
你有聽過犯罪心理學的「 破窗 效應」 理論 嗎? 就讓我們一起看看怎樣才是斷絕不良行為蔓延的最有效方法!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