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台的親中焦慮】
美國媒體《華盛頓自由燈塔》(The Washington Free Beacon)日前刊出一篇評論,討論為什麼台灣的總統選舉如此重要(Why Taiwan’s Presidential Election Is so Crucial),引發台灣的許多媒體摘錄轉載,其大致上的內容在說:「2020年台灣總統選舉對台灣的未來至關重要,也對美國利益有重大影響,呼籲美國真正支持台灣,才是預防流血的最佳途徑;但如果讓一個願意接受中國的台灣政客在2020年成為總統的話,前景堪憂。」
➤ 自由燈塔原文:http://bit.ly/2UcE44U
➤ 中文摘要:http://bit.ly/2v3WDxW
此報導一出引發許多討論,因為內容直接點名柯文哲和韓國瑜這兩位目前台灣聲望最高的政治人物是「危險的親中政客」。然而,同時許多人也有疑問的是,這篇報導是代表哪些人的意見?具有代表性嗎?這個媒體可信嗎?趁這個機會,就讓我們來說明補充一下。
美國政壇的光譜,基本上可以分成自由派和保守派兩大陣營:自由派就以民主黨為代表,保守派則是共和黨。不過要注意的是,「保守」在這裡並沒有貶意,「自由」也沒有褒義(許多人都會有誤解,像英國目前的執政黨就叫做保守黨,如果大家翻開意識型態教科書,保守派就是一個意識型態的種類,並不是說保守就一定比較差),意識形態是一個光譜的概念,每個人的信念會有程度上的不同。
保守派長期以來都是比較反共的,所以他們對中國的態度當然會比較謹慎小心,甚至是具有敵意。自由派的人們比較相信國際制度的作用,因此比較傾向認為中國會漸漸融入國際社會,並邁向自由化。《華盛頓自由燈塔》是屬於保守派的媒體,像是FOX電視台,華盛頓時報(Washington Times)都是。自由派的媒體最有名的報括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CNN、紐約時報等等。
了解媒體的立場之後,對於他們發出的「危險親中政客」這樣的警告也就比較能夠理解了。
至於華府的智庫,其實往往也會有一些自己的立場,所以也會看到把智庫分成傾向保守派或傾向自由派兩大類這樣的做法。但就像前面的討論,我們也該用光譜的概念來理解智庫的立場。而且,因為一個智庫所關注的議題可能非常多,每個議題上的立場可能都不一樣,我們其實無法用一個簡單的標籤來定義智庫的立場,要看討論的主題是什麼才行。
不過話說回來,這兩年之間,華府政策界與媒體界的風向變化真的相當大。以前,對中國的議題是兩大黨壁疊分明,但現在不管保守派和自由派都漸趨一致。如果大家有注意到,前陣子蔡英文總統分別在兩個智庫做視訊會議,一個是傳統基金會(偏保守派的智庫),一個是戰略與國際事務中心(CSIS,和Brookings及Wilson Center合辦,這些都是偏自由派的智庫)。重點是大家如果有聽整場的轉播就會發現,在許多關鍵議題上面(尤其是國家安全,兩岸關係局勢),保守派和自由派是愈來愈合流的。甚至在自由派智庫的研討會裡面也會聽到像是「台灣有許多政客過於親中」(然後也直接點名柯文哲韓國瑜)這樣的說法。媒體界也是,之前最親中的紐約時報(到2018年五、六月,都還可以看到「中國或成最大贏家」之類的論述),現在的風向也變了許多。
而這樣的轉變,其實不難理解,因為中國這幾年來的發展對美國的國家利益來說是有衝突的。不僅是現在正在對中國開刀的貿易戰、科技戰,去年彭斯的演講中也已明白揭示這是一個「民主陣營對抗獨裁陣營」的態勢。美國的行政部門,包含國務院、白宮、國安會、國防部等,現在對中的態度都轉趨強硬,以往這些部門可是都極力避免刺激中國的。但從習近平1月2日發表的對台「狂言」之後,感覺美國行政單位的封印也已經解除了,很多時候甚至都還搶在國會之前,率先發表譴責。行政部門都已經如此,至於國會那就更不用說了。現在民主黨的眾院議長,魔法阿嬤佩洛西(Nancy Pelosi)本身就非常反中,甚至在許多議題上還嫌川普政府對中國不夠強硬。
現在反而是美國政策界菁英回過頭來,反問台灣面對中國,到底要不要派起來?如果2020大選完換黨執政,台灣到底會不會倒向中國(有鑒於許多泛藍政客學者皆公開質疑美國)?據我們的詢問與了解,在去年1124選舉完之後,有不少的智庫學者和媒體人,都在問剛剛提到的這些問題。不管是在公開的研討會,或是在不公開的場合,所討論的議題都集中在兩岸關係的發展方向。甚至有一些敏感機構也傳出對台灣人做更多背景調查之類的消息。
➤ 彭斯哈德遜研究所演講:http://bit.ly/2UzRYmt
我們看到最近有不少台灣學者的評論文章寫說我們不能靠美國、共和黨選輸了美國對中國政策就會有很大的轉變,這類的評論如果放在2016年以前或許是成立的,但現在的風向已經轉變了,不能再撥接囉!
用最簡單的一個問題來為大家總結以上論點。在台、美、中三邊關係當中,誰是麻煩製造者、誰在改變現狀呢?
「改變現狀的一方是中國」,這是目前多數的媒體、跨意識形態的智庫學者,以及美國國會與行政部門跨黨派的政治菁英之間逐漸形成的共識。
研究途徑種類 在 US Taiwan Watch: 美國台灣觀測站 Facebook 八卦
【美國對台的親中焦慮】
美國媒體《華盛頓自由燈塔》(The Washington Free Beacon)日前刊出一篇評論,討論為什麼台灣的總統選舉如此重要(Why Taiwan’s Presidential Election Is so Crucial),引發台灣的許多媒體摘錄轉載,其大致上的內容在說:「2020年台灣總統選舉對台灣的未來至關重要,也對美國利益有重大影響,呼籲美國真正支持台灣,才是預防流血的最佳途徑;但如果讓一個願意接受中國的台灣政客在2020年成為總統的話,前景堪憂。」
➤ 自由燈塔原文:http://bit.ly/2UcE44U
➤ 中文摘要:http://bit.ly/2v3WDxW
此報導一出引發許多討論,因為內容直接點名柯文哲和韓國瑜這兩位目前台灣聲望最高的政治人物是「危險的親中政客」。然而,同時許多人也有疑問的是,這篇報導是代表哪些人的意見?具有代表性嗎?這個媒體可信嗎?趁這個機會,就讓我們來說明補充一下。
美國政壇的光譜,基本上可以分成自由派和保守派兩大陣營:自由派就以民主黨為代表,保守派則是共和黨。不過要注意的是,「保守」在這裡並沒有貶意,「自由」也沒有褒義(許多人都會有誤解,像英國目前的執政黨就叫做保守黨,如果大家翻開意識型態教科書,保守派就是一個意識型態的種類,並不是說保守就一定比較差),意識形態是一個光譜的概念,每個人的信念會有程度上的不同。
保守派長期以來都是比較反共的,所以他們對中國的態度當然會比較謹慎小心,甚至是具有敵意。自由派的人們比較相信國際制度的作用,因此比較傾向認為中國會漸漸融入國際社會,並邁向自由化。《華盛頓自由燈塔》是屬於保守派的媒體,像是FOX電視台,華盛頓時報(Washington Times)都是。自由派的媒體最有名的報括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CNN、紐約時報等等。
了解媒體的立場之後,對於他們發出的「危險親中政客」這樣的警告也就比較能夠理解了。
至於華府的智庫,其實往往也會有一些自己的立場,所以也會看到把智庫分成傾向保守派或傾向自由派兩大類這樣的做法。但就像前面的討論,我們也該用光譜的概念來理解智庫的立場。而且,因為一個智庫所關注的議題可能非常多,每個議題上的立場可能都不一樣,我們其實無法用一個簡單的標籤來定義智庫的立場,要看討論的主題是什麼才行。
不過話說回來,這兩年之間,華府政策界與媒體界的風向變化真的相當大。以前,對中國的議題是兩大黨壁疊分明,但現在不管保守派和自由派都漸趨一致。如果大家有注意到,前陣子蔡英文總統分別在兩個智庫做視訊會議,一個是傳統基金會(偏保守派的智庫),一個是戰略與國際事務中心(CSIS,和Brookings及Wilson Center合辦,這些都是偏自由派的智庫)。重點是大家如果有聽整場的轉播就會發現,在許多關鍵議題上面(尤其是國家安全,兩岸關係局勢),保守派和自由派是愈來愈合流的。甚至在自由派智庫的研討會裡面也會聽到像是「台灣有許多政客過於親中」(然後也直接點名柯文哲韓國瑜)這樣的說法。媒體界也是,之前最親中的紐約時報(到2018年五、六月,都還可以看到「中國或成最大贏家」之類的論述),現在的風向也變了許多。
而這樣的轉變,其實不難理解,因為中國這幾年來的發展對美國的國家利益來說是有衝突的。不僅是現在正在對中國開刀的貿易戰、科技戰,去年彭斯的演講中也已明白揭示這是一個「民主陣營對抗獨裁陣營」的態勢。美國的行政部門,包含國務院、白宮、國安會、國防部等,現在對中的態度都轉趨強硬,以往這些部門可是都極力避免刺激中國的。但從習近平1月2日發表的對台「狂言」之後,感覺美國行政單位的封印也已經解除了,很多時候甚至都還搶在國會之前,率先發表譴責。行政部門都已經如此,至於國會那就更不用說了。現在民主黨的眾院議長,魔法阿嬤佩洛西(Nancy Pelosi)本身就非常反中,甚至在許多議題上還嫌川普政府對中國不夠強硬。
現在反而是美國政策界菁英回過頭來,反問台灣面對中國,到底要不要派起來?如果2020大選完換黨執政,台灣到底會不會倒向中國(有鑒於許多泛藍政客學者皆公開質疑美國)?據我們的詢問與了解,在去年1124選舉完之後,有不少的智庫學者和媒體人,都在問剛剛提到的這些問題。不管是在公開的研討會,或是在不公開的場合,所討論的議題都集中在兩岸關係的發展方向。甚至有一些敏感機構也傳出對台灣人做更多背景調查之類的消息。
➤ 彭斯哈德遜研究所演講:http://bit.ly/2UzRYmt
我們看到最近有不少台灣學者的評論文章寫說我們不能靠美國、共和黨選輸了美國對中國政策就會有很大的轉變,這類的評論如果放在2016年以前或許是成立的,但現在的風向已經轉變了,不能再撥接囉!
用最簡單的一個問題來為大家總結以上論點。在台、美、中三邊關係當中,誰是麻煩製造者、誰在改變現狀呢?
「改變現狀的一方是中國」,這是目前多數的媒體、跨意識形態的智庫學者,以及美國國會與行政部門跨黨派的政治菁英之間逐漸形成的共識。
研究途徑種類 在 吳崢 Facebook 八卦
[薩利機長、災難模擬、大巨蛋]
上禮拜空閒時在Netflix上看了《薩利機長》,剛好和這兩天的時事有些扣合,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看看。
這部電影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2009年1月15日,薩利機長駕駛的全美航空1549號班機,在起飛一分鐘後遭遇鳥擊,左右兩具引擎都失去動力。薩利在當下判定飛機不足以飛到鄰近的機場降落,決定冒險迫降在哈德遜河水面上。最後成功挽救了機上全部組員與乘客155人的性命。
電影中,美國的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NTSB)事後對此展開調查,檢討過程有無人為疏失,如果當下選擇降落機場而不是風險極高的迫降水面是否可行?NTSB分別以電腦和人工操作模擬艙來還原事發時的狀況。模擬結果顯示,降落機場是可行的。
這帶給薩利很大的壓力,電影中他也不斷面臨內心的自我詰問:我是對的嗎?我是不是反而害155人身陷險境?但在末段的聽證會上,他指出人並不是電腦,人有情緒、會緊張、會害怕。當人遇到從未面對的狀況,需要時間理解並作出判斷。電腦模擬沒有計入這個部分,模擬艙裡的駕駛員也早就知道他們要面對「鳥擊後迫降」的情境。當天薩利起飛的時候,卻沒有任何人告訴他今天的飛行會與往日不同。
於是在模擬中加入反應時間後,模擬艙中的駕駛員再次嘗試迫降機場,得到墜毀的結果。證明了薩利當下的處置是最佳方案。
電影就是電影,電影為了戲劇效果必須改編,我們不必盡然當真。但薩利機長這部片,仍然提供了我們一個簡易的途徑來理解一個重要的概念:
反應時間。
-----
大巨蛋昨天正式通過台北市都審會審查。雖然後續還有環差,但通過都審代表的意義是,基本上大巨蛋現在在都審會上長怎樣,接下來就是怎麼蓋了,不會再有什麼大的變動。
2018年4月都審會重啟至今,一共經歷七次審查。但,大巨蛋案還有非常多的細節有待釐清!
這不是危言聳聽,我就舉個爭議最大的防災模擬部分,底下的其中一個例子。
-----
當事故發生時,例如失火,觀眾要能夠迅速的撤離建築物逃到外面。那麼在多久以內疏散完算是安全呢?10分鐘?30分鐘?1小時?
都審會的標準,是根據當初北市府大巨蛋體檢小組提出的七項基準中對於疏散時間的要求:
⭐️當災難發生時,大巨蛋內的觀眾必須要在8分鐘內離開座位區,15分鐘內撤離巨蛋。
這個8分鐘與15分鐘的規定,是根據國際標準,以及考量到火警發生時建物內濃煙遮蔽及火勢蔓延的速度。
都審會使用的模擬軟體EXODUS,在行人避難速度設定為每秒0.6m/s時,在最佳的情境設定下,觀眾可以在7:24秒時離開觀眾區,12:41時離開蛋體。若以每秒1.2m/s運行模擬,最佳情境下則可在5:34及12:18時完成疏散。
至於最差情境遠雄則表示都跑不出來。這個我們這邊先不談。
但就像薩利機長的例子,反應時間。
如果你今天正參加演唱會或是佈道大會到一半,突然間燈光亮起,廣播說現在發生火災,請冷靜依照順序離開。你一定會有點半信半疑吧?現在是怎樣,這是橋段嗎?是不是有人誤觸警報?真的要離開!?
如果不只是你跟你的朋友,現場還有四萬人的觀眾,大家要理解到現在的狀況,開始疏散,會花多久呢?
模擬有沒有加入這個反應時間?
-----
昨天都審會上,在林亮君的追問下,遠雄代表說有,這個時間是內建在軟體參數裡,設定為30秒。也就是在電腦模擬中,模擬開始後0-30秒之內,代表人的小點會依亂數開始進行避難動作。
根據EXODUS官方出版的操作手冊(Application Manual)裡關於反應時間的章節,Chapter 3:3.2.1裡說明:
「模擬中反應時間這項參數,代表了個人開始撤離前所需的時間:包含疏散的前置動作、認知到警報到開始行動、準備移動(例如協助你同行的小孩、長者)所需時間。』
「這個參數極端重要(Extremely important),某些情境下,反應時間的影響甚至會比實際移動時間更大。」
在軟體內,這項參數可以被設定為一個特定的值,或者是在一個區間內的常態分佈,或是根據使用者自行定義的曲線進行分布。
這是第一個問題:遠雄昨天說謊,反應時間的參數並不是內建鎖死不動的,他可以被使用者自行設定。
第二個問題,那麼反應時間該設為多久?
操作書裡並不會直接告訴你這個答案,因為在不同環境下這個參數的值會被大大影響,包括建築結構體的複雜度、人的擁擠度(住家、飯店、辦公室都不同)、人群的狀態、營運管理計畫的好壞(例如平常有無執行演習)、甚至連警報的種類是警鈴、語音還是現場廣播都有影響。
遠雄在大巨蛋模擬裡給出的答案,是30秒。也就是30秒內,整個巨蛋裡的所有人就會意識到現在發生危險,我要開始逃離現場。
這個數字準不準確,我沒辦法直接說死,
但EXODUS的操作手冊裡,提供了許多相關實際發生的案例給我們參考,我擷取其中三個跟大家分享。
圖一,是美國世貿雙子星事件事後蒐集的資料,裡面顯示只有20%以內的人在一分鐘以內開始反應。
圖二,是NFPA(美國消防協會)進行的相關研究,對象是在中型辦公建築進行的防火演習。並分為低度訓練的管理人員和高度訓練的管理人員兩組受試組。兩組情境下在30秒內反應的人都微乎其微。
圖三,也是NFPA進行的計畫,對象是在英國一所大學的圖書館進行的演習。人群平均在100秒後開始反應。
回到大巨蛋,這個可容納四萬人的大型場館建物,30秒的反應時間,合理嗎?
-----
開頭我舉薩利機長的例子,就是想強調:人有情緒,人會疑惑、會恐慌。當人數越多的時候,產生的場面可能就越混亂。大巨蛋本身又是一個分為地上地下,結構相當複雜的建築。
在大巨蛋地下二層球場層,最遠一點要到達通往地面的直通樓梯,距離是108.8M。
你在球場,你聽到廣播說現在有火災發生了,但你很快速且冷靜的認識到現況,並且你身邊的人也和你同樣冷靜跟反應迅速。你們在30秒內辨認好方位,朝100公尺以外遠的樓梯開始移動。
很簡單吧?至少遠雄應該覺得如此。
0.6m/s的最佳模擬情境下,人群能夠在7分半鐘疏散到避難通道,完成準避難。前提是你們每一位都這麼冷靜穩定的在30秒內開始避難,跟世貿事件中不到20%反應最快速的人一樣。
如果你沒有在30秒以內反應過來?或你身邊的人比較遲鈍?這樣人群還能夠像體檢小組要求的一樣,在8分鐘內完成疏散嗎?
不好意思,不知道,因為遠雄設定的反應時間就是30秒,他們說這個參數是內建的,不能改動。
然後這個模擬在昨天的都審會上通過了。
-----
這只是整個大巨蛋案內零零總總的一個小細節,還有非常、非常多的地方,都存在著瑕疵。
都審會開了很久,沒錯。
市府承受要處理爛攤子的壓力,沒錯。
但大巨蛋會在都審裡一直被嚴格檢視,就是因為當初遠雄擅自變更設計施工,破壞了原本的公安基準。事後補救本來就比一開始蓋好更麻煩千百倍,一開始的設計被打亂了,有時候你根本不知道問題會出在哪,哪邊本來可以的現在會有問題。但是昨天會議主席強渡關山結束這一切。
黃景茂局長、柯文哲市長,你們要就這樣放行?
研究途徑種類 在 網路上關於歷史文獻分析法-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升學 ... 的八卦
Busha、Harter曾針對美國圖書館學博士論文的研究方法進行分析,列舉採用歷史法的相關 . ... 文獻分析法總體介紹,操作流程,確定來源,分析信息,概念種類,文獻綜述,介紹, ... ... <看更多>
研究途徑種類 在 網路上關於歷史文獻分析法-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升學 ... 的八卦
Busha、Harter曾針對美國圖書館學博士論文的研究方法進行分析,列舉採用歷史法的相關 . ... 文獻分析法總體介紹,操作流程,確定來源,分析信息,概念種類,文獻綜述,介紹,&nbsp;... ... <看更多>
研究途徑種類 在 網路上關於歷史文獻分析法-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升學 ... 的八卦
Busha、Harter曾針對美國圖書館學博士論文的研究方法進行分析,列舉採用歷史法的相關 . ... 文獻分析法總體介紹,操作流程,確定來源,分析信息,概念種類,文獻綜述,介紹,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