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大家對我的關心,雖然我不是最優秀的,但一直以來我珍惜每一天,每一次機會和每一個相遇,對人、生活、家庭、事業、包括課業。我用認真來回報。以前忙著顧三餐,沒能把書讀完,感謝世新大學給我機會學習,讓我能更懂行銷傳播的相關理論與新科技媒體知識⋯等,因而才有機會從幕前著手參與幕後電影的監製和製作的工作,有更多元的發展。
論文會選擇「技術報告」用自身有30年經驗和自己本身在做的事,是最擅長也會有最多資源,同時對自己最有幫助也最有意義,所以當然是鎖定演藝圈的範疇,但一想,以誰為案例都會擔心說錯寫錯就不好意思了 ,所以在指導教授同意下,覺得寫自己,一來資料蒐集取得較完整,二來論文對大眾對此主題的瞭解以及對自己的自我檢視,也才真正有價值,畢竟研究後的結論,自己也可以跟進去優化自己現有的計畫,研究報告除了研究盡可能追求完整,若還能有建設性分享,進而還能延伸有優化的後續,對我來說就是一份有意義的論文。
上課學習許多市場理論以及實務案例的過程中,我常會有”原來我和團隊之前做過的決策和創意不是只是憑藉直覺,而是經驗值累積的專業應對,和學到的理論不謀而合”的驚嘆!恍然大悟之餘,也充滿熱情想將更多精闢的市場概念學以致用,套用在自己的職場實戰中。
這也就是我一開始會選擇以自身經歷為起點來著手論文的動機。能學以致用、和自己的職場經驗相結合、融會貫通,正是我希望在攻讀學位時能夠達成的目標,不是學問歸學問而已。
寫一份論文非常不容易!頭髮都白了🤣(有興趣踏入演藝圈的朋友們,找時間可以去看看姊很用心寫的論文做為參考)
👉🏻 https://hdl.handle.net/11296/74qbx5
要先加入會員才能登入,若是會員,按電子全文就可看到👍
若沒有世新教授老師們的指導,我可能也會不是那麼清楚「技術報告」和「學術論文」的分別,所以我可以理解某些人的誤解,沒關係的😊 一般碩士論文是以「學術論文」為主,若比較偏實務應用或個案或作品,也可以選擇用「技術報告」的方式和格式撰寫 👍 以下附上我的碩導許安琪老師的說明,讓大家可以一起了解(免費的,請認真一下🤣)
指導教授許安琪聲明表示:
一、著作係屬技術報告。有關徐若瑄所著之「互聯網時代藝人轉型策略之初探性研究:以徐若瑄為例」,係為碩士學位技術報告。徐若瑄為藝術類之從業人士,依據學位授予法之規定,其撰寫技術報告以取得碩士學位。技術報告強調實務應用之價值,非同於一般碩士論文強調理論之創新,兩者有本質之不同。
二、個案挑選之代表性。徐若瑄之著作旨在提供藝人轉型之策略參考,以其於演藝圈發展的多元化且深耕超過30年,實具有研究之選樣代表性。
三、研究方法採自述法(Self-narrative research)。「自述法(Self-narrative research)是一種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又稱為「自我敘說」或「自我敘事」的研究。許多碩士在職班的論文以研究者自身所處之機構(公司或企業)或場域為研究主體(以某某企業或品牌為例),即為此例。徐若瑄之著作係以「徐若瑄」此一品牌IP做為研究標的,論述此品牌轉型策略之歷程。為求嚴謹,兼以深度訪談法,邀訪參與此品牌轉型過程之老協珍和Bio-essence的專業經理人,足見徐若瑄之著作符合技術報告之研究規範。
撰寫論文過程中最需要克服的就是時間不夠用!雖然拿到學位得到所有家人的支持與祝福,但是需要高頻度台灣、新加坡、上海三地飛,兼顧家庭、工作與學業,對身為媽媽的我來說,真的是精神跟體力的雙重考驗!但就算長期睡眠不足體力透支,加上各方面都希望做到最滿意的好強個性,鋼鐵V拼了也要圓夢💪~ 因此論文完成的時候,我的心情不是如釋重負(是甜蜜的負荷),和無限感恩,因為這個過程中得到太多人的體諒、幫助跟加油打氣了。
特別感謝我的碩導許安琪老師💆🏻♀️辛苦您了❤️
#許安琪老師 #世新大學 #世新上海碩專班
#我世新來的
學無止境,各位同學,無論你幾歲,若想更深入了解、學習的,歡迎大家來當我的學弟妹🥰
同時也有2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9萬的網紅ひなちゃん5しゃい,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twitter❤︎puuuuuchu instagram❤︎puuuuchu...
研究方法 在 譚蕙芸 Facebook 八卦
[選櫻桃的人](六之六)
國安法專家證人對壘,進入了最後一天。過去一星期,控辯雙方對「光復香港。時代革命」這口號的爭辯,尤如走在平行時空。
雙方對此八字的歷史典故、在近代香港公眾領域中如何冒起,口號因為為甚麼事件而爆紅,到解讀八字含意是否與「分裂國家」有關,開展激烈爭辯。
控方的歷史學者劉智鵬,追溯了中國古籍,並引述2016梁天琦競選活動節錄,並以2019年7.21中聯辦外示威者的「反中國政府」行為,加上警方點算示威錄影片段口號與顛覆行為同時出現作為論據,指「光時」數千年意義不變,必然與把香港從中國國土分裂出來有關。
辯方的兩位李姓社會科學學者,則使用多種社科分析工具,以大數據及訪問等量化及質化研究,說明「光時」意義開放多樣,與「港獨」關係不強。
這天早上,李立峯(Francis)進入最後階段作供。今天法庭內對答互相穿插,你來我往,因為程序原因,辯方補問後,控方又可覆問;三位法官亦有提問,其後,控辯雙方亦可進行一輪補問。舌劍唇槍,火花四濺,對量化研究的統計學方法論,展開最後一輪爭辯。
法律人crossover社科人,法庭內社科論述夾雜法律用語,互相澄清,有時理解,有時誤解,有時水火不容,是一種跨專業跨社群的「傳播過程」。
高佻的Francis,今天穿了筆挺的深灰色西裝外套和同款褲子,藍色袜子,配黑色皮鞋。手長腳長的他,坐在那張調得太低的證人辦公室椅子上,大部份時間雙腳交疊着,解說社科原理時,忍不住左右微微搖晃。
Francis的手部動作很多。虛構的符號,概念,時間線,常在空中出現。「這是point A,這是 point B」,左右手好像各自握着一個小球;「時間過了幾個月」,他的右手掌竪起,在枱面上從左掃向右;「事情慢慢發酵」,他又會凌空做出像搞動手動原筆刨的動作。證人枱,尤如學術講堂。
Francis作供到了第三天,法庭裡的所有人,從庭警到保安,從記者到市民,從法官到律師們,都像接受了社科特訓。今天的對答,涉及更深入地提問,用甚麼樣的嚴謹精神,檢視事物的意思,確立事物的關係,作出任何一個聲稱。
控方曾指出,「光時」口號的出現日期,來自7.21白天,中聯辦外「反中國政府」的示威,故口號含意和「反中國政府」有關。
Francis反駁,電腦分析連登討論區,發現「光時」於網上出現的時間,要比7.21早兩星期。他解釋,2019年7月初,有人舉行「光復屯門公園」活動;7月中,有「光復上水」活動。他留意到網上已出現「光時」口號完整八字或部分。在他看來,社會運動一直發展,社運進程和口號如何出現有動態關係。
「心理學上有Priming (促發效應) 這概念。7月初至中的光復行動,讓『光復』二字開始重新在人們腦海出現,心理上作出了提示,並驅使人們回想起幾年前的社區光復行動,為『光時』口號後來再出現製造充足背景。」
控方亦挑戰,7.21日後,「光時」口號廣泛被傳播,是因為人們對「反中國政府」的意思認同。
Francis用數據反駁。Francis披露,他於2019年11月替進行全港電話民意調查,其中一個問題問受訪市民:「過去幾個月那一件事令你對警方產生負面印象。」Francis指出,大部份回應(逾八成人)均指出「元朗襲擊」有關。此民調是當時由警監會委托Francis團隊進行的。
「這數據顯示,721之後,公眾關注是元朗襲擊,而非中聯辦。對支持反修例運動的人來說,元朗襲擊引起巨大的集體不滿和憤懣。『光時』口號夠抽象,讓人們在示威現場吶喊出來,可以表達他們的情緒、憤怒和怨氣。」Francis補充,口號出現是一個動態過程,不是忽然出現。
另一個討論重點是,唐英傑案發生在2020年7月1日。而Francis的示威現場調查、電話民意調查及焦點小組等,均於2020初完成。法律上,十分強調證據之相關性 (relevance),如此,好像有段時間的空白。
今早,辯方完成覆問後,三位法官先曾退庭25分鐘,卻沒有讓Francis離開。重新開庭後,唯一的男官陳嘉信娓娓道來:「李教授,請給我們一點耐性……」說了一大堆開場白,原來就是問及這個在法官們心中的「空白時段(gap)」。
意思是,Francis如何說服法庭,他對「光時」口號意思乃開放性的看法,在案件事發時及之前 (2020年初至中),並沒有改變?如此這樣,Francis又以理論輔以數據回答。
首先,Francis以控方專家的說話反問:「我們在2020初,以多方法去找『光時』口號的意義,數據及焦點小組都確認『光時』可以有多種意思,與『港獨』關係不強烈。」
「控方專家劉智鵬教授認為,『光時』口號千百年不變,那忽然有人告訴我,在我的研究之後6至8個月內,口號的意義有改變,那就請證明給看,相關理論及證據。現在不只是說意義出現了改變,而且是變得極單一,出現了很具體的轉變。作為社會學家,我看不到相關證據。」
Francis提供自己的證據。他從連登不同時段,搜刮了大數據,嘗試彌補這個「關鍵空白」。
Francis詳細解釋研究方法:
在2019年11月到2020年2月,從連登「時事台」看不同口號出現的情況。
團隊發現,「光復香港」與「香港獨立」的統計學上關係疲弱,相關系數(correlation coefficient)只有0.295;「時代革命」和「香港獨立」的相關係數亦只有0.353。而另一個口號「五大訴求」和「香港獨立」的相關係數也差不多,只有0.371 。
Francis解釋,「1」是統計學上「完全有關」。「光復香港」和「時代革命」出現的統計學上關係很強,高達0.99 。
而統計學上,「0.3」只能說是弱到中度有關,Francis指出,這是國際學術圈子共同認知的解讀。由於「五大訴求」中的具體訴求內容,與追求港獨沒有關係,也可以說明,「光時」口號和「港獨」沒明顯關係。
Francis指,若「光時」真是於2020年出現意義上的轉變,同一個研究於2020年初至中進行,相關係數會上升。但團隊真是把連登於2020年案發前一段時間的數據再以電腦分析,得出結果是,統計學上,「光時」口號與「港獨」關係維持疲弱。
團隊於2020年3月至7月,從連登找一樣的口號。發現「光復香港」與「港獨」的相關係數,維持在0.291, 而「時代革命」和「港獨」字眼的相關係數,亦維持在0.2652 。
「若『光時』口號在案發現時間,與『港獨』意思變得更緊密,數字應該上升,但數據維持差不多。這測試說明,沒有證據去說『光時』與『港獨』的意思變得越來越相近。我們知道案發現時間有個隙縫,我們盡力嘗試去以數據回答。」
面對統計學上的關係,法官和控方代表,都作出追問。
這天法官杜麗冰戴了色彩繽紛的膠框眼鏡,她問道,「會不會只是後來少了人談『港獨』,少了人上網討論?」
Francis指出:「相關係數與數量的多少沒關,而是兩個變項(variable)的強弱關係。」
Francis早前提過,意義十分雷同的字眼,人們不會兩個都使用:「好像我說『你很醒目』和『你很聰明』(clever及smart),人們會只選一個字,否則是太累贅(redundant)。」
彭寶琴法官學以致用,立即追問,如果「光時」和「港獨」意思接近,這個方法怎樣有效?因為說了「光時」等於說了「港獨」,人們不用說兩次同一件事。
Francis的「社科狂熱」又燒起來,指彭官點出了一個重要問題:
「所以研究的設計,非常講究。這裡關鍵是我是以『每一天』為計算單位,而非『每一個帖子』。人們發一個帖,不會重覆使用同義字,但於同一日,總的來說,若當時『港獨』是熱話題,不同的人同日使用『光時』口號會不會多了?」這是設計的精要。
Francis後來再解釋得更具體。
「例如,某一天,含有『香港獨立』的帖子數量,佔當日總帖子數量比例為10%;同一天,含有『光復香港』的帖子數量,佔當日總帖子數量比例亦同為10%。
第二天,含有『香港獨立』的帖子數量,佔當日總帖子數量比例為5%;同一天,含有『光復香港』的帖子數量,佔當日總帖子數量比例亦同為5%。
第三天,含有『香港獨立』的帖子數量,佔當日總帖子數量比例為12%;同一天,含有『光復香港』的帖子數量,佔當日總帖子數量比例亦同為12%。
如此這樣,我們拿200天的數據,看關係是否一起上升和一起下滑, 即是看兩組數字是否齊上齊落。最後算出來的『相關係數』就會是『1』.」
然而,控方的報告,是由幾位警員,回看百計遊行錄影,然後數算有多少天有人揮舞「光時」旗幟或有喊「光時」口號,而再紀錄這天有沒有人進行「顛覆行為」,例如喊港獨口號、進行破壞或使用暴力等。
早幾天,Francis批評,警察的做法,不能建立「光時」與「港獨」意思相,因為兩者只是同時出現 (co-appearance)。
控方代表周天行檢控專員,還是堅持挑戰Francis,指出Francis沒有把連登裡刪掉了的帖子,計算在內。
Francis回應說:「我們的數據包含2千5百萬個帖子或回應,刪掉了一些帖子,不會影響結果。」
周專員追問:「你知道有多少帖子被刪掉了?」
Francis答得巧妙:「我不需要知道。」
周專員再拿出那疊人手從連登萃取下來的帖子影印本,指出個別帖子,叫Francis回應。帖子裡,有個別網民留言,指「光時」意思就是「港獨」。
Francis忍不住回應:「這裡顯示的是,有人把『光時』理解為與『港獨』有關。這和我們的焦點小組發現一樣。的確有人從『光時』看到有『港獨』意義。」早前,Francis在庭上有從其報告讀出有焦點小組參加者,指『光時』有『少少港獨意味』,但同時有其他人看不到港獨意思。
Francis語帶雙關:「但我看的是2千5百萬留言,人們不可以 “cherry pick”(挑選櫻桃,指只選取對自己有利的東西,漠視對自己不利的東西)。」
Francis說到不可以cherry pick時,一頓,望着周專員說:「我不是批評你,而是我們如何防止包括我自己也做了cherry picking。(I am not criticizing you, but how can we prevent myself from cherry picking)」
Francis續說:「當然,研究員可以從2千5百萬個留言逐個查看是否與『港獨』有關,但現實上沒可能,所以我們才用這個統計學方法去看關聯。若你提及的這個帖,持續頻密在連登出現,數據上會見到強關係,但這類帖子只是零星出現,沒有成為一個主流。」
辯方代表劉偉聰大狀坐着,聽到這裡,微微一笑。
周專員還是不放棄找Francis研究的漏洞:「你沒有調查過連登以外,例如現實生活上,有人用其他方法喊口號?」
Francis重新讓數據說話:「我們已有2千5百萬個留言,多達20萬用家的意見,結果我們找不到統計學上的強烈關係。你問可不可以再做其他研究?當然可以。」
連登大數據分析,把「光復香港」和「時代革命」分拆,不是把八個字一次過與「香港獨立」作電腦運算。
Francis解釋他背後想法:「網民留言很短的,只寫『光復香港』或只寫『時代革命』已經代表了整個口號。連劉智鵬教授也說過,他認為把整個口號分開來分析也含有分裂國家意思,劉教授也有拆過口號作理解。」
周專員再嘗試進攻:「警察做的示威錄像調查具相關性(relevant),有助(helpful)我們理解口號意義。」
Francis:「我不認為有幫助,我會說不相關(irrelevant)。」
周專員瞪大了眼,眼神穿透了長方型金屬眼鏡:「完全不相關(not relevant at all)?」
Francis反駁:「如果你是指警察報告,能支持『光時』意思是『港獨』,那警察報告不成立,清楚不能作出這個總結。我抱歉只能說,我不認為是相關的。(Sorry to say I don’t think it is relevant)。」
周專員質疑,警察報告中,百計示威錄影片段,Francis有沒有看過。
Francis回應:「我信任警察,在點算數目字上沒有問題。(I trust police on how they count them)我沒有理由自己去看一次,為了挑戰警察點算是否準確。」
周專員轉向發問統計學問題,叫Francis拿着控方影印的連登帖子,即場示範運算「相關係數」。
此時,彭寶琴法官插話,指這疊資料未必對法庭有幫助,「除非你對李教授的方法論有質疑」。
周說:「就是要看李教授從連登找到的結果有多可靠。」周繼續要求Francis拿着影印的連登帖子示範做統計運算。
時近中午,彭寶琴終於解說了她整個早上學習到的統計學知識:
「李教授解釋得好詳細了。當一個變項的百分比,與另一個變項的百分比,在一段長時間內,可以檢視兩者是一起上升,還是一起下降,如兩者趨勢一樣,則『相關係數』等於『1』.」說完,彭官望着Francis。
Francis微笑說:「很接近了(Close Enough)。」
此後,周天行專員就說,沒有提問,然後坐下。
兩位社會學家,連續五天在香港法院講解社會科學方法、理論,解釋如何以不同工具怎樣去探視、切割、理解社會運動。本來大家以為只是虛浮懸空又抽象的文字意思,透過社科工具,學者對社會深切的認知熱情,原來可以從人們的腦海中,抽取一些集體認知和意義。
按李立峯所說,他認為這些意思,雖然觸不到,也是可以科學化去檢視和驗証的社會性事實(social facts)。
兩位學者的多項關於反修例運動的研究,早在2019年已經開展,當時沒有國安法,唐英傑亦未成為被告。而再回溯過去幾十年,社科學者一直有研讀社會運動,撰寫學術論文和著書。
七一遊行,六四晚會,派研究員到現場做問卷調查,打電話到府上問大家的各種想法,在學術圈子不是新鮮事。
只是以往這些艱澀的知識,只會出現在大學班房裡,供學者們互相辯論,或學子們修讀學習。
如今社科學者走進法庭,把他們畢生研究的成果,於審訊中呈上。法官們在審訊中,不時對這批「專家證人」強調:「教授,請問你/妳如何可以協助法庭理解這或這?」「教授,若我有錯請糾正我。」
至於法庭與社科世界的奇異交雜,最終對判決是否有影響,還待揭曉。
不過,Francis已不是第一次以社科學者身份,出現在香港法庭。2017年佔中九子案開審,他是香港近代法庭史上,第一位以「民調學者」身份作供的專家證人。
控辯雙方的律師代表,曾於今次國安法第一審中,就Francis上一次於佔中案作專家證人的結果,各有不同解讀,各自做了自己的Cherry Picking。
控方周天行問:「李教授,上次於佔中案你以『民意調查』專家身份作供,最後法庭判詞下來,是否不給予你的專家報告任何比重?」
Francis答是。
然而辯方劉偉聰大狀亦曾問及:「李教授,雖然佔中案法官沒有對你的供詞給予任何比重,但判詞中卻形容,你在民意調查的作供過程裡『既有誠信亦可靠』。」
Francis亦答是。
是否徒勞?視乎觀點與角度。
(圖為兩位辯方專家證人離開高等法院)
***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一):[Regime & Redeem]
7月2日控方專家劉智鵬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10137115741348/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二):[Just Do it]
7月9日辯方專家李詠怡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29321820489544/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三):[過去與未來]
7月12日辯方專家李詠怡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37523026336090/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四):[知行合一]
7月13日辯方專家李詠怡及李立峯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40215429400183/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五):[沒有誰比誰高貴]
7月14日辯方專家李立峯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43328702422189/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六):[選櫻桃的人]
7月15日辯方專家李立峯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45860505502342/
研究方法 在 許藍方博士 Dr. Gracie Facebook 八卦
#drgracieofficial
關於一些網路上對我說法的疑問,我稍微說明一下這些說法的立場和前提:
1. 我所謂的「性愛」是建立在「兩情相悅」之下,在沒有情感前提下達到的「性高潮」,亦或說是「生理高潮」,例如:被性侵者及性工作者,不在我平時與各位探討或分享的「伴侶間的性愛」當中。
#煩請有意見或想法的各專業領域人士在了解一個人的說話立場後再發言會更好
#如同一篇研究的前後因果與研究方法都有它的邏輯
#而非單把一句話拿出來用自己的角度單方解讀
2。我已經說過很多次,以我的立場「性愛並非單方面的醫學、性學、或心理學,而是一個全人的展現,從小到大的人格發展到兩性之間的關係互動,性表現只是一個成果展現。」
#以上也只是我個人的立場請參考即可
3。當我會說「女生本來就很難達到高潮」和「女生有愛是高潮的關鍵」這兩句話的前提,絕對是在「做愛」,也就是與人互動,並非「自慰」,我也多次提過女性自慰可以藉由了解自己身體,以增加達與伴侶間性愛達到高潮的機會。
#就算是自慰也要先愛自己不是嗎
#厭惡自己是要怎麼高潮啦(我沒有想要討論如何在厭惡自己的情況下達到高潮的方式,太變態了)
#再次拜託看影片或者看文章的各位能夠將前後文都看完理解後再思考一下
#邏輯思維的建立真的好重要喔買尬
4。我從來沒有說過「只要有愛,就可以高潮」,我是說「伴侶間有愛,會讓女生更容易高潮」,這兩句話意思應該不太一樣。
#這是邏輯問題還是戒慎恐懼導致的一味找麻煩
#再說一次邏輯思維的建立真的好重要喔買尬
5。我也從來沒有想要傳達「先有愛再來性」的思維,有在看我影片或直播的人一定知道,我從來沒有說性與愛要誰先誰後,我只有說過「我認為最美好的高潮來自於大腦感受的愉悅感,而非單純到生理上的性高潮。」
#這只是我的立場
#沒有對錯只是立場不同
#我總是說你們參考至於要如何請各位自行選擇決定
#可以不認同但尊重應該是基本禮儀
6。有在追蹤我的人應該不難看出可樂研究社的「快問快答」並不是一個「回覆整體知識」的影片,而是「回覆網民留言」的內容,既然是有問題在先,那麼就會有回覆的「前提」在。
#有請觀看我的直播
#也許會從我的囉嗦中更了解我永遠不給答案的立場
#答案都在自己心中
#我給的都只是不同的參考選擇
我一直很歡迎比我更專業的各領域學者專家一起討論與分享,我從來沒有要搶誰的飯碗說「我是醫師」「我是性心理諮商」「我是性生理諮商」「我是心理諮商」等等的字眼,我只想傳達「性不髒,髒的是人的認知;我只想讓大家知道每個人都有追求「滿足慾望的權利」,但是「兩情相悅」「尊重與隱私」是重要的課題,這些都來自從小的性教育。
我重視的是民眾們可以得到更多知識,或者在討論過程中我也能學到更多,而不是在展現誰比較厲害或誰最專業,我從來不在乎這些頭銜,我只知道我是許藍方,我很清楚我之所以會在這裡的目的,我有我說話的立場與邏輯,歡迎與我分享討論,但是可否先理解我的理念與整個東西的前後發展過程,再來進行批判,也許會更加客觀與不偏頗。
請不要把焦點放在我身上,重點是透過大家的努力讓東方國家能越來越正視「性」(對我來說是「性與愛」)不是嗎?
#焦點請轉回自己的人生
#一輩子很短請好好珍惜餘生
以上,報告完畢。
#我好像又很三八的在寫一些看似沒必要但我卻很在乎被誤解的文字
#期許自己能夠淡然看待這些言論的一天
#和古人學習_詩詞或言論被後人亂解釋都沒生氣了
G. Hsu
#一早被貓咪吵醒
#我醒了之後給我跑去睡覺
研究方法 在 ひなちゃん5しゃい Youtube 的評價
twitter❤︎puuuuuchu
instagram❤︎puuuuchu
研究方法 在 MUV1668 Youtube 的評價
共勉之
補充: 勞工處提供一張民事表格同一個刑事報案電話。份表格,佢建議完約後一星期內收唔清錢先交。正如有兄弟所講,循民事追討的話,勞工處會叫勞資雙方和解為先,即係佢找晒條數就算。
另我發現有唔少人提到訪談法問題,我本人對所有研究方法無任何偏見,自己本身都讀歷史出身,有做過口述歷史,都清楚知道訪問唔一定係QUANTITATIVE。我諗呢件事焦點,唔係針對個研究方法,應該話我作為受訪者,完全唔了解對方嘅研究方法同任何研究詳情。對方只係通過上司嚟要求我寫某件事嘅感想,而我除咗自貶表示唔敢亂講,其實都有問佢介唔介意講下研究詳情,對方回覆係:不過是論論文而已。我向來樂於幫助做學術研究嘅人,但咁樣嘅情況,實在有違學術倫理。
爆機兄弟達哥:
睇直播請到: https://www.twitch.tv/underground_dv
想睇最新片到: https://www.youtube.com/user/undergroundDV
想知最新消息留意: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undergroundDV/
Instagram: http://instagram.com/tat.gor
潮文請寄: undergroundchiuman@gmail.com
研究方法 在 親子天下 Youtube 的評價
【企劃:張桂綿│編導:周映璇│攝影:大和工作室】繼風靡全台上萬Maker的《大人的科學》後,專為孩童量身設計的科學探索玩具《小孩的科學》正式上市。親子天下再次與日本學研攜手合作,要用《小孩的科學》,讓兒童的科學玩力突破天際,讓每一位小朋友從懂得問問題、觀察、記錄、到分析結果,在潛移默化中,主動學習。
☆「聲音探索聽診器」:專為兒童設計,原理與醫生專業聽診器相同,更易彎曲且材質安全,組裝不需任何膠水、螺絲接合, 輕鬆就能上手,讓你聆聽不同的聲音。(5月3日上市)
☆「生物調查顯微鏡」:為兒童提供一套完整的顯微鏡與調查工具,小小的雙手就可以掌握媲美專業生物實驗室的設備。內建LED的攜帶型顯微鏡,戶外使用更方便。(5月3日上市)
☆「神奇空氣實驗組」:套組中的空氣氣流機不需組裝,操作簡單,只要裝上電池,就可以噴射出媲美空氣循環機的穩定氣流,並且還可以用透過開關,調整氣流的強度,讓小孩子的玩心與創意,跟著氣流大爆發。(5月17日上市)
☆「自然觀察望遠鏡」:來自於專業天文望遠鏡的設計,但重量跟一杯水差不多,除了可以接上三腳架觀察,改用手持的方式更讓小孩子可以隨時帶著走向戶外,並且放大倍率一點都不含糊,連遠在天際的月球表面都可以觀察的非常清楚。(5月17日上市)
安全×情境探索×行動科學家
動手玩創意,動腦思考,讓孩子親手解答生活中的每個「為什麼」!
★產品特色★
--好好玩:專為學齡兒童設計,寓教寓樂的科學玩具套組。
--好安全:通過國家玩具商品檢驗,無塑化劑、重金屬殘留,給父母親最安心、也最放心的選擇!
--好科學:生活周遭產生的疑問,透過遊戲的引導,養成科學素養、研究方法及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好在地:中文版特企邀請最懂「玩」科學的黃一峯老師,配合在地生活經驗,延伸兼具童趣和知識的創意活動。
--好攜帶:產品大小適中好收納、也容易隨身攜帶,走到哪玩到哪,隨處都是行動實驗室。
★更多關於《小孩的科學》介紹★
http://topic.cwbook.com.tw/reader/2016/sci_kids/
★《小孩的科學》哪裡買?★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13676
...................................................................
親子天下官網 http://www.parenting.com.tw/
親子天下「嚴選部落客」 http://best.parenting.com.tw/
親子天下「翻轉教育」http://flipedu.parenting.com.tw/
粉絲頁:
親子天下 http://on.fb.me/1Kkng6j
親子天下Baby http://on.fb.me/1KQQAkP
親子天下悅讀 http://on.fb.me/1Sryt7P
嚴選部落客 http://on.fb.me/1R3XbYD
翻轉教育 http://on.fb.me/1QgVd3O
研究方法 在 研究方法 - 博客來 的相關結果
中文書專業/教科書/政府出版品社會與心理類社會與社工研究方法. ... <看更多>
研究方法 在 第三章研究方法 的相關結果
第一節研究方法與步驟. 壹、研究方法. 首先以文獻分析為基礎,接著再以專家問卷調查及訪談為方法,蒐集對大學. 評鑑中心之設置與規劃的意見,期以建構兼具理論與實徵 ... ... <看更多>
研究方法 在 論文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的相關結果
它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現實狀況或歷史狀況的材料的方法。調查方法是科學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綜合運用歷史法、觀察法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