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華為科技 #華為AR地圖與敦煌合作案例
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個想要窮極一生抵達的地方。敦煌🐫,它是人類千年文明的一處綠洲🌵,護育了當今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文物內容最豐富、保存最完整的石窟藝術寶庫——莫高窟。這一次,千年文明與現代科技相遇,敦煌研究院與華為合作,借助華為最新發佈的旗艦手機P40系列,讓更多的人在華為AR地圖上也能感受不一樣的敦煌藝術,共同守護敦煌千年生命線。現在就讓我們來介紹華為AR地圖與敦煌合作案例。🔎
(*影片中產品及介面僅為示意參考,實際以台灣販售版本為準。)
深入探索華為科技👉https://bit.ly/3dVamvl
#HUAWEI
#華為AR地圖
#莫高窟
#華為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敦煌石窟是佛教藝術的寶庫,更被譽為「中世紀的百科全書」。2014年香港文化博物館首次與敦煌研究院合辦「敦煌 — 說不完的故事」展覽,廣受歡迎。這次我們很榮幸可以與敦煌研究院再度合作,透過數碼化保護技術的成果,結合敦煌出土文物、石窟藝術和嶄新的多媒體節目體驗,帶領觀眾深入認識敦煌文化的內容,細味佛國世...
石窟藝術 在 螞蟻幫的美食旅行 Facebook 八卦
#寧夏旅遊
#神奇寧夏塞上江南
去年9月我在寧夏,天氣還是頗冷的。😫
寧夏固原須彌山石窟是大陸前十大石窟之一,早在北魏孝文帝時期須彌山石窟開始成形,歷經幾個朝代的更迭,現存石窟為150餘窟,其中最巨大20.6公尺的彌勒坐佛是須彌山石窟最具代表性佛像;須彌山大佛窟內西壁有題刻三則講的就是安史之亂以後,推測大佛在唐朝安史之亂之前就鑿刻完畢。
固原為早年北方絲綢之路首段的要處,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比較可信是落在兩漢之間,隨着漢代絲綢之路的繁榮,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全面展開,館展出了一系列佛教文物展史,以絲綢之路、石窟藝術為主題。
走向絲綢之路的第一人西漢 #張騫,梁啟超稱讚他「堅忍磊落奇男子,世界史開幕第一人」。
石窟藝術 在 聯合報 Facebook 八卦
過年多了個好去處
被譽為世界石窟藝術史上最後的豐碑的重慶大足石刻藝術特展,今天起至3月31日,在台北世界宗教博物館、宜蘭冬山河親水公園兩地登場,透過圖像、展品生動呈現形若孔雀開屏、金碧輝煌的「千手觀音」修復過程等,堪稱天下奇觀的大足石刻藝術…
【重慶大足石刻展 2月3日首度登台】
http://udn.com/news/story/9/1485098
#記者正在拍
石窟藝術 在 Dd tai Youtube 的評價
敦煌石窟是佛教藝術的寶庫,更被譽為「中世紀的百科全書」。2014年香港文化博物館首次與敦煌研究院合辦「敦煌 — 說不完的故事」展覽,廣受歡迎。這次我們很榮幸可以與敦煌研究院再度合作,透過數碼化保護技術的成果,結合敦煌出土文物、石窟藝術和嶄新的多媒體節目體驗,帶領觀眾深入認識敦煌文化的內容,細味佛國世界和平凡眾生的故事。科技在文物保育方面所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敦煌研究院在數碼影像紀錄、三維信息提取、虛擬現實重現,以至透過互聯網和多媒體節目作推廣方面,都是內地博物館界的先驅,而且取得了顯著成績。是次展覽有超過100組展品,透過西魏時期極具代表性的285窟、以數碼技術展現的虛擬洞窟和莫高窟第61窟「五臺山圖」壁畫、文物文獻、多媒體互動裝置及影音節目等,全方位介紹敦煌的歷史和藝術內容。展覽期間,本館將於一樓聚賢廳展出敦煌音樂文化相關的展品。
莫高窟第285窟位於九層樓以北,西魏開鑿,中唐、宋、西夏、元重修,窟內北壁有西魏的大統四年、五年(即公元538、539年)發願文題記,說明此窟建於此時。它是莫高窟最早有紀年的洞窟,也是早期內容最豐富的洞窟。窟形呈平面方形,覆斗形頂,西壁開3個圓券龕,南北壁各開4禪窟。前室西壁門上為第286窟、門北為第287窟,甬道和前室壁畫為五代重繪。西壁主龕內塑坐佛一身,脅侍菩薩兩身,兩側龕塑結跏坐禪僧像。北壁四禪窟內畫有禪僧像;窟頂四披繪飛天、雷神、飛廉、朱雀、烏獲、開明、伏羲、女媧等,邊沿畫山居禪僧像35身;西壁龕外畫供養菩薩、諸天、神將、力士;南北壁壁畫上下分段,各段分組,各自內容獨立,但又有總體佈局:上部畫伎樂飛天12身,奏樂或散花,飄逸多姿,氣韻生動;下方一橫幅故事畫《五百強盜成佛》,畫有戰爭、受審施刑、剃度等場面,為我們提供了古代兵器、刑法、建築、服飾等形象資料;中部畫佛本生故事和因緣故事;下部畫藥叉。北壁上部畫說法圖八鋪,每鋪下方有願文和供養人,中部畫佛和菩薩。東壁門兩側畫觀無量壽佛,下畫供養人,並有願文榜題。所繪人物身體修長,俊秀,眉目疏朗傳神。繪畫技法上是西域藝術風格與中原藝術風格相結合,題材上包含了中國與印度的傳統神靈。因此窟開鑿於東陽王元榮任瓜州刺史之時,史載元榮曾在莫高窟造一大窟,故有專家認為此窟為東陽王窟。整個洞窟畫面紛繁複雜,但卻統一在“禪修”這一主題當中。
第61窟又名“文殊堂”。建於五代947~951年間,元重修,窟主曹元忠。覆斗形頂下方四角龕內,畫四大天王像,為五代洞窟的特征。東壁以及南北壁東側下方分別繪回鶻公 主、於闐公主、曹氏女供養人像。主室中心佛壇為背屏式馬蹄形佛壇,背屏上僅殘存主尊文殊所騎獅子像尾。此窟最有代表性的壁畫是西壁的巨幅五台山圖,這是敦 煌壁畫中規模最大的山水人物圖,也是最大的全景式歷史地圖。此圖長13米,高3.6米,畫中詳細描繪了東起河北正定,西至山西太原,方圓五百裡的山川地形 及社會風情。圖中所繪城郭、寺廟、樓台、亭閣、佛塔、草廬、橋梁等各類建築一百七十多處,是十分珍貴的古代建築史料。
博物館為參觀人士提供免費的導賞服務。除特別註明外,導賞服務毋須預約,歡迎到指定的集合地點即場參加。每團人數約20人,先到先得。有關惡劣天氣的緊急安排,請按此參閱詳情。如有任何查詢,歡迎致電2180 8180。
下午12時45分至1時45分及下午3時15分至4時15分(每日,博物館休館日除外)
下午12時45分至1時45分、下午3時15分至4時15分及下午4時30分至5時30分(逢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