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特.溫絲蕾(Kate Winslet)和李奧納多.狄卡皮歐(Leonardo DiCaprio)原先都不是飾演蘿絲和傑克的首選。
.
若不是葛妮絲.派特洛(Gwyneth Paltrow)、瑞絲.薇斯朋(Reese Witherspoon)等人先後拒絕,導演詹姆斯.卡麥隆(James Cameron)不會考慮凱特。傑克一角亦然,當時卡麥隆的第一人選是傑瑞德.雷托(Jared Leto),但他拒絕試鏡。聲勢如日中天的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主動爭取,但因為價碼談不攏,破局。
.
讀完劇本之後,凱特熱淚盈眶,立刻致電經紀人說:「聽著,現在給我卡麥隆的電話。」當時卡麥隆正在開車,特地停在路邊。年僅20歲的凱特初生之犢不畏虎,對大導演說:「我非演不可,如果你不選我,我可會很生氣!」卡麥隆當時依然游移不定,但對凱特的印象確實很深刻,稱在她身上看見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的氣質。
.
卡麥隆後來安排凱特與李奧納多兩人做了一次試演。結束之後,凱特姿態放軟了,偷偷地跟卡麥隆說:「他太適合了,如果你不選我,也一定要選他。」
.
不過最後反而是李奧納多不想演,甚至在試鏡時刻意表現地吊兒郎當的樣子,一切只差他點頭。當時兩人都在坎城影展,當凱特知道李奧納多遲遲沒有同意演出,設法查到了他下榻的旅館房間,莽撞地親自登門拜訪。她向《滾石》記者回憶當時,說自己的動機很簡單──「因為沒有李奧納多,我就不演。他就是一個他媽的天才,這就是一切的原因。」。
.
最後兩人都決定接演,後續《鐵達尼號 Titanic》(1997)掀起的狂潮也不必再多做說明。無論是粉絲還是媒體,都聚焦在凱特與李奧納多是否會「假戲真做」,事後大家才知道,凱特當時眼中只有罹癌的前男友史蒂芬.特雷德(Stephen Tredre),兩人天天聯繫。與之年齡相仿的李奧納多注定只會是好朋友,事實上,這對金童玉女覺得最有趣的,就是一起邊看邊笑那些穿鑿附會的八卦小報。
.
凱特不否認自己與李奧納多的關係,讓全球女性都羨慕不已,不過她說要是自己真的跟他怎麼了,那感覺好比是「亂倫」。即便是經典的車中性愛戲,凱特也只說:「我心中的蘿絲真的有這麼一點喜歡上了傑克,不過我本人可是沒有任何感覺。」
.
即便八卦小報不斷助燃,兩人最後仍然沒有交往,各奔東西。在十年後,兩位巨星再有機會重聚時,可謂人事已非。凱特當時與執導《美國心玫瑰情 American Beauty》(1999)聞名的山姆.曼德斯(Sam Mendes)剛結婚四年,這是她的第二段婚姻。而李奧納多則是遊戲人間,他當時剛與女模吉賽兒(Gisele Bündchen)分手,被女方控訴劈腿成性。
.
凱特偶然收到經紀人寄來的一份劇本,這個關於1950年代中產階級夫婦的故事,早在60年代就有人買下電影改編版權,但隨後卻在市場流浪40年,始終沒人願意將之搬上大銀幕。以擅挑劇本出名的凱特立刻發現了這個劇本的潛力,而且還碰巧與版權所有人有點交情。於是她決定再次主動出擊,因為她在這個故事裡,再次看到了自己與李奧納多的身影。
.
一天與李奧納多在紐約喝咖啡,凱特將劇本塞給他,隨口說道:「我喜歡這個故事,你應該要演出劇中的法蘭克。」接著凱特意識到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只要找到願意執導的導演,這個案子就有機會成為現實。於是她找上丈夫,她對他打包票:「我知道你會覺得這又是一部跟《美國心玫瑰情》一樣關於美國郊區的故事,但我向你保證,真的完全不同。」
.
2007年奧斯卡頒獎典禮後,凱特使了一點小聰明。她先約好與李奧納多喝酒,再臨時說自己不行出席,派老公山姆.曼德斯代表。結果兩人相談甚歡,兩個月之後,電影隨之開始籌備。由凱特飾演女主角艾波、李奧納多飾演男主角法蘭克,故事的舞台在康乃狄克州郊區的革命路,這部作品就是《真愛旅程 Revolutionary Road》(2008)。
.
劇中,艾波與法蘭克是一對看起來再標準不過的美國中產夫婦,育有一對子女,生活在富裕的郊區。艾波一肩扛起家務與教子職責,是典型的家庭主婦,法蘭克則在一間公司負責銷售,無疑是典型的上班族。不過在外界看來幸福的表象下,兩人都存在種種鬱悶與失落。
.
剛滿30歲的法蘭克意會到自己將會與父親一樣,成為企業底下的無名螻蟻,平凡度過一生,為了排解煩憂,甚至在外偷情。艾波看破了丈夫的心思,提議他放下工作、賣掉房子,一起去巴黎討生活,也說可以換自己出外工作,支撐家計,表現自己也存在事業心。法蘭克起先斥之為天方夜譚,但很快也轉念了。這對夫婦決定要對平淡的生活下了一張戰帖,走向革命之路。但如此劇烈的轉變,卻或許成為一切悲劇的開始。
.
許多人戲稱,如果傑克沒有死,這就是他們的婚後生活。嚴格來說,這樣的說法忽略了故事時代、兩人社會階層的差異,不過這部作品的確提供了入戲太深的觀眾有了一層想像的空間。稍縱即逝的愛情永遠使人銘記,但恆久的婚姻關係卻是不斷地消磨愛情的過程。李奧納多曾說自己一再拒絕任何要求他與凱特主演浪漫愛情故事的邀約,但他卻同意演出了《真愛旅程》,或許正是因為這部雖然關於愛情,但卻一點兒也與浪漫扯不上關係。
.
畢竟這根本是一部婚姻恐怖片。
.
在現實中,李奧納多曾說自己不相信婚姻。而凱特雖然在走出摯愛史蒂芬.特雷德之死的痛楚,也走進了婚姻,但當時的她與丈夫之間也存在掙扎。《真愛旅程》的拍攝對於這對夫婦而言是異常艱難的,凱特坦言,一邊與最好的朋友李奧納多出演性愛戲,一邊則是導演老公在旁監看,實在很難覺得自然。
.
山姆.曼德斯後來回應媒體,說當你每天在片場花14個小時觀看關於夫婦爭吵的場面,回家之後,你最不想做的事情就是吵架。不過也在這部作品幫助凱特在金球獎封后之後的一年,兩人便宣告離婚。媒體隨之爆出這段婚姻的結束,是因為曼德斯與女星蕾貝卡.霍爾(Rebecca Hall)有染。隨後兩人也不懼外界眼光,公開交往。
.
在此之後再回頭看《真愛旅程》,總是不免覺得毛骨悚然,戲劇中的虛構故事,似乎總是能在現實當中應驗。現在的凱特依然相信婚姻,走進了人生第三段、也是目前最長的一段婚姻關係。而根據2020年一個非正式的統計,李奧納多從影以來共與將近60位女性交往或傳出緋聞,依然是好萊塢掛頭牌的花花公子。
.
所以,許多人經常問,為什麼凱特與李奧納多不考慮攜手相伴?就也別再問了,答案也許盡在《真愛旅程》之中。
.
myVideo 影音隨看 《真愛旅程》線上看
7/31前可以免費兌換觀賞:https://pse.is/3jwg6p
#真愛旅程 #myVideo #凱特溫絲蕾 #李奧納多狄卡皮歐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0萬的網紅飲食男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秋風蕭瑟,掠過了清幽的譚公廟,拂到筲箕灣避風港。洪波湧起,打散了月兒傾瀉的粼光。五更時分的小碼頭,已經有十來人正盼着破曉。陸續見船隻埋岸,漁民將漁獲攤放於海旁叫賣。這一大早,來買海鮮的街坊算不上是絡繹不絕,卻也是湊了個小熱鬧。一名白髮老人正姍姍步至,眾人都抬頭喊聲「喜叔」,啊,他可是筲箕灣最老的漁民...
「石恆聰父親」的推薦目錄:
- 關於石恆聰父親 在 Facebook
- 關於石恆聰父親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 關於石恆聰父親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 關於石恆聰父親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 關於石恆聰父親 在 RagaFinance財經台 Youtube
- 關於石恆聰父親 在 石恆聰父親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星娛樂頭條 的評價
- 關於石恆聰父親 在 石恆聰父親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星娛樂頭條 的評價
- 關於石恆聰父親 在 【娛樂】阿Sa為爸爸搞生日Party 男友石恆聰高調現身2019-11-01 的評價
- 關於石恆聰父親 在 石恆聰年齡的八卦,PTT、DCARD - 名人八卦社群討論站 的評價
- 關於石恆聰父親 在 石恆聰年齡的八卦,PTT、DCARD - 名人八卦社群討論站 的評價
- 關於石恆聰父親 在 阿Sa嫁豪門指日可待全家合影超開心,百億男友獲父親認可 的評價
石恆聰父親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著名詩人羅伯特.佛洛斯特(Robert Frost)曾說:「從事物的原貌發現愛。」(We love the things we love for what they are.)試圖改變所愛的事物,便是破壞了這份愛。
和立場與自己極度不同的人一起生活,你會開始思考,自己心中真正的信念為何?為何抱有如此信念?奇妙的是,你的信念其實會因此更加堅定。我相信,我愛人的政治理念沒有比他的性格更重要,後來我們的生活經驗證實的確如此。無論如何,理念只是性格的組成成分之一,而我丈夫有他獨一無二的性格。
取自《在家不要談政治》
************************************
作者在處理關係,真是深具智慧。可以「在愛中做自己,也讓對方做自己」,講起來很簡單,但大部分人都有困難。
因為很多人學不會尊重人,很多人難以跳脫二元對立的狀態—而這是「小我」運作的重要邏輯。
一定要用對錯談,也可以有兩個對,而不一定是「你對,就表示我錯」。不過,真難,有人的智慧程度,就只有「自己是對的,別人是錯的」,難以互動,每一次自以為的「溝通」,都在進行情緒角力。
這種互動常讓雙方痛苦,這種人難以撇開歧見,在共通處合作。其實一個人如果成熟一點,可以活得豐富許多。
祝福各位朋友,常把念頭歸零,再慢慢觀照構成自我的念頭,看見激情般的執迷,可能來自於害怕自己的價值被否定!
************************************
如何判定這段關係是否有救
【文/ 珍.賽佛】
有時候,即使得到最好的建議或是投入最真誠的努力,達成和解及維持和平的效果也很有限。該如何判定,在竭盡全力後,這段關係是否真的能維持、改善,或是有所變化,還是說真的沒救了?遇上政治分歧,你可以學習掌控自己的怒氣與挫折感,但無法改變對方的基本性格。有些人的個人特質,包含政治理念以及表達理念的方式,永遠都和你合不來。無論你抱持何種希望,情況還是一樣。許多人就是無法忍受伴侶在重大議題上和自己意見不同,像是槍枝管制、移民或墮胎;跨越立場的愛對他們來說行不通。你必須找到政治領域之外的充分理由,才能忍受你不喜歡的部分,在性格脾氣方面也一定要合得來才行。這點不只是應用在伴侶上,也適用於朋友身上。
舉例來說,珊蒂.卡普蘭每天都找她丈夫丹吵政治,但是丹卻明智地沉默以對。他為何能容忍她對兩人政治分歧的敵意呢?「我欣賞她所做的所有其他事。」他告訴我,撇開他最近剛成為川粉,他們都欣賞彼此的其他特點,婚姻雖有動搖,卻依舊完好。然而,凱蒂.克萊克就必須放棄另類右派的男友克里斯.施瓦茲,因為她了解到,他那討人厭的政治理念已經融入他的性格中。他不給她任何反對的空間,不尊重她的感受。當她提出異議,他便以充滿仇恨的口氣指責她。克里斯很聰明,但越相處珊蒂只會更加痛苦、憤怒。她最後判斷,他有嚴重的情緒障礙,遠超出意識形態的問題。她知道離開他是對的,把他逐出生活之外後,她著實鬆了一口氣。
也有人在關係中深愛彼此,但討論政治的興趣大不相同。卡羅斯和南希就是個例子。他們十分相愛,很能同理對方並互相欣賞,所以才能忍讓彼此,對於能否討論的事情做出妥協。當然,這份妥協有多值得,他們從沒懷疑過。
著名詩人羅伯特.佛洛斯特(Robert Frost)曾說:「從事物的原貌發現愛。」(We love the things we love for what they are.)試圖改變所愛的事物,便是破壞了這份愛。
如果你需要新的啟發、一個令人驚喜、罕見的例子,那就看看最高法院大法官露絲.拜德.金斯伯格(Ruth Bader Ginsberg)以及安東寧.史卡利亞(Antonin Scalia)這對好友。他們在最高法院共事期間,在各個爭議案件中幾乎不曾有一致看法。直到二○一六年史卡利去世前,兩人一直是感情深厚的摯友。他們共處的時間很長,卻從不聊政治。他們有多欣賞彼此,就有多討厭對方的立場。在一齣描寫他們關係的喜歌劇《史卡利亞/金斯伯格》裡,歌手的對唱道盡了一切:「我們不同,但我們是一體。」
就讓這首歌成為頌歌,獻給所有政治立場對立的伴侶。
***
我還想跟大家聊一聊另一對政治上很不對盤的夥伴。對他們的關係我知道的內情可多了,也知道這兩人是如何連結起來的,他們的友誼如史卡利亞和金斯伯格一樣恆久。這兩人就是我丈夫理查.布魯克海瑟(Richard Brookhiser)和我本人。
我主要想談的是兩人婚姻中脫胎換骨的部分,這個改變讓我驚喜,我自認是我們兩人共同的成就。關鍵在於,在墮胎與生命權的議題上,我們如何面對彼此完全相反、永遠不能妥協的觀點。我們所堅持的理念是最嚴重的爭執起因,可能造成關係破裂,但我們處理歧見的方式卻徹底改變了。相識四十二年來,我們的觀點從沒改變。當我發現彼此的觀念差異有多嚴重、有多根深柢固,就完全無法想像情況會改變。我很早之前就清楚,彼此對於深信的事,立場有多堅定。在墮胎與生命權的議題上,不管我們多努力,都不可能有人妥協。長久以來我都不抱持希望,不相信有方法可以提起這個話題,哪怕是打招呼時順帶提一提也不可能。
理查和我的政治背景與出身大不相同。實際上,我接觸過的人事物都是自由派。自由主義在二十世紀末成為主導社會的意識形態,連我共和派的父親在社會議題上都持自由派的立場。理查則是堅定不移的鐵桿保守派,他父母是堅定的右派,自己也為右派陣營工作。我們相遇時,他是《國家評論》的資深編輯,那可是保守派的主流評論刊物,創辦人是小威廉.巴克利。如果當年不是是那個機緣,兩人絕不可能相遇:我們當時是某個合唱團的團員,在紐約街角免費獻唱文藝復興時期的宗教音樂。從一開始,對音樂的熱愛就將我們結合在一起,我們的美學品味及在政治領域外的知識興趣都出乎意料地相同。我們的婚禮是個大雜燴:我的導師牽我進禮堂,他當時受麥卡錫主義牽連而失去了終身教職;理查的期刊發行人在婚禮上朗讀獻詞,他卻是麥卡錫參議員最狂熱的支持者。有一個朋友俏皮地說:「政治上沒有永遠的朋友,婚禮上沒有永遠的敵人。」當時每個人都舉止有禮。
在一起的前幾年,政治討論時,理查表現得比我有禮。因為他是專業的政治評論寫手,有很多機會透過文章或與同事討論來發表觀點。但我習慣說出自己的想法,我當時才三十三歲,無法想像在家裡還要嚴格地自我審查,或是基於禮貌,伴侶間不該提起某些話題。我承認,自己當時偶爾會小聲說出一些不應該說的話,但他沒有回嘴,我也沒有繼續講下去。
一九八九年,我們的婚姻來到了低谷。有天我吃早餐時,在桌上讀著《紐約時報》的頭版。報導寫著,關於韋伯斯特訴生育健康服務部(Webster v. Reproductive Health Services)一案,最高法院做出判決,允許州政府嚴格限制墮胎權。我立刻明白,保守派傾盡全力要推翻羅伊訴韋德案的判決(Roe v. Wade),而這只是第一步。羅伊訴韋德案對我而言,是實踐自由與平等最重要的基礎,而我卻失去它了。我小聲地說:「一切都完了。我一定要上街頭抗議、參加遊行。」理查應該有聽到。面對我叫陣,這次他與往常不同,嚴正地回應:「你去你的場子,我去我的。」
幸好當時我還記得不要反擊,不要讓緊繃的氣氛惡化成真正的戰事。這一仗打下來雙方沒人會贏,不會有任何成果,卻可能會毀壞我們小心建立並珍惜的一切。在那之後一整天,我們都保持距離。以前不管是談政治或其他議題,都沒有這樣冷戰過,真是折磨人。我感到孤單、失落與恐懼,他也好過不到哪裡。
那天晚上,我們對此分歧達成共識,正式放棄這個議題,永不再提起一個字。我們懸崖勒馬,從哪時起就不曾靠近那個地雷區。我捐助了許多相關組織,以表我對此議題的態度,他也做了一樣的事;但我們沒有逼對方接受自己的觀點或行動。我並不覺得這麼做有違我的原則,或是辜負和我站在同一陣線的人。
經過那次接近慘敗的經歷,我還是又花了十年才完全接受,兩人的政治鴻溝真的很難拉近。但在其他方面,我們確實大部分都有共識。我漸漸地接受,不管我的說服力有多強大,都不可能改變他的想法。他是那麼堅定且打從內心堅信自己的理念,我也是。既然如此,我又要如何指出他錯了?他從沒有嘗試改變我的想法。在婚姻中,道德越高的地方越危險,如果你還站上去,那就是咎由自取了。
和立場與自己極度不同的人一起生活,你會開始思考,自己心中真正的信念為何?為何抱有如此信念?奇妙的是,你的信念其實會因此更加堅定。我相信,我愛人的政治理念沒有比他的性格更重要,後來我們的生活經驗證實的確如此。無論如何,理念只是性格的組成成分之一,而我丈夫有他獨一無二的性格。
韋伯斯特判決事件二十五年後,有天我又在早餐時讀了《紐約時報》的頭條新聞,報導寫道,德州大部分有墮胎服務的婦科診所被迫關閉,急需求助的絕望女性被逼上絕路,幾乎找不到其他協助的管道。我在二○一四年的反應和一九八九年時如出一轍,但表現卻不同了。我只說:「這件事讓我深感憂慮。」我的丈夫什麼都沒說。我默默地捐了一筆錢,並私下慰問和我立場相同的人(他應該現在才知道這回事,如果他有讀到這段)。
墮胎權議題永遠都會出現在新聞中,絕對不會消失。最近我又有機會要回應此議題,在二○一八年五月,愛爾蘭在公投中通過墮胎權,同時間美國卻再次奪取我們的墮胎權。這次,我隻字不提。反而丈夫向我提起了這則新聞,口氣中絲毫沒有憤怒,好像只是在講一件我會感興趣的事。我覺得我們倆的反應都很棒。
然而,最棒的還在後頭。這一章是本書的結尾,也是我最後有機會能表達,在跨立場的愛情中最重要的是什麼。我反覆修改,斟酌著要保留什麼、刪去什麼。這種事不管做幾次都會讓人煩惱。「這總是最難的部分,」我和理查說,他寫過十三本書,是個老鳥作家了。我知道他懂,也知道我的難處。他總是鼓勵我相信自己的判斷,而我也全然地信任他。「我不願意刪掉一些內容,擔心以後會後悔沒放進去,」我說,「但我知道,就像瑪莉.麥卡錫(Mary McCarthy)說的『你必須殺掉你的寶寶』。」
「抓到了!」他說,那雙四十二年前就勾住我的湛藍眼睛裡,閃爍著一絲狡猾,「這麼多年來妳終於發現,原來自己是反墮胎的啊!」
我很驚訝聽到他這樣說。然後我突然意識到,這番話是多麼值得紀念。過去我們可想像不到,居然能拿彼此最大、最厭惡的歧見來開玩笑,但它真的發生了。這一笑代表我們深摯的友情、全然地接受彼此以及放下批判的枷鎖。喜悅快樂溢滿了我的心頭。
然後,我親吻了他。
.
以上文字取自
在家不要談政治:擁抱不同立場,修補彼此的關係黑洞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2120
.
12/28蔡璧名老師《學會用情:當老莊遇見黃帝內經2》新書分享會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439134477005452/
三峽公益講座_愛得圓融,被愛也欣喜_談感恩與祝福的心法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2702479340723/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石恆聰父親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著名詩人羅伯特.佛洛斯特(Robert Frost)曾說:「從事物的原貌發現愛。」(We love the things we love for what they are.)試圖改變所愛的事物,便是破壞了這份愛。
和立場與自己極度不同的人一起生活,你會開始思考,自己心中真正的信念為何?為何抱有如此信念?奇妙的是,你的信念其實會因此更加堅定。我相信,我愛人的政治理念沒有比他的性格更重要,後來我們的生活經驗證實的確如此。無論如何,理念只是性格的組成成分之一,而我丈夫有他獨一無二的性格。
取自《在家不要談政治》
************************************
作者在處理關係,真是深具智慧。可以「在愛中做自己,也讓對方做自己」,講起來很簡單,但大部分人都有困難。
因為很多人學不會尊重人,很多人難以跳脫二元對立的狀態—而這是「小我」運作的重要邏輯。
一定要用對錯談,也可以有兩個對,而不一定是「你對,就表示我錯」。不過,真難,有人的智慧程度,就只有「自己是對的,別人是錯的」,難以互動,每一次自以為的「溝通」,都在進行情緒角力。
這種互動常讓雙方痛苦,這種人難以撇開歧見,在共通處合作。其實一個人如果成熟一點,可以活得豐富許多。
祝福各位朋友,常把念頭歸零,再慢慢觀照構成自我的念頭,看見激情般的執迷,可能來自於害怕自己的價值被否定!
************************************
如何判定這段關係是否有救
【文/ 珍.賽佛】
有時候,即使得到最好的建議或是投入最真誠的努力,達成和解及維持和平的效果也很有限。該如何判定,在竭盡全力後,這段關係是否真的能維持、改善,或是有所變化,還是說真的沒救了?遇上政治分歧,你可以學習掌控自己的怒氣與挫折感,但無法改變對方的基本性格。有些人的個人特質,包含政治理念以及表達理念的方式,永遠都和你合不來。無論你抱持何種希望,情況還是一樣。許多人就是無法忍受伴侶在重大議題上和自己意見不同,像是槍枝管制、移民或墮胎;跨越立場的愛對他們來說行不通。你必須找到政治領域之外的充分理由,才能忍受你不喜歡的部分,在性格脾氣方面也一定要合得來才行。這點不只是應用在伴侶上,也適用於朋友身上。
舉例來說,珊蒂.卡普蘭每天都找她丈夫丹吵政治,但是丹卻明智地沉默以對。他為何能容忍她對兩人政治分歧的敵意呢?「我欣賞她所做的所有其他事。」他告訴我,撇開他最近剛成為川粉,他們都欣賞彼此的其他特點,婚姻雖有動搖,卻依舊完好。然而,凱蒂.克萊克就必須放棄另類右派的男友克里斯.施瓦茲,因為她了解到,他那討人厭的政治理念已經融入他的性格中。他不給她任何反對的空間,不尊重她的感受。當她提出異議,他便以充滿仇恨的口氣指責她。克里斯很聰明,但越相處珊蒂只會更加痛苦、憤怒。她最後判斷,他有嚴重的情緒障礙,遠超出意識形態的問題。她知道離開他是對的,把他逐出生活之外後,她著實鬆了一口氣。
也有人在關係中深愛彼此,但討論政治的興趣大不相同。卡羅斯和南希就是個例子。他們十分相愛,很能同理對方並互相欣賞,所以才能忍讓彼此,對於能否討論的事情做出妥協。當然,這份妥協有多值得,他們從沒懷疑過。
著名詩人羅伯特.佛洛斯特(Robert Frost)曾說:「從事物的原貌發現愛。」(We love the things we love for what they are.)試圖改變所愛的事物,便是破壞了這份愛。
如果你需要新的啟發、一個令人驚喜、罕見的例子,那就看看最高法院大法官露絲.拜德.金斯伯格(Ruth Bader Ginsberg)以及安東寧.史卡利亞(Antonin Scalia)這對好友。他們在最高法院共事期間,在各個爭議案件中幾乎不曾有一致看法。直到二○一六年史卡利去世前,兩人一直是感情深厚的摯友。他們共處的時間很長,卻從不聊政治。他們有多欣賞彼此,就有多討厭對方的立場。在一齣描寫他們關係的喜歌劇《史卡利亞/金斯伯格》裡,歌手的對唱道盡了一切:「我們不同,但我們是一體。」
就讓這首歌成為頌歌,獻給所有政治立場對立的伴侶。
***
我還想跟大家聊一聊另一對政治上很不對盤的夥伴。對他們的關係我知道的內情可多了,也知道這兩人是如何連結起來的,他們的友誼如史卡利亞和金斯伯格一樣恆久。這兩人就是我丈夫理查.布魯克海瑟(Richard Brookhiser)和我本人。
我主要想談的是兩人婚姻中脫胎換骨的部分,這個改變讓我驚喜,我自認是我們兩人共同的成就。關鍵在於,在墮胎與生命權的議題上,我們如何面對彼此完全相反、永遠不能妥協的觀點。我們所堅持的理念是最嚴重的爭執起因,可能造成關係破裂,但我們處理歧見的方式卻徹底改變了。相識四十二年來,我們的觀點從沒改變。當我發現彼此的觀念差異有多嚴重、有多根深柢固,就完全無法想像情況會改變。我很早之前就清楚,彼此對於深信的事,立場有多堅定。在墮胎與生命權的議題上,不管我們多努力,都不可能有人妥協。長久以來我都不抱持希望,不相信有方法可以提起這個話題,哪怕是打招呼時順帶提一提也不可能。
理查和我的政治背景與出身大不相同。實際上,我接觸過的人事物都是自由派。自由主義在二十世紀末成為主導社會的意識形態,連我共和派的父親在社會議題上都持自由派的立場。理查則是堅定不移的鐵桿保守派,他父母是堅定的右派,自己也為右派陣營工作。我們相遇時,他是《國家評論》的資深編輯,那可是保守派的主流評論刊物,創辦人是小威廉.巴克利。如果當年不是是那個機緣,兩人絕不可能相遇:我們當時是某個合唱團的團員,在紐約街角免費獻唱文藝復興時期的宗教音樂。從一開始,對音樂的熱愛就將我們結合在一起,我們的美學品味及在政治領域外的知識興趣都出乎意料地相同。我們的婚禮是個大雜燴:我的導師牽我進禮堂,他當時受麥卡錫主義牽連而失去了終身教職;理查的期刊發行人在婚禮上朗讀獻詞,他卻是麥卡錫參議員最狂熱的支持者。有一個朋友俏皮地說:「政治上沒有永遠的朋友,婚禮上沒有永遠的敵人。」當時每個人都舉止有禮。
在一起的前幾年,政治討論時,理查表現得比我有禮。因為他是專業的政治評論寫手,有很多機會透過文章或與同事討論來發表觀點。但我習慣說出自己的想法,我當時才三十三歲,無法想像在家裡還要嚴格地自我審查,或是基於禮貌,伴侶間不該提起某些話題。我承認,自己當時偶爾會小聲說出一些不應該說的話,但他沒有回嘴,我也沒有繼續講下去。
一九八九年,我們的婚姻來到了低谷。有天我吃早餐時,在桌上讀著《紐約時報》的頭版。報導寫著,關於韋伯斯特訴生育健康服務部(Webster v. Reproductive Health Services)一案,最高法院做出判決,允許州政府嚴格限制墮胎權。我立刻明白,保守派傾盡全力要推翻羅伊訴韋德案的判決(Roe v. Wade),而這只是第一步。羅伊訴韋德案對我而言,是實踐自由與平等最重要的基礎,而我卻失去它了。我小聲地說:「一切都完了。我一定要上街頭抗議、參加遊行。」理查應該有聽到。面對我叫陣,這次他與往常不同,嚴正地回應:「你去你的場子,我去我的。」
幸好當時我還記得不要反擊,不要讓緊繃的氣氛惡化成真正的戰事。這一仗打下來雙方沒人會贏,不會有任何成果,卻可能會毀壞我們小心建立並珍惜的一切。在那之後一整天,我們都保持距離。以前不管是談政治或其他議題,都沒有這樣冷戰過,真是折磨人。我感到孤單、失落與恐懼,他也好過不到哪裡。
那天晚上,我們對此分歧達成共識,正式放棄這個議題,永不再提起一個字。我們懸崖勒馬,從哪時起就不曾靠近那個地雷區。我捐助了許多相關組織,以表我對此議題的態度,他也做了一樣的事;但我們沒有逼對方接受自己的觀點或行動。我並不覺得這麼做有違我的原則,或是辜負和我站在同一陣線的人。
經過那次接近慘敗的經歷,我還是又花了十年才完全接受,兩人的政治鴻溝真的很難拉近。但在其他方面,我們確實大部分都有共識。我漸漸地接受,不管我的說服力有多強大,都不可能改變他的想法。他是那麼堅定且打從內心堅信自己的理念,我也是。既然如此,我又要如何指出他錯了?他從沒有嘗試改變我的想法。在婚姻中,道德越高的地方越危險,如果你還站上去,那就是咎由自取了。
和立場與自己極度不同的人一起生活,你會開始思考,自己心中真正的信念為何?為何抱有如此信念?奇妙的是,你的信念其實會因此更加堅定。我相信,我愛人的政治理念沒有比他的性格更重要,後來我們的生活經驗證實的確如此。無論如何,理念只是性格的組成成分之一,而我丈夫有他獨一無二的性格。
韋伯斯特判決事件二十五年後,有天我又在早餐時讀了《紐約時報》的頭條新聞,報導寫道,德州大部分有墮胎服務的婦科診所被迫關閉,急需求助的絕望女性被逼上絕路,幾乎找不到其他協助的管道。我在二○一四年的反應和一九八九年時如出一轍,但表現卻不同了。我只說:「這件事讓我深感憂慮。」我的丈夫什麼都沒說。我默默地捐了一筆錢,並私下慰問和我立場相同的人(他應該現在才知道這回事,如果他有讀到這段)。
墮胎權議題永遠都會出現在新聞中,絕對不會消失。最近我又有機會要回應此議題,在二○一八年五月,愛爾蘭在公投中通過墮胎權,同時間美國卻再次奪取我們的墮胎權。這次,我隻字不提。反而丈夫向我提起了這則新聞,口氣中絲毫沒有憤怒,好像只是在講一件我會感興趣的事。我覺得我們倆的反應都很棒。
然而,最棒的還在後頭。這一章是本書的結尾,也是我最後有機會能表達,在跨立場的愛情中最重要的是什麼。我反覆修改,斟酌著要保留什麼、刪去什麼。這種事不管做幾次都會讓人煩惱。「這總是最難的部分,」我和理查說,他寫過十三本書,是個老鳥作家了。我知道他懂,也知道我的難處。他總是鼓勵我相信自己的判斷,而我也全然地信任他。「我不願意刪掉一些內容,擔心以後會後悔沒放進去,」我說,「但我知道,就像瑪莉.麥卡錫(Mary McCarthy)說的『你必須殺掉你的寶寶』。」
「抓到了!」他說,那雙四十二年前就勾住我的湛藍眼睛裡,閃爍著一絲狡猾,「這麼多年來妳終於發現,原來自己是反墮胎的啊!」
我很驚訝聽到他這樣說。然後我突然意識到,這番話是多麼值得紀念。過去我們可想像不到,居然能拿彼此最大、最厭惡的歧見來開玩笑,但它真的發生了。這一笑代表我們深摯的友情、全然地接受彼此以及放下批判的枷鎖。喜悅快樂溢滿了我的心頭。
然後,我親吻了他。
.
以上文字取自
在家不要談政治:擁抱不同立場,修補彼此的關係黑洞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2120
.
12/28蔡璧名老師《學會用情:當老莊遇見黃帝內經2》新書分享會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439134477005452/
三峽公益講座_愛得圓融,被愛也欣喜_談感恩與祝福的心法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2702479340723/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石恆聰父親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評價
秋風蕭瑟,掠過了清幽的譚公廟,拂到筲箕灣避風港。洪波湧起,打散了月兒傾瀉的粼光。五更時分的小碼頭,已經有十來人正盼着破曉。陸續見船隻埋岸,漁民將漁獲攤放於海旁叫賣。這一大早,來買海鮮的街坊算不上是絡繹不絕,卻也是湊了個小熱鬧。一名白髮老人正姍姍步至,眾人都抬頭喊聲「喜叔」,啊,他可是筲箕灣最老的漁民,身旁的正是他的髮妻喜嬸。他的白襯衫早已泛黃,於是他套上了一件灰白的風衣,遮蓋着點點風痕浪跡,也擋擋清勁的晚風。畢竟他已年屆七十五,不如壯年襟風,要堅持出海,總得披上護甲。二人與老街坊寒暄一番後,就來到岸邊佇足。望着墨藍的大海,他目光落在汪洋上虛緲的一點,彷彿,那裏有着一塊,至珍的瑰寶。
最美的相知
船舶擊拍着浪濤,浪花的聲音呼喊着他們上船。喜叔兩公婆登船後,就訴說着這是兩人的恆常生活。畢竟上了年紀,二人現時大概一星期出三至四天海,只要是出海日,他們都會於凌晨四時起來梳洗,五時許來到譚公廟這邊,由駁艇將他們送到自己的漁船上,因為漁船怕被損壞或盜取,不能停泊岸邊,故要由水上人稱為「送人艇」的接駁艇接送。不消五分鐘,小艇已停定於漁船旁,每艘船的位置已經分配好,漁民都有協議,不會混淆或佔位。二人利落地跳上船艙,喜叔第一時間執纜﹑泵水,仔細檢查船隻機器是否一切正常;喜嬸則於船身右側位置,拉起繩網堵住入口,防止蟹籠掉到海裏去。確定一切沒問題後,漁船就出發去。見喜叔開船技術之純熟,可知一定是訓練有素。他邊駛船,邊把自己身世娓娓道來。
四十年代,筲箕灣還是個漁灣,打從出生,他們一家人就住在海上。自幾歲起,喜叔一直都跟父母出海捕魚,他記得,那個年代,漁船還是搖橹的。當時因為要糊口,一家人天天出海,開足一星期工。直至八歲時,父親去世,他就跟媽媽出海捕魚,過着相依為命的生活。因此,喜叔自小與海洋打交道,雖然沒有了讀書的機會,目不識丁,卻練得一身好功夫,擔起了男人的責任。
對他而言,自己最幸運的,就是在這片海中,遇到最美麗的她。喜嬸,同樣是水上人,因為爸爸有一艘漁船,故自小就跟着父親出海捕魚。後來喜叔於其漁船打工,二人相戀十年方才結婚。婚後不久,喜嬸誕下大兒子,喜叔於是盤算,沒理由跟岳父打一輩子的工,於是與太太商量,決定考船牌,自己買一艘船捕魚,當時要買小型漁船很便宜,只需三千至四千元,到後來才慢慢換了艘大船,至今,與喜嬸已歷四十四年的風浪。
霎時清風,海水又將日月吞吐,波濤化成一片湛藍。如斯美景,夫妻二人未有閒暇抬頭欣賞。只見,喜叔把船停下來放錨,接着就忙於操作面前的起籠機,顧名思義,就是把前一天丟進海中的蟹籠逐個絞起來。這種捕魚方法叫「浸籠」,把魚餌綁好於蟹籠內,將蟹籠丟入海中,貪吃的魚兒就會從小洞竄進籠內被困,最後漁夫把蟹籠收回,再取出籠中的漁獲。往日,漁民多用排釣的方法,漁獲較多,但放了魚餌後,就要即日去撈起,不然魚兒都會逃脫。浸籠的好處就是沒那麼辛苦,蟹籠因為較難逃脫,故此放籠入海後,隔日再起籠也沒有問題。把蟹籠絞上來後,喜叔起勁地把籠子一個又一個丟往艙內。一旁的喜嬸把大堆魚餌從冰箱舀出,撿起地上的蟹籠,把裏面的魚及蟹倒出分類,蟹不能跟魚放在一起,不然會把魚都鉗爛,蟹放在外面的籃子裏,魚則放在魚倉。
接下來的步驟,檢查籠子有否被雞泡魚咬爛,如有破損就要修補,她邊縫補着邊謂:「蟹籠係我哋嘅飯碗,冇佢邊有魚?呢啲籠唔平㗎,嗰次打風,跌咗了四百幾個,冇咗幾萬銀。」她嘆一口氣,補好破洞後,就換入新的魚餌,舊魚餌多會倒掉,浸過海水鮮味就沒有了,魚兒很聰明,不新鮮不吃,而且魚餌要用新鮮的魚,有黃魚﹑池仔魚﹑鱭魚﹑橫雜魚,有時更會用九棍魚,下冰下鹽醃漬,以前買魚餌大約兩元半一斤,現時則要五元,成本相當高。轉眼間,一百二十個蟹籠已經埋疊了半艘船的位置,喜嫂隨即把籠子逐個舉起,再大力拋進海裏。一個籠有八斤重,一天五百多個籠,一隻手舉上來,十分吃力。喜叔指拉上來還好,丟籠下海更辛苦,更用力:「我習慣啦,唔係太辛苦,我成日叫太太開船,我去丟籠,佢話唔好,佢唔習慣喎!」每完成一百二十個蟹籠稱之為「一壇」,一天約莫做三壇。做了第一壇後,二人就開船往另一邊海域再重複上述工作,
最好的相伴
浪濤上的朝暉,日復日,仍舊美如初。夫妻二人的工作如是,甚至捕魚的季節及地方都有規有律。六至七月時,他們會去蒲台島﹑橫欄島等海域;八至十月風大,則去東龍島﹑石澳等,總之不離開香港。已經做到第三壇,眼見漁獲不算多,亦未見大魚。喜叔解釋,六至七月時,因為風斜,可以把船駛出一點,是捕得最多魚的時節。捉到大魚對他們而言,不是太常見,七至八斤的大魚,一年才得見十次八次,反倒一至兩斤重的魚就十分多,一天能有個十條八條。捉到大魚,足夠讓他們樂上一整天,他興奮地說起:「嗰日捉咗一隻大蟹幾開心,隻蟹重一斤十二両,賣咗一千蚊。」說得眉飛色舞,令他憶起最豐盛的年代。
七至八十年代,科技沒那麼先進,漁民眾多,卻大家都常見豐收。好景不再,現時的漁民並不如以往純樸,年輕一輩為求賺錢,都採用高科技的圍網漁船,他們又稱「燈光艇」。這些大型漁艇會栽一個海車,用海底雷達偵測海魚的位置,將牠們擊暈,魚兒不會動,只好任他們捕捉,一百擔﹑二百擔,全都捉走了,這樣,海洋都沒有魚兒了。說起來,他帶點唏噓:「嗰啲圍網漁船,一年賺二千幾萬,一隻咋!啲漁拖全部都係後生仔,用我哋個方法捕魚好少啦,可以話冇啦,我哋就快被淘汰啦。」歲月匆匆,又豈止慨嘆,還有那些年的驚險,依然歷歷在目。廿七至廿八年前,喜嬸與喜叔於風雨天出公海,二人合力扯桿,喜嬸蹲下來時,一個大浪打過來,把她拋下大海。往事嘛,說起來還可打個小趣,喜叔笑指很多水上人,其實都不懂游泳,包括太太:「咁我咪跳落海捉實佢,我叫她啊,唔好掐我條頸,搭肩頭好啦!你一掐住我就會死,一齊死。」結果船身壓下來,他一把推喜嬸上船,自己則於船底游過對面上船,喜嬸聽着猶有餘悸。年輕時經點風浪不算甚麼,現在年紀大了,倒要看天氣做人,大風反倒沒有所謂,可以如常出海,遇着大雨大多不出,免得冒險。
聊聊昔年,漁船不知不覺已駛到停泊處,駁艇早就在此靜候。他們一般於十一時許上岸,把漁獲推到魚檔賣,如遇到較大的風浪,就要先把魚兒放到水中數小時,好讓牠們先嘔吐乾淨。以往,喜叔都如早上的漁販般,於岸邊擺賣。經常被食環署追捕,被捕的話就要罰款及充公漁獲,損失慘重。終於,一家人於二十多年前上了公屋,決定租魚檔賣魚。說時遲,手推車已經被推進寫着「祥好鮮魚凍肉」的魚檔內,喜嬸接着一個勁兒把海鮮分類放在檔攤上的一個個膠籃內,用水養着活魚。他們賣的魚多是自己捕來,如果數量不夠,就向其他漁民買魚,運來魚檔。
喜叔於筲箕灣土生土長,自小已經捕魚賣魚,很多老街坊光顧。如果捉到六至七斤的大石斑,他會打電話着熟客來買,故大魚通常很快賣出。他半點不認老,賣魚都要親力親為,客人多是衝着他而來:「好多客見我唔喺魚檔就睇一睇,問,阿叔呢?去咗邊度?檔口啲人話阿叔去食飯啊,啲客就話轉頭先嚟買。」也不是浪得虛名,這些魚好不好,是否真的海魚,喜叔一看,全都知道。語畢,他就忙於向檔前的大叔及大媽滔滔介紹今天的漁獲,倉魚﹑金鮕﹑荷包魚,哪一種較清甜,哪一條新鮮得眼睛會滾動,如何煮才好吃。跟街坊聊着,不知不覺已經到了黃昏。足足工作了十四小時,這就是老漁民的一天。
一天很長,一世卻短。喜叔與大海作伴一輩子,沒有因此而富貴,只是過了樸素的七十五載。他倒是看得很開:「生意好難做,我哋幾十歲冇所謂啦,難做都照做。」事實上,他根本離不開這片大海。朋友都勸他退休,他也就試着退下來。只是,休息到第八日,他竟然頭昏腦脹,怎麼說,就是暈船浪的感覺。他覺得奇怪,就試着出海,結果出了海整個人又變得精神起來,頭也一點不暈。他跑回家跟太太說,還是不能退休。一心打算退休湊孫的喜嬸,只得苦笑:「冇辦法啦,佢要出海就陪佢出,辛苦命。」倘若喜叔最大的樂趣,就是捉到大魚,大豐收;那麼喜嬸呢,不就是看到老伴的笑臉嗎。
縱已滄海桑田,他依舊追逐,因為,他早已尋見他的天涯海角。她,亦然。
祥好鮮魚凍肉
地址:筲箕灣金華街57號
營業時間:6m-5:30pm
採訪:黃寶琳
攝影:胡浩賢
===================================
立即Subscribe我哋YouTube頻道:http://bit.ly/2Mc1aZA (飲食男女)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http://bit.ly/2J4wWlC (@eat_travel_weekly)
石恆聰父親 在 RagaFinance財經台 Youtube 的評價
成為 RF 鐵粉團的一分子!只需港幣 $40 一個月,即享獨家影片及專屬貼圖優惠!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ETuQf4lzTrfevoHdSGo8Ew/join
成為一名經人Patreon :
https://www.patreon.com/awesomomists
www.RagaFinance.com
RagaFinance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ragafin/
?是日焚道 - Everyday's Vin! Patreon ?
http://patreon.com/calvinchoy
◎◎◎訂閱 ◎◎◎
▶
Ragazine :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5DWcqCjBne2-wRnrjxkuHQ?sub_confirmation=1
▶
Raga Finance: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ETuQf4lzTrfevoHdSGo8Ew?sub_confirmation=1
#RagaFinance
------------------------------------------------------------------------------------------------------------------------------------------
免責聲明:《Raga Finance》竭力提供準確資訊,惟不保證絕對無誤,資訊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不論公司是否與侵權行為、訂立契約或其他方面有關),本公司概不負責。
同時,《Raga Finance》所提供之投資分析技巧與建議,只可作為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Raga Finance》主持、嘉賓、編輯及記者無關。
同時,《Raga Finance》所有節目或資訊,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Raga Finance》立場。
Raga Finance
網址: www.ragafinance.com
石恆聰父親 在 石恆聰父親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星娛樂頭條 的八卦
石恆聰父親 – BXRXS石恆聰父親. 蔡卓妍(阿Sa)經歷過與鄭中基的失敗婚姻,以及與陳偉霆分手後, 最近終於再墮愛河,新歡是鑽石筍盤「百億麻雀館太子爺」 ... ... <看更多>
石恆聰父親 在 【娛樂】阿Sa為爸爸搞生日Party 男友石恆聰高調現身2019-11-01 的八卦
蔡卓妍(阿Sa)為爸爸舉行生日派對,與阿Sa拍拖兩年半的 石恆聰 亦有高調現身,更搭住Sa爸膊頭合照。#蔡卓妍# 石恆聰 ▻訂閱我們: https://bit.ly/2qoVYEN▻ ... ... <看更多>
石恆聰父親 在 石恆聰父親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星娛樂頭條 的八卦
石恆聰父親 – BXRXS石恆聰父親. 蔡卓妍(阿Sa)經歷過與鄭中基的失敗婚姻,以及與陳偉霆分手後, 最近終於再墮愛河,新歡是鑽石筍盤「百億麻雀館太子爺」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