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醫學系畢業、美國住院醫師訓練中的我,如何通過日本醫師執照考試(三)
順利遞件後我回到美國,開始思考如何準備日本語診察能力調查。七月中到九月底只有兩個月的時間並不算長,何況我只能兼職準備。
日本語診察能力調查是一個說(問診)跟寫(病歷寫作)的考試,沒有標準答案,準備起來隔外困難。這也就是為什麼在所有考生都具備N1(基本門檻)的情況下,最後卻只有一半的人通過的原因。連日本國籍的考生也只有80%通過率。
#不過我認為準備考試跟做好任何事情一樣都有關鍵三步驟:
一是參考,
二是創新,
三是融合。
第一步一定是大量參考前人經驗。前人的考經不管是成功或是失敗都是智慧的結晶,都有參考的價值。寫考經其實很花時間(像我都要花4~5個小時寫)。前輩們願意花時間寫經驗寫出來分享,為的就是幫助後人少走點冤枉路。然而前輩的考經一定不會全部適合自己,因此下一步就是思考如何改進、並加入自己的創意。最後將兩者融合起來,便成為有個人風格的準備方法。一開始不用擔心方法不夠完美,隨著練習、修正,它必定會越來越符合你的需求。
日本語診察能力調查跟台灣OSCE跟美國step 2 CS很類似,只是內容換成日文。對已經考過台灣跟美國執照考試的我而言並非完全陌生。唯一缺乏的是資源。台灣OSCE對台灣醫學系畢業生來講很簡單,平常就有在練習,考前幾乎不用準備;而美國step 2 CS考生眾多,市場龐大。有許多好書可用,還有專門指導的機構。想找人練習時只要上網呼朋引伴,不怕沒有對象。然而日本語診察能力調查難就難在沒有一種「只要這樣做,就可以過的方法」,只能靠自己瞎子摸象、東拼西湊了。
最後我綜合了前輩考經跟自己美國USMLE step 2CS經驗,獨創出一套適合我的方法︰
1. 請一個線上日本人家教。不需要有醫療背景,只要會讀英文。
2. 上課前我會閱讀寫給日本醫護人員看的「病院英語對話書」,只是我想看的東西跟日本人剛好相反。
3. 使用USMLE step 2 CS first aid這本書。這本是美國USMLE step2 CS考試的聖經,裡面詳細記錄了病人跟醫師的對話。日文老師上課並不需要思考如何回答醫師(我)的問題,只要將書上內容換成日文講出來便可輕鬆讓對話繼續下去。
4. 上課完後我在線下寫病歷。我依照前輩經驗看日本國考臨床題的題幹依樣畫葫蘆。
5. 寫好病歷後先傳給日文老師請她針對「日文語法」部分給予建議,先把句子修得通順一點。
6. 最後將修改好的病歷傳給日本人的醫師朋友們看,請他們專注在病歷寫作的部份(像是專有名詞等)給我建議。
就這樣準備了一個月,練了十個左右的case。雖然效果不錯,但沒跟日本人醫師練習問診,還是不知道自己的問診是否符合標準。我的日本人醫師朋友很忙,不好意思一直打擾他們,便突發奇想地運用自己美國醫師的優勢上網徵求「正在準備step 2 CS的日本人醫師」。
日本醫師來美國的人數不多,正在準備USMLE CS的更少,我居然還是遇到了三個: 一個腦神經外科,一個皮膚科,一個心臟內科。我們每個case練習兩次,一次用英文、一次用日文。這樣的模式對他們跟對我是雙贏的局面。對他們而言,我已經通過CS,又有一年在美國臨床的經驗,對於如何跟美國病人互動能比一般考生給出更多的建議。加上我的英文口語一向不錯,美國醫師執照考試時SEP (= spoken English proficiency = 英文口說能力)跟許多英文母語者一樣拿到了小星星( = an asterisk indicates that your performance band extends beyond the displayed portion of the scale = 表現優異超出可顯示評分範圍),因此更能給同為外國醫師的他們建議。對我而言,他們以醫學生時代的OSCE經驗還有日本臨床經驗教導我簡直是綽綽有餘。他們會示範如何正確用日文問診,讓我知道哪裡該改進,幫我修改病歷的速度也很快。
雖然因為彼此時差跟工作的關係,我們能練習的次數不多,但每次練習都是愉快的時間。我們簡直是對方的照妖鏡 ! 他們的英文很好,不僅沒甚麼口音,問診內容也很專業。但是他們問診方式有點像機器人,感覺只想趕快把問題問完,不想多說以免出錯。一般美國醫師問診比較隨興,small talk(閒談)很多,就給人感覺不會那麼生硬。同理可證,我的日文問診在他們耳裡聽起來也不夠自然。
(圖: 第一次練習完日本人醫師寫給我的回饋)
文化上兩國的問診方式也大不相同。有次我在問到飲食習慣時,問了「你最愛吃的食物是甚麼?」
日: 「我最喜歡吃壽司。」
我: 「我也是耶,我最喜歡吃竹筴魚壽司了。那你呢? 」
日: 「生魚片壽司我都喜歡。」
我: 「我喜歡旋轉壽司,最近有間有名的日本壽司來這裡開了你知道嗎? 」
(一整個要small talk的前奏)
日: 「在日本如果醫師這樣閒聊,會被覺得是怪人。」
我:「 抱…抱歉。」
相反的,在美國問診時,有small talk才能讓對話顯得自然。
日: 「你放假時都喜歡做甚麼呢? 」 (好不容易擠出口)
講完後他立刻掩面: 「啊啊啊。我聽起來好像變態啊! 」
就這樣,準備考試大部分的時間是辛苦的。但也因為這樣發現了更多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認識更多的人而有了額外的樂趣及收穫 :)
台灣醫學系畢業、美國住院醫師訓練中的我,如何通過日本醫師執照考試 (一)
https://reurl.cc/L16nO4
台灣醫學系畢業、美國住院醫師訓練中的我,如何通過日本醫師執照考試 (二)
https://reurl.cc/Rdyk3g
皮膚科是內科還是外科 在 美國小兒科醫師 Peddy Facebook 八卦
台灣醫學系畢業、美國住院醫師訓練中的我,如何通過日本醫師執照考試(三)
順利遞件後我回到美國,開始思考如何準備日本語診察能力調查。七月中到九月底只有兩個月的時間並不算長,何況我只能兼職準備。
日本語診察能力調查是一個說(問診)跟寫(病歷寫作)的考試,沒有標準答案,準備起來隔外困難。這也就是為什麼在所有考生都具備N1(基本門檻)的情況下,最後卻只有一半的人通過的原因。連日本國籍的考生也只有80%通過率。
#不過我認為準備考試跟做好任何事情一樣都有關鍵三步驟:
一是參考,
二是創新,
三是融合。
第一步一定是大量參考前人經驗。前人的考經不管是成功或是失敗都是智慧的結晶,都有參考的價值。寫考經其實很花時間(像我都要花4~5個小時寫)。前輩們願意花時間寫經驗寫出來分享,為的就是幫助後人少走點冤枉路。然而前輩的考經一定不會全部適合自己,因此下一步就是思考如何改進、並加入自己的創意。最後將兩者融合起來,便成為有個人風格的準備方法。一開始不用擔心方法不夠完美,隨著練習、修正,它必定會越來越符合你的需求。
日本語診察能力調查跟台灣OSCE跟美國step 2 CS很類似,只是內容換成日文。對已經考過台灣跟美國執照考試的我而言並非完全陌生。唯一缺乏的是資源。台灣OSCE對台灣醫學系畢業生來講很簡單,平常就有在練習,考前幾乎不用準備;而美國step 2 CS考生眾多,市場龐大。有許多好書可用,還有專門指導的機構。想找人練習時只要上網呼朋引伴,不怕沒有對象。然而日本語診察能力調查難就難在沒有一種「只要這樣做,就可以過的方法」,只能靠自己瞎子摸象、東拼西湊了。
最後我綜合了前輩考經跟自己美國USMLE step 2CS經驗,獨創出一套適合我的方法︰
1. 請一個線上日本人家教。不需要有醫療背景,只要會讀英文。
2. 上課前我會閱讀寫給日本醫護人員看的「病院英語對話書」,只是我想看的東西跟日本人剛好相反。
3. 使用USMLE step 2 CS first aid這本書。這本是美國USMLE step2 CS考試的聖經,裡面詳細記錄了病人跟醫師的對話。日文老師上課並不需要思考如何回答醫師(我)的問題,只要將書上內容換成日文講出來便可輕鬆讓對話繼續下去。
4. 上課完後我在線下寫病歷。我依照前輩經驗看日本國考臨床題的題幹依樣畫葫蘆。
5. 寫好病歷後先傳給日文老師請她針對「日文語法」部分給予建議,先把句子修得通順一點。
6. 最後將修改好的病歷傳給日本人的醫師朋友們看,請他們專注在病歷寫作的部份(像是專有名詞等)給我建議。
就這樣準備了一個月,練了十個左右的case。雖然效果不錯,但沒跟日本人醫師練習問診,還是不知道自己的問診是否符合標準。我的日本人醫師朋友很忙,不好意思一直打擾他們,便突發奇想地運用自己美國醫師的優勢上網徵求「正在準備step 2 CS的日本人醫師」。
日本醫師來美國的人數不多,正在準備USMLE CS的更少,我居然還是遇到了三個: 一個腦神經外科,一個皮膚科,一個心臟內科。我們每個case練習兩次,一次用英文、一次用日文。這樣的模式對他們跟對我是雙贏的局面。對他們而言,我已經通過CS,又有一年在美國臨床的經驗,對於如何跟美國病人互動能比一般考生給出更多的建議。加上我的英文口語一向不錯,美國醫師執照考試時SEP (= spoken English proficiency = 英文口說能力)跟許多英文母語者一樣拿到了小星星( = an asterisk indicates that your performance band extends beyond the displayed portion of the scale = 表現優異超出可顯示評分範圍),因此更能給同為外國醫師的他們建議。對我而言,他們以醫學生時代的OSCE經驗還有日本臨床經驗教導我簡直是綽綽有餘。他們會示範如何正確用日文問診,讓我知道哪裡該改進,幫我修改病歷的速度也很快。
雖然因為彼此時差跟工作的關係,我們能練習的次數不多,但每次練習都是愉快的時間。我們簡直是對方的照妖鏡 ! 他們的英文很好,不僅沒甚麼口音,問診內容也很專業。但是他們問診方式有點像機器人,感覺只想趕快把問題問完,不想多說以免出錯。一般美國醫師問診比較隨興,small talk(閒談)很多,就給人感覺不會那麼生硬。同理可證,我的日文問診在他們耳裡聽起來也不夠自然。
(圖: 第一次練習完日本人醫師寫給我的回饋)
文化上兩國的問診方式也大不相同。有次我在問到飲食習慣時,問了「你最愛吃的食物是甚麼?」
日: 「我最喜歡吃壽司。」
我: 「我也是耶,我最喜歡吃竹筴魚壽司了。那你呢? 」
日: 「生魚片壽司我都喜歡。」
我: 「我喜歡旋轉壽司,最近有間有名的日本壽司來這裡開了你知道嗎? 」
(一整個要small talk的前奏)
日: 「在日本如果醫師這樣閒聊,會被覺得是怪人。」
我:「 抱…抱歉。」
相反的,在美國問診時,有small talk才能讓對話顯得自然。
日: 「你放假時都喜歡做甚麼呢? 」 (好不容易擠出口)
講完後他立刻掩面: 「啊啊啊。我聽起來好像變態啊! 」
就這樣,準備考試大部分的時間是辛苦的。但也因為這樣發現了更多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認識更多的人而有了額外的樂趣及收穫 :)
台灣醫學系畢業、美國住院醫師訓練中的我,如何通過日本醫師執照考試 (一)
https://reurl.cc/L16nO4
台灣醫學系畢業、美國住院醫師訓練中的我,如何通過日本醫師執照考試 (二)
https://reurl.cc/Rdyk3g
皮膚科是內科還是外科 在 偽文女生英國札記 Hong Kong Girl in UK Facebook 八卦
《急症踩過界》
剛剛完成一年實習,大多數同學都會選擇留在公立醫院繼續受訓,我亦如願以償地投身了急症專科,準備迎接新一輪的挑戰。由實習醫生(House Officer/HO)晉升為急症科的駐院醫生(Medical Officer/MO)後,無論是工作或生活上都有一定的轉變。
初來報到的第一週,在診症格接電話時還是會不經意說出那句熟悉的「喂Houseman」,在EMW(Emergency Medicine Ward;急症科病房) 巡房時,又常常要塗掉那一行慣性寫下的HO,到後來發現自己開始能獨立簽署SL、DAMA、Form 123與2 MO Consent(註1),才真真切切意識到身分的轉變。
在急症室工作不用再攜著一部隨時作響的傳呼機,心理壓力頓時大幅減少,不過當咪高峰傳出「R房留位」等字眼,作為新人的我也不禁有點緊張。過去一年的值班生涯也被日夜顛倒的輪班生活取替了,每個A(早)、P(午)、N(夜)更的Shift duty通常以八至九小時為單位,有時候是朝九晚五的正常辦公時間,有時候卻要在凌晨時份才開始下班或上班。不過對我來說,返Shift也總比On call來得舒適一點,一晚Night完結了便可以立即回家休息,樓上Post-call的同事還要在翌日繼續工作呢。
除了工作時間比較有彈性,包羅萬有的病症和故事亦是這裡的吸引之處。
一個月內,我已經遇過數百位病人:為被野狗咬傷的男子安排疫苗注射;替魚骨鯁喉的中年漢「釣魚」;為意外被漂白水濺到的嬸嬸沖洗眼睛,再作裂隙燈檢查;重操故業地在小孩的手背或腳板上抽血化驗;給陰道出血的孕婦作窺鏡檢查,再利用超聲波探測胎兒的位置與心跳;從X光片中搜尋出各式各樣的骨折,包括肋骨、鎖骨、股骨、脛骨……求診者帶著林林種種的主訴前來,A&E就像一個萬應室,集內科、外科、家醫科、皮膚科、耳鼻喉科、眼科、兒科、婦產科與骨科於一身,常常要「踩過界」涉獵不同範疇的知識。
但說到在上班時最常遇見的,還是那些根本與急症沾不上邊的「踩過界」個案。普通的傷風感冒也算了,就當是最近的夏季流感高峰期引起了公眾恐慌,但什麼生雞眼、生痔瘡、腳指尾痕癢的,可以先去看門診或者找你的家庭醫生嗎?有些病人更帶來一堆來歷不明的醫療報告說要來港跟進,又要求立即打點滴、照MRI,最好是免費送他一套驗身套餐再獻上病假紙吧!這樣子濫用急症室的服務,就不要惡人先告狀,埋怨等候時間過長、診金收費太高了。
而每天在急症室上演的故事亦可媲美電視劇劇情,有人遭尋仇毒打前來驗傷,有人在檢查後才驚覺自己已懷孕多月,診症格內也有不少被社會忽略的身影──聾啞人士、智障兒童、精神病患者、肢體殘障病人等,我還遇過一名跨性別人士,外表看起來就與一般男士沒差別,但原來她已經通過精神科醫生的一輪評估,服用了長時間的荷爾蒙藥物,正等候接受性別重置手術成為一個真正的男性,擺脫「汽水樽裡的咖啡」的命運。
短短一個月我已作了不少新嘗試,期望在這裡累積更多實戰經驗,日後能像前輩們一樣專業,臨危不亂、處變不驚地應對各類型的危急重症,以及保持耐性看那堆無窮無盡的Cat 4、5(註2)街症吧。
註1:
SL-Sick Leave;病假紙。
DAMA-Discharge with Acknowledgement of Medical Advice;違反醫生勸喻出院紙。
Form 123-根據精神健康條例,將病人強制送院治療的申請表格。
2 MO Consent-當病人無能力給予同意接受某手術或醫療程序,可由兩名駐院醫生以病人利益為前提代其簽署。
註2:
到急症室求診的病人會先由護士作分流(Triage),根據維生指數狀況、病情的緩急輕重,被派到不同級別的分類(Category)。
Cat 1-危殆 Critical
Cat 2-危急 Emergency
Cat 3-緊急 Urgent
Cat 4-次緊急 Semi-urgent
Cat 5-非緊急 Non-urg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