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空的主人,熊鷹 》
能高安東軍縱走的第二或第三天,是整趟行程磨難的最高潮:翻越能高南峰。那海拔3,349公尺的屏障,無論南北都是陡峭的坡面,甚至一小段垂直上攀的岩壁;毫無腳點的沖蝕溝考驗的不只是登山者克服地形的能耐,還有那飽經風霜的拉繩是否仍然牢靠的「運氣」。
好不容易翻過3,210公尺的能高南峰前假山頭後,我們三人在能高南峰前最後鞍部找了一個小空地午休;眼前是遼闊的天、觸手可及的干卓萬山塊,還有左手邊矗立肅穆的能高南峰本人。
頂著豔陽吃著雞絲麵,欣賞斷崖與群山的線條,忽然之間,我看見一隻大鳥從腳下的谷底迂迴升起,視線立即被牠帶走,拉到綴著白雲的遠方藍天。「1…2…3…3隻!」在那裡,三隻一模一樣,芝麻大的老鷹在天空互相俯衝、盤旋,我直覺認為是大冠鷲,繼續吃著我的麵,看著他們玩鬧。但忽然之間,我腦海中閃過一個念頭「在能高南峰前拍到大冠鷲打鬧,也是一件值得紀念的事欸!」於是不管麵了,從背包裡挖出我的400mm長鏡頭,喀嚓、喀嚓、喀嚓的拍著。
漸漸的,其中一隻老鷹朝我飛來,好像在呼應我的愉悅似的,近到400mm也能拍到很清楚的程度,然後又忽然轉向飛往遠方,遠颺而去,留下心滿意足的我。
在36小時後,我仍然以為我拍到的,只是平常到不能再平常的大冠鷲,頂多「能高南峰」這個地點比較特別罷了。
沒想到,一切就在白石池畔的帳裡,有了翻天覆地的戲劇變化。那是兩天後的下午,我們在濃霧中抵達白石池畔,整個白石池只有我們三人,灰白侵蝕了一切,於是我們各自躲在帳內消磨時間,等待雲開再出去賞景。
因為太無聊,所以我開始回顧前三天的照片。「恩~400mm拍的能高主峰好啊!大陸池的日出也讚!」我撥著轉盤,相機發出微微的喀喀聲。
「恩~這個大冠鷲好清楚……恩!?!?」
這個尾羽…這個毛色…這…這…這…
我的額際微微出汗,掌心發燙,心跳猛然加速。
「天啊!!!這是熊鷹啊!!!我這輩子第一次拍到這麼清楚的熊鷹啊!!!」
隔壁帳篷的隊友覺得莫名其妙,怎麼會有人可以突然發出穿透帳篷響徹整個白石池的叫聲。但那不足以宣洩我的狂喜,不大叫幾聲,我怕我的胸口在那一刻炸開,讓我慘死池畔。
我不是第一次看熊鷹,在大雪山、阿禮都看過,但每一次都像芝麻一樣,遑論拍到了。能在完全無心的狀況下,用400mm鏡頭加全幅機就把熊鷹當大冠鷲拍好拍滿,拍到看腳腳、對眼神,這還是我7年攝影生涯的頭一遭。尤其拍到三隻熊鷹同框互動的畫面,是我從來沒有想像過的:一次看到一隻就夠讓人興奮了,一次三隻哪能奢求?
「登山就是人生,只有把握住每一個不起眼的機會,珍惜每一個稀鬆平常,才有可能得到珍貴的事物。因為每一個平凡,都有可能只是我們看走眼。」
---
熊鷹,台灣最壯碩的老鷹,羽毛呈現美麗的象牙白,尾巴像漆著橫紋的巨大的扇子,翅膀打開可以到165公分,相當於一個女生的身高。牠和林鵰並列台灣最大的老鷹,只是熊鷹比較壯、比較短,林鵰雖然瘦一點,但翅膀打開比較長,可以到180公分。
過去的調查顯示,台灣的熊鷹大約有1,000隻左右,不算太多,是種不常見的巨鷹,生活在巨木林立的原始森林裡。因為體型巨大,所以需要的生存空間也大,活動範圍有560公頃,比日月潭小一點,比永和區大一點。牠們一次只下一顆蛋,一旦遭到獵捕,族群的數量便很難回復。
在南部,熊鷹與原住民文化息息相關,排灣族稱為「qadris」,魯凱族則是「adrisi」,都是非常尊貴神聖的象徵。在排灣族傳說中,人在神靈界會經歷三次死亡,第一次變成百步蛇,第二次變成熊鷹,第三次則變成水(胡台麗,2011)。由於百步蛇被視為神靈界的人,熊鷹身上有著與百步蛇相同的花紋,因此備受尊崇與敬畏,不可以亂打,打到帶回部落也有相應的祭儀與處置方式。在魯凱族的文化中,也能找到相似的神話傳說:百步蛇是族的守護神,而熊鷹身上有百步蛇的花紋,所以熊鷹是百步蛇蛻變而來,為了讓視野更廣而到天上繼續守護部落。(陳俊霖,2017)
兩族傳統文化中,僅有頭目、王室貴族,或者結婚時可以配戴熊鷹羽飾,這個慣習約從120年前開始,數量也從一根、兩根漸漸演變到今天的樣貌。
然而,由於通婚頻仍、傳統文化與階級制度的沒落,導致了兩族漸漸不再堅守配戴熊鷹羽毛的紀律,一般族人也開始想擁有這種「身份地位的象徵」;甚至衍生出交易市場,一根羽毛可以喊價到數萬元之譜,加上野保法立法前的馴鷹市場(寵物)需求,讓盜獵熊鷹的風氣在南部可說是蒸騰不息,熊鷹在台灣面臨了巨大生存壓力。
屏東與台東的熊鷹盜獵活動,在2003年達到最高峰,每年獵捕量有60隻左右(孫元勳,2006),這也導致了在排灣族與魯凱族的傳統領域中,反而幾乎看不到這種傳統文化中的神鳥,無疑是對兩族的一大諷刺。
所幸,近年來族人們漸漸發現不能再這樣下去,努力復興自己的傳統文化,加上保育意識抬頭、非法交易市場沒落以及2014年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 NPUST Bird Ecology Lab「熊鷹羽毛庫」的建立,讓族人們有了可以合法獲得羽毛的來源,使南部的熊鷹族群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得以繼續以守護神之姿,翱翔在台灣美麗的蔚藍天空之中。
#能安的400mm記憶・能高南峰偶遇神鷹
百步蛇是哪一族 在 林務局-森活情報站 Facebook 八卦
【天空霸主的新難題】
猜猜看,最近熱烈播出中的公視史詩大戲《斯卡羅》裡頭,大股頭卓杞篤佩戴的羽飾來自哪種鳥類呢?
答案就是臺灣的天空霸主──熊鷹✨
熊鷹翼展可達成人雙臂敞開的寬度、甚至能獵捕獼猴、山羌,是臺灣體型最壯碩、魁偉的猛禽🦅 主要棲息在人跡罕至的原始森林,俐落、瀟灑的鷹姿,如百步蛇斑紋的美麗飛羽,使牠在 #排灣族 及 #魯凱族 的傳統文化中,被視為最尊貴的神鳥。僅有頭目有資格佩戴熊鷹羽毛,彰顯至高榮耀與使命!⚜
但這些尊貴、神秘且難以窺見的猛禽,卻因棲地破壞、馴鷹市場及部分失序的羽毛佩戴需求,導致族群數量急遽下降,現在成為了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 除了強化查緝非法買賣以外,自2018年起我們與 #屏東科技大學鳥類生態研究室 孫元勳教授團隊合作,藉由鍾金男工藝師的巧手及推廣,讓仿真熊鷹羽毛開始出現在傳統祭儀與文化活動中!
目前我們也正積極地與部落領袖們溝通,期待在維持傳統文化與保育上達到共識,同時也能接納熊鷹仿羽,一起保育熊鷹,不讓熊鷹未來只存在於傳說之中!
#瀕危物種保育行動計畫
百步蛇是哪一族 在 廖小花的隱性台灣 Facebook 八卦
<大地精靈在歌唱,一位種植小米的老師分享他的故事>
#種植小米的老師#
我知道一位特別的泰雅族老師。這位老師在台北打拼多年,早已習慣了都市生活,某一天,他突然決定親自下地種植小米,他想見證小米酒製作的全過程,以此瞭解自己的族群和文化。老師在課堂中跟我們講了其中一年種植時發生的故事。
老師回到自己的家鄉,宜蘭寒溪部落。雙腳踩在鬆軟的土地上,勞作中的老師大汗淋灕,認真做了功課的他知道,種植小米有好多個步驟,間拔完畢,接下來就是播種了。
老師抹去眉尖的汗,
對熟成充滿了期待。
這時,部落一位老阿公經過,在他的農田前方背著手站了好一會兒,忽然阿公指著旁邊的大樹根對他說:「那裡的青草發芽的時候,就別繼續播了。」
老師說好。
幾天之後,大樹根部的草開始抽芽,按阿公的提示,不應該再繼續撒更多的種子。
但看著自己辛苦挖好的坑和手上剩餘的種粒,老師決定再播一些。索性那邊也播上吧!不一會兒,老師把所有的種子都撒了下去。
結果那一年...
老師問我:「你覺得有長出來嗎?」我這個說到小米第一反應是「小米手機」的人,自然是不知道答案的。我瞎猜,沒有。
「台灣山地地形複雜,加上颱風多、氣候變量大。這一年的小米雖然長出來了,卻沒有收成。」老師說道。
缺乏經驗,失敗似乎是必然,老師很沮喪,難道自己對族人從前賴以為生的農耕生產嘗試就這麼結束了嗎?
這時,老阿公又經過了老師的農田,搖搖頭說:「你太貪心啦。」即使天氣惡劣,部落里的其他土地卻一如往常豐收,而老師沒有聽老阿公的勸告,在青草發芽的時候就停止播種,導致不能收成。
老師才明白,此次失敗,除了氣候,更跟自己對農耕的態度有關。
我們貪心,天是會感應到的。一旦索取本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就會得到相應的懲罰,老師說道。
這個看起來尋常的故事,
卻讓我哭得稀裡嘩啦的。
#大地和天空#
很多年前,有地產開發商想收購印第安人的土地,酋長不理解:為什麼會只要我們的土地呢,難道上面的花花草草、跑來跑去的小動物、參天的大樹還有清新的空氣不是更好嗎?
而且要怎麼只賣土地呢?
大地、土壤、天空、一切⋯
都是密不可分的呀!
我的交換生室友小竹,在17年的冬天,前往新竹縣尖石鄉海拔一千五百公尺的深山,拜訪台灣最深僻的原住民部落,那裡有在隱世中生長了千年的原始巨木群。
優繞長老對她們說:「台灣商人的嗅覺比黑熊還敏銳。」20多年前,有一位商人看中了部落的土地,提著一麻袋的錢上山,要買下這裡。當時的頭目,Lahui的父親,堅決地拒絕了這一樁交易。
「雖然種小米很辛苦,收成有時會不好,但我們還是需要去耕種。因為只有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勞作中,我們種小米的傳統才能延續下去,我們才不會忘記怎麼種。我們需要土地,這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基礎。」Lahui頭目的父親把這段話寫了下來,日後,Lahui不斷地將這段話告訴族人和來部落作客的人。
#神話傳說中的文化養分和信仰力量#
時代的進步,也帶來了「理性」和「科學」對想象的凌駕和蹂躪。我喜歡跟不同的原住民同學聊天,瞭解他們所在族群的信仰背景,我喜歡聽他們說起「族人」和「祖訓」。
愛好和平的達悟族是唯一一個沒有獵首的民族,擁有著優雅弧線、黑白紅相間圖騰裝飾的拼板船是他們最鮮明的標誌。
布農族以小米的成長週期為指標的年月觀,依照植物枯榮和月亮盈缺決定季節的更替。我想,布農族人一定是細膩敏感、富有想象力的。
鄒族人穿皮衣皮帽,但蘭嶼島上的達悟族人則著以植物纖維製作的素色衣物。土地賜予自己的,他們欣然接受,靈活使用,如魯凱族建材使用木材,而達悟族半穴居。
這並不是「因地制宜」,因地制宜總有一些以人類為中心的意味,就像「環境保護」一樣,明明人類就是環境的一部分,卻顯得好像我們正在做什麼偉大的事情。
哪怕只隔幾座山,或不同的海拔,各族卻有自己的長幼尊卑秩序,魯凱族重視長男,而葛瑪蘭族卻遵循長女繼承制。
鄒族有明確的階級,頭目、徵帥和勇士,鄒族的葬禮分為善死和惡死,為族群做犧牲貢獻的族人會得到大家的祝福。
魯凱族認為百合花神聖,在兩個太陽的傳說中,為氏族犧牲的英雄贏得了族人的崇拜。這個傳說讓我想到了小時候看的《后羿射日》,故事的背後是對為部落捨身取義的英雄精神的歌頌。
排灣族的山地舞步和百步蛇傳說同樣引人入勝,其中衍生出來的「太陽卵生」、「石生」、「犬生」、「竹生」的故事更是精彩絕倫,神話故事,同樣也是創新文化時想象力的源泉。
讀原住民族的神話,也是瞭解族人的性情和歷史的過程,神話故事具有型塑族人思想基礎的作用,故事中除了蘊含族人對自然環境的尊重,也包含永續生態的概念。
#坐在高高的谷堆上面#
人類曾經擁有那樣漫長的一段歷史:我們與大地共振、從自然中吸取養分,與大地生息與共血脈相連。
那個時候的我們,以雲捲雲舒作為夜雨來臨的徵兆,傾聽樹林里的風聲,感受大地深處的脈動,肥沃的土壤除了長出滋養萬物的養分以外,還啓迪了我們的祖先尊重自然,萬物有序的思維方式,更孕育了「天人合一」的敬仰和確信。
記得小時候家裡有一板塑膠磁帶,是兒歌精選,我們最愛唱這一首,「月亮在白蓮花般的雲朵里穿行,晚風吹來一陣陣快樂的歌聲,我們坐在高高的谷堆旁邊,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
我好想和紮根在那段過往裡的原住民老人們說說話,我想親口問問他們,「大地和天空,還悄悄告訴了你們什麼?」
廖小花
2020.03.08
百步蛇是哪一族 在 原住民族以百步蛇圖騰做為祖靈象徵的是那一族? (A)泰雅族(B ... 的相關結果
百合花為魯凱族族花 · 服飾:頭目專屬百步蛇、太陽、人頭、陶壺,貴族可用人型紋、蛇紋 · 藝術:百合花飾品(象徵女性品德良好,平民須經配花權儀式)、木雕 · 民俗:太陽、星星 ... ... <看更多>
百步蛇是哪一族 在 百步蛇傳說-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的相關結果
百步蛇 傳說(英語:kaviath),一詞起源於台灣原住民布農族的神話故事:「百步蛇的復仇」和「百步蛇的朋友」。布農族的祖先與百步蛇之間的對立,到後來互相立下和平 ... ... <看更多>
百步蛇是哪一族 在 百步蛇圖紋對排灣族的意義 - 藝文活動平台 的相關結果
排灣族的傳統圖騰中,百步蛇是最具代表性的。相傳百步蛇是排灣族人的祖先,百步蛇也是排灣族貴族的專屬紋飾,百步蛇圖紋大量出現在排灣族的木石雕刻、日常用品及服飾上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