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書推這麼久,原來有一天還是會輪到自己的作品,想來真的有些不可思議。去年暑假靜悄悄地將稿子交出去的時候,與現在完全是不同光景,自從成立這裡開始,深深覺得日復一日都在學習,都被迫成長,就像未曾排練過的演員上了舞台,手忙腳亂,還得故作鎮定,疲於應付,又不願辜負他人,周遭圍繞的、接觸的盡是無數歷練豐富的前輩;因此時常懷疑自己,不知至今走到這裡是否稱得上踏實,更時常覺得自己太過幸運,一路上得到不少貴人的援手、認同與提攜,就連《#光影華爾滋》誕生的過程也是如此。
⠀⠀⠀⠀⠀
五年下來的文章,反覆精選、刪減、重寫,只希望不要讓讀者覺得只是花錢買網路上也能讀到的內容,或是樹木都白死了這種評價,若能達成這個目標,現階段至少已問心無愧。緣分是一個找不到合理解釋的名詞,春光出版 與我選擇了 4 月 15 日分享書訊,而看到臉書早上提醒才發覺,不偏不倚就在多年前的這一天,愛在三部曲於人生中被賦予意義,成為這裡被創造出來,這一本書被譜寫下來最關鍵的契機。
⠀⠀⠀⠀⠀
在準備進入新書出版流程時,自己列出一些推薦名單,有些是朋友,有些未曾謀面;出版社也列出一些,瀏覽了那長串的人名,很想跟他們說刪掉幾個吧,不太敢去驚擾,也不要再加重這些人的工作量了,不少人平常沒在做這些事,過去寫文章更不是為了討人情。但是,最終沒有說出口,畢竟大家都非常努力把事情做好,沒想到,始料未及的是,編輯跟我說,這是她近年來做過收到最多推薦回覆的一本書。有景仰的老師,有一位影帝,有一位影后,有影評劇評前輩們,有喜歡的歌手、演員與作家們,有好幾位欽佩的導演,其中兩位第一部電影便寫下破億的驚人票房成績,這些不求回報的推薦讓我由衷感激,除了謝謝還是謝謝。
⠀⠀⠀⠀⠀
《光影華爾滋》本人很美,是設計的巧思,也象徵了電影們串起的一片天空,4/23 起博客來、誠品、金石堂、讀書花園展開預購,也將於博客來販售限量親簽版,並於 5/1 在實體店面、網路書店各大通路全面上市,希望你們會喜歡。
⠀⠀⠀⠀⠀
⠀⠀⠀⠀⠀
博客來限量親簽版:https://is.gd/7aGzS0
博客來:https://is.gd/sj2yE9
誠品:https://is.gd/Vp2TFa
金石堂:https://is.gd/9dFbBh
讀書花園:https://is.gd/2x0sgj
⠀⠀⠀⠀⠀
⠀⠀⠀⠀⠀
——
⠀⠀⠀⠀⠀
▍以下是書籍資訊:
⠀⠀⠀⠀⠀
⠀⠀⠀⠀⠀
電影重度愛好者必追的深度粉專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影評人 Kristin 第一本電影文集
⠀⠀⠀⠀⠀
電影裡,我們彷彿度過了別人的人生,卻是為自己哭泣。
30場燈亮之後的內心獨白,寫給耽溺於幻象中的癡迷靈魂。
⠀⠀⠀⠀⠀
⠀⠀⠀⠀⠀
☆ 影視界、文學界一致好評推薦 ☆
⠀⠀⠀⠀⠀
李明璁|作家、社會學家
李霈瑜(大霈)|金鐘獎《水下三十米》節目主持人
柏森|詩人
柯貞年|《無聲》導演
重點就在括號裡|影劇評論粉絲專頁
殷振豪|《當男人戀愛時》電影導演
張硯拓|《釀電影》主編
莫子儀|演員
許承傑|導演
彭紹宇|作家
劉定騫|作家
蔡傑曦|攝影作家
蔣亞妮|作家
鄭宜農|創作歌手
謝盈萱|演員
鍾旻瑞|作家
⠀⠀⠀⠀⠀
「喜歡如此不客觀不中立不學院不艱澀的影評,誠實懇切地面對身為影癡的自我。能被這麼用心的觀眾用力共鳴,作品們都會覺得幸福吧。」
⠀⠀⠀⠀⠀
—— 李明璁 作家、社會學家
⠀⠀⠀⠀⠀
「如同有人正和你輕聲且溫頓地為這些故事們導聆著,她的字總是充滿柔軟卻也堅定的意念。」
⠀⠀⠀⠀⠀
—— 柏森 詩人
⠀⠀⠀⠀⠀
「她形容自己文字『一針一線,一點一滴』,但我想她其實是三稜鏡,文章每一字每一句,都用電影折射出有她自己色調的光芒,以及綿密彩虹。」
⠀⠀⠀⠀⠀
—— 重點就在括號裡 影劇評論粉絲專頁
⠀⠀⠀⠀⠀
「電影虛構和人生現實構築成了交響樂章,Kristin 踩著擁抱內心的舞步迴旋著,在解構霸王別姬『不瘋魔不成活』之際,Kristin 或許沒明白,她自己正瘋著呢。」
⠀⠀⠀⠀⠀
—— 殷振豪《當男人戀愛時》電影導演
⠀⠀⠀⠀⠀
「Kristin 洞悉創作者與觀眾的情緒,以其銳準的文字,悄悄地補足了影格之間的縫隙,是影像媒介的兩造都渴望的橋樑。」
⠀⠀⠀⠀⠀
—— 許承傑 導演
⠀⠀⠀⠀⠀
「閱讀Kristin的文字是一種享受,美麗的文字背後,是擁抱電影的豐沛情感,與直面生命百態的細膩轉譯,溫柔地撫慰著每位走出戲院的觀眾。」
⠀⠀⠀⠀⠀
—— 彭紹宇 作家
⠀⠀⠀⠀⠀
「如果電影是一場場奇幻夢境,那 Kristin 就是天橋上的說夢人。」
⠀⠀⠀⠀⠀
—— 劉定騫 作家
⠀⠀⠀⠀⠀
「時常有這些時候,看完一部電影的混亂思緒被 Kristin 細緻而精闢的影評梳理開來,頻頻點頭之餘,也會驚訝地發現:啊!竟然沒想到這個觀點!Kristin 說是寫電影,其實也是寫人生。我想我對這本書的喜愛是矛盾的,忍不住又要重看這些電影了!」
⠀⠀⠀⠀⠀
—— 蔡傑曦 攝影作家
⠀⠀⠀⠀⠀
「Kristin 是慧解之人,她寫影書評如起舞,無關情節與架構,而是以那些電影中如宇宙光暈般的情思作譜、故事成為樂音。她的文字與電影互相成為了華爾滋圓舞曲的舞伴,往前是如何構成、往後是為何存在。」
⠀⠀⠀⠀⠀
—— 蔣亞妮 作家
⠀⠀⠀⠀⠀
「Kristin 的影評總是讓我想起電影散場後,從戲院走向車站的路程,情緒仍在發酵,故事的意義也逐漸在思考中辨明,她的文字便屬於那樣特別的時刻。」
⠀⠀⠀⠀⠀
—— 鍾旻瑞 作家
⠀⠀⠀⠀⠀
⠀⠀⠀⠀⠀
《光影華爾滋》是影評人 Kristin 第一本電影文集,這是她對電影的情感日記,也是影中人物亟欲表達的無聲之聲。她以如手術刀般鋒利的文筆,剖析一幕幕幽微的意在言外;再用溫暖、寬容的文字,接住每一個情之所至的受傷靈魂 —— 那是影中人,同時也是午夜夢迴的我們。
⠀⠀⠀⠀⠀
對待愛情,她說
⠀⠀⠀⠀⠀
《愛在黎明破曉時》:「當我們從認定命運是操之在己,走到正視命運的無能為力時,才是真正學會坦然面對人之別離與相遇的時刻。」
⠀⠀⠀⠀⠀
追尋夢想,她說
⠀⠀⠀⠀⠀
《她們》:「長大成人後終於領悟,無論走上哪一條路,都得有所犧牲,都得放棄一部分的自我。」
⠀⠀⠀⠀⠀
面對自我,她說
⠀⠀⠀⠀⠀
《霸王別姬》:「虞姬為何而死?不容一絲妥協,不許一毫猶豫,錯了,又錯了,一切都錯了。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現實所無法實現的,只能留在戲裡,自個兒成全自個兒,無論男兒郎抑或女嬌娥,化作虞姬才能在對望的眼眸中看見生死相許的來世,所以無怨,也無遲疑。」
⠀⠀⠀⠀⠀
接納傷痛,她說
⠀⠀⠀⠀⠀
《小丑》:「即使人生是場災難,也得是美麗的災難。彷彿一次的舞蹈就是一次的慶祝,慶祝被社會長期欺凌的疲憊軀殼,有一天也足以於眾人的接納中尋找到屬於自己的應許之地。」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50的網紅Shean尚恩璇,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媽啊 在台北這樣一碗超過40顆蛤蜊的粥或麵只要120元?😱 ✔還給你專屬盤子裝滿滿蛤蜊殼不怕你數?😏 ✔湯頭根本就是海味蛤蜊湯底,味道超級濃的啊!💓 ✔在這裡吃蛤蜊粥&蛤蜊麵會誤會店家蛤蜊是不用錢嗎?🤔 ✔還沒吃過這間,別說你是蛤蜊控😆😆 🎈店家詳細資訊及圖文影片介紹在這裡⬇️(文中真實感受評價...
瘋殼子評價 在 蘇絢慧分享空間 Facebook 八卦
很多話,你哽在喉嚨,無法說出。
你找不到語言,無法拼整出任何語句,述說出你內在的感受,和發生在你身上的遭遇。
你不是沈默,就是微笑,用這樣的方式,替代說明,也迴避交談。
你真的沒有話說嗎?你的心裡真的沒有任何感受嗎?你真的不希求有人懂你的傷、你的苦嗎?
當然不是。你知道你需要支持,你也需要被懂,如果有人可以不讓你擔心自己失禮,或是擔心被看輕,或是什麼其它的後果,你也好希望可以來一場坦白大冒險。
但弔詭的是,你知道你有滿腹的委屈和辛酸,你卻不一定知道那一團團纏繞在一起的,究竟是什麼?
或許,是一種很深很深累的感覺。累到說不出話來,累到無言以對。
無力再去抗議世界,不要再這樣隨意想像人、評價人不行嗎?也累到無力再為自己辯護。
就像一個在法庭上的被告者,背負很多冤枉、委屈,但面對強大、難以反駁的主流批判和評論,感到無力反駁、無力澄清,乾脆放棄及沈默。
如果,一個人的生命就是這麼卑微,可以任由外界攻擊、評價、不被顧慮感受和想法,那麼,內心再多的聲音,再多的感覺,也只是困坐愁城,沒有任何的通道,可以向外說明,或是獲得外界的理解。
那些困在內心的各式各樣聲音,和千變萬化,瞬間風起雲湧的情緒變化,把人逼近崩潰邊界,總是提心吊膽著,是否下一刻,就要瘋狂?就要分裂?
其實,越是纏繞糾結的混亂,越需要抽絲剝繭的耐心。
能一層層的解析錯綜複雜的思緒和情緒,真實的通達至自己最核心的關鍵點,聆聽自己準確的描述出心境觸動,沒那麼簡單。
還沒真正開始覺知、分辨,心中累的感覺,就不由自主的又浮現。接著,那累會讓自己隔離所在接觸的對象,以一種自我防護的方式,封鎖自己,以麻木和空洞感取代。
所以,越累的人,精疲力竭的人,往往眼神空洞,對任何事都不再能啟動任何反應、任何動力。
你知道了為什麼有越來越多人,無法描述自己,無法表達自己心理正在經驗什麼了嗎?
人越困難覺知自己的狀態,往往有越多的迴避,不想化費太多力氣,在未知中摸索。寧可花許多力氣,用在把時間消耗掉,也不想停留注意力在自己身上,體會自己的生活經驗,可以轉化何種形式的感觸或心得,更不用說道,把經驗和另一個人分享交流。
找到自己的聲音,很重要。如同你不能遺忘自己的名字,和自己是誰。
我們能夠知道「這是我…」,就在於能夠聽到屬於自己的聲音。
你見過「乖小孩」吧?那種沈默的、安靜的、順應的那種乖小孩,他們因為讓生命內部放進許多別人的聲音,特別是大人們的標準、要求、規範、評價,他們沒有空間,可以再放進自己的聲音。因為大人的聲音是這麼強大和強勢,乖小孩還沒真正感受到自己的感受之前,還不知道自己的想法之前,他已經把別人的看法和感覺,裝在自己的裡面,以為那就是「自己的」。
「乖小孩」不敢有自己的意見和聲音,以為只要有了屬於「自己」的想法或感受,就是不順從大人,就是大人口中批評的壞小孩、叛逆的小孩。於是,小孩簡化了一切,認定了去感受「自己」、去傾聽「自己」、去了解「自己」,及表達「自己」,都是滔天大罪,都是家庭、學校,乃至職場的禁忌,只要有那麼一點兒現身、現聲,都可能遭來無情和無理的謾罵和責備。
於是,做了乖小孩的你,漸漸的做了一個「空心」的你。就像是《綠野仙蹤》故事裡的錫鐵人,找不到心,對一切都無感。又像是故事中的稻草人,失去了腦袋,對一切都沒有了想法。最後,甚至像故事中的獅子,對一切的嘗試和冒險,都失去了勇氣。
聽不見自己的聲音,感受不到自己的感受,或是不清楚自己的經驗,對自己的影響和衝擊是什麼,都會讓我們的心亂糟糟,無從整理,也無法形成有意義的經歷。
若是,你只知道自己在煩,不知道自己在煩什麼?或是,只知道自己很難受,卻不知在難受什麼?那種混亂,就如同你有一間很少整理,亂七八糟的房間。所有的東西都無秩序的擺放,有東西就放,有物品就塞,甚至是垃圾,也是眼不見為淨的堆著藏著,那麼,久而久之,當你想要清理這個房間,卻不由自主的就感覺到好累,什麼都不想動,什麼都不想處理。
煩到極致,近乎崩潰,我們的心理防禦機制便啟動了「隔離」、「壓抑」,讓我們徹頭徹尾成了「空心人」,只是一個表皮空殼在移動,卻失去了屬於自己的生命氣息和風格。
感受自己、傾聽自己,為自己的生活,做些記錄,不論是書寫,還是繪畫,或只是沈靜的內觀,看見自己一天的過程,遇見了誰、遭遇了什麼、面對了什麼。而外在的那些事件、那些刺激源,又如何引發和觸動你的內在起伏,無論是思緒的,或是情緒的。
唯有你看得見自己,才有覺察的可能。
但是,如果你想迴避自己,覺得觸摸自己是很累的事,你已經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解決外面的事,應付外界的需求和要求,也試著讓自己在軌道上,不要失去功能和能力,那麼,你又怎麼會有力氣,再來體會自己的感受,發覺自己的思考呢?
對自己的漠不關心,對他人的漠不關心,將會悄悄的上演,在生活中,一幕又一幕。
你知道的,沒有你的存在,你的世界就不會存在。每一個人,能感受到自己再對應一個世界,無論如願或不如願,沒有這一個自己,這個世界也就消失了。而我們自己的狀態如何,往往牽動著我們會創造出什麼樣的一個世界,或者說,會反映出一個什麼樣的世界。而自己和世界的關係,奇妙處就在這裡,總是有著相對關係存在。
一個有著「可憐的我」的自己,會有一個「可惡的他人」的世界。
一個有著「倒楣的我」的自己,會有一個「不幸時常發生」的世界。
一個有著「委屈的我」的自己,會有一個「充滿欺負和剝奪」的世界。
一個有著「辛苦的我」的自己,會有一個「充滿無能弱者存在」的世界。
而一個有著「無感無所謂」的自己,會有一個什麼樣的相對世界呢?
我想,那必然會是一個「無趣,充滿麻煩」的空虛世界吧!
如果,想要活在一個有溫度,有情感,有人味的世界,那找到一個有感受的自己,有溫度變化的心,才可能有這樣的機會吧!
#摘自《入夜,擁抱你》_找回失溫的心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62512
#先溫暖自己,再溫暖世界
瘋殼子評價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八卦
就較長的時間觀看 ◎#駱以軍
就較長的時間觀看
愛與恨其實是不該作為相反的等價對照
某段時光
你深深恨某人
恨不得啃其心食其骨
很多年過去
完全不恨他了
什麼也沒留下
非常莫名其妙
當時的忿恨完全是白恨了
真的是夢幻泡影
但若你曾深愛某人
許多年過去了
不愛了
然仍會對那個曾經歷之種種
充滿懷念和感激
像某個烈日正午
曾經在某個異國小城的西班牙天主堂
那個牆垣上乳黃漆面斑駁裂孔
移動的流光
你或想不起他的長相了
但那個秘密的時光
你總會訝異的在自己腦海的暗室裡
巡梭 躑躕 像魚缸底部的小汽泡浮起
像小時候 舌蕾舔著棒棒糖上的細微顆粒
回憶一些「那時」的小小細節
跟那個已經不愛的 遙遠的那個人完全無關
只是一個溫度 光線 房間窗外雷雨的午後 煮咖啡的蒸氣氣味
一句傻話
突然湧現
愛比恨划算
愛是能量守恆的
恨比較像股市瘋狂下單然後被坑殺了
一場魔術罷了
魔術者也
極短暫時間計算眼睛或心理慣性的錯覺
--
◎詩人簡介
駱以軍
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創作組、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研究所畢業。曾獲第三屆紅樓夢獎世界華文長篇小說首獎、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時報文學獎短篇小說首獎、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推薦獎、台北文學獎等。著有《女兒》、《小兒子》、《棄的故事》、《臉之書》、《經濟大蕭條時期的夢遊街》、《西夏旅館》、《我愛羅》、《我未來次子關於我的回憶》、《降生十二星座》、《我們》、《遠方》、《遣悲懷》、《月球姓氏》、《第三個舞者》、《妻夢狗》、《我們自夜闇的酒館離開》、《紅字團》等。
--
美術設計:紀姵妏
攝影來源:紀姵妏
--
◎小編眠花試圖賞析
本詩出自駱以軍《棄的故事》。讀駱以軍詩,總覺他行蹤隨意,不大謀篇,像長者的侃侃而談複寫紙上。這種寫作策略鑄成的詩,許多讀者會說太散,或說有分行散文之嫌。而在詩的評論時,散或散文性,通常被讀者當作負面評價的一種,或者,至少閱讀這詞彙的人有不少通過負面意思解讀它,是以為「嫌」。我想提出的問題是──「散」或「散文」這一種特質作用在詩裡,何以為「嫌」(為何是一種負面評價)。以及,我們是否該因為一首詩不具備某項現代詩中的常見特徵加以苛責。讓我們先讀讀這首詩。
讀之腦中音響旋即播放李宗盛〈給自己的歌〉:「她的愛在心裡 / 埋葬了 / 抹平了 / 幾年了 / 仍有餘威」,詩的標題〈就較長的時間觀看〉是不言明主題,反倒以偏旁作主,下註腳似提醒讀者──觀看的方式,就較長的時間觀看。這首詩,細看來是一個碎嘴的中年男子根據他的觀看,去注釋愛的「餘威」。(p.s 對餘威有興趣的朋友,也推薦你閱讀楊佳嫻詩〈餘威〉)
作者以口語入詩,斷句的依據就是說話的句讀處(論效果,即是易於讀者接收資訊,與口語化的造成)。詩中一句:「愛與恨其實是不該作為相反的等價對照」可視為要旨,作者提出概念,接著在第二段舉例,以蒙太奇似的影像接嫁提供畫面斷片。「西班牙天主堂」、「魚缸底部的小氣泡」、「棒棒糖上的細微顆粒」,這些元素除了作為喻體,也是作者試圖跨越意象群和語境的束縛,試圖帶領讀者回顧其人生中感慨深刻的時空當下,提醒「跟那個已經不愛的 遙遠的那個人完全無關」。純粹是餘威的開關被觸動,「只是一個溫度 光線 房間窗外雷雨的午後 煮咖啡的蒸氣氣味」,要素齊全,傻話可以湧現。
第三段以「愛比恨划算」單句成段,試圖一擊必殺。此句所指也是愛的餘威,是一句回首蕭瑟的蓋棺論定,是語氣連貫、不悲不喜、兼備柔剛。末段將愛恨同置,並起討論。詩人花了大半篇幅說愛,只留最後幾句給恨,並收了這樣的尾:「魔術者也 / 極短暫時間計算眼睛或心理慣性的錯覺」點出魔術(恨)的幾種因素:短暫的、被算計的、錯覺的。此是一種透過定義他者來顯明所欲指涉之事物的手法。那麼,愛就是永久、被贈與的、真的。
許多讀者在評價一首現代詩的時候,常將「散化」、「散文化」作為一種負面批評。其實,這就是一種文本特徵而已,一首詩有它自己的完成,只有處理得好不好,沒有什麼缺一不可。將閱讀習慣套用在其他文本的評論起手,其實經不起深究。只好用波戈拉的句子代言:「願你在意我的核,勝於我的殼。」
http://cendalirit.blogspot.com/2017/06/20170629.html
瘋殼子評價 在 Shean尚恩璇 Youtube 的評價
📢媽啊 在台北這樣一碗超過40顆蛤蜊的粥或麵只要120元?😱
✔還給你專屬盤子裝滿滿蛤蜊殼不怕你數?😏
✔湯頭根本就是海味蛤蜊湯底,味道超級濃的啊!💓
✔在這裡吃蛤蜊粥&蛤蜊麵會誤會店家蛤蜊是不用錢嗎?🤔
✔還沒吃過這間,別說你是蛤蜊控😆😆
🎈店家詳細資訊及圖文影片介紹在這裡⬇️(文中真實感受評價,有雷。每人觀感不同,酸民盡請留言😆)
http://loverossini15.pixnet.net/blog/post/250506289
🎈追蹤璇IG,30秒限定美食影片只在這⬇️
https://www.instagram.com/sheanchen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yymf6TwhsCs/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