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室一個病人
病了二十多年癱瘓在床上
這個病人醫療專業看起來是不可能好的
我想起了聖經的一段故事
他需要畢士大池旁的神蹟
畢士大池旁的這個人
這麼一躺,就躺了三十八年
三十八年的久病不癒、三十八年的漫長等待,他的確目睹幾個幸運人士因池水得醫治。然而更多的,是許多的病人等不及被放入池水中,就過世了。
直到有一天
一個人走向他
⋯⋯⋯⋯⋯⋯⋯⋯⋯⋯⋯⋯⋯⋯⋯
約翰福音5:1-9
1. 這事以後,到了猶太人的一個節期,耶穌就上耶路撒冷去。
2. 在耶路撒冷,靠近羊門有一個池子,希伯來話叫做畢士大,旁邊有五個廊子;
3. 裡面躺著瞎眼的、瘸腿的、血氣枯乾的許多病人。(有古卷在此有:等候水動;
4. 因為有天使按時下池子攪動那水,水動之後,誰先下去,無論害什麼病就痊癒了。)
5. 在那裡有一個人,病了三十八年。
6. 耶穌看見他躺著,知道他病了許久,就問他說:你要痊癒嗎?
7. 病人回答說:先生,水動的時候,沒有人把我放在池子裡;我正去的時候,就有別人比我先下去。
8. 耶穌對他說:起來,拿你的褥子走吧!
9. 那人立刻痊癒,就拿起褥子來走了。
⋯⋯⋯⋯⋯⋯⋯⋯⋯⋯⋯⋯⋯⋯⋯⋯
為這個病人禱告
#為所有久病臥床的病人禱告
求神憐憫、求神醫治!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水深之處,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耶穌醫治病了38年的瘸子~畢士大池 這畢士大池根據聖經約翰福音五章記載,有天使時常下池子攪動那水,水動之後,誰先下去,無論患甚麼病,都會痊愈。在那裡有一個人,病了三十八年。耶穌看見他躺著,知道他已經病了許久,就問他說,你想要痊愈麼? 之後發生甚麼事呢? 我們帶你來看看這個特別的池子現在變成怎麼樣...
畢士大池 在 周慧敏 Vivian Chow Facebook 八卦
伯利恆主誕堂
當今世上最古老的教堂
由東正教、亞美尼亞教及天主教三個教浱管理。
教堂內有紀念那穌誕生的洞穴,洞穴內有一顆銀色的十四角大衞之星,紀念耶穌降生之地,也象徴苦路的十四站。另一面有一個細小的長方形間格,紀念主耶穌被包著布放在馬糟之處,
聖殿山Temple Mount 是耶路撒冷的最高點,不僅可以俯瞰大衞城,從城中的任何一個角度都可以看到這𥚃。聖殿山之被稱為聖殿山,乃因第一及第二的聖殿皆建造在此山上。
現今在聖殿山的聖石圓頂寺Dome of the Rock內有一塊古老大石頭,紀念亞伯拉罕獻以撒之處。
#伯利恆主誕堂
#聖安教堂
#畢士大池
#牧羊人野地
畢士大池 在 晏信中牧師 Timothy Yen Facebook 八卦
畢士大池過去被天使攪動時只有第一個下去的人才會得著醫治,如今我們因著耶穌基督所附上的代價,畢士大池沒有停止的被攪動,人只要相信就能得著醫治!
#bethel #poolofbethesda #healing #riveroflife #畢士大池
畢士大池 在 水深之處 Youtube 的評價
耶穌醫治病了38年的瘸子~畢士大池
這畢士大池根據聖經約翰福音五章記載,有天使時常下池子攪動那水,水動之後,誰先下去,無論患甚麼病,都會痊愈。在那裡有一個人,病了三十八年。耶穌看見他躺著,知道他已經病了許久,就問他說,你想要痊愈麼?
之後發生甚麼事呢? 我們帶你來看看這個特別的池子現在變成怎麼樣了~ Music by Aaron Wang
水深・火熱直播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nj-ZkH_jfeJLoCdxG0e1Uw?fbclid=IwAR3Fo48cROugVIO9jHV0FOj2AmeHIqmeVubVXS5JqLWNqJoJDtZruoTydJM
水深之處官方網站:http://www.luke54.org
水深之處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luke54.org/
水深之處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luke54.taiwan/ Music by Aaron Wang
水深・火熱直播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nj-ZkH_jfeJLoCdxG0e1Uw?fbclid=IwAR3Fo48cROugVIO9jHV0FOj2AmeHIqmeVubVXS5JqLWNqJoJDtZruoTydJM
水深之處官方網站:http://www.luke54.org
水深之處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luke54.org/
水深之處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luke54.taiwan/

畢士大池 在 Dd tai Youtube 的評價
耶路撒冷是位於以色列中部的都市,位於以色列和死海之間。耶路撒冷同時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三大亞伯拉罕宗教(或稱「三大天啟宗教」)的聖地。自從前10世紀,所羅門聖殿在耶路撒冷建成,耶路撒冷一直是猶太教信仰的中心和最神聖的城市,昔日聖殿的遺蹟西牆,仍是猶太教最神聖的所在。基督徒也相當重視耶路撒冷,因為根據《聖經》記載,耶穌在這裡受難、埋葬、復活、升天。伊斯蘭教亦將耶路撒冷列為麥加、麥地那之後的第三聖地,以紀念穆罕默德的夜行登霄,並在聖殿山上建造了兩座清真寺——阿克薩清真寺和圓頂清真寺來紀念這件事。1980年,以色列立法認定耶路撒冷是該國「永遠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但是,大多數國家不承認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認為該市的最終地位尚未確定,有待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雙方談判決定。多數國家都將大使館設在特拉維夫。而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也宣布耶路撒冷將是巴勒斯坦國的首都。因此,今天耶路撒冷仍然是以巴衝突的中心。以色列現行政區劃上設耶路撒冷區,面積652平方公里,只有一個分區,即耶路撒冷分區。2006年,耶路撒冷市區面積為126平方公里,人口約724,000人,這兩項指標均居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各城市之首。今天的耶路撒冷,是一個對比強烈的城市,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民族、社會不同階層,同處一城;城市的東西兩部分截然不同,發展水平懸殊。老城雅法門以西的西耶路撒冷(1967年以前屬於以色列的市區)是現代以色列的核心地帶(如果再繼續向西數十公里,就是以特拉維夫為中心的「古什•但」區域),而老城及其東、北、南三面的東耶路撒冷(1967年後以色列占領的爭議區域)則以巴勒斯坦人為主。最特別的地方是面積只有1平方公里,被一圈城牆所圍繞的耶路撒冷老城,其中又分為4個宗教與種族聚居區:猶太區、基督徒區、亞美尼亞區和穆斯林區。耶路撒冷最重要的也引起重大爭議的宗教聖地,均位於此處:猶太教的西牆和聖殿山、穆斯林的圓頂清真寺和阿克薩清真寺,以及基督徒的聖墓教堂和苦路。
圓頂清真寺The Dome of the Rock是一個伊斯蘭教聖地,穆斯林稱為「al-Haram al-Qudsi al-Sharif」;它一直是耶路撒冷最著名標誌之一。688年到691年,由第9任哈里發阿卜杜勒-馬利克•本•馬爾萬•本•哈卡姆建造。數百年來,遊客稱之為「奧瑪清真寺」。670年,高盧主教Arculf訪問耶路撒冷,描述了Umar在征服耶路撒冷之後建造新的清真寺,是一個矩形的木建築,建造在廢墟上,有3000人參加禮拜。穆斯林相信圓頂清真寺中間的岩石就是穆罕默德夜行登霄,和天使加百列一起,到天堂見到真主的地方。哭牆又稱西牆,耶路撒冷猶太教聖跡哭牆又稱西牆,一遊“歎息之壁”之稱。西元初年,歐洲人認為耶路撒冷才是歐洲的盡頭,而這面牆則是歐亞分界線。哭牆是耶路撒冷舊城古代猶太國第二聖殿護牆的一段,也是第二聖殿護牆的僅存遺址,長約50米,高約18米,由大石塊築成,中間屏風相隔。猶太教把該牆看作是第一聖地,教徒至該牆例須哀哭,以表示對古神廟的哀悼並期待其恢復。祈禱時男女有別進入廣場牆前,男士必須戴上傳統帽子,如果沒有帽子,入口處亦備有紙帽供應。在女性區域,常見婦女涕泣交流地禱告。女性在哭牆不用蒙頭,但在禱告後,她們一步一步退出禱告區域,退出時仍面向哭牆,表示恭敬。
畢士大池可以說是嚴重病患者的一線希望,傳說這個池有神奇的治病功能,天使會隨時攪動池水,只要池水動的一瞬間最先下到水裡,任何奇難雜症都能給醫好,因此,這個池邊經常都圍著一群瞎眼、瘸腿等被視為無藥可救的人。其中一位病人已經患病三十八年,因為行動不便,只好躺在池邊,盼望池水動的時候,有人可以把他放到水裡。那天耶穌來到池邊,跟這位病人說了兩句,病人也坦白的說出了心中積壓多年的困苦。所有事情耶穌都知道,他問:「你要痊癒嗎?」是要重燃病人心中的希望,病人沒有即時回答:「我要!」, 耶穌只說了一句:「起來,拿你的褥子走吧!」

畢士大池 在 Dd tai Youtube 的評價
節錄自"聖經考古"網站:
苦路的來歷可追溯至主後14世紀,由聖方濟會修士Franciscan 為當時的朝聖者設計的。在1335年,聖方濟會成了聖地的管理者。他們的責任有兩方面:
1. 在耶路撒冷聖墓堂和伯利恆的主誕堂定時舉行拉丁文的崇拜;
2. 照顧歐洲而來的朝聖者,特別是發生衝突時,他們是朝聖者和本地權貴的中間人;另一方面,聖地的導遊。
在14世紀時,朝聖者通常會留在耶路撒冷10-14天,他們會遊覽各地點。有見及此,聖方濟會漸漸發展出一套朝聖路程,繞圈子的參觀耶路撒冷多個地點。行程編排方便之餘,又要有系統,加上不同的傳說,行程增加了不少權威性。其中一個傳說,提到馬利亞在晚年時,會沿著這路程,查訪有關她兒子耶穌在耶路撒冷的事蹟。這些的傳說,更使當時的朝聖者難以批判。
當時的苦路,路程是這樣的:
1. 從錫安山的聖方濟修道院開始
2. 先看當時在城西的該亞法院和亞拿院
3. 途中經過聖墓堂,之後往東出城,攀登橄欖山
4. 從橄欖山下山,走到南面的西羅亞池
5. 從西羅亞池再攀上西山,回到錫安山的起點
6. 這個繞圈的路程上,加上聖經的經文和事蹟,幫助朝聖者的屬靈經歷。
現在的Via Dolorosa是中世紀朝聖路之其中一段,當朝聖者離開聖墓堂之後,他們會向東行,路上有不同有關耶穌事蹟的站,例如:耶穌跌倒的石板、審判之門Judgment Gate,在那裡耶穌被判死刑被帶到城外的各各他(這門尤其重要,因為要表明主是死在城外; 希 13:12 ),士兵給耶穌酸酒的蘆葦(可 15:36 ),聖維羅妮卡之家 ,財主之家(路 16:19 -31),古利奈人西門為耶穌背十架的路口(可 15:21 );耶穌遇見耶路撒冷女子的地點(路 23:27 -31);當馬利亞追上去見耶穌時跌倒的石級;耶穌被判罪的拱門;馬利亞小時候的學校;彼拉多之院(可15:1);希律安提帕之院(路23:6-12);法利賽人西門的家,那裡是抹大拉馬利亞被赦免(路 7:36 -50);聖殿美門(徒3:2);主的聖殿(路 2:27 );安尼之家,傳說馬利亞出生之處;近羊門的畢士大池(約5:2);最後,出城門到約沙法谷。朝聖者會停在每一個站祈禱和默想。朝聖者對歷史的真實性不大關注,導遊只是講道者,使旅客感到心靈的感動而已。到了15世紀,朝聖者不約而同地感到聖墓堂和彼拉多之家的一段,應具有特別的地位,因為在這段路程上,主為我們的罪慢長的受死,便將這段路倒轉而行,不但更合情理,更使朝聖者可以親自行在十字架的路上。這樣的做法,正式在1530年開始,當時由一位西班牙的聖方濟修士Antonio of Aranda描寫。只是,這段早期的苦路,只在3個站:
1. 耶穌與跌倒的馬利亞相遇
2. 古利奈人西門為耶穌背十字架,而耶穌同時對耶路撒冷女子說話
3. 聖維羅妮卡為主抹汗
當時是奧托曼Ottoman時期,教徒不能太公開表現信仰,朝聖者會分為小組,在不同的站上默禱思想。這種苦路朝聖感動了不少的朝聖者,他們回到歐洲之後,將之發揚光大,使不能到聖地朝聖的信徒也得到幫助,歐洲沒有禁止基督教,所以漸漸苦路加上了不少的創見,站的數目便加多了。到了14世紀,其中一個歐洲版的苦路─比利時的盧萬(Louvain in Belgium)─漸受歡迎,Jan Pascha得了靈感,寫了一本靈修書Spiritual Journey,之後在1563年由Peter Calentyn出版,這書第一次使用Via Crucis「十架路」一詞。接著在1584年,又引發另一位作者Christian van Adrichom寫了一本耶路撒冷地理的書Description of Jerusalem at the Time of Christ,這書被翻譯成各種歐洲語,非常受歡迎,直到19世紀,一直成為耶路撒冷地理的經典。 Pascha和van Adrichom所列出的苦路站,與現今苦路14站相近,但是當時仍對耶路撒冷的苦路朝聖影響不大。 到了17世紀,Pascha和van Adrichom所寫的苦路14站靈修書深受到廣大歐洲基督徒歡迎。但是,當他們來到耶路撒冷時,發現苦路到了Judgment Gate便完畢,便感到失望,因為他們預期苦路的終站是聖墓堂。耶路撒冷當地的聖方濟修士的解釋不被接受,所以某些修士為了迎合朝聖者的希望,便將苦路路線作修改。最後,到了18世紀,聖方濟修士Elzear Horn在1724-1744年間於聖地事奉,他同時又深受van Adrichom的著作影響。他是第一位把van Adrichom苦路放在當時的地圖上。這就是現在的苦路的最早版本,14站的位置與現今的各站位置大約相同,地圖上的圓形數字是18世紀時各站位置,方形數字是今天苦路各站的位置。苦路本身不是以歷史和考古來定義,而是以信仰為本,所以並不符合考古和歷史的資料。但是,它是歷代信徒響往基督經歷的表達,這正是信徒來朝聖的原因,朝聖之時,在默想和祈禱中找到屬靈的真實,正如Murphy-O'Connor一文標題所說,苦路是「信心的地理」(geography of faith)。
但是,因著聖經考古學的發現,我們現在得到更多的考古資料,可以重新的找出耶穌當日苦路的路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