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分享的繁殖論,這已經是國際常識了!還問哪裡有文獻找不到,反而老師說什麼,教科書上有才會相信。
當時我看澳洲電視,他們不是像台灣的許多節目,只是為了衝高娛樂效果,上節目滿滿講幹話。
我當時觀看的每一集,都會請來不同研究人員、或科學實驗人員、醫學知識、學者等⋯ 有如Discovery 頻道,當然不是空穴來風,況且我講的繁殖論,這根本是常識!因為生活在你我周遭,包括「全球正在上演」,不懂可以多出國看看,世界走透透,真的不懂上網找資料,怎麼會沒有?!打開一堆相關報導。
好比很多人說 在西方國家,通常窮人比較肥胖,這也是常識⋯ 你再說 哪裡有文獻。
這根本生活在周遭事件,並不是個人主觀意識,這是比例論。
因為外國的麥當勞等速食,相較來說 比較便宜,所以窮人通常都是吃速食店,而且熱量高容易飽足感,相較之下CP值更高。
你再跑了問我⋯ 哪裡有文獻?!
我真的無限傻眼,畢竟我不是生活白癡,用一下思考邏輯,自然有答應。
再來 外國人很喜歡做實驗,喜歡例如分兩組,一組只吃蔬果一年、另一組只吃肉類一年,或照現有的案例,然後分類研究。
好比 從小接觸寵物的小孩,反而減少生病率、並提升免疫力。
這你認為天方夜譚嗎?因為你沒知識。
外國醫院都在 pet therapy,你還在狗好髒唷!怎麼可以進醫院。
這些都是分類研究出的結論,人家反而都有真實研究,不是三姑六婆只活在自己社區妄想出來的。
我以上舉例的肥胖論是常識,也是分類出來的結論,你再一直跳針 哪裡有文獻的概念,真的很好笑。
好比 我之前一篇,窮人普遍生較多小孩,許多人都知道的常識,與各大學者都在討論的、與分類研究顯示的結論,一直說哪裡?
我來跟你講常識!而且不懂、少與世界接觸的人,可以上網Google。
窮人生小孩比例比較高 歸功很多原因
1、兒童死亡率高
由於發展中的國家兒童死亡率很高,父母可能故意擁有大家庭,因為嚴峻的現實是有時兒童無法生存,在布基納法索,令人震驚的8.5%的兒童會在五歲生日之前死亡。
2、受教育的機會有限
通常一個國家的教育程度和人均GDP越高,出生率越低,在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布基納法索,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民能熟練地讀寫,這裡每戶的平均孩子數在5到6之間,在澳大利亞識字率為99%,平均每對夫婦育有1.77個孩子,受過正規教育的婦女,比未受過教育的婦女更有可能使用避孕藥具,後來結婚,生育的孩子更少。
3、教育較低的女性,生小孩機率高。
隨著時間的流逝,女孩越來越多地上學也降低了生育率,受過良好教育的婦女很可能往後結婚,並生育較少的孩子。
4、早婚和性別角色
在某些落後國家/地區,預計女人的角色將是妻子和母親,在發展中國家,三分之二已婚的女孩常常承受著盡快懷孕的壓力。 這通常意味著結束女孩的教育,這可能會限製女孩的生活選擇,並導致使貧窮狀況永久化。
5、避孕方法有限
這些婦女大多數生活在地球上最貧窮的國家,四分之一的育齡婦女由於許多原因,包括信息有限,避孕方法的選擇和避孕方法的使用,文化或宗教的反對,以及供應鏈通常不會延伸到偏遠地區或農村地區。
6、照顧長者
在某些發展中國家,政府不提供退休金或社會保障福利,因此父母必須依靠孩子照顧他們的老年,夫妻可能會選擇有大家庭,以確保他們長大後能得到支持。
例如,在印度法律要求子女和孫子如果無法自給自足,則必須為其父母提供食物,住宿和保健服務。
7、需要額外的勞動
世界上超過70%的貧困人口生活在農村地區,大多數家庭依靠勞動密集型農業生存。 在這些社區中,可能會有文化上的期望,希望有大家庭來應對他們對額外勞動力的需求。
8、不聰明的人生的孩子比聰明人多
令人擔憂的原因,我們大腦皮質中所有的信息處理能力,最終將使我們能夠解決現代的重大問題,使我們的後代能夠堅持到遙遠的未來。
恐龍比蟑螂聰明得多,但蟑螂的運行時間更長,人們反而普遍認為它們智商較高。
可考慮一些歷史與研究
1)家庭較大的人的智商較低。
2)在現代世界中,受過一般教育的人比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更早繁殖,並擁有更大的家庭。
3)受過一般教育的人比受過教育的人,更有可能持有保守的宗教信仰。
4)保守的宗教信仰與反對節育和流產有關。 傑森·韋登(Jason Weeden)的數據表明,這一點實際上接近自由左派和保守右派之間分裂的核心。
一些保守的宗教,例如LDS教會,積極鼓勵大家庭。
其他保守宗教,例如羅馬天主教會,通過禁止大多數計劃生育手段間接地鼓勵大家庭。
5)較大的家庭可能會更貧窮,貧窮會導致青春期提前和生殖早衰(大量最新研究表明,這種現象與生物生活史模式有關,並且獨立於宗教或地方的任何規範投入而展開 文化)。
9、受過良好教育的知識分子,如今的家庭較小。
10、如果受教育程度較低的宗教保守主義者的人數增加,並像他們投票一樣繼續投票,則教育和科學研究的資金也可能減少,受教育程度較低的人口不僅會導致人口規模的上升,而且還會導致經濟螺旋式下降,原因與海納·林德曼(Heiner Rindermann)和詹姆斯·湯普森(James Thompson)的一些令人著迷的發現有關。
這些研究人員檢查了90個國家/地區中智商變化的經濟後果,分析了每個國家/地區總體人口的平均智商,以及“知識精英”(人口的前5%)的平均智商,以及 最低的5%人口。
正如各國的財富分配不同,智商的分配也不同,例如,加拿大和美國的智商最高的人(120)相同,但加拿大最低的5%的人比最低的5%的美國人的智商高5點(75比80)。
倫德曼(Rindermann)和湯普森(Thompson)的分析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擁有高智商的知識分子階層-許多在科學,數學,技術和工程領域都有成就的人-直接轉化為一個國家的更多財富。
從純粹的經濟角度來看,平均公民每增加1 IQ點,一個國家的平均GDP就會增加229美元,而知識分子精英每增加1 IQ點價值468美元。
知識分子的高水平表現還與發達和較自由的經濟和政治體制有關,反過來又鼓勵該國的“認知資源”得到更多的發展,這被林德曼和湯普森稱為“良性循環”。
自由的氣候成為高智商創新者創新創造力的催化劑,他們因此解放出來重新思考舊的做事方式,並擴展到新的科學領域。
反過來,這又激發了新技術以及更新,更有效的經商方式,並為培育下一代創新者提供了更好的氛圍。
芬蘭的每個男性都必須參軍並接受智商測試,所有財務信息都將公開,因此這裡確實有大量有關智商,和其他人口統計特徵的信息。
答案顯示收入較高,結婚的可能性更高,但生孩子的可能性則更低。
智商低的人群有32%有孩子。 相反智商較高的只有26.6%的人有孩子。
許多報導文獻指出人們變得愚蠢那不是判斷; 這是全球事實。 在許多領先國家中,智商得分已經開始下降。
儘管對智商和智力之間的關係存在合理的疑問,並且人們普遍認為成功與否取決於毅力等其他美德,但當今全世界使用的智商測試確實確實捕捉到了有意義且持久的東西,數十年的研究表明,個人智商得分可以預測諸如學業成就和壽命,更廣泛地說,一個國家的平均智商得分與經濟增長和科學創新有關。
20世紀的智商增長步履蹣跚,使用各種公認的智商測試和指標進行的一系列研究發現,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英國,德國,法國和澳大利亞的分數均在下降。
震驚世界的研究表明,西方國家正在變得笨拙,因為聰明的人不再擁有比愚蠢的人更多的孩子。
研究表明我們的整體智力水平可能在1000多年以來首次下降。
西方的整體智慧正在下降,因為聰明的人沒有以前的孩子那麼多,而愚蠢的人卻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繁殖和繁衍。
聰明的人更有可能使用藥丸、避孕套或其他避孕藥具,受過教育的婦女比智商較低的婦女的嬰兒要少,這進一步降低了基因庫的整體智慧。
許多窮人為什麼養不活還要生?
因為窮人普遍沒有的自制力,貧困迫使他們短期思考,心理學研究表明貧窮使人們難以關心未來,並迫使他們生活在現在。
窮不會讓你變成罪犯,但是罪犯大多數都是低下階層的窮人,從另一個角度切入,有個經濟學家名叫蓋瑞貝克,他這麼解釋 富人生孩子是為了讓生命更完全,因為他的生命已經不用煩惱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 所以他們生孩子(在馬斯洛金字塔上生孩子是在滿足上層需求)。
女性不想生孩子的原因有很多,智商也是其中一種因素,英國一項研究顯示,智商跟願不願意生孩子之間存在著一種明確的關係:智商越高的女人,越不願意生小孩。
發表這份研究的倫敦經濟學院的研究員金澤聰表示,女性的智商越高會讓她生子生子的慾望越低,智商每增加15點,當媽媽的慾望就下降25%。金澤聰還參考了英國國家兒童發展研究中心的數據,並增加了經濟狀況及教育等因素,也發現了相似的結果:女性越有智慧,就越不願意生孩子。
英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自90年代以來,英國不願意生小孩的女性數量已經是以往的兩倍,平均每5名45歲的女性當中,就有1人沒有孩子,而在擁有學位的女性當中,沒有孩子的比例更是升至43%,這一數據也證實了金澤聰的研究,針對這一現象,英國約克大學的社會學家分析,越來越多的女性認為天倫之樂並不能帶來幸福,而當了母親後,會遇到太多繁瑣的日常生活問題,因此一些高智商、高知識的女性會擔心生兒育女會影響到自己的幸福感與生活空間。
好了!說到這裡⋯ 不然講不完,很多事 我都是點到重點,不要一直問 哪裡證明?這些都是常識,動點腦袋與推理,你就能更聰明。
生育保健法通過了嗎 在 報時光UDNtime Facebook 八卦
你也曾經很喜歡看民生報嗎?
昨晚我發文問大家最懷念的報紙是哪一家?數百則回應中有九成提到《民生報》,其中也包括了我。於是,我今天特地走了一趟國家圖書館,找出《民生報》的第一天與最後一天的報紙,與大家分享上頭的文章。
聯合報系的《民生報》創刊於1978年2月18日,創辦人為王惕吾,發行人為王必成(王惕吾長子),報社的社長為王效蘭(王惕吾長女);內容以民生、體育、影劇為主,俗稱「吃喝玩樂報」。1980年,王效蘭任社長兼發行人。1993年,王惕吾退休,王必成接任聯合報集團董事長。《民生報》的最後發刊日是2006年11月30日,在這28年又9個多月的日子裡,總共發行了10,494號。
目前國家圖書館裡已經無法調閱1990年之前的紙本報紙,而只能透過電腦螢幕觀看已經數位化的報紙圖片。1978年2月18日星期六發行的創刊號《民生報》頭條新聞是「飛躍的馬年,喜事重重!適婚男女逐漸平衡」,而在頭條新聞的旁邊則是一篇民生報的創刊獻言:
================
為增進民生福祉而努力(本報創刊獻言)
今天,我們創辦一份嶄新的日報--民生報。獻給社會,獻給讀者。
本報取名為民生報,顧名思義,是以增進民生福祉為服務社會的主旨。 國父手創民生主義實為建國的最高目標,總統 蔣公提倡新生活運動,繼而手著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復配合社會需要,發揮了民生主義的時代精神。報紙原為社會的公器,而輿論報國則為報人的職責,本報同人秉承 國父與總統 蔣公建設國家社會的志業,願盡棉薄之力,通過大眾傳播的功能,促進大有為政府十二項建設,以期擴大與提高民生育樂生活。
一國國民的生活程度,過去一向以「國民生產毛額」為衡度,但近年來經濟學家已漸次強調「國民福利淨額」的新標準;而社會學家及生態學家亦認為,國民所得的提高,必須配合生活素質的提高,生活環境與條件的改善,經濟的發展,方能充分實現其福利的意義。本報鑒於經濟發展與國民生活的現代化不可分割,物質文明的發達與精神境界的提高必須相輔相行,特揭櫫「實踐民生主義,促進大眾福利,提高生活素質,倡導健康活動」作為今後服務社會的準繩。
本報主要內容包括:體育、文化藝術、戶外和家庭生活、醫藥衛生、電視廣播、影劇以及兒童等各方面的活動,以知識性、實用性、娛樂性及趣味性並重的作法,並以嚴肅的立場、活潑的態度來報導及詳述國內外衣、食、住、行、育、樂的大事。
這是我們的願望、我們的使命、我們的努力方向;特在本報創刊之日,提出來報告讀者並與社會人士共勉!
================
接著,我在國圖調閱了紙本的最後一天《民生報》,讓我們來看看2006年11月30日星期四的《民生報》頭條新聞全文吧:
================
民生報畫下
光榮完美句點
民生報今天譜上休止符,向全體讀者及社會大眾告別。
創報二十八年以來,民生報始終以「關懷讀者,關心生活」為職志,楬櫫「清新、健康、活力、優質」等正面價值,為提升生活品質,豐富生活內涵,而善盡作為媒體一份子的心力。
由於念茲在茲地關懷讀者,關心生活,民生報置重點於現代社會中新觀念、新趨向、新時尚、新議題的報導與探究,務期做到對讀者「身心兼顧」的體貼服務。所以,除了設定食衣住行、醫療保健、消費資訊、家庭理財、終身教育等相關的版面與內容之外,民生報在影劇、體育、運動競技、戶外生活等專業版面的投注與表現,有目共睹。
也是基於對生活品質的關心,民生報在提倡環保理念、生態保育、精緻文化、創意產業的同時,並率先啟動了引介國際頂級藝術品來台展出的風潮,為台灣社會增添多采多姿的活動風貌。
當然,讀者更不會忘記,民生報除了首創運動競技的專版,並是最先以大篇幅報導本土職棒、職籃的報紙,亦是最早開闢文化專版,對國內藝文、繪畫、表演藝術、文化現象作全面深入探討的報紙。而在國人開始重視休閒生活與旅遊資訊的時候,民生報又率先開闢了旅遊專版。凡此,均顯示民生報對於生活境域的拓展,不斷在與時俱進。
民生報特別重視與廣大讀者的互動,幾乎是國內最常辦活動、形態最多元的報紙。二十八年來,各式各樣的演講研習、畫展藝展、音樂會、精品展、服裝秀、運動比賽……適時豐富了讀者的生活內涵,也凸顯出民生報活潑生動、與讀者共享品味生活的特性。
而多年來民生報不但獲得讀者的高度評價,更得到學術界、新聞界的一再肯定;金鼎獎、吳舜文新聞獎、曾虛白公共服務新聞獎等各項評獎,民生報奪標比率之高,說明創報理念已為社會所認同,也顯示同仁的專業表現誠屬亮眼。
「關懷讀者,關心生活」,基本上是對人文價值的維護與實踐。雖然,同仁們確信「清新、健康、活力、優質」的正面價值仍是人生所必需;唯由於台灣社會快速變遷,多元價值交互激盪,綜合性報紙亦多能闢置影劇、體育等版面;默察世運,盱衡情勢,民生報業已完成了階段性使命,是譜上完美句點的時候了。
回首來時路,對民生報同仁而言,一步一腳印的耕耘與堅持,堪謂「美好的仗已打過,篤信的道已守住」。對讀者而言,但願在多元價值的激盪下,人文關懷的溫暖與人生境界的提升仍是相期相勉的共識。對台灣社會,我們則衷心盼望,及時步向開朗的願景,使得明天會更好!
美好的記憶 真誠的祝福
一、民生報創刊迄今廿八年,堅持做一個純淨的文化育樂媒體,長期參與社會脈動,善盡媒體天職。但因外在環境變化迅速,民生報階段性任務已經結束,決定於11月30日畫下光榮的句點,向社會及讀者告別。
二、過去廿八年來,民生報努力耕耘文化、影視、體育、消費、生活、醫藥、旅遊等專業領域,曾舉辦無數次大型展覽、演出及活動,堅持維護創辦人王惕吾先生正派辦報之理念,留下了美好的記憶。非常感謝讀者、客戶、社會大眾的愛護與支持,謹在此致上真誠的祝福。同時,也要向民生報所有同仁的心血努力致敬。
三、聯合報系永續經營的職志不變,將一本為讀者服務的初衷,繼續發展提供優質資訊的管道,請讀者續予批評指教。
民生報 敬啟
================
這張照片是我在2019年8月28日攝於國家圖書館三樓期刊室。
生育保健法通過了嗎 在 半瓶醋 Facebook 八卦
什麼是墜胎?一種神秘的儀式嗎?
墮胎會產生嬰靈嗎?
我們對於「嬰靈」的認知存在許多誤會。其中最大的誤會,是認為嬰靈「一直以來都存在」。因為一直以來都存在,所以不需要懷疑嬰靈的真實性,所以有人可以像圖中一樣,不假思索地說出「墮胎會產生嬰靈」。
但真的是這樣嗎?
如果我們考察台灣「嬰靈」的歷史,會發現所謂的「嬰靈」,在 #1980年代中期 之後,才普遍流行。
怎麼可能?現在大家普遍接受的「嬰靈」,歷史怎麼可能這麼短暫?
我一開始也覺得不可能,但是一一檢閱過1980年代的報紙之後,我相信了。1980年代的報紙,討論了「觸目驚心的嬰靈超渡」廣告,很顯然對於當時人來說,「嬰靈」這種東西是新的、是過去沒有的。對於這些怵目驚心的廣告,記者訪問了中研院的民俗學者劉枝萬。《聯合報》1987年6月02日的報導如此記載:
『根據劉枝萬解釋,嬰靈超渡的行為抄襲自日本「水子供養」的習俗。所謂「水子」,是指流產早夭的嬰孩,日本民間信仰,相信「水子」到了陰間後,會群聚在賽河原一帶遊玩,而地藏王則是孩子們在陰間的守護神,會保護他們不受其他鬼魂的騷擾。因此,依日本的習俗,常將早夭嬰兒的衣裳披在石刻的「水子」地藏王身上,以祈求庇護。
劉枝萬說,漢民族的民間信仰與日本截然不同,漢民族認為早夭的嬰兒是一種「討債」的因果報應,因而並不紀念追悼,甚至沒有葬儀。儒教的觀念也主張好的子女應該健康強壯,長大成人後供養父母,才算是盡孝道。劉枝萬因此認為,在我國提倡嬰靈供奉,成功的可能性極小。
至於已有數百嬰靈被供養,應是廣告時代下宗教商業化的「成績」,當然也是墮胎普遍化及所伴隨而來罪惡感難以消除的表現。』
同一篇報導也訪問了佛教界的人士:
『華嚴蓮舍高僧成一法師也肯定從未聽過或在佛經裡見過「嬰靈」二字,更無所謂「嬰靈作祟」。他說,佛家講因果輪迴,無論胎死腹中或生而夭折霝都可謂是受胎靈魂自己的「短命報」,「既是胎兒自己的惡運,當然不可能再危害家人。」』
顯然,「嬰靈」的說法缺乏民間信仰與佛教信仰的依據。儘管如此,它還是在台灣成功地流傳開來,到了如今,許多人已經普遍接受嬰靈的概念了。
-
*那為什麼「嬰靈」之說會在台灣傳開呢?
起初打起「嬰靈超渡」廣告的,是一間位在新店深山的寺廟。「嬰靈超渡」的這種商業模式,可以說是 #販賣墮胎的贖罪券,利用「墮胎女性的罪惡感」來發財。在這一寺廟成功之後,其他寺廟也紛紛跟進。
但是「超渡嬰靈」之所以成功,需要市場的配合。台灣1980年代是什麼狀況,讓利用「墮胎女性罪惡感」的不良商人可以發大財呢?
因為台灣前幾年通過了《優生保健法》。
中華民國的《刑法》一直都有墮胎罪,意思就是只要墮胎,就是犯法。但1984年《優生保健法》通過後,女性可以因為出於「心理健康或家庭生活」方面的考量,而選擇人工流產。(補充:也就是說,多數墮胎行為因此除罪化)
但這一法案的通過並不是沒有爭議,《優生保健法》通過之前,媒體上就展開了正反兩方的大戰。反墮胎派提出的說法包括「墮胎是殺人」、「青少女會性氾濫」⋯⋯就跟今天會見到的說法很相似。
當時華視曾經做過民調。華視節目 4 月的電視 call in,接到了七百多通來電表達看法,其中贊成通過者達74%,反對者只佔17%。這些電話有80%是女性打的。也就是說,在墮胎議題上,多數婦女都抱持「贊成墮胎合法化」的意見。
不過這已經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喔。當年可是費了好大的力氣,才努力讓台灣社會在保障婦女墮胎權益上,踏出了歷史性的一步。現在提出修改優生保健法、讓婦女強迫生育的法案,不是在讓整個社會倒退嗎?
總之,《優生保健法》的通過,代表著法律裡「墮胎罪」的結束。(補充:不過已婚婦女墮胎需要伴侶同意,這份自由仍有很大限制)但是正是因為法律不再約束「墮胎」,所以人們對於「墮胎」反而產生了焦慮:「沒有法律規定了,就可以自由墮胎了?」這件事讓人感到可怕。所以,可以撫慰焦慮的「嬰靈超渡」,就這麼符合人們需求地流傳開了。
-
*嬰靈信仰能進入台灣,除了《優生保健法》引起的焦慮以外,跟台灣社會風氣有沒有什麼關係?
在西方,「墮胎」之所以嚴重,是因為這違反了基督教的生命觀。但是在華人社會裡,應該沒有同等的束縛才對。那麼「墮胎」為什麼又會讓許多人覺得很可怕呢?
嬰靈傳說很常夾帶譴責墮胎者的說法,多把墮胎者描繪成「未婚、偷嚐禁果的青少年男女」或是「結了婚、但不想要承擔責任的年輕人」。他們認為這些人基於「自私」的理由,害「無辜生命」因此「被殺」。墮胎之所以受到譴責,是因為違反了以下幾個傳統觀念:
一、傳統華人社會認為子孫必須「傳宗接代」,有了子孫才有人祭拜。但是墮胎卻在剝奪祖先被祭拜的權益。
二、傳統觀念認為女性應該成為母親、承擔母職。墮胎卻是對於母職的拒絕。
三、佛教裡有「不殺生」的觀念,墮胎卻是「殺生」。
前幾天聽證會上,反墮胎法案的領銜人好幾次把墮胎說成「殺嬰」。這其實反映了很重要的問題。墮胎明明流產的是胎兒,卻被說成是「殺嬰」;「嬰靈」明明應該是未出世胎兒的「胎靈」,卻被包裝成「嬰靈」、並擁有「嬰兒」的形象。這些都是為了把「墮胎」偷渡成「殺嬰」,這樣一來,就可以譴責「墮胎」是「殺生」(要不然原本民間信仰、或佛教裡對於生命的定義跟基督教並不一樣)。儘管實際上並不是這麼一回事,因為胎兒還不能算是完整的個人,跟嬰兒並不一樣。
-
儘管「嬰靈」是很值得討論性別、宗教的現象,但研究卻一直很缺乏。唯一一本專門研究嬰靈的,是Marc L. Moskowitz 的英文論文 “The Haunting Fetus: Abortion, Sexuality, and the Spirit World in Taiwan”。除此之外,就是吳燕秋的〈西法東罰,罪及婦女─墮胎入罪及其對戰後臺灣婦女的影響〉一篇論文有比較清楚的描繪。而且根據我幾次在網路上講過這題的經驗,不知道為什麼,明明我只是說出讀到的東西,都很容易引起爭議。這應該是說明了,我們對於「墮胎」依然抱有禁忌。也正是因為墮胎還存在禁忌,所以「嬰靈」才會讓人感到可怕。
而且墮胎明明不是墮胎婦女個人造成的,但是憑什麼罪惡感只由墮胎者本人來承擔呢?傳說中,嬰靈總是纏上女性,鮮少纏上男生。而且墮胎之所以會發生,也大半跟家庭因素、男性伴侶的經濟條件或生涯考量等等脫不了關係。但是一直以來,我們都只譴責墮胎的女性本人。墮胎婦女已經承受夠多的罪惡感了,為什麼還要這樣恐嚇她們?反墮胎一派最喜歡講「婦女墮胎後容易得憂鬱症或自殺」,那不就是因為你們一直強化「墮胎很可怕、很罪惡」,所以才導致這種結果的嗎?這跟說「嬰靈好可怕,快來進行嬰靈超渡」,一邊增強婦女罪惡感的無良商人,不是很像嗎?
生育保健法通過了嗎 在 優生保健法改稱生育保健法已婚婦女人工流產將免經配偶同意 的八卦
優生 保健法 將有重大變革,要改為 生育保健法 外,也將取消已婚婦女進行人工流產須取得配偶同意規定,更增修未成年少女懷孕是否進行人工流產, ... ... <看更多>
生育保健法通過了嗎 在 [新聞] 優生保健修法/已婚女性墮胎擬不須配偶- 看板Gossiping 的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