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你各位人類在內
大部分的猩猩猿猿猴猴狒狒都喜歡喝酒
也都可能出現酗酒或酒後亂性等飲酒問題
只有 #懶猴 算是一個少見的例外:
_
懶猴不僅興酒,而且千杯不醉
_
這要說到,在靈長類動物體內
有種能代謝酒精的 #醇類脫氫酶(ADH4)
ADH4 有好幾款突變型,代謝效率都不一樣
而最強和最弱的版本相比,效能差了 40 倍
我想應該是可以把生命之水當啤兒綠茶喝
_
雖然還不確定懶猴到底是第幾型
但上一個試圖把牠們灌醉的科學家
追酒追到酒館對他打了烊…總之沒有成功啦
你們千萬別小看懶猴千杯千杯再千杯的決心
__
除了懶猴,#指猴 也是酒空代表
牠們日常飲食有四成是發酵的花蜜*
雖然這些蜜的酒精濃度跟啤酒差不多
但如果你一天的熱量有 40% 要靠啤酒補充
那每天都要乾掉一手台啤(6 到 8 罐)
從人類角度看,這無疑就是 #酗酒
_
但正因為指猴代謝酒精的效率一樣很強
牠們這輩子可說是有輸過沒醉過,相較之下
曾經有研究指出人類每周喝超過 7 罐啤酒
就會提高 #失智 的風險,所以建議大家
最好認清自己是隻其實不太會喝的猴子
_
──#理性飲酒、不要喝太多
_
#怪奇冷知識627
同時也有1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7萬的網紅欸你這週要幹嘛,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更多IG日常:https://www.instagram.com/arielsvlog_816/ 嗨呀!為什麼在車上也可以這麼吵啊! 自製錢櫃到底是什麼概念! 以後出國必備麥克風&藍牙喇叭知道嗎? 重點整理: 1.騎腳踏車 如果你同行的友人是庸婦,那我建議你盡量不要走這行程! 要是摔了後面可是淒...
生啤酒濃度 在 林靜儀醫師 Facebook 八卦
[關於疫苗混打]
等一下會寫很長,所以先講結論:
為什麼在其他國家人體試驗還沒做完之前要用自己身體做實驗? (還沒有收到任何人體實驗補償和說明🙄)
⋯⋯⋯⋯⋯⋯⋯⋯⋯⋯⋯⋯⋯⋯⋯⋯⋯⋯
之前已經說過,其他國家「開放混打」,主要原因是1. 疫苗供貨不足,第一劑的廠牌還沒供貨 2. 對第一劑接種的廠牌疫苗出現 #嚴重難以承受的副作用,所以第二劑 #只好 換廠牌。
第一,現在不論AZ 、莫德納、JJ、BNT甚至科興國藥等等疫苗的研究都是至少完成二期,正在進行三期,接種指引的間隔幾週、疫苗效力,都是之前研究加上後來追蹤的結果。
這個你不信,要信小型追縱研究和剛開始進行研究的混打效果?
第二,很多朋友問我「某疫苗是不是防護力比較差」、「抗體比較低」、「未來能不能因應突變株」?
現在的抗體濃度和防護力至少都是完成二期、實驗室和人體實驗,以及三期中的追蹤研究,半年以上甚至一年的結果,這些都讓你質疑「是不是不夠有效」了,怎麼會又覺得剛開始在研究、追蹤沒有幾個月的混打很可信?
第三,那為什麼要做混打研究?
除了 #剛剛提到開始混打的二個原因之外,我先問你:你記不記得每年打的流感疫苗廠牌? 你每年流感疫苗是否有混打?
想不起來吧?
當然,流感疫苗已經是技術成熟而且歷經數十年研究資料的流行病學控制政策,而且流感疫苗的疫苗技術機轉各廠牌其實差不多,所以在每年流感疫苗接種政策上,就是依照時程和病毒突變株的猜測,各合格藥廠製造疫苗,各國買了之後就開始依照高風險和特定族群接種。
簡單來說,流感疫苗也是一種「混打」。
這支造成全世界過去未來傷害的COVID-19 病毒,現在看來會不斷突變,在全世界造成感染和死傷,所以未來「每年接種COVID-19疫苗」很可能跟「每年接種流感疫苗」一樣,成為各國例行的採購和接種措施。
那難道未來只能不斷的去依照第一劑買到、打到什麼疫苗來採購和接種嗎? 賣得多的廠商當然希望啦,但是我相信大家都不樂見,因為那很麻煩(而且藥廠也不希望只有別人能賺到錢)。
所以不論是科學醫學的防疫需求,或是全球流行病控制的長期需求,或是各國防疫政策的延伸,甚至藥廠彼此的飯碗,「不挑廠牌」的每年COVID-19 疫苗接種一定會是趨勢;研究不同廠牌、間隔多久之後接種的效力和副作用,一定會是接下來的研究方向。
⚠️ 但不要忘了:現在全球防疫效力還不錯的這幾隻COVID-19 疫苗的 #機轉不同。
因此在未來全球每年疫苗接種的銜接上,必須開啟 #以前沒有過 的廠牌、機轉間疫苗研究。
因為這些研究結果是明年、後年、甚至五年後(嗚嗚我真不希望這隻病毒會肆虐這麼久),全球COVID-19 疫苗防疫政策的基礎資料。
簡單來說,武漢肺炎疫苗的混打,未來,注意,我說「未來」,未來可能是趨勢甚至常態,就像各位打流感從來不用特別記廠牌和間隔時間一樣。
但是 #現在,你為什麼要用自己做實驗?
✅ 有沒有發現我上面提到「未來每年全世界各國防疫的採購需求」。
為什麼希望我國能夠自己生產疫苗? 長遠的未來,我們要每年靠別人嗎?
而長遠的未來,我國難道不該努力成為 #疫苗輸出國 嗎?
這樣看,各位或許就知道,抹黑我國醫藥生技產業的發展,其實是 #國家政治經濟戰略 的問題了。
(決定偷渡一下前年在捷克參訪時喝啤酒的照片懷念一下自由飛行的日子。拍照那位是捷克副議長😝)
生啤酒濃度 在 Jay的跑步筆記 Facebook 八卦
大家都知道跑步需要練習,卻較少人明白其實比賽也需要練習。我的比賽經驗不算特別多,至今 20 場多一點,但是很少有「去玩玩的」,多半都滿用心準備。以下這幾點,是我在賽前二~三週會做的事,適合巔峰期剛結束的你,或者分享給即將比賽的朋友。
1. #調整賽前飲食:
賽前兩週要避免過於油膩、刺激的飲食,並且注意維生素、礦物質的補充,不要吃自己不習慣的食物,儘量避免無法控制食物來源的聚會。蛋白質同樣要到位,但跑量少了,總熱量也可以少一點,我會從碳水下手,一碗飯改成半碗。
因為運動型態的改變,會有種錯覺,覺得減量後比訓練高峰期更疲倦。要注意睡眠、保暖、飲食的完善,可以適度正常的減重,但不要為了減重而犧牲運動表現(例如:沒吃飽會跑不動或精神不濟),如果肚子真的很餓,吃一點優格或者堅果。
我自己不喝酒,若有飲酒習慣的建議改為低濃度微量。代謝酒精需要時間,酒精易影響蛋白質合成,進而減緩肌肉修補。建議賽前三天甚至一週完全停止飲酒(啤酒不是肝醣超補) 要喝等跑完再喝,也比較盡興。
2. #調整賽前心態:
巔峰期已過,到了這個關頭,你要告訴自己一件事:「練習已經完成,現在練什麼都沒用了」。賽前三週還是建議保持強度練習,所謂「減量不減質」,我自己的跑量會在賽前四週達到最高峰,接下來依次遞減至 90% ➡️ 80% ➡️ 60% (不含比賽本身),給予肌肉超補償的機會,同時保持適度強度訓練,身體才不會「突然忘了怎麼跑」。
當週(若比賽是週日)減量又減質:我習慣週二跑一次 2*3200 公尺強度 (約半馬配速)、週四跑一次 5 公里(約馬拉松配速),其餘都是強度很低的輕鬆跑即可。賽前一天可跑可不跑,如果是外地馬預期會走點路的,那早餐跑大可省下來。
新手常見越到比賽越興奮,從巔峰期下來,不跑其實會腿癢。這時可以做一些其他低強度交叉訓練,例如我就會多花點時間加強核心,也會增加跑後伸展、睡前恢復的時間,但這些東西都是平時就常做的,切忌臨時抱佛腳,多做會多錯。
訓練有素的跑者都很清楚,跑少跟跑多一樣難。
3. #熟悉比賽裝備 (Dress Rehearsal) :
賽前二週是最後一次做賽前演練的時機,最後一次兩小時的長跑,所有打算用到的裝備:含衣、褲、襪、鞋、帽、錶、補給都要在彩排的時候全上。帶膠的方式有幾種:口袋很多的褲子、使用能量膠腰帶、或者用小別針別在衣服上,但無論是哪一種一定要先試過。舉例來說,當你身上扛了六個膠,跑起來的感覺絕對跟無事一身輕很不一樣 - 並不是叫你練習時就要吃完。
比賽千萬不要穿新鞋上場,如果你要換新鞋,賽前兩週就拿出來穿。新鞋至少穿一次 Tempo + 一次 Long Run, 確保跑快以及跑遠都沒有問題,這樣就可以安心了。襪子也是容易忽略的細節,新襪不好,容易磨,舊襪不好,容易破。我一般賽前兩週開新襪,穿一兩次確定沒問題,洗乾淨收起來,準備比賽穿。
跑的時候記得觀察身上的裝備,什麼會影響跑姿、哪個其實很多餘不需要帶、哪邊跑完會紅腫(尤其男性容易燒檔)就要擦點凡士林或防磨膏。
4. #練習補給策略(Race Rehearsal):
吃能量膠需要練習,一般最有效率的方式是單手拿膠,用牙齒咬住然後用嘴撕(因為跑步手很容易是濕的)。賽前的 Long Run 我會練習吃 3~4 個膠(其實很飽)同時也練習身體吸收能量膠的能力。
沒有練習吃膠的人常遇到兩種狀況:第一,口味不合吃不下;第二,引起腸胃反應想拉肚子。一定要花點功夫找到自己喜歡吃的口味以及能吸收的膠,個人偏好美國最大牌 GU, 台灣很多人愛吃 SIS,沒有哪個比較好,請挑自己喜歡的。另外能量膠一般含有 30~40 mg 的咖啡因,如果對咖啡因反應敏感的,可以試試無咖啡因的膠,或者兩種輪流吃以防心悸。
全馬比賽的時候,通常我會吃到六個膠,分別在第 0, 8, 16, 23, 30, 36 公里,官方建議是 30~45 分鐘吃一個,我通常在遠遠看到水站就開始吃,進入水站前剛好吃完,從容拿杯水漱一下口吞下,跟紙杯一起丟垃圾桶。
喝水能不能停?跑得不很快的(四小時以上)完全可以,停下來好好拿杯水,邊走邊喝頂多 30 秒,進個 10 次也才五分鐘。一秒都不能多花的,練習怎麼抓水杯、捏尖杯嘴、小口側頭喝、一氣呵成,進站出站有如 F1 賽車。
也要計畫比賽當天的早餐,我個人習慣買好麵包、香蕉、以及黑咖啡。這些東西準備起來容易,再不濟便利商店也有。重點還是一樣,比賽打算吃什麼,平時長跑前就要先練習吃。
大家都很愛問我,膠、水、早餐吃什麼,多久前要吃?
答案是每個人都不一樣,我只知道我的,你的要你自己試。
5. #提前預習賽道:
人面對未知的挑戰,常常會過度放大而顯得無比困難,這就是為什麼比賽要跑出好成績通常會比練習難,但如果第二次再去比,就可以比得比較好。
知道賽道長什麼樣子,風景是怎樣、終點長什麼樣子,實際看到時不安程度就會降低,看看高度圖,如果是有坡的(例如紐約馬)練習的時候要參雜一點坡、如果是一馬平川(如芝加哥)那就可以在平地練習,但是要預期會有風。
城市馬(紐約、芝加哥、東京)GPS 容易不準,要做好手動按錶的心理準備、使用配速手環。或者更簡單的方式:在手臂上寫下每 5K 的通過時間,這樣即使 GPS 在飄,透過看官方計時器,你也能大概知道目前的配速跟預期完成時間。
可以的話,賽前兩天挑一兩個點實際去踩點看看(但不要跑),如果沒有時間,大比賽通常會有賽道預覽影片、或者找往年的賽事轉播,跟著畫面走一次。再不行,Google 街景總有吧?想像自己跑在裡頭的樣子,彷彿這地方你有來過,這個動作很小,就是在你腦中放個片段,騙你自己有來過。
不敢說多有效,至少對我有幫助。
---
說了這麼多,大體來說就是能掌握的越多、比賽的變數就越少。但即使做到這個程度,仍然不代表會如你所願,例如影片中每次都是大晴天,偏偏你遇到的就是刮風下雨,但這都不妨礙你已經熟悉的比賽裝備、賽道、補給策略。
當大家條件一樣,你的信心就是比別人高。在身旁的人還很慌在想「怎麼辦,我能不能完成?」時,你已經在腦中描繪過無數次:在哪裡會有爬坡、在中段可以加速、幾公里吃能量膠、直到最後⋯⋯通過終點線的樣子。
馬拉松比賽 80% 是生理,但最後 20% 是心理。這 20% 的心理戰,從老早以前就開始了。
為什麼有人賽前容易拉肚子、但有人大賽當前就是不會緊張?為什麼有人明明很累、撞牆了,但還可以堅持不要掉速得太離譜,順利跑完?
因為當你把所有可能變數,都在腦中細細考慮過了,那比賽當天,不說笑,你真的就像是去跑一個 Long Run - 差別只在今天觀眾特別多 (笑)。
賽前準備做足,目的不是在比賽中發揮 120% 的實力,那是不可能的,跑步不存在奇蹟。
但如果把所有障礙排除,就算不是 100%,能夠發揮個 99% 或者 98% 的實力,真的也就足夠了。
大家都知道跑步需要練習,卻很少人明白,比賽其實也可以練習。
—
這些內容,同步會收錄在「那個地方」,不知道那個地方在哪的,再過兩個月就知道了。
#書名並不是那個地方
#我的手跟腳一樣癢
生啤酒濃度 在 欸你這週要幹嘛 Youtube 的評價
更多IG日常:https://www.instagram.com/arielsvlog_816/
嗨呀!為什麼在車上也可以這麼吵啊!
自製錢櫃到底是什麼概念!
以後出國必備麥克風&藍牙喇叭知道嗎?
重點整理:
1.騎腳踏車
如果你同行的友人是庸婦,那我建議你盡量不要走這行程!
要是摔了後面可是淒淒慘慘戚戚~
不過能深入他們生活的小村也是滿特別的!
(來回大概不到一個小時,還不錯!)
2.水上樂園feat.餐廳
這滿特別的!
雖然說是泡溫泉,但水就是溫溫的而已!
呈現一個起來不趕快去下一池還會冷的狀態!
泡泡水!很好玩!
3.泰國料理晚餐
這餐榮登我們這幾天的前兩名
但我也不知道要什麼名字
如果有找鈦美,可以指定要吃這間!
4.BINTANG啤酒
印尼當地的啤酒,就像台灣的台啤!
檸檬口味很像要調酒配料,
幾乎沒有酒味,很適合妹仔!
橘子口味也沒有導遊說的那麼雷啦~
就是有啤酒味的橘子芬達!
但這兩種酒精濃度都低的不可思議!
對我們這幾個酒鬼來說~嗯...
原味的就是偏苦了!但真的是會回甘的那種苦!
酒精濃度也正常!喜歡偏苦的人可以喝!
第二集下台一鞠躬,下集追海豚囉GOGOGO!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FK3Sscu7LKM/hqdefault.jpg)
生啤酒濃度 在 恩熙俊 aka MC Jeng Youtube 的評價
梅酒冰塊配什麼酒都超級讚。
⋄⋄⋄⋄⋄⋄⋄⋄⋄⋄⋄⋄⋄⋄⋄⋄⋄⋄⋄⋄⋄⋄⋄⋄⋄⋄⋄⋄⋄⋄⋄⋄⋄⋄⋄⋄⋄⋄⋄⋄
Facebook 連結:https://bit.ly/2RpAc53
YouTube 訂閱:https://goo.gl/jzuIpP
⋄⋄⋄⋄⋄⋄⋄⋄⋄⋄⋄⋄⋄⋄⋄⋄⋄⋄⋄⋄⋄⋄⋄⋄⋄⋄⋄⋄⋄⋄⋄⋄⋄⋄⋄⋄⋄⋄⋄⋄
#酒製冰塊
#放到酒裡
#濃度翻倍
#簡單粗暴
#我是你們的恩熙俊
⋄⋄⋄⋄⋄⋄⋄⋄⋄⋄⋄⋄⋄⋄⋄⋄⋄⋄⋄⋄⋄⋄⋄⋄⋄⋄⋄⋄⋄⋄⋄⋄⋄⋄⋄⋄⋄⋄⋄⋄
恩熙俊的 YouTube 頻道
◆ https://goo.gl/6o4ZIx
恩熙俊的 Facebook 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MCJengChannel/
恩熙俊的 Instagram
◆ https://www.instagram.com/jengsu/
恩熙俊的 Email
◆ mcjengchannel@gmail.com
⋄⋄⋄⋄⋄⋄⋄⋄⋄⋄⋄⋄⋄⋄⋄⋄⋄⋄⋄⋄⋄⋄⋄⋄⋄⋄⋄⋄⋄⋄⋄⋄⋄⋄⋄⋄⋄⋄⋄⋄
※ 未滿18歲請勿飲酒
※ 理性飲酒,喝酒適量
※ 開車不喝酒,喝酒不開車
⋄⋄⋄⋄⋄⋄⋄⋄⋄⋄⋄⋄⋄⋄⋄⋄⋄⋄⋄⋄⋄⋄⋄⋄⋄⋄⋄⋄⋄⋄⋄⋄⋄⋄⋄⋄⋄⋄⋄⋄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D8EAXUXs9XM/hqdefault.jpg)
生啤酒濃度 在 品味壹番 A Matter of Taste Youtube 的評價
喝酒應酬或跟朋友、同事小酌,隔天起床卻發現宿醉上身,不但劇烈頭痛還噁心想吐,該怎麼解酒呢?
針對這個問題,雖然坊間各種偏方都有,包括喝濃茶、喝咖啡、甚至吃巧克力…等等,但若真的拿這個問題去請教醫生,醫生會說正解只有一個:「多喝水。」根據日本一份針對880位醫師的調查顯示,對於如何處置宿醉帶來的不適,有超過56%的醫師都建議「多補充水分」。
威士忌達人學院首席顧問林一峰提醒,除了酒後宿醉可以多補充水分外,飲酒期間也可以多喝水,不僅能有效緩和喝酒後脫水的症狀,還能夠促進代謝,把體內的酒精排出體外。
至於在喝酒之前,先吃蛋白質或高油脂的食物,對於預防宿醉的確是有效的。因為可以透過脂肪、蛋白質等不易消化的特性來保護胃部,以延緩身體對於乙醇的吸收速度。
不過,喝酒過量並不是一件好事。根據美國標準杯的算法,不同的酒精濃度(Alcohol by volume,ABV)有不同標準。酒精濃度為5%的普通啤酒,一標準杯是指12盎司(360cc)。酒精濃度為12%的葡萄酒,一標準杯是指5盎司(150cc)。酒精濃度為40%的烈酒,一標準杯是指1.5盎司(45cc)。
林一峰特別提醒所有威士忌愛好者,務必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跟酒量,一定要「量力而為」。因為嚴格遵守「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以及「感性品酒,理性飲酒」兩大原則,才是真正享受威士忌的最完美方式。
(製作/企劃/撰文:高婉珮,攝影:楊弘熙)
【警語:禁止酒駕。飲酒過量,有礙健康。未滿十八歲請勿飲酒。】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WmKOBEF0Mpo/hqdefault.jpg)
生啤酒濃度 在 生啤酒容易醉-在PTT/MOBILE01上品牌家電推薦開箱 的八卦
生啤酒 容易醉-在PTT/MOBILE01上品牌家電推薦開箱-2022-03(持續更新). 首頁 · 海尼根 · 海尼根酒精濃度 · 生啤酒酒精濃度 · 居酒屋啤酒 · 生啤酒容易醉 ... ... <看更多>
生啤酒濃度 在 生啤酒容易醉-在PTT/MOBILE01上品牌家電推薦開箱 的八卦
生啤酒 容易醉-在PTT/MOBILE01上品牌家電推薦開箱-2022-03(持續更新). 首頁 · 海尼根 · 海尼根酒精濃度 · 生啤酒酒精濃度 · 居酒屋啤酒 · 生啤酒容易醉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