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甲男孩轉大人是在2016年的冬天拍攝的,大部分的場景都在台中,我最喜歡其中位於高架橋跟稻田旁的那一厝四合院。要抵達四合院之前會先經過一條彎彎的小路,旁邊的深水溝裡面有一些魚蝦但我沒抓過,偶爾我會不走小路改走田埂,天氣好的時候會有蝴蝶陪走一段。這是我在成長過程中非常熟悉見到的景色,感覺終點的四合院總在那張開雙臂的歡迎我歸來。『一切好美,好到我可以不用說話』我用'幾分之幾’裡的歌詞記下了那片黃金稻田和樸紅磚瓦牆。
演員與歌手的工作型態蠻不一樣,需要配合劇組的流程,所以在拍戲當下的作息和睡覺時間會比較不規律,隨時都要有準備可以上鏡演出的狀態,說起來很不好意思,我居然在某一場車上的三人戲進行當中精神線斷掉秒睡著,
導演喊卡後問我怎麼沒接台詞,『拍謝導演我睡著了!』我回,全劇組笑翻。
非常感謝在拍攝期間所有人對我的工作心得分享和照顧,永遠記得南哥對我說的『要當唯一,而不是第一』以及龍哥戲的流動、台詞的掌握和敬業,叔元哥的哭戲訣竅分享還有聲帶運用,康康哥不用說話就幽默的能力,海芬姊如親姑姑的投以眼神,攝影正哥的鏡頭走位教學,小霖的飲品支援,青蓉導演的台南style親切下cue,瞿導的低沈嗓音講戲和親自示範走戲。年輕一代的演員也會像戲劇研習營一樣,在下了戲之後的半夜還繼續討論劇本和演練台詞,因為大家們的戲都太有張力了,我不想拖累進度也不想被人感覺 音樂人就只能做到這樣,所以我保持眼睛張開,現場的每一位工作人員都是我的老師,尤其是在老宅拍戲時吹進一陣有泥土味道的風,我非常享受那當下。
我不是最好的演員,但幸運的是,我遇見的是最美好的劇本團隊演員和導演。
謝謝金鐘評審對於花甲男孩轉大人的肯定,謝謝昨晚金鐘上所有入圍的可敬表演者,能和你們站在一起是我的榮幸。
鄭花甲這個角色就跟你跟我一樣,他是個平凡的人,面對順境逆境偶有想法或是乾脆擺爛,
我在戲前想像設計他的神情姿態,直到運用在鏡頭前,每一天我都更喜歡他一點,好像從他的經歷進退中我自己也獲得了新的生命觀,謝謝富閔筆下這麼可愛的故事,謝謝鄭花甲。
今年是我出道第十年,謝謝我的老闆和製作人小虎總是支持我,讓我能用自己最自在的樣子台上唱歌,去思考存在的意義。我喜歡分享,因為透過分享後感受到的快樂是非常真實的,謝謝這些年來願意聽我的人,未來我會繼續用作品和你分享我的生命感想腦內產物。
明年四月我在小巨蛋有一個十一週年的演唱會,那天晚上一起來聚一聚吧,一起討論一下我們接下來更好的第二個十年, 謝謝嘿。
同時也有9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萬的網紅陳寗 NingSelect,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陳寗嚴選家電:https://lihi1.cc/mdzk9 陳寗嚴選兩聲道音響:https://lihi1.com/2ecL7 陳寗嚴選客製化音響請洽:https://lihi1.com/qa6pC NOW! 成為陳寗頻道的會員並獲得獎勵:https://lihi1.com/ZT8bZ 陳寗嚴選 i...
生命的意義心得 在 那些電影教我的事 - Lessons from Movies Facebook 八卦
再堅強的人,偶爾也需要一個可以依靠的肩膀。
No matter how strong we are, we can all use a shoulder to cry on from time to time.
高年級實習生 (The Intern), 2015
中文電影介紹:http://bit.ly/1k4584F
收到一位讀者來信,內文節錄如下:
“水尢水某你們好,自從兩年前發現你們之後,我每天都很期待看到你們的文章,也好佩服你們能夠一直堅持做這麼有意義的事。我有個問題,希望你們能夠給我一點建議或是推薦一部電影給我。
因為從小家境不好,我一直都很努力要讓自己擺脫那個過去。我靠著自己拼了一個國外的學位回來,現在也進到了一間外商公司上班。我原本短期之間不想要交男朋友的,但是卻在公司遇到了這個男生。他不是特別的優秀,可是卻讓我有一種心安的感覺...好像只要有他在,我就可以不用讓自己那麼堅強。
最近他向我告白了,我卻非常猶豫。因為我發現我讓他進入我的內心之後,我變得沒有像以前一樣那麼拼了...我變得會希望能早點下班,多和他聊聊,變得有煩惱會想找他訴苦,而不是靠著自己的能力解決...請問我是變軟弱了嗎?我很擔心要是一頭栽了進去,我會沒辦法達成我的目標,而是變成一個平凡的人...我有點苦惱,希望你們能幫幫我,謝謝!“
我們推薦的電影,是現在正在上映中的《高年級實習生》(The Intern)。
Jules是一個女強人,在18個月的時間就打造了一個龐大的服裝購物網站公司。此時公司釋出了幾個『銀髮族實習生』的職位,除了回饋社會,也希望能給公司帶來一些不一樣的氣息。其中一位應徵者,是有40年工作經驗的Ben,而他被指派作為Jules的專屬實習生。
一開始Jules因為不知道如何跟Ben相處,對他抱著尊敬卻疏遠的態度,直到Ben穩健的個性與敏銳的觀察力,還有主動積極的態度,讓Jules不只完全對他改觀,兩人還成為了好友。而Ben能夠給Jules的除了人生經驗之外,更多的是作為一個知心好友安靜而堅定地守候。這對忘年之交也在彼此的生命之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足跡。
會選擇這部電影,一方面是對妳的堅強跟努力感到肯定,但一方面是希望你能了解,適當的軟弱不只不是一件壞事,反而能夠讓你發洩累積已久的壓力,並且讓關心你的人知道,他們的存在對你來說有多重要。
你心儀的這位男生看來是個很好的人,如果你們的目標一致,心意也相通的話,就放心地敞開心胸讓他進到你的心中來吧。人生這條路上,一個人或許走的會比較快,但是兩個人一起才能走得比較遠。當你發現有一個可以依靠的肩膀在守護著你的時候,你才更能無後顧之憂地去好好發揮喔。
祝福你!
<心得>
生命的意義心得 在 壯闊台灣 吳怡農 Facebook 八卦
【不要讓八位軍人白白犧牲】
1月2日的早上,機號933的空軍黑鷹直升機在山區飛行、前往蘇澳;8點06分48秒,獲得塔台許可,爬升至4,000呎。同時,直升機逐漸進入雲層,失去能見度。接著在機艙內的對話,從頭到尾不到十秒鐘:
副駕駛跟正駕駛說:「教官高度」。
三秒後,塔台向直升機呼叫:「請問預計抵達蘇澳時間」。
過了不到一秒,副駕駛:「教官現在高度」。
一秒後,正駕駛:「知道」。
過了兩秒半,正駕駛向塔台呼叫:「阿 預計抵達蘇澳」。
再一秒,不明聲響。
再一秒,錄音終止。
根據國防部公佈的數據,在這十秒,直升機離地面的距離從381呎掉到87呎,喪失了294呎(約90公尺的高度)。十秒之後,在上午8點07分01秒,黑鷹撞山。十三人在機上、其中八人殉職。
隨著總統大選的結束、疫情的延燒,三個月前的這場意外已被逐漸淡忘。過去三個月,受難人員獲追贈勳章,國防部召開「初步調查報告」記者會,相關人員的懲處確定,紀念碑也在昨日落成。黑鷹事件看似落幕。
許多人希望放下過去。但是,我們必須記取教訓。
2014年阿帕契直升機在霧中直撞民宅;2018年2月另一架黑鷹直升機在蘭嶼墜海,六人喪生;2018年6月F-16戰機撞山,飛行員殉職;這次的黑鷹失事造成八人罹難。飛安事件頻繁發生,幾乎每一次都付出重大的代價:軍人的犧牲、家庭的破碎。現在是政府嚴肅面對系統性問題的時候——深入檢討人員訓練以及組織文化。
【感謝自由時報刊載評論:https://tinyurl.com/unjjxv4 】
▋必須面對的問題
2月15日公布的初步調查報告中,國防部將失事歸因於「環境及人因複合因素」。空軍司令部督察長在記者會上表示:飛行員以合格的方式操作飛機,在「發生地形以及天候的因素」後,操作「不及應變而發生遺憾的意外」。
但這樣的檢討報告並沒有回應人們最關心的問題:姑且不論事後的應變與搜救,這一場意外突顯了哪些制度上的缺陷?我們該如何降低意外再度發生的機率?
許多疑問,必然有紀錄可以回答。國防部雖然沒有法律義務對外公開,但若以開放和透明的態度來說明,將提升社會對國軍的信任、回應對國軍的期許。我們也希望立法院儘早要求國防部針對黑鷹事件進行專案報告。全社會——包括每一位軍人——都應該得到更完整的交代。
1️⃣ 成軍過程中的訓練標準
台灣的UH-60M黑鷹直升機分屬三個不同單位。陸軍航特部(陸航)採購的六十架黑鷹裡,其中十五架在2016年移撥給內政部空中勤務總隊(空總);另有十五架在2017年起,分批移交給空軍救護隊,取代服勤三十多年的S-70C藍海鷗直升機(黑鷹的前身)。而這次失事的直升機是在空軍救護隊的編制下。
陸航與空總在成軍階段都有派學員到美國;也分別聘請由美國退役飛行員組成的「技協小組」來台,協助「飛行」與「後勤維持」的訓練,為期兩年。
空總飛行員的赴美《完訓心得報告》指出:「美方對於系統認識、試講、試教之能力要求甚高⋯對於每一步驟之進行與處置,均要求機組員須正確並提前告知,前後艙之任何行動均在互相掌握與知悉下綿密進行,由其機內外空域視察⋯系統監控與安全視線交叉互補⋯等飛行中潛在危機的掌握,每次飛行後之歸詢檢討由美籍教官講評飛行狀況,並分析缺點或改進建議⋯」。
空軍救護隊為何沒有比照辦理相關訓練?空軍救護隊接裝時的受訓課程,跟陸軍與空總在美國的受訓內容,有什麼不同?接機的兩年多來,空軍救護隊有沒有參考美國「技協小組」給陸航與空總的結案報告?若有,參考了哪些訓練內容、又做了哪些改進?
國防部官員在2月的記者會解釋:空軍救護隊「已經成軍,在沒有問題的情況下,我們都會恢復到常態的訓練」。之前的訓練與「常態訓練」有何不同呢?
2️⃣ 模擬機的訓練
模擬機是飛行員訓練不可或缺的一環:在地面上安全地演練各種緊急狀況的應變處置,例如直升機進入雲層或能見度下降而無法目視地面時,從「目視飛行」轉換為「儀器飛行」的標準程序與操作。
空總受訓人員《完訓心得報告》的第一項建議便是「持續模擬機訓練之必要性」。他們的報告說明:「對黑鷹機種之認知,咸知模擬機訓練的重要性,尤其是緊急程序發現的徵候與處置,與儀器訓練及自動化飛行操作,許多情況無法使用實體機訓練,除安全考量外,仍需高額成本與風險顧慮。唯有建立模擬機定期精進課程,獲得專業師資與硬體方能提升人員素質且增進信心與能力」。
在2月的記者會上,國防部官員表示,失事的兩位駕駛去年分別操作了四次模擬機,而最後一次則是在意外發生前的一個月。不過,在民視記者葉郁甫的追問之下,國防部也坦言:兩位飛行官先前所操作的是藍海鷗模擬機;而最近一次到新社營區操作黑鷹模擬機,是在去年三月,距離失事已達十個月之久。
據瞭解,陸航在新社建置了兩套黑鷹模擬機,每週分配固定時間給空總以及空軍救護隊的飛行員。按照陸航的內部規定,黑鷹模擬機的訓練必須達到每季三架次的標準,每架次約莫兩小時。空軍救護隊應該說明:空軍飛行員的標準是多少架次與時數?在事件發生之前,飛行員接受模擬機的訓練頻率為何?藍海鷗跟黑鷹模擬機的訓練內容和操作系統是否有所不同?這次的意外之後,空軍救護隊又做了什麼調整?
3️⃣ 國軍的組織文化
最難以克服的挑戰,或許是國軍嚴明的階級制度與管理文化。
一位現役直升機飛行員和我們表達:「最大的問題是文化的問題 。過於僵化的階級制度,或許才是這次事件的主因。訓練面向的問題絕對比文化層面容易解決,但是文化不去改變,再嚴謹的訓練都沒有用。」
根據聯合報記者程嘉文的報導分析,直升機即使進入雲層,只要將高度拉升,並及時轉為「儀器飛行」,也許就不致於撞山。然而,選擇爬升高度後再下降所要耗費的時間,就有可能延誤參謀總長的行程——為了如期達成長官交付的任務,時間壓力或許是駕駛決定維持目視飛行的原因之一。
另外,當駕駛發生空間迷向或判斷失準的狀況,另一位駕駛理應可以要求接桿協助處置。在失事前的最後十秒,雲霧極有可能已覆蓋下來、影響能見度,導致無法掌握離地情況。國防部在記者會所公佈的數據顯示,當時直升機非常接近地面,副駕駛兩度提醒高度,正駕駛雖回答「知道」,飛機高度不但沒有爬升,反倒持續下降。軍中的飛行員提出一個疑問:「是否代表當時正駕駛已經產生空間迷向?副駕駛在此時是否應適時接手操作?」正副駕駛之間的階級落差是否也影響當時應處方式?
實情是否如此,目前的公開資訊(並不包括機艙內的完整錄音檔)無法證實,但也提醒了我們,階級文化也是事件的潛在因素。
我們一直強調,應受檢討的是制度,不是個人;無論駕駛、空軍或國防部,都不該是被責難的對象。我們必須協助國軍改善組織文化,容許下屬做決策的空間——正確的判斷,不應該受到官階高低的影響。
▋紀念碑的意義
昨日,八位殉職軍人的紀念碑正式落成。
也許,面對悲劇,「不追究」被視為一種寬容、或對受難者家屬的體貼。但既有的問題不容擱置,因為各個環節所牽涉的,可能是國軍弟兄姊妹的生命安全。我們必須嚴肅思考所有可能因決策而造成的遺憾,並誠實檢討體制內長期習慣的形式主義。
我們認為,記取沉痛的經驗,勇於改變現狀,才是展現對國軍英烈的尊重。
我們期待,政府向每一位持續為國家效力賣命的飛行員以及軍士官兵承諾:國軍從此時此刻,一切將有所不同。
(圖片來源:軍聞社)
生命的意義心得 在 陳寗 NingSelect Youtube 的評價
陳寗嚴選家電:https://lihi1.cc/mdzk9
陳寗嚴選兩聲道音響:https://lihi1.com/2ecL7
陳寗嚴選客製化音響請洽:https://lihi1.com/qa6pC
NOW! 成為陳寗頻道的會員並獲得獎勵:https://lihi1.com/ZT8bZ
陳寗嚴選 iPad Pro/iPhone 保貼:https://lihi1.cc/VnHIF
──────
無線網路可以說是現在每個人都需要的「生命元素」,但由於無線網路對多數人來說依然屬於相對需要更多知識與專業的東西,因此雖然知道自己需要更順的無線網路,但面對自己家裡的環境卻無從下手。
今天先來跟大家談談「如何讓無線網路涵蓋範圍更大」這件事,先前有說過一味加大天線是沒有意義的,但卻沒有談到如何解決無線網路涵蓋範圍不足的問題。今天我就從現今最常見的兩種解決方案「Mesh」與「Thin AP」出發,來跟大家談談如何擴大你家的無線網路範圍吧!
#無線網路 #室內設計 #音響
──────
喜歡這支影片嗎?
請點下面連結加入本頻道的社群計畫,為影片上字幕/翻譯簡介/翻譯字幕:
http://bit.ly/SubtitleNing
感謝你的協力!
──────
本頻道幾個原則跟你約定好:
1. 開箱零業配:
真實使用過後才發表心得,通常試用至少 1 個月,所以你通常不會看到我最早發表,但哥真性情的評論,保證值得你的等待。
2. 理性討論:
我有自己的偏好,你也有自己的好惡,我們互相尊重,時時用大腦,刻刻存善念,不謾罵,不矯情。可以辯論,不可以沒邏輯。
3. 我團購我驕傲:
我很愛買東西,也很愛比較產品,我自己使用過、多方比較過,還是覺得喜歡的東西,我才會辦團購。(簡單說就是挑品很嚴格,至今 80% 廠商找上門都被我打槍。)辦團購我一定有賺,但我跟廠商拿到提供給你的團購價,也會讓你一定有划算感。所以如果你品味跟我相近,或是剛好有需要,就跟我團購,我們互惠。如果你覺得跟我團購,你就是我乾爹,說話不懂得互相尊重,那就慢走不送,你可以去找一般店家買貴一點。
看了以上,覺得可以接受就請你訂閱,訂閱順便開鈴鐺。我們每天晚上 6:00 見。
我的網站連結在這:https://ningselect.com/
也別忘了幫我的 FB 粉絲專頁按讚:http://bit.ly/ningfb
如果有任何問題,包括團購等問題,都可以在影片下方留言問我,同一支影片下很多人都想知道的問題會優先用留言回答,如果是比較大的題目,則有機會拍成 QA 影片回答~如果你想問的是針對個人的音響選購、配置問題,可以直接傳 Line 問我:http://bit.ly/ningline
另外團購商品請參考我的商城:https://shop.ningselect.com/
廠商合作請先了解相關原則:http://bit.ly/coopning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tmPkwdx4EpY/hqdefault.jpg)
生命的意義心得 在 Ordinary Gaming Studio平民遊戲工作室 Youtube 的評價
《藍鯨遊戲》
瘋行全球的死亡遊戲
它的出現引起了全球對死亡教育的重視
也許局外人會單純覺得那是愚昧的遊戲
但當中又有什麼真相令到參與者會去參與?
希望大家能細閱這部影片
並分享出去,幫助你身邊,甚至你不認識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影片結尾引用: https://vimeo.com/161328537
FB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ordinarygamingstudio/
FB Group: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671815839496271/
白白IG: https://www.instagram.com/ordinarygamingstudio_shiro
捐贈予平民遊戲: https://youtube.streamlabs.com/UCOOzVNnAm0z6v1ImCftzWnw#/
平民遊戲急需你的救援....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59ZhaxoGcbo/hqdefault.jpg)
生命的意義心得 在 港。故 kongguhk Youtube 的評價
「老公都行咗,我仲留喺度做咩?」同白頭,可惜未能同到老。想起往事,75歲的李婆婆在鏡頭前哭了。
也許每對夫婦終會遇到,老伴先走一步,留下另一半孤獨地面對餘生。六年前,在香港無親無故的李婆婆,丈夫因肝癌離世,她每天都以淚洗臉,不願出街:「我每日喺廁所喊,喊到眼腫,唔敢見人,真係好辛苦。」
「孤獨一個人,就好似無咗個世界咁...存在都無咩價值。」面對獨居生活,婆婆無時無刻都惦記着丈夫的好:「我一諗到老公咁勤力、咁顧家,好多嘢我都難以忘記,所以就會喊,甚至想了結自己。」
曾想過自殺 陪着老公走
那天,輕生念頭變成行動,幸好當時李婆婆找不到窗框鎖匙,才打消了自殺念頭。「到第二日落樓下,有一個姑娘見到我不停喊,就走過嚟關心我。」命運安排了這位素未謀面的社工在婆婆面前出現,「姑娘話,你講出來聽吓,佢不斷好耐心咁一句一句問我。」窗框鎖匙找不到,但婆婆卻找到了打開「心窗」的鎖匙。
社工關心 走出喪偶陰霾
自此,這個機構的社工經常探望李婆婆,傾聽她的心事。「一次又一次都係姑娘耐心咁解釋,使我思轉變,人就係必須一死,在生嘅人一定要面對。」漸漸走出喪偶的陰霾,李婆婆找到活下去的意義。
「經過咁多年,我會諗...我無讀書,咩都唔識,點解會有咁多人同我傾偈呢?佢哋就係想我活下去,所以我決心唔走嗰條路,一定要活下去,唔好辜負咁多人對我嘅一片好心。」
得到社工和義工們的關懷和陪伴,李婆婆不再感到孤單:「只要我有一日活着,我都會記住你哋對我嘅關心!」
長者自殺情況 不容忽視
生命熱線執行總監吳志崑指出,據官方統計每年大概有360多宗長者自殺身亡個案,即平均每天就有一宗。「長者好多時內心有鬱結,需要搵人傾訴,雖然可能係我哋未必能解決嘅問題,但一個聆聽嘅空間,可以畀佢嘅情緒得以宣洩。」他鼓勵大家,一起關心身邊的老人家。
生命熱線最近亦出版了一本書《生死角力─探索長者自殺的主觀世界》,希望社會大眾更了解長者自殺的原因,他們的內心世界是怎樣?怎樣洞察一個長者有輕生念頭?又可以做甚麼去化解?
今集《港。故》用6分半鐘,走入這位老人家的內心世界,也希望大家能多關注長者自殺的問題。
-------------
《港。故》:東網每周專題習作,講故事、講香港人的故事,請關注《港。故》FB:http://bit.ly/oncckonggu_FB
Follow埋《港。故》IG,睇更多精彩靚相:http://bit.ly/oncckonggu_IG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jTJqRxvMbZg/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