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裡話
~鎖國封城中的奧地利_愛惜台灣 請把社交生活歸零~
美麗的奧地利有將近九百萬人口,在現在病毒擴散分佈地圖上,這片壯麗非常的大地就像是一塊染著鮮血的血手帕。
4月3日,奧地利最新更新的確診人數11524人,其中有168人過世。
從3月16日開始奧地利全國施行居家令,到今天是第20天。
在這二十多天裡,像其他人一樣遵守國家居家令的規定,完全停止社交生活的聚餐與聚會。而在與朋友聯繫所得到的訊息卻讓人極度擔心。
我周圍的熟悉的人中,兩位任職維也納市立醫院的醫生朋友病了,好朋友住在山鄉從事農牧的母親病了,同事正值壯年身體狀況非常好的哥哥也病了....
他們從醫療機構取得藥物處方與護理建議,全都留在自己的家裡進行自行隔離,由家人護理。
為什麼?
奧地利的疫災雖然不像義大利與美國這麼嚴重,不過醫院與醫護人員的負擔逼近極限,目前普通病房與加護病房已是一床難求。
奧地利的社會制度一直以來都是全民健康保險,工作領薪時是扣除稅金,保險以及其他社會福利費用。失去工作的有社會局照顧,退休老人有退休機構照顧,一樣享有健康保險。
當病毒在中國爆發的時候,我根本無法想像人權至上人命關天的奧地利,會因為新冠病毒的緣故而強迫奧地利的社會架構與醫療機構造成改變。
但是,殘酷的事實與必須正視的現實就是如此。
醫院與醫護人員被逼著硬著心腸做選擇做決定,把床位與有限的醫療資源留給誰。
無奈的選擇裡,沒有人種,膚色,宗教,階級,貧富的差異,無論是留下誰,放棄誰,面對的,都是一個生命。
新聞中看得到歐洲各國,全已進入鎖國封城,厲行居家令。在東歐某些國家甚至進入緊急戒嚴狀態,城市大街只見荷槍實彈的軍人。
沒有親身經歷,無法體會自己居住的城市成為孤城的那種莫名的悲傷。
奧地利政府在3月13日決定,從3月16日開始鎖國並施行居家令一週,全國學校停課。一週過去了,疫災蔓延狀況不見好轉,就這樣一週又一週,這幾天政府考慮居家令或許將會延長到四月中旬之後。
台灣政府在防治疫災上從開始就投入很多努力,採取實際堵絕疫災行動,一直到現在都維持得很好。大家可以自由行動,商舖行號持續營業維生,不需要經歷封國封城之苦。
奧地利全國因為目前鎖國狀態,經濟蕭條,各行各業飽受疫情的衝擊,過去一週就有20萬人失去工作,達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高單週失業人數紀錄。
繼續鎖國封城的決定,只是會讓更多的社會問題浮上表面。但是 不鎖不封,難道看著奧地利人一個個在病毒中消失?
每個人都知道斷絕感染線,封與鎖,是目前唯一可以採取的應對方法。所以,即使天性不喜拘束的奧地利人,也知道居家令在這個時期的必要性。
真心希望台灣不要走到鎖國封城這一步,對整個社會,經濟,人民百姓的影響與創痛都太深太大。
目前沒有任何可以治療新冠病毒的藥物與醫療方法,除了勤洗手,戴口罩,只有用停止社交生活,保持距離方法來防止感染。
新聞中看到利用清明節長週末聚眾出門旅遊狂歡。
中國武漢不到兩個月的慘痛前例,目前義大利,西班牙與法國,美國紐約正在經歷的苦難,難道都無法說服大家留在家裡,保護家人保護自己?
在新冠病毒開始傳播時候,很多報導都說年紀大的人是高危險群。
以下是奧地利昨天的確診統計數字:
奧地利總計確診統計數字(含病亡人數):11.524人
15-24歲:1.069人
25-34歲:1.653人
35-44歲:1.676人
45-54歲:2.460人
55-64歲:1.975人
** 也就是說,15歲 – 54歲的人總計 6.858人,佔總確診人數的59%強。**
這個數字或許可以瞭解,面對疫災的衝擊,沒有誰不危險。
愛惜台灣,愛惜自己,請完全停止社交生活。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Cyber Editi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This video is designed to inform and educate. 不在乎他人的生命.......白痴! (Original file for TV broadcast)...
生命新聞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都是被他父母寵壞的
看到年輕人騎摩托車,橫衝直撞的。明明是小巷子,還像賽車場那樣飆速。他們的年紀很輕,也不知道考到駕照了沒?!
旁邊一位阿嬤碎碎念:「都是被他父母寵壞的!」
可能是因為我的職業的關係,這句話讓我的大腦自動起了許多漣漪。我們的因果關係結論,真的下得太快,也太簡化了。
父母對孩子的行為影響很大,不過,別忘了,現在即使人在家中,孩子一樣能拼命接收外界的訊息。關於影響孩子這方面,雖然父母依然很重要,但比起農業社會,影響力小了不少。
除了家庭教育之外,還有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我曾經經過某高職,學生就在路邊打架,在下班車潮的車陣中穿梭,邊追、邊打、邊逃。社會給的負面示範,就不用我再多說了。
我認識有孩子,自我中心到連父母都受不了。可是父母都不是這樣的人,一點也不期待孩子變成這個樣子,更不可能往這個方向教養。這種情況下,要把原因都歸咎到父母身上,實在很沉重,也不完全是事實。
最近看新聞,一個孩子不斷偷家裡的錢,父母束手無策,只好用比較嚴厲的手段對待。我的一個學妹,在學校宿舍要結束自己的生命,新聞寫到,可能是因為精神疾病所苦。
其實願意注意,就會明白,我們常常把過多的指控,給父母承擔。要怪罪又找不到人,找父母最快。
不只是在社會層次,有時候跟我一起工作的孩子們也會有這種歷程,我也會出言提醒。把情緒往不相干的人身上丟,自己暫時是輕鬆了一點,但是沒有去面對問題的根本,又加重了他人的負擔,其實反而增加了大家的壓力。
什麼怪罪都往父母身上去,父母也會出問題。像是我遇到有父母,心理強度比較弱的,就會把孩子的行為與遇到的事,全往身上攬。這造成父母本身過度焦慮,情緒起伏大,又造成了親子相處上的困難。
其實,年輕人在小巷子飆車這件事,我們可以重新思考。譬如,騎摩托車的年輕人,車可能是偷騎的,父母根本不知情。或者父母禁止多次,但跟朋友借就可以了,嘴巴閉起來家人也被矇在鼓裡。
用很簡化的方式看待這個世界,當下會比較輕鬆一點。可是,常把事看得片面,關注的焦點變窄,遇事情緒反應也比較大,好像我們的世界充滿地雷一樣。原因之一,是情緒在幾個特定點的累積比較快,最後像是反射性的情緒那樣,一碰到某幾個點,一堆情緒就跑出來,便縮減了思考的空間。
就像是我們內在對話裡面,常會有「『又』來了」、「他都…」、「他每次…」。這種句子如果在我們心裡面出現,我們可以再多琢磨一點,從微觀的角度來說,事件在不同時間空間發生,其實很難全然相同。
像是孩子如果犯錯,或者孩子一直沒達到我們的期待,我們常用這樣的眼光看待,容易讓孩子的努力沒被看見,有些孩子可能就乾脆放棄了。如果我們也常用這種角度看配偶,那麼就有可能會把小事慢慢放大,最後變得不可收拾。
生活簡單、思想多元、視野全面,這是我嚮往的境界。跟各位朋友分享,祝福您!
--------------------------------------------
2016年9月《靜下心去愛》新書上市
1.博客來: http://ppt.cc/8fqNI (79折)
【博客來2016遠流全書系,2書75折】
2.金石堂: http://ppt.cc/T0BZ9 (79折)
【金石堂 : 靜下心去愛+跟自己和好,2書72折 http://ppt.cc/um4Jy】
3.誠品: http://ppt.cc/6Vahf (79折)
4.星馬地區: http://ppt.cc/a2qjC
免費電子書借閱平台: 台灣雲端書庫(可借《靜下心去愛》、《我想傾聽你》、《謝謝你知道我愛你》、《找一條回家的路》、《跟自己和好》)http://0rz.tw/HJCSM
生命新聞 在 立法委員葉毓蘭 Facebook 八卦
#悼念流浪到台灣的154隻喵星寶寶
昨天是國際流浪動物日,卻發生154隻走私進入台的貓咪遭集體撲殺的憾事,震驚各界。縱使許多人努力奔走救援,依然無法挽救這些無辜的生命,而這件事有著正反兩極的看法,防檢局的第一線同仁,為了保護國內免於走私動物所帶來的疫病風險,忍痛所做出不得已的措施,也凸顯出現行的動保問題。
「貓咪絕對不是商品,牠們是生命」,154隻貓咪的安樂死,終於驚醒了蔡英文總統,在臉書上PO文要求主管機關必須儘速修法。
#遲到總比沒到好,我呼籲主管機關農委會必須立即檢討、精進不合時宜的動保制度,#在符合動物防疫標準的同時,#也要兼顧實現人道主義;政府與民間動保團體必須更緊密地合作,有效提升國內動物檢疫量能,以及為了嚇阻不肖份子利用走私動物非法牟取暴利,農委會更應擴大編列相關預算,研擬專責動物保護警察制度,加強取締不法業者的力道,有效杜絕走私寵物犯罪集團。
喊口號不會改變現況,一步一腳印才能改善社會,領養代替購買,提升寵物結紮率,降低流浪動物數量,改變就從你我開始。
#牠們不是商品是一條條生命
新聞連結: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10822000372-260106?chdtv
https://udn.com/news/story/7315/5690588
生命新聞 在 Cyber Editing Youtube 的評價
This video is designed to inform and educate. 不在乎他人的生命.......白痴!
(Original file for TV broadcast)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pEljaV9gZ3M/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