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他想說所以我們聽
這幾天,一直有個畫面在我腦中繞。那是在這次台南地震中,有親人疑似受難的某位老人家,被媒體採訪後,講了一段話,然後止不住自己的悲傷,到一旁掉淚的畫面。
我已經很節制我看新聞的時間了,但是因為我看的當時,電視台不斷特寫重播,所以那畫面讓我暫時想忘也忘不掉。我想,這大概也是電視台所要的效果吧—讓人印象深刻,會持續關注該台新聞。
我想到一件事,我在猜,換成是大部分人遇到這位老人家相同的狀況,如果看到自己這樣的表情與狀態,不斷在新聞中出現,或許剛開始會閃過一絲絲上了電視的興奮,可是,大部分時間心情應該不會太好受。在心理上,新聞媒體這樣的作法,其實把老人家一直往「受害者」的角色推,不斷挑動,甚至放大老人家的負面情緒。
我想到有些倖存的災民,會不會被一直要求重複的述說自己受難的經驗?我猜,那可能會像是被折磨的感覺吧!
在一般社交潛規則裡面,有人關心地問,好像不好意思拒絕,多少還是得配合一下。可是,對這些已經很需要休養的朋友們來說,好像是「別人很想知道,而不是我想說」。
所以,某些人口中的關心,要滿足的,非常有可能是想詢問的人,而不是被詢問的人。以部分媒體來說,就更清楚了,他們要的是畫面跟聲音,而不見得是想讓當事人好過一點。
這讓我想到我輔導過的學生,遇到了一些不好的事。然後,就會至少被問三次,導師、家長、輔導老師,這還是保守的說法,像是爸爸、媽媽可能就各問一次,不同的老師或生教組長也可能問幾次,同學就不知道可能問多少次了。
那種重複經歷痛苦的述說,真的會讓人很累。其實,把我們自己想成是當事人就可以了解一些這種感受,剛開始可能還願意配合一下,直到最後,好像是被逼迫著講一樣。然後,如果好幾個人聽完,都給了像「加油」、「趕快振作起來喔」…這樣表面上的簡單「鼓勵」,心情還是沒有好轉,那就容易出現「講了也沒有用」、「我心情這麼糟是不是不應該」…,這些可能會進一步引發負面情緒的想法。
要關心別人,最重要的,是要幫助對方,緩解他的痛苦。是他想說,所以我們聽。而不是我們很想知道,所以他不得不說。
如果對方不想說,我們可以只是陪伴。如果對方不想要我們的陪伴,我們也可以等待。
陪伴、等待的時候,可以做什麼?
我們可以適當地問,對方口渴幫對方倒水、幫他買東西吃、是不是有什麼書面資料或手續需要幫忙辦理、有沒有誰要幫忙聯絡…,這些基本的照顧,在我們能力範圍內,對方也接受,我們可以試試看。
有一次,孩子跟我說某位他很在意,但已經很少見面的親人。我陪著孩子做的事,其實就是一起想念他。我順著孩子的情緒與步調,去澄清、同理、摘要,摸索出這位親人給孩子的種種情緒。不單單是發洩情緒,而是如果我們能把一個人、一件事想得清楚,就比較不會因為這個人或事把我們攪得一團亂,讓我們不知道該如何面對。
不過,我覺得承認有時候我們幫不上忙,也是自己的成長。我也不是每個人都幫得上忙,也不是每位當事人都願意跟我談。
很多時候,我們想要透過關心、幫助別人,而感覺自己有用。但是如果對方拒絕,我們能夠放得下,那也是一種學習。
我不知道老人家後來找到親人了沒,我一直不敢再多看電視,但會閱讀報紙或電子報上的最新進度。只能誠心地祝福他,我心裡出現一次他難過的畫面,我就為他祝福一次,我只能做到這樣,我實在是沒有再更積極的辦法了。
--------------------------------------------
新書上市
《謝謝你知道我愛你:在關係中,面對愛,接受愛,學習愛,放下愛》
http://ppt.cc/fRaAk
免費電子書借閱平台: 台灣雲端書庫(可借《謝謝你知道我愛你》、《找一條回家的路》、《跟自己和好》)
http://0rz.tw/HJCSM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這班人戲稱自己「車guys」,因為他們都是超級愛車之人,無論返工或放假都與心愛的「四個轆」為伍,甚至放大假去旅行,也夢想可以駕着自己的愛驅出發──原來這不再是夢,而是切實執行的長途汽車冒險之旅。 ========= 全新副刊,推動知識文化多元。培養品味,立足香港放眼世界。不畏高牆,我們站在雞蛋一...
甚至放大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關心一下也不行!」
某位長輩詢問晚輩某件私事,晚輩打哈哈帶過,長輩略略表達了他的不滿。
這讓我想到一個畫面,那是在某次地震中,有親人疑似受難的某位老人家,被媒體採訪後,講了一段話,然後止不住自己的悲傷,到一旁掉淚的畫面。
我已經很節制我看新聞的時間了,但是因為我看的當時,電視台不斷特寫重播,所以那畫面讓我印象深刻。我想,這大概也是電視台所要的效果吧—讓人想忘也忘不掉,然後持續關注該台新聞。
我在猜,換成是大部分人遇到這位老人家相同的狀況,如果看到自己這樣的表情與狀態,不斷在新聞中出現,或許剛開始會閃過一絲絲上了電視的興奮,可是,大部分時間心情應該不會太好受。在心理上,新聞媒體這樣的作法,其實把老人家一直往「受害者」的角色推,不斷挑動撩撥,甚至放大老人家的負面情緒。
我想到倖存的災民,會不會被一直要求重複的述說自己受難的經驗?我猜,那可能會類似被折磨的感覺吧!
在一般社交潛規則裡面,有人「關心」地問,好像不好意思拒絕,多少還是得配合一下。可是,對某些很需要休養的朋友們來說,好像比較是「別人很想知道,而不是我想說」。
所以,某些人口中的「關心」,要滿足的,非常有可能是想詢問的人,而不是被詢問的人。以部分媒體來說,就更清楚了,他們要的是畫面跟聲音,而不見得是想讓當事人好過一點。
這讓我想到我輔導過的學生,遇到了一些不好的事。然後,就會至少被問三次,導師、家長、輔導老師,這還是保守的說法,像是爸爸、媽媽可能就各問一次,不同的老師或生教組長也可能問幾次,同學就不知道可能問多少次了。
那種重複經歷痛苦的述說,真的會讓人很累。
其實,把我們自己想成是當事人就可以了解一些這種感受,剛開始可能還願意配合一下,直到最後,好像是被逼迫著講一樣。然後,如果好幾個人聽完,都給了像「加油」、「趕快振作起來喔」…這樣表面上的簡單「鼓勵」,心情還是沒有好轉,那就容易出現「講了也沒有用」、「我心情這麼糟是不是不應該」…,這些可能會進一步引發負面情緒的想法。
要關心別人,最重要的,是要幫助對方,緩解他的痛苦。是他想說,所以我們聽。而不是我們很想知道,所以他不得不說。
如果對方不想說,我們可以只是陪伴。如果對方不想要我們的陪伴,我們也可以等待。
陪伴、等待的時候,可以做什麼?
我們可以適當地問,對方口渴幫對方倒水、幫他買東西吃、是不是有什麼書面資料或手續需要幫忙辦理、有沒有誰要幫忙聯絡…,這些基本的照顧,在我們能力範圍內,對方也接受,我們可以試試看。
有一次,孩子跟我說某位他很在意,但已經很少見面的親人。我陪著孩子做的事,其實就是一起想念他。我順著孩子的情緒與步調,去澄清、同理、摘要,摸索出這位親人給孩子的種種情緒。不單單是發洩情緒,而是如果我們能把一個人、一件事想得清楚,就比較不會因為這個人或事把我們攪得一團亂,讓我們不知道該如何面對。
不過,我覺得承認有時候我們幫不上忙,認識自己能力有限,那也是自己的成長。以我來說,我也不是每個來找我的人都能幫得上忙,也不是每位當事人都願意跟我談,信任這種事是很難勉強的。
很多時候,我們想要透過關心、幫助別人,而感覺自己有用。但是如果對方拒絕,我們能夠放得下,那也是一種學習。
如果我們想「關心」對方,對方不接受,我們就感覺生氣。那麼,我們可以反省,是不是我們的覺察不夠,想透過對方來滿足自己,又用「關心」來合理化?
.
以上文字改編自
你的存在本身就是美好:每天回到你心裡,感受自己的內在力量
博客來 https://goo.gl/rHgxZV
金石堂 https://goo.gl/R871Aq
誠品 https://goo.gl/iwdvtb
讀冊 https://goo.gl/vZ1X3i
海外大眾 https://goo.gl/QEXBcX
甚至放大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關心一下也不行!」
某位長輩詢問晚輩某件私事,晚輩打哈哈帶過,長輩略略表達了他的不滿。
這讓我想到一個畫面,那是在某次地震中,有親人疑似受難的某位老人家,被媒體採訪後,講了一段話,然後止不住自己的悲傷,到一旁掉淚的畫面。
我已經很節制我看新聞的時間了,但是因為我看的當時,電視台不斷特寫重播,所以那畫面讓我印象深刻。我想,這大概也是電視台所要的效果吧—讓人想忘也忘不掉,然後持續關注該台新聞。
我在猜,換成是大部分人遇到這位老人家相同的狀況,如果看到自己這樣的表情與狀態,不斷在新聞中出現,或許剛開始會閃過一絲絲上了電視的興奮,可是,大部分時間心情應該不會太好受。在心理上,新聞媒體這樣的作法,其實把老人家一直往「受害者」的角色推,不斷挑動撩撥,甚至放大老人家的負面情緒。
我想到倖存的災民,會不會被一直要求重複的述說自己受難的經驗?我猜,那可能會類似被折磨的感覺吧!
在一般社交潛規則裡面,有人「關心」地問,好像不好意思拒絕,多少還是得配合一下。可是,對某些很需要休養的朋友們來說,好像比較是「別人很想知道,而不是我想說」。
所以,某些人口中的「關心」,要滿足的,非常有可能是想詢問的人,而不是被詢問的人。以部分媒體來說,就更清楚了,他們要的是畫面跟聲音,而不見得是想讓當事人好過一點。
這讓我想到我輔導過的學生,遇到了一些不好的事。然後,就會至少被問三次,導師、家長、輔導老師,這還是保守的說法,像是爸爸、媽媽可能就各問一次,不同的老師或生教組長也可能問幾次,同學就不知道可能問多少次了。
那種重複經歷痛苦的述說,真的會讓人很累。
其實,把我們自己想成是當事人就可以了解一些這種感受,剛開始可能還願意配合一下,直到最後,好像是被逼迫著講一樣。然後,如果好幾個人聽完,都給了像「加油」、「趕快振作起來喔」…這樣表面上的簡單「鼓勵」,心情還是沒有好轉,那就容易出現「講了也沒有用」、「我心情這麼糟是不是不應該」…,這些可能會進一步引發負面情緒的想法。
要關心別人,最重要的,是要幫助對方,緩解他的痛苦。是他想說,所以我們聽。而不是我們很想知道,所以他不得不說。
如果對方不想說,我們可以只是陪伴。如果對方不想要我們的陪伴,我們也可以等待。
陪伴、等待的時候,可以做什麼?
我們可以適當地問,對方口渴幫對方倒水、幫他買東西吃、是不是有什麼書面資料或手續需要幫忙辦理、有沒有誰要幫忙聯絡…,這些基本的照顧,在我們能力範圍內,對方也接受,我們可以試試看。
有一次,孩子跟我說某位他很在意,但已經很少見面的親人。我陪著孩子做的事,其實就是一起想念他。我順著孩子的情緒與步調,去澄清、同理、摘要,摸索出這位親人給孩子的種種情緒。不單單是發洩情緒,而是如果我們能把一個人、一件事想得清楚,就比較不會因為這個人或事把我們攪得一團亂,讓我們不知道該如何面對。
不過,我覺得承認有時候我們幫不上忙,認識自己能力有限,那也是自己的成長。以我來說,我也不是每個來找我的人都能幫得上忙,也不是每位當事人都願意跟我談,信任這種事是很難勉強的。
很多時候,我們想要透過關心、幫助別人,而感覺自己有用。但是如果對方拒絕,我們能夠放得下,那也是一種學習。
如果我們想「關心」對方,對方不接受,我們就感覺生氣。那麼,我們可以反省,是不是我們的覺察不夠,想透過對方來滿足自己,又用「關心」來合理化?
.
以上文字改編自
你的存在本身就是美好:每天回到你心裡,感受自己的內在力量
博客來 https://goo.gl/rHgxZV
金石堂 https://goo.gl/R871Aq
誠品 https://goo.gl/iwdvtb
讀冊 https://goo.gl/vZ1X3i
海外大眾 https://goo.gl/QEXBcX
甚至放大 在 果籽 Youtube 的評價
這班人戲稱自己「車guys」,因為他們都是超級愛車之人,無論返工或放假都與心愛的「四個轆」為伍,甚至放大假去旅行,也夢想可以駕着自己的愛驅出發──原來這不再是夢,而是切實執行的長途汽車冒險之旅。
=========
全新副刊,推動知識文化多元。培養品味,立足香港放眼世界。不畏高牆,我們站在雞蛋一方。
《果籽》 栽種品味,一籽了然。
https://hk.appledaily.com/realtime/lifestyle/
甚至放大 在 James Yang 楊永聰 Youtube 的評價
Paperman/紙人 這首歌是描寫八卦報紙只會散播謠言,和那些假的、沒經過查證的故事所造成的傷害。
紙人有兩種含義,指的是記者,也可以是虛假的人。他們虛有其表,沒有理想,終將被世人離棄,因為說出的話盡是謊言。
這些紙人不會放大你的努力,或是曾為任何事默默付出,只要你犯錯一次,他們馬上就會聚焦甚至放大,因為這就是他們賺錢的手段。
紅色是代表煽情的顏色。是血的顏色,同時也是英國八卦小報的代表色。紙船兩字,代表著紙是抵不過水,紙船馬上就會沉,就像八卦小報一樣經不起檢驗。他們以報導垃圾新聞為生,但他們的勢力龐大。 雖然內容滿篇謊言,但當你被抹黑時,傷害就已經造成了。低級報紙用的是便宜墨水,粗糙的印刷會沾得你滿手都是墨水,心靈也跟著被玷污。閱讀這些廢話、傳散這些謠言,你就也成了他們的幫兇。
這些紙人藉由別人的痛苦發財,到最後,除了那些受害者還有從中獲利的人以外,群眾早已忘記這些沒有意義的東西,傷害是千真萬確的,但那些紙人卻都是全身而退的不沾鍋。
∮數位平台線上收聽&下載&購買:
https://JamesYang.lnk.to/VyTM8
《Paperman》
You're just the paper man, you're yesterday's news,
You're full of stories, not one of them is true;
Oh don't forget about all of my worries or my strife,
You’ll bear in mind all that was done wrong,
but nothing that was right;
Words red ruby, cut right through me,
Paper ships sail on scarlet tides,
I can't run and I can't hide, sinking in plain sight,
Your words cut me now....
they crush me now...
they weigh me down...
Just the paper man, my fingers are black from your filth,
Your hands are stained red, blood money pays your bills;
Oh don't forget about all of your money or your pride,
I'll bear in mind all that you’ve done wrong,
You’ve never done what was right;
Oh sticks and stones may break my bones,
but the weight of your words has drowned me.
Yeah, they weigh me down, Yeah, they cross my bows,
Under the weight of your words,
I sink down,
down,
down,
down,
down…..
《Paperman》
Song & Lyrics by James Yang 楊永聰
製作人 Producer:陳建騏 George Chen
編曲 Arranger:James Yang 楊永聰
吉他 Guitar:James Yang 楊永聰
錄音師 Recording Engineer:徐振程 Jason Hsu
錄音室 Recording Studio:玉成戲院錄音室 Yu Cheng Cinema Studio
混音工程師 Mixing Engineer:莊鈞智 Thomas Chuang
混音錄音室 Mixing Studio:完美聲音錄音室 Perfect Sound Studio
母帶後期工程師 Mastering Engineer:莊鈞智 Thomas Chuang
母帶後期處理錄音室 Mastering Studio:完美聲音錄音室
Perfect Sound Studio
OP:闊思音樂有限公司 CROS MUSIC LTD.
SP:闊思音樂有限公司 CROS MUSIC LTD.
ISRC:TWBR11812019
導演Director:王柏林 Berlin Wang (柏林創意視覺有限公司)
#JamesYang楊永聰 #Paperman #LostAndFound
甚至放大 在 真電玩宅速配 Youtube 的評價
有句成語就是「樹大招風」,這用來形容目前微軟KINECT體感攝影機實在最貼切啊。KINECT在11月4日率先於北美地區推出大獲好評,而且10天實際銷售破100萬套,並預估年底前能達到500萬套的銷售目標。KINECT標榜無需控制器的嶄新操縱體驗,好像電影【關鍵報告】中的憑空操縱的新鮮感,不但帶給遊戲全新的操縱革命,對駭客高手來說也是新鮮的常識。
這裡先簡單說明KINECT的原理,透過內建的RGB鏡頭與紅外線鏡頭,打出密密麻麻的紅外線光點,掃描物體表面,並計算紅外線反射回來的時間,來計算出物體的距離與運動狀態。這裡有一段在全黑暗的室內,以夜視鏡來看KINECT打出來,數以萬計的紅外線光點,也看得出KINECT用到的紅外線鏡頭非同凡響。
由於目前KINECT先針對Xbox360遊戲用途,還沒開放電腦使用,但有不少駭客呼朋引伴,以破解KINECT為樂,現在KINECT已被不少高手破解,能用在電腦的視訊用途,可控制KINECT的鏡頭移動。
另一個更誇張,直接把KINECT攝影鏡頭拆下來,套在自製的螃蟹型機器人,接下來這機器人會透過鏡頭自己追蹤目標,靠近目標時還會用腳去砍劈,頗有攻擊性咧,如果稍微改良一下,說不定能用來當作保全機器人喔!!
接下來還有高手已經把KINECT用在虛擬的多點觸控用途,兩手對著KINECT憑空指揮,能拉動畫面中的照片移動,甚至放大縮小,好像科幻電影中的場景咧。
另外一個高手更誇張,透過自製的軟體,能把KINECT的紅外線鏡頭加以應用,產生「全息影像」的360度景深效果。用鏡頭感測物體的距離,由藍色到紅色表現距離遠鏡,然後把距離套用到影像後,接下來合成就能產生全息影像,能用滑鼠任意調整360度位置。後面甚至可產生網格運算,有更精密的計算效果。
KINECT發售才短短幾天,竟然變成駭客群起攻擊的目標,而且還有比原本規劃中更多樣化的發展,這也是微軟當初料想不到的吧!! 台北場次還會有神秘嘉賓到場,以及好康大放送呢,趕快來體驗「你就是控制器」的嶄新遊戲魅力吧!!
附註:部分引用影片來自Youtube網站,版權屬各個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