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今年過年不只流行去廟裡點光明燈,也可以為山川國土點一盞環保光明燈嗎!我們感謝眾神庇佑台灣時和歲豐,並期待來年天朗氣清。地球公民基金會跟大家拜個早年,邀請土地公作夥比👍推薦。我們是台灣第一個大眾募款成立的🌿環保基金會,不接受政府和大財團的💰,所以我!們!需!要!你!cet-taiwan.org/donate/action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女人屐痕3:台灣女性文化地標【百年女史在台灣】新書介紹 訪問總策劃:陳秀惠 內容簡介: 歷史,不應該只是「History」, 而應該也是「Her story」! 十多年前,女性文化地標還如荒漠,「女人屐痕I」開啟推動行走女路的地標旅行,讓久遠飄渺的歷史故事接地氣...
環保基金會 在 地球公民基金會 Facebook 八卦
【核能無法養綠,抹黑造謠更無法讓台灣邁向能源轉型】
中選會在11/7、11/12所舉辦的兩場公開電視辯論會上,針對第16公投案,擁核方代表黃士修先生,不僅以錯誤資訊誤導選民,更對環保人士進行人身攻擊,抹黑誹謗環保團體,試圖摧毀數十年來反核運動的正當性。
對於這樣的公開不實指控、誤導選民,在此提出嚴重抗議,並且呼籲選民理性思辯,也呼籲中選會在往後的辯論會公正處理,扼止其對民主體制的傷害。
為了環境永續,台灣必須走向「非核減煤」的能源轉型,希望危險的核電廠在2025年如期除役,並且同步減少骯髒的燃煤電廠、減輕空污問題。目前第16案公投主張廢除電業法第95條之一,2025非核家園條款。意思是:讓用了四十年的老舊核一、二、三廠要再延役,危險破爛核四要重啟。
進一步了解,依據提案的「以核養綠」團體及支持這項提案的前總統馬英九先生,他們所規劃的能源配比,完全與其宣傳口號相反,這是用話術欺騙選民,隱藏他們真正的企圖。
他們規劃2025年要使用40%的燃煤發電,比非核減煤30%燃煤還多出10%,推估將增加25%的空氣污染。
他們規劃2025再生能源僅有10%,比非核減煤的20%少了10%。
也就是說,號稱「以核養綠」,卻是增加燒煤製造空氣污染,減少綠能配比。而這個團隊真正的目標只有一個,維持及增加核電。
台灣去年核電的比例僅有8%。但是,他們卻主張到2025台灣的核電配比要達20%,甚至要在既有核電廠增建20個核能機組,讓核電比例達50%,因為他們深信核能就是綠能。
多燒煤、減少再生能源、增加核電,就是第16公投案想到達到的目標。這是拿人民的健康與生命財產安全來開玩笑,更是阻礙台灣邁向低碳永續的經濟產業升級、轉型。
我們必須強調,現行的2025非核家園的法案,並非僅是民進黨的能源路線。而是前撲後繼的人民和團體努力拼搏奠下的基礎,更是日本福島核災後,台灣社會經過漫長而激烈的辯論角力的成果。期待所有政黨共同實踐與推動。
2025非核家園並非多麼激進的政策,而是台灣最後一個核電機組,核三廠二號機運轉滿40年,依法除役的時間。非核減煤、提高再生能源,是國際能源轉型大趨勢。對台灣而言,它同時是改善環境、促進產業轉型、創造新工作機會的重要契機。如此龐大的改造工程,確實會碰到阻礙或待解決的問題,需要政府、企業、社區、公民共同面對,提出解決方案,也因此,公民團體一方面要持續監督政府 ,二方面也必需參與新制度建構與討論,讓台灣能源轉型走好走穩。
地球公民基金會是台灣第一個大眾募款成立的環保基金會。自成立以來,持續關心與監督台灣的山林國土、環境污染、能源轉型、永續花東等議題,透過調查研究、揭露環境問題,提出解決方案,期望能善盡地球公民之責任。本會為保持獨立自主,不接受政府與財團的捐款。歷年的工作成果與捐款徵信,均主動公布於網站(https://www.cet-taiwan.org/)供社會查詢,以昭公信。
本次是公投法修法後的首次公投,我們呼籲選民理性思辨,11月24日踴躍投票,向親朋好友傳遞正確資訊,以避免被謠言誤導。對第16案投下不同意票,確保台灣邁向非核減煤,能源產業升級、轉型,守護得來不易的民主體制。
環保基金會 在 地球公民基金會 Facebook 八卦
【從萬分之0.5起走!誠徵地球公民捐款會員 】
「1249」是地球公民截至2019年底統計的定期定額捐款人數,一萬個台灣人中有0.53位。在台東、花蓮、高雄的比例超過萬分之一,支持度最高;在台北、台南、新竹則超過萬分之0.5;其他縣市則少於萬分之0.5。
地球公民基金會是向環保署登記立案的財團法人,財團法人這四個字很容易讓人誤會,以為我們是財團捐助成立的很有錢,但完全不是這樣,我們是台灣第一個透過大眾募款成立的環保基金會,500萬的基金不能動,孳息也很少,日常運作都要靠募款。
定期捐款人是指每月或每年的固定捐款,支持地球公民的運作,可以說是地球公民最穩定的捐款會員。
1249位捐款會員,這是地球公民花了將近十三年的努力,所得到的支持與肯定。
這樣的人數和比例是多還是少?相較於台灣多數的本土環境組織,1249算是多的,但相較於來台灣發展的國際環境組織則小的不成比例。
#為什麼我們要在意這個數字?
在民主社會中,選票的多寡代表著一個政黨或政治人物的政治實力,但當環境團體在做政策倡議、政治遊說的時候,也需要展現政治實力。臉書的粉絲數量可以算一種政治實力嗎?地球公民臉書的粉絲12.9萬人,每一位粉絲都重要,是一種聲量指標。但在臉書的演算法下,這也是財力的軍備競賽,除了內容要產製得夠吸睛動人,更必需投放大量廣告,才能觸及更多群眾。
我認為,捐款會員數量才是紮實的硬實力,一分捐款代表一份台灣珍視環境的社會力。當我們擁有更多捐款會員,在政治角力的時候,就是政府和企業無法忽視的聲音。
#環保運動要不要花錢?
不論是政府或企業的營運,人事費和業務費都是基本款,非營利的環境團體也一樣。
地球公民長期關注台灣山林國土、花東、農地的守護;倡議能源轉型、降低工業污染,這是我們的工作範疇,多年來已執行或正執行中的專案超過上百個。
至於我們日常的工作,議題的研究調查,生產論述、新聞稿可以類比企業的研發部門;經營臉書、IG等自媒體;寫文章發表、媒體受訪、演講,比較像是行銷部門;串連經營社群、社區、辦記者會、遊行、政治遊說與角力,像是業務部門。
最大的差別是:企業的業務部門是為了賺錢,但我們是為了達成「環境保護」的目標。
有一次,我把人力配置拿給企業管理和人資專家看,這位朋友一看就說:這樣公司企業一定倒!只有花錢的部門,幾乎沒有賺錢的部門,這樣如何營運和成長?
事實上,和政府或企業一樣,環境團體的每項工作都需要專業,如果要把工作做得好又有效率,就是需要專業的人才,專職的人數和素質往往也是組織影響力大小的指標。
許多台灣人對於環境工作的認知,在腦中浮現的身影可能是慈濟的回收志工,但卻沒注意到,就算是慈濟這樣的宗教團體,仍然需要很多專職工作者,這些人需要合理的薪資,支持生活、照顧家人。
#要把募款當一件重要的事
台灣本土環境NGO確實很土很害羞,真的不會也不懂募款要錢,或者根本不重視。地球公民已邁入第十三年,我們幾乎把人力都放在第一線的議題倡議,行銷宣傳次之,直到去年才聘了第一位募款專員。
過去一年,我們更積極在網路爭取捐款;規劃製作電子報,向連署人、支持者報告議題進度、工作成果;積極發訊息給曾經的捐款人。經過一整年的努力,我們增加了約100位捐款會員,今年一月至四月底,則成長約50位捐款會員,但總捐款金額比去年同期減少,可能是受到疫情影響。
我今年邁入53歲了,我自問:
地球公民在台灣扮演的角色是否無法取代?
地球公民值不值得超過萬分之一的台灣人支持?
如果有兩倍、四倍或更多的資源,我們是否可以做得更好?
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但是,如果再花上十三年才能爭取台灣萬分之0.53人們的支持,相對於台灣千瘡百孔的環境,是不是太慢了。
如果我們再不重視募款,只重視議題的倡議,不僅現有議題難以深化精進,也無法增聘新進工作者,十年之內必然面對傳承的危機。因此,我深刻體會到:必須把募款當作一件重要的事。
看到國際NGO在台灣取得了相當好的募款成績,這帶給我們很大的刺激和反省,常常掛在心裡琢磨著:地球公民能否開創一套募款方法,讓社會看到台灣本土環境NGO的努力,願意成為捐款會員?國際NGO的募款作法有那些值得借鏡?捐款人可以接受我們投入多少資源在募款工作?
地球公民自成立以來,就不接受政府、破壞環境的財團捐款,對於企業捐款進行利益迴避。過去幾年,收入約有5-7成來自定期捐款,其他是靠不定期的單筆捐助。
因為有「1249」位定期定額捐款會員,以及不定期捐助的熱心民眾,我們才得以聘用專兼職,推動倡議工作的各項業務,取得守護環境的成果。
如果您認同地球公民的工作,請您加入地球公民捐款會員,定期定額捐款,投資台灣好山好水好空氣。邀請您一起成為守護環境--萬分之一台灣人。
我可以跟您保證,地球公民值得您的捐助!
地球公民基金會董事長兼執行長
李根政
》加入地球公民捐款會員|https://bit.ly/3896LrU
》2019 年度成果報告|https://bit.ly/38a2Via
環保基金會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評價
本集主題:女人屐痕3:台灣女性文化地標【百年女史在台灣】新書介紹
訪問總策劃:陳秀惠
內容簡介:
歷史,不應該只是「History」,
而應該也是「Her story」!
十多年前,女性文化地標還如荒漠,「女人屐痕I」開啟推動行走女路的地標旅行,讓久遠飄渺的歷史故事接地氣,如迷霧森林中的精靈,引導她鄉(herland)。現在,行走她鄉的「女人屐痕」之旅越來越夯,她鄉已在足下。這是一場重新銘刻地景的運動,讓城市的歷史記憶重建,讓台灣地圖再現女人的經驗,豐富台灣的地景。
本書紀錄曾在台灣這塊土地生活的女性面孔、身影,標示女人特別生活的地方,讓一向看不見女人的地圖,浮現女人的行腳,建立台灣的女性地景。這個概念與1970年代發展的女性主義地理學不謀而合,再現女人地表移動的經驗。
這些故事和地點如同指引台灣女性的「地標」(landmark),就像探險家通過某一區域時,為防迷失,仰賴地表獨特的地理現象作為辨識標誌。女性文化地標讓當代女性迷茫時,可以重新定位,找到方向。本書從台灣婦女歷史,翻找對台灣女性發展有開拓性的屐痕:
.日治時期台南「愛國婦人會」、90年代成立的大學女研社,以及鮮血中盛開的美麗花朵「彭婉如文教基金會」,婉如的遇難,促使婦運姐妹推動一波波的人身安全運動,催生「性侵害防治條例」法案。
.百年前「女性經濟」開拓的腳步:苗栗通霄的女兒、苑裡的媳婦洪鴦,以傳授藺草編織技藝,使得女人因為具有經濟能力,而翻轉了在家庭、社會的地位;太加古道,有泰雅族婦女曾經走過的交易屐痕,她們赤腳翻越險峻山林,揹負著Dakin藤編的揹籃,揹載鮮蔬至太平山販賣,堪稱「創造小農經濟力」的始祖。
.膽識女突破限制,影響地方、人群:林媽利帶領的「馬偕血庫女子兵團」、蔡阿信和她的清信產婆講習所、小提琴教母李淑德精彩的人生、台灣第一代美聲女高音林氏好,以及澎湖第一才女蔡旨禪設帳授徒「平權軒」,提倡女權、試圖打破「男尊女卑」的傳統。
.讓已有紀錄卻不見女人身影的地景重新定調,讓男人背後的女人現身:無怨無悔成立愛愛寮,照顧窮人街友的「台灣乞食母」施照子。
總策劃簡介:陳秀惠
行政院性平委員、台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台灣女性文化地標總策畫、文化總會副秘書長、主婦聯盟環保基金會創會董事長,策畫《女人屐痕I》、《女人屐痕Ⅱ》
環保基金會 在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 YouTube 的八卦
Share your videos with friends, family, and the world.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