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爬山》(Our Vantage)呢幅大作嘅畫家Harcourt Romanticist,又一勁作《凌遲》(Justice in Compromise)。
上次嘅概念黎自法國大革命嘅Liberty Leading the People,今次應該係The Execution of Lady Jane Grey。
歷史背景好複雜,大概係咁(有錯唔該指正):
"Lady Jane Grey"响英國歷史上本來名正言順繼位女皇,但係因為時勢做咗9日就被「權貴」同「法庭」出賣推翻。推瑪麗一世 (Mary I of England)坐上皇位,然後再被屈搞革命,比法院判死刑。
#TheNineDaysQueen
#JusticeInCompromise
Photo Source:Harcourt Romanticist IG
(偷咗圖唔好意思!一萬個Sorry🙇♂️🙇♂️🙇♂️!)
原圖:
https://www.instagram.com/p/B_uwKxmgreq/?utm_source=ig_web_button_share_sheet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4萬的網紅賢賢的奇異世界,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都市傳說】 十個最恐怖的都市傳說 (一) 都市傳說失踪的小孩: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tOV4tYiaVw 都市傳說一二三木頭人: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tBkvtYSloU 都市傳說通往異世界的電梯:h...
「瑪麗一世」的推薦目錄:
- 關於瑪麗一世 在 Goodbye HK, Hello UK Facebook
- 關於瑪麗一世 在 A Day Magazine 時尚生活雜誌 Facebook
- 關於瑪麗一世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Facebook
- 關於瑪麗一世 在 賢賢的奇異世界 Youtube
- 關於瑪麗一世 在 FLAIR IRON香港調酒工作室 Youtube
- 關於瑪麗一世 在 Post76影音玩樂 Youtube
- 關於瑪麗一世 在 [好雷] 蘇格蘭女王瑪莉一世Mary Queen of Scots - 看板movie 的評價
- 關於瑪麗一世 在 瑪麗一世- 血染的玫瑰Bloody Mary Part 1 的評價
- 關於瑪麗一世 在 瑪麗一世(英格蘭) - 求真百科 的評價
- 關於瑪麗一世 在 瑪麗一世為什麽會被稱為“血腥瑪麗”?她究竟殺了多少人? 的評價
- 關於瑪麗一世 在 [實況] 綜藝3國智第328集愛頑客挑戰賽 - PTT 熱門文章Hito 的評價
瑪麗一世 在 A Day Magazine 時尚生活雜誌 Facebook 八卦
她的一生顛簸困頓,不僅遭到親人連番背叛,甚至長年婦科疾病纏身。
要了解瑪麗一世,不能忽視這些藏在冷冰冰歷史之後,一個血肉之軀的人生歷程。
瑪麗一世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Facebook 八卦
【童年陰影成了「血腥瑪麗」清洗新教徒的原因】
如果對雞尾酒有點認識的話,會知道有種名叫「血腥瑪麗」的雞尾酒。在歷史上就有一名真正的「血腥瑪麗」,她便是第一位正統英女王瑪麗一世。
究竟瑪麗一世做了什麼而得到了「血腥瑪麗」這個殊榮呢?初登基成為女王的瑪麗一世,大肆搜捕新教徒並以火刑處死,被殺者超過300人,不過,她與新教徒有什麼過節?這一切都與她艱苦的童年有關。
#英國 #瑪麗一世 #血腥瑪麗 #好文重讀 即食歷史
瑪麗一世 在 賢賢的奇異世界 Youtube 的評價
【都市傳說】 十個最恐怖的都市傳說 (一)
都市傳說失踪的小孩: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tOV4tYiaVw
都市傳說一二三木頭人: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tBkvtYSloU
都市傳說通往異世界的電梯: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UniwB2LoY
拍攝途中發生些怪事。。。記得看到最後,Baby Blue,四角遊戲, 牆角遊戲, 乾枯的骷髏, 血腥瑪麗, 通往異世界的電梯,HenHenTV奇異世界#14
各位大家好,歡迎來到HenHenTV的奇異世界,我是Tommy
在Youtube上面有很多人玩關於都市傳說的驗證,也有很多很奇怪的事情發生,但是你知道這些遊戲的玩法嗎?和它背後的故事嗎?今天我們就來說十個最恐怖的都市傳說,如果你也喜歡這些奇異世界的影片,歡迎你訂閱HenHenTV。
好!我們開始吧~
很多都市傳說都有個共同點,就是召喚惡靈或是與地獄鬼魂有關的遊戲,這些召喚儀式不知道有何根據,很多也是在網上傳開來的,也有一些是真實發生過的案例。來,讓我來告訴你們。
10. Baby Blue
傳說中是被自己的母親,用廁所的鏡子碎片殺死,沒有人知道他真實名字,召喚的方法就是先讓廁所的鏡子起霧,然後寫上Baby Blue,過後關了燈,伸出雙手好像要接baby一樣,念13次Baby Blue,Blue Baby。。。。如果雙臂開始感覺到有重量,或感覺到有人開始抓你的手,那就是召喚成功了。送走它的方法有點搞笑,就是丟進馬桶沖走。。。什麼嘛~又要請人來,又要沖走人。。。
9. 牆角遊戲
這個需要四個人一起玩的遊戲,首先在一間空白的房間裡面,每一個站在一個角落,把燈熄滅掉閉上眼睛,由一個人開始走去下一個人,拍一拍那個人的肩膀,然後說自己的名字,然後你就站他的位置,他就接下去走,當一個走到沒有人的角落,則需要咳嗽一下,停留五秒然後在繼續,但是玩了一下後,突然沒有再聽到咳嗽聲,而且開始聽到其他人的名字。。。。但是好像惡作劇的成分比較多。。。
8. 血腥瑪麗
這個來自西方的都市傳說有太多版本,有的說是瑪麗一世(六個童謠裡面的有說到),有的說是伊麗莎白。百托裡(Elizabeth Bathory),還有另外一個版本是李。克斯特伯爵夫人,就是她為了保持年輕的美貌而謀殺了很多年輕少女,飲用和用他們的血沐浴,為了就是等她一見鍾情的男生回到古堡。我比較喜歡伯爵夫人的這個版本,覺得比較貼切。召喚方式就是獨自一個人進去浴室,只可以一個人,要鎖上浴室門,並關上燈,在鏡子前面點兩隻紅蠟燭,閉上眼睛念Bloody Mary 三次,如果鏡子出現一個滿身是血的女人,就是召喚成功,聽說可以要求任何東西,代價就是你的命。。。破解方法開了燈跑出去,從此不再進入黑暗有鏡子的房間,不然她會拉你進去。
7.乾枯的骷髏
這個是源自西方的召喚邪靈的方法,沒有任何關於為何叫dry bones。召喚準備:
1.首先家裡不能有人或寵物,只可以你一個人玩。
2.火柴和計時器都要在你的身上。所以在家裡可以打開的,衣櫃,抽屜,門等等都要關上,所有燈都要關上。
3. 一個有鏡子的浴室
召喚方式:在12.01am時進入浴室,把門關上,點燃火柴,如果火柴燒快過十五秒,或開始聽到怪聲,需立刻停止遊戲,藏起來等到天亮。躺在地上念:I am aware of your presence, and I welcome you into my room, come now.然後你必須藏起來,盡量小聲,需要藏到3.00am,這時你就可以去到你最大的房間,說:Thank you for your playing,but you must leave now! You are no longer welcome! 聽說心裡面想著你要得到的東西,如果你贏了這個遊戲,那個就會是你的酬勞
6.通往異世界的電梯
這個是源自於日本的都市傳說,首先需要找一棟十樓以上的公寓,你必須一個人乘搭電梯,然後順序去到4樓,2樓,6樓,和十樓,如果途中有人進入就宣告失敗,到了十樓不要出去,需要到五樓,這時會有一個女人進來,千萬不要和她說話,也不要看她。。。這時需要按一樓,到了一樓你可以選擇離開,實驗就宣告失敗,如果要繼續,就按十樓,如果順利直到十樓而沒有停在任何一層就算成功,如果打開門是看到另外一個世界,這時那個女人就會問你要去哪裡,不要回答她,回到電梯輸入會同一組號碼就可以回到原來的世界。
拍攝途中發生些怪事。。。記得看到最後。。。
請看第二部。。。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WatG_amdSS8/hqdefault.jpg)
瑪麗一世 在 FLAIR IRON香港調酒工作室 Youtube 的評價
示範煙燻技巧雞尾酒 - Bloody Mary 血腥瑪莉
20ml Skyy Vodka
15ml 鮮檸檬汁
120ml Bluebird 罐裝蕃茄汁
少許 蒜鹽
少許 黑胡椒
數滴 喼汁
數滴 Tabasco
*教學備忘
Bloody Mary據說係1920年巴黎Harry's New York酒吧調酒師Fernand Petiot發明.雞尾酒相關故事令人聯想到英國女王瑪麗一世(血腥瑪麗)在位時下令殺死數百名宗教異端人士.另一故事則流傳於歐洲伯爵夫人詭異恐怖殺人怪談.是一杯充滿畫面感,充滿故事性的現代流行雞尾酒之一.
調較方面有不同的調酒師有不同的調法, 材料選擇及份量控制亦有著不同的處理.
個人認為Bloody Mary並不適合於傳統調酒術的"Shake"或"Stir.
除了溫度上轉變及混合,"Shake"為會雞尾酒帶來冰粒與冰粒之間的撞擊所產生的氣泡及小冰碎,故此個人認為與Bloody Mary當中的蕃茄汁會造成一定影響.
除了溫度上轉變及混合,"Stir"為雞尾酒帶來額外水份,某程度上令雞尾酒整體酒身結構稍偏向Light的狀態,同時未必可將粉狀(Salt & Pepper)完全混合均衡,故此個人認為可選用其他技巧.
"Roll"這一個調酒技巧就可正正解決以上兩種調法對Bloody Mary所產生的問題,以免對Body造成影響.調者亦可按個人口味調整相對酒精感(Vodka),咸度(Salt),酸度(lemon Juice+喼汁),辣度(perrper+tabasco)
-亦有調酒師獨特調法加入芥辣,辣椒醬,辣根汁等等.
*煙燻處理留意將雞尾酒與煙霧接觸的時間性,其實時間很短就足夠,以免接觸時間太長令雞尾酒"Over Smoke",太重的煙燻味可能比較難以令人接受.
有問題?隨時去我地Facebook搵我地啦!:D
Flair Iron香港調酒教育及娛樂
酒會.表演.課程 - http://www.flairiron.com
網購.調酒工具及材料 - http://shop.flairiron.com
Facebook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FlairIron
香港最受歡迎的調酒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flairironHK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pNiBPCTesD4/hqdefault.jpg)
瑪麗一世 在 Post76影音玩樂 Youtube 的評價
?♂️碟評 : https://post76.hk/news/2019/07/mary-queen-of-scots/
《蘇格蘭女王 爭名奪后》為 Universal Pictures (環球影業)衝擊 2019 奧斯卡金像獎野心作。演員陣容方面《蘇格蘭女王 爭名奪后》用上兩大年輕金像女星 Saoirse Ronan 及 Margot Robbie 分別飾瑪麗一世和伊麗莎白一世。此片最近就推出港版 4K 影碟,收錄 Dolby Atmos 及 Dolby Vision 兩大影音規格,更附設與上映版香港風格繁體中文字幕,在聲畫體驗及劇情理解上有更投入感。
◆◆◆◆◆◆◆◆◆◆◆◆◆◆◆◆◆◆◆◆◆◆◆◆◆◆◆
Post76玩樂網
https://post76.hk/
?最新影音新聞
http://bit.ly/2FtLbBj
?♂️科林最新◆熱門帖◆
http://bit.ly/2IDflEh
?♂️科林最新◆精華帖◆
http://bit.ly/2WZa1iC
?看完片支持我們一下點按 #搶先看 / #訂閱 呀!!
◆◆◆◆◆◆◆◆◆◆◆◆◆◆◆◆◆◆◆◆◆◆◆◆◆◆◆
#Post76玩樂網 #蘇格蘭女王爭名奪后 #4KHDR #unbox #hifi #音響 #耳機 #headfi #av #hometheater #post76 #forum #hkforum #avforum #評測 #開箱 #試玩 #影音
-~-~~-~~~-~~-~-
Please watch: "【好熱戲特備】全港首試『#FOLLOWMi 鄭秀文世界巡迴演唱會』4K UHD 藍光碟 | 實試4K/60p HDR | DTS 24/96 Auro 3D升頻效果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chTYVe4Nz8
-~-~~-~~~-~~-~-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X6qsbHp22t8/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BHoDYRu1OJ-Rl-NGBzOVCcAHP1wg)
瑪麗一世 在 瑪麗一世- 血染的玫瑰Bloody Mary Part 1 的八卦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瑪麗一世 是英國歷史上正式的第一位女王,她在位期間,對新教大肆的迫害,被歷史定性為一位暴君,人們給了她“血 ... ... <看更多>
瑪麗一世 在 瑪麗一世(英格蘭) - 求真百科 的八卦
瑪麗一世 ,(Mary I, 1516年2月18日-1558年11月17日)英格蘭和愛爾蘭女王(理論上她是從1553年7月6日, 實際上從7月19日在位一直到1558年11月17日她去世時)。 ... <看更多>
瑪麗一世 在 [好雷] 蘇格蘭女王瑪莉一世Mary Queen of Scots - 看板movie 的八卦
雷文防雷資訊頁
~*-*~*-*~*-*~*-*~*-*~*-*~*-*~*-*~*-*~*-*~*-*~*-*~
1.影片名稱 : 蘇格蘭女王瑪莉一世 (台)
Mary, Queen of Scots (en)
Mary, Reine d'Ecosse (fr-CH)
2.觀影時間 : 11/06
3.觀影地點 : 住家網路
4.觀影方式 : 網路,iTunes 紐西蘭版商店
https://itunes.apple.com/nz/movie/mary-queen-of-scots/id924571000
~*-*~*-*~*-*~*-*~*-*~*-*~*-*~*-*~*-*~*-*~*-*~*-*~
~~~~~~~~~~~~~~~~~~~ 雷文 主文分隔線 ~~~~~~~~~~~~~~~~~~~~~~~~~~~~~~~~~
今年底又有瑟夏羅南又有瑪戈羅比的歷史大片《雙后傳》Mary Queen of Scots ,雖然預告看起來有一點囧,但不論好看難看都已在我必看清單中。倒是心血來潮想看些此前的其他雙后(好像中文應該稱「雙王」?)故事時,經典可找 1936 凱薩琳赫本版、近代可找 1971 凡妮莎雷德葛瑞夫版、當代可找 YA 美劇《風中的女王》... 不過我這回找到的是瑞士製作的 2013 年版,這是唯一歐陸製作而非英美製作,果然呈現不同風格,尤其讓其實自小被法國宮廷養大的瑪麗女王暢快講法語!
此片班底,有我不認識的瑞士導演 Thomas Imbach、有我也不認識的瑞士女主角 Camille Rutherford 飾演女王、我唯一認識的英語系面孔演員倒是《敦克爾克大行動》Aneurin Banard。不過這個版本有重量級的 Stefan Zweig 原著 "Maria Stuart" 為基礎、然後在音樂上找到了 20 世紀俄羅斯古典與現代音樂先鋒派巨匠 Sofia Gubaidulina!對我來說這在看片前就已是品質保證、看片後果然滿載而歸!我看英美歷史電影也不少了,但一直覺得法語系的歷史電影別有韻味,這部瑞士片就組合了這許多藝術家的長才交出了另闢蹊徑的一次新詮。
瑪麗,想像的表姐妹
看看今年的瑟夏羅南與瑪戈羅比版,我們大概知道是很典型的英國宮廷劇,必有壯盛軍容、必有肅殺宮廷、必有雙后對質(很爽快,但史實沒有,這點也被英國歷史學家狠狠詬病)、當然也必有雙影后聲嘶力竭大飆戲... 不過我回頭看的這部瑞士 2013 年版,倒是化繁為簡回歸基本面:這雙后,史實中是從未見面的,只有一封封看不見臉的書信、只有一次次使節代言的命令。電影當真全部聚焦在瑪麗的視角、完完全全不離開她去異地拍她所看不見的事、更是完完全全隱藏伊莉莎白直到片尾不露面。
的確,這一切都只是透過整個國家與宗教系統的再現而已,一直都只有一個想像的伊莉莎白,如同戲子手上的紅髮玩偶、也如同使節隨從捧進來的大頭肖像。電影中的瑪麗一開始就對這位遙遠的表姐(其實輩份是表姑,但年齡沒差太多、瑪麗又像是傾慕姊姊一般,我就且稱之為表姐妹)惺惺相惜,覺得在男性貴族與政教風雲中、妳我兩個孤身女子同舟一命、我們都對非黑即白的男性世界懷抱母儀天下的開明理想,然後一封封信寫給妳、一次次邀約企盼妳、一次次等著與妳攜手共創太平盛世... 怎奈左等右等一輩子也等不到,令瑪麗又是渴望又是心焦。
此片的茨威格原著,可是禁得起歷史考證的,有明確記載的可考事件大體都保留、只是對事件發生的因果動機與近身思考都有作者給予的新詮。數百年來在英國被傳得荒淫殘忍惡名昭彰的瑪麗,在茨威格考據與解讀下竟可以很正面很仁善甚至很浪漫。這版的瑪麗,從童年被當成個法國皇后而非蘇格蘭女王養大開始,就被養得很個人、很理想、很不政治:她總是天真地事事要求兩全,不但新教與天主教要兩全、兩個英格蘭女王要兩全、連前夫與新丈夫也要兩全... 只是她身週與手下的人可不想兩全,一定狹她之名戰到底,她就成了犧牲品。
瑪麗,極端裡的兩全
電影採取回憶形式,摘要瑪麗一生,從出生到被捕到死刑,整個是個瑪麗單人的回憶錄。這回憶錄以書信形式訴說,導演當然是訴說給觀眾聽、瑪麗自己卻是訴說給伊莉莎白,彷彿這混亂世道我堅持獨行之餘、還有表姐妳與我互相惕勵。這整個是一個瑪麗的心理自剖,正是茨威格書寫瑪麗傳記的獨到之處,而電影饒富韻味地運用一場場黑幕中的靜靜獨白、一次次遠鏡頭透過枯枝拍攝的瑪麗移駕與奔馳、佐以蒼涼大地上神遊物外的踉蹌視角,彷彿臨死的瑪麗靈魂已飛在空中拉開距離靜靜觀察此生盲點,然後配上 Sofia Gubaidulina 的前衛音樂更是處處心驚。
我覺得這種過門處理真有味道!它讓瑪麗一生時時刻刻都成了內心小劇場,瑪麗珍視什麼、她有限視界能見什麼、電影就拍出什麼。也許這也是成本控管好策略?所有壯盛軍容與國宴排場通通省 XD 畢竟那對瑪麗都是繁文縟節如浮雲;她真正在意的是一幕幕親密小時刻,是她與貼身侍女「四瑪麗」的相親相愛與夢想、與御用戲子 Rizzio 的戲談人生、與新教私生弟弟 Moray的妥協與默契、與教改領袖 Knox 的辯論與啟示、與首任夫婿法國國王的嘗試與挫折、與二任夫婿 Darnley的結盟與離心、與三任夫婿 Bothwell 的交心與犯禁、也是她抱著孩子去信表姐的理想與期許...
瑪麗很有意志,但也很理想化、有崇高價值、有浪漫的世界觀,因此儘管她的價值堅定清楚,政治方向卻總是為人所左右,想面面俱到卻總是兩面不討好。她幼年在法國的宮廷訓練,文明又開放,可以高談很多從中世紀走向新時代的開明理想;但回到蘇格蘭,這仍是個落後百年以上的中世紀社會,都在你爭我奪弱肉強食。我們很快發現,儘管許多傳統歷史的凝視下,瑪麗陰晴不定作風搖擺又荒淫?但在茨威格與此片詮釋下,往往只是她於公左支右絀努力兼容兩全、於私珍惜每個會心靈感與交心一刻。
瑪麗,小白兔入叢林?
這樣看下來,傳統形象瘋狂殘暴又荒淫的瑪麗,也許只是理想太高卻不識政治現實?電影唯一有拍到的一幕殘酷,在她童年出逃時目擊的燒殺擄掠、尤其是與她同齡的平民孩子被吊死棄屍腐爛掉,不過也就這樣了,蘇格蘭內兩教如何紛爭、兩派如何鬥爭,基本上她從來見不到其水火不容,只是天真地做她認為對的事,然後莫名其妙搞一團亂罷了。
也許,在瑪麗與伊莉莎白雙王之間,瑪麗還是出身太良好了?瑪麗血統純正、一切要當王就當王是理所當然想都不用多想;伊莉莎白卻是血統爭議,照傳統天主教絕對無法繼承,因此必須一路以硬實力撐下去。這就造成了瑪麗純真掏心掏肺以為很輕鬆、伊莉莎白卻嚴陣以待謀定後動而避不見面(一見面就等於承認雙王共存,自毀立場,真拼血統就輸了),也造成了瑪麗但走正道我行我素、伊莉莎白卻隱身背後有許多世故權謀步步為營?
電影最後,當然如同史實瑪麗是要被叛軍擊潰、流亡南下求援表姐、卻被表姐囚禁 18 年終不免一死的,然而這死亡的重量在哪呢?茨威格原著的關鍵句「我今日死,就是新生」,給予了露臉的瑪麗堅定自信的風骨、也給了仍未露臉(此時下獄見面總無政治顧忌了,但仍無顏面對)的伊莉莎白一個怯懦的逃避。的確回頭想想,瑪麗直道一生以真心待人、和她們遠距想像的那伊莉莎白無婚無後充滿權謀,這一比起來儘管瑪麗輸了政治、伊莉莎白卻輸了人生。
瑪麗,死亡印證存在
我仍在期待今年 2018 羅南飾演瑪麗的《雙后傳》、好奇它會為我們熟悉的這段歷史呈現怎麼樣的敘事視角呢?看這部 2013 年瑞士拍的《蘇格蘭女王瑪莉一世》,倒是一來浪漫地為這絕世女子感到心折、二來嘆口氣為這悲劇女子感到憂傷、三來竟為她臨終書寫自剖的心理分析與暢然體悟感到療癒。這是世人熟悉的瑪麗老題材、世人不熟的茨威格老視角,不砸錢做華服與大場面、卻重近身小人小物的另類宮廷劇風格,有寫信吟詩的歌謠節奏、也有前衛配樂隨時挑動我們閱讀歷史的敏感警覺,整體做出了一種鄉野故事娓娓道來靜靜思量的味道。
比起世界馳名的羅南,此片這位英法混血女主角 Camille Rutherford 名不見經傳,好像在法語圈裡大半都是演些小配角而已?她演女王的氣場當然遠遠遜於羅南(光看羅南在預告的表現就知)、還更像演個純真少女或誤入叢林的小白兔?我倒認為這樣的演技正符合茨威格版的詮釋、也給我們當代中產以上的年輕女性一個可以認同也可以連結的形象。不論女王不女王,在有限能力有限視野下擇善固執的道路是一樣的、外界難以撼動的結構挑戰也是類似的,我們儘管可能太過天真不夠世故輸個一派塗地、但總勝於撤守價值任世故洪流吞噬了,最後審判仍能頂天立地坦然接受。
當然瑪麗昏庸殘暴又荒淫的形象幾百年來早已深植人心,只是這個形象塑造的出口國是新教大勝利的英國、瑪麗倒也是在海外被天主教徒視為殉道者。到底什麼是瑪麗的真實?肯定是個各說各話沒有定論的開放解讀。而我們在《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認識的那堅守老派歐洲與人為善的茨威格,竟以極純真視角新詮一個身敗名裂的壞女王?也許茨威格自己才是不識世故誤闖叢林的小白兔?無論如何,宮廷劇的世故路線我們看多了,能有茨威格暢銷德語國家卻在全球乏人問津的著作、能有瑞士拍出一個英美拍不出的叛逆視角,也是個值得珍惜的緣分,且放下成見歸零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time_continue=3&v=LohK1LZpFsI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71.61.69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541697207.A.F6A.html
※ 編輯: mysmalllamb (1.171.61.69), 11/09/2018 02:09:45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