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新聞重點:
1. 英國武漢肺炎變種病毒9 月就被發現,其實已經存在 3 個多月,所謂傳染力增加 70%,是由模型推估,未經實驗證實。我的看法是若變種病毒傳染力真有這麼強,不會到 12 月才大爆發,10 月、11 月疫情就會明顯出現,應該還是因為北半球進入冬天,冠狀病毒整體活性上升所致,必須持續觀察變種病毒的研究報告。
2. 多位科學家認為武漢肺炎變種病毒要進化到使疫苗失效需要好幾年的時間而非幾個月就能辦到。我同意這樣的看法,因為武漢肺炎是 RNA 病毒,本來就極為不穩定容易發生突變,但疫苗選擇的病毒成分是較不易突變的部分,以過去對於病毒的觀察,要累積足夠的突變讓病毒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通常需要數年的時間。然而,即使如此,在大流行地區快速、普遍推廣疫苗接種是必須的,因為只有減少病毒在人類族群中的傳播,才能有效降低突變的機率。
3. 輝瑞-BNT疫苗、莫德納(Moderna)疫苗所使用的技術,比傳統疫苗更易於調整與升級。的確, mRNA 疫苗較容易修改和製造,但武漢肺炎病毒可能會流感化,累積足夠突變後疫苗可能需要修改,暗示不是接種兩劑疫苗就結束了,每隔幾年甚至每一年可能需要再接種疫苗才能確保效果。
結論,目前對於新變種的武漢肺炎病毒不需要過於恐慌,疫苗還是有效的,但仍必須持續監控變種病毒的發展。台灣只要持續維持居家檢疫 14 天 + 自主健康管理 7 天,嚴格執行不讓病毒進入社區,病毒再怎麼突變跟我們沒有直接關係。至於要不要禁止英國航班入境,可以觀察英國疫情的變化再做出調整。
邊境管控只是第一道防疫,難免有漏網之魚,不可能百分之百阻絕,個人衛生防護是第二道防疫,勤洗手、戴口罩才能確保防疫完整。
事實上,自從政府 12 月 1 日開始推行冬季防疫專案,效果極為顯著,兒科門診、急診、病房人次馬上顯著下降,呼吸道、腸胃道疾病大幅減少,唯一需要注意的是腸病毒疫情,最近在兒童急診確診的病例除了家庭內感染外,其餘幾乎是有到托嬰中心或幼兒園上課的幼童,請家長不要讓染病的幼兒上課,建議機構維持同班一週兩例確診腸病毒即停課 7 日的「727」原則,阻止腸病毒疫情升溫。
「新變種病毒VUI(The first Variant Under Investigation in December 2020)在9月首次被發現。直到11月,倫敦約有1/4新確診病例感染新變種病毒。到了12月中旬,比例提升至近2/3。
全英國都發現新變種病毒的蹤跡,除了北愛爾蘭,尤其倫敦、英格蘭東南部及東部最多。根據監控病毒基因組的Nextstrain,目前丹麥和澳洲的新變種病毒來自英國。
科學家對病毒突變感到憂心卻不意外,各國研究人員自疫情全球大流行以來,已記錄到數千次病毒裡基因物質出現細微變化。隨疫苗開始施打加上具有免疫力的人群愈來愈多,讓病毒益發難以生存,研究人員預期病毒會「變法圖生存」以更易傳播或避開免疫系統偵測。
身兼政府科學顧問的蘇格蘭聖安德魯大學傳染病專家賽維克(Muge Cevik)表示,英國的變種病毒約有20項突變,包括病毒鎖定人體細胞感染的幾個機制,讓變種病毒能更有效複製與傳染,但官方所謂傳染力增強70%,只是模型推估而來,尚未經實驗證實,因此也不排除是人們的行為讓病毒更易傳染。
英國出現變種病毒也讓人憂心會否削弱剛上市的疫苗,但好幾位專家都認為,病毒要進化到能讓疫苗失效,得花好幾年而非幾個月就能辦到。
瑞士伯恩大學分子流行病學家何克洛夫(Emma Hodcroft)表示,只要能在1年左右讓60%的人口擁有免疫,同時保持新增病例下滑,就能讓病毒顯著突變的機率降至最低。
同為賀勤森研究中心的進化生物學家貝德福(Trevor Bedford)表示,科學家依例都會監控流感病毒以更新疫苗,對新型冠狀病毒也應會比照辦理。
貝德福還說,另一好消息是輝瑞-BNT疫苗、莫德納(Moderna)疫苗所使用的技術,比傳統疫苗更易於調整與升級,兩款疫苗都能產生強大免疫反應,在病毒耗費多年、突變多次前,都不需修改。」
新聞連結:
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012210214.aspx
瑞士伯恩大學 在 說書 Speaking of Books Facebook 八卦
【如果有一天人類只能依賴氣味來選擇伴侶】
如果有一天,人類只能以「喜不喜歡對方身上的體味」來挑選伴侶──猜猜看,我們將會做出什麼樣的判斷呢?
科學家的答案是:你的鼻子與大腦,將會傾向選擇那些免疫系統與自己差異最大的個體。
1995年,瑞士伯恩大學的Claus Wedekind發表了一項實驗成果,《第六感官──愛的氣味:費洛蒙》一書曾談到這個實驗:
「在瑞士某實驗室裡一個女人頭埋進盒子裡猛嗅,然後又去嗅其他的盒子。妳猜他是在測試最新的香水嗎?其實也相距不遠。他聞的是男人穿過的髒襯衫,裡面富含來自男人腋下泌離腺的味道(及無味的費洛蒙)。」
「這是瑞士柏恩大學動物學家克勞士‧魏德金博士(Claus Wedekind)主導的一個實驗,目的是測試四十九位女性自願者對男性味道的反應。參與的四十四位男性得連續兩天穿同一件襯衫睡覺,但必須避免沾染各種味道,如除臭劑、古龍水、香皂、乳液、辛辣食物、酒精、性行為等。」
「參與的女性都正值月經周期中,這時女性的嗅覺特別敏銳(有一說比平時敏銳百倍)。實驗前兩週內這些女性要接受一種特殊的鼻子噴劑,保護鼻腔脆弱的黏膜,以免任何外在因素傷害或影響嗅覺。」
「魏德金將每件襯衫放在盒子裡,盒子一側挖洞,請參與婦女聞過後依三個標準打分數:味道強度、好聞程度、性感程度。實驗結果引起相當的震撼,最吸引女性的男人恰是免疫系統與她最不同的。也就是說,女人在尋找伴侶時,很可能會下意識靠嗅覺辨識對方的免疫系統,找出與自己差異最大的。」
──人類的鼻子竟然會挑選那些具有不同免疫能力的異性!這種有趣的生理機制,實際上能夠幫助我們繁衍出更能適應環境、生存機會更好的後代。看起來,地球人的嗅覺,或許比我們普遍所想像的還要更有用呢!
引文摘錄自
蜜雪兒·科迪斯等合著,張美惠譯,《第六感官──愛的氣味:費洛蒙》(臺北市:時報,1998),頁64。
作者: Emery的歷史角落
-
〖氣味之島〗1%臺灣氣味展
▎日期: 11/02(六)-11/22(五)
▎時間:10:00-19:00 (週一休館)
▎地點: 剝皮寮歷史街區 Bopiliao Historic Block街屋21、23號(康定路173巷)
▎票價:免費參觀
瑞士伯恩大學 在 VOP Facebook 八卦
一旦作品的真偽性不再是衡量藝術品製作的標準時,藝術所有的社會功能便徹底翻轉。藝術已不再奠基於儀式,而是奠基於另一種實踐,即政治。
——Walter Benjamin
————————————
#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
華特.班雅明是德國籍猶太裔思想家、哲學家暨文學、藝術評論家,一八九二年七月十五日生於柏林,被譽為歐洲最後一位知識分子、二十世紀最後的精神貴族、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文學心靈。
班雅明從高中時期便十分關注社會議題,屢屢在雜誌上發表文章,之後陸續就讀弗萊堡大學、柏林洪堡德大學、慕尼黑大學、瑞士伯恩大學,更屢次前往巴黎遊歷,一九一九年於伯恩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後,便帶著妻小回到柏林,度過了人生最安逸的一段時光。
一九二五年,班雅明爭取法蘭克福大學的教職未果,便開始定期在《法蘭克福日報》(Frankfurter Zeitung)及《文學世界》(Die literarische Welt)發表文章,優渥的稿酬讓愛好旅行的他得以四處遊歷,足跡遍及法國、西班牙、義大利、挪威,一度甚至遠至莫斯科。
班雅明在法蘭克福結識了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 1903-1969),從此成為摯友。二戰前夕,阿多諾建議流亡法國的班雅明一道移民美國,但他認為「人們在歐洲必須捍衛一些立場」,執意留在歐洲,並開始四處流亡的生活。之後,他在巴黎遇見之前便相識卻未深交的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 1906-1975),並結為至交,最後更將部分手稿託付給鄂蘭。
一九四〇年,德軍佔領巴黎,班雅明逃往西班牙,入境時遭到刁難。絕望之餘,班雅明吞下嗎啡自殺,留下的紙條寫道:「這種情況是在告訴我,我已無處可逃,所以只能選擇結束。在這個庇里牛斯山的小村落裡,沒有人認識我,而我的生命即將在這裡劃上句點。」
班雅明部分的手稿最後由鄂蘭帶往美國,交給已遷往紐約的法蘭克福大學社會研究所,阿多諾在一九五〇年代中期開始編纂並出版班雅明的文集與書信集,才使原本默默無名的他聲名大噪,鄂蘭則在一九六八年將班雅明的幾篇經典作品集結成英文文集出版,直至過世前,鄂蘭都仍在為班雅明編纂第二本英文文集。
本書收錄班雅明具代表性的十篇作品,由德文原典直譯,分為「#美學理論」、「#語言和歷史哲學」與「#文學評論」三部。
—
Voices of Photography 攝影之聲
訂閱 | bit.ly/vop-subscribe
追蹤 | instagram.com/vopmagaz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