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達人鄭瑞宗6/4台股盤中解析
1.美股大漲219點,NASDAQ更厲害大漲112點,已經逼近歷史新高7637,科技股非常明確的持續走強,帶動台股今日大漲超過130點,一舉突破萬一關卡,被動元件在光頡漲價帶動股價跳空漲停板之下,又帶動族群大漲,光碟片股中環也漲停,二極體與MOSFET族群也強勢,蘋概股大立光從低檔漲了快50%上來,玉晶光、可成、穩茂、台積電、鴻海、嘉聯益、精材都強勢,可以看得出來外資一定是站在買方,生技股、光學股、光纖股、網通股表現都不錯,台股進入六月份,漲勢開始擴散到個族群,與五月份被動元件股一枝獨秀的狀況已經不同,市場更為健康,將有助指數挑戰11270前波高點,六月行情看來是越來越樂觀了
2.被動元件最強的是光頡,主要是新聞報導這次漲價最高達100%,其實鄭老師早三個星期前就講過了,只要平均漲幅達50%,一年就可以多賺7~8元,大毅也一樣,漲價本就是帶動獲利成長的最大利多
而國巨又再度漲停板1080元,離1090高點只差一點點,國巨是最大的電阻廠,佔營收40%,這次只要平均漲50%,我估算一年將多賺33元左右,若以15倍本益比計算,意思是這次漲價將讓股價又多出500元的上漲空間,並且現在MLCC已經缺到客戶都要罵髒話了,現貨得付出5~7倍的價格才拿的到貨,再來勢必還是要再漲價,五月營收可能有機會逼近60億,單月EPS有可能要挑戰一個股本,六月電阻再漲下去,獲利會更可怕,下半年MLCC再漲價就真的不得了,這次華新科表示缺貨的隧道看不到盡頭,已經很難定論這次被動元件股要漲到什麼時候,順勢而為就對了
鋁質電容也漲價超過10%,凱美、智寶股價開始反應漲停板,目前獲利最高的鋁質電容相關公司為日電貿,佔營收比重超過40%,今年獲利上看13元,本益比不到禾伸堂一半,目前受制分盤交易量縮整理,一旦整理差不多了就會再來一波大行情
3.低檔翻揚股則是6150撼訊,早盤大漲到159.5元,挖礦訂單五六月份快速回流,估計營收將達5E水準,單月EPS會有2元上下,上半年將可賺進14元,股價這次從420跌回128.5元,已經過度反應四月營收與小虧0.05元的利空,這次跌291.5元,即使反彈三分之一都有97元的空間,大反攻的行情可以期待
另一個低檔翻揚股還有2329華泰,金士頓與群聯將挹注訂單,五、六月營收估計將大幅度走揚,可望挑戰新高,下半年會非常好,因為NAND FLASH進入旺季,又從2D轉3D,量增價漲,對華泰是超級大補丸,金士頓持股成本又接近13元,今年光是大股東營造一波業績行情解套行情就很有看頭了
4.再來準備要買進一檔低檔翻揚鎖碼股,將出貨韓國、中國一線手機廠旗艦機大訂單,營收獲利將一舉衝高,股價拉回整理四個月了,風險極小空間非常大。另外一檔是AI鎖碼股,剛拿下大陸一線廠訂單,EPS將多賺超過7元,股價也整理四個多月,也是風險小空間大的標的,兩檔都是會大漲一大段的鎖碼股,歡迎大家來電0223659333,今日給大家10個體驗名額,來電就可優先卡位,贏在起跑點
Fb:https://www.facebook.com/stockmaster2014
Line: http://line.me/ti/p/%40rwm4476f
或用LINE搜尋ID@stockmaster
瑞助營造股東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八卦
《文茜的世界財經周報》
【亞馬遜在併購Whole Foods Market後 本周又宣布與巴菲特的波克夏及摩根大通成立公司 三巨頭將聯手打造新的醫保體系 亞馬遜本身雲端計算無遠弗屆 去年第四季獲利首次突破10億美元 其中45%來自雲端計算業務 而波克夏買了非常多保險公司 摩根大通則是金融機構翹楚 三強聯手將是非常完美的結合 也將徹底顛覆式創新美國現有醫保體系】
趕緊來看這則消息。三個產業巨擘:亞馬遜、波克夏、摩根大通,要聯手顛覆美國醫療保險產業了!他們將成立一個全新的私人企業,為三家公司旗下共百萬名員工,提供更便宜、更有品質的醫療照護服務。
電子商務巨擘亞馬遜執行長貝佐斯、波克夏公司(Berkshire Hathaway)執行長巴菲特、摩根大通集團(JP Morgan Chase)執行長傑米戴蒙(Jamie Dimon)。三個不同產業的霸主,分別領導全美第四、第六和第七大企業,在當地時間一月三十日,宣布攜手進軍醫療保險產業,矢言為旗下百萬員工和家屬,降低醫療成本,過更好的生活。
美國健保一團糟,主因就是成本過高。
我想不到在美國經濟體系當中,還有哪一個產業,比醫藥健保產業更受制於法規,擁有更多管理規範,而且和消費者完全脫節的領域了。他們幾乎無所不能。
美國醫藥產業一向利益肥沃,由醫院、醫師、保險公司和藥廠構成供應鏈錯綜複雜,僵化且牢不可破的政經共生結構,讓每年健保支出佔全美經濟的百分之十八,平均每人每年必須負擔一萬美元,堪稱全世界最昂貴的醫療保險系統。當雇主替員工負擔醫療保險計畫時,高額的保費和藥價成本,往往嚴重侵蝕企業獲利。巴菲特在聲明中說,不斷膨脹的醫療成本,猶如絛蟲般寄生在美國經濟當中。把各種資源加以整合,應該還來得及解決醫療開銷攀升、保障醫療品質、提升員工滿意度。
(主持人)你聽到這個消息的反應是什麼?(醫療健保專家)這真的是非常大的新聞。經濟和政治層面上的大新聞。
(主持人)這是件大事。我真的很欣賞,因為這讓私人企業得以參與健康照護事業的大餅。你覺得呢?(眾議員)再同意不過了。
我覺得很了不起。尤其是對亞馬遜而言,我會說這是全世界最了不起的公司。
過去五年間,亞馬遜爭取販售處方箋藥品的消息,在市場上傳得沸沸揚揚,但始終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2017年中,亞馬遜展開異業併購,吃下有機零售超市Whole Foods Market,外界開始揣測,以該公司的能耐,涉足藥品市場應該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期間媒體出現有關亞馬遜和醫療集團洽談策略聯盟的零星報導,但貝佐斯在難得的媒體訪談中,被問及業務拓展時,談的卻是人工智慧。
健保將在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的協助下,成為被提升和改善的產業。我認為Amazon Echo和Alexa,能在過程中扮演一定的角色,Amazon內部也有團隊負責研究這個領域。
當時埋下伏筆,如今謎底揭曉。貝佐斯著眼的不單是販售藥品或器材而已,而是超越界限,將先進科技結合醫療健保產業的驚天之舉。無怪乎多數評論都認為,這樁劃時代商業決定,不但會挑戰效率不彰、深受詬病的美國醫療照護系統,甚至可能威脅破解原有的產業生態。
(主持人)這代表什麼意義?(記者)這真的會顛覆高達數百億產值的健保產業。
我認為他們會採取多面向的經營方式,讓三家公司各自發揮強項,包括由亞馬遜提供技術解決方案,波克夏的保險專業,以及摩根大通的籌資能力。這會是他們最終的分工方式。
亞馬遜聲明表示,這家公司將以創投型態出現,不以營利為限,而是專注於提供技術解決方案。媒體評估這家公司未來的業務主軸,除了將和藥廠、醫生和醫院直接協商,開發線上醫療諮詢,並運用手中掌握百萬員工的龐大數據資料庫,掌握醫療服務和藥品議價權以壓低價格之外,同時也尋求減少過程中,必須支付給例如醫療保險業務員、藥房和藥品給付管理公司等既得利益者成本,擺脫不必要的層層中介支出,將節省下來的經費,直接回饋到員工身上。此外,亞馬遜也會利用最擅長的倉儲物流能力,讓藥品配送變得更有效率。
首先,亞馬遜一直朝著拓展服務內容的方向邁進。大家都知道,醫療健康照護產業商機無限,而亞馬遜目前的服務內容就缺這一塊。亞馬遜是非常聰明且靈活的公司,一直在嘗試著各種可能性。他們本身就有五十萬名員工,足以建構自己的體系,如今再納入另外兩家大規模企業的力量,結合醫療和保險,預料將形塑出美國醫療健保產業未來的模式。換句話說,同一個公司,旗下同時保險事業和醫生群,這樣可以調整獎勵機制,免除不必要的浪費。他們在做的,是這個國家應該要走的方向,我希望能成功,並創造出一個很棒的榜樣。
目前外界對新公司的營運模式所知有限。亞馬遜新聞稿也只透露,三大股東正積極尋覓適合執行長人選,但僅僅如此,就足以讓多家連鎖藥妝店感到具大恐懼和壓力、讓美國製藥公司和保險公司股價全面應聲下挫,拖累當天道瓊工業指數收盤重挫362點,出現2017年五月以來的最大單日跌幅。
美股今天一片慘兮兮,但其中一個產業簡直是慘到不行,那就是醫療保健產業類股,全面重挫。包括輝瑞、聯合健診集團、CVS、還有不少其他公司都出現狂瀉。而這一切都是肇因於這三個人。傑米戴蒙、貝佐斯、巴菲特。
投資人十分驚慌,完全是因為Amazon的緣故。我們都知道貝佐斯的操作模式。他每進到一個領域,看到商機後,就會迅速削價,讓其他人很難競爭。如果放到健保產業裡面看,這對消費者有利,但卻像CVS這類連鎖藥妝店就不妙。CVS之前還以七百億美元的價格併購大型保險公司ETNA。
(主持人)很多人都認為,川普總統的稅改措施,同時扼殺了歐記健保。貝佐斯這些人是希望,在現有健保制度成效不彰的情況下,提供另一種選項嗎?(記者)我認為這讓私人企業認知到,必須自力救濟。
因為亞馬遜是這麼一家具有創意的公司,亞馬遜加入分食健保大餅,既令人感到欣喜,但也同時讓人感到害怕。
近年來,亞馬遜公司如其名,業務叢林不斷開支散葉,每逢出現亞馬遜對哪個領域有興趣,就會引發該產業一陣聞風喪膽。就拿電子零售商務為例,亞馬遜透過多元靈活的平台,持續擴張銷售範圍,業績以每年百分之二十五幅度增長,不但顛覆市場,重擊Target和Costco,也對龍頭老大Walmart形成致命威脅。就在醫療健保新公司宣布成立的前一天,亞馬遜位於西雅圖市中心新總部「生態圈(Spheres)」正式啟用,貝佐斯親自出席開幕典禮。未來此地員工將在生機蓬勃、綠意盎然的空間中工作,彷彿在為亞馬遜立足醫療健保市場營造氣勢。亞馬遜在本周公布第四季財報,靠著電子商務在年底購物季表現強勁,和雲端服務AWS兩大獲利引擎加持,營收創下八年來最強成長紀錄,淨利潤首度突破十億美元,來到十八點六億美元的紀錄。亞馬遜股價在過去一年內飆升了百分之六十六,週五財報公布後更突破一千四百美元。此次亞馬遜是否同樣能在複雜且極度要求專業的醫療健保產業,掀起翻天覆地的變化,值得期待。
更多內容,請看影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iwt1aanVMoPYUt_CQYCPQg
瑞助營造股東 在 元毓 Facebook 八卦
一堆連鴻海財報都沒讀過的人在嘴鴻海,而更多書生淺薄之見如同我幾天前的短文所言,這些人除了把郭台銘說成「不過是個商人」之外,其實連理解郭台銘成就的能力都不具備。
光是鴻海早年在塑膠模具方面的開發與管理對整個世界大量生產的貢獻,就打趴一堆嘴砲政客。
經濟學來看,唯有工業化大量生產,才能快速降低邊際生產成本,使得世界上更多人能以更低代價滿足生活需求,從而:1. 釋放多餘資金轉往滿足其他需求與投資;與2. 釋放多餘時間轉往滿足其他需求與投資。
此投資包含自我人力資源提昇、生產要素投資乃至於金融投資,毋庸贅言解釋。
換言之,整個工業大量生產創造的邊際成本快速且大幅降低本身是提昇了整體人類的財富與未來。
與此同時,我一再強調,人類財富增長才是真真正正改善人權與個人自由的重要因素,從言論自由到遷徙自由,從工作權到財產權。甚至同志婚姻或關係能公開存在,也是因為整體社會富裕程度夠,方可容忍這種「不再產出人力資源」的社會契約安排(socially contractual arrangements)。
而上次我曾提供資訊:
"根據107年財報鴻海精密公司在台灣一年繳交的營利事業所得稅達$165億新台幣。郭董個人所得稅金額早在2002年見報就達$8億新台幣;2016年報導更是年繳$60億元。
捐款部分,被媒體大肆報導郭董光是台大就捐款$150億元!"
先甭提現在嘴郭台銘財大氣粗、只是商人的書生魯蛇哪個人繳了比他更多的稅、捐了比他更多的錢。
我們就單看鴻海2009年以來發放的現金股利(單位新台幣):
81.6億、172億、96.6億、160億、178億、236億、562億、626億、780億、347億。(共3,229億)
不看股價市值,單看鴻海對台灣股東發放的現金股利,試問貶低郭台銘者哪個人10年來為台灣股民創造3千多億財富的?
(也別跟我嘴股東有外資;鴻海股票並不貴,近8年來每張多在12萬新台幣以下,台灣多數人願意都能購買享受郭台銘團隊替你創造財富)
再強調一次:經濟學認為市場交易是租值耗損最低的一種資源分配方式;而透過市場交易創造財富也是對整體人類實質貢獻最大的一種方式。
因此以經濟學角度觀之,郭台銘對台灣、中國乃至於世界的實質貢獻遠遠超過檯面上所有政客總和。
另一方面,許多人智識與能力並不足以"理解(appreciate)"如此成就。這些人其實很可悲,卻也是我等專業投資戶的獲利來源。
補充:
忘了一個重點。
事業經營者都知道,無論事業規模放大亦或是服務產出項目擴大,對主事者而言都是「快速學習能力的考驗」,
鴻海從最早的塑膠射出代工廠到具備大規模開發與管理模具能力,到金屬加工、精密加工、電子加工、液晶螢幕、自動化機器人....等等各項領域的涉入,以及高達百萬員工的產銷人發財管理,在在都是考驗主事者。
這種學習能力,豈是只會在書本上打轉、靠著一兩個花拳繡腿理論訛誆學生一生的「學者」所能比擬?科科。
之前蠅蠅們說「假新聞要關三天」,我覺得可以關進去了,三天內不准用網路發文!(我不需要為郭護航,只是秀下限到我無語了,在此推一下)
開始攻擊郭的點都是郭從2007年一路到2015年沒做到的事─投資設廠,引用資料是CNN我想各位可以從英文版的WIKI大眾編輯版上找到相關資料,根據唐納德所說,CNN就是一個全球最大的假新聞製造商,這句話可以給覺青知道,不能要川普美國支持蔡台灣,又拿柯林頓媒體打郭,真的很瞎,如果要這樣,要不要質問一下蔡的前瞻計畫進度完成多少了?這也太巴爾幹主義了!
鴻海的合作夥伴都是大陸公司!
羅列一下!美國公司:亞馬遜、蘋果、思科、谷歌、戴爾、惠普、英特爾、微軟、摩托羅拉移動,加拿大:黑莓,日本:任天堂、索尼移動、東芝,芬蘭:諾基亞HMD,台灣:宏碁,大陸:小米、華為。都是大陸嘛?就兩家!就是全部了,不然當美國公司都是塑膠的?
設廠都在大陸會被中共掌控!
我從其他地方講起,沒有錯!鴻海投資最重的地區都是大陸,從美洲巴西開始。
巴西:聖麗塔-杜薩普卡伊、索羅卡巴、容迪亞伊是螢幕生產基地,馬瑙斯、因達亞圖巴是手機工廠,鴻海本部也聲明將加大在巴西生產線,除了馬瑙斯是亞馬遜邦的首府擁有兩百萬人的城市外,其餘都是在廿萬上下人口的城鎮,現招募六千人。
墨西哥:奇瓦瓦州有摩托羅拉移動的手機基地、思科的網路機上盒工廠、索尼液晶螢幕基地,已經全部收購,並且重組改編為在華瑞茲城、聖赫羅尼莫有手機和電視生產基地,華瑞茲城與最靠近德州埃爾帕索形成擁有兩百萬的大都會區,而且還是大農莊,聖赫羅尼莫是靠近新墨西哥州雷斯,為USMCA重點出口城市,成為一日生活、工作圈。
美國:威斯康辛州和賓州皆有投資,可惜,兩州皆由民主黨執政後,就以環保理由擋下,可鴻海在威州是一英里生產地協助建立兩英里濕地或生態保護地為代價,威州起初以1.3萬人招募,而後再擴大,投資威州一百億美金,至於賓州最初想法就是只與賓州卡內基美隆大學簽產學研究協議,大學研究結果是鴻海與該校資產,鴻海每年都要投資研究預算,可雙方都不能將技術轉出任何國家、企業,投資招募哈里斯堡的五百名員工是先暫停了,投資賓州四千萬美金,美國的維吉尼亞州、紐澤西州都有向鴻海示意。
印度:鴻海2006年開始在清奈、泰米爾納德邦生產部門的工廠在2014年出售,2.5萬人的失業,可是在2015年分別與蘋果和印度阿達尼集團合作共同擴大在印版圖,後續阿達尼沒有後續,可蘋果在印度的部分,鴻海是招募了各部門人員達一百萬工作機會,工廠達12座,皆已完工,重點城市仍放在清奈,目前因全球手機需求量下降原因,只招募一萬人的需求。
馬來西亞:在柔佛州有七座工廠,目前完工四座,並開發一座鴻海園區。
印尼:目前並沒有下一步動作,原因在於政府不給土地許可。
澳洲:目前在西部設有工廠和倉庫。
歐洲:在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芬蘭、土耳其均設有工廠,在捷克帕爾杜比采設有歐洲營運總部暨製造中心,土耳其伊斯坦堡設有第二大歐洲基地,原因在於關稅同盟與歐洲經濟區的環顧效應,以及德、英、法的工業公司均有設東歐總部或營運中心,近期歐洲需要大數據超市,螢幕等消費性電子大量需求,可從鴻海出貨。
大陸:從北京到廣州,從上海到鄭州,從南陽到貴州,均有鴻海旗幟,總共9座城市12座工廠,員工超過五十萬人,不過從2016年開始,鴻海已經解雇了六萬人,另外要撤資有關低廉生產基地轉投馬來西亞、印度和加強墨西哥,目前鴻海在大陸有生產群、設計群和伺服器,將逐年將勞力密集最高和人工費用最高的生產群全部撤出,美歐相關經濟研究指出每六萬人一同失業等於折損1%GDP,而鴻海在大陸佔有最大比例是生產,現在設計群又有美國和歐洲的新投資標的,又可再移出,如此就只剩貴州的伺服器基地。
自經區會讓大陸製造變台灣製造!
目前經濟部無論本資或外資在台投資設廠開公司都必須向經濟部商業司和工業局開辦營業登記、工業登記,還要向財政部國稅局登記公司營利所得稅及從業項目,還有向一般律師事務所、會計事務所分別遞出相關的技術、商標等智慧財產權、專利權、商標權等文件向經濟部智財局申請,會計會處理公司帳本送往商業銀行、投募平台和財政部國稅局,勞動部會要求員工數量、工作時數、提高基本薪資、投入資本額是否成正比,如果沒有,就必須增加員工、輪班機制、休假時數、投入械具資本,如若不照將開罰,以上,對知名大企業商譽會有受損幾乎不敢,對中小企業來說,沒有那個屁股是不會吃那種瀉藥,兩者大部分都取向增加輪班機制和投入械具資本來補償公司營利成本。
經濟部也對大陸資本來台投資,是不能註冊營造、生產等相關事業或影響台灣出口外銷品質的從業別,也併禁止從第三地來台註冊之大陸資本,外資來台投資生產、營造必須符合台灣品質標準、聘僱人員與投入資本要符合台灣法規,查證外資來源會與當地國聯絡查詢該公司營運狀況和財務狀況以及申請過專利權、智財權等知識保護產權文見過,大陸假外資也會從第三地得知。
大陸來台投資都是電商、網路、運輸商和快遞,例如:順豐快遞。這也是大陸較擅長並能向海外擴張,再比如在台灣比較大的新加坡商的蝦皮即是。
所謂的自經區就是免關稅、免消費稅,大部分國家開辦此類的港口,外資和本資都只會做生產轉進出口的從業,並不會有太多經濟成長,只是解除勞動密集之失業率,並沒有帶來資本密集產業,而大部分包括台灣在內的審核部門都會納入上述申請手續和障礙,防止本土技術或製造遭到污染或貶低,自經區是屬非國土境內,大部分國家開辦此類的自由港也會搭配避稅港的功能,所以,要以台灣製造必須在自經區之外設廠開公司才能算台灣製造!
#歡迎各位轉貼分享!
#還有假新聞是不是要先關三天禁止使用手機三天呢?
#這叫作腦不行人也不行!
#非商學院的人不要置喙企業管理等相關知識避免又再誤導
#商學院不出聲社會學院的人真把商學院當塑膠的
https://www.facebook.com/276865115669253/posts/2197680663587679/
瑞助營造股東 在 Mobile01: 首頁 的八卦
Mobile01是台灣最大生活網站與論壇,報導範疇從汽車到手機,從機車到居家裝潢,還有相機、運動、時尚、房地產、投資、影音、電腦等領域,集合最多精彩開箱文與評測推薦 ... ... <看更多>
瑞助營造股東 在 大股東廖家老三跳票百億缺口互助營造急切割 - YouTube 的八卦
看更多鏡週刊影音→https://is.gd/R8M9v6國內 營造 業龍頭互助 營造 廖家,驚傳第二代老三廖年毓跳票。本刊調查,他經營的豪昱 營造 、互立機電過度擴張,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