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山99種看見(57)
這一天,老貓帶大武山下的鄉下人,我,來到河邊,從青青河畔草的角度看台北這個比較大的小鎮。
22歲爬主峰高3492米的大霸尖山時,我就知道,在大霸尖山南方不遠處有兩個高峰,3524米高的品田山、3438米高的布秀蘭山,兩個高峰之間流下的山泉,蜿蜒北走,越走越寬,最後匯入大海,這就是淡水河。
後來鄉下人來到台北,發現台北竟是個沒有「河流感」的都市。人們的市民意識裡、日常生活裡、美感經驗裡、浪漫情懷裡、黎明初醒的夢裡,沒有河流。
水利專家李鴻源和工程專家歐晉德讓我明白了原因。
為了防水,158公里長的淡水河,建了150公里的堤防、47公里的護岸。
而且,防水意識超出一切,大台北防洪用的是200年頻率洪水作為設計保護基準,預測最大洪水量是2.5萬秒立方公尺。黃河的200年頻率不過2.3萬秒立方公尺,相對之下迷你的淡水河用的防洪基數比黃河的洪水量還大。
台北市區範圍裡,到2015年護岸長度已經建了6.5公里,有些堤防高達7公尺。
台北不是河流城市,是高牆圍城。人根本就看不見河,怎麼會夢見河水的光影流動呢?
1987年琳恩颱風在台北的累積雨量超過800毫米,人們驚嚇。1996年賀伯颱風兩天就下了1840毫米;2009年的莫拉克颱風,三天內超過3,000毫米的累積雨量。
氣候變遷,雨量的未來更深不可測。河岸的牆,可以一直、一直、一直加高上去嗎?
我們把原來需要吞吐呼吸的土地,都拿來用房子壓住了,那沒法呼吸的土地,被迫以洪水暴衝的方式呼吸,然後我們就建越來越長的堤防、越來越高的護岸⋯⋯哎,這暫時美麗的青青河畔草,怎麼這麼讓人不安呢⋯⋯
#大武山下龍應台
(攝影:陳世斌)
「琳恩颱風」的推薦目錄:
- 關於琳恩颱風 在 龍應台 - Lung Yingtai Facebook
- 關於琳恩颱風 在 報時光UDNtime Facebook
- 關於琳恩颱風 在 時代力量新北黨部 Facebook
- 關於琳恩颱風 在 Re: [統計] 台灣日雨量破千紀錄一覽- 看板TY_Research 的評價
- 關於琳恩颱風 在 【歷史上的今天-1025】琳恩颱風讓台北變成聚水盆-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琳恩颱風 在 【歷史上的今天】1987.10.25_琳恩颱風災情基隆河沿岸大淹水 的評價
- 關於琳恩颱風 在 寫在琳恩之前--秋颱的教訓- ty_research | PTT學習區 的評價
- 關於琳恩颱風 在 [請益] 請問求恩颱風| TY_Research 看板| MyPTT 網頁版 的評價
- 關於琳恩颱風 在 [問卦] 納莉颱風當年到底有多嚴重???? - Gossiping 的評價
琳恩颱風 在 報時光UDNtime Facebook 八卦
【62年前的最美橋梁】#猜猜這是哪座橋
臺北市主要腹地由河流環繞,對外交通大多仰賴橋梁串連,許多橋梁擁有豐富悠久的歷史底蘊,卻也總在都市發展需求下被迫「改朝換代」,使得舊時風貌再不復見。
作為日本時代銜接「敕使街道」(今中山北路)與臺灣神社(今圓山大飯店)的明治橋,修建於1901年,最初為鐵製桁架橋,1927年即因坐落於劍潭山與基隆河畔的優美景色入選臺灣八景,為第一代明治橋。
第二代明治橋則落成於1933年,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欄杆由花崗岩砌成,橋頭及橋尾的兩側各有一座燈柱,整體造型溫潤典雅,是當時工藝美學的一大成就,因與週遭的山青水秀相得益彰,被許多人認為是臺灣史上最美的橋梁。
戰後明治橋改稱中山橋,隨著通往士林、北投、大直、內湖的交通運量不斷增加,在歷經多次整建後已逐漸失去初始風貌,而拆除重建與文資保護的聲音也不斷拉扯,直到2001年因納莉颱風造成大臺北地區嚴重水災,基隆河整治與中山橋議題再度浮上臺面,前臺北市長馬英九終以「影響水利」為由,宣布拆除橋梁,並允諾將易地重建。
然而十九年過去了,拆除後的明治橋被分割成435塊,堆放於再春游泳池舊址,如何協助它重現風貌,至今仍無定論。
#中山橋 #明治橋
#文化是一座城市最美的景色
#希望能看到明治橋再現風華
#報時光UDNtime
來源:聯合報
日期:1959/9/14
攝影:陳維在
圖說:專以淡水河、基隆河一帶開辦遊艇業務的金龍輪船公司,於十四日上午在台北市中山橋堍的該公司臨時碼頭開航。
歷史新聞
【1998-11-06/民生報/22版/都會焦點】
中山舊橋 古蹟與防洪之爭
公安為由除之後快 緬懷古蹟極力捍衛
如何兼顧 亟待專家提供解決之道
【記者鄭朝陽╱專題報導】台北人要不要拆除中山舊橋,最近又成為熱門話題,有人拿公共安全為由想要除之而後快,有人則緬懷古蹟的歷史價值極力捍衛。中山橋未來的命運未卜,但回憶這座橋梁的歷史與存廢之爭,卻也凸顯出台灣對歷史文化保存的無力感。
坐落於中山北路、橫跨圓山基隆河的中山橋,至今已有近66年歷史。這座橋最早建於民國3年,當時還是一座鐵吊橋,民國19年,改建為三孔的混凝土拱橋,並於民國22年完工,成為台灣第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橋梁。
由於完工當時正值日據明治時期,因此該橋又稱為明治橋。橋的總長度有120公尺,寬17公尺,護欄以精磨的花崗岩砌築,配有復古式的青銅路燈,是一座典型的和式橋梁,也是聯絡當年圓山台灣神宮的前站。到了民國57年,為了紓解日益增加的交通流量,橋面拓寬為23公尺,並畫設有四線快車道、兩線慢車道及兩側的人行道。
工程界盛讚中山橋的施工品質與典雅的造型,使它曾經擁有全台造型最優雅橋梁的美譽,後來北二高碧潭橋也採取類似的復古設計。
老台北人可能都不陌生,早年的中山橋下,基隆河是脫了衣就可以下水游泳的好地方,拱橋的造型搭配搖櫓而過的扁舟,勾勒出一幅優閒的人間意境。不過,隨著上游的開發腳步日漸加快,以及政府長期忽視河道的疏濬,基隆河開始砂淤穢塞,河岸兩旁的雜草取代了親水的空間,慢慢地,荒蕪的景象掩蓋了上述記憶,橋面的青銅路燈、精心設計的鳥居,也因為拓寬工程而消失殆盡。
中山橋因位處圓山的急彎,歷年來發生多起中山北路南向北行駛的車輛,因超速無法轉過橋頭彎道,導致越過車道中心線及對方的來車道,撞斷對面的護欄而墜河,因此一度有「奪命彎道」與「奈何橋」的惡名。
事實上,當年的中山橋也是一條「迎賓道」,每當外國元首來訪,車隊經由中山橋出入圓山飯店時,中山北路就會採取快車道淨空的管制措施,而國賓車隊就行駛在道路中央的雙黃線上,這也就是當年橋面沒有設置中央分隔島的原因。後來因為飛車墜河事件層出不窮,經由媒體輿論深入檢討原因之後,才由台北市政府增設了相關安全設施。
民國76年琳恩颱風來襲,造成汐止地區與台北市東區嚴重淹水,此時的中山橋上、下游水位差僅有1.6公尺,雖然沒有斷橋及洪水溢堤,但在水理上及工程風險上,中山橋已被認定為一座相當危險的橋梁。因此,考量二百年的洪水頻率,拆除中山橋、另建新橋的呼聲響起,新建的中山二橋在民國83年7月完工通車,至於舊橋的拆除原本也要同步展開,但適逢市長選舉而遭延宕,加上藝文界為中山橋請命的舉動,也為其存廢投下變數。
陳水扁打敗黃大洲獲選市長,新市府便針對中山舊橋的拆除委託台大教授許銘熙等人組成專案小組進行研究,研究結果,拆橋可確保二百年洪水頻率的要求,但若採取相關替代方案,例如將中山橋到南湖大橋的堤防加高2.1公尺、在圓山設分洪道及活動擋水牆等水工配合措施,加上在南湖大橋設置攔汙設施,可有效紓解中山橋的疏洪瓶頸,但不必拆橋的代價卻高達數億元,比新建一座橋梁的造價還要高;最後陳水扁市長仍裁示保留中山橋,但上述替代方案所需經費,應審慎評估其經濟效益。
雖然市長以古蹟看待中山橋,但台北市民政局在完成古蹟評定之後,至今仍未公告,以致惹來經濟部水資源局多次要求拆除的爭執,公共安全與古蹟孰重,也成為中央與地方角力的關鍵。
橋是可以跨河通行的道路,尤其是中山橋連繫了圓山文化觀光帶的建築,如市立美術館、兒童育樂中心、圓山飯店、救國團青年活動中心、忠烈祠、故宮博物院等,如果拆了,等於截斷了這個觀光帶的步行系統,值得考慮,如何兼顧防洪與經濟效益,亟待專家提供解決之道。
琳恩颱風 在 時代力量新北黨部 Facebook 八卦
灑花~第 10 選區 今天推出市議員啦~😁
黃智姍 溫暖傾聽・勇敢改變
參選 汐止、金山、萬里區市議員
----------------------------------------------------
「溫暖傾聽・勇敢改變」
『在地女兒黃智姍』
參選新北市第十選區市議員
今(2018)年7月2日,新北市第十選區(汐止、金山、萬里區)議員參選人黃智姍於立法委員黃國昌汐止服務處召開參選記者會。記者會由時代力量新北市第三選區市議員參選人陳志明主持,時代力量執行黨主席也是在地的立委黃國昌、時代力量立法委員洪慈庸、余忠正醫師、汐止伯爵山莊主任委員吳仁志共同出席。非常多的在地鄉親、團體與台北市第二選區市議員參選人蕭新晟、基隆市第五選區市議員參選人陳薇仲也蒞臨現場共襄盛舉。
記者會開始,時代力量執行黨主席黃國昌便幫黃智姍議員參選人披上象徵勝選的參選戰袍,也代表著黃智姍將正式代表時代力量上陣。隨後,黃智姍如同時代力量其他議員參選人,簽署「堅持改革的五大保證承諾書」,這是黃智姍與時代力量對台灣人民最深的保證。
在簽署承諾書後,黃智姍參選人發表競選宣言。首先黃智姍向大家報告,將代表時代力量,參選新北市第十選區,汐止、金山、萬里區市議員。因為工作的關係,認識了很多在地的朋友們,聊天的過程中,總會聽到大家對地方發展沒有隨著縣市升格有所提升的埋怨。黃智姍提到汐止增設匝道新北市政府卻遲未將可行性評估送出;金山市地重劃開發,新北市政府卻完全沒有聽進民意,執意照原計畫進行;以及去(2017)年萬里淹大水圓潭溪勘災新北市朱立倫市長未能掌握實際地方狀況。這些案例在在顯示新北市政府在升格後的八年間,對地方發展的不關心及不作為。
黃智姍表示,像這些問題都不是一個立法委員就能完全解決的。有了中央的協助,地方當然更應該動起來。很遺憾,新北市政府跟地方市議員彷彿當沒聽見。面對擺爛的市政,人民所選出的市議員,不但不能即時反應地方上的需求,也無法拿出專業的問政替人民監督把關,更離譜的是有些市議員連基本的操守都讓人民失望。看著孕育自己與鄉親的家鄉淪為家族、派系搓圓仔湯,發展政治事業的所在,令黃智姍相當心痛。
黃智姍說道,她要重新搭起人民與新北市的溝通橋樑,彌補起過往人民與政府間斷裂的信任關係。這不只是她一個人的選舉,她要邀請每一位汐止、金山、萬里的鄉親勇敢站出來,改變那個讓我們失望的過去。同時她很感謝家人與朋友的支持,也很感謝國昌委員跟時代力量的夥伴,鼓勵她勇敢站出來為地方發聲。黃智姍更向人民保證她來自基層,未來她會傾聽鄉親們的需求,努力推動地方建設。黃智姍說,她的勇敢需要大家的支持,大家與她一起努力來改變我們的未來!
時代力量執行黨主席黃國昌首先向今天到現場熱情的鄉親們致謝,感謝大家來給智姍溫暖、加油。現場的鄉親之所以會來,是因為智姍的關係。智姍是汐止在地的女兒,在擔任服務處秘書之前,熱心公益的智姍便積極參與地方的大小事務,汐止區五十個里的里長沒有一個不認識智姍。智姍穿梭在汐止大小公益活動中的身影,讓每一個民眾都印象深刻。黃國昌也提到,儘管時代力量專注於立法院內的工作,但在地方的服務上也從未因此停止過。在服務的過程中,時代力量深刻了解,要創造地方的改變需要中央地方齊心協力。黃國昌表示,2016年就任立法委員後,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新北市政府拜訪朱立倫市長,並向朱市長拜託希望往後建設不要分黨派、不要分顏色,要將人民的福利放在第一位。當下雖獲得了朱市長的應允,並給了明確的承諾。然而很遺憾,許多需要中央地方協力的建設,卻在中央完成爭取後,後續推動的過程中屢屢受到阻力,有一些更甚至只缺了臨門一腳。
黃國昌說道,智姍未來會成為時代力量新北市議會黨團的成員,並會與其他在新北市優秀的議員參選人組成一個理性、堅強的監督團隊,這點是毋庸置疑的。但智姍的參選,代表著一個更重要的意義,是在汐止、金山、萬里這片土地上,會有一個議員不會去牽扯地方利益、不會去包工程並把所有議員補助款公開透明讓人民來檢視。廉能的政治須由地方開始打造,而智姍就是最好的人選。最後黃國昌提到,非常感謝智姍願意相信時代力量,並加入時代力量,為打造新的地方政治一起盡一份心力。懇請汐止、金山、萬里的鄉親給智姍和時代力量一個機會進入新北市議會,時代力量絕不會讓大家失望。
時代力量立法委員洪慈庸表示,今天相當高興來到汐止替智姍加油,並認為智姍是一個相當溫暖的人。洪慈庸談到,女性從政其實是相當不容易的,自己和智姍相似,過去都有自己的家庭、朋友與生活,然而為什麼選擇站出來走上政治這條路呢?就是因為對政治現狀不滿、與對地方發展的擔心,所以決定站出來改變。洪慈庸提及相當感謝智姍願意承擔這樣的責任與挑戰,並相當能體會從政的不易。在欠缺資源的情況下,能夠勇敢站出來是真的相當辛苦的。改變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絕對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完成。若只坐在家裡,改變是不會成真的,期許智姍用她的溫暖帶來改變,捍衛人民的權益,溫暖的傾聽必然會能改變一切。
汐止的大家長余忠正醫師表示,汐止最心心念念的汐止民生線,因為新北市政府的關係遲遲未能看見。現在改變的時機到了,率直認真的時代力量所提名的黃智姍議員參選人,就是汐止未來最好的答案。過去幾年中國國民黨在這區的議員席次太多了,應該換人做做看。有一首歌叫「我的未來不是夢」,年輕世代的年輕人應該要站出來了,要實現理想,要美夢成真,現在正是時候。年輕人要實踐政治,腳要踏出來,更要出來用手投票,才不會再噩夢連連。
汐止伯爵山莊主任委員吳仁志表示,今天站出來,是因為我們捨不得,捨不得好山好水的汐止,因為藍綠長期分治,只注重政治資源的分贓,沒有長期規劃汐止的發展,造成汐止成為後段班,只適合放牛的放牛班。汐止在新北市升格成直轄市後,未見發展,反而被忽略,被排擠三環三線,唯獨民生汐止線沒著落。朱立倫的口號,對汐止人而言,應該改成「三環三線,老是脫線」。吳仁志說,他對汐止有很深的情感,琳恩颱風時他正在服役,所屬單位分配救災,目睹汐止災情慘重,覺得國家對不起汐止。之後的納莉、賀伯颱風又讓汐止重創。拜政黨輪輪替之賜,才有員山仔防洪計劃,如果沒有政黨輪替,不會有人體恤汐止。如果沒有政黨輪替,不會有政黨資源關注汐止。如果沒有政黨輪替,汐止沒有未來。我們要打打破藍綠分治的現況,讓國昌委員在中央立法院的努力及時代力量一條鞭的認真經營之中,讓未來的汐止、金山、萬里,能有正常的發展。
各方推薦結束後,主持人與黃智姍議員參選人、黃國昌主席、洪慈庸委員、余忠正醫師、吳仁志主委以及全場民眾共同呼口號,「溫暖傾聽 勇敢改變 在地女兒 前進議會」,全場歡聲雷動,黃智姍也將承載人民的託付在年底進入新北市議會,一起為汐止、金山、萬里的未來努力。
陳志明 三蘆新世代
陳薇仲
蕭新晟海歸內湖南港
圖片出處:https://udn.com/news/story/10958/3230138
琳恩颱風 在 Re: [統計] 台灣日雨量破千紀錄一覽- 看板TY_Research 的八卦
整理如下 有缺的請各位版友補上
1.宜蘭新寮_水利局 1672.6mm -> 1967.10.18 解拉颱風和東北季風共伴
2.宜蘭天埤_台電 1385.0mm -> 1974 10/11 貝絲颱風和東北季風共伴
3.宜蘭圓山_台電 1368.0mm -> 1974 10/11 貝絲颱風和東北季風共伴
4.花蓮大觀_水利局 1361.2mm -> 1973 10/9 娜拉颱風和東北季風共伴
5.宜蘭山腳_台電 1350.0mm -> 1969 10/2 芙勞西颱風和東北季風共伴
6.花蓮綠水_台電 1256.0mm -> 1994 7/10 提姆颱風
7.宜蘭天埤_台電 1250.0mm -> 1973 10/8 娜拉颱風和東北季風共伴
8.花蓮溪畔進水口_台電 1137.0mm -> 1997 8/29 安珀颱風
9.台北竹子湖_氣象局 1135.5mm -> 1987 10/24 琳恩颱風和東北季風共伴
10.屏東泰武_水利局 1127.0mm -> 1934 7/19 低氣壓or西南氣流
11.花蓮綠水_台電 1126.0mm -> 1997 8/29 安珀颱風
12.宜蘭山腳(高地)_台電 1125.7mm -> 1969 10/2 芙勞西颱風和東北季風共伴
13.屏東新瑪家_水利署 1119.0mm -> 2007 8/13 熱帶低氣壓北上引發強烈西南氣流
14.屏東泰武_水利署 1096.0mm -> 2005 7/18 海棠颱風
15.花蓮達美多_台電 1095.0mm -> 1973 10/9 娜拉颱風和東北季風共伴
16.嘉義阿里山_氣象局 1094.5mm -> 1996 7/31 賀伯颱風
17.屏東阿禮_水利署 1084.0mm -> 2005 7/18 海棠颱風
18.花蓮天祥_氣象局 1051.0mm -> 1997 8/29 安珀颱風
19.嘉義竹崎_嘉南水利會 1050.0mm -> 1945 9/3 海倫颱風
20.桃園巴峻_石門水庫 1044.0mm -> 1963 9/10 葛樂禮颱風
21.宜蘭土場_氣象局 1042.0mm -> 2001 9/17 納莉颱風
22.花蓮布洛灣_氣象局 1036.5mm -> 1997 8/29 安珀颱風
23.屏東新瑪家_水利署 1030.0mm -> 2005 7/18 海棠颱風
24.宜蘭土場_水利署 1011.0mm -> 2001 9/17 納莉颱風
25.屏東尾寮山_氣象局 1010.0mm -> 2005 7/18 海棠颱風
26.屏東瑪家_氣象局 1007.0mm -> 2007 8/13 熱帶低氣壓北上引發強烈西南氣流
27.宜蘭大元山_台電 1002.0mm -> 1977 9/22 黛納颱風和東北季風共伴
28.雲林梅林_雲林水利會 1001.1mm -> 1959 8/7 熱帶低氣壓_87水災
嘉義石磐龍_氣象局 ???? 2008 9/14 辛樂克颱風
-----
有缺的請各位版友補上@@
今晚應該要補上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2.47.22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