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實地覺察和接納,永遠是消融負面情緒的最好方法。
每一種疾病都是一種表達,當我們壓抑一些東西,不允許它在心理和靈性層面表達時,它會通過身體而表達,這就是身體的疾病。可以說,每一種症狀,都是一部分自我在說「不」,但我們不傾聽這種訊息,最終不得不通過破壞性的方式來表達。
絕大多數的心理問題都是因為忽視乃至扭曲了自己的內心體驗。內心的力量是最強大的,當我們過於在乎別人的看法時,我們就喪失了自由,自我的力量也就越來越弱,最後變得對外界的變化過於敏感。
真誠有兩層含義,一種是所說的和所想的一致,叫不欺人;一種是所想的和所體驗的一致,叫不自欺。前一種很容易做到,後一種就不容易了。之所以有這樣的局面,或許是我們太依賴頭腦,而頭腦容易自欺。
取自《身體知道答案》
************************************
各位朋友,早安:
這本書從身體的角度切入,談情緒、談接納,這也可以參考昨天的直播。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674395989999180
身體是我最近很在意的事,這一年來也分享了不少類似的書。但這一本書,我特別推薦,因為作者把身體跟心理連結得相當緊密。
很多時候,我們活在頭腦裡,而不是身體裡。然後,讓身心失連,空虛、無力感叢生。
舉個例子,為了達成他人期待,我們拼命努力。然而,這不是我們真心想做的事,身體拼命抗拒,儘管我們一直想用頭腦說服自己,這便是自欺。
「人總是受困於頭腦認知,被社會的價值體系綁架,因此很容易與身體的認知產生斷裂,潛意識的抵抗而不自知,而忽略了身體本身。其實,我們的身體就知道內心的答案,歡樂與痛苦,都必然要有身體的參與。」
以我自己來說,常以情緒為訊號,去進一步把身體反應收納進意識裡。但作者從身體切入,這路徑更直接,身體不再那麼遲鈍,情緒的流動便更是自然。
摘文是我寫的序,用一篇常見的故事情節,帶著我們稍稍看到身心間失連的處境。覺知到,便走向接納,理想我與現實我的差距,就可以慢慢靠近。
換一種說法,這便是讓自己「完整」,或者「平衡」。祝願您,真誠面對自己的身體,看清那些自欺!
************************************
允許自己的感受在身心中自然流動
【文/ 洪仲清】
曾經有朋友跟我討論他每周返家看媽媽的心情,相當糾結又揪心。
母親幾乎是以單親媽媽的狀態,養大他們家三個孩子。他是最小的兒子,大哥早早獨立,二姊叛逆,就只有他最貼心,也從小受盡媽媽疼愛。
成年之後,媽媽跟大哥大嫂住在一起,他獨自住公司附近。既然經濟能力有限,那就「每周找一天去陪伴媽媽吧」,這是他的承諾,也是執行了好幾年的習慣。
可是,每次跟媽媽相處,媽媽總是抱怨大哥大嫂都不聽她的話。話題一轉,就是開始給他「善意的教訓」,教導他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要他多賺點錢,以後媽媽可以投靠他。
老話重複N遍,媽媽不太了解他的職場,講出來的話他只能附和,稍有反駁就吵架,這些都讓他壓力很大。想到要回去看媽媽,腳步沉重又感覺疲憊。
我跟他討論:「有沒有什麼時候沒回去看媽媽?」
「公司忙不過來的時候」,他回想,「有幾次會隔一個禮拜才去看她……」
「你會期待嗎?」我問他。
他似乎是裝傻:「期待什麼?」
「期待可以不用回去啊?!」
他緩緩點頭,但表情凝重。對他來說,這種期待便是不孝,辜負了從小到大媽媽的付出。他的觀念是,如果連陪伴媽媽都做不到,那是忘恩負義!
簡單來說,他一直因為自己的情緒而自責,他的想法不允許他因為不回去看媽媽而感覺輕鬆。他的想法跟情緒在打架,再進入更深的內在,他不捨媽媽人生的艱難,希望自己不要成為像爸爸一樣的負心漢。
套用這本書的說法,這個小兒子是切斷自己跟身體的連結,只想活在頭腦裡面,但靈魂開始枯竭。他把自己卡住了,成了自己的受害者,生命因此越來越不自由。
如果他看過本書,或許能更早重拾自己感受的能力。知道心中對媽媽有愛、有不捨,都是感受。專注感受自己的身體,脫離我們長久習慣的頭腦,或許會有短暫的失控感。有感受不是罪,願意用身體體會,那是跟自己連結。願意把內在的感受誠懇表達出來,那是試著跟對方連結。
他願意跟媽媽連結嗎?他願意從自己開始改變,然後帶著媽媽走出充滿抱怨的生活,一起邁向寧靜喜悅嗎?
這顯然不是很容易,但他找到了方向,放下了過於僵化的道德觀。先從尊重自己的感受練習,然後帶著真誠,溫柔傾聽媽媽的失落,那便重新開始的契機了。
.
以上文字取自
身體知道答案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0295
.
5/2 台中免費公益講座_如何陪伴與傾聽孩子的情緒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853315441996/
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5/30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理想我 現實我」的推薦目錄:
理想我 現實我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別讓自己活得這麼累
朋友告訴我,他沒辦法跟自己和好。他不喜歡在職場中,因為忌妒而在背後說同事壞話;他不喜歡,自己沒辦法好好跟家人相處,特別是媽媽;他不喜歡,他一直想找人依賴…
他一邊講,我一邊想到現實我與理想我之間的戰爭,那種我不喜歡另一個我的深層痛楚。
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做人處事的教育,讓我們學習給自己描繪不同的面具,然後看場合戴上。見到長輩要有禮貌,跟同事相處要和善,最好什麼事都自己來,別給別人找麻煩…
如果是男生,不要輕易表現害怕,不然容易被看不起。如果是女生,別太常發脾氣,惹人同情、扮演受害者是比較好的選擇。
有時候,我們會忘了為什麼該戴面具。或者,我們過於習慣一個面具,忘了面對自己的時候,面具該卸下來。又或者,我們的面具忘了換,戴錯面具讓我們在互動上產生了困難。
我們告訴自己,我們該以德報怨,即使同事對我們使壞。我們告訴自己,該喜歡長輩,即使長輩管得我們心煩。我們告訴自己,人不能想依賴,依賴會被背叛,那自己真是笨蛋。
我們不想對自己說假話,又不敢對自己說真話。最後,我們都不知道該怎麼跟自己說話了。
我們自己跟自己過不去,很多情緒卡在我們心裡。那麼不喜歡自己,變得理所當然。
我們在教育的過程中,我們很少被教導,怎麼面對社會化所產生的內在衝突。我們又誤以為,那些我們所不喜歡的部分,持續忽略,就能變成我們想要的樣子,十足地自作聰明。
為了生存,為了融入,我們在人前,還是要一直對自己說話,說那些符合禮貌的話。但是自己一人的時候,像是獨處、旅行、閱讀、喝咖啡…,就停止對自己反覆不斷的叨叨唸唸吧!
當我們停止對自己說話,那些應該、那些不喜歡,都放下來,別讓自己活得這麼累。我們心底會有聲音跑出來,告訴我們自己,我們所忘記的,自己原來的樣子是什麼。那麼,卡住的情緒才會漸漸被釋放,我們才能諒解自己,讓自己自由。
我們內化了常見的社會化模式,表現出自己不喜歡的樣子,就對自己處罰。我們不用一直代替別人來制裁自己,我們要回溯到生命很早期,開始一個一個解開打在心裡的結。
所以,我認識一些年輕人,也愛談教養。就算自己還沒孩子,但是他們能感受到,自己目前的狀態,跟自己小時候如何被對待有關。
於是,為了跟自己和好,他們在資訊更充分的現在,更快地回到自己生命的早期,重新翻找,自己為什麼跟自己說這樣的話?為什麼要用某種責備的方式,對自己說話?
我們不想跟自己持續戰爭,我們想要尋找和平之道。接受自己原來的樣子,清楚自己為何要戴上面具,在不同場合要帶什麼面具,那麼,和平的曙光,就在眼前。
----------------------------------------
《找一條回家的路》
博客來 http://ppt.cc/MlzTT
金石堂書店 http://ppt.cc/DhHA
誠品書店 http://ppt.cc/kdXG
【活動】超迷你短期心靈寫作成長班 7/4~8/8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73561472853466/
理想我 現實我 在 Free To Fly Facebook 八卦
【身體心像紊亂(body image disturbance)】
在爆炸式資訊及媒體散布的現今社會,生活周遭充斥著減肥瘦身及整形的資訊廣告,多數的女性都希望擁有模特兒般纖細的身材,並以外表來決定自己的優劣及價值。
然而,女性主義認為在這樣的社會文化氛圍下,「身體」已不再是女性自己的,是父權社會下男性定義的「審美標準」(邱珍琬,2006)。
她們無意識的接受社會加諸給女性的角色、定義與標準,盲目追求媒體炒作下的女性身體意象,殊無察覺這些訊息僅是在物化女性,使女性拱手讓出自己對美麗的自主權。
當「現實我」和內心的「理想我」有很大的落差的時候,就可能發生「身體心像紊亂」問題。
-
Photographer: Free To Fly
Special Thanks:Only shell
--
參考文獻(reference):
羅瑋嫻(民98)。暴食症患者的生病經驗與其家庭關係─一個結構取向治療的模擬框架(碩士論文)。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30551508579240524695
邱珍琬(2006)。女性主義治療理論與實務運用。台北市:五南。
理想我 現實我 在 理想我現實我社會我舉例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健康急診室 的八卦
2017年9月11日· 標籤: 臨床心理師, 自我差距理論, 真實我, 應該我, 理想我, KPI, 行動偏誤, ... 職場的焦慮往往來自於焦慮害怕,可能來自現實、自己預期或者他人 ...自我 ... ... <看更多>
理想我 現實我 在 工作很努力,卻感覺沒有前進?你該用「心理學」幫助自己! 的八卦
Nov 16, 2017 - 在我擔任臨床心理師時,常遇到很多上班族,因為對未來茫然而感覺到壓力。職場的焦慮往往來自焦慮、害怕,可能來自現實、自己預期或他人期待; ... ... <看更多>
理想我 現實我 在 理想我現實我社會我舉例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健康急診室 的八卦
2017年9月11日· 標籤: 臨床心理師, 自我差距理論, 真實我, 應該我, 理想我, KPI, 行動偏誤, ... 職場的焦慮往往來自於焦慮害怕,可能來自現實、自己預期或者他人 ...自我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