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那些老左鬥小左,小左鬥小雞,自由派打進步派,進步派抹自由派,突然很想贊同毛澤東說的「與人鬥其樂無窮」,尤其站在旁邊看更有樂趣。XD
身為一個20歲時比現在這些左青更傾的「封建退步父權你很國民黨保守派」,實在很想說喔,現在檯面上看到的那些實務左派,其實也沒多務實啦,講得很像實務才是真的。
嘛,各位現在所有看到的社會進步,跟這些當代左青一點狗屁關係都沒,是我們上一代人去努力帶領風向,然後我們這代從2000年後實踐了20年達成的結果。
為何?請問進步文青通常學歷怎樣。
去問任何一個學校教書超過20年的老師問,他每年遇過幾個全校第一名,手上教過幾個第一名,臉書上有幾個第一名現在在幹嘛?拜託,我們有的資料叫做統計,不是偏見,通常想去帶領這個社會往前進的那些進步派,絕大部分都有很厚實的文化資本以及社會資本,有一些還有經濟資本。
但其他那些掙扎求生的人呢?很抱歉,對於一輩子都當不了吹冷氣白領的人來說,他的希望就是小孩可以不要跟他一樣,你講其他五四三追求自我,沒多大意義。
美國選舉可以說是照妖鏡,把台灣整批左派切成三大陣營,一種堅持形而上虛幻理念的進步派,另一種維持偏社會主義傳統價值,還有一種守住言論自由等最基礎的自由派。每一派都說自己是自由派、真正的左派,而其他那些打砸搶的是進步派,跟自己無關,然後轉頭罵那些只講言論自由的人不夠與時俱進,堅持某些理念不能妥協。
老的鬥小的昧於現實,小的罵老的背棄理想,進步派說自由派已經極端民族主義右翼化,自由派說進步派都被共產黨滲透破壞。
拜託,就我來看有差嗎,使用的符碼跟膜拜的圖騰根本都一樣嘛!
我接著要講的有兩個,一個叫做教育大家都可以發光發熱,以及平權理念。我所遇過的學校老師,只要經驗超過10年的,或是有2間以上學校教學經驗的,幾乎都有類似的想法,細節有差但大體一致,那就是
「現在窒礙難行的東西講太遠。」
注意喔,不是行不通,是講得太遠,做的太少,結果反而有害。有害的面相有兩個,一個是太過堅持個體發展,結果老師動輒得咎,好像不鼓勵學生表現自我,就是錯的。另一個平權的更慘,現在的社會氛圍已經變成,不照理論走跟教書就不對,連教小朋友避險都是一種父權價值。
發光發熱,講得很好聽,現實就不是這樣,一個班級能未來發光發熱的有幾個?出了一個吳寶春,就鼓勵大家都去念餐飲科,有誰告訴大家餐飲科畢業後幾%會留下。
你現在去特力屋的燈具區,看看展示的燈泡,每一個都發光發熱對不對,特色在哪?那些為了燈泡發光發熱,需要去當燈座、銅線、螺絲的人,永遠陷入黑暗之中?
絕大多數的小朋友都很平凡,一輩子都做不出啥可以發光發熱的事情,當一個社會的小螺絲釘難道很丟臉?說白了啦,教了這麼久,看那些學長姊碎念,就知道幾十年來這些永續社運的人,根本都在扯淡。你教小孩要發掘自己的天分,擁有強大的自信,出去後才狠狠發現,原來自己一點都不特別,只是個凡人。
這種落差會有多痛苦?多少學生在臉書上,憤世嫉俗覺得自己發不了財、成不了名,都是政府跟這個世界的錯。各位知道這有多恐怖嗎?不肯扎實學習基礎能力,無論是工商技能還是學科理論,滿腦子都是只要自信就可以突破天元。
學長姐他們擋了20年,已經開始擋不住了,現在這批2x代的青年,連我之前教過的學生也開始出現這種傾向。越是成績好,但實際表現不如預期的,越會責怪這個社會,反倒那些老實承認自己很平凡的,過的自在愜意。不過他們這種表現,大概會被永續社運的人稱作被奴化。
嘛,整套燈具如果摔到地上,哪一個最先玻璃心碎滿地?發光發熱的那個嘛。
另一個,平權價值難道老師反對?沒人反對。那為何學校總是出現各種歧視言論,平權之路迢迢。這問題在哪?
扣掉少數真的就是不吃這套的老師,多半的情況是,依照情境教學,必然會遇到你闡述的內容,不符政治正確。
因為學生進到學校,就會帶來他社群的影響,中產白領學區的小孩,不需要你教,自然就對男女平權非常有概念,我們這些父母輩的,年輕時就已經不是傳統男女相處的態度。小孩從小耳濡目染,早就習慣,所以你講解更深入的概念,他們很容易體會。
反之,那些藍領勞工為大宗,甚至郊區偏鄉的地方呢?學生誰鳥你啊,你講的東西跟他從小到大見過的就是不一樣。然後這些學生,10個有8個會去技職體系,根本不會上大學,這輩子最後一次聽到平權理論跟行為的,就是國中。高職誰在管你講這些,全部都是同儕跟放學後的社群在影響。
有能力進行平權教育的公民老師,幾乎都在高中,還是頂尖高中,別說普及到高職,連一般高中都還沒塞滿。在這種情況下你去硬推各種理論上正確的概念,甚至是進步派那些完全不會被這些群體接受說法,學生當場就比你中指了,而且男女都比。
應然跟實然不一樣,我也知道這樣不對,但實際上台灣每年還在培育6-7成以上這種根本不想理你平權的學生,你的社會怎麼可能馬上扭過去?會覺得有改善,那是因為在我們念書的年代,只有1成的學生會接受,現在超過3成,進步300%很大了啦。
學校能做的上限,現在就是至少表面上不能出現歧視行為,但實際上要全部落實,沒辦法。
然後就有人開始滑坡,說「你不這樣做難道就那樣?」、「老師的責任不就是這樣?」
動輒滑坡很煩,再講一次,你那麼會教,自己去教,去那些生長在藍領學區、未改建眷村、老娶年輕外配很多的村莊,教教看就知道了。學生表面上贊同你,是因為老師有權威,私下根本沒鳥你,一樣依循傳統的邪惡父權體制,男女都一樣,例外的會離開這裡,不會留下。
輔導室人力就不夠,光是處理既有案件就煩死了,想要深入的進行平權教育,得要每一科老師都隨時帶入那個思維才可以。
所以很多你覺得的改變,不是因為社會整體變了,是因為在那個保守群落中,不想接受的就離開,還得離開的很徹底,來到都市比較可以找到自己人,簡稱同溫層變厚,所以你以為行得通,故1124大敗成這樣,還得解釋都跟進步價值無關。
我個人,以及學長姐的建議都很實際,你真的想增加這個社會對於平權的前進,還不是激進女權那種自助餐,麻煩下去教書,從小學開始。我們很多從小學接手上來的就歪了,連小學老師都沒有去做,中學最好扭的回去。
結果我們看到的是什麼?只想推個政策改變一切,沒人要下來做苦工。有老師碎念一句,就被酸一百句回去,好像你當老師就應該要做到,做不到就失職。老話一句,你自己來試試看,別囉嗦。別人早就知道這樣做會失敗,才不是因為保守退步不想聽你的。
我就提供點個人經驗,若你在中產白領較多的學區,可以直接切入現代平權的概念,但要拿實作去講,例如夫妻分攤家務的狀況,或是男女朋友交往是否AA制。一定要拿貼近他們生活經驗的說,讓他們略為討論,去思考其合理性,不然聽不懂,直接跳到後現代理論,全部噓你。
藍領勞工以及年輕外配為主的學區,你連現代平權概念講下去都會被比中指,學生直接嗆你。你得要拿生活狀況,像是家事都媽媽做合理嗎,結果錢都被爸爸拿去花,或是啥阿罵辛苦帶大你,阿公整天外面風流。類似這種看地方看狀況的去說,他們才會懂,在感同身受下去逐漸落實那一點點的平等。
各位猜猜看,我拿自己夫妻相處的經驗去說,這個地區的學生反應是什麼?「老師你好娘喔,怎麼這麼軟,要更有主見一點啊」。男女反應都差不多,但同樣的狀況拿去白領為主的學區,「老師你真是現代男性的表率」,或是「你怎麼會讓師母作家事啊,這太過大男人了」,等我自己都不知道該怎麼回的東西。
想嘗試一套標準用到底,然後現場的隨機調整都是錯的,那你自己去做。
套一位人類學學長的說法,人類今天的社會系統都是運作千百年的平衡,你要打破平衡都要付出代價,重點是誰要買單。
稍微改變平衡,多數人還可以接受,直接打破現有平衡,來推一個你自己認定的標準,就是被激烈反對,革命犧牲的通常都是那些所謂「最需要被幫助的人」。
最後還是苦勸這些亟欲改革現狀的青年,你們理念沒有錯誤,但做法錯的很徹底,那些所謂被奴化到不知道反抗的人,根本沒有被奴役,也不覺得自己有錯,他們只是依照自己的常識判斷,知道打破現有系統,自己會處在更加不利的位置上而已。
很多事情,你不下去體會,不會知道那個平衡的微妙,自以為是的敲碎所有舊時代的象徵,最終結果就會是文化大革命,中國人好幾代都道德虛無化,什麼壞事都會幹。
我最擔心的,不是我現在教的學生,至少到我退休前,應該都不會,而是大概30年後的社會。現在20出頭的年輕世代,在大學中普遍受到左派思想影響,對於習俗與傳統極為鄙視,而這些人在較保守的師範體系中已經出現,學校第一線也開始零星看到幾個新進教師,有這種傾向。
也就是,再過10-20年,高中以下學校很可能會有大量的激進左派思想教師,潛意識去毀壞舊有傳統,他們教出去的學生上了大學就會更極端。大概30-40年後,這些他們教出去的,將會成為國家社會的中堅份子,接著有整整兩個世代都會進入價值虛無化的狀態。
就跟美國現在的狀況一樣,今日那麼容易被滲透,40年前就種下此因。
凡事都要講成本、資源、時間,不相信這些數學,只相信自己是對的,那就會像我們知道的一個老笑話。
「你們怎麼會賠錢到倒掉,都沒有做會計嗎?」
左膠:「會計?這聽來很資本主義。」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報導者 The Report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是由英國策展人、知名影像研究學者大衛.卡帕尼(David Campany)所策劃,展覽從一張曼.雷(Man Ray)所拍攝的神祕灰塵照片出發,探索過去一世紀以來攝影與藝術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並且從人類文明發展與「小至居所、大至宇宙」的空間尺度,思考「塵」的各種隱喻,以及這些隱...
現代後現代當代 在 MissAnita 御姊愛 (徐豫) Facebook 八卦
#沒有網路就斷了姻緣路的年代 /御姊愛
假設你參與了一場聚會,大夥兒聊得正開心,此時有人拿出手機要幫大家拍照,然後說「我們加一下LINE或臉書,待會把照片傳給你們。」
此時你會:
1.拿出手機加LINE
2.拿出手機加臉書
3.拿出手機加LINE和臉書
4.抱歉,我沒有LINE也沒有臉書
答案123不足為奇,如果你是4,恐怕會先被驚呼取笑一陣,然後,姻緣恐怕就很難有你的份。(在女生的心裡,沒有LINE和臉書的男人不是太怪就是有鬼)
故事繼續前進,當晚你和一位心儀的女孩交換了LINE,並且為了更加了解對方也換了臉書,此時你還不知道,自己已落入千篇一律的通訊軟體愛情輪迴。
回家之後,你看著手機,想著是否應該主動傳訊息給對方,但又猶豫,才剛到家就傳簡訊是否會太猴急?如果問對方是否到家會不會又顯得太刻意?於是你決定先去洗個澡再說。
洗完後你上網估狗了一下「多久傳第一次訊息給喜歡的女生最好?」沒想到有很多專家說,最好不要當天傳,以免讓對方覺得你太心急,你邊滑網頁邊懷疑專家的話,擔心如果不馬上傳,對方可能不知道你對她有好感,但專家說的也貌似有幾分道理,在患得患失之間,你居然不小心睡著了。
第二天一早,你看到那個女孩昨晚在臉書上貼了聚餐照,但她只放了女生們的合照,有男生的大合照則完全沒貼,「是不是對當天的男生都沒有意思呢?」你心中糾結了一陣,決定豁出去,丟出第一個訊息,「哈囉,昨天晚上很開心認識妳,有機會再約~」
傳出訊息之後,你如同等待放榜的考生,不停地確認對方已讀了沒有,後來對方顯示「已讀」卻沒有回訊,你慌張地發現自己居然被已讀不回,於是你反覆看剛剛那句「哈囉,昨天晚上很開心認識妳,有機會再約~」,懷疑是不是那個「~」符號看起來太過輕挑,或「哈囉」應該打成Hello!或Hola!比較洋派。
直到兩小時後,對方回了一個笑臉貼圖,和簡單一句「好喔!」你才感覺全身的肌肉鬆弛,今晚可以好好睡個覺。
事實上智慧型手機全面進入我們的生活不過是近十年內的事,卻改變了人們的文化,包含戀愛的各種行為。
我們重新學習用新的平台(例如交友app)認識對象、學習新的調情禮儀(好比學習丟正確的表情符號和領悟原來呵呵不是真的感到高興)、學習適當的追求與被追求的Tempo(喜歡的對象就不要太慢回覆,不喜歡的對象就放個半天一天再回或乾脆不回)……只有談過老派戀情的六年級生才會獨自糾結「不回覆不會覺得很不禮貌嗎?」
美國喜劇演員阿茲安薩里曾經和社會學家針對現代愛情做了一些田野調查,並且把他的發現寫成《救救我的羅曼史(Modern Love: An Investigation)》一書,書中發現,現在八十幾歲的銀髮族們通常婚配的對象都住得離自己很近,要不是住同一棟樓或同一條街的鄰居,要不最遠頂多是隔壁村的誰誰誰。
這種現象對於當代年輕人來說顯得非常不可思議,透過交友網站我們可以認識本來在地理上永遠不會有交會的對象,例如台灣認識了北歐、西班牙認識了智利…透過網路平台,空間不再是阻擋人們相識的理由,於是同一棟房子或同一條街的愛情,反而浪漫得宛如神話。
科技使愛情的來源更多元,隨之而來的商業模式則讓愛情宛如商品般源源不絕的端到人們眼前。
2019年一份全球交友網站的統計資料顯示,美國的交友網站市場營業額已高達將近八億美元,全球前五名的交友網站市場分別為美國、中國、英國、印度和德國。預估在2023年時,全球將會有四億人口都是交友網站的會員。
為了搶攻這塊交友市場大餅,各家交友網站紛紛喊出「更精準的演算法」、「更貼心照顧某個族群」吸引用戶,平台之間也有獨特個性,主打年輕人的平台用刷照片的方式,極大化視覺的重要性;主打穩定婚姻為主的平台,則要求用戶填上上百題配對問題,以便為你配對到最適合的對象。
當然,當愛情成為一門好生意,周邊隨之緊抓人性的平台也就趁勢而起,線上包養網站主打「用錢買到戀愛感」便成為許多不想為愛情耗費心神、或不介意用肉體青春換錢的人的選項之一。
如果我們把愛情比喻為一種誕生物,若是過往面對面才可能發生戀愛像是自然生殖,那麼數位科技環境下的愛情,或許有點類似人工授精。儘管還是誕生了,但卻不太一樣,過程中經過一些科技、一些設計、一些演算、一些客製化,然後化原本的不可能為可能。
當代愛情表面上似乎解決了許多「不可能」,然而在海量的交友潛在機會下,許多人卻仍然維持單身或獨居。換句話說,在當代愛情裡,其實「找不到對象」並不是真的找不到對象,而是「找不到一個理想的、讓人願意深刻投入的對象」,與其說是沒得選擇,事實上是因為選項的可能性太多,而讓人更加遲疑自己內心所想要的。
這是一個對愛情來說,最好也最壞的年代。
因為在愛情之前,你更需要搞定你自己。
(出自2019年7月GQ,現代愛情專題,首篇)
👉收藏本期GQ雜誌: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R030075501?loc=P_0004_001
——
本期專題:
當GQ邀請我擔任客座主編策劃「現代愛情」這個主題時,我的腦海中出現了當代愛情的各種面貌,那是類似X-man的感覺,看起來像人,但又跟一般人類不太一樣,充滿了變異性;
現代愛情也是如此,表面上看來像是我們熟知的愛情,但卻又結合各種現代(或後現代)元素。
當我們滑著Tinder、Coffee meets bagle各類交友app時,已經回想不起梅格萊恩、湯姆漢克斯《電子情書》那個連上吱吱叫吵鬧數據機、戀愛從Email自我介紹起的情節,更不用說幾十年前買香水信紙寫情書,等著郵差騎打擋車送信的年代。
不一樣的時期,不同的形式,但,那卻都是愛情。
當我們邁向個體化社會,並遇上講求訂製完美的AI人工智慧時代,我們稱呼為愛情的那整件事,似乎也有了巨大的變化,伴隨社會對於愛情與婚姻的多種型態逐漸鬆綁,同性vs.異性,個體vs.雙人,真實vs.虛擬都成為現代愛情值得討論的面相。
這期「現代愛情」主題將會透過現象分析、問卷調查、個案故事和專家訪問從各種不同切角深度探討,在此也謝謝所有參與訪談的專家們(謝哲青、許皓宜、李明璁、海苔熊)以及樂於和我們分享愛情故事與個人經驗的受訪者。
企劃的現代愛情專題長達16頁,真心希望你們可以收藏這個月的GQ雜誌,非常精彩,連總編輯都這麼說。
#2019年7月號GQ現代愛情專題
#客座主編御姊愛
👉收藏本期GQ雜誌: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R030075501?loc=P_0004_001
(再推一次🤣)
現代後現代當代 在 MissAnita 御姊愛 (徐豫) Facebook 八卦
#沒有網路就斷了姻緣路的年代 /御姊愛
假設你參與了一場聚會,大夥兒聊得正開心,此時有人拿出手機要幫大家拍照,然後說「我們加一下LINE或臉書,待會把照片傳給你們。」
此時你會:
1.拿出手機加LINE
2.拿出手機加臉書
3.拿出手機加LINE和臉書
4.抱歉,我沒有LINE也沒有臉書
答案123不足為奇,如果你是4,恐怕會先被驚呼取笑一陣,然後,姻緣恐怕就很難有你的份。(在女生的心裡,沒有LINE和臉書的男人不是太怪就是有鬼)
故事繼續前進,當晚你和一位心儀的女孩交換了LINE,並且為了更加了解對方也換了臉書,此時你還不知道,自己已落入千篇一律的通訊軟體愛情輪迴。
回家之後,你看著手機,想著是否應該主動傳訊息給對方,但又猶豫,才剛到家就傳簡訊是否會太猴急?如果問對方是否到家會不會又顯得太刻意?於是你決定先去洗個澡再說。
洗完後你上網估狗了一下「多久傳第一次訊息給喜歡的女生最好?」沒想到有很多專家說,最好不要當天傳,以免讓對方覺得你太心急,你邊滑網頁邊懷疑專家的話,擔心如果不馬上傳,對方可能不知道你對她有好感,但專家說的也貌似有幾分道理,在患得患失之間,你居然不小心睡著了。
第二天一早,你看到那個女孩昨晚在臉書上貼了聚餐照,但她只放了女生們的合照,有男生的大合照則完全沒貼,「是不是對當天的男生都沒有意思呢?」你心中糾結了一陣,決定豁出去,丟出第一個訊息,「哈囉,昨天晚上很開心認識妳,有機會再約~」
傳出訊息之後,你如同等待放榜的考生,不停地確認對方已讀了沒有,後來對方顯示「已讀」卻沒有回訊,你慌張地發現自己居然被已讀不回,於是你反覆看剛剛那句「哈囉,昨天晚上很開心認識妳,有機會再約~」,懷疑是不是那個「~」符號看起來太過輕挑,或「哈囉」應該打成Hello!或Hola!比較洋派。
直到兩小時後,對方回了一個笑臉貼圖,和簡單一句「好喔!」你才感覺全身的肌肉鬆弛,今晚可以好好睡個覺。
事實上智慧型手機全面進入我們的生活不過是近十年內的事,卻改變了人們的文化,包含戀愛的各種行為。
我們重新學習用新的平台(例如交友app)認識對象、學習新的調情禮儀(好比學習丟正確的表情符號和領悟原來呵呵不是真的感到高興)、學習適當的追求與被追求的Tempo(喜歡的對象就不要太慢回覆,不喜歡的對象就放個半天一天再回或乾脆不回)……只有談過老派戀情的六年級生才會獨自糾結「不回覆不會覺得很不禮貌嗎?」
美國喜劇演員阿茲安薩里曾經和社會學家針對現代愛情做了一些田野調查,並且把他的發現寫成《救救我的羅曼史(Modern Love: An Investigation)》一書,書中發現,現在八十幾歲的銀髮族們通常婚配的對象都住得離自己很近,要不是住同一棟樓或同一條街的鄰居,要不最遠頂多是隔壁村的誰誰誰。
這種現象對於當代年輕人來說顯得非常不可思議,透過交友網站我們可以認識本來在地理上永遠不會有交會的對象,例如台灣認識了北歐、西班牙認識了智利…透過網路平台,空間不再是阻擋人們相識的理由,於是同一棟房子或同一條街的愛情,反而浪漫得宛如神話。
科技使愛情的來源更多元,隨之而來的商業模式則讓愛情宛如商品般源源不絕的端到人們眼前。
2019年一份全球交友網站的統計資料顯示,美國的交友網站市場營業額已高達將近八億美元,全球前五名的交友網站市場分別為美國、中國、英國、印度和德國。預估在2023年時,全球將會有四億人口都是交友網站的會員。
為了搶攻這塊交友市場大餅,各家交友網站紛紛喊出「更精準的演算法」、「更貼心照顧某個族群」吸引用戶,平台之間也有獨特個性,主打年輕人的平台用刷照片的方式,極大化視覺的重要性;主打穩定婚姻為主的平台,則要求用戶填上上百題配對問題,以便為你配對到最適合的對象。
當然,當愛情成為一門好生意,周邊隨之緊抓人性的平台也就趁勢而起,線上包養網站主打「用錢買到戀愛感」便成為許多不想為愛情耗費心神、或不介意用肉體青春換錢的人的選項之一。
如果我們把愛情比喻為一種誕生物,若是過往面對面才可能發生戀愛像是自然生殖,那麼數位科技環境下的愛情,或許有點類似人工授精。儘管還是誕生了,但卻不太一樣,過程中經過一些科技、一些設計、一些演算、一些客製化,然後化原本的不可能為可能。
當代愛情表面上似乎解決了許多「不可能」,然而在海量的交友潛在機會下,許多人卻仍然維持單身或獨居。換句話說,在當代愛情裡,其實「找不到對象」並不是真的找不到對象,而是「找不到一個理想的、讓人願意深刻投入的對象」,與其說是沒得選擇,事實上是因為選項的可能性太多,而讓人更加遲疑自己內心所想要的。
這是一個對愛情來說,最好也最壞的年代。
因為在愛情之前,你更需要搞定你自己。
(出自2019年7月GQ,現代愛情專題,首篇)
👉收藏本期GQ雜誌: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R030075501?loc=P_0004_001
——
本期專題:
當GQ邀請我擔任客座主編策劃「現代愛情」這個主題時,我的腦海中出現了當代愛情的各種面貌,那是類似X-man的感覺,看起來像人,但又跟一般人類不太一樣,充滿了變異性;
現代愛情也是如此,表面上看來像是我們熟知的愛情,但卻又結合各種現代(或後現代)元素。
當我們滑著Tinder、Coffee meets bagle各類交友app時,已經回想不起梅格萊恩、湯姆漢克斯《電子情書》那個連上吱吱叫吵鬧數據機、戀愛從Email自我介紹起的情節,更不用說幾十年前買香水信紙寫情書,等著郵差騎打擋車送信的年代。
不一樣的時期,不同的形式,但,那卻都是愛情。
當我們邁向個體化社會,並遇上講求訂製完美的AI人工智慧時代,我們稱呼為愛情的那整件事,似乎也有了巨大的變化,伴隨社會對於愛情與婚姻的多種型態逐漸鬆綁,同性vs.異性,個體vs.雙人,真實vs.虛擬都成為現代愛情值得討論的面相。
這期「現代愛情」主題將會透過現象分析、問卷調查、個案故事和專家訪問從各種不同切角深度探討,在此也謝謝所有參與訪談的專家們(謝哲青、許皓宜、李明璁、海苔熊)以及樂於和我們分享愛情故事與個人經驗的受訪者。
企劃的現代愛情專題長達16頁,真心希望你們可以收藏這個月的GQ雜誌,非常精彩,連總編輯都這麼說。
#2019年7月號GQ現代愛情專題
#客座主編御姊愛
👉收藏本期GQ雜誌: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R030075501?loc=P_0004_001
(再推一次🤣)
現代後現代當代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評價
《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是由英國策展人、知名影像研究學者大衛.卡帕尼(David Campany)所策劃,展覽從一張曼.雷(Man Ray)所拍攝的神祕灰塵照片出發,探索過去一世紀以來攝影與藝術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並且從人類文明發展與「小至居所、大至宇宙」的空間尺度,思考「塵」的各種隱喻,以及這些隱喻如何在攝影及視覺藝術的表現之中被探討及呈現。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展出的66組作品,以曼.雷這張神祕灰塵照片的一生(或說它的身分之謎)為主軸,廣納二十世紀前半段的航空偵測照、新聞照、明信片、前衛藝文刊物,以及二戰後至1960、70年代西方觀念藝術的影像呈現、繪畫與攝影交互辯證的作品,還有現代戰爭與災後的影像。展覽當中較為近期的作品,則多以當代藝術的觀點與創作方法,詮釋如今更為迫切的人類命題,或直指攝影行為與影像技術的重大轉變。
除了曼.雷和杜象(Marcel Duchamp)兩位藝術史上的大師外,《塵與時》展出多位攝影史上的重要人物與其代表作品,如渥克.艾凡斯(Walker Evans)於美國黑色風暴時期拍攝的中西部乾旱地景、東松照明拍攝核彈爆發後的日本景觀。愛德華.盧歇(Edward Ruscha)和約翰.迪佛拉(John Divola)則是把攝影帶入藝術行為的範疇。蘇菲.希斯黛雨貝(Sophie Ristelhueber)向「灰塵照」致敬的科威特沙漠空照圖,揭示了1990年代後戰爭影像由「現場」轉為其「後果」與「殘跡」的開端。錄像藝術家柯克.帕爾默(Kirk Palmer)與法國名導亞倫.雷奈(Alain Resnais)分別以詩意影像呈現戰後創傷絮語。展覽也不乏年輕攝影家的近期作品,如哈維爾.里巴斯(Xavier Ribas)、露易絲.奧茲(Louise Oates)探索政治經濟影響下自然與人文地景的變化,或是伊娃.史坦隆(Eva Stenram)模擬灰塵滋生過程所改造的火星地表照片,將微觀與巨觀視角交錯並置之作。
英國知名現代詩人艾略特(T.S. Eliot)在灰塵照曝光的同一年發表其著名的詩作《荒原》,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現代人的普遍心境,其中一行詩句即為展覽名稱的來源:「我要在一掬塵土裡讓你看見恐懼」(“I will show you fear in a handful of dust.”)。從拍攝的角度來看,曼.雷的照片貌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航空偵測照,最初刊登時的圖說就是「從飛機望出去的視野」,望下去是未知、遙遠,卻暴露在視線之內的一片大地。策展人卡帕尼發現了這之中的關鍵:二十世紀漸趨普及的攝影術不僅記錄,也同時預言人類文明的進步與毀滅。於是他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這張許久之前拍攝的奇怪照片,是否能憑藉它所涉及的一切複雜面向,標示著『現代』的開端?我們又是否能從灰塵的角度拼湊出一段歷史?」
攝影/余志偉
剪輯/余志偉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1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現代後現代當代 在 Polly玻璃窗 Youtube 的評價
TK 陳紫君近年的藝術創作圍繞動物與生命,可以說是後現代版的水墨畫創作,用簡單線條幽默出可愛有趣的動物創作,吸引到世界不同的收藏家追捧。近期還將他的作品生活化,印在水杯、電話殼等等;將他的藝術作品融入在生活當中。
訪問當中分享了養動物的喜悅與及收藏家對她的作品欣賞,敬請留意收睇。
陳紫君小姐(TK)在香港長大,在學時期到了蘇格蘭發展10年。2013年3月,陳紫君小姐與鍾臻智先生合作成立了香港齊亮畫廊(BLINK Gallery)。TK畢業於英國愛丁堡著名學府(Edinburgh Napier University)設計系碩士,其作品曾於英國倫敦、愛丁堡及威爾士、香港、新加坡、韓國、雅加達等多個地方展出,大受各地收藏家歡迎。TK現為蘇格蘭藝術家協會、香港聖安德魯社團、香港美術教育協會、The Hong Kong Highlanders 的會員。2017年,TK更入圍由英國文化協會舉辦的「英國傑出校友獎」。她的水墨近作「雄雞家族」以1,600新加坡元在三十三拍賣會(33 Auction) 售出。
http://www.blinkgalleryhk.com
#polly玻璃窗 #polly陳麗文 #麗文教室 #訪問嘉賓 #當代藝術家 #陳紫君 #水墨畫 #當代水墨畫 #動物創作 #十二生肖動物 #招財貓 #齊亮畫廊 #blinkgallery #畫畫
#創作 #畫展 #theorientbyphilipgold

現代後現代當代 在 Polly玻璃窗 Youtube 的評價
當代藝術家陳紫君
TK 陳紫君近年的藝術創作圍繞動物與生命,可以說是後現代版的水墨畫創作,用簡單線條幽默出可愛有趣的動物創作,吸引到世界不同的收藏家追捧。近期還將他的作品生活化,印在水杯、電話殼等等;將他的藝術作品融入在生活當中。
訪問當中分享了養動物的喜悅與及收藏家對她的作品欣賞,敬請留意收睇。
陳紫君小姐(TK)在香港長大,在學時期到了蘇格蘭發展10年。2013年3月,陳紫君小姐與鍾臻智先生合作成立了香港齊亮畫廊(BLINK Gallery)。TK畢業於英國愛丁堡著名學府(Edinburgh Napier University)設計系碩士,其作品曾於英國倫敦、愛丁堡及威爾士、香港、新加坡、韓國、雅加達等多個地方展出,大受各地收藏家歡迎。TK現為蘇格蘭藝術家協會、香港聖安德魯社團、香港美術教育協會、The Hong Kong Highlanders 的會員。2017年,TK更入圍由英國文化協會舉辦的「英國傑出校友獎」。她的水墨近作「雄雞家族」以1,600新加坡元在三十三拍賣會(33 Auction) 售出。
http://www.blinkgalleryhk.com
#polly玻璃窗 #polly陳麗文 #麗文教室 #訪問嘉賓 #當代藝術家 #陳紫君 #水墨畫 #當代水墨畫 #動物創作 #十二生肖動物 #招財貓 #齊亮畫廊 #blinkgallery #畫畫
#創作 #畫展 #theorientbyphilipgo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