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85了!
我從小只知道父母告訴我舊曆生日,那是農曆3月22日。在登記香港身份證那年,也許是鄰近新曆5月1日,因此就胡亂寫上那一天是我的生日。妻子女兒及朋友們都在5月1日為我慶生。後來有朋友幫我查到,我出生那年(1936年)的農曆3月22日,是新曆的4月13日。這以後,每年就過兩次生日,新朋友被告知是4月13日,老朋友還會跟我過5月1日。
近年最熱鬧的一次,是2016年4月16日,友人Felita 為我主辦的一次生日晚會,有數十人參加,大部分是年輕的新朋友,也有老讀者把二三十年前我主編的《七十年代》《九十年代》帶來作回憶。我那時的一些老同事也被我請來了。那是我八十歲生日。那年我出版了《世道人生之八十自述》一書。
不經不覺又過了5年,今天進入85歲了。5年前,我開始了《世道人生》的專欄,今年,我告別這專欄。
今天,我在實體上,一個人過;精神上,就把過去幾篇與生日有關的文章在這裡重刊,算是與讀友談天,一起過生日吧。
八十自述
(發表於2016年4月13日,已收入《世道人生之八十自述》一書中。)
我出生於1936年廣州。童年經歷戰前香港、淪陷的上海南京、戰後的上海北平,動亂中於1948年來了香港,在這裡穩定生活了68年。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給我更多,使我更愛。
在左派中學畢業,1955年進入親共出版社工作,在那裡得到知識的成長,1956年第一次在《文匯報》文藝版投稿獲刊登,從此走上編輯寫作之路,畢生沒有轉行。一個甲子了。
人生最大的改變是在1970年創辦《七十年代》(後改名《九十年代》)月刊,它開始時是一本左派背景的刊物,其後轉變成獨立的刊物。我也從一個服從中共領導的文化人,轉變成一個具獨立人格和批判精神的文化人。我創辦了這刊物,擔任總編28年3個月,實際上也是這刊物創造了我。沒有它,就沒有我的認識的改變,也沒有我下半生的事業,包括停刊後的寫作。
有黨派背景的報刊把報刊視為宣傳工具,講「立場、觀點、方法」,立場是第一位的。宣傳品不是以報導事實為主的媒體,不是監督社會尤其是監督掌權者的媒體,而是要把黨派的政治觀點和政策措施向讀者灌輸的媒體。辦《七十年代》之初,我向讀者宣示我們的理想雜誌,是「讀者是它的作者,而作者也是它的讀者」。也就是說,它不是由編輯組稿、作者寫給讀者看的雜誌,而是讀者和作者一起在那裏交流知識、經驗、見地和所聞所見的事實的雜誌。編者也是讀者、作者之一。我堅持開放園地,以文章的質素而不是以立場作選稿準則,終於不為左派所容;也因這主張,使雜誌緊貼時代,我的知識和思想也在讀者作者交流中不斷從自我反省得到拓展。卡爾·波柏的「批判精神就是科學精神」是我一生的座右銘。
在認識上固然需要不斷地糾正錯誤,但在明確媒體必須尊重事實、一切讀者關切的事都要如實報導,一切只要是充分說理的好文章都不拒絕刊登,這些基本價值觀卻必須堅持。由於在1970年自主決定報導海外的保釣運動,受到周恩來的關注,我也因此與中共香港工委有過比較緊密的聯繫。其後由於我100%堅守原則,而被掃地出門,但也因此給了我機會,去開闢獨立自主的媒體生涯。
「100%堅守原則,要比98%來得容易。」這是哈佛商學院教授Clayton Christensen的一句話。堅持100%,難關挺一下就會過去;堅持98%即表示你在名利權面前放棄自己2%的堅持,但放了2%就會繼續放,終於會變成一個沒有原則的人。
人生有許多時候要妥協,但既選擇媒體工作,那麼堅持不做宣傳工具就不能有2%妥協;堅持一切公眾關切的事都如實報導不能有2%妥協,寫政論須以事實為根據和忠於自己的認知也不能有2%妥協。就這樣,我見證了中國抗戰以來的變遷、文革、民運,台灣民主運動,香港則從九七問題出現到現在的所有階段,報導和評述這些變化幾十年。
父親送我的生日禮物
(發表在2019年4月9日的文章,記下對我人生最有影響的生日禮物,就是父親在我16歲生日時送的《魯迅全集》。)
「中國人向來有點自大。——只可惜沒有『個人的自大』,都是『合群的愛國的自大』。……『個人的自大』,就是獨異,是對庸眾宣戰。除精神病學上的誇大狂外,這種自大的人,大抵有幾分天才,也可說就是幾分狂氣……但一切新思想,多從他們出來;政治上、宗教上、道德上的改革,也從他們發端。所以多有這『個人的自大』的國民,真是多福氣!多幸運!」「『合群的自大』,『愛國的自大』,是黨同伐異,是對少數的天才宣戰;——至於對別國文明宣戰,卻尚在其次。他們自己毫無特別才能,可以誇示於人,所以把這國拿來做個影子;他們把國裏的習慣制度抬得很高,讚美的了不得;他們的國粹,既然這樣有榮光,他們自然也有榮光了!……所以多有這『合群的愛國的自大』的國民,真是可哀,真是不幸!」
這是現代人寫的文章嗎?不。這是100年前,1918年11月15日魯迅發表在《新青年》的文章〈隨感錄三十八〉,後收入他的文集《熱風》中。
摘錄這小段文字,就明白為甚麼魯迅的時論文章在今天讀來都不覺過時,也明白為甚麼這位在延安時期備受毛澤東稱道的作家,他的小說、雜文近年在中共國的教科書中不斷被剔除了。中國歷代的專制政權,都是植根於這種「合群的愛國的自大」中,也利用這種「自大」去凝聚民眾的奴性,經久不息,延綿至今。
1952年我16歲生日那一天,我父親送了一套《魯迅全集》給我作生日禮物。他那時約略知道我喜歡看文學著作,在學校的中文作文成績也較好。這套全集我一直保留到現在,許多本都佈滿蟲蛀的痕迹,紙頁也有點脆了。
這套《魯迅全集》是中華民國27年6月15日初版,民國37年12月15日三版的版本。民國27年是1938年,魯迅去世後兩年。全集20冊,前十冊是他的著作,後十冊是他的譯作。
父親送我時,大概沒有想到,這套全集是我思想和寫作的瑰寶。我至今仍然感懷父親給我這個畢生受用的禮物。我通讀了全集前十冊,後十冊的譯作讀了一部份。
魯迅舊學根底深厚,又留學日本,博覽西方文學和思想論述,在他的小說和雜文中,有傳統文化的底蘊,西學的淵源,和針砭時弊的邏輯思維。後來認識雜文家羅孚先生,他說他是吃魯迅的奶長大的。我想我也是。我甚至認為,只通讀魯迅,就兼具國學與西學的基本認知,和一定的寫作能力。
文革時中共把所有的中外文化都批判為「封、資、修」,但因毛澤東曾經極力推崇,因此香港左派書店除了大量毛著之外,還有魯迅著作。我這時期又把魯迅所有的小說和雜文再讀一遍,並寫過一本叫《和青年朋友談魯迅》的書,編輯過他的語錄。魯迅晚年參加中共幕後領導的左翼作家聯盟,但他沒有被中共體制收編,反而批判左盟領導者為「拉大旗‧作虎皮」的「奴隸總管」。魯迅自始至終保持獨立精神和自由思想。
魯迅作品不僅針砭時弊,而且深挖中國人的劣根性,更使我畢生受用的是他的這句話:「我的確時時刻刻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無情地解剖自己。」我後半生的思想認識的轉變,正是秉持這種批判現實也批判自己的精神而來。魯迅是我思想和寫作的基礎之一。
鼠年的生辰雜感
(取自2020年4月13及14日的文章與網誌。)
農曆3月22日是我的生日,2020年正好與我的新曆生日只隔一天,是4月14日。
我生於1936年,鼠年。回顧我生平經歷的所有鼠年,對我的人生都有意義。出生那年,是抗戰前夕。1948年,在中國內戰中,父母帶我從北平重回香港,由此在這裏開始了與在大陸完全不同的人生,我有了香港人的身份,儘管許多年後才對這身份有認同感。1960年,結婚,太太在大陸寶安縣教書,我們分離兩地直到1974年她重回香港。1972年,我辦的《七十年代》在左派陣營中崛起,那一年被邀到北京,見到一些要人,體會到的卻不是中共官方想要給我們的觀感。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簽署,香港開始面對表面明朗實際上卻灰暗的未來,社會從此開始了新的、延綿至今越趨激烈的矛盾。1996年,主權轉移將臨,港督彭定康預言,「香港的自主權……會一點一滴地斷送在香港某些人手裏。」2008年,與我相伴超過半世紀的妻子離世,我一度陷入長久的困惱中。2020年,香港繼反送中的絕望抗爭之後,來到全球疫情大爆發的時代。香港也在這一年實現告別一國兩制的「二次回歸」。
人說本命年是人生的一道坎。不過精通術數的哲學家勞思光生前對我說,本命年之坎,並非應驗在所有人身上,而是還要有其他命數配合的,所以毋須戒懼。但對於我來說,鼠年至少是人生的一個關口,悠長歲月中的每一個鼠年都像是一個里程碑。或者如弘一法師遺言所說的「悲欣交集」,悲是悲眾生,欣是欣幸走了過來,欣幸在自主命運中有新的覺悟。
過去幾年,每年都有新老朋友同我慶生。今年最冷清。有朋友問我:會不會悶?會不會感到孤獨、寂寞?孤獨與寂寞不是同義語,孤獨的人不一定寂寞,反而許多朋友一起鬧鬧哄哄的人往往是寂寞的。寫作人大都孤獨而不寂寞,一個人在那裏思想飛揚,如莊子所言: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昨天看港台的視點擂台,兩個年輕人黃之鋒和民建聯的林琳一對一辯論,糾纏着一個問題,甚麼是幸福?好像各說各的,沒有定論。
現代人的所有人文思想都從來沒有超越過古賢,而只是不同角度去解讀古賢。幸福的定義,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一語道破:「幸福的秘密是自由,自由的秘密是勇氣。」
人的不幸不僅是物質的匱乏,而且是在物慾追求中自覺或不自覺地做了奴隸:權力的奴隸,金錢的奴隸,色慾的奴隸。
自由並不等同於行動上的自由。自由的意思是自主,是為自己的準則而活的藝術。
×××
今年的生日,我也懷想到去年(2019)今天告訴我她也是農曆3月22生日的朋友Venny Lai,去年十月她在大阪旅行時突然過世,我知道時震驚不已。她妹妹一直放不下傷懷。我生日的願望之一是希望她妹妹和朋友們不要被不受操控的事情困擾。
人生有困難,有困擾。困難是你可以解決或經過努力也解決不了的事情;困擾是已經過去的或不受人為操控的事情。人的逝去是其中之一,目前的疫情何時結束?也不是任何人可以操控的。作為個體來說,不須為這樣的事困擾。
敏儀傳送一首歌給我,是1943年歌手Vera Lynn演唱的We'll Meet Again,來自Vera Lynn主演的同名電影。這首歌是1939年由Ross Parker和Hughie Charles作曲作詞。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最著名的歌曲,激發士兵們的戰鬥意志以及他們的家人和愛人的共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5C4meGkNyc&feature=youtu.be
朋友們,我們會再次相見。在這之前,仍然可以在網絡中以文字或聲音相見。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6萬的網紅Koobii University,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碰到心儀的對象, 你會怎麼約她/他出去呢? 快來看看大學生偉大的求生欲吧! ------------------------------------------------------ 《Koobii鬧大學》PLAY大亂鬥請往這邊走 👉🏻👉🏻👉🏻https://www.youtube.com/pl...
獨異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八卦
《夜.語錄.戴高樂重回祖國》
* 走得突然,我們來不及告別。這樣也好,因為我們永遠不告別。—-三毛
*《榖雨》—-鄭板橋
不風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節柯。
最愛晚涼佳客至,一壺新茗泡松蘿。
幾枝新葉蕭蕭竹,數筆橫皴淡淡山。
正好清明連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間。
*《愛的哲學》—雪萊
泉水與河水交匯
河水與海洋相擁
空中的風兒永遠伴隨
甜蜜的柔情
世上沒有孤單的事物
萬物必須遵循自然規律
互相交融
為何你我卻獨異?
你看那高山親吻天空
海浪也相親相擁
如果姐妹花輕蔑弟兄
將不能得到寬容
陽光擁抱著大地
月光親吻著海波
而這些吻又有什麼價值
如果你不肯吻我
* 我被我的命運所欺騙,
它沮喪多變而又滿帶惡意。
這是最後相見之歌吟。
我瞥一眼那晦暗的樓房。
只有蠟燭在臥室裏閃亮
那燭光冷漠而又昏黃。
—-阿赫瑪托娃
* 我不曾看過一座單獨的山,山的族群合力鎮住大地;也不曾看過一條孤單的河,水的千手千足皆要求會合。不曾有過不凋萎的桃花,它們恪守生滅的理則,讓四季與土地完成故事。榮,是本分的;枯,也是本分。—-簡媜《一株行走的草》
* 死亡最終是一場孤軍奮鬥的戰役,每個人都必須靠自己的力量去超越。
——白石一文《我心中尚未崩壞的部分》
* 一個個的人在世上好似園裡的那些並排著的樹。枝枝葉葉也許有些呼應吧,但是他們的根,它們盤結地下攝取營養的根卻各不相干,又沈靜,又孤單。—-里爾克《給青年詩人的信》
* 世上既有怎麼都恨不起來的惡人,也有怎麼都喜歡不起來的好人。雖然表面上我們以善惡對錯來判斷是非曲直,但事實上我們心裡清楚得很,人心這種玄之又玄的東西,可不是以一兩個既定標準去衡量世間萬物的。—-谷川俊太郎《一個人的生活》
* 不管你曾經被傷害得有多深,總會有一個人的出現,讓你原諒之前生活對你所有的刁難。——宮崎駿《幽靈公主》
* 知音,能有一兩個已經很好了,實在不必太多,朋友之樂,貴在那份踏實的信賴。—-三毛
* 我們的個性並非如我們樂於想像的那般密不透風,我們自以為只歸我們獨有的很多東西,其實根本沒那麼私密。—艾倫德波頓《無聊的魅力》
* 我不想再花時間去習慣另外一個人,接受他的好與不好,然後,再互相傷害,重復又重復。—-羅蘭·巴特《戀人絮語》
* 今天所記憶的,就是明天會遺忘的,就是未來無從追憶的。所以,清醒恐怕是另一場夢,夢見自己並沒有做夢。而睡夢不過是夜夜歸來的死亡。—-博爾赫斯
* 有時候真實比小說更加荒誕,因為虛構 是在一定邏輯下進行的,而現實往往毫無邏輯可言。 —-馬克·吐溫
* 戴高樂勉強飛到了卡薩布蘭卡,被邱吉爾說服後留下一張照片,戴高樂和吉羅兩人握了手。
戴高樂握手的目的是什麼,他後來說了:「為了我的祖國。」羅斯福對於戴高樂堅持必須按照他的想法來做,也很生氣,他發一封電報給邱吉爾,後來美國國家檔案局公佈這封電報。羅斯福建議邱吉爾:「我真不知道拿戴高樂怎麼辦,我看你最好把他任命為馬達加斯加島的總督。」他看不起戴高樂到這個地步,這是二戰期間不得不依靠美國,戴高樂承受的羞辱。
一連串的過程中,戴高樂知道他需要美國人,他不只需要邱吉爾,他也需要小羅斯福;於是,他在日記裡對自己寫下一段話:「我們不能忘記,我們是一群在外人之中,必須要別人協助的人。」
他本來是一個自尊心很強男人,受到羞辱之後,他寫下日記勉勵自己的話。當他飛到阿爾及利亞和吉羅握手,他做到非常澈底的讓步:第一、兩個人共同組織臨時政府;第二、共同出任總統,兩個總統。
可是戴高樂這麼做,後果是什麼呢?
全北非,原來支持「自由法國」運動的大多數人都不服氣,因為基本上這個臨時政府還是票選出來的, 兩個人共同出任總統是戴高樂的提案,投票還是由臨時政府委員會進行投票,總共有三百多人投票。投票之後,吉羅不只沒有當總統,連任何政府職務也沒有,直接把他排除。
但做手腳的不是戴高樂,完全是因為在北非的法國移民認為美國總統羅斯福很離譜。
吉羅最後因為北非法國人移民的堅持而出局了。
如果這個決定由戴高樂自己做或自己動手腳,執意對抗美國,他便得不到美國的支持。
所以我們常常說,小不忍會亂大謀,戴高樂的二戰經驗完全證明這一點。
一九四三年六月底,戴高樂已經成了法國人心目中最重要的領袖。之後隔年就是大家所知道的,盟軍發動了一個叫D-DAY 的行動,在一九四四年六月六日,同盟國展開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最壯觀的軍事作戰行動。
在那一天,總計超過十三萬的部隊登上法國海岸,有一萬架盟軍飛機提供空中掩護。從D-DAY 開始,就是納粹德國敗亡的倒數之日。
D-DAY 之後八天,六月十四日上午十一點,一艘法國驅逐艦從英國啟航抵達法國,離德軍佔領巴黎已經四年了。這艘軍艦其實是從北非開到倫敦,再從倫敦開往法國。
這艘驅逐艦上載的人就是戴高樂。他離開法國已經整整四年,已經四年了,他沒有見到摯愛的祖國。
當時的報紙描述,一九四四年六月十四日下午兩點,戴高樂從軍艦走下來,踏上法國的領土。如果有看到歷史性照片的人,你們可以看到他臉上沒有笑容,只有堅毅,好像目睹母親往生一樣。他的臉充滿痛苦,高昂的身軀看起來如此脆弱,疲倦及複雜的感受交織臉龐,沒有任何過度激動的表情。
戴高樂跳上一輛吉普車,抵達當時盟軍所光復的最大城鎮,叫貝約鎮Bayeux,後來的紀錄顯示,一路上他什麼話都沒有說,看著法國的領土,他的雙眼除了悲傷,還是悲傷。
當他抵達貝約鎮時,居民們蜂湧而出,對他歡呼,投擲花朵;好像如今我們看到當紅歌手明星一樣,法國人民希望能夠撫摸他的大衣,任何可以碰觸戴高樂的機會,他是當時法國人最大的驕傲。
戴高樂在貝約鎮裡發表一段簡短的演說,沒有長篇大論,他只是提醒當地人,法國還未到真正歡欣慶祝的時候,因為戰爭尚未完成。
說完這些話,他突然唱起了法國國歌馬賽曲(La Marseillaise),他唱的時候哽咽失聲,然後高舉雙臂比一個很大的V字,勝利姿勢的V。
那一天, 所有貝約鎮的法國人,與他同哭。—-《文茜世紀典範人物》
—-圖片好久不見藍天白雲
獨異 在 李怡 Facebook 八卦
(失敗者回憶錄0723)
畢生受用的禮物
1952年我16歲生日那一天,父親送了一套《魯迅全集》給我作生日禮物。他那時知道我喜歡看文學著作,在學校的中文作文成績也較好。這套全集我一直保留到現在,許多本都佈滿蟲蛀的痕跡,紙頁也很有點脆了。
這套《魯迅全集》是中華民國二十七年六月十五日初版,民國三十七年十二月十五日三版的版本。民國二十七年是1938年,魯迅去世後二年。全集二十冊,前十冊是他的著作,後十冊是他的譯作。
父親送我時,大概沒有想到,這套全集是我思想和寫作的瑰寶。我至今仍然感懷父親給我這個畢生受用的禮物。
看慣現在的白話文的青年朋友,讀魯迅的白話文書寫可能稍有扞格,但我16歲時卻讀得津津有味。從他的小說開始讀,繼而雜文。讀魯迅,大大提升了我的中文水平和文學修養,開拓了我的視野,對社會、政治、人生有了新的思考。魯迅舊學根底深厚,又留學日本,博覽西方文學和思想論述,在他的小說和雜文中,有傳統文化的底蘊,西學的淵源,和針砭時弊的邏輯思維。離開學校進入出版界工作,我繼續讀魯迅的書。通讀了全集前十本他的著作,後十本譯作只讀了一小部分,原因是他主張忠於原著的直譯,而直譯委實讓讀者難以消化。
那時候讀到他早期著作《熱風》中的一篇「隨感錄三十八」:
「中國人向來有點自大。——只可惜沒有『個人的自大』,都是『合群的愛國的自大』。……『個人的自大』,就是獨異,是對庸眾宣戰。除精神病學上的誇大狂外,這種自大的人,大抵有幾分天才,也可說就是幾分狂氣……。但一切新思想,多從他們出來;政治上、宗教上、道德上的改革,也從他們發端。所以多有這『個人的自大』的國民,真是多福氣!多幸運!」「『合群的自大』,『愛國的自大』,是黨同伐異,是對少數的天才宣戰;——至於對別國文明宣戰,卻尚在其次。他們自己毫無特別才能,可以誇示於人,所以把這國拿來做個影子;他們把國裡的習慣制度抬得很高,讚美的了不得;他們的國粹,既然這樣有榮光,他們自然也有榮光了!……所以多有這『合群的愛國的自大』的國民,真是可哀,真是不幸!」
這篇發表在1918年11月18日《新青年》雜誌的文章,使我反覆思考了好久,也在筆記本中抄了下來。這段寫於100年前的話,當時使我對「愛國主義」有了新的思考。而七十年來的中國,「個人的自大」一直被「合群的愛國的自大」所壓制,是更「可哀」、更「不幸」了。
摘錄這小段文字,就明白為什麼魯迅的雜文在今天讀來都不覺過時,也明白為什麼這位在延安時期備受毛澤東稱道的作家,他的小說、雜文近年在中國的教科書中不斷被剔除了。中國歷代的專制政權,都是植根於這種「合群的愛國的自大」中,也利用這種「自大」去凝聚民眾的奴性,經久不息,延綿至今。
魯迅在雜文著作中,多方面多角度批判中國人的國民性,而在小說《阿Q正傳》中,就樹立了中國人劣根性的典型。在個人權利被漠視的社會,這種劣根性有時甚至不是作為負面的人性而存在。1957年被打成右派、被迫在農村勞動20年的小說家高曉聲(1928-1999),在1979年獲平反後,有一次來港時自我嘲諷地說:「這麼多年,如果我沒有一點阿Q精神,我怎麼撐過來呀?」在座的包括我在內,都明白他這句話的苦澀含義。
文革時中共把所有的中外文化都批判為「封、資、修」,但因毛澤東曾經極力推崇,因此香港左派書店除了大量毛著之外,還有魯迅著作。我這時期又把魯迅所有的小說和雜文再讀一遍,並寫過一本叫《和青年朋友談魯迅》的書,編輯過他的語錄。魯迅晚年參加中共幕後領導的左翼作家聯盟,但他沒有被中共體制收編,反而批判左盟領導者為「拉大旗·作虎皮」的「奴隸總管」。魯迅自始至終保持獨立精神和自由思想。魯迅晚年最接近的胡風,在中共建政後的1955年,被打成「反革命集團」。
在我幾十年寫的評論文章中,常會引用魯迅的語錄,也貫徹他的思想。魯迅的人道主義、否定「合群的愛國的自大」,使我在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侵蝕下,思想上有了抵禦的堡壘。
更使我畢生受用的是他的這句話:「我的確時時刻刻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無情地解剖自己。」我後半生的思想認識的轉變,正是秉持這種批判現實也批判自己的精神而來。(40)
圖1,1968年編集出版的魯迅語錄《魯迅論文藝》。
圖2,1957年麗儀春節假期回港,攝於上海書局編輯部,時年21歲。
(《失敗者回憶錄》在網絡媒體「matters」從頭開始連載,網址:https://matters.news/@yeeleematter)
獨異 在 Koobii University Youtube 的評價
碰到心儀的對象,
你會怎麼約她/他出去呢?
快來看看大學生偉大的求生欲吧!
------------------------------------------------------
《Koobii鬧大學》PLAY大亂鬥請往這邊走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0Ek06IA_3OcbCdOYgkaMSRvt85Vpd4Kt
《Koobii鬧大學》鬧編出任務往海邊走
https://is.gd/UE8qrH👈🏻👈🏻👈🏻
《Koobii鬧大學》職場練習生往那邊走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0Ek06IA_3OddViTT59YTElTLAoFF-RKG
《Koobii鬧大學》校園觀測站請往這邊走
https://bit.ly/2YI3Y36👈🏻👈🏻👈🏻
------------------------------------------------------
也不要忘記訂閱我們的頻道!
📌『Koobii鬧大學』頻道:https://goo.gl/XLtHAE
獨異 在 Dd tai Youtube 的評價
開平立園位於廣東省江門市開平塘口鎮賡華村,是塘口鎮旅美華僑謝維立的私人園林。開平立園以人名作園名,有“立樹立人”的含義。開平立園從1926年動工建設,1936年初步建成,占地約19600平方米,集傳統園藝、西洋建築、江南水鄉特色於一體,其獨特建築藝術風格在中國園林中獨樹一幟,是中國較為完整的組合。興建歷時十年,民國25年(1936年)初步建成的。1957年,中南局第一書記陶鑄等曾到立園參觀,並指示要保護好立園的一草一木。立園曾成為“中南局老幹部療養所”。1983年3月23日,開平縣人民政府把立園列為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10月10日,園主夫人謝余瑤瓊女士(謝維立遺孀),在美國欣然與開平市人民政府互訂合約,誠意委託市人民政府代管。立園可分為三部分:別墅區、大花園區、小花園區。三個區用人工河或圍牆分隔,又巧妙地用橋亭或通天回廊將三個區連成一體,園中有園,景中有景,亭台樓榭,佈局幽雅,獨具匠心,令人有巧奪天工之感。整個立園不但在建築物構圖獨異,而種植花草樹木也構思獨特、新穎,各種名花異草、風景樹等,應有盡有。
開平鳳儀里碉樓群旅遊區位於世界文化遺產碉樓之鄉-----塘口鎮,毗鄰沈海高速,距沈海高速塘口出口僅3公里,距珠三角各大城市僅100分鐘車程,交通十分便利。 如今鳳儀裡僑胞大多分佈在美國、加拿大和香港地區,該村目前已經沒有村民居住,形成了名副其實的無人村落,儘管村裡看不到人煙,每一座建築在歲月流逝中也漸漸變得破敗不堪,然而從這個村莊零星剩下的邊邊角角,仍可以看出,它是一個曾經輝煌的村莊。鳳儀里古村落占地面積約500多畝,由碉樓、曬穀場、鄉間田野、古井、魚塘,翠竹環繞等組成,是最典型的開平碉樓古村落展示旅遊區。開平碉樓形態萬千,風格多變,按建築材料總結起來只有四種:石樓,夯土樓,磚樓和混凝土樓,在鳳儀裡就能欣賞到這四種類型的房屋結構。景區內碉樓建築錯落有致,大量建築物運用磚雕、灰雕、石雕等傳統工藝建造,更有能工巧匠繪製的大量民間壁畫,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有些樓內保存著一部分傢俱、生活設施、生產用具和日常生活用品,豐富而有趣,是當時華僑文化與生活的見證。而碉樓閣、野花、參天古樹更將景區內各個建築有機結合,移步換景,景景相連,景在人中,人在景中,讓人仿如置身于一幅精美畫卷中。鳳儀裡突出了百年的鄉土文化與景觀,根據現有資料查證,開平碉樓最早興建於16世紀中葉,大規模興建於20世紀一二十年代,之後逐漸減少,最後一座碉樓建於1949年。開平碉樓由興起到衰落,最主要的原因是社會由動盪走向安定,但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開平籍華僑華人的主要僑居國美國、加拿大對華移民政策發生了演變。這個經歷過百年歷史沉澱的鄉間小村落,是華僑同胞們心系祖國、情牽桑梓的縮影,這裡的每一座建築,都蘊含著一種獨特的鄉土情懷,凝聚著華僑同胞們戀祖愛鄉、落葉歸根的赤子之心。
獨異 在 脈診教學07認識把脈的總按與獨異 - YouTube 的八卦
如何辨別體質,如何知道哪裡生了甚麼病,分清總按與 獨異 脈,一下子就能明瞭.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