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通報機制,讓受虐兒少重見天日
近年來兒少受虐事件頻傳,媒體曝光的案例逐漸增加,但只是冰山小角,還有許多黑數或未被關注的孩子在社會一隅等待救援。
根據衛福部的統計資料顯示,受虐兒童及少年通報人數從2004年的7837人逐年增加,2012年19174人達到巔峰,此後每年受虐通報案件逐漸減少,2017年有4135人,2018年前三季則是3046人。面對受虐通報數減少,部長也認同有很多受虐案件未被揭露、屬於黑數。
近兩年受虐案件中,0-6歲者佔整體受虐兒少的31.8%、32%,學前幼兒毫無反抗、反映能力,全仰賴教育機構通報才能「得救」,然而2016年至今,教保服務人員的通報率都不到1%,通報系統顯然已有漏洞。
教育部雖規劃訂定「兒虐個案辨識指標檢核表」,期待透過此表協助老師及早察覺可能受虐個案、即時通報,但政策何時推出,相關獎懲制度都還在討論中,無法堵住通報機制的破口。針對教保人員即加害人的問題,我亦向潘部長建議增加「吹哨者制度」,解決內部人員故意無視或隱匿的情形。
除了大人對兒少的凌虐案件,兒少與兒少間也發生不少霸凌事件,特別是網路所衍生的「網路霸凌」,都可能造成兒童與青少年的身心受創,甚至危害生命安全。
NCC於102年召集教育部、內政部、文化部、經濟部及衛福部等機關,委託民間機構,成立「iWIN網路內容防護機構」的申訴平台,教育部學特司也設置了「防制校園霸凌專區」,期待能掌握霸凌案件、介接心理諮商等服務。然而根據學特司提供的資料顯示,2017、2018年網路霸凌申訴件數竟只有44件?!實體、霸凌事件,透過網路專區申訴的成案比率也只有兩到三成,究竟是成案認定標準高還是檯面下有更多黑數?
點入「防制校園霸凌專區」網站後,竟跳出留言字數「以200字為限」的提醒事項,短短200字如何敘明事由?難怪成案率如此低落!建議部長放寬字數限制,讓學生盡情表達事發經過、個人情緒,才能夠減少更多社會憾事。
🔸相關新聞:
教育部訂兒虐辨識檢核表 下月完成供學校參考
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90313/1532393/
是否強制幼兒園裝監視器? 教長:暫無此規劃
https://news.tvbs.com.tw/politics/1097919
👉政治以外的志恩:https://www.instagram.com/prof.kochihen/
👉用心質詢的志恩:https://reurl.cc/z6Zxp
獎懲制度幼兒 在 柯志恩 Facebook 八卦
強化通報機制,讓受虐兒少重見天日
近年來兒少受虐事件頻傳,媒體曝光的案例逐漸增加,但只是冰山小角,還有許多黑數或未被關注的孩子在社會一隅等待救援。
根據衛福部的統計資料顯示,受虐兒童及少年通報人數從2004年的7837人逐年增加,2012年19174人達到巔峰,此後每年受虐通報案件逐漸減少,2017年有4135人,2018年前三季則是3046人。面對受虐通報數減少,部長也認同有很多受虐案件未被揭露、屬於黑數。
近兩年受虐案件中,0-6歲者佔整體受虐兒少的31.8%、32%,學前幼兒毫無反抗、反映能力,全仰賴教育機構通報才能「得救」,然而2016年至今,教保服務人員的通報率都不到1%,通報系統顯然已有漏洞。
教育部雖規劃訂定「兒虐個案辨識指標檢核表」,期待透過此表協助老師及早察覺可能受虐個案、即時通報,但政策何時推出,相關獎懲制度都還在討論中,無法堵住通報機制的破口。針對教保人員即加害人的問題,我亦向潘部長建議增加「吹哨者制度」,解決內部人員故意無視或隱匿的情形。
除了大人對兒少的凌虐案件,兒少與兒少間也發生不少霸凌事件,特別是網路所衍生的「網路霸凌」,都可能造成兒童與青少年的身心受創,甚至危害生命安全。
NCC於102年召集教育部、內政部、文化部、經濟部及衛福部等機關,委託民間機構,成立「iWIN網路內容防護機構」的申訴平台,教育部學特司也設置了「防制校園霸凌專區」,期待能掌握霸凌案件、介接心理諮商等服務。然而根據學特司提供的資料顯示,2017、2018年網路霸凌申訴件數竟只有44件?!實體、霸凌事件,透過網路專區申訴的成案比率也只有兩到三成,究竟是成案認定標準高還是檯面下有更多黑數?
點入「防制校園霸凌專區」網站後,竟跳出留言字數「以200字為限」的提醒事項,短短200字如何敘明事由?難怪成案率如此低落!建議部長放寬字數限制,讓學生盡情表達事發經過、個人情緒,才能夠減少更多社會憾事。
🔸相關新聞:
教育部訂兒虐辨識檢核表 下月完成供學校參考
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90313/1532393/
是否強制幼兒園裝監視器? 教長:暫無此規劃
https://news.tvbs.com.tw/politics/1097919
👉政治以外的志恩:https://www.instagram.com/prof.kochihen/
👉用心質詢的志恩:https://reurl.cc/z6Zxp
獎懲制度幼兒 在 鄧明儀 Facebook 八卦
【#好文重溫】蒙特梭利的愛與和平
兒子由歲半開始在這裡上Playgroup,由最初父母陪同的每周一天,到Nursery class的每周兩天,再增至每周三天,快樂時間晃眼飛逝,原來我這個24孝媽媽已不經不覺每朝管接管送達兩年。日前收到學校給兒子的修業證書,才猛然發現,我們是那樣的依依不捨。
還記得兩年前初來這所採用「蒙特梭利」教育模式的學校,讓我印象最深的,除了老師與學生們充滿創意的勞作及布置外,就是學校近門口當眼處,高掛著Maria Montessori (瑪利亞.蒙特梭利) 的名言:「我祈禱心愛的孩子們,都能與我共同建造人類世界的和平。」這亦是刻在其墓誌銘上的抱負。
所謂的「蒙特梭利」,始創於意大利幼兒教育學家瑪利亞.蒙特梭利 (1870-1952)。她本身是一名醫生,根據長期的觀察和實驗創立這套擺脫非傳統的教學法,本來是用以治療有心智缺陷的兒童,但後來發現,對於正常兒童的教育亦有明顯的功效,因而在世界各地漸漸受歡迎,全球約有逾2.2萬間學校採用,近十多年才被引入香港。
其十大特點可簡單綜合為:1)以兒童為中心;2) 主張透過日常生活引導兒童自發性學習;3)把握兒童九大敏感期 (語言敏感期、秩序敏感期、感官敏感期、對細微事物感興趣敏感期、動作敏感期、社會化發展敏感期、書寫敏感期、閱讀敏感期、文化敏感期);4)導師只扮演協助及引導的角色;5)重智慧和品格的養成;6)尊重幼兒的成長步調;7)混齡教學;8)近400種以木製為主的教材及感覺統合遊戲;9)摒除獎懲制度;10) 以爆發的力量呈現內在心智的成長。
說到底,世界上沒有不受教的兒童,只有不適合的教育方法。慶幸兒子在這兩年間,遇上適合他的「蒙特梭利」教育法。這兩年,太多愛,太多歡樂,太多友誼……直至要離開,直至你長高,才知道,你已由一個牙牙學語的BB,長大成一隻由早到晚唱歌兒的Songbird,以及會自己如廁、穿鞋、吃飯、執拾及愛地球的好孩子。統統,看似微不足道,卻彌足珍貴。(二之二)
參考書籍:《在家玩蒙特梭利》(野人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