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你走了,你從來沒有想到千里之外,仍有追隨者》
2017年6月10日,上午十時許,《看見台灣》的導演齊柏林墜機身亡。
我把時間記得那麼清楚,因為那是一個星期六,我走進電視台準備錄影世界周報,電視播出齊柏林身亡的訊息,我心中痛楚了一下,知道必須控制情緒,走進攝影棚,完成第一階段錄影工作。然後看到手機有幾十通電話留言,其中有六通來自林懷民老師。
在他的交代之下,我們一起處理他的後事,解決負債,並且籌一筆資金保留他的攝影作品,數位典藏,才不會消失。
我負責的工作,在往生的嚴凱泰支持下,尤其郭台銘先生一句話,幾乎解決大半。
剩下的是如何保留他的作品,他用生命為台灣紀錄的一切。
我們以為隨著他的消失,一切即將消失。
但近日一位景仰齊柏林的日本年輕攝影師,因為愛上齊柏林,愛上台灣,愛上台灣原住民部落,他以無人機空拍,鏡中拍攝的台灣,如詩如畫。
日本攝影師叫小林賢伍,前幾天他的攝影集新書發表會,就選在淡水老街齊柏林紀念館。
為了拍攝台灣,他先在師大學中文,平時住中山北路,多數時刻待在原住民部落區。
小林賢伍近日最高興的事之一,是齊柏林的兒子開車帶了他一整天,説了好多爸爸的故事。我建議他到齊家走走,見見齊柏林的父母。
記得三年半前,我陪郭台銘董事長去齊家時,第一次見到他的父親母親。母親謝謝我們之餘,感慨萬千説一些話,之後,突然停了,不説了:一個人就站在窗口恍神看著窗外。我們和齊爸爸呢,就這樣,幾個人無語對坐。郭台銘董事長感謝他們奉獻了兒子,齊爸爸忍住淚水,我也不知道如何安慰他。齊柏林的父親榮工處司機領班退休,喜歡寫毛筆字,他寫字的木桌,還是齊柏林從山上扛回家,孝順父親的。
我只好輕輕的說:死有重於泰山 ,輕於鴻毛。齊伯伯沉思一下,背誦這句話,喃喃唸了幾回。
我們都以為他消失了,但他這一生最重要的知己萬冠麗,如女俠,當年掏出積蓄支持齊柏林拍攝《看見台灣》,擔任電影公司董事長:之後又善後公司,費盡心力,並且四處奔走,終於在淡水因為侯友宜市長的支持,得以成立齊柏林紀念館。
我們都以為能做的,能延續下去的,僅止於此。
誰會想到,一個年紀三十歳上下,來自日本淺草的年輕人,一路因某些緣份,追隨齊柏林,在台灣一待四年,完成空拍台灣的攝影集。
我想告訴天上的柏林,不要遺憾,不必道別。在燈火輝煌的夜裡,你的理想,一直感動著許多人。
甚至來自遠方的日本。
小林賢伍:風起台灣
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9097
同時也有1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0的網紅Gin Lee 李幸倪,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Connect Gin Lee at: iTunes:http://iTunes.com/GinLee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myginlee Weibo: http://weibo.com/jeanielee Tencent: http://t.qq....
父母沒積蓄 在 羅智強 Facebook 八卦
台灣目前手頭上有七百多萬劑疫苗,但實際施打的只有三百餘萬劑,原因很簡單,「要保留給第二劑」。
大家覺得,七百萬劑疫苗,是要給350萬人打兩劑,還是先給七百萬人打一劑?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說:「同島一命、先打一劑」,呼籲政府先建立最大程度的族群保護力
陳文茜也呼應:「一人一劑,先建立防疫網。當人們知道自己的防疫保護能力仍有20%缺口,繼續戴口罩,但也同時心安自己已經可以免於重症或是死亡」。
陳時中知道,為什麼自己的「微解封」,連鄭文燦、陳其邁都打臉嗎?
因為現在真正有工作力與消費力的族群,絕大多數打不到疫苗,那麼就算開放內用、電影院、健身房,沒有疫苗的消費者,敢上門嗎?
長輩抵抗力低,當然應該要先打疫苗,但社會各行各業要能正常運轉,也少不了疫苗。70歲,已經退休的父母打兩劑,結果需要上班的40歲子女染疫了,那不如父母與子女各打一劑,這才是對整個家庭,整個社會最有利的。
當然,根本之道還是疫苗,因為疫苗不夠,才有這種「弱弱相殘」的無奈。現在永齡、台積電好不容易跟上海復星簽約,但是交易要執行「還受制於疫苗在當地的使用獲批、捐贈完成等條件」,民進黨,不要再卡疫苗了!
陳文茜呼籲全文
《一人先打一劑,建科學防疫網》
這是一則新聞,標題如下:50歲女,醫院群聚感染病逝 。
仔細閲讀,她們其實是兩個女性:依據指揮中心措詞,「確診死亡案例有40多歲女性,本身慢性病史,有洗腎、癌症及糖尿病,6月6日發燒咳嗽,6月11日到醫院採檢確診新冠,6月13日住院後,X光發現右側肺炎,後續肺炎惡化於6月17日住加護病房,出現呼吸衰竭需使用呼吸器,住院三週後,病況惡化於7月5日過世。」
「另外一例50多歲女性,本身有慢性精神疾病史,五月底骨折住院,因醫院群聚確診案例,6月11日乾咳三天後篩檢確診陽性,肺炎併發呼吸衰竭於7月3日過世。」
他們的死亡日都在七月七日。一個奇特的日子,生命停了。
死亡的原因在醫學上很自然。
她40,已經百病叢生,癌症患者,免疫低下,曾經洗腎,糖尿病。一染上病毒,在美英加拿大,這樣的人不論年齡都叫Vulnerable Patient ,台灣稱為重大傷病患者,她一旦感染病毒,走出醫院的機會本來就不多。
她才50,骨折,只好在醫院緊急開刀,住院期間醫院院內感染,她不幸被感染了,折騰了快一個月,還是走了。
她們是7/7日病例通報中九例之二,累計死亡數字715中第714. 715。
如果以近日全球新冠死亡人數已超越400萬人 ,印度死亡人數已經超越英美占26% ,巴西死亡人數占18%。台灣的715人,實在微不足道。
這兩個不幸女孩,只是未來歷史中統計數字中的最小零頭。
不過看待生命如果是這樣的角度,極為恐怖。你看到一個跳樓的人,不攔住他:你見到一個躺在地上因車禍血流滿身的人,不送他去醫院。你喃喃自語,這世界上,每分每秒都有人誕生,有人死亡:衆生眾相各有其命運。
他們只是大流行期間兩起生命消逝的故事嗎?
冷眼看待,走過。
有錯嗎?
真的正確嗎?
如果歷史可以重來,台灣政府多一點人道,少一點特權「立法」,得癌症的重大傷病患者可以先施打疫苗,即使感染,可能不會成重症,可能免於一死。
如果政策多一點合理性,凡疫情期間,被迫必須住院者皆先打一劑疫苗,而不是醫院美食街工作人員「依規」可以打疫苗,病患卻不能打。那個50歲的骨折病人,七月七日死亡者,可能早已經康復出院。
她們不是2。她們代表台灣打不到一劑疫苗的許多人,皆有可能的風險。
英國在今年初疫苗生產不足時,由傳染病學團隊建議,每個人皆先打一劑,建立防護網。加拿大後來跟進,新加坡也是所有年齡層皆施打一劑疫苗之後,再回頭打高齡第二針。
許多目前已經輪到第二針的人,可能相當憤怒我的主張,他們會有被剝奪感。好像人生最後一哩就要拿到安全錦標,我卻鼓吹:交出第二劑。
但這不只是愛心捨得,而是科學研究的結果。根據牛津大學及美國33個醫護中心調查:不論是mRNA或是AZ,第一劑即可達到80%-70%防護力。而且AZ一劑免疫力的持續力可以一直不變,維持甚至長達48個禮拜,等於一年。
所有疫苗第二劑的效力,通常只會提高免疫力10-15%,比第一劑弱很多,副作用大,意義有,但它不是關鍵。
關鍵是第一針。
台灣現在買的,捐贈的,全部到貨合起來約621萬劑。台灣要達到群體免疫,若堅持一開始即打醫療人員外,排序先的中央及地方政府機關、兩劑一輪都需要打滿,這些疫苗只能打300萬人左右。
未來若加上民間慷慨且慈恩的捐贈BNT(1500萬),從天而降全交貨的泰國生產剩餘的AZ(約923萬劑),COVAX(約剩440萬劑),Moderna (約剩430萬劑),我們年底居然全部到貨3400萬劑,一個人堅持打兩劑,也只夠1700萬人可以施打。約5歲以上人口500萬人,一劑疫苗也無法接種。
他們不只是被疫苗政策遺棄的人,也會成為台灣防疫的破口,以及經濟很難恢復正常運作的核心因素。
何況疫苗姍姍來遲,這樣的如神算盤,可能根本不會出現。
我們必須在有限疫苗內,做最科學、最有效率、最能保護大多數人的防疫戰略。
這不需什麼大膽的實驗,其他國家的狀況,早已指引方向:當疫苗不足時,一人一劑,先建立防疫網。當人們知道自己的防疫保護能力仍有20%缺口,繼續戴口罩,但也同時心安自己已經可以免於重症或是死亡。
疫苗快速的往70歲以下施打,60、 50、 40、 30、 20、 12歲⋯⋯一人一劑,每個人只要改變一下生活習慣,多帶口罩,多洗手:社會就可以中度運作,菜市場、夜市、各行各業,⋯⋯慢慢恢復。疫情之下沒有收入的人,終於可以喘口氣,求一條生路。
當疫情與窮困綁在一起時,那些可以打得到疫苗的老人以為把自己保護好了,事實上是Delta病毒年輕人感染力非常強,老人的兩針BNT,遇到Delta病毒也只有64%防護力(以色列最新數據)。
這樣的老人,上不了市場,去不了醫院,當然更無法在餐廳好好吃一頓。
搶先打第二劑的思維,也當然和打不到疫苗的青壯年直接衝突。
你活了,他們卻得死。
或許你會覺得不買足夠疫苗是領導人一意孤行的大錯誤,但批評心靈木頭人本來浪費時間,也救不了人。
疫苗不足,逼青壯者、年輕人當敢死隊,這樣的老者,自己多打一針,免疫力増加了10%。
但剩下的88%沒有打疫苗的人,將成為風險破口。他們一旦感染Delta,你本來盤算心安的兩劑Moderna 94%,瞬間掉到64%。
年輕人在變種病毒之下,感染了也會死。國家無視,他們可以換政權,但老一輩完全獨善其身的疫苗思考,會使年輕人寒心。
憤怒之餘,他們的反社會、反老一輩的情緒,不會隨疫情消失。而他們還在上班,在打拚,他們的積蓄那麼有限⋯⋯一場疫情,剝奪了他們的一切:也赤裸了人性的自私。
一人一劑,同島一命。
等年底或明年初,疫苗更多了,回頭打老人(麻煩依年齡順序,指揮中心滾動一下自己,把正常的國家滾回來,還給我們)。
否則,台灣只會危機四伏,同島皆半條命。
父母沒積蓄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八卦
《同理心》/陳文茜
*如果你總覺得人生就很苦,而你又不是難民、不是乞丐、不是無家可歸者,甚至你仍擁有家人、擁有健全的四肢,我想大膽地說:你的痛苦,可能不是來自於痛苦本身。
你的痛苦與憤怒,可能一大部分來自你欠缺「同理心」。
你無法換位思考,你永遠只能站在自己的角度,觀看他人與社會,並且因而放大了自己的「不幸」與「不平」。
托爾斯泰有句名言:「每個幸福的家庭,故事都是一樣的;每個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現代人的仇恨,或者輕微一點說,彼此之間的「誤解」與「隔閡」,許多正來自於欠缺同理心。
我們看到一個老榮民的背影,刻薄者稱其「中國難民」,勢利者認定他們是「底層窮人」。有多少人在一個榮民擦身而過時,想到他所屬的時代悲涼,感念他們的奉獻與卑屈,反省我們的殘酷與冷漠。
「同理心」的建立如此匱乏,小從家庭內部的親情,職場彼此的互動,擴及社會不同群體。
世間有這麼多的兄弟鬩牆、社會仇恨……
因為「同理心」不是我們的本性,也不是我們社會教育的主題。
我們的本性是觀照自己,不是理解他人;我們的本性在不知不覺中自私且無情。
除非透過反省、經由學習,承認且意識此種「人性的匱乏」,我們的本性才能盡量避免「平庸之惡」。是的,平庸之惡,當我們將人性停留於直覺的平庸時,我們的本性便會有惡罪隱藏其中。我們甚至不會自覺,理所當然。
這是著名的學者、也是我研究所第一任校長漢娜 · 阿倫特(Hannah Arendt)對極權主義起源的精准描述。
人,不用太壞,只要沒有為他人設想之心,只要愚魯且自私,便可能成為邪惡之人。
而克服這種人性之惡的方法,正是「同理心」。
我人生第一個同理心的「大事件」,來自外婆的重病。
十一歲之前,外婆對我疼愛照顧,無微不至,直到她突然心臟腫大,住進了台中中山醫院加護病房。那是某一個傍晚,外婆突然喘不過氣來,四阿姨一看不對勁,趕緊帶著外婆住院。我看著救護車呼嘯,笛聲回鳴,好像準備穿透我的一切,永恆隔下一道分割線。
之後,我又跑又走了約莫三十分鐘的路程(在那之前,我出名也可笑地連過街都要大人牽手才敢),經過了十幾個紅綠燈,穿越了許多不熟悉的街道,不斷問路邊人:「請問中山醫院在哪裡?」
那是我的第一次「流浪」,我知道我往哪裡來,卻不知道自己的遠方有多沈重。我明白一個十一歲孩子在醫院裡不能做什麼,但是我必須抵達那裡,那是我在人間唯一的依靠,她躺在隔著一個高牆厚門的病房裡……她正被急救,醫生說她可能度過不了。
我不是一個節儉的孩子,外婆給多少零用錢我從來只有透支,沒有存餘。深夜,茫然地回家,口袋裡只有五塊錢台幣,飢腸轆轆,到了家門對面的麵攤子,下意識走進去,點了一碗陽春麵。
麵攤老闆是一個外省退伍老兵,煮得也擀得一手好面;外婆疼愛我,常常瞞著阿姨們帶我至麵攤子點滷蛋、海帶芽、滷豬耳朵,加一碗陽春麵。
那個深夜,老闆看我一個小孩走進來只點陽春麵,便慣常地問:「滷蛋?」我平靜回答:「不要。」
第二天,中午當然沒有人幫我準備便當,正在長大的孩子,到了下課放學,已飢餓難忍。又走進麵攤,問老闆:「我可以只要半碗陽春麵,付一半的錢嗎?」我的聲音平靜,表情更平靜;可能自小倔強,做任何事遇任何狀況都不輕易流露情緒吧!
老闆想了一下:「好。」
沒有多久,他給了我一整碗陽春麵,我愣了一下,因為我狐疑他耳朵是否聽不清,而且我口袋鐵定付不出一碗陽春麵的錢。沒敢動筷子,走到正熱騰騰煮面的攤子,我拉拉他的手,「老闆你搞錯了……」
他立即以濃重的四川鄉音回答我:「你先吃,我忙,待會兒再說。」
我坐下來,還沒吃完半碗,老闆突然扔了一個滷蛋到我碗裡,轉身又走了。
我靜靜坐在那裡,想等他忙得告一段落,再問怎麼回事。
約莫黃昏五點,客人少了些,他走過來問我:「小女孩,你的外婆呢?」我據實以告。他立即說:「你以後天天來,外婆會好起來,你不要怕,她回來了,我再和她算錢。」
那一夜我的三阿姨從台北趕回來探外婆,我趕緊告訴她我欠麵攤老闆錢的事,她當晚帶著我向麵攤老闆致謝,並還了錢。
隔幾天麵攤老伯伯告訴我,自己十六歲就在田裡被抓伕來當兵,一路打仗逃難,就靠許多不認識的人一次又一次接濟,才能活到今天。「你這女娃兒聰明,好好讀書,孝順外婆。」
十一歲的我沒有太多同理心,受到一個來自中國大陸戰亂孤窮老兵的照顧。我沒明白,當他說「好好讀書」時,是因為他沒有讀書的機會;當他囑咐「好好孝順外婆」時,是因為他被迫和父母離散,已無孝順的機會。
那「孝順」、那「叮嚀」是遺憾,是另一種想家的表達,是深沈的嘆息。
四川外省麵攤老闆在我們這個本省家庭口中,一直以來綽號就叫「老芋仔」。芋仔是一種不需要施肥的根莖植物,扔在哪裡就長在哪裡。長相不好,烤熟吃起來卻甜甜鬆鬆,削皮時手摸著,有點發麻。滿山遍野,只要挖個洞,就可找到幾顆鬆軟芋仔。
芋仔命賤,「老芋仔」型的外省人,命也薄得很。
過去光顧他的麵攤無數次,我們沒人關心他從中國大陸哪個省份來,怎麼和爸爸媽媽失散的,好似他是個石頭裡蹦出來的怪物。他在我們生命中的意義,只有陽春麵特別便宜好吃、一個夜市裡搭個違章建築從早賣麵到晚、白天也蜷曲攤子內睡覺的孤伶攤販。
外婆後來果然安然回家,牽著我向「老芋仔」麵攤老闆致謝。
一年後,有天麵攤門口特別熱鬧,原來娶親了;姑娘從梨山山上「娶買來」,清瘦嬌小的女子,沒隔多久也生了小孩,小姑娘常背著小孩在攤前燙麵;麵攤老闆難得經常帶著笑意對人說話,這遲來的幸福,滋味應該特別甜。
我之後常常特別光顧麵攤,標準菜色「陽春麵加滷蛋」,像一種感念儀式。
幾次聽到他在旁邊教太太,麵要煮得好,放下去的時候,得立刻撈起來,再擱回去;千萬不能一次燙太久,否則湯糊了,麵也爛了。
有天麵攤老闆不做生意了,關了門,哭嚎的聲音,穿透薄薄的夾板,凡路經夜市的人都聽到。
隔壁雜貨店老闆娘轉告外婆,「老芋仔」梨山小老婆跟人跑了,兒子也帶走了,還把他長年積蓄、擺在床底下的現金全偷個精光。
我望著緊閉的門,有幾次衝動想敲大門,但又覺得突兀……就這樣過了三天,老芋仔上吊自殺了。
上吊時,繩子掛在違章建築梁上,臉就對著後牆的蔣介石遺照。
這是我的第一堂「同理心」之課,我的「同理心」導師。
我不知道他識不識字,上了多少學,我甚至寫不出他的全名。但他教導我的「同理心」之課,我終生難忘,恩情似海。他的故事以如此悲慘的驚嘆號結束,更令我難以忘卻他曾在我寂寞困難時給我的溫暖。
他是個小人物,而他的一生,在哭嚎中、在一切絕念中、在一切棄絕後也就結束了。
最後,經過警察局收屍者認証,沒有送行隊伍,沒有人為他至少煮一碗麵,丟個滷蛋送行……
一個卑微「老芋仔」,一朵比雲還輕的生命,走了。
他的身影,那些溫暖的囑咐,帶著鄉音的安慰,打破了我們家中許多長輩灌輸在我腦海因「二二八」事件而深植的族群偏見,也使我後來絕不同意任何族群的政治語言。
當然也自然形成我後來與島嶼上曾經熟識的朋友們,重大的政治隔閡。
近日因某一事件,人們又談起了榮民,談起了那些被時代徹底犧牲的人。
我想說的是:其實他們一直在我們身邊,每個人不管是本省、外省,富貴貧賤,都會遇見類似的人物。
他們開出租車,當大廈管理員,在河床搬石頭做苦力,為了橫貫公路的開通而做了冤魂……那些悲慘時代的卑微人物,一直在我們身邊。
而我們對待他們的方法,大半是擦身而過,因為我們的社會不只沒有教導我們「同理心」,相反地,它教導每個人觀看的都是自己的、家族的、同一村落或者同一族群的痛苦。
漢娜 · 阿倫特曾特別指出,那些信奉納粹主義的屠殺者,「只是沒有深度」,他們沒有我們想像的邪惡,單單只是「不願意設想他人的處境」。
「因為所謂的人性,如果完全不設想他人的處境,會有非常嚴重的後果。」
同理心,知易而行難。甚至有時候教育體系的大道理,例如「民族」,恰巧是相反的「非同理心」,我們的「團結」來自於拒絕理解和我們處境不同的人;「我們」的認同,凝聚於排斥驅逐「他者」的行動。
同理心,不僅要「捨不得」別人,更要「捨得」自己。
不去苦苦追問自己曾經的痛,而設身處地理解別人的苦。
同理心,不需要偉大的理論,它是一種學習,一種徹悟,一種跨越人性的障礙,理解和你不同的人。
這個世界、社會、哪怕一個小家庭,都是由不同的人組合而成,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難處。
我們在提出任何一項主張或結論時,至少要有一種警覺心,世界若由一個人、一群相同血統或語言的人作主,這個世界一定有邪惡的排它性。
同理心,不需大道理,就是暫時放下自己,換位在他人處境思考……有時候它只是一顆滷蛋、一碗熱騰騰的陽春麵。
同理心,不需要語言,它就是一個使自己變得更有人性的過程。
如是而已。
——摘錄自《給逆境中的你》
父母沒積蓄 在 Gin Lee 李幸倪 Youtube 的評價
Connect Gin Lee at:
iTunes:http://iTunes.com/GinLee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myginlee
Weibo: http://weibo.com/jeanielee
Tencent: http://t.qq.com/GinLee99
「玫瑰的故事」講述一位名叫玫瑰的女孩,自小家貧,渴望成為著名小說作家而脫貧,誰知畢業後便沉醉於初戀的浪漫,認為結婚生子就是終生幸福的唯一依靠。長期的糖衣生活令玫瑰缺乏對社會的敏感度,直至婚姻出現裂痕才發現人生還有很多可能性,再投入社會努力進修成為小說作家。
婚姻失敗了,換來成功的人生。 ~ By 林若寧
Gin Lee最新派台單曲《玫瑰的故事》,由Eric Kwok作曲編曲監製,林若寧填詞,以這城市中一位獨立女孩「玫瑰」的故事,訴說小女孩將愛情憧憬轉化為生活能量的女人心事,為女孩們打氣。Gin Lee沒有聲嘶力竭,輕輕的唱出一種堅毅的氣度,人生的起承轉合。
兩年前Gin Lee初到香港發展,便已收到Eric Kwok的這首音樂,清淡中奮而振作的氣氛,配以簡單的編曲,早已令到Gin印像深刻,在她的腦海裡早已浮出一幕幕女孩振作的畫面。當她正式跟Eric Kwok求曲時,Eric Kwok卻又表示這曲是一個故事,希望能待Gin的廣東話更為進步之時才演繹這歌,方可以把故事演活起來。雖然這是一個打擊,但對她來說卻又正常不已,故事中的「玫瑰」都不是在挫折中站起來嗎 ?
兩年後的今天,當Gin的廣東話大為進步,在香港長久住下來之後,她終於從Eric Kwok手上正式接過這歌。並找來林若寧為她譜上「玫瑰」的故事。對Gin來說,在馬來西亞的成長一直以來都備受珍愛,離鄉別井到港發展對她來說是一項不小的挑戰,幸好Gin總抱著樂觀的心來面對。但是在媒體上和網絡上,她總發現有很多令人惋惜的女孩,甘願為一個「他」放棄理想,當面對愛情童話破滅時,整個人生就完全敗陣無法前行。所以她希望以「玫瑰」的故事,作為這些女孩振奮的心聲,為女孩們加油打氣。
歌曲將於19/8,於各大電台、電視及線上音樂頻道隆重登場。
================================
玫瑰的故事
作曲:Eric Kwok
填詞:林若寧
監製:Eric Kwok
編曲:Issac Chong
主唱:Gin Lee李幸倪
前奏/全長:8" / 3'20"
玫瑰她生於潦倒的一個家 貧困得爸媽嗌交婚姻變差
還記得初中理想當位作家 能儲錢搬出這家
玫瑰她衝出社會相識了他 男友他天天送她鮮花半打
選好教堂婚紗 初戀已經出嫁 結伴成就美麗童話的世界吧
薔薇積蓄 和情人一起儲蓄
薔薇新婚 和良朋舉杯慶祝
童年不足 祈求能擺脫父母離婚殘局
薔薇一家 和孩兒溫馨滿屋
薔薇今生 平凡而多麼滿足
時時刻刻 和旁人展覽著笑容不記得哭
玫瑰她專心養貓悉心種花 忘記她當初理想當位作家
忘記這紛擾世間很多創疤 甜美得知識變差
婚姻卻對著年月背著風沙 爸媽也注定離異撇下娃娃
玷污了的婚紗 婚紗照都火化 最是遺憾偉大童話都破碎吧
薔薇分居 和情人好好結束
薔薇不哭 臨行前終於痛哭
長期溫馨 長時期只會令愛情 感麻木
薔薇溫室 原來人只可借宿
薔薇新居 重頭來一手建築
和諧之家 回頭時只有是眼前冰冷空屋
落葉後 這支花 失去伴侶
要灌溉 這支花 不依靠誰
幾次戀愛 只是點綴 有沒有誰 前途能直追
緣份逝去 尋覓生命去
玫瑰她終於晉身兼職作家 能撰寫她的理想增添了她的身價
還記得多少個家多少個他 從痛苦中滋養她
她經過歲月培植韻味增加 她依靠販賣文字養活娃娃
傷口種出鮮花 單親也不可怕 向上爬向上爬 獨舞都一般高雅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RK_ujnrFlYc/hqdefault.jpg)
父母沒積蓄 在 EHPMusicChannel Youtube 的評價
❖訂閱頻道收聽更多好聽的歌:https://www.youtube.com/c/EHPMusicChannelII
❖Facebook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EHPMC/
❖IG:ehpmusicchannel
** 喜歡的朋友記得要分享出去喔~ 超級需要你們的支持!!! **
❖歌詞在下面❖
----------------------------------------------------------------------------------------------------------
演唱:王恩信Est、二胖u
作曲:王恩信Est、二胖u
作詞:王恩信Est、二胖u
編曲:TanX
混音:TanX
風浪沒平息 我宣告奔跑的意義
這不是叛逆 我只是淋了一場雨
沒懷疑 燃燒的夢都飛哪去
問自己 這次我不會放棄
你是否也和我一樣渴望擁有一雙翅膀
但是卻一次又一次把自己弄的遍體鱗傷
你說想要得到你想要的就要飛翔
卻發現自己還沒有擁有那種力量
於是你開始選擇與現實做對抗
開始不斷提高歌詞的含金量
每天把想到的韻腳還有flow纏心上
卻發現成功跟努力根本不能同類放
於是你自暴自棄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
每天把自己鎖在冰冷的房間裡封閉
躺在床上望著天花板回憶自己的經歷
說自己有天也能做出讓父母驕傲的成績
而現在你卻不知道應該如何繼續
一個人孤軍奮戰到底怎麼堅持下去
嚮往的生活和現實總是有著差距
難道真的不適合自己應該選擇放棄
你麻木的點上煙放下了一直寫歌詞的筆
想著曾經那個桀驁不馴意氣風發的自己
為什麼現在開始懷疑選擇自暴自棄
難道你就應該這樣下去束手自斃
沒有目標的你現在已經厭倦了一切
仿佛沒有了血肉之軀就像一堆冰冷的機械
你問自己難道這樣下去嗎 自生自滅
不我要堅持哪怕在生命最後一行一列
風浪沒平息 我宣告奔跑的意義
這不是叛逆 我只是淋了一場雨
沒懷疑 燃燒的夢都飛哪去
追著我自己 這次我不會放棄
就這樣向前跑吧別去管別人什麼樣的目光
自己的命運自己主宰掃平前方一切的路障
做到聽眾為你鼓掌有天驕傲的回到故鄉
直到有一天所有人都在模仿靠你演出的錄像
你為了說唱已經付出了你的全部
用自己全部的精力做到百分百的融入
即使你知道這條路上究竟有多殘酷
但是這就是你想要的即使被別人說成頑固
你頑強的向前不會再向命運低下頭
做真實的自己不當被現實捆綁的階下囚
你說要張開翅膀追尋自己想要的自由
哪怕只能靠雙手每天混跡在街頭
你說自己除了說唱已經一無所有
只有一套攢下來的設備和桌上的幾瓶啤酒
別人問你這樣下去有沒有想過以後
你說遲早一天我會靠說唱將無做有
你說你就要這樣下去沒有退路不停繼續
用青春養夢想哪怕花光自己所有的積蓄
如果準備好就一直向前別留任何疑慮
證明給所有人看這部電影結局一定是喜劇
就這樣向前飛吧黑暗的最後迎來黎明的曙光
堅持你要做的就別害怕跌倒和受傷
現在道路多泥濘未來道路兩旁就有多幽香
總有一天驕傲的告訴所有人老子來自黑龍江
風浪沒平息 我宣告奔跑的意義
這不是叛逆 我只是淋了一場雨
沒懷疑 燃燒的夢都飛哪去
問自己 這次我不會放棄
----------------------------------------------------------------------------------------------------------
❖歌手資料 About Singer
➸ 王恩信Est 微博 | https://www.weibo.com/u/5107097137
❖歌曲上架平台
➸ 網易云音樂 | http://music.163.com/song?id=1386259535&userid=1450149887
----------------------------------------------------------------------------------------------------------
❖合作郵箱:ehpmusicchannelhk@gmail.com
(歡迎投稿音樂/攝影作品)
❖Original Photo by Linus Sandvide
❖歌曲版權為歌手本人及其音樂公司所有,本頻道只作推廣及宣傳之用,若喜歡他們的音樂請到以上平台鏈接購買歌曲支持。
❖Like, Comment, Share & Subscribe❖
❖喜歡的請分享及訂閱本頻道❖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5NFWs1DQgLc/hqdefault.jpg)
父母沒積蓄 在 新聞挖挖哇! Youtube 的評價
情傷女全身紅燒炭 陰魂不散搞事惹毛許聖梅
👉https://youtu.be/0fEWEmCfSBM
許藍方槓正宮惹錯人?不甩兩訴求自斷生路
👉https://youtu.be/EAZOipqTLV0
奪金成名不謝黨 全紅蟬揭開中國底層悲哀
👉https://youtu.be/rIA1hJEjIcQ
【分段重點】
00:00 開場介紹
01:12 小清新鬧官司 前公司斥「過河拆橋」?
11:06 沒沒無名要求合作 被壓榨竟是意料之內?
14:23 一個運動員的誕生 卻不被家人期待?
23:20 最遺憾的不是打輸 而是家人不願到場?
34:11 運動員在人前光鮮亮麗 人後呢?
40:22 職業生涯到盡頭 運動員能做什麼?
44:27 成為一名格鬥選手 需要付出多少?
49:52 抱著星夢上台北 卻被騙光積蓄?
57:28 簽約要睜大眼睛 魔鬼藏在細節裡?
01:04:01 一間好的經紀公司 猶如再生父母?
每周一到周五晚上10點半準時上傳最新節目!
支持正版,尊重版權請訂閱【新聞挖挖哇】
官方 Youtube 頻道喲!
臉書請搜尋【新聞挖挖哇粉絲團】
http://www.facebook.com/newswawawa
#新聞挖挖哇#鄭弘儀#新聞挖挖哇2021 #空手道小清新 #東京奧運 #黃偵玲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KVCJ1U-qmiE/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