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我才正好和同事及助理感慨地談到,關於產後憂鬱症的孕婦,我們產科醫師的「售後服務」一直做得很差,該如何著力需要好好思考,也注意到精神科醫學會這期的會刊針對此議題就做了詳細的衛教。沒想到,過幾天就看到日本女星疑似產後憂鬱自殺身亡的消息。
產後憂鬱的主因是產後雌激素驟降,使得有些媽媽會因此情緒不穩定,易哭、易自我責怪,再加上育兒壓力、睡眠不足、身體的變化如漏尿、肚子鬆垮、妊娠紋、膝蓋痛等,都可能變成引爆產後憂鬱的導火線。
可能有人認為,為何過去很少聽到產後憂鬱,在我看來可能是因為在古早時代,社會利用月子禁忌來壓抑媽媽情緒, 比如恐嚇媽媽坐月子不能哭,不然老了眼睛會壞掉等荒謬言論,或是一堆月子的繁文縟節,舉凡不能喝水、不能洗頭、不能洗澡、不能爬樓梯,讓媽媽疲於適應生理上不適與生活上的不便,來轉移心理上的不舒服。
現在資訊流通,這些迷思已漸漸破除,女性不用再壓抑,也開始敢表達憂鬱。
但社會上對憂鬱症污名化、尤其對產後憂鬱症的不解仍根深蒂固。我看到在這則新聞下的留言,不乏有人訝異於「生孩子不是開心幸福的事情,怎麼還會不知足?」也竟有人指責女星的行為是狠心、不負責、不幫孩子著想。我認為,這樣的誤解是阻擋產後媽媽就醫的關鍵,不敢尋求精神科醫師、心理師的協助。
在這種情況下,有些媽媽其實會回頭向最信任的產檢醫師求助,只可惜受過度專科化的影響,大部分產科醫師對憂鬱症既無警覺也無概念,我個人在產後滿月回診時,就常注意到有些媽媽笑容變少、面露疲態,我問一句「都還好嗎?」就馬上眼眶泛紅。但坦白說,缺乏相關問診技巧的我,也不免會愣住不知所措,只能就傷口癒合、餵奶狀況提供意見,想要就心理層面給予支持安慰,話卻像魚刺哽在喉嚨,一句也說不出口。怕自己過度診斷傷了媽媽自尊心,又怕錯失了治療的良機。有時考慮再三,頂多加一句「有不開心要說!真的不行可以去看精神科。」但得到的回應往往像石頭丟進大海,激不起一點漣漪。
這些因素加總在一起,是預防產後憂鬱加劇甚至導致產婦輕生的破口。
然而,就我的觀察,產後憂鬱症的發生率和嚴重性極有可能越來越高。
首先,近年來生育率持續探底,少子化成了難以改變的趨勢,只生一胎兩胎所以要好好養胎的觀念下,孕婦或許會獲得高規格的照護,但相對迎來的也是過高的期待以及束縛。這個不能吃會讓寶寶變笨、那個不能做有可能早產,社會往往以保護之名,行弱化孕婦之實,仿佛妳的存在只為了孕育下一個生命。而這一切的壓力如果在產前沒有釋放,就更容易在產後因大家的注意力轉移到新生兒而一次爆發。
再加上現在過度強調母乳的好處,社會的期待從子宮轉移到乳房,我就發現生產前,若媽媽表明不想餵奶,馬上就會被投以質疑的眼光。母乳似乎和母愛畫上等號,對於奶量不足的媽媽來說,除了擔心無法把最「好」的給小孩,也會自我懷疑是不是月子餐吃得不夠營養,甚至開始 責怪自己沒有用,做得不夠好。
而資訊開放的狀況下,社群媒體的壓力取代了過往農業社會的鄰里互助機制,比如媒體和廠商為了流量與商業利益,往往聚焦產後立即瘦身迅速,身材曼妙的名媛女星,媽媽社團充斥著產後快速塑身的貼文。關上手機,卻又可能聽到長輩催促多吃一點,免得奶水不夠,坐月子不要運動免得子宮下垂的碎念。這些新舊思維衝突下,就讓媽媽進退維谷、無所適從。
除了心理上的負擔外,隨著生育年紀推遲,初產婦的平均年齡已超過三十歲,體力下滑也讓媽媽在育兒的時候深感力不從心。另外雖然高齡女生在事業經濟上相對年輕媽媽較為獨立、也較有選擇權,但卡在是否回歸職場或退守家庭中的二選一時,一樣是百般無奈。成為全職媽媽要擔心喪失經濟自主,失去自我實現的機會,回到職場又會害怕因空白的育嬰假受歧視,甚至失去升遷機會,打開電視看到托嬰中心虐嬰的新聞就是既害怕又無力。
這些盤根錯節的社會、醫療、文化因素,就像蜘蛛網一樣纏住所有產後婦女,一而再地加深了產後憂鬱症的印痕。
要化解這些問題,當然不可能僅靠醫療事後補救介入,大方向來看,國家在提高生育率不應只淪為口號,把生育的壓力一股腦丟回女人身上,應把注意力集中在維護孕產婦職場勞權、育兒配套、公托等實質政策上。因為生育本來就不是任何人的使命,而是出於自由意志的個人選擇。
就婦產科醫師而言,事前的衛教最重要。過往的產科照護大多聚焦於胎兒,忽略了媽媽身心靈的改變。很多人不知道親餵可能遠比自然生產疼痛,產後也可能會因骨盆底肌鬆弛持續漏尿、因鬆弛素讓膝蓋酸軟無力。這些變化若能在產前就讓媽媽充分理解,當不適發生,媽媽才不會驚慌失措。
產後的情緒把關應更加積極謹慎,當發現媽媽疑似產後憂鬱傾向時,婦產科醫師應不怕麻煩積極轉介心理諮商。婦產科和精神科醫學會也應多針對此議題開研討論,倡議交流。
至於產婦周遭的人,我認為最重要的除了同理心外,應該是接受每個人每次生產都不盡相同,莫假借分享之名,行炫耀之實,過度強調自身經驗,認定自己可做到的別人應該也可以。這樣不僅於事無補,甚至會是壓死駱駝最後一根稻草。
最後最重要的是,隊友們,你的功能遠比想像中的大。除了在產前和媽媽一起了解孕期的變化、在產後一起面對育兒的艱辛學習如何當家長外,也不要忘了誠實面對自己的情緒和配偶多溝通、多協調。當長輩或外人過度關心、情緒勒索時能適時擋在第一線,在誰請育嬰假時這項議題上,能採用更開放更平等的態度去面對,和伴侶一起度過這個幸福卻有艱辛的日子。
#產後憂鬱症
#妳並不孤單
歡迎大家分享產後憂鬱的經驗,如何度過,或至今尚未度過
!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4萬的網紅FISHPAPER SEATHIN (baohaizhiyu),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現在開始訂閱我吧,每天都有更新影片!!! ❤ 非常!非常!非常感謝大家對我的支持! ❤ 也非常非常感謝每一位訂閱我的粉絲! ❤ 你們每一次訂閱,每一次支持都是我最大的動力呀! ? 如果大家對我有什麼想說的話,歡迎聯繫我的郵箱 - - - - - [email protected] ...
「爬樓梯技巧」的推薦目錄:
- 關於爬樓梯技巧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 關於爬樓梯技巧 在 白家綺 Facebook
- 關於爬樓梯技巧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 關於爬樓梯技巧 在 FISHPAPER SEATHIN (baohaizhiyu) Youtube
- 關於爬樓梯技巧 在 4招延緩退化顧好你的膝關節!跟著骨科醫師這樣走 - Pinterest 的評價
- 關於爬樓梯技巧 在 上下樓梯的推薦與評價,PTT、DCARD、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爬樓梯技巧 在 上下樓梯的推薦與評價,PTT、DCARD、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爬樓梯技巧 在 爬樓最傷膝蓋!這個爬樓梯不累、護膝蓋的小竅門 - PTT新聞 的評價
爬樓梯技巧 在 白家綺 Facebook 八卦
好文分享~
兩種不同的人生態度 張小絃
「只要努力,無需選擇」和「要努力,但也要選擇」這兩種不同的人生態度,其實就好像「爬樓梯」與「爬樹」。
爬樓梯的人,雖然不知道最高的那一層樓在哪裡,但是他的眼前就只有這條路,而且他身邊的所有人都在爬,也都叫他使勁的往上爬,爬的越高越快的人,就獲得越多的掌聲;在這樣的爬樓梯比賽中,效率很重要,人生的進度刻不容緩,得在第18層樓就唸大學、第25層樓就有個穩定的工作、最好在第35層樓以前就結婚生子,在第50層樓的人還會停下來看那些在20幾層樓,罵他們動作慢吞吞的,好吃懶做,「想當年我在爬20幾層樓的時候啊……」。
有些人在這棟看似無止盡的大樓裡爬樓梯爬到一半時,覺得實在沒意思,於是決定去戶外走走;然後發現有另一群人,他們不爬樓梯,他們爬樹。爬樹的人,在自己喜歡的枝幹上爬呀、玩呀,有時候還自己做盪鞦韆,盪得不亦樂乎。如果爬著爬著,發現這似乎不是他要的枝幹了,就再往別的枝幹爬去;之前在另一個枝幹攀爬長出來的手繭和學會的攀爬技巧,讓他更能駕輕就熟的在其他枝幹中穿梭自如。春天到了,他們欣賞盎然生機;夏天到了,他們揮著汗珠,探索枝幹上的每一種可能;秋天到了,他們採收果實;冬天到了,他們自力更生度過酷寒。
本來爬樓梯的那些人,在樹下看久了,也想自己爬爬樹,這時候,還在大樓裡爬樓梯的人透過窗子大喊:「很危險啊!你瘋了嗎?你會擦破皮、你會被熱死或冷死、還有可能會摔死。快回來爬樓梯!你已經辛辛苦苦爬到第30層了,別讓其他人擔心。」出來的這些人真的很想試試看自己爬樹,但是又害怕大樓裡的人說的是真的。
不管是爬樓梯還是爬樹,同樣都是向上,卻是不同的向上。爬樹的人要面臨很多選擇,但是他們對自己的每一個選擇負責;爬樓梯的人,看似沒有選擇,但其實每個人都做出了選擇,他們選擇「不選擇」。
我以前認為「選擇」是做你想做的事,但現在我覺得「選擇」其實更是一種「承擔」。選擇冒險「爬樹」、做不一樣事情的人,表示他們願意承擔來自家庭的不諒解、社會大眾的非議,以及在這條路上的孤獨、未來相對不可知的風險;不願意承擔的是面對死亡時的遺憾。選擇穩定、安全「爬樓梯」的人,表示他們願意承擔那些被壓抑的夢想、為家庭的犧牲、生活種種的無奈;不願意承擔的可能是改變後的不可知。
雖然在台灣的教育裡,「努力精進」與「服從權威」是道德教育中重要的品格衡量標準,但是在向上的這條路,其實可以提供更多的選擇,而且讓人意識到,不管是爬樓梯或爬樹,每個人都可以做出自己的選擇,並學習如何為自己的選擇負起全責。
其實,人生不管哪一條路都不會好走,沒有一條可以安逸享盡榮華富貴的坦途、也沒有一路筆直平坦的大道;不管你是爬樓梯還是爬樹,都會流汗、也會流淚。既然如此,就勇敢選擇那些你願意承擔的吧!
爬樓梯技巧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八卦
前幾天我的前輩在臉上發了一篇文章,提到現代高齡產婦多、勞動減少,導致越來越多產婦因產程太久,最後只能改為剖腹產。為了改善這點,他建議孕婦們應該多加強運動。看到前輩支持運動,開心之餘,我也馬上貼上孕力媽深蹲照,藉機宣傳一番。不過我同時也看到不少網友留言「有些媽媽有運動還不是吃全餐」、「運動也未必好生」,馬上讓我想起就曾有孕力媽和我抱怨,孕期規律運動最後還是生得超辛苦,還要被朋友嘲笑「妳白動了!」。
聽到這些讓我覺得無奈又心累,我得是要再次澄清,雖然各項研究顯示,孕期規律運動能降低剖腹產率、縮短產程,但不是有運動的媽媽就一定順產。畢竟生產變數多又難預期,就算經驗豐富的醫師也無法在胎兒出生前,準確預測每個產婦的產程。好比有些產婦即使破水規則宮縮了,子宮頸就是不動如山,一指都不開。也曾有媽媽踢泰拳踢到最後一週,結果待產過程中,每次宮縮胎心音都會減速,在安全考量下只好轉成剖腹產。這些狀況都不是待產前就可預先得知,也和產前有沒有運動無關。
另外,順產與否當然也和媽媽身材、胎兒大小有很大的關係。最近我就遇到一個體能教練,個頭不到150公分,上一胎小孩破四千克,雖然孕期持續自主訓練,但仍吃了[全餐」。
規律運動的媽媽在統計上產程比較快,主要還是因為當子宮頸全開時,她們比較會使力。因為生產姿勢看似自然,其實細節很多「大腿打開、膝蓋不要夾、腰不拱、屁股不要抬、手彎彎的像划船,假裝在解硬大便。」住院醫師時,我就曾模擬此姿勢在產檯上用力,這才發現即使我沒有大肚子,生產姿勢還真是一點都不簡單。更何況很多孕婦長期都被限制肢體活動,稍微快走、蹲下、跑跳就會被阻止,長期不活動的狀況下,怎麼可能要求他們上了產檯就能靈活自如、配合用力呢?
相反的,我就注意到很多跳舞、瑜珈、練肌力的媽媽,因為習慣聽從指令做出正確的舞步或姿勢,再加上對自己身體的掌控度高,又有信心,上了產檯當然也能很快地掌握到用力的技巧。 再來就是有在練肌力的媽媽,相對核心和骨盆底肌比較有力,尤其是習慣自由重量模式訓練的媽媽,更能掌握全身閉氣一起用力的技巧。就有媽媽和我說生產就像硬舉加深蹲,尤其是握把式深蹲,當她摸到產檯的手把時,仿佛觸電一般,立刻知道怎麼用力。畢竟這個動作在產前就已練習過好幾百回,一下就能正確施力把小孩擠出來。不過就好像專項比賽在備賽一樣,各種練習都要時間累積,並非足月才抱佛腳。好比快生了才猛爬樓梯,雖說也能活動到骨盆,但效果有限,還可能因身體控制不佳而跌倒。甚至我在留言也看到有人建議產婦為了好生,靠近預產期在跪著擦地板,這不僅完全沒有科學根據,還可能導致膝蓋痛,甚至是起身時閃到腰,完全是弊大於利。
更何況孕期運動的好處何其多,絕不單純只為了順產。初期可促進血液循環、提升胎盤功能、降低子癲前症發生率;中後期可改善腰痠背痛。另外在產前建立良好的上肢背部肌力,也能讓媽媽在育兒時更能掌握正確姿勢,避免身體勞損。因此我也認為,孕期運動最大的好處,並非是好生,而是藉由順產這個動機鼓勵孕婦持續或開始建立運動習慣。這也是我推動孕期運動的初衷:藉由懷孕生產這一人生大事,促進女性長遠的健康。
爬樓梯技巧 在 FISHPAPER SEATHIN (baohaizhiyu) Youtube 的評價
❤ 現在開始訂閱我吧,每天都有更新影片!!!
❤ 非常!非常!非常感謝大家對我的支持!
❤ 也非常非常感謝每一位訂閱我的粉絲!
❤ 你們每一次訂閱,每一次支持都是我最大的動力呀!
? 如果大家對我有什麼想說的話,歡迎聯繫我的郵箱
- - - - - fishpaper@outlook.com - - - - -
▬▬▬▬▬▬▬▬
? 訂閱我的頻道吧 | SUBSCRIBE ►http://bit.ly/Fishpaper ?
? 我其他的頻道 | MY OTHER CHANNEL! ►http://bit.ly/itsfishpaper ?
▬▬▬▬▬▬▬▬
? 觀看《Clumsy Fred 笨拙的弗萊德》系列播放清單►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ONsplutoD__3cAgHYjX5DfpgFIkdEd0g
▬▬▬▬▬▬▬▬
? 我的直播間(每天晚上五點整開播)►http://bit.ly/2yKSpKX
? 推特 | Twitter ►http://bit.ly/2nRsmSg
? 微博 | WEIBO ►http://weibo.com/fishpaper
▬▬▬▬▬▬▬▬
殘障人士特殊的爬樓梯技巧!
▬▬▬▬▬▬▬▬

爬樓梯技巧 在 爬樓最傷膝蓋!這個爬樓梯不累、護膝蓋的小竅門 - PTT新聞 的八卦
住在城市中的老小區內,每天爬樓梯是不是讓您累得夠嗆?要是身上有點病痛,上下樓的話就更加不方便了。如果沒有電梯,怎樣才能讓上樓更加輕鬆一點還能 ... ... <看更多>
爬樓梯技巧 在 4招延緩退化顧好你的膝關節!跟著骨科醫師這樣走 - Pinterest 的八卦
跟著骨科醫師這樣走,爬樓梯不傷膝健康2.0 20180826(完整版) ... 免安裝!20 秒學會下載YouTube 影片與MP3 音樂只要呼叫Siri [蘋果小技巧Siri 捷徑進階篇]. 更多資訊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