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健在
即是對家人的貢獻
父親過去長期獨居,從某一段時間開始,他在電話裡的聲音變得很虛弱。由於他經常抱怨身體不舒服,我總是掛了電話之後感到憂心。
四年前,我因為心肌梗塞進了醫院。這麼一回想,當時的父親很硬朗,他甚至還到醫院來看我。我想,那時候的他應該充滿了貢獻感吧?雖然因為子女生病才感到能有所貢獻,說起來好像不是什麼值得開心的事,不過比起完全不必擔任何心來說,永遠擔心掛念,甚至對子女過日子的方式有所不滿而生氣或不安等等,反而使父母看起來更加有活力。
面對年邁的父母,不須聚焦在哪些特別的事情上;甚至可以說,就算你想要那麼做也辦不到。完全只關注「能夠做些什麼才有價值」的人,面對有可能昨天做得到,而今天已經做不到某些事的父母時,將變得無言以對。其實,如同前面所說的那樣,父母並不是什麼也沒做,他們的健在就是對家人的貢獻。
對於這樣的事,有必要開口說出來。不要因為覺得是家人,所以嘴巴不說也應該知道;或許該說,正因為是家人,更需要口頭上的表白。就算是一點點小事,也可以說聲:「謝謝。」像是「因為對方把飯菜都吃光光,讓你感到很開心」的時候,或是「爸爸因為有媽媽在,而感到安心」之類的感謝都可以。
我認為我父親年輕時不曾那麼說,但前面也提過,他在搬回這裡之後,只要幫他準備餐點,他就會對我們說:「謝謝。」我年輕時,與父親兩人共同生活,他似乎也沒說過這樣的話。其實就算不是這種感謝的話語,父親曾經告訴我:「因為有你在,我才能安心睡覺。」也讓我很開心。如果我們聽了這樣的話會開心,那麼也跟父母這麼說就對了。對父母這麼說,是希望讓他們感覺到自己有所貢獻,這並不是針對他們做了些什麼特別的事;若是只針對特別的事項才表達感謝,反而會使父母因為「自己已經什麼也做不了」而受挫。
由於父親除了吃飯的時間之外,幾乎都在睡覺,所以我不是對著電腦打稿子,就是在看書。曾經有一次跟朋友提起這回事,他說:「有爸爸盯著你做事真好。」讓我大感訝異。的確是那樣沒錯,如果在自己房間裡工作,一覺得累就會找其他有的沒的事來做,應該就沒辦法專注。所以多虧這樣,我每天都讀了好多書,寫稿的進度也很順利。
當父母明白自己不必特別做些什麼,也能對家人有貢獻的話,他們就學會了不做一些讓家人焦躁不安或發怒的事。對於父母,家人該關注的不是那些令人傷腦筋的事或不當的行為,而是他們的貢獻。不必針對特別的事,只要聚焦在父母依然健在就可以。
目前父親知道我是誰,但即便哪一天他不認識我了,我也沒必要改變對待父親的方式,只要想著我和他是今天頭一次見面就行。我知道要這麼做並不容易。心裡想著「在這一瞬間我與他初次見面」來展開這一天,此時,過去已經不存在了。
別說是沒有過去了,就連瞬間一晃而過的過去幾十年,實際上是不是真的曾經存在都很難說。其中有好的回憶,也有不好的,通常都是不愉快的居多,之所以明明不愉快卻還會回想起來,是因為心裡已經打定主意「不要與父母建立良好關係」。
不過,無論之前與父母是什麼樣的關係,只要現在免除不了照顧他們的責任,而且為了不讓照護成為苦差事,希望各位可以帶著一種「今天初次見面」的心情去面對。
可能的話,盡早改善與父母之間的關係,當他們真正需要接受照顧時,子女的心理負擔會比較輕。當然,即使還沒準備妥當,那一天就來了,也永遠不嫌晚。
.
本文摘自《#照護年邁父母的勇氣》
阿德勒心理學x肯定自己x修復親子關係,照護者的心靈自癒指南
作者:岸見一郎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當一個人的存在被自己接納,就更有動力展現價值感。
我喜歡跟老人家相處,我常常從他們身上,思考要走向什麼樣的老後。那些沉溺在子女不孝,沒有人要聽他的話的老人家,常常不太有什麼價值感。
對子女的聲聲控訴,其實都隱含著對自己的不接納。他把自己的價值,建築在他人是否順從,這容易失去自我。當一個人不接納自己,就特別希望有人接納他。
心靈不成長,即使人生一路順利到老,還是要面臨自我價值感的挑戰。這是老人家給我的禮物,知道該做的功課要早點做。
祝願您,能覺知到自己的存在,看見能力所及,並且願意為自己努力!
.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連結請見留言處
照護年邁父母的勇氣 在 Facebook 八卦
不要以心中理想的樣貌看待父母
孩子出生的時候,由於父母與孩子是此生初次見面,而孩子理所當然沒有力量完成任何事,他的一舉一動都能令人感到開心。接著父母會以心中理想的子女形象,看待現實中的子女;理想與現實中的子女之間並無任何關聯,不過是父母所希望的理想樣貌,但是父母要將理想化為現實並不是那麼困難。
然而換成是父母的話,他們在需要照顧之前有一段悠長的人生歷史。接受照護之前曾經是無所不能的父母,那樣的形象就此成為子女心目中理想的父母樣貌。
作家北杜夫以下面這段話,描述身為歌人的父親斎藤茂吉。
「小時候讓我感到害怕、侷促不安的父親,冷不防變成另一個令人尊敬的歌人。我一反過往開始敬重父親,高中時代甚至吟唱著幼稚拙劣的仿作詩歌。」〔北杜夫《青年茂吉的〈赤光〉〈璞玉〉時代》(青年茂吉「赤光」「あらたま」時代,暫譯)〕茂吉逐漸老去的身影,北杜夫也沒有錯過。每次茂吉去散步都隨身攜帶記事本,信手寫下創作的短歌。北杜夫會偷看記事本,知道父親還有著旺盛的創作欲便感到安心;反之,見到拙劣的詩作就為父親的衰退而失望。我想,比起讓他感到安心的次數,想必是令他失望的次數愈來愈多了吧。
由於我並沒有像北杜夫看待茂吉那樣,對自己的父親抱持著敬重的想法,難免因此對北杜夫的那番話感到詫異。
作家沢木耕太郎的父親是俳句詩人,沢木將父親吟詠的俳句整理成冊。沢木在他的記憶中,他不曾對父親有過激烈的言語衝撞,應該連一次也沒有反抗過〔沢木耕太郎《無名》(無名,暫譯)〕。這一點雖然與我近似,但沢木提到「從小就覺得必須保護父親才行」的說法,卻使我感到驚訝。因為我對父親從來沒有過那樣的想法。
不過,我身邊有很多人是一直都敬重父母,對他們抱持好感。對這些人來說,如果父母出現了衰退現象,尤其是因為失智而忘記過去的事,或使得性格有了轉變,應該會讓他們覺得「眼前現實中的父母,與自己過去理想中的父母,實在落差太大」吧。
然而,要是不能抹去對父母的理想化看法,不能接受現實中的父母,就無法與他們建立良好關係。父母已經遺失了過去,失落的往昔不盡然都是美好的回憶;子女經歷過的痛苦、討厭的記憶,父母卻早已忘記,再怎麼難以割捨,現實中僅存的,就只是已經遺忘過去的父母。
照顧父母的時候可以做的其中一件事,就是不要以心中理想的樣貌去看待父母。只要是以理想的樣貌去看待,眼裡就只會見到滿是缺點的父母。父母年輕時如果很「優秀」,會讓人很難接受這種理想與現實悖離的狀況,不過還是要面對現實中的父母,與無可替代的他們建立關係。
不只是父母,如果有人把你說得很好,好到與現實中的你脫了節,他將自己心中有關於你的理想樣貌,與現實中的你混淆在一起,應該會讓你覺得很難與他相處吧?如果在他面前,你可以不必刻意表現得特別優異,只要當一個普通的自己就好,想必會輕鬆得多。
.
本文摘自《#照護年邁父母的勇氣》
阿德勒心理學x肯定自己x修復親子關係,照護者的心靈自癒指南
作者:岸見一郎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面臨失能長輩的長照,成年子女的心態常要經過調整。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功課,就是重新認識自己的父母,好好檢視自己內在的記憶,以及曾有過的失落。
但就算跟長照無關,其實父母一直變化著,就好像我們自己也不是一成不變。
過去的父母,很喜歡在孩子面前理想化自己,這不利於長期的情感維繫,容易招來失望與憤怒。理想化破滅,是青少年「叛逆」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實接納,這是靜心的重要學習。事實很仁慈,我們的痛苦,常常來自於我們告訴自己的謊言。
祝願您,能不評價都接納,眼界觀照能深廣!
.
在這篇文章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此文章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文章下方留言。
照護年邁父母的勇氣 在 Facebook 八卦
能夠擁有貢獻感的意思
我深知照護的辛苦才膽敢這麼說—照顧父母能夠使照護者擁有貢獻感,並因此獲得幸福。要了解「能夠擁有貢獻感」的意思,不是那麼簡單。其實不只是照護,對於做任何事總是希望獲得他人感謝的人來說,照護應該是一件很難熬的事吧。父母並不是一定會對你說謝謝,他們不是故意不說,而是很可能在還不需要人家照顧之前,就已經沒有說「謝謝」的習慣了。其實子女對於要向父母說「謝謝」也是感到抗拒的吧?既然如此,唯獨要求父母必須那麼說,並有所期待,我不認為這是公平的。
不是所有人都認為「照護」這件事很辛苦。意思不是說照護是輕鬆愉快的,而是關係到自己對於「照護」這件事的定義,賦予它什麼樣的意義。父親現在會對我表達謝意,能夠聽到人家對自己說謝謝,的確是很開心的事;不過,要是對此有所期待、得到人家的感謝才能擁有貢獻感的話,當父母有一天不表達謝意的時候,或是你必須照顧原本就不會對人表達謝意的父母時,照護就會變成苦差事了。
的確,當你才剛讓他吃過飯,卻聽到他說還沒吃時,會感到沮喪,什麼都不想做了。我明白,要是不論做過什麼,父母都不記得,或是無論做了哪些事,父母都是一副理所當然的態度,就算你能夠忍受照護工作的辛苦,也會覺得這件事並不值得。
然而從父母那裡得不到任何正面回應的話,也只能面對現實,並以此為出發點。通常我做晚餐的時間,差不多是在其他家人外出上班或上學要回來的時候。有一天,女兒比平時還早到家,她說:「今天煮咖哩飯吧!我來幫忙。」有她可以幫忙,真是太好了。於是我興沖沖地去採買食材,開始準備做菜;可是,應該要來幫忙的女兒遲遲沒有到廚房來,等我把菜都切好了,她才總算進來接著做後面的工作。
當時,假使女兒依照原先所說的那樣協助我,當然很好,但如果她到最後都沒來幫忙,我還是一如往常做著晚餐,而光是因為這樣便足以感到對家人有所貢獻。這件事就結果來說,雖然後來女兒還是協助了我,不過她就算中途變卦表示不幫我了,對於我個人的貢獻感應該不會產生任何影響。
我認為,在與父母的關係上,有機會貢獻父母是很重要的,因為藉此可以讓我們擁有貢獻感;此外,不用期待來自於父母的感謝。
.
子女並無法使父母獲得幸福
看到父母無法自己一個人過日子,對子女來說是一件傷心的事。但是在「照護」這件事情上,有一個基本觀念我想說明,那就是—子女無法使父母獲得幸福。
每一個人,在人生的任何時刻,都無法藉由他人讓自己獲得幸福。養育子女的時候,父母會想要讓子女幸福。祈求子女幸福並沒有錯,但是父母並無法使子女獲得幸福,子女要憑自己的力量去過日子。當然,孩子還小的時候,他們所做的每件事都必須給予協助,其實孩子總在父母還沒察覺到之前,已經先懂得自立了。與子女之間關係良好的話,他們自立的時間就會提早,但也有些情況是當父母成為子女的反面教材時,子女會自己決定要自立。他們心裡會想:這樣的父母不可靠。因為這樣而自立的話,也勉強可以算是教育成功。
有句話說「孩子沒有父母也會長大」,那麼,孩子有父母一樣要長大。不是父母使得孩子幸福,子女若要獲得幸福,父母唯一能做的,就是當子女開口希望你協助他時,給予協助而已。實際上,我不認為父母能為子女做很多事,因為再怎麼說,父母終究無法代替子女度過他們自己的人生。
同樣地,子女在照顧無能為力的父母時,也無法使父母獲得幸福。當然,意思不是說「什麼也沒辦法為他們做」,而是必須區分出子女「能夠」與「不能夠」為父母做的事。
我看父親除了吃飯之外的時間都在睡覺,覺得他這樣豈不是一點樂趣都沒有;我希望他去做各式各樣的事情,每天都過得有意義。然而這樣的期待是子女的一廂情願,不能強行加諸在父母身上。這就像是父母叫孩子去讀書,而不要老是看電視一樣。
.
本文摘自《#照護年邁父母的勇氣》
阿德勒心理學x肯定自己x修復親子關係,照護者的心靈自癒指南
作者:岸見一郎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這兩篇一起看,可以有一個理解:自己的幸福與價值感,是自己個人的事,難靠他人給予。
這可以有很鮮明的日子,像是有些人即使生活富裕,依舊抱怨連連。最近還有家長跟我討論:不管對孩子再怎麼好,孩子也不一定會快樂!
當事人對這個世界的詮釋,大大影響他自己的價值感與幸福感。以上面的摘文來說,我們可以把貢獻感跟價值感放在一起看。
這也是一種「課題分離」,我們最終要認知到,他人的人生,對方要自己負責。我們或許能夠幫點忙,但相對於漫長人生,我們能做的有限。
談照護年邁父母,這是最後一篇了。祝願您,能從這個角度,體會到價值感最主要來自內在,也就不用那麼隨他人的定義搖擺!
.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連結請見留言處
照護年邁父母的勇氣 在 你一定要讀的10本書,讓照顧不再孤單!虎虎與小旻X輔具家 的八卦
照顧 年邁父母的勇氣 4:41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 6. 物理治療師教你 ... 告別的 勇氣 :讓我們談談死亡這件事,學著與生命說再見7:32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