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旭暉隨緣家書:國際政治夢工場🇩🇪🎬] 今年看過的最佳電影,沒有之一,毫無保留推薦,而且建議一個人入場,方便思考。電影整個要表達的訊息,要到最後部份才完整呈現,再代入個人近年的思想感悟,真有醍醐灌頂的感覺。這是連續兩日在《信報》分享的完整版,也是完整表述個人心路歷程的文字。明白的就明白,不明白的也不用刻意,因為我們都是獨立個體,這才是人生。
//德國電影《無主之作》片場超過三小時,是我踏入2019年以來,看過的最優秀電影,沒有之一,感覺比導演十年前的另一力作《竊聽者》更有思考空間,而且也隱隱然回應了網絡年代「甚麼是真實」這個核心問題。
德國大視角:為甚麼不標籤?
在最表層,電影是一部德國近代史浮世繪,主角一家生活在歷史名城德雷斯頓,和城市一起,經歷了種種戲劇性改變。德雷斯頓由第二帝國、威瑪共和國、納粹德國的工業重鎮,到了二戰期間被盟軍狂轟濫炸(歷史學家將之和長崎的第二顆原子彈比較,普遍視之為非必要的暴力),冷戰時成為東德共產政權一部份,兩德統一後再成為高科技中心,和這裏有淵源的德國人,特別有歷史沉澱。主角最親的阿姨亡於納粹暴政,不少家人繼而死於盟軍空襲,自身的年青歲月在東德渡過,逃到西德後以藝術成名,單是這些經歷,已經很史詩式。
這段經歷,是有真人真事所本的,參考的是當代著名視覺藝術家李希特(Gerhard Richter,1932- ),他的代表作包括照相寫實主義繪畫、抽象藝術、色卡繪畫等,近年不斷打破自己保持的在世藝術家作品拍賣最高紀錄。李希特正是出生於德雷斯頓,童年在納粹統治下渡過,後加入東德的德雷斯頓美術學院,1961年逃到西德,在杜塞杜夫藝術學院學習,不久成名,被視為畢卡索之後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但據說他對電影頗為不滿,不希望電影影射自己的歷史;電影也刻意加添了不少藝術創作劇情,以免涉及個人名譽的爭議。
但《無主之作》的重點,完全不是以上這些。話說主角無論在電影、還是在現實世界,名成利就後,堅持拒絕對自己的藝術賦予任何解說,不註釋、不表態,認為每一個作品本身都不需要有主題,但把作品放在一起思考,每一個人都能找到各自的「真實」。這種說話聽起來很玄、很虛、很離地,但代入主角的心路歷程,其實不難明白:一方面,他對納粹應該恨之入骨,對以「優生學」名義處決他阿姨的行為不可能無動於衷,對東德的「社會主義寫實主義」藝術風格則嗤之以鼻,否則也不會出走到西德追尋夢想。然而,他拒絕高調批判這些對象,因為介入了現實層面的政治、以平面的言詞表達複雜的立體情懷,就會容易走到另一個極端,同樣容易失去「真實」。
就以他本人為例,雖然他討厭納粹,但他的外父是前納粹高層,即使他直覺討厭這位外父,但也不願意指證其犯罪行為。他的藝術家阿姨對他影響極深,因為優生學的極端政策而死,但客觀上,主角本人也是優生學產品,電影可疑安排他不時對自己天賦過人流露自傲的炫耀,從而令身旁平庸學生妒忌,也因此在不同政權下,都得到不少貴人或明或暗的保護,假如高調批判優生學,總會碰到令自己尷尬之處。
即使是東德的「社會主義寫實主義」,也成了主角的部份信念:那位東德藝術教授對主角除了有知遇之恩,教導他不要「我、我、我」的創作,反而點醒了怎樣在表面的集體主義下,維持暗地裡的自我元素,這也是他們二人才懂的默契,也是主角逃離東德後,壁畫被塗掉時,東德教授不住飲泣的原因,因為他看見那一面。至於到了西德,其實主角也一度受制於資本主義的壓力,追求他並不喜歡、也不擅長的Avantgarde藝術,直到西德的教授傳授「何謂真實」的交流,才發現了自己真正不可取代之處,所以他後來的作品其中一個明顯主軸,就是要同步遠離資本主義的庸俗枷鎖。假如輕易把他的作品貼上「反思納粹」、「批判共產」、「擁抱自由」、「揚棄市場」一類標籤,不但膚淺,還適得其反,因為每一個人都是立體的,否則何來真實?
德國式真實:「我、我、我」的秘密
昨天談及電影《無主之作》探討的哲學問題「何謂真實」,其實這在我們今天的日常生活,同樣能應用。
除了藝術家主角,在電影的大反派──那位專業上相當傑出的婦產醫學教授身上,同樣能反映何謂「真實」。教授在納粹時代因為醫好了戈林和戈培爾的妻子,成為政權信任的大紅人,親手把不少不符合優生學原則的德國人送到毒氣室。但戰後,他同樣因為成功替蘇聯軍官那位難產邊緣的妻子接生,在其保護下,成為東德「人民院長」、屢獲勳章,安然渡過大時代的轉折。到了移居西德,憑藉出色的醫術,他依然是社會精英權貴,又是成為院長,辦公室更大,架子也更大。教授口中的說話,由「希特勒萬歲」、「共產主義萬歲」到「擁抱自由」,都不改他在平行時空同樣住豪宅、獲前呼後擁、維持高高在上的尊嚴。對他而言,納粹、東德、西德都不是完全的真實,但也不是完全的虛幻,而只是人生舞台的一部份。
但冷酷無情的背後,大反派也不是沒有「真實」,那就是他的女兒小時候畫的畫,他一直放在辦公桌案頭,無論在哪個政權生活都予以保留。但所謂「真實」,只是他珍惜的女兒童年、與及從中找回自己僅有的人性一面,而不是長大成人後女兒的幸福。這就像主角的西德教授,他找到真實的一刻,是在克里米亞戰機被擊落後,獲當地「敵人」韃靼人悉心照顧的經歷,韃靼人療傷使用的油脂、棉被,從此成了聯繫自己真實的中介。與我而言,找到這一份真實的上一次感覺,卻是小狗Cargo在身旁的一刻,無以名狀。但正如那位西德教授所說,作品好不好只有自己知道,那些感覺假如被白描出來,再被各式各樣的團體、群組、意識形態綑綁騎劫,一切失諸有相,不但俗不可耐,也不會再得到自身的真實。
這樣的思維,和今天網絡時代的邏輯,正好完全相反。在網絡社會,一切立場先行,任何文字、圖像,都要加上提綱挈領的大標籤,無形中令人的思考能力急速退化。現實世界畢竟是複雜的、多變的,從不是非黑即白,越是保持一種藝術的留白,才能保持真正屬於個人的真實;越是強調表層的「我、我、我」,就像廣大網民,卻很容易墮入另一種的非我。
《無主之作》的西德教授,問學生「選舉投哪個政黨」,學生表了一輪態後,他說根本不應該投票,然後把兩大黨候選人的海報燒掉。這一幕行為藝術相當震撼,但明白的學生(與螢幕前的現場觀眾)恐怕不多,主角明白了,教授因此發現他的慧根,此前根本連他的作品也未看過,卻判斷此子必成大器。我們每人的真實,都只應是自己真正明白、擅長、相信的感覺,與外間的種種標籤可以毫無關係,才能找回自己,然後再跟隨自己的真實,在這個唯有個人品牌不可取代的年代,專注拓展下去,才能成為一家之言,在未來維持作為人的價值。但這時代真正明白、並能付諸行動的,又有多少?//
照相寫實主義 在 Facebook 八卦
美國畫家、導演、攝影師查克.克勞斯(Chuck Close)辭世,享壽81歲。由於罹患面部識別能力缺乏症(俗稱臉盲症),他開創了網點作畫的形式,將照片套住格線,將每一格以畫筆或噴槍等工具重新著色、填入圖案,創造出一種近看抽象,遠看寫實的獨特風格(圖二)。然而,作為美國最具代表性的肖像畫家,他卻晚節不保,在 #MeToo 運動初期遭受性騷擾指控。
.
查克.克勞斯出生於華盛頓,從小就罹患神經肌肉疾病,也受閱讀障礙困擾,不過在父母的鼓勵之下,他走下藝術創作之路。其風格深受美國抽象畫家波洛克(Jackson Pollock)影響。1967年,他以個人自畫像《Big Self-Portrait》(圖一)在紐約畫壇走紅,該作亦成為1960年代美國最具代表性的肖像畫之一。由於他的作品幾乎有相片的質地,風格被稱為「照相寫實主義」(Photo Realism)。1973年,他也曾執導實驗短片《Bob》,以捕捉被攝者身體的局部畫面為主軸。
.
1988年,克勞斯因脊椎動脈塌陷致使頸部以下癱瘓(圖四),但他仍然嘗試繼續用口銜著畫筆或者綁在手腕上的畫筆作畫,依然能創作大型肖像畫,風格也越趨迷幻。晚期他也曾為多位好萊塢明星拍攝肖像照,包括西恩.潘(Sean Penn)和史嘉蕾.喬韓森(Scarlett Johansson)(圖三)都成為他鏡頭下的主角。也有多部紀錄片以他為主題,包括曾獲艾美獎提名的紀錄短片《Chuck Close: A Portrait in Progress》(1998)與長片《Chuck Close》(2007)。
.
不過其國寶級藝術家的地位卻在晚年蒙塵,在 #MeToo 運動爆發後,有兩位女性聲稱自己在他的工作室遭到性羞辱。2018年一月,又有四位婦女指控遭受他的性騷擾。
.
針對指控,查克.克勞斯雖未全盤招認,但仍公開對造成女性不適表示歉意。針對是否該考量撤出他的展覽,後來也引發了美國藝術界的的激烈論戰。最終美國國家藝廊宣布取消了原訂2018年五月為他舉辦的回顧展。
.
2021年8月19日,查克.克勞斯辭世。
#ChuckClose
照相寫實主義 在 何芸娜 Una Ho Facebook 八卦
前陣子終於看了 超寫實人體雕塑展 ‼️
來分享照片但有些18🈲️的無法貼上...
這些作品,有幾個真的很真,細微到連皮膚上的小皺摺、橘皮,小斑點,跟一些些微的體毛都可以看得.. #分享照片給大家
#超級寫實主義發展至今已近50年
「超級寫實主義」受到「照相寫實主義」啟發,透過相機拍出來的超高解析度照片,重新解構、創造出的一個新的現實,是虛假的現實,將藝術家的幻想實現。
- 內容擷取博客來售票網
總共26個導聆作品,加上門口一個沒有導聆的牛仔,我看到了27件作品!
之前我想來看很久了!終於...
#真的不枉此行💯 沒時間去的可以看看照片,有時間去的!一定要去喔!❤️
照相寫實主義 在 Photorealism 照相寫實主義AI (1968–69) Hyperrealism New ... 的八卦
[email protected] , Beginning in 1968–69, with formative stages in New York and California, Photorealism involved the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