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傳統的觀音菩薩成道日,故事之前我畫過,就是小公主犧牲自己救了爸爸的故事,但今天我用其他的比喻,來介紹觀音菩薩。
我老家佛堂主要供奉的就是觀音菩薩,從小拜到大,觀音菩薩也成為生命中很重要的支柱和朋友了,而最近讀了一些經書,佛陀用很簡單的比喻說明為何菩薩能倒駕慈航,穿梭在這充滿煩惱與慾望絕望的世界?
當時佛陀是用一個快樂城來比喻,城內有無數快樂之事,而城有八萬四千個門可以進入,不過進入前需要通過無數障礙和挑戰...
當你來到快樂城門前時,一腳踏入城內,一腳在城外,突然想起家裡還有孩子,你也想帶孩子一切來快樂城,所以不顧一切的轉身回去帶孩子,儘管要再經歷重重困難和辛苦也樂此不疲。
而我的比喻就是用打電玩破關了,你卻沒登出遊戲,而是不斷回到遊戲裡,引導其他玩家走向破關的技巧和方法,而且你可以無限創角色,只要任何一個玩家call你,你就會瞬移到他身邊協助他。
不管是運動類、賽車類、格鬥、經營...任何一切都會進去協助我們破關。
菩薩,這也是梵文的音譯,並且是簡譯,全譯是『菩提薩埵』。
它的意思,菩提早覺,薩埵是有情,菩薩,便是覺有情。有情是指有情愛與情性的生物。薩埵是覺悟的有情,並且也能覺悟一切眾生的痛苦,同情一切眾生的痛苦,進而解救一切眾生的痛苦。
而我覺得菩提薩埵更好的記憶連結就是:
「破關又回來教人破關的好心人!」
菩薩是眾生成佛的一個必經過程,眾生要成佛,必須先發大願心,最主要的有四條,稱為四宏誓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們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也可以說成是:
「 玩家無邊誓願度,BUG無盡誓願斷,
遊戲無量誓願學,帶人全破誓願成。」
以上,我們透過觀音菩薩的成道日,來介紹菩薩的日常業務和動機,希望我們都能在這遊戲裡破關,也能帶著身邊親友們一起破。
不然這充滿Bug的遊戲玩久了,真的很切心...
對了,圖中的佛像是阿彌陀佛!
《悲華經》敘述阿彌陀佛於過去生中曾為轉輪王無諍念,祂有一千個兒子,長子名「不眴」,祂出家之後,即號「觀世音」;在久遠的將來,阿彌陀佛涅槃後,觀世音菩薩將會成佛,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
不空三藏所譯《大方廣曼殊室利經》說,觀世音菩薩將以「平等光明普照如來」的名號成佛。
所以,才會把阿彌陀佛畫入圖內。
今天來誦觀音菩薩的普門品是很棒的選擇!
普門品全文
http://www.budaedu.org/budaedu/buda2_13.php
或是跟菩薩一樣發出希望眾生都好好的,能盡快離開這輪迴遊戲的心願,也是很棒的一種選擇。
我自己是認真不想再這充滿悲歡離合無奈又熱翻天的遊戲裡繼續重玩了,所以才會一直接觸這些破關者給予的指引和建議將,也才會跟在各個宗教文化裡不斷學習和摸索。
在此分享給各位~
願我們都能早日全破!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6萬的網紅memehongko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204 佛教最後的教法—圓教 般若經以「異法門」說無諍法;它無所說,無所建立。它的精神在於融通、淘汰、消化。到下一階段,就是圓教問題。圓教是指判教,佛教修行的最高目標當然是成佛,但是小乘行者想成佛,大乘行者也想成佛,而大乘之中又有各種不同的教路與系統,因此產生各種系統所限定的佛格。隋代的天台...
無諍 在 Tiffany甄馨 翹臀美姬 Facebook 八卦
🙌🙌勸世文:觀世音菩薩的由來(梵語:अवलोकितेश्वर,Avalokiteśvara),漢語音譯「阿婆盧吉低舍婆羅」、「阿縛盧枳低濕伐邏」,名號意為「觀察世間音聲覺悟有情」,又譯為觀音菩薩、觀自在菩薩、白衣大士。🙏
為漢傳佛教淨土宗,西方三聖之一、娑婆三聖之一、四大菩薩及八大菩薩之一。🙏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觀世音菩薩,不可思議之神力,已於過去無量劫中,已作佛竟,號『正法明如來』,大慈願力,安樂眾生故,現作菩薩。」🙏
由於觀世音菩薩的大悲願力及所發菩提心,為了安樂一切眾生成就一切眾生的道業,故仍然示現為菩薩因祂以救苦救難為己任。🙏
【千處祈求千處應 苦海常作渡人舟】
《悲華經》卷二記載,觀世音本名「不眴」,是無量劫前轉輪王無諍念的長子,因為其在寶藏佛前發願:「願我行菩薩道時,若有眾生遭受種種苦惱恐怖,退失追求正法的信念和力量,墮落到沒有光明的大黑暗處,身心不安憂愁孤獨貧窮困苦,沒有人可去請求保護,沒有依靠也沒有屋舍。
如果他能夠憶念我,稱念我的名號,那求救的音聲被我天耳所聞,被我天眼所見,如是一切苦難眾生,若我不能為其免除如此種種痛苦煩惱,則終不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果。」🙏
🙇寶藏佛即為祂授記:「善男子!汝觀人天及三惡道一切眾生,發大悲心。欲斷眾生諸煩惱故,欲令眾生住安樂故,善男子!我當字汝為觀世音。」此說菩薩因地具大悲心,普令眾生離苦得樂,因此寶藏佛為其命名(觀世音)🙏
🙌觀世音菩薩每年有三大紀念日,分別為:
🙌農曆二月十九日誕辰紀念日。🙇
🙌農曆六月十九日得道紀念日。🙇
🙌農曆九月十九日出家紀念日。🙇
🙇菩薩相貌端莊慈祥,經常手持淨瓶楊柳,具有無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眾生應以合身得度,菩薩則現何身而為說法,隨緣救渡,普救人間疾苦,是大乘佛教慈悲救世精神的最深刻詮釋。 🙏
宣揚佛法、共證佛道,共勉之🙏
#通靈神女
無諍 在 法鼓山 Facebook 八卦
📰 寶雲寺元旦早課 迎接2021第一道心曙光
「慈悲心待人,時時有平安;智慧心安己,處處得自在」,揮別浮動不安的2020,迎向2021平安自在年,2021年第一天清晨破曉時刻,中部地區500多位民眾不畏冷冽寒流,前往寶雲寺參加元旦早課,迎接新年第一道心曙光,祈願自己及家人光明無限,同時為世界、為眾生祈福,願新冠肺炎疫情早日消除,全球各地平安自在。
提升疫情防範工作,今年寶雲寺元旦早課採網路報名實名制,義工清晨5點即到寺院就位,為民眾量體溫、雙手噴酒精消毒,活動全程配戴口罩,並保持安全社交距離。每年元旦早課後的早齋,則改由大眾帶著熱豆漿、素包子回家享用。
「新年第一天,大家來寺院做早課,在佛前發願,祈願自己有大智慧、大願力,無論遇到任何狀況,都能有智慧和慈悲的光來照護。」法鼓山寺院管理副都監果理法師為大眾開示祝福,全球疫情中,我們能平安度過,也要幫助他人平安度過,「當我們每人心中的善願、善念遍及一切處,病毒的傷害也會隨之降低。」
果理法師並期勉大眾,把自己的心照顧好,不受外境波動所影響,依止「戒、定、慧」三學來修持,便能讓自己內心清淨,產生智慧與慈悲,散發不一樣的光熱,進而擴及我們的社會、國家,乃至全世界。
「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大眾跟隨法師們持誦〈楞嚴咒〉,整齊宏亮的音聲,堅定眾人的願心願力,同心為新的一年、為全球人類祈福。並由法師帶領大眾讀誦法鼓山〈院訓〉,提起創辦人 聖嚴法師對大眾的叮囑,菩提道上身心清淨、精進、少欲、無諍,以互敬、互助、直諒、多聞、切磋砥礪,養成福智雙運的美德、弘法利生的願力。
「新的一年,祝阿公、阿嬤身體健康!」9歲的王禹皓小朋友,一家三代同來參加元旦早課,阿嬤陳玲玲表示,過去一年因為疫情關係,大家人心惶惶,非常感恩能到寶雲寺參加楞嚴早課,禮佛誦經,法喜充滿的迎接新年第一天,願仰仗佛恩,護佑大眾都能平安自在。
張世欣與姊姊張嘉珮,攜手牽著媽媽謝美華來參加早課。張世欣表示,新年一開始來寺院,內心非常法喜;法會前後的安全措施,讓他的十分安心地安住在法會中,會後的早齋暖心又暖胃,「真的是把身、心都照顧到了。」第三年參加元旦早課的李立文說:「一年的開始就有滿滿的能量,願大家都能平安順利。」
#寶雲寺
#元旦早課
#寒流
#法會
無諍 在 memehongkong Youtube 的評價
204 佛教最後的教法—圓教
般若經以「異法門」說無諍法;它無所說,無所建立。它的精神在於融通、淘汰、消化。到下一階段,就是圓教問題。圓教是指判教,佛教修行的最高目標當然是成佛,但是小乘行者想成佛,大乘行者也想成佛,而大乘之中又有各種不同的教路與系統,因此產生各種系統所限定的佛格。隋代的天台宗判教理論最深致,最後要確立一切法都要圓融無礙。
講者:陶國璋(中文大學哲學系客座助理教授)
謎米新聞:news.memehk.com
謎米香港: www.meme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memehkdotcom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yJ9Fm9LFgAA/hqdefault.jpg)
無諍 在 DDMTV法鼓山網路電視台 Youtube 的評價
在學術與修行上無諍無求,對佛教發展貢獻卓著的杜正民老師,面對自身病苦的到來,他將疼痛當成話頭來參,深刻探索佛陀對生死、病痛的教導。這段與死亡的正面凝視,與疼痛的切身對話,成就了一場「法的療癒」生死課。悲心深重的杜老師,希望日後人人在病苦之時,都能以佛法為伴,明白生死難關原來是禪關。
哲人其萎,法界無盡,讓我們透過影片,一同緬懷這位菩薩行者、學問居士—杜正民老師。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hrPFolZIzl8/hqdefault.jpg)
無諍 在 DDMTV法鼓山網路電視台 Youtube 的評價
2014年,法鼓山特別以「和樂無諍」作為年度主題與新春祝福,方丈和尚提醒我們,無諍便是清淨,無諍才有和諧。和諧的層次,首先是自己內心的和諧,其次是與外境的和諧,面對環境裡的人事物,不起對立、分別;並提起奉獻利他的願心,祝福他人、祝福這個世界,共享和樂平安。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emzCluTbIu0/hqdefault.jpg)
無諍 在 佛學大辭典/無諍三昧 - 维基文库 的相關結果
能不惱眾生,亦能令眾生不起煩惱故也。」智度論十一曰:「舍利弗,佛弟子中智慧第一。須菩提,於弟子中得無諍三昧最第 ... ... <看更多>
無諍 在 兼論〈諸法無諍三昧法門〉中之「無諍」意涵 的相關結果
諍三昧」一詞。於是循源溯流,自原始佛教、部派乃至初期大乘,全盤. 探討「無諍」、「無諍行」與「無諍三昧」的定義與內涵,再依此以核驗. 〈諸法無諍三昧法門〉之 ... ... <看更多>
無諍 在 佛陀為何「無諍」? 的相關結果
佛陀為何「無諍」? 「無諍」是佛教的精神,從中顯示佛教是愛好和平的宗教,但「無諍」不代表軟弱、鄉愿或一昧妥協,然究竟佛陀為何「無諍」?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