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今年一月多就看了《無聲》,片中每一個細節都印象深刻。
當時內心很複雜,一來是這片拍得好,屆時肯定最後會引發大家必須要討論、重思這故事改編的新聞事件原型:台南啟聰學校事件。(本片並非翻拍韓國片《熔爐》,不知道為何網路上會有人這樣思考)。
二來是,如果真的要討論下去新聞事件原型,很怕對當事者們造成二度傷害。所以這片行銷宣傳上有很多必須屈就閃躲的狀況。
三來就是,去年秋天有《返校》成為現象級電影,今年秋天就會是《無聲》。當然這個說法並不等同於《無聲》會賣座到2億以上這種天文數字。
這片只要能第一階段突破3千萬,最後能往5千萬邁進就是很大的成就了。畢竟你要觀眾進場關心一個「嚴肅議題」並不容易,特別是這議題本身是不好受的。
四:本片演員群表現精湛,特別是南韓演員小光這個角色,可惡、可憐、可恨、可悲,全融合在這角色身上,非常不容易。當然其他演員群們也非常好,我特別喜歡開場戲那段劉冠廷老師為了早點結束紛爭,刻意選擇「善意謊言」來「便宜行事」,降低聾人與聽人之間的繁瑣衝突。
反正講到底,就算聾人是倒楣鬼受害的一方,但為了達到聾啞人心中的公平與正義,可能需要繞非常龐大的路徑才能抵達是非彼岸。聽人佔盡社會主導霸權,這對聾啞者來說才是他們真正沉默的無力感。
那考究時間成本之後,善意的謊言就成了聾啞者被外界霸凌的基礎了。這片有非常多的戲劇衝突點,也會讓觀眾思考兩造的立場。真的沒有對錯?只缺乏理解的包容性嗎?聾啞者無法真正恨那些霸凌他們的聾啞者,因為外在的歧視才是更可怕的巨獸。
今天看到新聞稿,本片口碑狂飆票房逆勢成長25% ,話題發酵縣市首長包場響應。當這作品可以從影劇版跨足其他版面,就代表這片有機會觸及不同階層了,最後希望各大行政機關都應該包場,看看這部片,理解這社會有多少「不被理解、不被重視」的無聲者,他們需要大家的發聲。
也許有一天,那一天應該是很久之後,他們才會覺得並非孤獨地活著。
開拍《無聲》這種作品,對我來說是非常值得尊敬的行為,畢竟切入傷口如此深邃的影視作品,既不能譁眾取寵,也不能消費他們。編導在這兩者之間,如何選擇?是非常非常麻煩的道德問題。
囉嗦寫了些,很感動這片居然第二周爬到冠軍,雖然本周就面對日本動畫超強對手,但只要能維持聲量,誠摯地希望大家「必須看這部片」,這片希望能成為現象級的影片。這片真是年度議題,特別是在這疫情麻煩底下,能到電影院的朋友都是天使。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6萬的網紅那些電影教我的事 Lessons from Movies,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去年國片票房冠軍的孤味,其實有個短片版,而且一點都不輸正片! 🔥兩個版本一樣好看,但韻味卻很不同? 🔥正宮與小三互動更多?配角背景大改?蝦捲變成主角?新影片一次告訴你! 在上映後一直叫好又叫座的《孤味》,在女主角陳淑芳拿下金馬雙金之後,一路後來居上,成為了去年票房首部破億的國片冠軍。而且現在也已...
無聲 故事 原型 在 許皓宜.心理學與生活 Facebook 八卦
我要說一個家暴小孩的成長故事。
據她的形容,她的爸爸是個賭徒,欠了很多錢,就跑了。留下她和母親相依為命。
母親交了新的男朋友,兩人開始同居。這個她稱為叔叔的男人脾氣卻不太好,喝了酒就會打她出氣。有時發起酒瘋,把她的頭拿起來當球摔。
但其實她心裡最氣的不是這個男人,而是在旁邊觀望卻無所作為的母親。所以她常常一個人,偷偷地抱著爸爸留下來的衣服哭哭。
想念。
她念大學後,母親得了癌症,躺在病床上,同居的叔叔也跑了。她每天帶著憤怒,卻必須照顧媽媽,一股說不出口的感受卡在心裡,讓她開始產生暴食的症狀。發作起來痛不欲生,不懂的人卻覺得她是個怪人。
好幾次談戀愛都失敗,她覺得自己的人生了無希望。
我們相遇時,每個禮拜她來找我談話,天上總會莫名地飄起小雨。每次我看到雨飄下來,心裡就想嘆氣,因為她在會談室中,總是重複地埋怨、抱怨那個讓她覺得又生氣又煩躁的母親。
當年我還很年輕,有時想到要怎麼回應就回應她幾句,不知道怎麼回應的時候就只能聆聽。感覺在她的整個腦袋中,悲慘的命運彷彿已經無從改變了。
就這樣聽她埋怨了好幾個禮拜。談到母親的時候,她總是用盡各種惡毒的語言來形容。
「那個女人真的很沒有用,她沒有保護我,而且不斷的傷害我。」
誰知道某一天,她來到我面前時,卻若有所思的模樣,說了一段與之前截然不同的話。她說:「老師,我覺得我媽媽可能不是只有那種惡毒的罵人的臉,或見死不救的臭臉。」
「喔?是嗎?怎麼突然有了這種感覺?」我問。
她告訴我,因為她這個禮拜在路邊遇到一個賣豆花的少婦。
那是一個放學後的日子,她走出校門口,徒步走了好久,看到路旁有一個賣豆花的少婦。那個時候太陽剛要下山,夕陽的餘暉剛好撒在這個少婦的身上,少婦的推車上有兩個大大的鐵桶,其中一個裝著沒賣完的豆花,另外一個桶裡居然裝著一個小女孩。
小女孩在鐵桶裡面睡覺,沒有客人的時候,少婦會輕拍小女孩,看著她睡覺。
這一幕在她心中形成極為戲劇化的一幕。她告訴我,當時陽光灑在少婦的側臉上,少婦的表情看起來溫柔無比。
「老師,你知道嗎?其實我媽媽也有過這麼溫柔的臉。」
說完這句話,她哭了。
幾個禮拜以來,第一次,她哭了。
眼淚好像釋放出很多複雜的心情。她開始告訴我從前是怎麼和媽媽相處的,從前爸爸還在的時候,他們三個人常常出去玩,那是她生命中覺得最幸福的時刻。
「可是我真的好恨他,怎麼不可以丟下我們就走?(我想,她指的是爸爸)我也好恨她,怎麼沒有阻止他丟下我們就走?(我想,這指的是媽媽了)」她說。
「會不會其實你也很怪你自己,沒有阻止他丟下你們就走?」我問。
無聲的哭泣彷彿說明了一切。
我想她將那個失落的"父親"陰影,投射到現實中母親的身上,也把那些無法表達的對父親的氣,放到了她對母親的回憶上。於是她明明對著的是母親,卻不由自主地對母親有了對父親的期待與憤怒。
所謂"父親原型",不只是家庭中權威和架構的象徵,也代表身為一個人,對於能夠被保護、有人可以指引自己未來方向的期待。
同時間,我想她也把"父親"這道陰影投射在自己身上,所以當母親罹病臥床之後,她開始要勉強自己變成母親的守護者,而讓原本就無從表達的心情,變得更加糾結。
.
多少人身上有這種毛病呢?
我想起許多傳統的家庭中,父親常常是缺席的那個角色,可以有千百萬種理由,留下家裡的孩子與母親獨處。
有的家庭孩子多,母親如果變成吐苦水或含淚的怨婦,手足之間還有得商量。然而長大以後,有能力的、比較能放下家庭的,展翅高飛去追求自己的新生活,但家裡總會留下一個走不開的孩子,繼續代替父親,成為那個「母親的守護者」。
就像那個告訴我,他要帶著母親一起去日本留學的大學生。還有那個開出結婚條件「要和母親住一起」的上班族......(咦?爸爸去哪兒了?)
但心裡卻好像有一種無奈。那是什麼?
喔,或許是我們把對於"父親"的想像與渴求,都加到自己身上了。
或許那種無法心甘情願的感覺,是因為我們不是用一個「小孩」的位置去扮演這個守護者的角色,我們不知不覺地把自己變成一個需要在家庭中「補位的父親」。
這並不是因為別人真的對我們有什麼期待,而是我們自己內心的「陰影」驅使我們去這麼做。
失去了在父母面前當個「孩子」的位置,就失去了可以任性和反抗的空間。當我們將"父親"這道陰影投射成對自我的期待時,那些內心真實的想要任性的感受也被壓住了......
很多年以後,我才真正明白當年我與她相遇時,我的功能是什麼?
是的,就是把她的陰影接過來,讓她能回到小孩的位置上,將任性憤怒與不滿給宣洩出來。
直到她覺得,夠了。
.
她母親臨終前,在病床上,好像迴光返照一般,突然對她說:「媽媽真的覺得以前好對不起你呀。你原諒我好嗎?」
為了讓媽媽安心離去,她點點頭:「我原諒你,我原諒你。」
「其實我覺得我只是為了讓她安心,我沒有真的原諒她。」訴說這段時,她這麼告訴我。
我沒有告訴她,其實我替她高興,因為她逐漸可以把這種話(任性)給說出來了。因為小孩的任性有重新發作的空間了,她也有能力心甘情願地提供母親的需要,而不需要因為好像沒有真心原諒而感到愧疚。
時間繼續流動,她繼續說著說著,同樣的事情好像有了不同的層次:
就好像有時見死不救、有時兇狠的母親,也有她溫柔的一面。
就好像她不斷思念的寵愛她的父親,也有拋棄她們母女的一面。
面對過去的陰影,背後的意義,似乎不見得是真的和這些人進行和解,而是和我們心裡的陰影和解。
原本難以接受的是非黑白,最終,會融合成一種灰色的美感。
曾幾何時,灰色,好像變成人世間最美的顏色了?
面對《#情緒陰影》,我們才能把失落的自我找回來。
-------------
認識自己和他人內心深處的陰影👇
🎈《情緒陰影》認識內在原型,享受情緒自由
博客來 https://goo.gl/HPdqkR
金石堂 https://goo.gl/6L2toR
誠品:https://goo.gl/DTzF5o
讀冊:https://goo.gl/pGpNDS
《情緒陰影》有聲書試聽👇
l 立即試聽:https://goo.gl/SZHx85
l 立馬下載APP!體驗更多:https://goo.gl/sHQUjY
無聲 故事 原型 在 鄭家純 Facebook 八卦
我是今年一月多就看了《無聲》,片中每一個細節都印象深刻。
當時內心很複雜,一來是這片拍得好,屆時肯定最後會引發大家必須要討論、重思這故事改編的新聞事件原型:台南啟聰學校事件。(本片並非翻拍韓國片《熔爐》,不知道為何網路上會有人這樣思考)。
二來是,如果真的要討論下去新聞事件原型,很怕對當事者們造成二度傷害。所以這片行銷宣傳上有很多必須屈就閃躲的狀況。
三來就是,去年秋天有《返校》成為現象級電影,今年秋天就會是《無聲》。當然這個說法並不等同於《無聲》會賣座到2億以上這種天文數字。
這片只要能第一階段突破3千萬,最後能往5千萬邁進就是很大的成就了。畢竟你要觀眾進場關心一個「嚴肅議題」並不容易,特別是這議題本身是不好受的。
四:本片演員群表現精湛,特別是南韓演員小光這個角色,可惡、可憐、可恨、可悲,全融合在這角色身上,非常不容易。當然其他演員群們也非常好,我特別喜歡開場戲那段劉冠廷老師為了早點結束紛爭,刻意選擇「善意謊言」來「便宜行事」,降低聾人與聽人之間的繁瑣衝突。
反正講到底,就算聾人是倒楣鬼受害的一方,但為了達到聾啞人心中的公平與正義,可能需要繞非常龐大的路徑才能抵達是非彼岸。聽人佔盡社會主導霸權,這對聾啞者來說才是他們真正沉默的無力感。
那考究時間成本之後,善意的謊言就成了聾啞者被外界霸凌的基礎了。這片有非常多的戲劇衝突點,也會讓觀眾思考兩造的立場。真的沒有對錯?只缺乏理解的包容性嗎?聾啞者無法真正恨那些霸凌他們的聾啞者,因為外在的歧視才是更可怕的巨獸。
今天看到新聞稿,本片口碑狂飆票房逆勢成長25% ,話題發酵縣市首長包場響應。當這作品可以從影劇版跨足其他版面,就代表這片有機會觸及不同階層了,最後希望各大行政機關都應該包場,看看這部片,理解這社會有多少「不被理解、不被重視」的無聲者,他們需要大家的發聲。
也許有一天,那一天應該是很久之後,他們才會覺得並非孤獨地活著。
開拍《無聲》這種作品,對我來說是非常值得尊敬的行為,畢竟切入傷口如此深邃的影視作品,既不能譁眾取寵,也不能消費他們。編導在這兩者之間,如何選擇?是非常非常麻煩的道德問題。
囉嗦寫了些,很感動這片居然第二周爬到冠軍,雖然本周就面對日本動畫超強對手,但只要能維持聲量,誠摯地希望大家「必須看這部片」,這片希望能成為現象級的影片。這片真是年度議題,特別是在這疫情麻煩底下,能到電影院的朋友都是天使。
無聲 故事 原型 在 那些電影教我的事 Lessons from Movies Youtube 的評價
🔥去年國片票房冠軍的孤味,其實有個短片版,而且一點都不輸正片!
🔥兩個版本一樣好看,但韻味卻很不同?
🔥正宮與小三互動更多?配角背景大改?蝦捲變成主角?新影片一次告訴你!
在上映後一直叫好又叫座的《孤味》,在女主角陳淑芳拿下金馬雙金之後,一路後來居上,成為了去年票房首部破億的國片冠軍。而且現在也已經在Netflix影音平台上可以看得到囉!
但你知道嗎?其實在2018年,有另一部短短半小時,也是由編導許承傑以及陳淑芳阿姨一起合作的《孤味》短片在公視上播出過。靈感源自許承傑導演的真實故事,是他在美國紐約大學(NYU)電影製作研究所的畢業作品,也在當時被選進美國影藝學院的學生奧斯卡獎(Student Academy Awards)決選作品之一。
所以在今天的節目裡,我們會先簡介短版故事、再將重要的差異列舉出來。在繼續看下去之前請先訂閱頻道並且按下小鈴鐺。另外如果你想欣賞《孤味》短片,現在在各大影音平台上也都可以看得到囉!
【Podcast 收聽資訊】
Apple Podcast:https://apple.co/3fZIWpl
KKBOX:https://bit.ly/3aJntQ8
Spotify:https://spoti.fi/2BGZ4Nx
Google Podcast:https://bit.ly/2BeuhrA
SoundOn:https://bit.ly/2CD0edl
Castbox:https://bit.ly/2CMjgy8
SoundCloud:https://bit.ly/2BhmAkh
#孤味
#那些電影教我的事
#Netflix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kkegeDjwtvU/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