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文化資產保留在美麗的東海岸》
~高金素梅2020.07.20 噶瑪蘭香蕉絲工坊
保障人間國寶噶瑪蘭香蕉絲工藝耆老!
保存重要文物新社岩棺!
7月12日下午,我與花蓮縣議員簡智隆、賴國祥,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主秘吳華宗、古物遺址組副組長劉明興、傳藝民俗組科長黃巧惠、花蓮縣文化局長江躍辰及豐濱鄉長江莉婷,前往噶瑪蘭香蕉絲工坊和新社岩棺出土原址進行探訪和會議,除做成了傳統香蕉絲編織工藝保存者,立即申請國家級保存者認証,以保障這些年事已高的耆老們的終生貢獻,以及重要文物新社岩棺,遷移回其原出土地,並舉辦重要追思祭儀活動的可行性。
會議中,由花蓮縣噶瑪蘭族發展協會理事長潘朝成教授,向參訪來賓進行簡報,分別從百年前噶瑪蘭族遷居新社的歷史、香蕉絲編織工藝振復的過程、工藝保存者耆老的凋零、流落海外的噶瑪蘭族女子禮服,和新社岩棺重回部落的故事等方面介紹,娓娓道來噶瑪蘭族文化資產傳承之不易,提出三個面向的保存方案,希望文化局及中央文資局能大力協助。
潘朝成提到,104年縣府登錄潘烏吉等六位保存者,隨著歲月流逝,至今僅剩朱阿菊、嚴玉英和許來富三位耆老還在世,朱阿菊和許來富年事已高,身體健康堪虞,目前惟嚴玉英尚能傳習這項編織工藝,這三位耆老在香蕉絲工藝瀕臨失傳之時,帶領族人傳承振復,因此希望能向中央申請這三位耆老「國定重要傳統工藝」保存者的身分,以表彰他們的重大貢獻。
再者,部落近年接受文化部文資局和文化局補助,由耆老教授,辦理傳習課程,現已培育十一位族人能按古法編織香蕉絲,也希望他們也能向文化局申請成為「縣定傳統工藝」保存者,俾利這項珍貴的無形文化資產承先啟後,文化局長江躍辰當面允諾將儘快協助幫忙。
另經胡家瑜教授轉知在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中,有收藏一件馬偕博士帶回國,約十九世紀宜蘭打馬煙社頭目偕阿篤(A-tok)的女兒偕阿雲曾穿著的「噶瑪蘭新娘禮服」,其完全使用香蕉絲織造、服飾上有瑪瑙綴珠、垂掛銅鈴,充分表現噶瑪蘭族超群的工藝技術,潘朝成教授希望能請政府幫忙,邀集專家學者和部落族人,前往加拿大勘查並記錄該文物的工藝與圖紋,以便將來能複製一套正統的「噶瑪蘭新娘禮服」帶回部落保存。
潘朝成教授也帶大家到位於梯田上的「Lulan」,表示當地民眾都期盼新社岩棺能重回原址。 聆聽潘朝成理事長的訴求後,我當場與江躍辰局長及文資局吳華宗主秘等和在地族人面對面討論,對於噶瑪蘭香蕉絲編織工藝的保存者朱阿菊、嚴玉英和許來富等三位耆老,一致贊同盡速提報為「國家級重要傳統工藝」保存者,後續培育的十一位族人,也請部落依程序向文化局提報。
新社岩棺回到原出土地的方式,請部落向地主商議無償提供使用,並且由文化局進行遺址試掘評估,後續由岩棺所有權人豐濱鄉公所向文資局提案噶瑪蘭族傳統建築放置岩棺,讓族人和學童參訪。而前往加拿大考察「噶瑪蘭族新娘禮服」的訴求,我將安排專案會議,邀集原民會、外交部與文資局一起協商合作,希望能促成這樁美事,將重要的文化資產保留在美麗的東海岸。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陳明山佈景彩繪」介紹 訪問:陳明山 老師 陳明山老師是朝陽派第四代傳人,14歲被父親帶到大林跟著佈景彩繪師張錦濤做學徒,父親只留下20幾塊就離開,而他要自己吃住四年才會出師,當時他只能睡騎樓,一天只吃一顆饅頭,一直到被師傅發現,才讓他留在工作室跟著師傅全家吃住。退伍...
無形文化資產介紹 在 黃偉哲 Facebook 八卦
#白鶴陣來護駕
#國寶教練傳承小藝苗
#萌萌7歲小白鶴
台南有「眾神之都.藝陣之鄉」的美稱,各大香科孕育出豐富的藝陣文化,每次遶境都可見聲勢浩大、精湛的展演,吸引不少民眾目光,
今天,偉哲就要來介紹在眾多隊伍中有「最萌年齡差」的白鶴陣。老教練98歲了,仍然勇健來傳授;小白鶴才7歲,跟著學習架勢十足。珍貴的無形文化資產,就在台南一代傳一代。
七股樹子脚玉勅寶安宮代天府 康府千歲 廟方版
無形文化資產介紹 在 高虹安 Facebook 八卦
經常聽到柯文哲市長和蔡炳坤副市長介紹 #大稻埕 #無圍牆博物館,我的好同事邱臣遠委員也時不時業配他的家鄉 #大稻埕碼頭,終於在大年初三下午,趁著好天氣來大稻埕和迪化街走讀。
老屋、紅瓦、花磚交錯而成的街道,蘊涵 #有形無形的文化資產,傳統店家將古早商品結合文創,舉凡辣椒、香皂、茶葉、手袋、小吃,彷彿都換了一種風貌重新呈現,打開了新生命、新出口。
夜晚的大稻埕碼頭也不遑多讓,沿著河岸走過,一攤一攤的戶外卡拉OK,100元可以唱2首歌,許多長輩們除了展現好歌喉外,也翩然起舞,也許正是迎接 #熟齡新社會運動 (Second Life, 第二人生)的最佳寫照。
#拜拜香火鼎盛 #原來因為是情人節
#故事在你我身邊流動
#白糖粿想見你
無形文化資產介紹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評價
本集主題:「陳明山佈景彩繪」介紹
訪問:陳明山 老師
陳明山老師是朝陽派第四代傳人,14歲被父親帶到大林跟著佈景彩繪師張錦濤做學徒,父親只留下20幾塊就離開,而他要自己吃住四年才會出師,當時他只能睡騎樓,一天只吃一顆饅頭,一直到被師傅發現,才讓他留在工作室跟著師傅全家吃住。退伍後搬到台北三重開始自立門戶接案,幾次搬遷最後落腳在嘉義溪口至今,幾年前退休開始轉做教育傳承工作,也得到嘉義縣評定為無形文化資產。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vyqWm4oBiTA/hqdefault.jpg)
無形文化資產介紹 在 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 Youtube 的評價
《將文化資產保留在美麗的東海岸》
~高金素梅2020.07.20 噶瑪蘭香蕉絲工坊
保障人間國寶噶瑪蘭香蕉絲工藝耆老!
保存重要文物新社岩棺!
7月12日下午,我與花蓮縣議員簡智隆、賴國祥,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主秘吳華宗、古物遺址組副組長劉明興、傳藝民俗組科長黃巧惠、花蓮縣文化局長江躍辰及豐濱鄉長江莉婷,前往噶瑪蘭香蕉絲工坊和新社岩棺出土原址進行探訪和會議,除做成了傳統香蕉絲編織工藝保存者,立即申請國家級保存者認証,以保障這些年事已高的耆老們的終生貢獻,以及重要文物新社岩棺,遷移回其原出土地,並舉辦重要追思祭儀活動的可行性。
會議中,由花蓮縣噶瑪蘭族發展協會理事長潘朝成教授,向參訪來賓進行簡報,分別從百年前噶瑪蘭族遷居新社的歷史、香蕉絲編織工藝振復的過程、工藝保存者耆老的凋零、流落海外的噶瑪蘭族女子禮服,和新社岩棺重回部落的故事等方面介紹,娓娓道來噶瑪蘭族文化資產傳承之不易,提出三個面向的保存方案,希望文化局及中央文資局能大力協助。
潘朝成提到,104年縣府登錄潘烏吉等六位保存者,隨著歲月流逝,至今僅剩朱阿菊、嚴玉英和許來富三位耆老還在世,朱阿菊和許來富年事已高,身體健康堪虞,目前惟嚴玉英尚能傳習這項編織工藝,這三位耆老在香蕉絲工藝瀕臨失傳之時,帶領族人傳承振復,因此希望能向中央申請這三位耆老「國定重要傳統工藝」保存者的身分,以表彰他們的重大貢獻。
再者,部落近年接受文化部文資局和文化局補助,由耆老教授,辦理傳習課程,現已培育十一位族人能按古法編織香蕉絲,也希望他們也能向文化局申請成為「縣定傳統工藝」保存者,俾利這項珍貴的無形文化資產承先啟後,文化局長江躍辰當面允諾將儘快協助幫忙。
另經胡家瑜教授轉知在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中,有收藏一件馬偕博士帶回國,約十九世紀宜蘭打馬煙社頭目偕阿篤(A-tok)的女兒偕阿雲曾穿著的「噶瑪蘭新娘禮服」,其完全使用香蕉絲織造、服飾上有瑪瑙綴珠、垂掛銅鈴,充分表現噶瑪蘭族超群的工藝技術,潘朝成教授希望能請政府幫忙,邀集專家學者和部落族人,前往加拿大勘查並記錄該文物的工藝與圖紋,以便將來能複製一套正統的「噶瑪蘭新娘禮服」帶回部落保存。
潘朝成教授也帶大家到位於梯田上的「Lulan」,表示當地民眾都期盼新社岩棺能重回原址。 聆聽潘朝成理事長的訴求後,我當場與江躍辰局長及文資局吳華宗主秘等和在地族人面對面討論,對於噶瑪蘭香蕉絲編織工藝的保存者朱阿菊、嚴玉英和許來富等三位耆老,一致贊同盡速提報為「國家級重要傳統工藝」保存者,後續培育的十一位族人,也請部落依程序向文化局提報。
新社岩棺回到原出土地的方式,請部落向地主商議無償提供使用,並且由文化局進行遺址試掘評估,後續由岩棺所有權人豐濱鄉公所向文資局提案噶瑪蘭族傳統建築放置岩棺,讓族人和學童參訪。而前往加拿大考察「噶瑪蘭族新娘禮服」的訴求,我將安排專案會議,邀集原民會、外交部與文資局一起協商合作,希望能促成這樁美事,將重要的文化資產保留在美麗的東海岸。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A04xLPXd_CM/hqdefault.jpg)
無形文化資產介紹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評價
本集主題:「圖解台灣傳統宗教文化」介紹
訪問作者: 謝宗榮
內容簡介:
由傳統的宗教信仰所衍生出的各個文化面向,一向是人類社會中的重要文化資產。或謂一個人的旅遊地圖中,一生所必要親眼目睹的人類文明史景觀,諸如中國的雲岡造像、敦煌莫高窟、希臘的神殿、義大利與西班牙的教堂等,無一不是宗教文化的產物。而在世界上著名的古代藝術作品中,不論是中國先秦的銅器與玉器、漢代的帛畫、三星堆的青銅面具,以及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米開朗基羅的石雕像、達文西與拉菲爾的聖壇畫、聖母像等,皆是宗教文化的展現。
台灣傳統宗教文化中的神像、寺廟建築等,雖然無法和這些世界頂尖的宗教作品相提並論,然而由於台灣傳統宗教文化的內容豐富,除了起源自遠古時代的自然崇拜與巫術信仰之外,更有儒教與道教、佛教的巨大影響,面貌十分多元化。這些宗教文化的內涵,也隨著各族群、地域的不同而各自呈現出其特殊的文化形貌,再加上台灣民間的廟會活動興盛,無形的信仰文化資產更讓這些以寺廟建築為主的有形文化顯得活潑而生動,而不再只是脫離當代生活經驗的「遺產」。
台灣的社廟宛如一座挖掘不完的寶庫,不論其規模大小,只要我們用心加以深入觀察,都可以編織、描繪一幅十分生動而精彩的「圖畫」,而且更是年復一年不斷上演的「動畫」。《圖解台灣傳統宗教文化》中所呈現的文字與圖片,是筆者二十多年來在全台踏查之下所累積的成果。以筆者一己之力,雖然無法將全台每一座社廟及其廟會活動都考察一遍,但是從數萬張的圖片中逐一檢視而挑選出較具有代表性者,對於年近花甲的本人來說,也是視力與記憶力上的一大考驗。因此,若是以「圖文書」的標準來說,這本《圖解台灣傳統宗教文化》無疑是全新的呈現。
作者簡介:謝宗榮
謝宗榮(1960~)
◆出生於南投,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
◆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研究助理、私立大葉大學兼任講師、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傳統工藝系兼任講師。
◆現職宗教與民俗研究者,輔仁大學進修部宗教系兼任講師。
◆著有《神像與信仰》(台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台灣傳統宗教文化》(晨星出版)、《台灣傳統宗教藝術》(晨星出版)、《臺灣的信仰文化與裝飾藝術》(博揚文化)、《台灣的王爺廟》(遠足文化)、《臺灣的廟會文化與信仰變遷》(博揚文化)、《臺灣的道教文化與祭典儀式》(博揚文化)、《臺灣的民俗信仰與文化資產》(博揚文化)等書。
作者粉絲頁: 耕研居宗教民俗研究室
出版社粉絲頁: 晨星出版、 晨星圖解台灣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ryqfxZQuwAI/hqdefault.jpg)
無形文化資產介紹 在 中華民國無形文化資產民俗類- 维基百科 的相關結果
中華民國無形文化資產民俗類是指由中華民國文化資產(無形文化資產民俗類)中央主管機關(行政院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與各地方政府所屬單位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審查 ... ... <看更多>
無形文化資產介紹 在 什麼是無形文化資產 - in臺南無影藏 的相關結果
而依據臺灣的《文化資產保存法》之定義,屬古蹟、歷史建築、聚落、遺址、文化景觀、古物等可歸為有形文化資產,而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及保存者則 ... ... <看更多>
無形文化資產介紹 在 認識無形文化資產 的相關結果
同條亦指出無形文化資產之內涵,包括了以下五大類別: (一) 傳統表演藝術:指流傳於各族群與地方之傳統表演藝能。 (二) 傳統工藝:指流傳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