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化飛灰,不作浮塵。』
在放棄抵抗之前,戰爭都不會結束。
我是安薩里上尉,生於1916年,是一位印度軍人。
現在,當大家看到「印度」會想起什麼?
咖哩?獨特的古龍水?跳舞電影?還是印度奶茶?
如果是的話,我很羨慕你們。
因為在我的年代,看到印度人,一定會想起戰爭。
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印度士兵與英軍在世界各地征戰多年,而在香港開埠初期,印度人已在香港生活或從商,有些退伍的軍人甚至會加入警隊。
在1941年12月的香港保衛戰,守軍主力亦有很多英屬印度士兵,包括陸軍第7拉吉普團第5營(5/7th Rajput Regiment)和第14旁遮普團第2營(2/14th Punjab Regiment)。
我隸屬的拉吉普營在保衛戰傷亡慘重,在日本軍從深圳南下攻入香港,最初衝突爆發地點就是「醉酒灣防線」,這條防線英軍自信能夠拖住日軍進攻兩星期,結果不到兩天就被攻破了。
其後退守到港島區「北角」繼續抵抗,擁有892名士兵的拉吉普營,就有一半以上傷亡。
在短短18天的保衛戰,香港宣佈淪陷,我被帶到為印度兵而設的馬頭涌戰俘營,營中幾乎全部都是戰俘,日本軍絕不會善待敵軍,可想而知環境有多惡劣。
「你在軍中職級是上尉吧?只要你願意轉投效忠大日本帝國,向我們提供明盟國情報,我保證你不用受苦。」日本軍。
「不,戰爭仍沒有結束。」我。
「瘋了嗎?你們已經宣佈投降了。」
「戰爭仍沒結束。」我。
終於,在一年後的1942年1月,我在營中收到秘密情報。
英軍賴廉士上校成功逃出香港,與中國大陸的盟軍匯合,成立「英軍服務團」,營救在香港的戰俘。
我亦開始暗中與深水埗、亞皆老街戰俘營的軍官聯絡,負責戰俘營運送物資的貨車司機,開始為英軍服務團偷運信息。
我們當年用的方法,是你們現在的特工電影都不會想到的方法。首先,我們會將寫有加密信息的紙條放進已挖空內部的特製螺絲釘內。
信件會用假名,內容亦偽裝成一般業務話題,墨水則使用大米澱粉,這些墨水只需加上碘液後,便能夠閱讀信息。
經過一段日子的信息往來,成功將地圖與微型羅盤等逃生裝備偷運到戰俘營,亦提供了不少藥物,令士兵的狀態恢復至可以逃走的程度。
終於,花了整整半年時間,我聯合幾個戰俘營,與英軍服務團裏應外合,策劃一場營救行動。
在印度戰區的司令部,亦批淮代號名為「筷子行動」的逃脫計劃,特地準備足夠照顧5,000名戰俘的資金與物資。
「筷子計劃」先由英軍服務團聯絡惠州以南的游擊隊發動攻勢,另一方面,美軍航空部隊便在同一日空襲港九新界的重要據點。
在炮火的掩護下,1,600名傘兵空降到目的地點炸毁部份的軍事設施,救出戰俘。最後在遊擊隊的掩護下撤退到惠州的英軍服務團據點。
然而,「筷子計劃」到最後也沒有實行。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
一)逃脫行動不能帶走全部人,遺留下來的士兵,將遭受日本軍野蠻的報復。我們並非與一個文明的族群進行交涉…
二)物資短缺,加上日軍並沒按照國際標準對待戰俘,營內士兵的健康不足以參與脫逃計劃。
三)我們被間諜滲透了。
的確,日軍已發現戰俘營內有人與英軍服務團之間的聯繫網絡。1943年初,日本憲兵隊便展開行動打擊地下抵抗活動
在行動中有叛徒將情報賣給日軍以保自身安全,偷運信息的貨車司機已被抓去,在嚴刑逼供之下,供出多個計劃的重要人員。
日軍也在信息中滲透假信息,令多名英軍服務團特務及戰俘因此被捕,並遭處決。
在1943年5月,我也被日軍拘捕,被帶到赤柱拘留營,慘受饑餓之苦及被日本憲兵虐打。
「說出來會讓你舒服一點,其他被拘捕的都已經供出整個計劃,你們已經玩完了。」
「仍沒有結束!」我。
我苦撐至10月,由於沒供出任何對英軍不利的情報,日本軍也失去了耐性,在其他戰俘面前將我處死殺雞儆猴。
後來英軍服務團有繼續嘗試聯絡戰俘營,但士兵害怕是日軍的圈套,所以沒有回應,「筷子行動」宣告失敗。
在處死當天,我向在場的士兵說:
「人終需一死,很多人因病離世,承受揮之不去的痛楚。
我們會堅強而健康地死去,全為信念,不作叛徒,高貴地為國捐軀。
我們如今避不過敵人的劍了,但無人應流淚或抱憾。
我們要含笑面對敵人,勇敢地命赴黃泉。」
『寧化飛灰,不作浮塵。』
在放棄抵抗之前,戰爭都不會結束。
我是安薩里上尉,死於1943年,長眠於赤柱軍人墳場。
喜歡香港歷史故事,(呼籲會被 fb 刪帖)
大家記得按「大姆指」和「向右箭咀啊~」
在香港被消失前,用故事將歷史留住。
我想眾籌一本書《屬於香港人》
香港人有義務瞭解香港歷史!
也許歷史很悶,但把故事寫得有趣,是作家的責任
全書以故事瞭解歷史,用手繪地圖繪畫當時狀況!
《屬於香港人》六月出貨。
為避免這本書「被消失」,唯一方法是「沒存在過」。
所以只接受預售,有多少預訂,就印多少本。
不會公開發售。
預售網址:(可寄海外)
https://bluegodzistore.boutir.com/i/Xqe2DogAA
部份資料取材自:
「地下抗戰﹕香港淪陷與香港英軍服務團 - 空間史研究計劃」
https://digital.lib.hkbu.edu.hk/history/baag.php
這個網頁的製作超精美詳盡,有興趣可以到網頁看更詳細的歷史資料。
同時感謝Watershed Hong Kong努力推廣香港歷史令更多人知道
同時也有4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0萬的網紅飲食男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一敲銅鑼,鼓鈸喧天,暮色沉沉的馬游塘村生猛了:金豬開陣,祝禱繚繞香燭,爐火熊熊蒸氣騰騰──村屋間空地搭竹棚張綵燈,筵開廿八席,熱辣辣葷素源源上桌來,觥籌交錯,賓主俱歡顏。 這是一場筵席包辦館「大來東南」主理的壽宴。食材爐灶、枱凳碗筷、侍應廚師統統到會來。從上世紀中葉起,大夥就像紅船戲班一樣鄉轉鄉,...
炸 雞 港島 在 Facebook 八卦
父親,不管在任何時間,發生任何事。
為人父母照顧孩子是天經地義。
然而,我卻跟兒子失散了。
我剛下班回家,發現家裏沒人,問過其他鄰居,他們說最後看到我的兒子,是他拿著布米袋去拿米。
當刻我慌亂得心臟幾乎要停頓下來,方寸大亂,只能在街上四處亂跑尋找他的蹤影,卻又不敢大叫他的名字,以免吸引日本士兵的注意。
我跑去街尾的小巷垃圾站,將那些垃圾翻開,心裏不斷祈求,我的兒子別出現在這裏。
我之所以會來這裏,是因為廣為流傳的「食人傳聞」。
我曾親眼見過,垃圾站出現很多嬰兒的人頭,身軀卻不知所蹤,傳聞有一名婦人專門偷走嬰兒或收集棄嬰,稍作處理後當成豬肉賣給肉販。
有人通報九龍區的憲兵,憲兵上門搜查,發現婦人的廚房有裝著嬰兒頭顱的鐵盆,滿地都是內臟與撕扯下來的人皮。
(憲兵是介乎於警察與軍人之間的兵種,作用是維護地方紀律,貫徹國家憲法,監督士兵嚴守軍紀,憲兵通常不會與敵軍作戰。)
大米、鹽、油的價格已上漲得不是常人能買得起,很多人都單靠日本軍每天的配給,將樹根、樹皮、或蕃薯根混在一起煮沸來吃。
幾乎每天都有人餓死在街頭,屍駭遍地,人們早已見怪不怪。有人會用草蓆遮蓋著,幾天之後,屍體便不知所蹤,或發現四肢的肉被削走。
在港島皇后大道西的街口,有小販每天都在賣肉包子,價錢非常便宜,包子內是用什麼肉,大家心照不宣,但眼不見為乾淨,每天開檔都大排長龍,聽說有人在包子裏吃到指甲,而老闆堅持只是豬肉的碎骨。
想要分辨是否人肉,只需拿去把肉蒸熟,如果肉塊收縮得非常誇張,那就是人肉了。
我找遍所有街頭,都不見兒子的蹤影。此時夜幕逐漸低垂,我只好馬上回家,希望兒子已經回去。
當時日本軍政府實行宵禁,市民在入夜後不得擅自在街上遊蕩。
雖然日本不斷控制傳媒,以報紙宣告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戰大勝,亦不斷宣揚「大東亞共榮圈」的理念,希望在港的印兵與英兵加入日本抗戰。
但我知道,英軍服務團正暗中與戰俘營的英兵聯絡,希望救走士兵與戰俘,稱為「筷子行動」。
在家中等了一整晚,兒子還是沒有回來。隔天一大清早,我拿著兒子的照片,去街頭找憲兵希望他能夠協助我尋回兒子。
我知道聽起來非常愚蠢,但這是我在毫無辦法之下,唯一能夠做的事。
我只祈求,我遇到的憲兵是個還有人性的人。
憲兵看了一眼兒子的照片,儘管我不懂日語,他也不懂中文,我還是極力向他解釋。
結果,憲兵將我帶上軍車,命令士兵將我帶走。
軍車將我送到佐敦京士柏道附近的荒地,在荒地中央,有一個像被炸彈炸穿的大坑洞。
士兵叫我走過去,我上前探頭一望,眼前的光景嚇得我幾乎要暈倒,坑洞內的屍體堆積如山,有的還在洞內掙扎,顯然沒有死透。
就在這個時候,我感到頸背刺痛,原來士兵用長槍前端的刺刀抵住我的頸。我還來不及回頭,士兵便用力一刺,再一腳將我踹進坑洞內。
我掉落在冰冷的屍山上,我瞪大雙眼,眼前,是兒子的屍體。
後記:
現時位於京士柏的伊利沙伯醫院一帶,是戰時的著名「京士柏萬人塚」,有上萬名被日軍無辜殺害的平民,日軍為了省下子彈,大多只會用刺刀刺殺,或活生生埋葬,這也是日本軍政府其中一種「減少人口」的政策。
關於「食人」,在歷史戰亂,及文學作品中也曾多次出現,宋朝的「莊綽」在《雞肋編》有記載:「老瘦男人叫「饒把火」,婦人少女叫「不羨羊」,嬰兒小孩則名「和骨爛」,人肉通稱是「兩腳羊」。」
有興趣看嗎?給我一個Like & Share吧!
在香港被消失前,
我想用故事將歷史留住。
我想眾籌一本書《屬於香港人》
也許你覺得歷史很悶,但我對寫故事有100%信心。
香港人亦有義務瞭解香港歷史!
全書會以二次世界大戰前為開端,
日治三年零八個月,香港保衛戰。
亦會有重光後的香港、偷渡潮、六七暴動、七、八十年代生活文化…
《屬於香港人》六月出貨。
為避免這本書「被消失」,唯一方法是「沒存在過」。
所以只接受預售,有多少預訂,就印多少本。
不會公開發售。
預售網址:(可寄海外)
https://bluegodzistore.boutir.com/i/Xqe2DogAA
炸 雞 港島 在 Dr Who Facebook 八卦
說實話,大家老早便預計到「海外醫生」的問題必定捲土重來。
這個問題也答過很多次了。
香港不夠醫生根本就是將問題過度簡單化。我們醫生總數大概一萬五千人,其中一半在公營機構服務,其餘的都是私家和已退休的醫生;公私營病人的數目卻是著名的「九一比例」,也就是全港九成病人都依賴公營服務。
那麼是整個醫管局也不夠醫生嗎?其實最常爆煲的只是內科、兒科,其他專科的人手也不是十分充裕,但仍尚算有呼吸的空間。反觀二十年前,醫管局沒錢請醫學生,說了句「醫生人手過剩」。現在醫生都跑到私家市場了,醫管局有錢請新來的醫生嗎?沒有的話,湧來一班醫生又會在何處落腳?
之前說提供撥款,讓醫生、護士加班。落到各部門手中,計鐘方法卻又五花八門,又諸多制約,常聽到某些主管不讓人加鐘、又說某些時間不能計數。說好的誘因呢?
醫生少,病人多,但為甚麼大家也湧到醫院呢?
其一,是大眾仍不相信普通科、家庭醫學科門診,預約方式又麻煩,收費又差不多,倒不如衝到急症室更方便。
其二,是一般門診排期太長,衝進醫院可以立即有專科跟進,又不用收費,何樂而不為?而且久病未醫,未等到門診卻又病況加劇,醫院便是唯一出路。
要說為甚麼門診排期那麼久,我們又先要回到第一點了。很多長期病患其實可以在家庭科跟進,這也是家庭醫學專科的精粹。香港卻大多不信任家庭醫學,堅持留在專科門診。另外,我們醫管局的藥物名冊分開幾欄,專科有的藥,家庭科、普通科未必會有,於是便滯留在專科門診了。
其三,是大家還未學懂甚麼叫做急症。頭痕、腳痛、皮膚癢都要來急症;心口有點不適,怕心臟病發,卻大老遠慕名從新界東去到港島西求醫,又說是急症;喘氣喘了三個月,不正常,卻何急之有?醫學院一年級也教過 CURB-65,說的就是即使肺炎也未必需要入院治療,香港卻每逢發燒也要到急症室看看。只要搭一句「有事係咪你負責」便凡事也是急症了。
再談質素問題。
我身邊不少外國回流的醫生。有西方國家的、有內地的,大都是因為家庭原因才來到香港執業。難不成人家在英美澳紐加吃飽飯沒事做,吃炸魚薯條吃厭了,要來香港感受一下當值36小時和泛亞集團的叉雞飯嗎?
工作環境不好,自然不會有人「慕名而來」工作。這個時勢、情況會選擇來香港的,會是所為何事呢?來到香港又立志留在公營機構的人,我心感佩服。借問有多少這類勇士?
齊國醫生平均考70分、秦國考生得60分、越國才子只得50分,我將科舉的合格線降至50,對齊國醫生的吸引大,抑或是越國會更多才子飛奔過來投考科舉?
會計、建築、律師,每個地方都因為有自己的本土知識,需要本地考試。來到人命關天的醫科,卻試也不考。因為人手不夠,我便要徵召全球所有自稱醫生的人。其實很多病人靠著互聯網倒轉來教醫生應如何看症,不如叫他們也來應徵?應否考試,我也懶得回應了。
左一句「醫生不夠」、右一句「海外醫生」,請問是可以解決到上述哪一個問題?千絲萬縷的問題多年來放著不解決,現在只說增加人手便會守得雲開,未免太看輕香港醫療問題了。
最後容許我加一句。香港餐飲業因疫情一片愁雲慘霧,我絕不會說一句「甭聽那些廚師、侍應、老板廢嗡」,我也希望大家不要隨便說「個班醫生亂講」。多一點尊重,討論也好像會更添一點建設性。
P.S.
消息一出,我便跟 Dr 文科生 說他可以回來工作了。
他說澳洲生活多好,為何要回來受苦。
一邊廂,我想飛到澳洲中他一拳;
另一邊廂,我反駁不了他。
炸 雞 港島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評價
一敲銅鑼,鼓鈸喧天,暮色沉沉的馬游塘村生猛了:金豬開陣,祝禱繚繞香燭,爐火熊熊蒸氣騰騰──村屋間空地搭竹棚張綵燈,筵開廿八席,熱辣辣葷素源源上桌來,觥籌交錯,賓主俱歡顏。
這是一場筵席包辦館「大來東南」主理的壽宴。食材爐灶、枱凳碗筷、侍應廚師統統到會來。從上世紀中葉起,大夥就像紅船戲班一樣鄉轉鄉,走過六七動盪、七八十年代經濟飛躍⋯⋯伙頭兵團今天髮稀了、背彎了,彈指間炒炸蒸燉,光芒依舊在。縱然行業日落江河,廉頗亦老矣,但這終究是他們的舞台,猶如大老倌踏出虎度門,必定傾力演出。
正月,是大來東南全年難得的忙碌時候,一個周日包辦了六七個筵席。人稱「倫叔」的老闆陳倫駐店調兵遣將:哪位師傅擅長哪些菜、走甚麼崗位、誰去煮日宴或晚宴甚至走兩場……他自詡為僱傭兵阿頭,「無僱傭兵,怎打成仗?我們有後生的,不是個個六十幾,八十幾也有,總之是耆英啦!耆英功夫夠,守門好,調味等等準確些。」倫叔八十歲了,依然精神矍鑠。
幾十年來他都行散工日薪制,有訂單就召集好兄弟埋班。這晚壽宴,他派出三個大師傅,四蒸兩炒六個爐頭,還有幫廚和雜工十三人。「我們包辦筵席,不可能跟酒樓一樣分工。」晚上十幾個樓面,日間已在油麻地店內劏魚剪蝦。
師傅也清晨六點多回店預備:需火候的燉湯、炸子雞上皮,以及每一個菜式的配搭得先做好。譬如「百寶鴨」,全鴨起骨,再釀入蓮子、銀杏、瑤柱、鹹蛋黃等超過八種材料,扣燜一小時,廿八席的鴨就花上好幾小時。筵席現場,師傅也「瓣瓣得」:砧板埋灶搬抬,隨時走位「執生」:上菜急起來也要掉下熱鑊去幫手排菜。「我們好似舊時打波,十上十落的陣形。」倫叔用荷蘭隊全能足球比喻。
包辦的承諾
藍田山上馬游塘村的壽宴,七點開席,午後雜工率先運來枱凳鋪設;師傅和食材工具在兩三點陸續抵達,起爐搭灶洗刷,肉食菜蔬調味料一一擺列開來。
五點多,鑼鼓響起,主家拜神;師傅開爐點火,首先熬煮糖水紅豆沙,而澆在大菜上的濃芡、炸油一一先推先熱待用;雜工披上白恤衫,變身侍應候命。準時七點,拜神金豬吃罷,冒着白煙好彩頭的「發財好市」啟動盛宴,主人賓客齊舉杯:「飲勝!」
大家酒酣耳熱之際,在爐邊起勁的師傅忽然停下來,翹首以待。原來主家要敬酒,樓面事前通報師傅歇一歇。「包辦筵席有一好處。酒樓一起菜就全部煮了出來。去到你府上就不是了:喂,師傅慢一點啦!遲幾個字再起菜啦!師傅就會停。」倫叔得意地說。
他強調,大夥臨時是主家的僕人,「也可以說是包辦的承諾,如果到時『我不喜歡做』,唔得!你幾大都做完那一晚。」像這天天氣不穩,主家搭的竹棚不能遮蓋廿八圍,要分頭二圍,大夥就分兩次煮食招呼,工時長了近一倍,酬金不變,也無怨言。
功夫,六十年前
這晚主家曾宏五兄弟為八十有一的母親擺壽。「我覺得在村搞到會很有氣氛。」曾宏說,原來四十多年前阿爺已跟東南結緣。跟冷餸翻熱的盆菜不同,筵席上每一道菜現煮現吃,那股熱辣辣給人驚喜連連:一條蒸魚上來,剛剛離骨,很嫩滑;熱炒燜煮,全是「小時候酒樓的味道」──沒複雜的化學調味,吃了不口渴。
賓主享用完鬆軟大壽包、濃甜紅豆沙,盡歡席散。師傅撤退,樓面收拾狼藉杯盤。時近午夜,大貨車盡吞爐具碗碟,消失於夜幕下;要不是賓主臉上的悅色酒氣,盛宴好像沒發生過。
倫叔說,筵席到會不是沒市場,飲食集團也設部門營辦,不過數獨立經營、既包辦「筵」(菜)又提供「席」(枱凳餐具)的筵席專家,九龍只怕剩下他這一家。而他,也入行超過半世紀了:1957年,十九歲的他由廣州來港做了一年錶行打雜,就投靠開包辦館的姑丈,從此走上包辦路。
「當時甚麼也不懂,何謂大雞三味?何謂四和菜三和菜?好烏龍。」知不足,學不倦。他晚上一有空就用舊報紙練字;看營業部怎樣寫菜單;入廚房偷師。後來他往外闖,包辦館、茶居,樓面廚房點心樣樣都做。「我們東南的事頭請人,席上揀菜薳,好挑剔,你不勤力不醒目他不睬你。」他先後入東南、大來兩間包辦館。兩店由甘日新和嚴志二人在1948年創立。1972年,兩位老闆退休打算結業,他於是和拍檔用盡十萬元積蓄頂手,把兩個字號合併成為「大來東南」。
筵有大小 無分階層
倫叔二十多歲就在包辦館當上大掌櫃。他回憶,行業在六七暴動前最興旺。大來經常到富貴人家的花園別墅做宴;主家一來喜歡包辦隨時候命,二來家宴私隱度高。那時,工廠在大時大節和廠慶也經常擺酒,「譬如唯一水壺廠、鄧芬記。有錢佬聚居的又一村、中半山、九龍塘,那時候很多……」倫叔不願提豪客名字叨光,只漏了嘴:「舊時總華探長是常客,現任不少高官警司也食過我們的餸菜。」
從前,包辦館街街也有,單是廟街已四五間,包括大來和東南。店本身也擺到三四圍,「那時無冷氣,太太們喜歡高髻頭,牛角扇吹到髻都歪了。」倫叔忍不住笑起來。六七年暴動後,有錢人紛紛離港暫避,兩店生意跌了八九成。及至七十年代,酒樓愈開愈多,「人家當然想嘆冷氣、更好的招呼和環境。」包辦筵席漸漸式微。
為了拓展生意,倫叔二十年前也做起盆菜來;沙士前甚至也做蛇宴。現在筵席和盆菜各佔一半。盆菜有幾百元一圍;筵席可達萬多元一席,但不多;千多元最平常。「貴婦狗生日請客仍然有;隱形富豪做生日、擺滿月,入伙一定要光顧我們啦!旺一下新屋。」他做得最多的是社團和大學千人宴。正月時,露宿者之家也訂了五席給附近油麻地、深水埗的街友。蒜香基圍蝦、菜膽百寶鴨、五柳炸石斑……他和師傅一視同仁用心炮製,佳餚趁熱派人連同摺枱碗筷用手推車送過去,服務周到無分階層。
老友一齊打天下
「我做了幾廿年,後生做到老了。」倫叔笑咪咪,總是腳踏白水鞋,手握一罐生力啤。接洽生意、買料、訂貨他一腳踢;廚房告急他就衝入廚房,樓面不行幫樓面。
「現在無人願意(接手)做這樣辛苦的事了。」大來東南到今天,打理人只剩他一個。人家退休坐公園,他很抗拒,有事做就開心,「回來認識多些朋友,老中青也認識一些,多好呀!同時跟社會不脫節。」
辦公枱上,毛筆墨盒放在手邊,他十年如一日為客人擬寫菜單。菜單值多少錢,他就買同等的貨給客人。「你不可以隨便一種貨給主人家,否則如何運作幾十年呀?蠔豉來說,客人需要大隻的金蠔或最大的沙井蠔,二百多元一斤,我需要買那些。小一點百多元甚至幾十元一斤,不同嘛!」
人隨行業走到日暮,倫叔一點不傷感。目睹同行一間間消失,唯獨大來東南撐了下來,他淡淡然說:「無人光顧,你就要結業。我們幸好有班老友記合作,圍威喂,打天下!」倫叔呷一口他形容為「生命之源」的啤酒,清涼、回甘。
舉重若輕 大師傅
謝龍師傅(67歲)
入行四十多年,去過上海、台灣做大廚。這日他中午和七十多歲的Man叔在上水煮了六圍,傍晚再來馬游塘村拍檔入行六十年的鄭成師傅炮製廿八席。一年之中,只年尾正月較忙,「如果靠包辦筵席搵食,真是無得食。」他在大來做散工三十多年,倫叔叫到,義不容辭。「當做義工舒筋活絡,是一種樂趣,大家老友傾吓偈開心點。」做廚師,謝師傅笑言:「客人讚好,證明自己煮得好。」
黃錫師傅(66歲)
曾在港島有名的包辦館歐燦記隨父做廚,二十多年前歐燦記結業,轉來大來。「上門到會好像酒樓,只是整個廚房搬過去,沒有搭棚的就在露天煮。」這天,他清晨六點多就返油麻地店鋪廚房張羅,蒸煮了七八成,現場來做兩三成。席散,其他師傅撤退了,他留下來搬搬抬抬,收拾物資上車,回店卸貨已過午夜。「做慣了, 沒甚麼問題。」錫師傅總是和顏悅色。
撰文:韓潔瑤
攝影:關永浩、葉天榮
大來東南筵席
地址:油麻地廣東道844號永發樓地鋪
電話:2780 3145
炸 雞 港島 在 Kiki & May - 隨意吃樂部 Youtube 的評價
告別1個月的《街坊食神》回歸啦!今次要食「邪惡炸物之最」生炸雞髀!今集走匀全港,實試IG觀眾朋友的熱門推介,如果你都想一起參與,記得Follow我們的IG(@foodki.may) 多謝支持♡
[ Kiki & May航空✈️上線啦!]
►成為會員即享獨家獎賞:
http://www.youtube.com/channel/UC3oNUKvGDOdTtyIRtR6HEiA/join
[ 重温 ]
►《街坊食神》系列
https://youtu.be/jCpXE9zTndg
[ 今集餐廳 ]
*食評乃根據我們的個人經驗、觀感及口味得出,以當日出品為準。此外,食物價格及營業時間或會出現變動,敬請留意*
*疫情持續,大家切記戴口罩、勤洗手,防疫意識不能鬆懈*
麗絲快餐店
地址:香港島香港仔華富邨商場6樓17-18號舖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日 07:00-20:30
三多總店
地址:大埔北盛街29A號地下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日 18:00-03:00
囍囍小食店
地址:土瓜灣天光道50號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六 08:00-19:00、星期日休息
很得輝
地址:屯門仁愛堂街46號
營業時間:星期二至日 18:00-02:00、星期一休息
【更多 Kiki & May 的日常】
►訂閱我們:https://bit.ly/2Gx3g23
►加入會員:www.youtube.com/channel/UC3oNUKvGDOdTtyIRtR6HEiA/join
►Facebook: www.facebook.com/kikiandmay.hk/
►IG: www.instagram.com/foodki.may/
#非廣告 #多謝訂閱 #好人一生平安
炸 雞 港島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評價
金粉灑落碧水之上,漁艇早已飄蕩至海中心,與點點燦光相融。岸邊是一條長廊,看了看錶,十時正,難怪晨運客已不見。這裏是鴨脷洲,從前不曉她,以為她是個如長洲般的偏遠小島,然而,她其實是港島南區的一個彈丸之地。步離海旁只有一條路徑,就是往中心的大街走。這大街啊,其實小巧筆直,坦率親切,兩三步一小店,五六步遇左鄰,如今有了利東站,多了外來人,更為熱情。
眼前正迎面走來一名略肥的婦人,臉上一抹燦笑,沿路跟不少途人寒暄着,大家都一句二句「貞姐」地喊。來到一道頗舊的鐵閘前,貞姐拉閘至半開,竄進店內。舉目一睹 ,淡青的招牌,左右各有六張食物的照片,中央夾着「金龍」兩個紅字,半點不別緻。然而,她的俗氣卻養活了足足四代人,雖庸猶貴。
穿閘而過,率先入目的是右方的粥檔,一個大鍋配一個小鍋,旁邊數個放配料的小膠盒空蕩蕩的;左方則是腸粉檔,冷冰冰的腸粉櫃旁邊,是一個沒有油的炸鍋。再往內走,玻璃面的方桌、圓桌數張,旁邊是天藍色膠櫈;密麻的菜單及照片掩去鏡面牆身;腳下踏着翡翠襯白的磁磚地,來到食廳盡頭的水吧,探頭一望,裏面還有一個明檔,看來是裝放糖水的。暗忖一切甚是老舊之時,貞姐早已身在廚房。
庸菜細煮
她是小店的第二代,自五年前接父母手後,就主力撐起小店。小店雖說下午四時才開鋪,但她每天十時就要回來做準備工夫。先是煲粥,小店賣的是生滾粥,所以特別注重粥底,洗好米後,下腐竹及柴魚到粥鍋內熬煮,貞姐接着邊把粥料洗切好備用,邊沾沾自喜地低喃着,自家的碎牛艇仔粥、及第粥、雞粥多麼好吃,但一切歸功於母親,「我媽媽識煮好多嘢,教我要用心煲粥,用心煮嘅就最好食。」她自言自己的廚藝,全都是媽媽教,在她心中,媽媽總是萬能的。備妥粥料,接下來的任務,就是煮糖水。主要先煲好中式糖水,如西米露、木瓜糖水、番薯糖水等,這些都是由媽媽作主的年代維持至今。說起往事,她倒滔滔。
小店雖只立廿七個年頭,但那個昔日則要從三十八年前說起。那時候的貞姐,年約十二,當時媽媽於工廠區推車仔檔,專賣中式糖水予附近的工人,她每天放學後來幫忙,自幼就有一手好廚藝。只是,車仔檔始終不穩妥,日日膽顫心驚。母女堅持十年,終於得一小店於利東邨街市,雖然只是外賣小店,但總比走鬼日子來得好。當時父親也協力顧店,果真是自家生意。貞姐畢業後,外出工作兩三年,就應母親的要求回店裏幫忙,她爽朗一笑:「佢希望我學她嘅手藝,唔係就冇人傳承啦。」一家人性子隨意,偶爾煮到好吃的,就想把菜式加入餐單,但做外賣畢竟有限制,結果於一九九一年,決定搬到地鋪。這家人是土生土長的鴨脷洲人,很多相熟街坊,對這地方感情最深,順理成章遷到此地,才有了現時的金龍。
明火正紅,幾個大鍋各自煮着糖水﹑白粥及例湯。說是茶餐廳,小店賣的食物卻雜得很。大汗淋璃的貞姐,轉身又埋頭開腸粉漿。只見,她小心翼翼地秤好材料:「一定要用磅,唔可以靠估,爭少少個味就唔同咗。」她口裏說着話,目光卻專注磅前數字。一切妥當,她接着開水,再把粉漿耐心搓至均勻,這樣才不會起粒,口感滑溜。將完成的腸粉漿拿到門口腸粉檔時,已經有客人在外等候,瞄了瞄牆鐘,噢,原來已經將近四時。她見狀立即把鐵閘打開,着這位兩手提重物的大嬸先進來坐坐,又匆匆跑進廚房,捧出一盤剛釀好的煎釀三寶到炸鍋旁邊,二話不說就丟到鍋裏去,看來是熟客。三寶於炸鍋內奔跳,乍看之下,明顯較坊間的大件,且塞滿自家手打魚肉,炸好排放於碟子上,淋上自製醬油,就端到客人面前,「今日食唔食腸粉?照舊翠瓜叉燒腸?」她熟稔地對大嬸說,見對方點頭,就準備跑到腸粉檔。怎料一轉身,一名頭戴鴨嘴帽的婦人已立於此,雖然把一頭短髮染了啡紅色,臉龐上的仍見歲月的痕迹,她正是貞媽。性格似乎比貞姐更爽朗,貞媽見人就開口道:「呢個腸粉櫃用咗廿幾年啦,係我大佬構思畫圖,再請人整,出面買唔到㗎!」這台機器是座地式,的確比平常的較大,厲害之處是由開檔到收檔都不用加水,以致速度及蒸氣更佳,火候好,做出來的腸粉方滑。試過有遊客每晚遊樂完畢,都來吃煎釀三寶及腸粉,吃足一星期,貞媽聞言搭訕:「梗係覺得滑啦,唔係都做唔到咁多年。」與其說她自信,倒不如說是自豪,雖自知這些食物只是粗菜,卻用心細做。貞姐自小就受到薰陶,對食物同樣充滿熱誠:「阿媽教落,自己擺得入口先好賣畀人。」五年前,父母因為腳疾而退休,由她接手小店,只偶爾到店裏幫忙,令她緊張不已。如今可保持着媽媽的水準,她已經滿足。傳承是孝德,一顆赤子之心,卻是難得。
情若瑰寶
天色漸見朦朧,一盞又一盞錯落的街燈陸續亮起。下午時間的客人多是吃些小點,或買外賣,加上父親也回來幫忙看鋪,貞姐就步進廚房去準備晚餐。為鍋子內的湯加鹽調味後,她徐徐步到廚房的後門,看着馬路的遠方,盼着甚麼似的。驀地,眸子被強光刺中,舉手一擋,回神之際,一輛貨車已經停泊於門前。引擎聲一下子消失,一名身穿間條衫的男人利落地跳下車子,往店裏走來。貞姐見狀,率先步回廚房,又着對方快點幫忙準備晚上的蒸餸。細看,二人樣子還真有幾分相似,她解畫:「呢個係我個仔昊賢,佢日頭做司機,黃昏返嚟幫我手做晚市。」說起兒子,她倒有些少愁色。一如當年她接手小店般,現時她同樣希望兒子可以接手,畢竟她已經五十歲,總有退下來的一天。只是,昊賢喜歡開車,自小已告訴貞姐,長大後要做司機,當時,她可是晴天霹靂,果然一直到長大後,仍然不變。對於這個事實,她也是理解的,年輕人喜歡自由,還沒定性,所以她也沒有強人所難。
終於到數年前,她的氣餒才令兒子決定回小店工作。當時父母退休,移居於大陸,不常到店內幫忙。有員工辭職,可是這飲食業啊,要招聘也不是容易事,員工不足,備菜﹑煮菜﹑樓面﹑洗碗,她只得硬撐。她皺着眉心,直言無助:「真係好辛苦,你睇我咁嘅身形,一日企咁多個鐘,對腳好痛。」腳痛得躲起來哭,又不敢讓人知道。終於有一天,她坦白跟兒子表示,打算把小店關了,不再做下去。昊賢這下子可緊張起來,一來得知媽媽的辛酸;二來不願看到兩代人的心血就此去,於是提出回來幫忙。他不諱言:「我梗係希望做全職司機啦,但唔想睇到媽媽咁辛苦,我見到金龍需要我多啲。」一旁的貞姐拍拍兒子肩膀,調侃他還有很多東西要學,而且還欠缺了一點熱心,強調這一行真的要用心去做。昊賢口裏唯唯諾諾,手則用力地炒着鑊,她看在眼內,心裏還是有點點欣慰。還盼,守得雲開月正明。
月兒亮,依舊擋不住漆黑。幸而,萬家燈火,照亮了一切。小店的星火很是溫馨,貞姐的弟弟及弟婦下班後也會到店裏幫忙。小店早已坐滿了熟客,甫坐下,人人送上例湯一大碗。貞姐一家人就坐於旁邊圓桌吃晚飯,期間不住與客人逗着趣。
大半輩子都守着金龍,並沒有賺過甚麼大錢,她說這是一個情意結,只希望有一個安穩的家,一家人想吃甚麼就能吃。對待客人亦然,因為自己有家庭,會關心是否有靚湯喝,這正正是這條街的人情味。「可以咁講,金龍係我哋一家人﹑所有街坊嘅聚腳點,呢個就係我辛苦咁耐嘅得着。」她眸子內反映了店子的一牆一磚,庸舊卻宛如瑰寶。
採訪:黃寶琳 拍攝:胡浩賢、謝本華
金龍茶餐廳
地址:鴨脷洲鴨脷洲大街124-126號
電話:2553 7363
營業時間:4pm-12am
詳情: http://bit.ly/2zBmf8o
===================================
立即Subscribe我哋YouTube頻道:http://bit.ly/2Mc1aZA (飲食男女)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http://bit.ly/2J4wWlC (@eat_travel_week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