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市中西區西門路二段「從老到新」1979 vs 2020
上圖由 James W. Brown Jr. 拍攝於1979年7月17日,畫面往左為西門路往北,與中正路交會(目前路口北側為麥當勞,南側為寶島鐘錶),路上可見「西遊記」人物打扮的喪葬陣頭。
其實早在「孝女白瓊」喪葬陣頭形成之前,台灣民間即有「五子哭墓」、「三藏取經」、「牽亡歌陣」等喪葬陣頭,其中的 「三藏取經」源自明代神怪小說《西遊記》,屬於小戲性質,通常在告別式現場演出,其劇情為:「唐三藏取經回程中,孫悟空以火眼金睛查知,有某家善人亡故,因此就以取得之真經為亡者超渡。」,「三藏取經」陣頭並無哭喪之表演,出殯時亦隨送葬隊伍遊行,意謂帶領亡靈前往西天極樂世界。
下圖由好友鄭嘉瑩於2020年12月26日在同地拍攝,非常謝謝他專程前往拍照予我製作今昔對照。可以看到西門路二段82號「吳胃腸科」的招牌依舊,而隔壁(84號)的「上海老天祿」則已經變成了「新東陽」。
同地 Google 街景:http://goo.gl/maps/pXX4f
關於上海老天祿:
老天祿本店創立於清末民初的上海市浙江路。上海老天祿的創始人蔡毓根先生在年僅12歲時(1939年)就離開江蘇老家到上海打拚,當時蔡毓根的長兄任職於上海市「老天祿」本店,便安排蔡毓根在老天祿學徒習藝。
民國38年(1949年),因為國共戰爭而渡海來台,在人地生疏、舉目無親的情況下巧遇同鄉友人趙寶根與邵東壽,於是三人集資合夥經營小型食品工廠,蔡毓根先生負責產品的製造與研發等技術面的工作,其他兩位則負責銷售與業務,在當時台北市西門町合開兼賣滷味的上海餅店並沿用大陸上海的老天祿招牌。
後來因為生意不錯,因此分家各自開業,蔡毓根創立上海老天祿食品公司,趙寶根以新天祿為店名,劭東壽則成立老天祿食品號。後來趙寶根的新天祿因為經營不善而關店,因此現在僅剩位在成都路的上海老天祿,以及武昌街的老天祿(已易主給謝玉泉)。
當年蔡毓根的「上海老天祿」就設立在台北市最熱鬧的西門町(成都路12號,目前西門圓環NET那棟)。創建之初,蔡毓根以拓荒者的精神,踏實經營,一切從零開始。憑著創業的幹勁及一身好手藝,不出數年,老少咸宜的美食在口耳相傳的好評中,「老天祿」三個字逐漸樹立了名聲,指名購買的顧客愈來愈多。
上海老天祿在開業期間搬遷數次,民國48年(1959年)因租約到期,搬遷到漢中街119號,更名為「上海老天祿食品號」。民國55年(1966年)2月5日的西門町大火,燒掉了蔡毓根十多年來辛苦經營的心血,損失慘重,但在許多當年的老顧客,包括台灣水泥公司董事長辜振甫先生等人在資金上的支助,蔡毓根在當年五月以信用貸款增資成立「上海老天祿食品有限公司」,並在成都路56號現址復業。
蔡毓根當年在上海老天祿所學習的是茶點與糕點的製作,因此到台灣之後所開設的上海老天祿一開始就是專賣茶點與糕點,但隨著時代的演進,這類食品的購買人口逐漸減少,因此蔡毓根的夫人便開始嘗試滷一些食品來賣,最早的滷味是以整隻的雞鴨與猪肉去製作,來賣給附近的上班族,口味簡單,後來購買的人愈來愈少,而這樣的產品又相當佔空間,因此就改賣一些體積較小的滷味,例如豆干、翅膀、雞腿等,沒想到反應不錯,也愈賣愈好,直到香港藝人劉德華在偶然的機會下吃了武昌街「老天祿」的鴨舌頭,深深的為這個鴨舌頭所吸引,透過媒體的大肆報導,打響了整個上海老天祿與老天祿的名號,讓滷味與老天祿劃上等號。
老店的品牌,常常會有一些紛爭,上海老天祿與老天祿也不例外,但與一般家族分家後的品牌之爭不同,他們是共同使用老天祿這個名號而各自創業。
當年劭東壽在中華路與衡陽路口的新聲戲院滷味部經營的滷味店,一樣是以「上海老天祿」為名。
不過,最早上海的老天祿所著名的是上海糕點、糖炒栗子、金華火腿等食品,並無販售滷味,而邵東壽製作的廣式滷味,則讓老天祿在台灣以滷味聞名。
目前武昌街「老天祿滷味」的老闆謝玉泉在年輕時是新聲戲院滷味部「上海老天祿」的員工,他刻苦耐勞的客家精神贏得邵老闆的信任,而將店鑰匙交給他負責開門與打烊。邵東壽曾說,他會在對面的中華商場偷偷觀察員工的工作情形,結果發現一些與他同鄉的上海員工只要老闆不在,就會偷懶、聊天、嗑瓜子,而只有「小謝」在認真做事。
後來,曾有位劉先生跟邵東壽承租小部分的店面做滷味生意,可惜沒做起來,在劉先生放棄之際,省吃儉用的「小謝」謝玉泉已存了不少錢,於是向邵老闆表明欲承接滷味部的意願,讓他來繳納店租給戲院。於是,在邵老闆的首肯下,開啟了謝玉泉的滷味人生。
當年戲院文化漸漸興起,買滷味進戲院品嘗的觀眾愈來愈多,謝老闆回憶道,張小燕的媽媽曾是新生戲院裡老天祿滷味的常客。
後來,劭東壽舉家移民美國,謝玉泉便以新台幣四百萬元向邵老闆買下上海老天祿品牌,並頂下新聲戲院裡的滷味部店面繼續營業。
民國65年(1976年),謝玉泉又買下現在的武昌街店面,於民國68年(1978年)開設名為「新天成」的滷味店,此時謝老闆同時坐擁中華路上的上海老天祿與武昌街上的新天成。
民國73年(1984年),新聲戲院欲收回滷味部所有權,並進行全面翻修,於是謝老闆決定將重心放在武昌街的新天成滷味。
由於不少老顧客在新聲戲院翻修而暫停營業時,改跑到成都路的「上海老天祿」去買滷味,而不知道武昌街的新天成才是同一個老闆。於是,謝玉泉決定將「老天祿」三字註冊為滷味相關營業項目之商標,並將武昌街的「新天成」更名為「老天祿」。
1988年5月7日,整修中的新聲戲院發生大火,燒成了廢墟,造成兩人輕重傷。於是,新聲戲院歇業,戲院內的滷味部同時走入歷史。(2002年,此地改建成目前的商業大樓,即錢櫃KTV中華新館的所在地。)
然而,謝玉泉在武昌街開設的「老天祿」雖然在民國67年(1978年)才以新天成之名開幕,但仍以老天祿的創始老店自居,因此,成都路的「上海老天祿」展開了與武昌街「老天祿」的品牌之爭。
在法庭上,「上海老天祿」提出各項資料,包含當年創立的營業登記證,照片及其他相關的資料,雖然後來的判決結果是雙方都可以使用「老天祿」這個名字,但為了有所區隔,「上海老天祿」仍繼續冠上「上海」為名,並以「1949年的創始老店」重新打響名號。
如今,源出一脈的武昌街「老天祿」與成都路「上海老天祿」,將一起努力將上海的老口味延續下去,且讓我們樂觀其成。
炒栗子香港歷史 在 CUP 媒體 Facebook 八卦
【香港是世界的】
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不是任何國家說了算,而是記錄在本土歷史,在城市每個微小的角落裡。香港社會以華人為主,曾經吸引無數歐美殖民者和傳教士,還有來自南亞的士兵、雄霸商界的猶太商人、融會中西的土生葡人定居。他們背景迥異,但同樣在香港扮演過舉足輕重的角色。
其中經常被人忽略,是古波斯遺民巴斯人(Parsees),他們世代信奉俗稱拜火教的祆教(Zoroastrianism),祖先在千年前逃難至印度,在孟買為最有勢力商賈,部分隨英國人來到香港定居,人數不過 100,財力卻可與英國人匹敵。香港人耳熟能詳的地名,如尖沙嘴麼地道(Mody Road)、灣仔律敦治醫院(Ruttonjee Hospital)等,皆以獨當一面的巴斯商人冠名。就連作為香港標記的天星小輪,創辦人米泰華拉(Dorabjee Naorojee Mithaiwala)也是巴斯商人,天星更是祆教的光明純潔象徵。未知這番宗教含義,會否為乘坐渡輪帶來另一番體會?
英國維繫日不落帝國,當然要依賴軍事力量。初到香港之時,英國人沒有把防務交予華人,軍隊和警隊皆以印度人做主力。1841 年,英軍在香港登岸舉行升旗禮時,在場便最少有 2,700 名印度軍人,其中以錫克族人最受器重,他們在 1857 年印度反英暴亂效忠英國,於是大量增聘為香港駐軍和警員。他們包裹頭巾、穿著綠色警察制服深入民心,被華人戲稱為「大頭綠衣」。隨著戰後警隊改以華人為主,錫克族人退伍後多數轉任護衛,或從事其他服務業,以另一工作繼續貢獻香港。
在冷戰期間,香港也來了另一位常客:美軍水手。當時香港周邊的地緣政治風起雲湧,先有國民黨退守台灣,後有韓戰和越戰,加上英國國力衰退,想美軍協防香港,於是讓香港成為美軍補給基地,軍人頻繁在灣仔分域碼頭登岸,當時沿岸的駱克道也成為風月之地,供水手娛樂消遣。時至今日,駱克道仍然是酒吧林立,但美軍已經絕跡市面。
香港與日本的關係同樣密不可分,香港曾經是 19 世紀日本人遠渡歐洲的首站,也是日本人見識西方文明的第一站,有商人把日本人力車引入香港,成為當時港島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後來隨電車和汽車誕生才逐步淘汰。日本在二戰時入侵香港,但兩地在戰後未有斷絕來往,日本更引領香港的消費潮流,1960 年代在銅鑼灣開設的大丸百貨,以日本製商品和服務態度為招徠,徹底改寫香港消費文化至今,而香港作為消費天堂的形象,也深深烙印在上一輩日本人腦海中。
走過滄海桑田,有些族群已經退場,只得街名留下他們存在過的線索,但同時仍有多達 50 萬少數族裔,因歷史和經濟原因在港生活和定居,證明著香港人身份的混雜和多元。
#茶杯社會萬象
#茶杯你不知道的古事
***
新書簡介:
《從前,有個香港 THIS IS HONG KONG》
所謂「念念不忘」,形容的大概就是香港。問問那些到訪過此地的人,或是掀開這書中的一紙一頁看看。捷克作家 Miroslav Šašek 畫筆下的香港,令人難以忘懷。彩色的繪圖捕捉了 1960 年代香港的魅力、她的神韻、表現出來的東方繁華、還有城裡的反差。轟隆轟隆的飛機把遊客帶到此地,然後人力車載著他們,穿插於異國情調滿滿,香火繚繞、飄著炒栗子與北京填鴨香氣的大街小巷之中。每一轉角迎來的都是撩人的風景,是華麗精緻的玉石象牙,是閃閃發亮的絲綢錦緞。Šašek先帶讀者遠眺九龍灣,看那一覽無遺縹緲起落的山脊,再轉入小巷細看那些街頭小販與商人、那豔紅帆船上的水手、還有那些從未踏足陸地的水上人。
從前,這就是香港了!
繪著:Miroslav Šašek
翻譯:黃愛華
出版:CUP 出版
系列:Oops 097
出版日期:2020 年 7 月初版
ISBN:978-988-79699-4-5
繪本/1 套 5 款插畫拼圖網購:www.headhole.hk
限量插畫雨傘預購:https://bit.ly/2OoX7s8
炒栗子香港歷史 在 全職師奶‧Sin Mama Facebook 八卦
中秋佳節除左食月餅之外🥮 湯圓都係應節佳品🌕 寓意人月兩團圓💗
小公主今次為我哋炮製極具香港傳統特色嘅小寧波湯圓😍 就算係廚藝超新手都一樣零失敗👍🏻 喺屋企都可以舒舒服服一邊品嚐一邊賞月團圓🥰
原來小寧波湯圓已經有超過六十年歷史,最有印象就係佢嘅紙盒包裝,獨特標記,一望就認得💗 百份百香港製造嘅小寧波湯圓雖然係急凍湯圓,但我覺得無論係口感同埋餡料都保證係高水準💯
小寧波湯圓嘅外皮用左真正水磨糯米粉配合比例恰當嘅水💦 口感好好,而且唔黏牙👍🏻 由挑選內餡嘅原材料、炒製,研磨至攪拌,都一絲不拘🌟
🌕九大粒裝芝麻湯圓
小寧波皇牌一定係芝麻湯圓!以獨門方法將新鮮炒香了嘅芝麻磨碎,再加入上乘優質嘅日本糖製成蓉。大粒裝有滿滿嘅餡料,每一啖都係香滑濃厚嘅芝麻味😛
🌕至尊套裝
而集齊芝麻、花生、奶黃、 栗子四種餡料嘅至尊套裝可以滿足到一家大細唔同人嘅口味👨👩👧👦 其中栗子仲係套裝獨有口味,不設獨立產品售賣。黎自法國嘅栗子蓉味道濃郁,中意栗子嘅人一定唔可以錯過!🌰
🌕小丸子
如果唔中意食有餡嘅湯圓,就可以試下小寧波小丸子,最岩用黎整多芒小丸子或者酒釀丸子👍🏻
小寧波湯圓
而家好多超市都可以買到啦👇🏻
九大粒裝芝麻湯圓︰各大超級市場
至尊套裝︰百佳、AEON、一田、UNY 生活創庫、APITA、city’super
小丸子︰AEON、一田、UNY 生活創庫、APITA、city’super
#心聚糰圓 #小寧波 #湯圓 #小寧波湯圓 #團圓 #中秋節快樂 #香港製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