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又有明星自殺新聞了
其實前幾天我也差點上社會新聞版面
所以我沒什麼資格跟大家說如何好起來
發病是很沒有自覺的
雖然理由很蠢,我是想在自殺前把戶頭錢花光光,卡刷爆的當下才神智突然清醒,去看了身心科
而在那之前我都在痛苦的地獄被折磨著,無數個夜晚被負面想法折磨、被噩夢嚇醒、瘋狂易怒地發作覺得活著真是無用又受罪,吃不下也不想做任何事
但是我收到了很多人的愛
所以我想公開我的病情經過
謝謝你們陪我慢慢走
希望我也能給你們一點力量
這次回診是在高雄
我的故事從16歲開始說起
我從16歲開始打工,賺自己的生活費
基本上父母沒有給過我什麼資源,在家裡被情緒勒索在學校被霸凌,所以17歲第一次去看身心科,因為想離開這個世界。
最後我問自己離開前想做什麼。
我想要環遊世界。
到了18歲,我用最笨的方法兼三份打工,賺生活費學費跟存旅費,為了省錢餓到腸胃炎,只夠買一張單程機票。
睡在機場或挖垃圾桶撿剩食、搭便車、在街上擺攤街頭賣藝
就這樣旅行好多好多年。
當我在節目上描述我的過往,他們只疑惑為什麼這麼窮還要出去,或是難道你就不能跟父母好好相處嗎?
那是生活在幸福家庭的人無法理解的啊
或是因為有錢而善良的無知。
醫生問我這幾年都去了哪裡
在南美半年喝死藤水在亞馬遜雨林求生、澳洲半年當觀光大使、英國待了半年挖垃圾發起剩食計畫、在恆河埃及金字塔尼泊爾爬喜馬拉雅耶路撒冷希臘紅海學潛水、強迫達拉喇嘛跟我握手
書的版稅、演講收入、代購、業配,然後越走越遠。
我的故事說到這裡
其實明顯感受到醫生有點羨慕我, 也許他在回顧他自己的一生
總之
似乎造成了他一點憂鬱。
因為旅行,因為想離開,因為離開一切,因為遇到非常溫暖的SUN
我的身心回復到一個非常美好的狀態。
憂鬱症這幾年就像沈睡的野獸 一直都起起伏伏但還可以控制
這次爆發是因為沈重的罪惡感和間接殺人
最後醫生很慎重問了我最後一個問題
答案如果是的話,幫我開轉診單,以防情緒失控傷害自己時,可以馬上送到急診室打鎮靜劑。
我那時候想說我才不會用到呢
但他還是給我拿著
沒想到過沒兩天就去急診室了。
- 待續。
最近因為發了負能量滿滿的文章
粉絲數從七萬掉到了六萬
其實也不太在意了
畢竟不是一直正能量的人
也不像披特蘇跪著也要走完
每次打開IG一堆辣妹奶照更是容易感到自卑
自己的旅行也不是為了鼓勵誰
但是在這裡收到了好多溫暖的留言,真的非常感謝
我努力回覆了但還是有好多好多則,請務必等我,我一定會回你的
深深感謝一鞠躬
謝謝你們。
同時也有1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萬的網紅MPWeekly明周,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Saygoodbyeto】 和香港說再見 香港再次掀起一陣移民潮,去或留,離與別,成了一幀幀最日常的風景。 Andy和Renee育有一對七歲的孖女,於今年一月初移民新西蘭。他們一家四口,連同外父外母,將數十年在香港共渡的光陰,安放在一百個紙箱裏。今朝離鄉別井,為了女兒的教育前程,也為了舒一...
「澳洲 生活費」的推薦目錄:
- 關於澳洲 生活費 在 安柏不在家 Facebook
- 關於澳洲 生活費 在 US Taiwan Watch: 美國台灣觀測站 Facebook
- 關於澳洲 生活費 在 US Taiwan Watch: 美國台灣觀測站 Facebook
- 關於澳洲 生活費 在 MPWeekly明周 Youtube
- 關於澳洲 生活費 在 從台灣看見世界的故事 Youtube
- 關於澳洲 生活費 在 果籽 Youtube
- 關於澳洲 生活費 在 [心得] 澳洲生活的樂趣與衝擊- 看板WorkanTravel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澳洲 生活費 在 在澳洲生活一週要花多少?公開我在澳洲的生活開銷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澳洲 生活費 在 經驗分享澳洲留學碩士/生活費用多少錢?留學生的實際 ... - Dcard 的評價
澳洲 生活費 在 US Taiwan Watch: 美國台灣觀測站 Facebook 八卦
【美國大咖學者被捕:是在哈佛】
這個真的是震撼彈,美國哈佛大學化學系主任李柏(Charles Lieber),於美國時間週二(28)被聯邦調查局(FBI)逮捕起訴,主要是因為他替中國「千人計畫」招募人才,並隱瞞資金往來,沒有如實報給他所參與的美國國防部跟國家衛生研究院的計畫。
這位教授是哈佛最高等級的University Professor(講座教授),他的專長是奈米科技,正在發展的技術是奈米探針、人腦探測(?!)。根據網友的資料,全哈佛只有26位教授有這個職銜。先前因為千人計劃而被捕的都是華裔,所以這次身為美國白人、且又是學界大咖的李柏被逮補才會造成如此大的震撼。據報導,武漢科技大學每個月給他5萬美元(現金!),每年再加100萬元人民幣(以當時幣值換算約15萬美元)生活費,總共一年75萬美元(約2250萬台幣),從2012給到2017一共六年,另外還給了150萬美元讓他成立一個研究室。
ℹ️ 千人計劃(Thousand Talents Program):
中國從2008年起,推出「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畫」,簡稱「千人計畫」,主要目的是希望引進外籍或海外專才,讓中國可以發展關鍵技術、新興學科。迄今已有近8000位專家、學者與人才入選計畫,其中大都為華裔人士,中國政府給予優渥待遇及補助,並安排工作。根據2019年台灣媒體的報導,至少有33位台灣學者參與了這個千人計劃,陸委會還曾發函教育部要求清查,但教育部至今沒有任何動作。
➤ 報導:https://pse.is/PK7JM
FBI近年來將千人計劃列為調查的重點之一,尤其是清查是否有間諜行為。報導指出,美國國務院和FBI相信,千人計畫的一部分與中國軍隊密切相連。先前也曾有智庫研究報告提出,中國解放軍從2007年以來,已派出超過2500位人員到各個相關的研究單位,以學術之名大量地派人到各地去進行「學術合作」,然後把技術偷走。「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研究員周安瀾(Alex Joske)將這個過程稱做「異國採花、中華釀蜜」。
➤ 參考 菜市場政治學 文章:https://pse.is/N8SPL
➤ 周安瀾的報告:https://pse.is/P4MVJ
除了這位美國大咖學者,週二同時還有另兩位中國人被FBI起訴。一位是波士頓大學的研究員,在申請簽證時謊稱自己的身份,實際上卻是解放軍的現役中尉軍官,目前已成功出境回到中國。另一位被起訴的人是在哈佛主要的教學醫院任職,研究的是癌症,他被控偷走實驗室裡的21瓶培養細胞,上個月試圖把細胞運出美國時被攔截,目前已經羈押中。
檢察官萊林(Andrew Lelling)表示,這些案例都是中國試著在關鍵尖端科技上面偷竊外國技術的冰山一角,而且這些關鍵領域並非意外,而是經過縝密的計劃。
來自德州的參議員柯寧(John Cornyn)是第一個在推特(https://pse.is/PGV72)上面關注此則新聞的國會議員。
在台灣,像美國這樣積極對抗中國千人計劃的作為,可能會被說是執政者動用國家機器大搞白色恐怖(?);但若真的了解中國在世界各國盜竊技術和智慧產權的規模之後,實在讓人笑不出來。
美國近年發現中國一年花至少20億美元(600億台幣)在搞媒體及智庫滲透(中間合法或違法的灰色地帶很多),然後上千位解放軍的人以學術研究的名義跑到美國來做「學術交流」;於此同時,台灣還是有不少人認為執政者修國安法規是沒人性、阻礙兩岸交流。到底是在哈佛?哈囉?希望大家要理解到中國的滲透是多麼可怕的事,我們至少在心理上要有所準備和警覺。
對了,台灣社會是不是該再來討論一下《外國代理人法》了?
澳洲 生活費 在 US Taiwan Watch: 美國台灣觀測站 Facebook 八卦
【美國大咖學者被捕:是在哈佛】
這個真的是震撼彈,美國哈佛大學化學系主任李柏(Charles Lieber),於美國時間週二(28)被聯邦調查局(FBI)逮捕起訴,主要是因為他替中國「千人計畫」招募人才,並隱瞞資金往來,沒有如實報給他所參與的美國國防部跟國家衛生研究院的計畫。
這位教授是哈佛最高等級的University Professor(講座教授),他的專長是奈米科技,正在發展的技術是奈米探針、人腦探測(?!)。根據網友的資料,全哈佛只有26位教授有這個職銜。先前因為千人計劃而被捕的都是華裔,所以這次身為美國白人、且又是學界大咖的李柏被逮補才會造成如此大的震撼。據報導,武漢科技大學每個月給他5萬美元(現金!),每年再加100萬元人民幣(以當時幣值換算約15萬美元)生活費,總共一年75萬美元(約2250萬台幣),從2012給到2017一共六年,另外還給了150萬美元讓他成立一個研究室。
ℹ️ 千人計劃(Thousand Talents Program):
中國從2008年起,推出「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畫」,簡稱「千人計畫」,主要目的是希望引進外籍或海外專才,讓中國可以發展關鍵技術、新興學科。迄今已有近8000位專家、學者與人才入選計畫,其中大都為華裔人士,中國政府給予優渥待遇及補助,並安排工作。根據2019年台灣媒體的報導,至少有33位台灣學者參與了這個千人計劃,陸委會還曾發函教育部要求清查,但教育部至今沒有任何動作。
➤ 報導:https://pse.is/PK7JM
FBI近年來將千人計劃列為調查的重點之一,尤其是清查是否有間諜行為。報導指出,美國國務院和FBI相信,千人計畫的一部分與中國軍隊密切相連。先前也曾有智庫研究報告提出,中國解放軍從2007年以來,已派出超過2500位人員到各個相關的研究單位,以學術之名大量地派人到各地去進行「學術合作」,然後把技術偷走。「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研究員周安瀾(Alex Joske)將這個過程稱做「異國採花、中華釀蜜」。
➤ 參考 菜市場政治學 文章:https://pse.is/N8SPL
➤ 周安瀾的報告:https://pse.is/P4MVJ
除了這位美國大咖學者,週二同時還有另兩位中國人被FBI起訴。一位是波士頓大學的研究員,在申請簽證時謊稱自己的身份,實際上卻是解放軍的現役中尉軍官,目前已成功出境回到中國。另一位被起訴的人是在哈佛主要的教學醫院任職,研究的是癌症,他被控偷走實驗室裡的21瓶培養細胞,上個月試圖把細胞運出美國時被攔截,目前已經羈押中。
檢察官萊林(Andrew Lelling)表示,這些案例都是中國試著在關鍵尖端科技上面偷竊外國技術的冰山一角,而且這些關鍵領域並非意外,而是經過縝密的計劃。
來自德州的參議員柯寧(John Cornyn)是第一個在推特(https://pse.is/PGV72)上面關注此則新聞的國會議員。
在台灣,像美國這樣積極對抗中國千人計劃的作為,可能會被說是執政者動用國家機器大搞白色恐怖(?);但若真的了解中國在世界各國盜竊技術和智慧產權的規模之後,實在讓人笑不出來。
美國近年發現中國一年花至少20億美元(600億台幣)在搞媒體及智庫滲透(中間合法或違法的灰色地帶很多),然後上千位解放軍的人以學術研究的名義跑到美國來做「學術交流」;於此同時,台灣還是有不少人認為執政者修國安法規是沒人性、阻礙兩岸交流。到底是在哈佛?哈囉?希望大家要理解到中國的滲透是多麼可怕的事,我們至少在心理上要有所準備和警覺。
對了,台灣社會是不是該再來討論一下《外國代理人法》了?
澳洲 生活費 在 MPWeekly明周 Youtube 的評價
【#Saygoodbyeto】 和香港說再見
香港再次掀起一陣移民潮,去或留,離與別,成了一幀幀最日常的風景。
Andy和Renee育有一對七歲的孖女,於今年一月初移民新西蘭。他們一家四口,連同外父外母,將數十年在香港共渡的光陰,安放在一百個紙箱裏。今朝離鄉別井,為了女兒的教育前程,也為了舒一口空氣。
《明周文化》紀錄了他們離去前的一個月。去昔日野餐的草地玩耍;與朋友露營;拜祭過身的父親;在機場與家人相擁道別。香港是一座城市的名字,也是壓在很多人心坎的家鄉。離開與否,離愁萬千,此時此刻,我們與香港別過。
#移民 #新西蘭 #紐西蘭 #移民新西蘭 #再見 #告別 #送機 #親友 #不捨得 #香港 #香港人 #明周專題 #我就是我
-----------------------------------------------------------------------------------------
立即訂閱《明周》電子版:
https://bit.ly/3t1Jmmx
明周娛樂 Web/ https://www.mpweekly.com/entertainment/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entertainment.mpw
Mewe / https://bit.ly/39s8vgS
明周文化 https://www.mpweekly.com/culture/
想食明周 https://www.facebook.com/foodiempw/
INNER https://www.facebook.com/innermpw/
https://www.instagram.com/in__ner

澳洲 生活費 在 從台灣看見世界的故事 Youtube 的評價
#三立新聞優質旗艦節目 #消失的國界 #李天怡
➲ 深度節目及國際時事都在這裡 【從台灣看見世界的故事】
➲新聞HD直播 三立LIVE新聞 https://goo.gl/7FaFJW
➲追蹤消失的國界粉絲團:http://bit.ly/2XhSovA
➲驚爆新聞線 爆內幕追真相 https://goo.gl/qnrjSt
➲政論第一品牌 新台灣加油 https://goo.gl/Hthr3e
➲54新觀點阿娟給你新觀點 https://goo.gl/a6VwuE
➲雲端秘檔揭秘辛解碼真相 https://goo.gl/vi3Gzd
➲美食趣遊必看54Free食代 https://goo.gl/bSdR3e
#國際新聞 #國際局勢

澳洲 生活費 在 果籽 Youtube 的評價
|移民澳洲—港女住山旮旯小鎮擠牛奶時薪$150 二人家庭住塔斯曼尼亞生活費年使27萬港紙 90後IT人技術移民年薪升幾倍想45歲前退休
澳洲移民政策一向以填補勞動市場短缺為主導,技術移民配額佔七成。不過EOI(Expression of Interest)計分方法複雜,入場門檻已提高到65分,要得到移民邀請85分更是基本,據民間統計會計專業更要達到100分。而且技術移民職業列表經常更新,真正「今日唔知聽日事」,拿到永居的成功例子寥寥可數。不過澳洲無論氣候抑或文化,都吸引不少留學生和工作假期申請者,留在澳洲打拼望能獲得永居資格,早川太太Megan和她的日籍丈夫便是其中一份子。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200723/67MLRQUXUC26ZYYJZHBLZMBIFU/
80後港人阿Yu及丈夫何生2012年來澳洲塔斯曼尼亞讀書,大學畢業後以技術移民簽證留下,現時已入籍澳洲。何生是一位建築師,而阿Yu則從事社交媒體市場推廣及影片製作工作。起初二人選擇塔斯曼尼亞,全因受當地大學招生所吸引,後來因建築業發展蓬勃,何生獲得不少工作機會,因此決定留下當「開荒牛」。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200909/V7ZNLFUN7ZBOTBEQY7MJTGZCBQ/
澳洲繼延長港人學生及臨時工作簽證至5年之後,早前再公佈一項臨時新措施,為復甦疫下經濟,優先處理17種職業的移民申請,包括IT界的軟件工程師和開發人員。現時30歲、3年前移民墨爾本的港人Andrea Law,任職當地一間矽谷巨企的軟件工程師,年薪更比在香港工作時高幾倍。她說澳洲一直渴求IT人才:「各地的大公司,包括很多矽谷科技巨企,都在這裏設立部門,例如Google和Facebook。Google Map也是在澳洲開發的,而非美國。」她說澳洲招聘很多不同IT職位,尤其香港較少聘請的開發人員。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200912/KXHACD6BJBEQNG3VH4LHX4ZG3A/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移民 #澳洲 #塔斯曼尼亞 #工作假期 #EOI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澳洲 生活費 在 在澳洲生活一週要花多少?公開我在澳洲的生活開銷 - YouTube 的八卦

Hi hi miso們 我想真實紀錄我一週的所有花費,所以這支影片可能有點長 如果真的沒時間看完他的話,可以直接照著故事時間軸來觀看~_____影片 ... ... <看更多>
澳洲 生活費 在 經驗分享澳洲留學碩士/生活費用多少錢?留學生的實際 ... - Dcard 的八卦
但很現實的首要考量就是花費,因為在國外的花費以台灣的物價來說真的是很高很高的,所以這篇文章就提供給考慮要前往澳洲讀書,或是澳洲生活打工度假的 ... ... <看更多>
澳洲 生活費 在 [心得] 澳洲生活的樂趣與衝擊- 看板WorkanTravel - 批踢踢實業坊 的八卦
此文同樣是想分享給還未來到澳洲的版友
工作、旅遊的部分因網路有許許多多的資料了
因此我主要想分享在地的生活
PS.寫到最後有點變成生活隨記 請大家就不嫌棄的挑自己想看的囉!
==正文開始==
距離上一次的分享 已經過了三個月 我只能說 我的世界翻轉很大...
首先我先遇到台灣文化的衝擊 我自己到澳洲的目標是學英文
所以我抵達第一個住宿點時 非常不適應
當時住的是工作旅社 由韓國人經營 所以韓國人最多
其次是日本人 台灣人 再來是少許的歐美人等等
原本還憧憬在工作旅社可以跟各種國家的人打招呼、交朋友
沒想到韓國人、日本人自成一國 在交誼廳、廚房遇到很少打招呼
最後台灣人也自成一國 並且做任何事都團進團出
完全跟我的想像中不一樣 便決定與原本的夥伴辭別 獨自離開到另一個城鎮
到了另外一個城鎮 第一個禮拜沒地方住 遇到一個OZ好心收留 當時覺得蠻不可思議的
前一天還在充滿台灣人的環境講中文
隔一天就在都是澳洲當地人的環境下講破英文
(其實聽比較多...因為當地人都講很快又有口音 都聽不懂)
後來遭遇車禍 人幸運的完全沒事
連救護車急救員檢查完之後都說"你要去醫院嗎? 雖然我覺得妳不用..."
再後來買了車 但因是手排車且才剛遭遇車禍
所以直到一個月後(就在今天) 才獨自開車上路去上班
老實說 有種真的融入澳洲生活的感動...
另一方面
因有機會認識澳洲當地人
進而有機會了解到一些有趣的事物
例如 台灣背包客生活圈V.S.澳洲當地人生活圈的不同 以及 台灣&澳洲的文化衝擊
[台灣背包客生活圈V.S.澳洲當地人生活圈的不同]
當我遇到台灣包包時 總是會一起聊WWS、Coles這周的半價戰利品 分享工作時偷吃的果
各自老家的拿手菜(中式滷肉、壽司捲、炒青菜等等)
日常生活上 大家也會揪團到亞超、某地景點逛、一起吃火鍋
而澳洲朋友則是邀我去釣魚、挖生蠔、看各式各樣的海邊
到酒館打撞球、小酌
喔對了 還有各種釣魚方式(海邊、河岸邊...)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 是划充氣式獨木舟到深海上釣魚
我只能說 超級累!!
(當魚上鉤之後,一個人抓著釣竿,另一人要拼命滑追著魚跑的方向)
此外 澳洲人常用的烹飪方式是煎、燉、烤各種食物
比起來台灣較常用煮、炸、煎(不過煎也跟澳洲不同就是了)
然後飯後甜點 是到院子摘自己種的黑莓、桃子,非常的隨興及天然...
[台灣&澳洲的文化衝擊部分] 例如
1.殺蟲劑
如果住家有出現蒼蠅
台灣人的第一反應是用東西打(然後通常在牆上或玻璃上打爆)
澳洲人看到就很傻眼 說這樣會弄髒玻璃 還要清潔他
就拿了殺蟲劑 對整個空間噴 然後就走開
沒多久 就都沒再看到蒼蠅了@@
還有一次我想效仿他 就拿著殺蟲器對蒼蠅噴
結果窗戶上留下殺蟲劑的痕跡 澳洲人就說這樣噴會弄髒玻璃
只要對空氣噴就好 不用特地對蒼蠅噴
結論1:澳洲人會用"自然"的方式讓玻璃保持乾淨。(其實不只玻璃拉,還有其他的物品 我
發現都是用類似的方式來保護保養)
結論2:殺蟲劑有股香味,噴了之後會吸引蒼蠅(食用?),而且只要有通風,噴了之後人還
是可以待在空間內。這點跟台灣的殺蟲劑、噴了之後人就要跑的情形不同。。
2.小孩子哭
澳洲人總是很放心地讓小孩屋裡屋外跑
不會跟在小孩屁股後面 說這個不可以那個不可以
最特別的是 當小朋友因為跌倒(小傷)而感覺難受(有哭鬧)時
大人第一個反應是抱他、親他個五秒 等小孩心情比較平靜後
就再放開 小孩自己頭也不回地又去跑蹦跳了...
澳洲人跟我解釋說 這是要讓小朋友從愛感到安全感
3.行動力強
有一次我要到澳洲人家玩 路途中 突然想說可在澳洲人家練習做可樂雞腿
隨口問澳洲人家裡是否有醬油
(當時我的想法是 如果有 我就做 如果沒有 下一次再訪時再帶去做)
澳洲人說沒有 並問我要做什麼
然後就直接車子拐彎 繞去買醬油了
其實我有點嚇到 說我還只是想想 還未真的決定要做
澳洲人說 我買了也未必表示要你這次做呀
只是先買了 你想做的時候 隨時就有醬油用了
4.超級多的Slang
有時跟澳洲人聊天 有聽不懂的話 可能不是你英文不好 是他們太習慣用俚語!!
大概我遇到的澳洲人最愛講的前三名是radio、cheers、okey doke
以上的種種 實在是太多可以分享但無法全部寫出來
雖然說 工作待遇畢竟無法像澳洲當地人一樣的福利 或職務性質也會不一樣
但我自己真的很喜歡澳洲人的生活方式
我覺得用一年的時間 換取不同的人生 並帶回台灣過一生 是值得的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9.199.24.172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orkanTravel/M.1453628131.A.5CA.html
※ 編輯: someoneyaya (49.199.24.172), 01/24/2016 17:43:06
回七樓 原來是right-io 因為他們講很快 音很像radio
除了 殺蟲劑 洗碗的方式也跟臺灣很不同!
以國際觀來說 東方人的習性之一是群聚 (相對西方較個人主義來說)
在異地 能與同鄉人聚聚 其實可以一解思鄉的孤單、苦悶
不過就是sometime拉 如果always就...too much (這邊用英文比喻比較傳神XD)
所以我覺得偶而聚聚是不錯的
像我剛進入澳洲人的生活圈時 整個世界都是陌生的
想獨立生活得先過英文這關
比如我請澳洲人教我開手排車 我等於是同時上兩堂課 一堂英文會話 一堂駕駛
非常非常非常吃力跟累 (對方也會不耐煩跟累orz)
大約有兩週的適應期...非常有孤寂、苦悶的感覺 甚至一度很挫敗、沒自信
後來覺得這樣不行 就努力逼自己要聽懂 (不然澳洲人到最後也會不想跟我說話QQ)
例如 天氣很熱 澳洲人會說"Today is warm day" 這種話題每天或隔幾天就會再出現
我就設目標 第一次沒聽懂沒關係 第二次要能有反應 第三次要能回應
以上手癢分享
※ 編輯: someoneyaya (49.183.181.250), 01/31/2016 13:18:55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