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你們,陪我走不想認輸的人生】
嗯,我已離開航空業了,大概以後也不會再做空少。
6年前,當時我還是個平面設計師,我不喜歡辦公室的環境,幾經掙扎下轉行,加入了航空公司。曾經小時候很喜歡看美少女戰士,夢想要成為像武內直子般的漫畫家。誤打誤撞地做了空少,誤打誤撞地開了這個專頁,再誤打誤撞地出版了人生第一本繪本。
2016年第一次以作者身份出席書展,當時我還搞不清狀況,戴著一個口罩、一頂帽和一副沒有鏡片的眼鏡、T-shirt短褲,驚到想喊……記得那時有幾個忠實fans提早來到攤位前,集合其他fans的簽名和文字,製作了一塊牌子送給我,簡直受寵若驚。
2017年,我在維園年宵一個大學生攤位寄賣公仔,我身穿夏威夷服式,站在一堂梯上招手,看見在遠處不少fans,穿越擠擁的人群,拿著我的書來找我,他們買了寶礦力來,叫流著汗的我加油。
之後的幾年,由茄子航空去了維記澳洲航空,我的專頁加了幾個新人物,我由不露面,慢慢變得大膽起來;是你們,讓我變得自信了。我慢慢變得不害怕別人評論,因為我知道,無論外面發生什麼事,你們總會留言鼓勵著支持我。後來,我又出版了幾本著作,新鮮的面孔中總會有一張張熟悉的面孔,由一開始就跟隨著我到現在。
如果每件事物都有限期,我會希望空中飛傭是一萬年。
今年2月年宵的時候,當時我把年宵命名為「空中飛傭告別年宵」,因為我知道維記澳洲航空將會關閉香港航線……那時有一個廣告公司的男生打電話過來,他語重心長地跟我說:「其實一直以來你的創作也是業餘地做,就算沒有了正職,你有沒有想過全神貫注投入你的創作中,你又怎知不會成功?不然我會覺得很可惜。」
沒錯,過去六年,空少這份工帶給了我很大的安全感;特別是去了維記後,平均一個月飛四、五班機,也有兩萬多人工。空少這份工給了我穩定的經濟基礎,就算我在專頁賣的產品不好賣或是蝕了,我也知道我仲有空少份糧,它成為了我創作的後盾,讓我更有膽量去做任何事。另外更重要的是,它是我所有靈感的來源,我的專頁說的就是空少的故事,加上有平機票,可以周圍去,有很多旅途的經歷可以跟大家分享。
今早新聞得知,因為疫情對航空旅遊業的影響,維記航空也陷入破產了。
作為一個以航空為主題專頁,想不到也會因為疫情,令我的創作陷入困境……
這時,我想起了六年前,我也是由一個行業,幾經掙扎去到另一個行業。現在,我也在掙扎,沒有正職後的我,究竟要怎樣行下去。
仍然會掙扎,是因為仍然不想放棄。我不想回到一份朝九晚十一的工作,過著齒輪般的生活。我仍然有很多故事想說,很多想法想表達,很多作品想呈現,在香港這個因為疫症緣故乾上加乾的文化沙漠。
這個專頁,我會繼續保留和經營,因為它滿載了太多回憶。
然而,我必須讓自己蛻變,在絕境下開拓一條新的出路。我仍然掙扎,因為我不想我的創作就這樣死去……
到來這刻,我必須落地了。
謝謝你們,由我一開始做空少時就陪著我走。
看著我由空少入行;
到由經濟艙做到商務艙;
由第一本書到第四本書;
由茄子到維記;
由不務正業到失業……
謝謝你們,
陪我走這段不想認輸的人生。
是你們,讓我變得更加勇敢。
請您重新認識我,
我是傭仔,
傭仔 yungjai
我是一個全職網絡創作人,
這是我的新專頁,
未來繼續
請多多指教。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MIRROR追星族|80後港媽帶仔女追MIRROR 父母早亡曾變蒲妹染毒 現追星當身教:填補咗以前嘅空白 香港樂壇已死、香港電視已死,這些咸豐年代的口號,恐怕難再得到認同。皆因這一年,香港人史無前例熱烈地追香港星、聽香港歌、睇香港節目,流行文化再次焫着大眾成為熱話,浩浩蕩蕩迎來另一新世紀。單憑...
「澳洲正職工作」的推薦目錄:
- 關於澳洲正職工作 在 傭仔日記 Maid's diary Facebook
- 關於澳洲正職工作 在 徐國峰 HSU KUO FENG Facebook
- 關於澳洲正職工作 在 Venus暖暖帶你走世界 Facebook
- 關於澳洲正職工作 在 果籽 Youtube
- 關於澳洲正職工作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 關於澳洲正職工作 在 港。故 kongguhk Youtube
- 關於澳洲正職工作 在 Re: [心得}澳洲打工度假二年回來後找工作好難- 精華區Tech_Job 的評價
- 關於澳洲正職工作 在 超詳細求職攻略:如何2個月找到澳洲工作?履歷、Cover Letter ... 的評價
- 關於澳洲正職工作 在 #正職#工作分享澳洲求職必備網站 - 海外工作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澳洲正職工作 在 [大洋] 找澳洲正職工程師職缺 - PTT 熱門文章Hito 的評價
- 關於澳洲正職工作 在 心得}澳洲打工度假二年回來後找工作好難- Tech_Job - MYPTT 的評價
- 關於澳洲正職工作 在 關於澳洲工作的薪水??? -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澳洲正職工作 在 Salary - Re: [心得] 澳洲工作 - PTT網頁版 的評價
澳洲正職工作 在 徐國峰 HSU KUO FENG Facebook 八卦
【全馬週期化訓練破PB案例之六:2:53→2:46 與 3:08→2:45】
過去多次從文獻中看到全馬破三的最低平均週跑量是70公里(平均月跑量約300公里),所以整份課表就試著以這個基準來嘗試,最後有兩位成功案例,經過他們同意後跟大家分享(課表也分享出來給有興趣的人,請參見最後附檔)。
其中一位學員是本來全馬PB就在3小時內的馮子鵬(2014年創下的PB是2小時53分),他是位業餘跑者,正職是建築師,因為工作所需時常要出差,幾次聽他說開完會或加班後時常是深夜,為了訓練,在接近午夜時才有時間把課表吃完。
練到九月底,他因為有人贊助,所以到澳洲參加雪梨馬拉松,當場把PB推進到2小時46分。收到他破PB的感謝名信片時,我也非常激動。因為有跑過全馬的都知道,業餘跑者要跑進2小時50分的難度是很高的。不過也因為他在訓練的過程中多比這場全馬和另一場24小時五公里接力賽,才使得後來目標賽事沒有跑好,如果他當時忍得住不參加這兩場比賽的話,好好調整完,在上海馬拉松跑出好成績的機會就更大了。
另一位學員丁山則是接近完美的範例,他的PB從3小時08分進步到2小時45分。從七月開始到十月的月跑量分別是281公里、313公里、301公里、304公里。平均起來週跑量也是大約70公里。
他從2011年3月開始跑步,剛開始只在跑步機上跑,7月跑向室外,但那時每月跑量不到30公里,到了11月參加第一次10公里的路跑活動,53分多完賽。2013年11月第一次跑全馬。也就是說,他只花了三年的時間,全馬就跑進2小時50分。
這四個月來,他之所以可以在那麼少的跑量下突破那麼多,經過分析後我列出下列幾個主要原因:
Ⓞ徹底執行週期化課表,該慢的時期慢、該快的時候快。
Ⓞ沒有在訓練過程中跑一次接近全馬(42公里)的距離,也就是沒有暴飲暴食,一次就練很多。單次訓練超量造成過度訓練,這是許多跑者在狀況好或約跑的情況下常會做的事。
Ⓞ訓練週期中沒有參加其他全馬比賽,只參加了兩場半當作訓練與測驗,而且參賽時完全依照我的建議→只要當作訓練就好,不要跟別人競速
事後丁山回覆整份課表的完成度是90%,我問他其中10%是多練的還是少練的?少練的原因是太累嗎?還是有其他原因。以及他覺得吃這份四個月課表會覺得很累很疲勞嗎?還是覺得很輕鬆?下面是他的回覆摘要:
Ⓞ我覺得是少練10%,原因不是太累,是剛好有事或身體不適而沒有完成訓練。訓練量我覺得剛剛好,而且有感覺課表越來越輕鬆,當然氣溫愈來愈涼爽也有關係。四個訓練週期中肌力訓練完成的不是很好,因為沒有器械,最大肌力的訓練都是無負重完成。
Ⓞ基礎期和進展期的跑步訓練基本按照課表100%完成。
Ⓞ少練的10%是在巔峰期(第三週期):
- 巔峰期第一週的課表只完成45%的跑量(課表為91KM,實際跑量為40KM),且未跑E心率2.5hr。因為該週參加大學同學聚會3天,沒有時間完成訓練。
- 巔峰期第二週最後的E心率2.5hr未跑,當天實際為上午1.2KM×5間歇+熱身冷身一共10KM,下午參加一個跑步活動跑了20KM,跑完看數據為415配速2.3心率區間。
- 巔峰期第四周最後的E心率2.5hr未跑,當天參加了1500公尺的場地賽,4分47秒完賽,跑完覺得冷空氣吸入過多,咽喉不適就沒跑E心率2.5hr。
我問了丁山第二個問題:我看你開訓前的報告中,你期待的成績是2小時55分,最後能從3小時08分進步到2小時45分,你覺得原因是什麼?我想深入了解一下。
丁山的回答摘要如下:
Ⓞ之前我制定全馬完賽目標都是根據之前全馬的PB,在之前PB的基礎上再去提高,其提高幅度越來越小。我之前4次全馬成績依次為3小時45分→3小時30分→3小時17分→3小時08分。2015七月訓練營始前,我是以2小時55分為目標成績,當時制定此目標時覺得還是很大膽的。
Ⓞ2015年11月2日的上馬比賽前的半馬訓練賽成績為1小時18分(也是個人PB)。根據《丹尼爾博士跑步方程式》中的跑力表(VDOT),這個半馬成績所對應的全馬成績應該為2小時44分。雖然當時幾次課表中的LSD都沒有完成,但是想明年也許無法花這麼多時間去比較有系統的完成訓練,所以我覺得今年是大幅突破自己全馬PB的最好時機。且賽前交流中知道訓練營的子鵬上馬也打算跑2小時45分的成績,他之前全馬剛跑過2小時46分的成績,就和他說好到時上馬跟著他跑。其實當時心裡也沒底,打算用3’55/Km的配速能跟多久就多久,就算後面37K後掉速,也可以保住2小時50分的完賽成績。
Ⓞ這次訓練營的課表完成的還算可以,個人覺得耐力能力有提高,但是賽前對於完成2小時45分的目標的信心真的不大,畢竟我覺得業餘全馬進2小時50分很難,且在我認識的跑友中進入3小時10分後還能在兩個全馬間大幅度(20分鐘以上)提高PB的人一個也沒有,當然我兩個全馬相差一年也為我大幅提高PB提供了時間上的可能性。
Ⓞ最終能完成2小時45分的完賽成績我覺得小範圍內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
- 天時:比賽中沒有下雨,溫度也適合跑馬
- 地利:上馬賽道難度不大,有分區出發,我排在最前面的A區
- 人和:賽前3天輕微感冒完全好了,訓練心率速度的數據指標看上去很好,給人信心,前半程有幾人一起組隊跑
Ⓞ大範圍內的因素是比較系統的完成了教練的課表,結合不同心率、配速的指標科學訓練,以及2011年開始跑步給自己打下的有氧運動基礎越來越夯實。
子鵬(左二)和丁山(右二)在平均月跑量只有300公里的情況下都跑進2小時50分,也讓我對這份科學化的課表添增不少信心。
【附錄】完整課表分享如下(使用這份課表的前提是,那裡網上的跑力達到四十五以上):
https://docs.google.com/…/17drgMcMbt7icMkFwKmVik5sbI1…/edit…
澳洲正職工作 在 Venus暖暖帶你走世界 Facebook 八卦
不能放棄自己。如果你放棄了自己,全世界也會放棄你。
今天閒來無事,點進了台灣人自己建的墨爾本周邊工作資訊的頁面,越往下拉,心情就越沉重。從「時薪10-13元」到「要付仲介費」等等等,怎麼工作環境變得複雜又艱難,要通過重重考驗才能得到「一份工作」,然後還要再被層層剝削才「拿到薪水」。
看見頁面到處張貼著例如「工廠包裝,時薪13元,一周6天,每天8小時」、「採草莓時薪12元,一周住宿100元」、「找刻苦耐勞的人加入團隊」等等等,我心裡想的是,如果PO文的是中間人,那他們比黑心雇主還惡劣。
為什麼要把台灣社會拗員工的壞習慣帶過來?而且還是佔自己人的便宜欺負自己人。認真工作是好事,但是當一大群人公開宣揚自己是便宜又大碗的勞工時,以後老闆看到是「來自台灣」,就主動只給12塊,因為這是市場價。
第二次來澳洲打工度假,2009年和2014年,兩次相隔了5年。親身經歷是,澳洲一直在進步,薪資有增長、文化更融合、種族更多元了,一切是正面開心充滿能量的。5年前,為了集第2年簽證,和法國朋友合資買了一台二手車,在農產區域一家一家開進去問,當其他背包客躲在自己家裡上網找資源時,我們用行動找到工作。農夫一小時給18塊澳幣、幫我們簽證明、季節結束還多給了勤奮獎金。
現在,我有一份穩定的正職工作,還有一份兼差的餐飲工作。生活沒甚麼好煩惱,一個星期只要多上一兩個班就可以破千澳,三個多月來光繳給澳洲政府的稅就已經近6萬台幣去了(好險背包客可以把稅退回來)。工作之餘,一周至少有兩天的假,有時間和男朋友約會、每周固定和朋友去跳騷莎、晚上小酌一杯,除了有時下班很累,生活平衡的算還不錯。
比起5年前,那時的平均薪資較低,有報稅的工作在15元左右,但也沒拿過低於15元的。生活壓力大一些,可還吃得飽穿得暖繳得起租金。
我的態度是「在我沒有放棄自己前,誰都不准放棄我」。不管在哪裡,我跟來自任何國家的人都是一樣的,值得一樣的對待和尊重。無論是法國人、義大利人、還是英國人、美國人,那些在傳統印象中的西方國家,「我們」都是平起平坐的。
“You get treated in life the way you teach people to treat you.”
人們是用你教導他們的方式對待你 / 世界是用你指引它的方式在展現
當你仔細看看周遭,會很訝異那些來自非英語系國家的,西班牙人、阿根廷人、德國人、中東人,他們並不會因為語言障礙而故步自封。
我的室友(西班牙人)剛進我們家時,一句英文都不會說,只會簡單的YES & NO,他在自己的國家是特種部隊的軍人,來到這裡直接歸零,跟所有其他背包客一樣,要學習英文、要融入新環境、要找份工作養活自己。他沒有放棄,這些日子來他每天都跟我們練習對話,不知道的字就查字典,沒有去上語言學校,昨天另外兩個義大利朋友來我們家,他們呱呱呱的也全用英文聊天。
前陣子,我男朋友一陣低潮(美國人),他在墨爾本找工作一直碰壁,說自己不是澳洲人也不是PR,很多公司根本不給面試機會。好幾次下來,我都安慰他,沒關係、繼續嘗試,一百家總會有一家願意給你機會的,就是不可以放棄。直到上禮拜我終於生氣,氣他的悲觀。
「難道因為我是黃皮膚,我就只能去亞洲餐館工作嗎?難道因為我是亞洲人,我就只能領十幾塊的薪水嗎?難道因為我只有一年簽證,我就自怨自艾覺得比不上那些拿學生簽或移民到澳洲的人嗎?我有因為英文能力比不上來自英語系國家的英國人、美國人或澳洲人而不敢說話嗎?」說完,他才了解到自己的消極態度。
如果,看完這些,你還是很徬徨和沒自信,去住在backpackers或hostel一個月吧。你會遇見各國的背包客,你會發現,他們不會因為這些就屈就或貶低自己,不會因為賺的錢少就放棄夢想、不會因為語言不通就不出門面對。事實上,他們反而因為自己不是英語系國家而更有自信,因為大家愛死他們可愛又獨特的口音了。
這是出遠門來到澳洲,成長在保守文化下的你,一定要體會的一堂課。
不要活在那些剝削你的環境裡,他們就像毒品,讓你為生活感到害怕,所以可以繼續利用你。關掉那些有的沒的中文論壇,不要相信他們,相信你自己。
最後,不知不覺來到2014年底了,澳洲的聖誕節是夏天,祝大家開心健康。
“Nobody owns you, you own yourself.”
澳洲正職工作 在 果籽 Youtube 的評價
|MIRROR追星族|80後港媽帶仔女追MIRROR 父母早亡曾變蒲妹染毒 現追星當身教:填補咗以前嘅空白
香港樂壇已死、香港電視已死,這些咸豐年代的口號,恐怕難再得到認同。皆因這一年,香港人史無前例熱烈地追香港星、聽香港歌、睇香港節目,流行文化再次焫着大眾成為熱話,浩浩蕩蕩迎來另一新世紀。單憑一隊港產天團MIRROR,成功令港女們由追韓星變回追港星,一批有心有力的「迷媽」,更成立媽媽專屬的鏡粉後援會,帶埋仔女齊齊追活動,買周邊,排隊十小時只見偶像一面,香港人,很久未笑得如此開懷,壞時代裏追星,彷彿成了集體的情緒出口。
「臨時收到消息,MIRROR今天下午在旺角有扭蛋活動,我們現在趕去,你在哪?」4月某個早上,收到媽媽鏡粉群組管理員、32歲的Catherine來電,立即更衣拎相機出發,跟這位素未謀面的受訪者追星。打開她們今年年頭新開的粉絲Telegram群組,未讀訊息幾千個,原來昨夜已在熱烈討論今天追MIRROR的策略,如何內應外合,先拔頭籌見到12子。
早上11時,烈日下在旺角某商場外已圍了百多人,外表細細粒、打扮年輕的Catherine特別易認,她說9時排隊頭的成員霸了好幾個位,有剛湊完仔女上學的,有趁lunch time瞞着老闆趕來的,也有剛被老公以電單車送過來的幸福師奶。媽媽們一呼百應,比同場少女更狂熱。這邊廂,年輕時追開星的迷媽忙着給意見,研究MIRROR從哪個出口現身,追蹤着12子的IG猜測到場時間;那邊廂忙着交換剛花了兩天搜刮的MIRROR封面雜誌,順道投訴一下,如果阿仔默書再退步就不帶他看演唱會。
現場又熱又吵鬧,我只覺暈眩,但偶像出場時,即使距離千百丈遠,卻莫名地欣喜若狂。記者在一遍尖叫聲中完成了第一次追星體驗。為何只見到幾分鐘甚至只是背影,都已覺值得?「看見喜歡的事物,就能釋放某種壓力,而且能影相畀阿仔阿女睇。」矮小的Catherine應該很難看到甚麼,卻瞇眼滿意地笑了,媽媽們你一言我一語地分享着剛拍的直播影片。
孩子想追星 「努力考好呈分試」
「她追起上來很瘋狂,是黐線的!有一次在房中看Chill Club頒獎禮,我在房中做功課,她突然尖叫,MIRROR拿組合獎時又叫,見到Jer和教主又叫。」提起媽媽的瘋狂程度,子女不禁捧腹大笑,直指她迷妹指數有10粒星。
港媽Catherine在追看全民造星時已留意MIRROR,正式「落坑」變成忠粉,卻是受8歲的兒子迦諾和11歲的女兒迦稀所感染,「其實是女兒『荼毒』我,本來我對MIRROR一無所知,但前陣子工傷放假,身邊的朋友和仔女都叫我看《男排女將》,又說《全民造星》好正,於是就開始翻看ViuTV的節目。」無限斜棟有限公司、考有feel、 晚吹、Chill Club……一家人對ViuTV節目如數家珍,連原本沒興趣的爸爸,跟老婆馬拉松式看過《全民造星1》後都喜歡上MIRROR,雖不至於陪跑追星,但至少不會投訴。
Catherine笑言開始時只陪仔女追星,「我女兒很想入MIRROR fans club,她最喜歡Jeremy,一直想知道他的最新消息,我怕她年紀太細亂入group會說錯話,就陪她一起加入後援會。」 對TG、IG一竅不通的Catherine入齊12子的fans club收集偶像情報,MIRROR演唱會飛一票難求,Catherine除了準備好幾部iPad、電腦和電話搶飛,也特別在fans club為女兒抽飛,「抽到飛那天我們都開心到尖叫。不過我跟仔女約法三章,例如要努力考呈分試才能去,最後除非嚴重失手,否則我都會讓他們去看。」
我們小時候總會喜歡一些明星,聽情歌喊濕一個枕頭才叫青春過。Catherine的少女時代卻一片狼藉。母親在她4歲時自殺離世,父親忙工作,自小她得倚賴親戚照顧,寄人籬下,爸爸亦在她15歲時因末期肝癌離開了,她孑然一身,搬離從沒有愛的家,心卻一直空洞,「那時我開始半工讀,識了班朋友,早上返工,夜晚就落disco蒲。」飲酒、吸毒、尋開心,過了一段天花亂墜的日子,「身邊有些朋友因為吸毒後不願返工,甚至因為玩毒品而出事,有一刻覺得不能繼續墮落,惟有自救,就找些事寄託。」那年側田的歌陪她度過了艱難的階段,「側田真的救了我,那時我很喜歡他,但我基層家庭出生,拎綜援,平日生活已拮据,我有畀錢加入側田歌迷會,但沒閒錢追活動。」
曾是蒲妹染毒癮 追星夢未圓
「二百年後在一起,應該不怕旁人不服氣。」側田的《命硬》是Catherine跟前夫的愛情寫照,「我家庭背景比較複雜,前夫是獨子,成長於小康之家,他家人難免覺得我不是好的媳婦。」本想歷劫還是在一起,然而婚姻生活波濤洶湧,二人最終分開,子女跟Catherine一起生活。
「我本身已沒有好的家庭背景,到最後也未能為仔女提供一個跟親生爸爸一起生活的完整家庭,但想讓他們知道我愛他們,小時候我缺乏關顧,不想他們因為缺乏愛而行差踏錯。」一起追星成為親子活動,圓夢之餘也想讓他們明白,追星也是種身教和學習過程,同時在偶像奮鬥故事中彌補自己過去的空白,「跟他們一起追,一起瘋,希望關係親密一點,長大後他們有甚麼都跟你說。」
Catherine學舞十多年,鍾情跳Jazz,更考過CSTD(澳洲聯邦舞蹈教師協會),在舞蹈學校教過跳舞。她天生一把好嗓子,學校、教會合唱團總有她身影,然而只得146cm高的她常被笑像小儀,「中學比賽時很緊張,唱歌時常反白眼,就給人恥笑拿你來做笑話,自此不敢再參加比賽,因為沒人真正欣賞我把聲,由小到大我都自卑,覺得明明有才能,但永遠做不到自己想做的事。」所以Catherine鼓勵子女發展自己興趣,迦稀由小喜歡跳舞,就讓她學舞。
迦稀和迦諾以前愛韓星K-pop,但文化語言成為追星障礙;直至MIRROR出現,除了外表與才華,也迷上全民造星參賽者的追夢歷程,一班素人經歷無數次失敗才成功踏上舞台,「姜濤說自己沒朋友,因為以前是個胖子,可能都觸動到我兒子,因為他也是個小肥仔,但努力總會成功。所以他想學跳舞,之後會去偶像AK(Anson Kong)開的學校試堂。」迦諾擺出AK的招牌手勢,笑嘻嘻話要參加第18屆全民造星。
媽媽組粉絲團 照顧小鏡粉
今年1月,Catherine加入由一班媽媽組成的粉絲群組MIRROR HK Mama Fans Club,每天交流偶像情報甚至親子資訊,因為正職是CS公關姐姐,她擅長跟別人溝通,在群組中活躍度高,很快成為副會長,協助舉辦應援活動,例如到《男排女將》拍攝場地「瑜家廚房」用餐;到Jer《狂人日記》拍MV的雲吞麵店朝聖,近期大家密鑼緊鼓為MIRROR演唱會製作應援物品。除了相約買偶像周邊產品,媽媽們會分工合作走勻各區尋找有MIRROR訪問的報章雜誌,跟一般追星族最大的分別是,很多場合她們也帶同孩子,年紀4歲至十多歲的大小鏡粉,形成了一個特別的親子活動群組,互相照應。
過程中Catherine看見很多小朋友獨個追星,有工人姐姐帶同8、9歲女童出活動,也有些小學生獨個兒街上蹓躂,有時Catherine不忍心就會主動照顧小鏡粉,跟小朋友和少女打成一片,「重要的是識到一班朋友,大家都是有經歷的母親。雖然已不是妹妹仔般年輕,但現在可告訴別人,做媽媽也可以有鍾意的偶像,也可去追星。」問迦稀有個跟自己一起瘋狂的媽媽,會感到幸福嗎?內斂女孩想推搪了一會,才娓娓道出:「我覺得她很厲害 ,很少媽媽會這樣做,多謝你這樣不尋常地跟我們一起追星,不尋常得非常好。」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Mirror #姜濤 #全民造星 #AnsonKong #男排女將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澳洲正職工作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評價
五更時分,香港仔冷寂得很,別說人煙,抬頭亦只見曉月殘星。四周的工廠大廈沉睡着,只有零丁的燈火,其中生輝的一戶,就於舉頭三樓處。這夜似乎特別涼,冷風蕭瑟。寒風按捺不住,穿過半開的小窗,好奇地探索着窗邊及牆邊的老舊機器,見沒有動靜,轉而輕拂中央的長方形銀枱,調皮地泛起了桌上白色的塵埃。粉末隨風飄至門外,於「廖全粉麵廠」幾個大字前紛飛起舞,啊,不是塵埃,是麵粉。回頭細望一次,才發現白光並不如外頭看起來明亮。倏地,工廠裏頭掠過一個身影,「啪」、「啪」、「啪」利落的幾聲過後,幾盞白燈陸續亮起,往內一瞥,開燈的是一名身穿米白上衣的男人。他探頭出來,漾起一抹內斂的笑容,他是麵廠的主人,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一張文質彬彬的臉。猶豫間,他已經走往電箱處,按下了機器的按鈕。
麵機隆隆作響,意味着祺哥一天工作的開始。啊,對了,廠主叫「祺哥」。
好不執着
機器聲一響,祺哥似乎有點繃緊,姍姍的步履突然急促起來,也對,這是開工的提示。每日凌晨五時,他都要回到工廠製麵,這是他三十年來的生活。這是一間開業五十五年的老麵廠,多年來的招牌都是雲吞麵,行內人叫生麵,坊間又俗稱鹼水麵。他來到機器前彎下身,於幾個大膠桶內舀東舀西的,再逐點倒進攪動的機器內,他說這是麵粉是粉桶機,用來將材料攪勻。看起來,做生麵不是太複雜。材料不過就是麵粉、雞蛋及鹼水,他卻說這是他最執着的堅持。他慨嘆現時市面上的粉麵質素愈來愈差,最普遍的問題,就是不少廠家會加入添加劑製麵,例如色素、令麵質更堅韌的筋種﹑又或是令麵餅保存更久的防腐劑。一來,可以減省功夫及成本;二來,令成品更美觀。祺哥卻始終認為添加劑對一個麵並不必要,既然正常的材料都能製作,就沒有必要用化學劑,畢竟不是天然食材,這是他做食物的良心。他們用最簡單的材料做出好的麵餅,這是最難、最考功夫的地方,他自豪一笑:「我哋個名號喺行內,都公認係好麵廠。」知音人不少,不識貨者也不乏,麵廠經常都接到設訴,為甚麼買入的麵餅不及人家的金黃色,他只好解釋因為沒有加色素,這就是麵粉混和雞蛋後,最自然的顏色。
良久,粉桶機終於混合出一個個麵糰。祺哥雙手執起麵糰,搬到另一台較大的機器前,放到裏頭。不消一會兒,麵糰就被壓成厚皮,他拿起麵皮,反覆地將其放到麵機內壓薄。祺哥表示,麵粉是一個麵的靈魂,不能貪便宜選用劣質貨,他只用澳洲及日本的麵粉,幾十年不變。另一個條件,就是用心製作,功夫不能省,由一個麵糰到一塊麵皮,要壓八至九次:「真係要用心做好,過程要做足,少一步都唔可以。」他喃喃數到九,就把捲起了的麵皮移到下一個機關,這是最後一個步驟,把麵皮根據自己調校的粗幼度切開,就成了一條條的生麵。接着,他捧起一大盤剛做好的麵條,放到桌上用手捲成一個個麵餅,這工序稱為「執麵」。凝望着自己熟練的動作,他不禁入神,腦海中是一九六四年的往事。
衣不稱身
麵廠於一九六四年由爸爸「廖全」創辦。祺哥記得。打從他出世時,已經有工廠的存在。他忍俊不禁地直言,工廠就是他們一家人住的地方,而且,他們是共十兄弟姊妹的大家庭,只能睡在三層的碌架床上,與旁邊的打麵機器一起睡覺,從懂事開始,父親已經在身旁製作麵類。他其實不是很情願,只是在家中排行第三的他,也只能接受此般環境,扛起照顧弟妹的責任。說起來,他很早已經在工廠幫忙,猶記得小時候,麵廠仍然在做竹昇麵,那個年代做粉麵的人不多,但隨着經濟好轉,食肆愈開愈多,街邊檔、大牌檔,食物種類又不多,都是雲吞麵﹑魚蛋粉之類,反正只要肯做就有生意。到他幫忙時,已經開始改用機器,其實不用學師,他對製麵的工序都瞭若指掌,但他最常做的工作,竟然是「收數」,他笑說:「一個細路去大牌檔收數囉,咁又唔會走我數嘅,但要等吓囉,有時一等就半日。」他嘛,一陣書卷味,卻整日穿着撲滿麵粉的休閒恤衫,總是做着不稱身的工作。
祺哥從小就好讀書,中間到過外國留學,畢業後就回港教書。然而,父親年紀漸長,開始無法獨力支撐所有工作,於是物色接手的人選。他的大哥一早已經去了外國讀書,接着留在外國生活;次長的是大家姐,但父親是一個傳統男人,認為要兒子方能接手,於是擔子就落到他身上。起初,祺哥都沒有理會,找到一份教書先生的工作,雖然已經是全職的工作,但隔天就會接到電話,着他回到工廠幫忙,他嘆口氣:「工廠永遠有做唔完嘅事情,但唔知點解唔請員工,將工作都交到我哋兄弟姊妹身上。」不論下班或是放假,都迫着要回來幫忙,令他疲於奔命,第二年他索性不續約,全職回到麵廠幫忙。結果,回工廠工作了一年,方發覺只會有忙的份兒,他只能過着父親日做十六七小時的工作狂日子,不會有生活﹑不會有輕鬆的時間。無奈的是,家裏需要工廠維持生計,因為當時還有很多弟妹未出身,生意一定要繼續做下去,所以,他決心跟父親商量,如果想他接手的話,就要正式地做,例如找一個更大的工廠,離開家庭式的生產。於是,新的工廠於一九八六年開始,就是現在這個地方。
口不對心
滾油的響聲喚回祺哥,他彷彿沒有察覺自己正在炸伊麵,也難怪,這些舉動對他而言根本不用動腦筋。炸伊麵最重要是火候拿捏得當,太生不香;太焦不好。他撈起幾個伊麵餅疊起,金黃色,香噴噴。數數手指,他接手麵廠有三十年了,以前有的麵類現時也有,蝦子麵、伊麵、炒麵、雲吞皮、水餃皮,整體而言,他覺得現在的麵比起以前更進步,沒有丟爸爸的架。事實上,不少餐廳熟客都光顧了他們幾十年,主要供應一些賣雲吞麵或者魚蛋粉的食肆,有部分已經是老字號了。
午飯時間,他特地跑到一家位於筲箕灣的魚蛋粉老鋪吃麵。一個年輕男人見到他,即跑入廚房淥麵,再熟練地捧到他跟前。男人姓王,是老鋪的第二代,對麵食十分有要求。二人一直聊着麵的質素,王生大讚:「佢哋啲麵真係靚,你睇,幾有生氣!鹼水味啱啱好,不過要即刻食,唔係佢就會死。」祺哥在旁尷尬地笑,雖然口裏說不想接手麵廠,但他十分緊張自己麵餅的質素,經常到客人的餐廳吃自己的麵,他謂:「上到枱面係咩味道,真係要親身試過先知,口感要爽同有韌度。」離開老鋪,他準備回工廠完成上貨的工作。他邊走邊直言,王生是少數會跟他討論質素的客人,遇到該批貨有些少失準,一定會致電他表達,這類型的客人,對他而言是朋友。做麵雖辛苦,但最開心的,就是有客人反映自己的麵很好吃,有些熟客移民了,回港時會再回來吃他們的麵。當然,時代變了,傳統麵類仍然逃不過被取代的命運。以前市面上,單一地只賣雲吞麵及河粉,十多年前開始,粉麵種類增加很多,傳統麵食於整個市場的生意額還是下降了。特別是近年,麵廠的生意開始轉差,他認為,他要負上相當大的責任:「我比較被動,冇周圍搵生意,你唔積極嘅話,人哋就會做咗你嘅生意。」不是因為懶惰,他終於承認,一直到今天,他仍然不太想於麵廠長做下去。
說時遲,他已經把要送的貨推到樓下,明明已經下班,他卻有點趕忙的感覺。原來,祺哥正趕着去做他的正職,他是一名中醫。十多年前,生意開始差的時間,他決定了讀中醫,當時父親當然反對,認為家裏有生意,為甚麼不做而去做其他工作呢?雖然父親管不了,但他亦深知父親性格,壓根兒沒有想過不做下去,更不會有這個選擇。到目前為止,他沒有後悔接手,畢竟是他自己主動的選擇,但他同時很清楚自己對做中醫的興趣較大。現時,他正站在十字路口。這是兩代人的死結,回頭細想,他還是感謝麵廠、感謝父親:「爸爸一個人,靠麵廠養大我哋十兄弟姊妹,唔想佢失望。」大半輩都為別人而活,如今可以選擇時,他卻卻步,因為製麵於其而言,還是開心的,始終做了三十年,已經成為生活中一部分,要結束麵廠,總有不捨及可惜。
他步出工廠大廈,日光令他更清醒,麵廠是他與父親的心結,也是二人打拼半生的心血。穿起正式的襯衫,他佇於十字路口,還是一臉茫然。
採訪:黃寶琳
攝影:胡浩賢
廖全粉麵廠
地址:香港仔大道234號富嘉工業大廈3樓5室
電話:2553 6115
========================================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即like《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即刻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
http://goo.gl/KwjNOE (@eat_travel_weekly)

澳洲正職工作 在 港。故 kongguhk Youtube 的評價
歲月往往在不知不覺間流逝,很多人很多事總是難抵變遷。他們的故事會慢慢褪色,又或是一個不小心,就這樣消失在生活中,但留下的是情懷。面對消逝,有人會用文字、用圖畫,紀錄消失前的那一刻,然後在幾年後的一個不經意,從這些憑證中想起那些舊時的情懷。
「我哋想將香港美好嘅事物留低。」業餘微型藝術家蔡璧龍(Ian)和何國添,就想用微縮模型,去留住香港的舊時光。
遲來十年的共同興趣
Ian和阿添是工程師同事,兩人相識了差不多廿年,平時都是談論公事為主。直到十年前,Ian在女人街買了一架迷你衣車,而阿添也買了一架。那時才發現原來大家有共同的興趣,兩人一拍即合,在外合租了一間工作室,利用公餘的時間製作微縮模型。
「業餘」微型藝術家
Ian和阿添並沒有學過製作模型,連紙黏土的經驗也沒有。他們笑說自己是邊玩邊學,對比其他微型藝術家製作的作品,他們的作品就像是「小學習作」。起初,他們只是用最原始的方法,動手?紙去完成他們的作品,到後來,電腦切紙機、鐳射切割亞加力膠、蝕刻,再到3D打印,Ian驚嘆道:「原來世間有呢啲咁嘅技術。」
不斷學、不斷試。雖然他們說這只是業餘的娛樂消遣,但實際上,他們所投放的精力一點都不比正職少。他們會花上一、兩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去完成一個模型,更曾為了趕上展覽而通宵製作了幾個星期。阿添對着Ian笑道:「佢話佢試過一瞓醒,諗到一樣嘢,就會彈起身做。」
愈細緻愈像真
就在今年,他們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完成了一個以藍屋為藍本的微縮模型。「原來佢有一個好得意嘅歷史背景。」阿添分享起他們從構思開始到製作完成的過程。從上網搜集資料,再多次到現場視察、量度,然後由Ian在電腦中畫設計圖,畫上每一個細節,定案後就開始買材料製作。
Ian表示:「呢個過程同我哋做工程差唔多,只不過成個比例縮細咗。」而正因為身為工程師,他們更會去留意現場設施的情況,譬如電箱電線的鋪排、水渠的位置、招牌受風化的狀況等。而本身知道設施分佈的地方與原因,也有助製作好模型中的細節。「愈多細節就愈像真、愈精彩。」這就是他們所相信的。
想留住往日美好時光
十年間,Ian和阿添製作了不少難分真假的作品,這些作品也曾在世界各地展出過。對他們來說,最大的滿足感就是觀眾分不清真假的那一刻。但除此之外,觀眾在作品中得到的感動,也是他們相當珍重的事。
Ian憶述一次在澳洲的展覽,有一位觀眾每天都會開車過來參觀。作品中的事物,便是那個觀眾小時候接觸過的事物:那些零食、那些玩具、那個當年所經歷過的場景。「真係會帶畀觀眾,一個好似係時光隧道嘅事,等佢返去以前嘅世界,勾起一啲特別係開心嘅回憶。」阿添也沉浸在回憶中。
但看着作品中的美好事物慢慢流逝,或早已消失。Ian和阿添都有很深的感受,特別是身為工程師的他們,在面對發展和保育的衝突時,阿添坦言,無論是社會還是科技的進步,很多事物都會被淘汰,例如他們所做的報紙檔模型,「好多嘢唔係你想留就留得住。」
Ian也嘆息說:「好多嘢都係,佢原本好地地喺度就無人珍惜,當要拆嘅時候,先覺得佢靚、需要保育。」也因此,Ian和阿添將來除了想藉微縮模型去保留香港歲月的痕跡外,也想製作一些香港具代表性的景點,或者捕捉不同人物、不同行業的神韻,向觀眾展示香港的特色,希望盡量在事物消失前,吸引外間的注意。
如何留住香港的美好時光?今集《港。故》用7分鐘,帶大家細看手指尖上的香港。
-------------
《港。故》:東網每周專題習作,講故事、講香港人的故事。
Fb:http://bit.ly/oncckonggu_Fb
IG:http://bit.ly/oncckonggu_IG
Youtube:http://bit.ly/oncckonggu_Youtube

澳洲正職工作 在 超詳細求職攻略:如何2個月找到澳洲工作?履歷、Cover Letter ... 的八卦

超詳細求職攻略:如何2個月找到 澳洲工作 ?履歷、Cover Letter 解析、追蹤表格分享、求職技巧、常見QA|鹿茸. 鹿茸LUU. 鹿茸LUU. 1.5K subscribers. ... <看更多>
澳洲正職工作 在 #正職#工作分享澳洲求職必備網站 - 海外工作板 | Dcard 的八卦
紀錄自己使用過的求職平台,說不定未來我還會再次使用到呢,IG往左滑⬅️看更多,【本身使用過的四大網頁】Seek:澳洲第一大招聘網站,有數千種工作 ... ... <看更多>
澳洲正職工作 在 Re: [心得}澳洲打工度假二年回來後找工作好難- 精華區Tech_Job 的八卦
這不你去之前就會知道的情況嗎?
台灣科技業的工作強度高,工作品質低,生活品質低
去澳洲工作,只能說各種爽
本來就知道會發生的事,其實也沒什麼好說的
因為台灣就業環境的現實面就是這樣
要嘛就在澳洲久待不回來,要嘛就回來面對現實吧
而我就是那個不想面對現實的
在澳洲找了間願意擔保我的軟體公司
然後我就不打算回來了
推文有人講了一句很酸但是很中肯的話
太平洋沒加蓋,可以不要回來啊
但你還是回來了,所以就乖乖的面對現實吧
在澳洲做個洗碗黑工都比在台灣當工程師爽了
但有一點我必須老實說,在台灣就業,一年工作經驗學的
比在澳洲兩年還要多很多
澳洲的科技產業比台灣還要落後很多,節奏也慢很多
在台灣科業產業你可以做個3年,基本上
去澳洲找相關的工作,根本超好找
不加班的情況下,薪水又是台灣的三倍,生活品質又好
甚至澳洲的軟硬體公司,都可以接受你英文不強
因為工作能力真的夠強的話,其實人家也願意接受
※ 引述《EF0927 (小幸褔)》之銘言:
: 今年九月初從澳洲打工二年回來後
: 先調整心態一陣子後開始投履歷
: 第一間面試公司是聯測品保工程師,一周後收到offer 44k
: 但聽業界朋友說女主管很機車,考慮之後就婉拒了
: 結果連續面試了安國、遠翔科、宜特、久元、德晶科…
: 其中面試遠翔科跟宜特時都有口頭的offer,以為有七成的把握
: 結果也是無聲卡一張
: 去澳洲前的公司是創意電子-小小品保工程師 薪水43K
: 因有遊學夢所以就離職跑去當背包客…
: 沒想到回國到現在三個月卻找不到合適的工作
: 也許是安逸生活過太久,再上在澳洲打工高薪的影響
: 間接的讓自已有眼高手低的FU
: 真的很要不得,現在的我面對低潮失業期
: 心情很悶,我知道私立明新科大-企管系跟本不能跟碩士比
: 我想我有一定的品保經驗,愈快到年底愈擔心
: 到底我該怎麼辦!!
你的工作經驗,你還是看開點,好好待在台灣吧
--
XBox One
OVERWATCH
https://www.twitch.tv/starcraftiii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2.151.167.165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ech_Job/M.1469072377.A.9C8.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