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長慎入》
數字不只是數字,尤其在疫情裡,每個數字是一條生命、一個家庭,每項數字後面,有日以繼夜的防疫作為,每一個數字都牽連著疫情升溫或下降的連動。
14,163人的PCR全陰,這是屏東在10天內完成的三大專案擴大篩檢,就是要阻斷病毒,安定民心,每一人次的篩檢,背後有著一連串看不到的檢測與汗水,日夜接棒,不惜代價也要讓鄉親出來篩檢。
更有民眾,聽聞病毒深感到恐懼,即使不在高危險群,四處爭取,要求篩檢,屏東自疫情爆發以來,從潮州、東港、里港、枋山、枋寮與四處市場專案等篩檢站,不論快篩或PCR檢測,每下一步棋,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基於疫情發展,須有整體戰略考量,以高風險熱點為優先,利弊得失須以照顧最多數縣民為思考點。
目前超過8萬人的疫苗施打,是屏東第一階段與昨今兩天的接種統計最新數據,每一個人的生命重量都是等值的,誰輕誰重,誰先誰後,根本沒有標準答案,我們能夠做的只是,在公開透明的狀況下,讓最弱且風險係數最高的民眾,逐次向下施打,這些人大多是我們的阿公阿嬤或爸爸媽媽,我們把長輩顧好,至少可讓子女們少點掛心,維持日常工作與生活的運轉。
上波第一階段施打,屏東定調長輩不動、醫護動的貼心屏東模式,屏東疫苗使用率95.7%,是全國第一位,團隊專注把事情做好,品質、效率皆超乎預期,昨今兩天第二輪施打,總施打率高達91%,出現很多意料之外的狀況,最大的失算,是沒有想到竟有這麼多長者等著莫德納疫苗,大量傾巢而出,和事前接到通知單前來施打的71-72歲長者,一起湧入施打站。
昨天縣府團隊各施打站捎回速報,人潮暴增,光是屏東體育館速打站,整天就達2,124人,全縣共達9,925人,團隊在一早人潮爆棚後,短短1、2個小時內,火速搭帳棚曬;設置座椅拉開安全距離,同仁到第一線安撫說明,搭配暫停73歲以上長者施打,另行在7/6公告,安排這群長者的施打辦法,就是盡可能滿足長者的接種意願。
我們以最快速度分流與導正,昨天下午開始恢復正常,今天施打狀況恢復原本的水平,整天的施打總量也有7,260人。
此時,反覆看著副縣長下午傳來的訊息,「看到大家疲累的神情,真的很不捨!同島一命、同縣ㄧ命,這場戰役看不到盡頭是最累的!大家要一起加油、彼此打氣!」這是副縣長在群組對伙伴們的心疼與喊話。
昨天第一線的同仁被轟到落淚,或是手臂被打不到疫苗的民眾捉傷,大戰之後的疲憊,今天依然上線,努力將交付的任務做好做滿。
手心手背都是肉,這句話,最近不斷跳針的反覆說了10幾次,我真是有感而發。
不管是高危險群的長者,或是各職業類別卻有風險疑慮的青中壯年,施打順序究竟該誰先誰後;不管是操到爆的防疫團隊,或是未能讓民眾或接種長輩流暢接受服務的孰是孰非,各有不同考量與挑戰,不是一翻二瞪眼就能給個答案。
真的,每一個環節的順暢,都是建立在團隊不分日夜的反覆演練、準備而來,為了讓民眾在最安全、最快速、最順暢的狀態下受檢或接種,縣府團隊幾乎各局處人員都已調來支援,另有超強的外掛部隊,包括14家責任醫院、33鄉鎮衛生所、屏東各校校護,以及隱身背後的無數人員,承受極大的身心壓力,因為這一仗我們不能輸也輸不起。
這股無止盡的壓力,連團隊的家人們都能深刻感受,有位夥伴的家人竟然半夜夢到自己的孩子爆肝。而前來支援的醫療團隊摸黑搭遊覽車來屏東,又拖著一身疲憊摸黑回家,一來一回,至少12小時,將汗與淚都留在護目鏡與防護衣之中,若非親身參與,外人難以想像。
因此,所有的錯誤、閃失、意外或不順暢,都是我的思慮不周,真的,由我概括承受就好,絕不推諉,不足之處,我們隨時滾動檢討修正,請不要為難或責難第一線的防疫人員。
洗完澡等頭髮乾,正好看到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說的話,真是超有感,「病毒找的不是生肖星座、不是宗教信仰、不是國籍、不是顏色,而是疏忽!一有疏忽,病毒就會趁虛而入,所以防堵疫情,是科學、理性的事情,是團結、落實的行動,是協力、支援的互助」、「在瘟疫肆虐的土地上,我們每個人都是輸家」,戰勝病毒是我們唯一的出路。
總在危難時刻,可以看清潛藏的人性,其實,在善與惡、先與慢之間,存在著無限大,可不可以讓我們盡可能把人性的真善美那一面放大,這樣,我們才有更多抗疫的本錢。
戰況稍緩,又是周末夜,忍不住說了長篇大論,經常被年輕同仁碎念,落落長的文章有誰會看,只是覺得有必要說出彼此的感受,讓大家能更能同理,有共識才能戰勝病毒。
不說了,明天還要再戰,晚安…
同時也有11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0萬的網紅飲食男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這一晚,他們這一家很熱鬧,人人吃得津津有味,他就是這頓私房菜的幕後功臣,袁美龍師傅。「我不是上海人,是潮州人,十三四歲入行做上海菜。」那年頭很難找工作,潮州菜在本地不盛行,多是大牌檔,不像上海菜於港島區盛行。「當時有老正興、三六九、四五六,還有國際飯店、大上海等。」 入行五十年,袁伯一口流利上海話...
潮州 工作 在 潘孟安 Facebook 八卦
高溫38度的篩檢戰場,78歲戰士披上戰袍,共同奮戰!
原來民間不只有高手,更有陣陣暖流,在這嚴峻的疫情之中傳遞!謝謝屏基羅一鳴醫師,自願前進第一線,堅持貢獻一己之力!
在五月的屏東烈日下,光是站著都覺得快要融化,然而在第一線的篩檢站,必須全身穿著密不透風的防護衣作業,除了熱,連上個廁所都很不方便,真的非常辛苦!
更別說高齡78歲的羅醫師,大家都很替他擔心,但是他卻反過來安慰說「做好防護就不用怕。」看著他開朗的笑容,讓人相信,所有的事情都會變好的,目前潮州篩檢站621位篩檢者,也都是陰性好消息,但仍不能大意!
屏東14家責任醫院戶外篩檢站以及潮州社區篩檢站,是醫護和醫檢人員的另外一片戰場,畢竟,守住社區才能守住醫院,潮州社區篩檢站,則要謝謝屏基、醫師公會和護理師公會,號召許多醫護自願加入,他們身為醫護志業的使命感,有如一股堅實可靠的力量泉源!要再次對他們獻上敬佩之意!
除了感謝奮勇應戰的戰士,我們更絕不能讓戰士們後備無援!請容我一再囉嗦,負責篩檢的醫護人員必須消化大量工作流程,請務必多點耐心,遵照指示。如果沒有症狀或接觸史、活動史先自我觀察不要前往,另外「快篩陰性不代表沒有染病!」,快篩後仍應確實遵守所有防疫措施,非必要不出門,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
這場戰役,讓人看見,縱使世界不那麼完美,但也看到困難之中,人性潛在的能量與光輝!
日頭落山後,咱看到仝款的月娘,
明仔載,日頭光,猶原照起工行!
#照片感謝屏基提供
潮州 工作 在 潘孟安 Facebook 八卦
對不起,我們做得不夠快,讓大家久候,今天入園人數167萬人,接駁轉運行動進入最高速,還需多一點時間疏散,但,請放心,無論多晚,一定會將大家送回家。
對不起,我們做得不夠好,讓大家困在車陣裡,目前正有9百輛遊覽車來回穿梭,盡全力縮短大家等候時間,我們已延後關燈時間,確保大家的安全。
對不起,我們知道大家很累,想快點回到家休息,我們現有數百名紅背心的工作人員及藍夾克的志工與警察同仁,在各個轉運站、停車場、路口現場陪伴大家,若有緊急需求,儘管開口,我們會全力解決。
大家的不滿、怨言、怒火我們聽到了,我們正在加快作業,也會及時回報最新訊息,請大家再多給我們一點時間,謝謝大家,也拜託大家….
附上最新臺鐵末班車資訊
1.潮州北上新左營區快00:40發車。
2.潮州北上台南自強號01:15發車。
3.林邊北上新左營區快23:40發車。
潮州 工作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評價
這一晚,他們這一家很熱鬧,人人吃得津津有味,他就是這頓私房菜的幕後功臣,袁美龍師傅。「我不是上海人,是潮州人,十三四歲入行做上海菜。」那年頭很難找工作,潮州菜在本地不盛行,多是大牌檔,不像上海菜於港島區盛行。「當時有老正興、三六九、四五六,還有國際飯店、大上海等。」
入行五十年,袁伯一口流利上海話。說起經典的上海菜例如鱔糊,坊間通通不入流,真正的鱔糊叫響油鱔糊。「炒好鱔糊時,用鑊鏟壓一個洞,放蒜頭下去,加熱油和麻油,爆香倒進去,喳一聲才對辦。」烤麩是另一個例子。「烤麩不要切,一定要手撕,口感食法不一樣。如果刀切成骰仔,口感不太好。」炒過後更要用水沖,洗走油膩。
他見識過上海菜的流金歲月,胡楓、林黛都是食客。「何莉莉來老正興吃蟹,不用動手,有侍應在旁拆給她吃。趙世曾最喜歡吃青菜燴麵,吃剩的都打包回去。」回想入行時,半點不容易。「學師的時候,要幫師傅鋪床,洗內衣褲。拜師時,要看師傅是否願意,收的話要跪下,跪在神枱前,讓他用杓扑頭,扑醒你。」
在老正興工作,未做廚,先學做樓面。合格了,才可入廚房。先做雜工,「每天最少清洗過百隻鑊,做大約3年左右。」他不是上海人,更要花百分之二百的努力。「要很辛苦自學,死記啦,偷看啦。」做好本分,才有機會晉升。「若第三煤爐的師傅走了,大師傅才給你機會上位做三煤爐,然後一級級升至二煤爐、一煤爐。」 怎樣才可以有機會晉升大廚,一在機會,二在師傅肯教。「不只教功夫,還包括廚德。」
現在他退休了,為了興趣,一個月偶有一兩次去人家裏做到會。但他始終本着一個信念,「我煮給你吃,當是煮給自己吃一樣。」正因為這樣,材料一定新鮮。上門煮私房菜當天,袁伯晨早7時做準備,去街市搜羅新鮮海鮮外,亦要花時間準備圓蹄、素鵝等。至於海參,在數天前開始浸發。當中有好多功夫,這一輩廚師未必懂,懂亦未必會做。像這道雪菜薯茸蝦球,食雪菜不見菜,皆因事先已經榨成汁。「就是不讓你吃到渣,因為雪菜這些渣會黐牙,以及令人消化不良,待會烚好薯仔,淋上雪菜汁配蝦球才好吃。」
只有老一輩才有這種心機。老一輩亦重視原味,煮砂鍋雲吞雞,用原隻鮮雞、豬肉、火腿去燉。「一定要用新鮮雞,若用史雲生,那就吃雜質味道吧。」燉好雞湯,才加袁伯包的手剁菜肉雲吞,怎會不好吃?食客不只一味喜歡吃,更喜歡從中學藝。「我喜歡煮食,如果有袁伯這級數的來我家煮,當然開心。可以跟他學習,袁伯用的都是古老方法,很多時候在坊間吃的,已不是這種味道。」看袁伯煮菜,可以學到物盡其用。像薺菜冬筍,照理味道好清,但食落有濃濃的鮮味,半點不寡。秘訣在於,他下了雲吞雞湯的雞油,半點不浪費。
不時不食,冬天豆苗當造,但想不到袁伯這樣調味。未炒前已撒下鹽,「這樣融化得又快又均勻,豆苗和草頭就要這樣。」上海人食生煸豆苗,下油時鑊火要猛,一拋再拋,豆苗又嫩又鮮美。袁伯煮私房菜,更會帶上自己的法寶。麻油,由內地朋友帶來,用優質芝麻磨成。還有自家製的橙皮醬,用曬乾的鮮橙皮,以蜜糖等醃製。沒有陳皮的醇厚,但多一分果皮的鮮活。「炒烤麩,煮糖水都不能少。」
袁伯由早忙到晚,以為要請得動袁伯,一定很貴價,又不是。「除了買材料外,我人工一定要有$1,000-$2,000。我不喜歡收得貴,夠喝咖啡、飲茶,以及給我精神寄託就可以。」袁伯打工30年,做老闆30年。「五十餘歲就自己創業,我在西營盤開過四家店,兩家唱片公司,兩家餐館。」一家叫北京拉麵,一家叫滬粵一品香。「我中了六環彩,反正這些錢來得易,後來去盡,我一樣哈哈笑。」沙士期間,餐廳生意不好,蝕了錢,唱片又有翻版問題,蝕了四五百萬。滬粵又加三倍租,袁伯就不做了。「平常心,一定開心。」最近他開始一段非常的鍛煉。「$29過半個月,這些日子你試過未?」
家庭開支不計,只計個人生活。「試下沒有茶飲的滋味,用$29我買餅乾、豆腐;家中有公仔麵,又有米。」其實,家中有許多物資,有辣椒醬魚露等,袁伯就可以炒一味美味的辣椒醬炒蛋。「我的廚藝永遠也花不完,有健康,有才藝,就永遠都不怕。」
採訪:關廣恩
攝影:陳永威、陳秉謙、方心悠
袁美龍師傅
電話:9533 8225
===================================
立即Subscribe我哋YouTube頻道:http://bit.ly/2Mc1aZA (飲食男女)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http://bit.ly/2J4wWlC (@eat_travel_weekly)
潮州 工作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評價
太子新填地街尾段,晚上黑森森,唯獨路口三間食店人聲鼎沸、光如白晝,是打冷老號陵發相連三鋪。舊日,浴德池在旁邊,隔籬上海街、砵蘭街霓虹舞動,麻雀館、舞場、卡拉OK……燈紅酒綠漸黯然,陵發至今64年,愈做愈旺。經營老店的魏家三兄弟年過花甲,早已衣食無憂,但仍兢兢業業,要讓92歲的老父見了開懷。古有70歲老萊子,為了逗樂雙親,穿上彩衣,扮作小孩跳舞。戲綵娛親,有力又有心,於古於今都是一種幸福。
陵發相連三個鋪位,左右兩鋪招呼客人,座無虛席;中間鋪是明檔廚房:一碟碟切好的鵝掌翼、凍魚大眼雞烏頭、鹹菜花生蜆仔肉陳列檔前;砧板師傅在起鵝片;熱盆韭菜豬紅炆門鱔炆春菜冒着白煙;滾油炸蠔餅、明火燴蠔仔粥,不消幾分鐘就上桌來。「打冷,好似快餐,即叫即有。」老闆魏鎮南說。
以前打冷講求快,他謂求求其其放鹽放糖去吃就算;現在打冷高級了,講求醬料和調味。磨豉醬、普寧豆醬他選最靚最高級的,蝦醬從大澳入貨,連豆瓣醬買貨回來也再加工;豆腐雞腳自家炸好或炆或滷,保證新鮮。
「我們做事,最緊要放一個心下去。」南哥說。這裏的滷水鵝注重濃郁肉味,藥材只是添香。大廚黃師傅透露,一煲滷汁歷史悠久,他03年從老闆手上接過來一直保養至今。凍魚鮮甜不柴,也是沿用傳統方法在魚水中慢慢浸熟。所謂「魚水」,即用浸過魚的水,加鹽加薑,魚就不會浸淡了。
炸蠔餅、蠔仔粥人人讚好。蠔肥量足,有的大似鵪鶉蛋;因着水域和品質,貨源經常改來改去。蠔仔粥鮮甜無比,靈魂在於湯底,用大地魚老雞豬骨螺片黃豆,熬足五小時出味來。
鹹雜仍是南哥親自調味,譬如生鹹菜,啤水兩小時,搓透撈糖,加入南薑粉、麻油添香;指甲大小的蜆仔肉工夫最多,女工逐粒逐粒揀,啤水啤到無沙無泥,南哥方入味,少有店家肯去做了。鹹雜或鮮香或爽脆,送一碗綿稠的潮州白粥,其味無窮,絕不比豐腴鬆香的鵝片遜色。
父親 大牌檔起家
70歲的南哥,四歲起就在檔口「掹人衫尾」幫父母招徠客人。話說父親魏林盛和平後由鄉下潮陽來港,最初給大牌檔運煤炭,又賣過經濟飯,1955年來到新填地街尾浴德池旁邊做起大牌檔,檔名「陵發」取「零舍發」諧音。最初兩枱八凳賣魚蛋粉麵;未幾在旁多開一檔「陵記」,開始打冷。
89年,陵發入鋪浴德池後面,多了「潮州白粥」四字,「冷字我們潮州話是人,打人打人比較粗俗,不如說食白粥,踏實些。」南哥解釋。05年,浴德池舊樓拆卸,搬到隔鄰三間自置地鋪。今天,陵發和陵記兩個字號依舊掛在店前,由他這個大哥和二弟魏鎮坤(Martin)、三弟魏鎮輝合力經營。
「阿爸在大牌檔賺了第一桶金就去了做物業投資,供樓供鋪。」Martin回憶。人稱「六叔」的父親,買下不少物業。「阿爸45歲已經退休,無做幾十年了,看着你們做。」南哥笑。當年在店,父親的角色是和事佬,夥計扭計、想不通,由他疏導勸解;店務全落在妻子和兒子們身上。
兒子 陸續回歸
73年,南哥和鄉里在父親佐敦道上兩個鋪位搞潮州菜館,間中返陵發幫手。為了子女升學,他87年移居加拿大,照樣做潮州菜。接着老二Martin 89年也移民去了,父親召回在匯豐做文職的老三來接力,舅仔負責廚房。
「媽媽那時是檔口的主力人物,洗切,整大腸,樣樣都是她做。阿爸只是深夜夥計收工去麵檔企三句鐘淥麵。」南哥說。96年,母親因腦瘤做手術,他返港陪伴,頂替母親在店幫手。幫着幫着,父親要求他留下來。一留,就到今天。
「阿媽最辛苦,永不退休。潮州女人又慳又勤力。」Martin也很疼惜母親,母親08年健康惡化,他回港侍奉在側。「我本擬阿媽百年歸老就返回加拿大,我老婆仔女全部在那邊。阿爸叫我留下,說:『阿媽走了,還有我你要照顧噃!』自小,阿爸都好疼惜我,我永遠不會逆他意思。」
事實上,父親心清目明,起居有家傭照顧,Martin還是回鋪了。「阿爸教我們做生意,今日生意好,明日生意不好,唔緊要,顧好出品,保持水準就得喇。」當年,他覺察有出品要改善,忍不住出手。從13歲起,他就在檔口幫父親,主力到街市入貨。回歸陵發後,他也負責早上收貨備料,在廚房幫廚,而最撚手的滷大腸至今仍親自炮製;傍晚開市他轉看樓面,做到凌晨才收工。
夜檔的艱難
雖說64年老字號,除了位處近70年歷史的舊樓,陵發鋪內完全不見殘舊痕迹,磁磚白牆異常光潔。「清潔那方面,阿輝夜晚就算夥計做完,他仍會再做兩三個鐘,夥計抹了他都用乾布捽過。」南哥很欣賞弟弟的勤快。
「用過的東西都爛掉了,現在最舊的是人,我自己都70了,兩個弟弟也六十幾。」南哥哈哈笑。當初,他帶領夥計做廚房,教會夥計就退出來。
每天傍晚,他五點半返鋪開檔,八點左右三弟阿輝回來接手開檔,他就跟樓面,在街上時站時坐,一眼關七。三兄弟各司其職,一埋位就無停手,整晚也沒交談一句。「三兄弟做事一定有摩擦,通常今日鬧完,明天就無事。也沒空去理,沒空去記,明天又開始了。」
這頭新填地街尾,也曾有過霓虹不夜天,陵發不乏江湖捧場客。「回歸前,六幾年七幾年那時代的人很複雜,有時他們打打殺殺,周圍『吹雞』去哪裏哪裏打架,通常有好多在這裏傾大佬指示去做事,他們辦完事回來吃,吃完就走,又不會托你水龍(走數),打架出去打。」南哥在新填地喊打聲中打長大,只記住人家的好。「我們做夜檔好辛苦的,大佬知道我們搵食艱難,也會叫細路仔不要來搞事。」
沙士一役,百業蕭條;自從深圳24小時通關,才是夜檔的真正難關,「跳舞場客、卡拉OK,那些人一班班來消夜,現在都無了。」以前陵發開到凌晨五點;現在兩點已沒甚麼客人,不得不打烊了。
為父 心事
「如果不是阿爸,這裏散了。」嚴肅的老三阿輝提起父親,開始有點笑容,「阿爸對我好好,我傷風感冒看醫生看不好,他就拿藥給我。」
當年兩個哥哥移民,阿輝臨危受命,除了煮、切,甚麼都做,「阿爸教我做人做生意都要老實,兄弟間不要計較。」過去整整30年,除了農曆新年店休6日和每月例假,他不曾放心走開一天,「做飲食要親力親為,我病假一日都無請過;62歲了,歐洲都沒去過。」
「舊老闆六叔日日在窗口同我們打招呼。他眼和耳仔都好好,只是腳行不到。」做了近20年樓面的阿鄭指一指對面大廈說。原來92歲的六叔就住在店鋪對面,雖然要爬一層樓梯才有升降機,也不肯搬走。Martin替他找了一部爬樓梯輪椅回來,圓他的心願。
「阿爸好和善,講理由。以前我在店鋪跟人吵,他就會拉開我去飲杯茶,傾偈緩和一下,回來我就不覺一回事了。」Martin指,父親從八十年代已不過問店鋪事,現在每日望鋪,只是一種懷念、關心。
「看着兒子在做生意,他從樓上望下來都很開心。所以我們有煩惱事都不敢跟他說,只說開心事給他聽。」南哥補充。陵發生意上軌道多年了,客人常回頭,就算市道淡靜,來打冷的仍然絡繹不絕。「現在不做好似好可惜,阿爸又在,他那麼開心,惟有維持下去啦!做得幾耐得幾耐。」南哥身體大不如前,最近才入過醫院;但老父的心,他明白。
Martin和阿輝不約而同希望多做幾年退休去,一個想返加拿大享受晚年;一個想去見見外面的世界。而三兄弟的子女都無人想接手,南哥了解:「以前十五六小時我們一樣捱,回家只是一張床,睡下去,起身就出來鋪頭了。有了錢好像沒了家庭,我不想他們翻版像我一樣。」從前多辛苦他也甘心,「就是想仔女多讀書,到外面找好工作。」
潮州人出名慳儉,「賣花姑娘插竹葉,好嘢、滷水鵝自己捨不得食,要賣出去的。就算鹹蛋一隻都只食半邊,有時花生送粥,自己都是食粗嘢。」南哥一生習慣,吃飯「求其要快」,每晚夥計吃甚麼他就吃甚麼。這夜,他為自己加餸一碗「魚凍」,「即是結凍的魚,汁好似啫喱膏。鯇魚用豬肉汁煮了,又甜又鮮。我由細到大最鍾意食。」
珍饈不及家常菜,最堪咀嚼的,還是親情滋味。
撰文:韓潔瑤
攝影:關永浩
陵發潮州白粥
地址:太子新填地街625-627號地下
營業時間:從缺
電話:6440 7169
詳情: http://bit.ly/2Llve08
潮州 工作 在 果籽 Youtube 的評價
牛雜主要有兩種製法:街頭五香版和潮州滷水style,街頭版主要用五香製作,現已難尋。「幾十年前,牛雜喺街邊用鉸剪、紅色一大盤,叫做五香,而家好多已經冇喇。呢幾年你見到旺角有好多賣魚蛋、牛雜嘅街邊檔,只有兩成係真正牛雜,其餘都係豬腸。」阿正說。負責清理、交收新鮮牛雜是阿正每日的工作,這份職業叫做執雜佬,已經做了30多年。
《果籽》栽種品味,一籽了然。
https://hk.appledaily.com/realtime/lifestyle/
相關影片:
【港女嫁穆斯林】:瞞家人拍拖4年信埋伊斯蘭教 為巴基斯坦老公學煮咖喱:佢話我Rubbish!(果籽) (https://youtu.be/xT3rvyE00eY)
【臭豆腐烈女】喪母後拜師成全港唯一女師傅 獨門醃法不授徒:如果佢反骨我點交代 (https://youtu.be/nOnn7uQCxIw)
【流浮山蠔民】養香港蠔50年收成等三年半 良叔獨撐蠔田捱到殘:阿仔唔接手冇人做 (https://youtu.be/zb-rYILQZms)
【筲箕灣東大街】魚蛋河名店對決!名廚食評人實試 王林記魚蛋有水準 安利切腩似湯渣(飲食男女) (https://youtu.be/vYjGxQtbgxU)
【九龍城老粥店】廣東撞粥賣足71年 結業再重開 第三代傳人:有信心保持招牌 (https://youtu.be/NA460vTgiq4)
【借貸逾10億】葉玉卿以愛共闖「面子關」承認老公申請破產 (蘋果日報 ) (https://youtu.be/3Gle3Uo0WzI)
#牛雜麵店 #潮州小店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潮州 工作 在 【BOSS工作室互動LIVE】屏東潮州爆群聚感染緊急設立快篩站 ... 的八卦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