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國演義到江戶女鬼與怪談—《三國演義》東傳日本後的演變
中秋過後的星期日,氣淑風和。經朋友介紹及報名,前往參加居合道場千月堂舉辦的陋室講堂的日本文化活動,了解三國演義在江戶時代日本的演變與發展。
道場位於葵芳地鐵站附近的工廠大廈,門口掛上醒目的牌子,書架上陳列茶道、劍道、日本武術等相關書籍,幾個有點歷史的桐木盒放着茶具與德利。
茶、酒、劍都兼顧到,頓時刮目相看矣。
演講嘉賓姓李,博士論文跟隨中大日本研究吳偉明博士研究三國演義東傳日本的演變。吳教授的《和魂漢神》新鮮滾熱辣,一拳書館的分享會獲益良多轉頭又可拜讀李博士的研究,巧合巧合!
在參加講座前我以為我會讀到關羽在地化成為祭典角色,又或者用潮流文化角度講光榮、真三國無雙,等等。豈料講座內容別開生面,用江戶時代的繪圖插畫以及妖怪角度分析三國演義作品的演變。
日本最初翻譯羅貫中《三國演義》的人是京都僧侶湖南文山,書名名為《通俗三国志》,翻譯年份大約是元祿2年(1689年)。我在コトバンク查閱資料,看見評價是「忠實翻譯」。
李博士比較中文版本與日文版本,卻發現當中加入大量「怪しき」「不思議」等等詞語。經過他的研究,不排除譯者收到江戶時代鬼怪作品的影響,把報夢、各種徵兆都跟鬼神妖怪拉上關係。
至於另一本以圖片講故事的葛飾戴斗的《絵本通俗三国志》就更加不得了,要是讓當時中國的士大夫們看到,不知道會不會嚇得昏倒:酷刑的畫面畫得恐怖、還有關羽化身沒有腳的幽靈飄飄飄⋯
話題一轉,原來李博士對日本的幽靈、妖怪、怨靈等等都有濃厚興趣,從三國演義跳到円山応挙的典型江戶女鬼、鳥山石燕的百鬼夜行。
日本的女鬼基本上都是沒有腳的。關羽去到日本成為畫中人物後,他的鬼魂也沒有腳—Well,這是什麼開心大發現!?
話題轉來轉去,竟然跳到了福岡的太宰府。菅原道真惡靈曾經作祟,如果不是有京都北野天滿宮以及福岡的太宰府,安撫憤怒的鬼魂,他怎會成為保有莘莘學子考入東大京大的學問之神?為什麼日本幾百年來都大權旁落、將軍掌權,等到明治天皇才重新掌權?因為被流放到烏冬王國—讃岐的崇德天皇,要等到1860年代才好好地在白峰神社得到祭祀!
我們可以大膽假設:日本的女人死了好可憐,無論妳是遇到渣男的阿岩又或是打破碟子的阿菊,你就只能永遠當一隻淒厲的女鬼;但如果你是男人,無論你死得多麼冤枉痛苦恐怖,只要得到後人的祭祀就可以成為神明,得到尊敬,保佑萬民。菅原道真如是,關羽自然也一樣。
幕末年間英雄豪傑,吉田松陰也好近藤勇也好,閱讀《三國演義》看的是忠義精神,原來早在他們出生前200年,三國演義在民間的流傳版本竟然如此。
且慢,桃園結義之後集體去「找姑娘」的春宮版《三國演義》江戶版本還未講到呢?看來這些18禁題目,要讓有興趣的朋友們自行發掘了。
圖1的靚女女鬼:上村松園『焔』大正7年(1918)絹本着色
因為怨念導至生靈出竅的女性。若然要數日本文學上最著名的生靈出竅,《源氏物語》六条御息所認第二相信沒有人膽敢認第一。
不要以為靈魂出竅沒有殺傷力,光源氏正妻葵の上算是她殺害的(留言位置貼田中麗奈扮演的六条御息所)。
——————
最後感謝 千月堂(日本居合道 Iaido、拔刀術 Battoujutsu、日本刀 Katana) 提供場地舉辦有趣的文化活動,李博士的分享內容豐富、題材創意十足,獲益良多。
漢茶道評價 在 君辰愛分享&幸福彤話 Facebook 八卦
#養生茶推薦
醫茶道/專為台灣人打造的漢方養生茶/溫潤回甘好入口
喜歡健康飲食的君辰媽咪
每天一定會沖泡養生茶來維持健康
市面上的養生茶包琳琅滿目,該如何選擇呢🧐?
這次就來分享媽咪~我最喜歡的一款漢方茶包😉
🍀醫茶道養生茶🍵
分別為
醫茶道薄荷綠茶/桂花烏龍/杜仲綠茶
🍀醫茶道
✅嚴選高海拔的茶,最新鮮的空氣、最乾淨的水源灌溉
讓茶品能呈現最自然的回甘韻味
✅採自然農法栽培出的好茶,經SGS檢驗合格
堅持選用最好的等級,用一般罐裝茶品的茶球作為基底
✅採用市場少見的可分解玉米澱粉茶包及線+超音波壓合技術
不用擔心喝到有害物質,好品質看的見👍
☆.☆.☆.☆.☆.☆.☆.☆.☆.☆.☆
💫文章分享
https://fuli520520.pixnet.net/blog/post/331615927
💫
https://blog.xuite.net/fuli520520new/yogurt/589717683
☆.☆.☆.☆.☆.☆.☆.☆.☆.☆.☆
🍀醫茶道養生茶
採自然農法栽培出的好茶,經SGS檢驗合格
且使用透明玉米澱粉立體網袋包裝,好品質看的見
醫茶道養生茶~喝一口溫潤回甘好入口
最適合全家人的好茶,君辰媽咪真心推薦
☆.☆.☆.☆.☆.☆.☆.☆.☆.☆.☆
🎯醫茶道
官網👇👇👇
https://drteaceremony.com/
粉絲頁👇👇👇
https://reurl.cc/zbkAKp
☆.☆.☆.☆.☆.☆.☆.☆.☆.☆.☆
#醫茶道 #醫茶道養生茶評價 #漢方茶包推薦
#養生飲品 #養生茶推薦 #茶包推薦
#醫茶道薄荷綠茶 #醫茶道桂花烏龍
#杜仲綠茶 #杜仲茶
漢茶道評價 在 杰朗仕 Facebook 八卦
石瓢壺細介
「石瓢」最早稱為「石銚」,「銚」在《辭海》中釋為「吊子,一種有柄,有流的小烹器」。「石瓢」是紫砂傳統經典款式,型態雅致,舒展挺拔,端莊穩重,剛中有勁,敦實調和。
「銚」從金屬器皿變為陶器,最早見於北宋大學士蘇軾《試院煎茶》詩:「且學公家作名欽,磚爐石銚行相隨」。蘇東坡把金屬「銚」改為石「銚」,這與當時的茶道有著密切的關係。蘇東坡貶官到宜興蜀山教書,發現當地的紫色砂罐煮茶比銅、鐵器皿味道好,於是他就地取材,模仿金屬吊子設計了一把既有「流」(壺嘴),又有「梁」(壺提)的砂陶之「銚」用來煮茶,這「銚」也即後人所稱的「東坡提梁」壺,這可謂最早的紫砂「石銚」壺。
從留傳於世的石銚壺看,至陳曼生、楊彭年時期,已有了很大的變化,更趨向文人化、藝術化。「曼生石銚」主要特色是上小下大,重心下垂,使用穩當,壺嘴為矮而有力的直筒形,出水暢順,壺身呈「金字塔」式,觀賞端莊。「曼生石銚」與「子沾石銚」相比,雖同為彭年所制,但前者更顯飽滿而豐潤,後者則剛烈而古拙,這可能是因人的個性而在壺的藝術上表現。那麼,紫砂「石銚」何時稱「石瓢」呢?這應從顧景舟時期說起,顧引用古文「弱水三千,僅飲一瓢」,「石銚」應稱「石瓢」,從此相沿均稱石瓢壺。
石瓢壺
詳細介紹
石瓢壺是紫砂傳統經典造型。溯源歷史,有相關資料和實物佐證,當在清代乾、嘉年間。歷代名家製作較多,但每人風格各異,其品種主要有高石瓢、矮石瓢、子冶石瓢,本人都曾製作過。並在此形上創作開片石瓢,均受人喜愛。但我認為還是以高石瓢為優。試以高石瓢為例談談其造型特點。
高石瓢造型簡練,古樸大方,端莊穩重,剛中有勁,敦實調和。壺的體形是以兩條拋物線結合而成,一條是從口到底的轉角處,一條是底中心至底的轉角處。兩條拋物線略有不同,但要運用得當,結合得恰到好處,感覺剛中有柔,和順有勁。蓋雖是平蓋,但實質上中高周低,中間和邊沿有一毫米的差距;蓋板線厚薄正好,線要圓、潤,下邊要與口結合嚴密,上邊與蓋面的交接要和順而;又要突出蓋板線的圓整有勁。
蓋上的橋梁的(鈕)是最關鍵之處,高矮跨度都要有符合比例的形,變化較大。要抓住每一個細部:橋中央是最狹處,慢慢向兩面延伸至蓋,特別是與蓋的結合處要形成橢圓形,但又不是整個的,而是個三分之二橢圓;橋與蓋的交接處要似明似暗,看得清但不明顯;其內孔與蓋的結合處緩轉勻稱,內孔也是三分之二個橢圓,與橋形成呼應;橋的兩側對稱,處理手法難度較大,需耐心才能達成。
壺嘴稱為直筒暗嘴。首先注意長短、粗細的比例恰當,自然,不能相差絲毫。從嘴頭至壺身,逐漸加粗,就像是從壺體上生出來的感覺。至嘴端1釐米左右是直形,但看起來有些喇叭形,這是視力的錯覺。嘴的角度恰到好處,面要平整,內孔要圓,嘴內徑是出水口最小越往里越大,這樣出水衝力有勁,不易涎水。
壺把要與嘴對稱,把內外都是和順流利的三角形線條,把頭與壺體結合與嘴相同,自然流暢。(把手的橫斷面外圓內平似圓頭三角形)把握使用舒適。
壺底部三足稱圍棋足,形如圍棋子。足與底面結合清晰利落,三足位置呈等邊三角形,要求勻稱不偏,使整體統一,顯示出一把壺的神韻齊全,風度大氣,實用大方。
石瓢在我們行家來說是永遠跌不破的形(還有掇球、仿鼓、掇只等)。意思是說這些形很受行家喜歡,雖歷經幾百年還是推崇倍致,並可能一直延續下去。
歷史
壺中百變,首推石瓢。
石瓢壺身,源自舂米的石碓,口小腹大;但不同於石碓掘地半埋,石瓢壺以三足立身;舊時為避塵穢,農家借用鍋蓋遮擋,故此鍋蓋拎手演進為石瓢獨有之過梁。其身碓形、底置三足、其蓋橋鈕,此三要素構成了石瓢遺傳的DNA基因。作為個人臆斷,雖有些異想天開,但求證過程頗是小心謹慎,既見生產實物,又有生活體驗。博學的高振宇就創作過一隻碓身石瓢,算是例證吧。
石瓢起源之另一說,應自顧景舟引用古文「弱水三千,僅飲一瓢」,而將「石銚」改稱為「石瓢」,從此相沿均稱石瓢壺。據清末旗人震鈞《茶說》談到「器之要者」,當屬銚。作為吊在炭火之上的烹煮用具,「銚以薄為貴,所以速其沸也,石銚必不能薄;今人用銅銚,腥澀難耐,蓋銚以潔為主,所以全其味也,銅銚必不能潔;瓷銚又不禁火;而砂銚尚焉」。所以,紫砂銚取石銚形意而成壺,但已不具烹煮之功,僅作沏泡專用。陳曼生與朱石梅分別在其參與的石銚壺銘文: 「煮白石,泛綠雲,一瓢細酌邀桐君」、「梅花一瓢,東閣招邀」, 想來這也是顧老為之更名的直接依據。
石瓢製作大家以清中期楊彭年為上。他所制石瓢有高、中、矮之分;有圈把、提梁之別。並與陳鴻壽合作弧曲面的「曼生石瓢」,樸茂祥和;與瞿應紹合作直坡面的「子冶石瓢」,剛勁明快;與朱堅合作虛蓋的「石梅石瓢」,渾厚高古。更為經典的是文人雅士有感而發,將詩書畫印集於壺身,切水、切茶、切壺型、切感懷。 「不肥而堅,是以永年」、「愛竹總如教弟子,數番剪削又扶持」等等,充滿了人生的況味。
顧景舟製作、吳湖帆與江寒汀書畫的合作壺,是當代石瓢壺的扛鼎之作。曾創出紫砂史上的神話:拍賣價折合人民幣為1000多萬元。不以金錢的槓桿衡量,只以藝術的角度評價此壺,它當之無愧的。石瓢壺雖是仿古之作,但顧景舟大師不因襲傳統,將畢生的修為瞭然於胸,機杼獨運。景舟石瓢強化渾圓之身,蓬勃沈雄。壓低拱形橋鈕,待勢而發。「有神斯秀,有氣乃潤」,作到了神完氣足。因此極具現代審美。
石瓢壺久盛不衰,還在於壺型優勢。自編順口溜為:「下大上小梯形身,利於聚熱和發茶;壓蓋闊口橋形鈕,方便提拎清茶渣;三足鼎立壺身扁,安穩擺置好端拿;壺面寬廣宜書畫,喝茶品壺才為雅。」
當代
在時代的呼喚下,當今陶藝家們繼承傳統,並以個人理解不斷演繹出自家面貌的石瓢壺。如徐漢棠的矮石瓢、葛陶中的滿石瓢、高振宇的高鈕石瓢、陳國良的長嘴石瓢、高湘君的星帶石瓢等等;在繼承傳統上,年輕有為的徐小平、邵雲琴、李涵鳴、任備安、李寒勇、吳界明、朱勤勇 、吳洪明等等好工手一展才藝。石瓢壺成為紫砂藝人從傳統到創新的接力棒,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