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台澎歷史
今年是澎湖文旅年,縣府、議會跨海到雲嘉南走讀歷史。
我們選擇「開臺第一庄」雲林縣水林鄉顏厝寮為首站。1624年,在日本經商的顏思齊密謀反抗幕府失敗,流亡台灣,從魍港(水林一帶)登陸,建十寨,奠下漢人開墾台灣基礎。
在顏思齊落腳台灣的前一年,他的結拜兄弟鄭芝龍受海商李旦之託,協助明朝與佔據澎湖風櫃的荷蘭人談判,荷蘭人同意退出澎湖,轉往台南安平建熱蘭遮城。
時光回溯400年,澎湖不僅是大航海時代西方與亞洲貿易的據點,更是唐山過台灣的中繼站。是以,從世界史觀之,澎湖是台灣接軌國際的前哨站。從台灣歷史論之,漢人開台,先澎湖後台灣,台澎文化相繫,命運相依。
感謝雲林縣長張麗善率縣府一級主管共同參訪顏厝寮,北港朝天宮董事長蔡咏鍀暨全體理監事陪同參香,嘉義縣長翁章梁、嘉義縣議長張明達、新港奉天宮董事長何達煌等共向媽祖祈福,嘉義市長黃敏惠、嘉義市府團隊、嘉義市議長莊豐安暨議員盛情接待。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逐鹿之海:一六六一台灣之戰」小說新書介紹 訪問作者: 朱和之 本書特色: 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歷史小說首獎第一人 第一屆台灣歷史小說獎得獎作品《逐鹿之海》 這場戰役沒有勝利者,飢餓是最大的敵人! 為了糊一口飯吃,你願意付出甚麼代價? 是甚麼樣的力量,讓來自東西半球、...
漢人 海商 在 知史 Facebook 八卦
鄭成功是忠臣、英雄、商賈,還是海盜? | 知史現場
鄭成功的歷史功績,是偶然的,卻也是在關鍵時刻果斷決定的結果。他於1661年率軍渡過台灣海峽,圍城擊敗佔據台灣的荷蘭東印度公司軍隊,接收其領地,建立台灣第一個漢人政權,後世尊稱為延平郡王、國姓爺、開台聖王、民族英雄、創格完人等。儘管台灣後來由降清的鄭氏故將施琅征服,但康熙皇帝仍稱他為「明室遺臣」,敬重其「海外孤忠」的氣節。
元、明的「海禁」從來沒有完全杜絕「朝貢貿易」之外的走私及海盜活動,從日本到東南亞之間的海上貿易網絡一直非常興盛,而鄭成功就屬於明末清初「以海為田」 的福建人武裝海商船隊的領袖。
閩南人鄭家的海上事業由鄭芝龍發跡,一直與長崎的日本人、澳門的葡萄牙人、台灣的荷蘭人、馬尼拉的西班牙人,英國人以及明朝地方政府維繫多方關係,獲利巨大,於崇禎元年(1628)受撫於福建巡撫時,部眾三萬餘人,船千餘艘。
雖然鄭芝龍是福建地方小吏之子,但畢竟出身倭寇一類。與父親不同,原名福松的鄭成功六歲時從出生地長崎平戶島回到閩南祖鄉就學,以鄭森之名,少年考中秀才,迎娶惠安進士禮部侍郎之女,隨後入南京國子監深造,拜入江浙名儒錢謙益門下;清軍南進時,受南明隆武帝(唐王)賜姓,名成功,此後以「國姓爺」自名,另受永曆帝(桂王)封「延平王」。
這些經歷,也許塑造了鄭成功的人格特質,加上清軍進攻福建時他母親田川氏受辱自盡,所以儘管父親降清,承接家業的他屢次受清廷招撫,也緊記國仇家恨,並對孔廟告白「昔為孺子,今為孤臣」 ,稟持明朝忠臣的氣節,舉「反清復明」的旗幟,始終擁護南明政權。
可是,承受清軍武力與遷界禁海重壓,據金門和廈門抗清的鄭成功形勢危急,亟需一個長久的根據地,於是決定1661年東渡攻台,取荷蘭人而代之。荷蘭人殖民台灣38年,但守軍薄弱,外援不及,不敵鄭軍圍城,翌年投降,撤出台灣。鄭氏在台灣建立了第一個漢人政權。可惜鄭成功於年中急病逝世,享年39歲。同年底,鄭芝龍在北京被斬。
鄭成功逝世22年之後,明鄭政權被鄭氏叛將施琅於1683年攻滅。施琅雖然「粗魯武夫,未嘗學問,度量偏淺,恃功驕縱」,但富有韜略,原於1646年隨鄭芝龍降清,後來歸入鄭成功的抗清勢力,屢次建功,可是一次與鄭氏的衝突中,遭「暴躁衝動、固執嚴苛」的鄭成功誅殺父兄全家,遂再次降清。據史書說,施琅登島後到台南的延平郡王鄭成功墓前跪拜說:「忠孝不能兩全,我蒙受芝龍公提攜有恩,但也揹負父兄大仇;四十年國仇家恨,雙方到今日如此地步,也是各為其主,天意使然,實在傷痛啊!」
思考問題:
1. 你認為鄭成功是忠臣、英雄、商賈,還是海盜?
2. 為什麼明朝一直未能禁絕走私及海盜活動?這和當時國際貿易發展和殖民主義有何關係?
漢人 海商 在 太歲紀年東都明京 Facebook 八卦
【歷史小劇場-赤崁的由來】
大圖請點這:http://imgur.com/7rJr3uI
繪師- 漢揚 :
https://www.facebook.com/hanyangcomic
然後他(鄭成功)就死掉了
------------------------------------------------------------
早期的臺南市西部是一片汪洋,稱之台江內海。內海西緣沙洲環繞,其中位居鯤鯓之首的一鯤鯓(即今安平區一帶),是南島人西拉雅族臺灣社的聚居地。臺江東岸則是平原區,是平埔族赤崁社所聚集的地方。赤崁城是荷蘭人在台灣發展時修築的,他們先向西拉雅族赤崁社取得土地,建立普羅民遮市集,後來在市集北修築同名的城,在清帝國順治十年(西元1653年)完工。
明代中葉。當時已有一些倭寇、海盜,以臺南為基地,為禍附近海域,中國東南沿海居民與臺灣原住民皆深受其騷擾,明朝廷幾次派兵討伐,與原住民有了接觸。閩粵一帶陸續有居民因為逃荒、漁業、商業等目的而移居到臺南,在一鯤鯓、北線尾沙洲一帶逐漸形成聚落。
1624年,原佔領澎湖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海商李旦的調停下,和明朝福建巡撫南居益達成協議,放棄其在澎湖的經營,轉而登陸臺灣南部。首先興築商館並拓展其規模成為西式水岸堡壘,即為臺江西岸的一鯤鯓沙洲上的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稍後又在城堡東方,分別興建了「臺灣街」(於今延平街一帶)與「普羅民遮街」(今民權路)。前者因為歷史久遠,又曾是一條繁盛的商業街,故素有「臺灣第一街」之稱。至於後者,則是臺灣第一條有計畫興建的歐式街道。
荷蘭人在臺灣島上的統治,由於對從東亞大陸引進漢人農工的百般苛徵、限制,終於招致漢人不滿,引爆1652年的郭懷一事件。該起義事件雖然最後被弭平,但荷蘭人為了防止類似事件再發生,遂於普羅民遮街北方建造了普羅民遮城。作為紀念1648年七省聯合共和國(Republiek der Zeven Verenigde Nederlanden/Provinciën)與西班牙國王菲利普四世簽訂《明斯特條約》,原西屬尼德蘭脫離西班牙統治獨立。普羅民遮即行省的意思,台灣閩南人則稱該城為赤崁樓或紅毛樓。
內文來源:維基百科
漢人 海商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評價
本集主題:「逐鹿之海:一六六一台灣之戰」小說新書介紹
訪問作者: 朱和之
本書特色:
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歷史小說首獎第一人
第一屆台灣歷史小說獎得獎作品《逐鹿之海》
這場戰役沒有勝利者,飢餓是最大的敵人!
為了糊一口飯吃,你願意付出甚麼代價?
是甚麼樣的力量,讓來自東西半球、地北天南的人們聚集在這一片小小的海灣裡彼此廝殺?誰的信仰和價值,才是上天眷顧的一方?
以三百六十度環場視角,逼真重現將近三百六十年前的熱蘭遮大戰。在荷蘭東印度公司、臺灣漢人移民、西拉雅族蕭壠社以及國姓爺鄭成功軍隊的價值衝突與生存競爭之間,追索人性亙古的欲求。
太多人在這塊土地上失去生命,最後換來甚麼?
他們想在這裡找尋甚麼?
一六六一年四月三十日清晨,當濃霧被朝陽驅散,熱蘭遮城守望的哨兵詫異地看見海上出現了一片光禿禿的森林,仔細一瞧,那竟是無數戰船。多年來荷蘭人恐懼的噩夢終於成真,城內警鐘急響、人們奔走呼號:「國姓爺來了!」
多年來,荷蘭人始終提防著國姓爺對臺灣的野心,卻又無法抗拒與之接觸貿易。雙方彼此試探、爾虞我詐,最終無法避免一戰。而這場巨大的戰爭風暴,將來自東西半球、地北天南的各色人物捲入小小的台江內海周邊,彼此屠戮傾軋。
荷蘭商人、新教傳教士、瑞典貴族、日耳曼士兵、印尼僕傭,為了守護荷蘭東印度公司展開殊死奮戰;敬畏天地諸神的西拉雅頭目、篤信基督上帝的頭目之子,在戰火中走向敵對兩方;泉州海商、漳州地主,為了赤崁大地的開墾與兩岸通商利益爭鬥不休;福建水師、內陸將領,同處國姓爺的復國大纛之下卻彼此懷抱異心。
每個人都擁有不同的道德大義、宗教信仰、世俗利益與個人情感,促使他們在事件中採取不同行動,推動局勢發展也改變自己的命運。他們在戰爭中承受巨大創傷,也都有所領悟。
這部小說以史詩般的視野描繪大局變遷、政商角力、人文風貌和壯闊的戰爭場面,呈現十七世紀臺灣不可思議的豐富景觀。並且刻劃戰爭中各種飢餓的樣態──鄭成功以小吃激勵軍隊士氣、荷蘭小兵為吃上一口肉而捨命冒險、流寓文人以忍飢彰顯志節、漢商爭奪田地、鄭軍極度缺糧不得不放棄攻擊四出屯墾……藉由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點出人類紛爭的根本原因,也呈現了這場驚心動魄變局的國際性、多元性、文明衝擊性,以及人們在危難中的掙扎與昇華。
作者簡介:朱和之
本名朱致賢,一九七五年生於台北。畢業於傳播科系而偏好文史。好音樂,不求甚解。
著有長篇歷史小說《鄭森》、《樂土》,歷史隨筆《滄海月明──找尋臺灣歷史幽光》,幽默小說《冥河忘川有限公司》,音樂人物傳記《指揮大師亨利‧梅哲》,編著有《杜撰的城堡──附中野史》等。兩度入圍台北國際書展大獎,以《逐鹿之海》獲第一屆台灣歷史小說獎佳作,以《樂土》榮獲二○一六華文文學星雲獎歷史小說首獎,為該獎創設六屆以來第一位首獎得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