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報狗學院暑期投資研究實習|Q&A】
財報狗學院目前正在如火如荼地招募暑期投資研究實習生,今天我們就讓實習生來訪談威宇,聊聊威宇對於財報狗學院的一些想法。
-
財報狗學院暑期投資研究實習詳細介紹:https://statementdog.com/blog/archives/11338
-
🙋♂️ Q:為什麼財報狗會想成立財報狗學院這樣的組織,有什麼初衷/理念?
A:我們過去曾經合作過一些研究員,發現研究員在互相交流的時候,如果對於分析方法、思路是接近的,溝通起來會比較有效率,也會覺得交換到的資訊比較有價值,但是這樣的人畢竟不多,因此我們希望能自己培養一群想法相近的優秀研究員,讓財報狗學院成為聚集傑出研究員互相交流的地方。
-
🙋♂️ Q:學院計畫跟外面的讀書會、學生社團有什麼不同之處嗎?
A:讀書會跟學生社團這兩個組織蠻不一樣的。
學生社團比較偏向於請外面的講師,聊各種不同的面向,但每一個面向能接觸的時間大概只有社課時間,雖然很廣,但是沒辦法學得深,只能在各面向有比較淺薄的認識。學院比較不同的地方在於我們接觸的面向比較深,並且專注在我們認為重要的分析上。
報標的的投資讀書會往往是一個月一次上台報標的,這樣的好處在於可以逼自己產出研究報告,而且只要完成一份報告就能聽其他人分享標的。不過因為讀書會成員往往程度相近、標的也是各找各的,沒有研究過的人只能聽你報告,沒辦法給出有洞見的回饋,所以會遇到的問題是在沒有得到太有幫助的回饋下,投資能力很難快速進步。此外,每個人的投資風格差異很大、在意的面向都不太相同,聽到自己有興趣的標的或催化劑的機會也會更少。
財報狗學院的目標不單純只是對投資有淺薄的認識而已,我們希望能夠讓財報狗學院的學員成為獨當一面的投資研究員,不但有自己分析一檔標的的能力,甚至還能自己去找到投資機會並且獲利,這是跟社團、讀書會最大的差異。我們的目的不只是單純「認識」公司、「認識」產業,而是找出能夠「賺錢」的標的。
在以找到能獲利的投資機會為目標下,我們進行的活動都會圍繞在這件事情上,訓練大家判斷的角度,到底有沒有投資、賺錢的機會,並針對這點來給與很多的回饋,所以在分析的深度上,我們會比社團或讀書會更深入也更聚焦。對於市場、其他人的觀點上,我們也都會請很多法人研究員、或是公司派的人來讓你了解市場上的其他玩家,他們在想什麼、每個角色的溝通語言又是什麼。
-
🙋♂️ Q:威宇覺得目前新手投資人有什麼普遍可以進步的地方?
A:新手投資人往往會聽到什麼消息就覺得可以去買、或是聽到什麼方法就按照這個方法去做,但如果在股票市場做跟別人一樣的事情,就只會拿到跟大盤差不多的報酬率,要打敗大盤就要做跟別人不一樣的事情。但是比較少人真的認真在思考,為什麼某些方式可以贏過大盤,自己到底有什麼不同的優勢。因為我們專注於超越大盤的獲利上,所以會很強調每個人在哪個地方有投資優勢,以及怎麼去鑽研。
-
🙋♂️ Q:財報狗希望能讓學員成長到什麼程度呢?
A:我們希望財報狗學院的每個人都能成為具備獨立研究能力的研究員,而這包括了兩個層次:如果給你一檔標的,你能夠計算出估值、判斷出投資機會在哪裡、風險有多大;如果沒有給你標的、研究方向,你能夠自己找出值得投資的產業方向、題材、趨勢。而一個傑出的研究員應該要能具備上面兩項能力。
我們也希望財報狗學院可以成為一個持續交流的地方,所以即使經過一年、兩年的培訓後還是可以回來持續交流投資機會,畢竟賺錢是一輩子的(笑)。
-
🙋♂️ Q:有什麼樣特質的人是財報狗學院特別注重的呢?
A:我們非常要求獨立思考和邏輯。原因是為了找到能獲利的投資機會,我們必須專注於找出市場還沒有發現的東西,這時候我們就需要獨立思考跟邏輯的特質。獨立思考,原因如同前面提到的,如果要能打敗大盤,我們必須找到別人還沒發現的機會,也就是大盤還不認同的東西。如果你很需要別人認同,那你永遠不可能投資在現在別人還不認同的東西,也沒辦法打敗大盤。邏輯,是希望可以從市場上找到的少數資訊中自己去演繹推論出可能的投資機會,進而發現別人還沒發現的事情,而不只是單純跟隨市場的意見。
我們也要求申請者一定要對投資有熱忱,因為投資是個不論在學習過程中,或在實際研究中都要花費大量時間的事情,如果沒有足夠的熱忱很難願意花這麼多時間把這些事情做到很好,畢竟財報狗學院不是希望你單純的交作業,而是真的花時間下去深入做投資研究,並得到與之相對應的收穫。
-
🙋♂️ Q:面試時會談什麼?
A:面試其實就是一般的閒聊,在閒聊的過程中判斷申請者有沒有符合上述提到的個人特質,以及對投資的熱忱如何,來決定是否能通過成為實習生。
-
🙋♂️ Q:暑期實習後還會有後續規劃嗎?
A:財報狗學院其實是一個 1-2 年的培訓計畫,因為如果真的要成為一個很厲害的研究員,兩年已經是個很快的時間了。像是目前的學員中雖然有些在學生繳交出來的報告成果已經不輸一般業界的研究員,然而距離我們心中真正傑出的研究員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而暑期實習的專案只著重於暑假的這段時間,在暑假尾聲如果還有後續合作意願的話可以再討論延長。
-
看完跟威宇的訪談後,是否讓你更加了解財報狗學院是什麼,也讓你更想加入財報狗學院成為暑期投資研究實習生呢?那就快投出你的履歷吧!!
☑️ 實習期間:2021 年 6 月 28 日(一)~ 8 月 27 日(五)
☑️ 實習對象:
- 不限科系,不限年級
- 有基礎財報分析能力,能獨立完成《財報狗教你挖好股穩賺20%》分析流程
- 未來規劃進入投資相關領域工作
- 沒有投信投顧相關經驗
☑️ 申請方式:請將履歷在 2021/5/2(日)23:59 前寄至 wylin@statementdog.com,(附上公司分析加分,標的可自由選擇)
☑️ 更多詳細財報狗學院暑期投資研究實習資訊:https://statementdog.com/blog/archives/11338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從北齋到吉卜力:走進博物館看見日本動漫歷史!」新書介紹 訪問作者: 李政亮 內容簡介: 解讀日本動漫,除了從娛樂或產業經濟層面之外,可以更深入探索文化層面。 就讓我們在令和的新時代,回望江戶到平成的動漫記事,來趟心靈的壯遊! 「外國人之所以不看漫畫,就是他們的...
演繹法學派 在 Facebook 八卦
一直很喜歡HOM 大城小事-Big City,Little Things 的漫畫,HOM擅長觀察人性,對於小人物的故事總是能細緻描繪。她和編劇柯雁心以原創漫畫《魔幻時刻 THE ACTOR》描繪植劇場小Q演員的養成過程,那部漫畫後來拿下金漫獎,而她所取材的小Q們,也在影視圈發光發熱了。
過去一直覺得HOM自我要求極高,是個有點「緊」的創作者。去年她以《大城小事4&5》拿下金漫獎時,她的致詞特別讓我感動。過去她總是要求自己要更好再好,但這幾年,她好像「鬆」了一點,開始再找回畫畫的初心了,也找回畫畫的快樂。
HOM最近一本作品《無價之畫:巴黎的追光少年》確實讓我驚艷,漫畫故事節奏順暢不說,色彩光影運用與漫畫分格的突破,加上處理輪廓線的細膩,真的是非常精采的一本作品。
日前為《無價之畫:巴黎的追光少年》做了小小的訪談,在HOM突破自我的階段,能採訪她對於這部作品的創作過程,真的非常美好。也敬請期待,HOM會來上Podcast節目哦! 🥰 🥰
總之,是非常好看的漫畫,請大家都買一本吧!
***********************
「我下輩子還想再畫畫。」 受臺灣油畫大師感動
漫畫家HOM耗時兩年創作《無價之畫》,絕美改編楊三郎畫家之路
漫畫家HOM說起一開始。
那是她第一次到新北市永和的楊三郎美術館取材,看著臺灣油畫大師的真跡,她細細觀察著畫作裡的光影、畫布上的顏料濃薄,試想楊三郎經歷過怎麼樣的創作生涯。同為創作者,同樣傾注青春與信念在畫畫上,也曾經歷過迷惘仍不曾停筆,離開博物館前,HOM看見楊三郎生前的一句話:「我下輩子還想再畫畫。」幾個字震懾了她,「那是我覺得跟他最靠近的時候。」
彼時,HOM才剛開始取材。兩年之間,她大量閱讀臺灣藝術史的資料,大學就讀美術系的她,在密集的取材過程中,重新了解臺灣藝術脈絡。兩年後,HOM完成《無價之畫:巴黎的追光少年(上)》,故事描繪主角楊佐三郎如何醉心於畫畫,原本自信滿滿、懷抱畫家夢的少年,在第五回臺展中落選後受挫,因著哥哥的一句警語,他決心赴法學畫,尋找繪畫的意義。
漫畫家HOM連續兩年獲得金漫獎肯定。2019年,她以《魔幻時刻-THE ACTOR 2》獲得青年漫畫獎,去年再以《大城小事4、5》獲得年度漫畫獎。過去,她擅長現代的題材,漫畫角色的年齡也與自己差不多。《無價之畫》是與國立臺灣美術館合作的漫畫,也是她第一次嘗試歷史改編題材,整整176頁都是全彩漫畫,還得跟上網路連載的節奏壓力。
🎨 一個漫畫家畫一個畫家的故事 🎨
接到這個案子時不擔心嗎?「不會耶,我覺得好有趣哦!講歷史、談繪畫,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也是全新的挑戰,是我從來都沒有嘗試過的題材。」一個畫家去畫一個油畫大師的故事,也是吸引HOM的一大原因,「創作過程,我一直想著該如何演繹另一個人畫圖的想法,還有他的成長歷程。雖然我們都是畫畫的人,但一定會有很不一樣的地方吧。」
HOM大學讀的是美術系,她坦言,楊三郎是美術系學生讀臺灣美術史時一定會讀到的畫家,但當時多半是為了考試,並沒有額外多做功課。第一次造訪楊三郎美術館取材時,看著眼前楊三郎常用的畫具、旅法時的工具等等,她腦海裡也冒出畫面,好像一步一步跟著楊三郎成長,從最初畫畫的少年開始,到後來成為臺灣油畫大師。
「有個很有趣的觀察是,起初,楊三郎畫畫時塗的油彩顏料比較薄,但後來,他帶著妻子小孩去歐洲時,畫作裡的顏料變厚了。」HOM在心裡揣想,是不是經濟比較寬裕了呢?「感覺很合乎脈絡呢。就像他當時去法國或日本,是一邊打工一邊畫畫的,直到後來愈來愈成功,顏料就變厚了。」在故事裡,HOM也細膩描繪楊佐三郎如何經驗於各種畫派,以及受到印象派畫家的影響。
像是在楊三郎身後的一雙眼睛,HOM慢慢理解畫家的成長,自我的心境如何改變,「我慢慢透過這個案子的創作過程,好像愈來愈了解他。」於是,HOM在作品裡也突破過去習慣的作畫方式,她大量使用光影變化,也是對畫家的致敬。「從楊三郎的作品裡,會知道他是一個很追求光線的人,多數時候都在戶外寫生,他很喜歡光線打在物品上的感覺,屬於『外光派』。」
🎨 細緻講究漫畫裡的光線,向畫家楊三郎致敬 🎨
只是,昔日的楊佐三郎是在花園裡迎著下午的光線作畫,但HOM多數時候是窩在家裡畫畫,因為整個過程都在趕稿,「有啦,我有在外面畫畫,不過是在高鐵上趕稿……(淚)我只能用腦袋與作品來致敬,行動上完全無法致敬。」HOM也確實非常強調光線,《無價之畫》的第一頁便是光線非常美麗的跨頁,畫面上的楊佐三郎執著調色盤,自信地看向漫畫家望過來的視角。
在《無價之畫》裡,HOM也運用較實驗性的分鏡破格處理。她笑說,自己其實是滿框架裡的人,畫圖時也滿中規中矩的,但在法國安古蘭駐村的那一年,她閱讀許多歐洲漫畫,從法國漫畫裡看到各種趣味的破格方式,對話框也不似傳統日漫常見的Z字型走格方式。「我滿框架內的,比較沒有那麼爆發或突破的畫法,也想藉著這次機會,去思考分鏡的改變,嘗試做突破。」
跳脫框架,對HOM來說自然是個挑戰,「但這個挑戰不會太痛苦,一點一點改變,試試看一點一點調整,反而很好玩。」而在全彩漫畫裡,輪廓線有時也會是干擾閱讀的因素。對此,HOM亦有自己的巧思,她捨棄傳統使用的黑色輪廓線,改以咖啡色輪廓線處理角色,有時輪廓線外再上一些白,讓人物更加跳出,但又不致於讓全彩漫畫讀起來感覺到負擔。
在176頁的全彩漫畫裡,HOM也有自己特別喜歡的一幕,便是第32頁。在前一頁,故事描述「楊佐三郎」的名字與哥哥不同,「佐」字來自父親之名「楊仲佐」,「佐」也是幫助的意思。「但只有楊三郎的名字加上了佐,我的解讀是,爸爸把自己的名字冠到他身上,也像是在幫助他。確實在一路上,他也受到爸爸和哥哥的幫助。」
🎨 從楊佐三郎的畫家人生,思索畫畫的意義 🎨
在HOM最喜歡的第32頁裡,幼年的楊佐三郎在父兄的互持下往前走,第二個鏡頭則是楊佐三郎一個人騎著單車往前行,背影看起來有點孤獨。台詞是這樣的:「即使我期望是三個人相扶相持,但實際上,只有他們單向幫助我,只有變強,才有能力報答他們。我只會畫畫,無論是為了自己還是別人,我還是只能往畫畫這個方向前進吧?」
HOM記得,「畫這頁的時候,我感覺到,他很想前進,但又很徬徨。」這樣的心境其實也呼應著HOM的自我投射。「我常會想,畫畫真的是一件很任性的事。好比我如果是個廚師,還能為家人做一桌飯菜。但畫畫是很自私的,這也是畫畫的人很脆弱的時候吧,畫畫沒辦法帶給家人幸福呢。三十歲左右的我,三不五時會想到這樣的問題。」
接下來的第35頁,騎著腳踏車的楊佐三郎來到基隆港邊,HOM的視角落在單車的車輪。從單車車輪看出去,是一艘巨大的郵輪,正準備航向世界,這也是她刻意製造的類比,「船在前進,腳踏車也在前進。我刻意把輪子放在前側,跟遠方的船比起來,腳踏車很渺小。感覺我們在很小的地方,嚮往很厲害的遠方,就像創作者看見很厲害的作品,忍不住會想,『一樣在畫畫,一樣在前行,他們為什麼這麼強大?』」
但相較於早期的作品,HOM這幾年顯得「放」了許多。過去,她會很努力希望表現得好,期待很多鼓勵與回饋,「說穿了,早期比較譁眾取寵。」但這幾年不一樣了,她開始重新拾回畫畫的快樂,「或許是畫久了比較敢做自己?(笑)我還是好喜歡畫畫啊,以前會覺得,『天啊,我這樣畫好嗎?』但現在不會了,我愈來愈能回到畫畫的樂趣。」
🎨 在成長的土地理解土地的故事,繼續畫畫吧 🎨
當然也有痛苦的時候。
HOM記得,在畫《大城小事4、5》時,她一度罹患肌腱炎,手碰到鍵盤就痛,「那時我一直在復健,但即使不畫畫時,手也痛得不得了。醫生跟我說,不能再畫了。但我覺得我還沒畫夠啊!那陣子,物理上與心境上都好痛苦。創作是這樣有趣的事情,永遠都有畫不完的東西。其實,我已經不太去想有多少人喜歡我的作品了,只要能畫畫,都是開心的。」
現在,她正在著手準備《無價之畫》下集。問她想跟讀者說些什麼?她是這麼說的:「我希望大家可以多認識臺灣藝術家,了解臺灣藝術的成長脈絡,以及裡頭歷史的演進,可以更理解臺灣美學的狀況。當年藝術特別蓬勃發展的時候是日治時期,全世界的藝術都在興盛,臺灣受到日本影響,自然會出現傾向日本的官派美學,但也有像楊三郎、陳澄波較傾西方的畫風。」
「這跟臺灣漫畫環境很像,我們受早期日本漫畫影響,近年受歐美、韓國影響,到底該如何把這些力量融合起來,讓這塊創作土地更強大,這是到現在都無解的事情,也是我們畫畫的人共同面對的課題。但沒關係啊,我們會繼續畫。所以我很想跟讀者說,去了解臺灣美學的脈絡,就能更了解臺灣美術現在的狀況。這就是我們生長的土地,我們要自己對這裡有所了解。」
同樣是畫畫的人,以楊三郎故事為底改編,有一時半刻覺得自己與楊三郎特別靠近嗎?HOM說起最初,「那是第一次去楊三郎美術館,我看完博物館,要離開之前,看到了那句話,『我下輩子還想再畫畫。』我很能明白呢。因為楊三郎喜歡畫畫這件事情,完全不用懷疑,他的產量太多太多了,完全不需要懷疑這句話。看到這句話的時刻,我覺得,是我跟他最靠近的時刻了。」
演繹法學派 在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 Facebook 八卦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
2019-07-08影音檔
出版社粉絲頁: 蔚藍文化出版社
李基銘主持人
本集主題:「從北齋到吉卜力:走進博物館看見日本動漫歷史!」新書介紹
訪問作者: 李政亮
內容簡介:
解讀日本動漫,除了從娛樂或產業經濟層面之外,可以更深入探索文化層面。
就讓我們在令和的新時代,回望江戶到平成的動漫記事,來趟心靈的壯遊!
「外國人之所以不看漫畫,就是他們的國度沒有手塚治虫。」
日本朝日新聞以這句話向手塚治虫致敬。
相對來說,身為台灣人,對日本漫畫再熟悉不過,許多人的孩提記憶中,絕對少不了租書店,在書架上挑本《怪醫黑傑克》或者《原子小金剛》,然後鑽入靜謐而神祕的漫畫世界裡,度過大半時光。
手塚治虫是日本戰後昭和時代大眾文化代表人物,而後則有宮崎駿讓日本漫畫站上國際舞台。因此,一般探討日本動漫時,往往聚焦於二戰後的蓬勃發展。
然而本書要再將時光向前推移,以江戶末期為起點,尋找日本漫畫浮現契機,以及如何奠基,進而演繹出影響遍及全世界的動漫文化。藉由日本各地動漫相關博物館做為進入歷史洪流的時光機,悠閒漫步漫畫家養成的時空背景。
從北齋、田河水泡、竹久夢二、岡本一平,到也成為台灣五六七八年級生集體記憶的哆啦A夢、名偵探柯南、小甜甜、櫻桃小丸子、烏龍派出所等等,探入漫畫家的心靈,並以其作品為鎖鑰,打開日本動漫文化深厚的底蘊與精彩。
二○○九年開始,作者歷時十年造訪日本動漫相關博物館。
博物館不只是個展示空間,也是一條歷史幽徑,在那裡,我們窺見日本動漫是時代變遷與漫畫家心境的交織。解讀日本動漫,除了從娛樂或產業經濟層面之外,可以更深入探索文化層面,就讓我們在令和的新時代,回望江戶到平成的動漫記事,來趟心靈的壯遊!
作者簡介:李政亮
輔大法學士,台大法學碩士,北京大學哲學博士。曾任天津南開大學傳播系副教授、台灣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兼任助理教授,現為文化評論者、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兼任助理教授。
作者的關注視角是從大眾文化如電影、動漫、文學等解讀中國、日本與台灣的歷史與社會,此前作品以中國現場出發,希望文字耕耘能隨關注視角漸次豐收。近年作品履歷:《拆哪,我在這樣的中國》(獲2011年金鼎獎)、《中國課》(獲2012年《亞洲週刊》年度好書)、《拆哪,中國的大片時代》(獲選2018年德國法蘭克福書展台灣館展書)。
演繹法學派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評價
本集主題:「從北齋到吉卜力:走進博物館看見日本動漫歷史!」新書介紹
訪問作者: 李政亮
內容簡介:
解讀日本動漫,除了從娛樂或產業經濟層面之外,可以更深入探索文化層面。
就讓我們在令和的新時代,回望江戶到平成的動漫記事,來趟心靈的壯遊!
「外國人之所以不看漫畫,就是他們的國度沒有手塚治虫。」
日本朝日新聞以這句話向手塚治虫致敬。
相對來說,身為台灣人,對日本漫畫再熟悉不過,許多人的孩提記憶中,絕對少不了租書店,在書架上挑本《怪醫黑傑克》或者《原子小金剛》,然後鑽入靜謐而神祕的漫畫世界裡,度過大半時光。
手塚治虫是日本戰後昭和時代大眾文化代表人物,而後則有宮崎駿讓日本漫畫站上國際舞台。因此,一般探討日本動漫時,往往聚焦於二戰後的蓬勃發展。
然而本書要再將時光向前推移,以江戶末期為起點,尋找日本漫畫浮現契機,以及如何奠基,進而演繹出影響遍及全世界的動漫文化。藉由日本各地動漫相關博物館做為進入歷史洪流的時光機,悠閒漫步漫畫家養成的時空背景。
從北齋、田河水泡、竹久夢二、岡本一平,到也成為台灣五六七八年級生集體記憶的哆啦A夢、名偵探柯南、小甜甜、櫻桃小丸子、烏龍派出所等等,探入漫畫家的心靈,並以其作品為鎖鑰,打開日本動漫文化深厚的底蘊與精彩。
二○○九年開始,作者歷時十年造訪日本動漫相關博物館。
博物館不只是個展示空間,也是一條歷史幽徑,在那裡,我們窺見日本動漫是時代變遷與漫畫家心境的交織。解讀日本動漫,除了從娛樂或產業經濟層面之外,可以更深入探索文化層面,就讓我們在令和的新時代,回望江戶到平成的動漫記事,來趟心靈的壯遊!
作者簡介:李政亮
輔大法學士,台大法學碩士,北京大學哲學博士。曾任天津南開大學傳播系副教授、台灣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兼任助理教授,現為文化評論者、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兼任助理教授。
作者的關注視角是從大眾文化如電影、動漫、文學等解讀中國、日本與台灣的歷史與社會,此前作品以中國現場出發,希望文字耕耘能隨關注視角漸次豐收。近年作品履歷:《拆哪,我在這樣的中國》(獲2011年金鼎獎)、《中國課》(獲2012年《亞洲週刊》年度好書)、《拆哪,中國的大片時代》(獲選2018年德國法蘭克福書展台灣館展書)。
演繹法學派 在 第082集:名家學派的邏輯演繹【第07模塊:先秦諸子百家輯要】 的八卦
注意:勿添加任何微信!! 注意:勿添加任何微信!! 【先秦諸子百家輯要】▷本集導讀農業經濟文明下的中國社會一直被“經世致用”的實用思想所主導 ... ... <看更多>
演繹法學派 在 [問題] 演繹法和歸納法- 看板W-Philosophy - 批踢踢實業坊 的八卦
其他學科誤用濫用哲學,甚至把他列在國考考題範圍,這要怎麼辦?
ps: 簡春安是東海社工系蠻大牌的老師
底下的學生很多都在各校當老師了
我私下認為是整個社工界在誤用濫用哲學
昨天的社工師考試的社會研究法
申論第一題
就邏輯而言,研究的觀點(perspective)可分為演繹法和歸納法兩種,請說明其各自的
意義;再者,請舉一例說明演繹法的研究過程。
請以下列資料做答:
<<社會工作研究法>>
簡春安 鄒平儀 著
2004年修訂版
P138
量化研究與質性研究的哲學背景:
在社會科學的根源中,一般而言可以畫分為三個主要派別,一個是洛克派,認為一切認知
根源於外界可見之物,每件事物都有深淺不同層次,相同層次就有相同的性質與意義。也
因此相同性質就的各種東西都可以加減運算。要了解複雜事物必須從簡單事物著手。這種
哲學觀念,在心理學上的發展成今天的行為學派,在研究法上也就是到道地地的量化方面
的研究法。這種派別稱為外觀派(因為研究時只看外表可看,可數之事物);也稱為經驗派
(因為強調驗證,假設與概推),或稱為英國學派(主要是因為英國的學者如;培根(Bacon)
;霍布斯(Hobbes)與洛克(Locke)為主),一般我們稱之為洛克派。
第二個派別是以德國大師為首的康德派。康德派主張認知看萬物,因此認知是與生俱來,
非全由環境所塑造,人由認知產生意義,人類生下來不是一張白紙,乃是會判斷,會選擇
,會領悟,會自我學習的個體。各種事物沒抽象層次之分,最簡單的事情有可能最複雜,
最抽象的意義;最複雜的事物卻可能只有極其簡單的涵意而已。此派又可稱為內省派(
因為重視心理的內在認知),或是德國學派(因為主要是以德國的康德(Kant),胡塞爾(
Husserl)等為主),可以統稱為康德學派。
第三派則是混和派,一方面具有洛克的特質,一方面具有康德派的風味,而符合這種情況
就是佛洛伊德的理論。以康德的本質而言,佛洛伊德確實也在探討看不到的心靈世界,他
分析人的淺意識,人類行為的種種防衛機轉,研究人的種種自我狀況,我們可以歸諸為康
德學派。論及佛洛伊德的洛克特質,佛洛伊德強調人的早期經驗對人的不可抹滅影響,他
不斷提及性,驅力對人的控制性......,這種武斷的因果觀也是到道地地的洛克學派。由
於佛洛依德的學說同時有了康德和洛克的學說性質,所以我們可以把佛洛依德的學說稱為
混合派。
P142
項目 量化法 質性法
目標 檢驗,預測,推論 探索,開發,意義尋求
邏輯 演繹法,以既有概念發展假設檢驗 歸納法,對未知世界探索
觀念 以外來者自居,追求客觀 以參與者的角度為主,不排斥主觀性
語言形式 將概念操做化,試圖以數據呈現 用受訪者本身的語言或系統中成員的
暗語探討意義,目的
研究取向 以證明為取向,實證的,縮小的 植根的(grounded),發現取向的,探索
推論的,假設演繹的,結果取向的 的,擴張的,描述的,歸納的,
過程取向
研究資料 可信的,硬性的,可複製的資料 有效的,真實的,豐富的,有深度的
特性 資料
觀察方法 強迫的,控制的測量 自然的,未加控制的測量
觀察角度 與資料遠離,局外人 與資料很近,局內人
實體的特 假定實體是靜態,穩定的 認為是實經常是動態的
質 (stable reality) (a dynamic reality)
研究結果 特殊的,可概推的 完整的,不可能概推的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73.106.16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