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礁,從陌生到逐漸成為話題,時間並不久,但藻礁的價值,確實是珍貴的。藻礁是生物多樣性的搖籃,桃園藻礁更是台灣海岸的獨特的自然地景。我在上任前提出「觀新藻礁要保護,大潭藻礁要調查」,就是希望藻礁保護能夠建立制度。為了統一事權,我成立海岸保護專責單位「海岸管理處」,以更多的人力及預算,結合各單位的職權,分別完成了「桃園藻礁污染源督察管制計畫」、「桃園市海岸生態保護白皮書」、「大潭藻礁區調查報告」,從工業污染源的稽查、河川污染的監測、海岸生態教育、藻礁及海岸巡護、海洋垃圾清除、海廢回收再利用、漁業文化體驗、濱海植物園設置、藻礁生態環境教室興建,到濱海休閒觀光的推動,六年來,市府在海岸保護業務合計投入8億4,224萬元,保護藻礁及海岸生態。桃園的海岸逐漸展現生態魅力。
桃園沿海藻礁南北延伸達27公里,市府採取了分段分區的保護對策。2014年7月公告劃設「觀新藻礁生態系野生動物保護區」共315公頃,海岸線4.3公里;我上任後在2015年1月公告劃設「許厝港國家級重要濕地」共961公頃,海岸線10.5公里。兩個保護區共1276公頃,海岸線達14.8公里。桃園沿海27公里的藻礁生態,扣除以牡蠣礁為主的沙崙及樹林草漯段、長期沙埋的白玉段,目前已有86.7%的藻礁,劃入保護區的範圍。
藻礁成長的天敵是污染、砂埋及垃圾,所以市府也強力取締不合格的污水排放,「桃園市藻礁污染源督查管制計畫」,即所謂貓頭鷹專案,從2015年至今,六年多來一共罰款3億2700萬,稽查1萬2228次,開罰1400件,勒令停工超過95件,移送法辦16件。目前,桃園河川污染指標大幅改善,藻礁的生態系,逐漸恢復多樣性與生命力。
桃園市海岸管理處與民間合作,結合沿海社區成立海岸巡護隊17隊(604人)、環保潛水隊3隊(133人)、環保艦隊2隊(95艘),並陸續在河川口設立水質監測站,預定設置完成11站。同時,桃園市政府、中央大學及中央氣象局三方合作,設置海象雷達站5站,強化近海環境監控;市府環保局、警察局、環保署、桃園地檢署、海巡署北部分署、警政署保七總隊,成立「查緝環境犯罪聯盟」,有效阻止不法業者排放污染,保護藻礁及海岸生態。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藻礁生態的重要性,市府也投入1500萬,建立「藻礁環境生態教室」,推動環境教育,並且在今年開辦「里海學堂」,編寫藻礁生態教材,目標培訓500位藻礁種子教師,深入校園。同時,向經濟部爭取1億2千萬補助海洋大學在觀音設置藻礁生態館,已獲核定。未來,我們也會持續推廣藻礁及海岸生態的環境教育,讓藻礁成為環境教育亮點。
這六年多來,桃園市政府結合民間力量、學術單位,通力合作,保護藻礁及海岸生態,現在已經有所成果。我對藻礁保育的願景,從開始的一步,逐漸擴大,復育為為豐富的生態系。目前,桃園市已劃設「許厝港國家級重要濕地」961公頃、「觀新藻礁生態系野生動物保護區」有315公頃、「草漯沙丘地質公園」284公頃、新屋石滬群11座,桃園市海岸四大生態亮點,我們會繼續努力,讓它們成為台灣海岸獨特的風景。
藻礁保護要以科學的調查為基礎,2015年,我要求農業局委託中央大學進行藻礁調查,中央大學報告結論並未建議將大潭海岸劃設為自然保留區。
2014年,行政院宣布核四封存,同時啟動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計畫,三接主要是為了大潭電廠新增機組的供氣,是「非核家園」的配套方案,並達成「減煤減空污」的目標。目前,核四廠封存,核二、核三廠將在2025年之前陸續除役,加上中南部火力發電廠要降載,減少燃煤空污,這些發電缺口要如何補足,如何確保民生與工業的穩定?大潭電廠是空污較少的天然氣發電廠,遂成為選項,但也是藻礁議題的衝突根源,但從馬政府核定的232公頃開發面積,到蔡政府時期,縮小了90%面積,只剩23公頃,是原本的10%,蔡政府盡了非常大的努力,雖是沉重的選擇,卻也是盡力將對藻礁的影響降低。
環團主張三接改設台北港的替代方案,是出自於保護大潭藻礁的願望,但也有許多困難必須克服,包括新北市政府正式發函反對,新北市議會也決議反對,加上經濟部評估三接移至台北港方案,要11年才能完成填海造陸的工程,時程上將會來不及2023年大潭電廠的供氣需求。而台北港到大潭電廠40公里的距離,陸地管線必須面對沿線反對,海底管線會必須通過淡水區、桃園區及中壢區三大漁會的漁船作業海域,也有一定的難度。如果要決定這個替代方案,上述的困難也無法迴避。
我們正面臨能源轉型的關鍵時刻,北部必須穩定供電,中南部希望減煤減空污,而非核家園的理想,已經走到最後一步。這些價值都是我們追求的,我們只有用理性的討論,才有可能突破對立的迷霧。
我相信,保育藻礁、非核減煤,其背後都是環保的思維,都是一顆愛台灣的良善之心,都是為了留給後代子孫一個永續的環境,這些主張無須互相否定。此時此刻,我希望,台灣人民能夠理性溝通、務實面對,釐清各項事實,在兩種環保方案的兩難之中權衡。畢竟,我們都生活在台灣,我們也只有一個台灣,如何留給後代子孫一個永續繁榮的台灣,是我們這一代必須面對的問題。
漁業展2023 在 賴瑞隆 Facebook 八卦
【旗津第二過港隧道啟動可行性研究,中央地方合作進行相關程序】
旗津鄉親長期關注旗津交通及產業發展,瑞隆也不斷要求中央重視並全力支持改善,以打造更好的產業環境及居住條件。其中,旗津過港隧道作為居民旅客聯外唯一道路,於興建之初,規劃設計年限僅至2023年,瑞隆去年成功爭取延壽工程經費2.19億元、交通系統更新6900萬元後,旗津過港隧道將更加安全。
但鄉親們也期盼盡早規畫第二條過港隧道,因應第一條過港隧道後能銜接使用,避免中斷對外交通。前兩會期,瑞隆透過總質詢、委員會質詢及協調會等,爭取第二過港隧道啟動規劃,要求中央專案支持下,今年4月成功爭取交通部、港務公司核定總經費1200萬元,交由高雄市政府辦理旗津第二過港隧道暨聯外道路路網可行性研究。目前最新進度為市府交通局已於7月21日完成招標作業,預計於2023年6月底前完成研究報告,送交中央審議。
旗津作為具潛力的國際觀光大島,疫情造成影響但規劃仍須進行,我們陸續要求中央地方合作優化地方建設,漁港疏濬改善、海岸線整治、旗津燈塔修繕、傳統市場更新、航線度輪船新購等計畫陸續啟動,未來將提供更優質的環境。
我們相信,中央地方充分合作,旗津的環境會越來越好,各項潛力能全力發揮,讓旗津朝海洋、漁業、文化的方向大步前進。
旗津加油!高雄加油!
繼續前進!
#感謝交通部交通局的支持
#歷史文化海洋宗教漁業古蹟
#全力發展各地特色展現魅力
漁業展2023 在 Facebook 八卦
#環境保育、#能源轉型 以及 #居住正義.都是超越黨派的議題。今天我和鄭正鈐委員、劉建國委員一起舉辦了風力發電與地方發展記者會,邀請雲林縣四湖反風車自救會一起參與。雲林縣純樸的沿海鄉鎮,當地居民多半以農漁業維生,2017年起,達德能源開始籌備在此進行風機建置計畫,由於風力發電機鄰近村莊聚落,雲林沿海居民北上發出怒吼「#海口人的命也是命」,表達捍衛家園的決心。
國際大廠紛紛加入RE100的再生能源承諾,對台灣製造業的供應鏈,使用再生能源的要求愈來愈高。聯合國2015年通過《巴黎協定》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歐盟將在2023年實施碳關稅,台灣能源轉型勢在必行。政府為加速能源轉型,我國第一批的離岸風電,先做全盤的政策環評,再進行個案環評區塊開發,離岸風機因考慮到海洋物種以及環境敏感區位等因素,都必須做環評。地面型太陽光電,也在爭議中逐步建立環社檢核等規範,從開發先期預作區位篩選。
雲林這些內陸型的陸域風機和社區的距離非常近,環評的規範最為寬鬆,民眾擔憂大型風機的眩影、低頻噪音,將嚴重影響當地居民的生活品質。居民反對核能,支持政府緑能政策,但不能犧牲少數人民,破壞環境,不理會「#社區知情權」的原則,這樣的綠電既不綠,也不民主、不正義。陸域風機法規漏洞百出,造成人民恐慌,法規有不適當、不周全之處,就應該做全面性的檢討修訂,政府不能等到百姓與開發商產生衝突、抗爭,才居中協調,要雙方溝通協商。
要推動能源轉型,政府應事先做好國土資源調查,並制定穩健、完整的能源政策,讓民眾有知情權,這樣進度才會快,也避免更多負面案例,達成經濟和環境、社會三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