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
Facebook上的好友邀請冒出紅字,那是張既熟悉又陌生的臉,15年不見,他看似髮線高了些,穿著襯衫西裝褲的身子也比記憶中圓潤了點。
當年的男孩特別喜歡帶我去吹風,第一次約會時他便提議要上擎天岡,騎著舊舊的125,輪胎吃力的邊抖邊轉。那是四月,我們在草地上並肩坐著,他什麼話都沒說,只在送我到家門口時,輕輕說了一句,「妳的頭髮被風吹飄了的樣子真像仙女。」
是的,那是個用仙女而不是女神稱讚女孩的年代。
他把那台又老又舊又沒力的機車取名叫「風神」,據說是想討個好兆頭,因為機車時不時就熄火,叫風神聽起來比較威,雖然事實證明,就像風總是一陣一陣的,機車還是時而發動,時而熄火。
風神載我們去過許多地方,漁人碼頭、北海岸、基隆廟口、中壢夜市...每次男孩把風神熄火之後,就會從口袋掏出一包面紙,取出一張要我擦擦臉,「一路上都是灰塵,妳把臉擦一擦吧。」
跟男孩在一起的記憶,總是跟風有關,港邊的海風,山上的涼風,機車上呼呼把頭髮吹得打結的風。
「要不要來我家看看?」某天他送我回家時,我問了他。
「可以嗎?」男孩貌似有點緊張。
「嗯。」我點了點頭。
我家沒有沙發,只有一張放了枕頭的沙發床,他想了半天,不好意思坐上沙發床,就這麼手抱著膝蓋跟我聊了一整晚,「原來電視劇裡演什麼『帶回家就有浪漫情節』都是騙人的啊」,我心想。
我的房裡開著冷氣,男孩卻還是不停地冒汗,後來他伸手開了風扇,我冷得要命卻只能裝作若無其事,他的汗終於不再流了,我的髮絲被風扇吹得飄啊飄,他看著我,「這樣好像那時在擎天岡」,他說。
「你怎麼那麼喜歡看我被風吹?」我問。
「因為妳被風吹時特別好看,有種奇妙的吸引力。」他眼神沒有直視我,只是不停瞅著地板。
「是像瑪麗蓮夢露嗎?」我開玩笑。
「像瑪麗蓮夢露的妹妹..........瑪麗蓮蓬頭,哈哈哈」..............幹,房間又更冷了。
那陣子我們出去得很頻繁,大家都議論我們是一對,但男孩從來沒開口,當然連牽手也沒有。我們最親近的舉動,是某次我坐在後座兩手各提一包加熱滷味,他轉過身來用手拿面紙幫我擦臉。
後來呢?
沒有後來了,某天男孩就突然消失了,音訊全無,簡訊和電話全都聯繫不上,聽共同的朋友說,他們只知道男孩全家連夜搬了家,完全沒有交代任何事,下落不明。
「Hi,好久不見.....」我接受交友邀請後,先傳了訊息給他。
「真的好久不見,妳一切都好嗎?」,他回。
「都好,倒是你怎麼老是說來就來說走就走...」我不禁嘀咕。
「那時家裡被倒債出了事.....妳現在在哪工作?結婚了嗎?」
「在廣告公司當文案,單身嫁不出去了,你呢?」
「我是機械工程師,負責一些家電的節能設計.......跟妳一樣孤家寡人。」
「你該不會是搞電風扇的吧,你最愛風了不是?」總不至於這麼始終如一吧,我瞎猜。
「對啊,風扇是主要產品之一…」早已成為男人的男孩說。
「那......風神該不會還在吧....」
「哈哈哈,它解體賣掉了。」幾秒後,他又丟了我一個訊息,「妳這個週末有空嗎?要一起吃個飯嗎?」
該不該答應呢?
當年他坐在我房間裡的那一晚,我在心裡默默演練了一百遍,「如果他跟我告白,我要不要答應呢?」沒想到還沒機會聽到他問,人就消失了,這次,我實在一秒的時間也不想浪費了。
「好啊,週末見。」我說。「電風扇工程師,聽起來很酷。」
「妳很俗欸,不是電風扇啦,那叫創風機,創造自然風感.......」成為男人的男孩試圖糾正我,「......我一直沒忘記那天擎天岡上的微風.......和妳一臉被吹得像肖婆的樣子....」
「喂,你那時候不是說我像仙女嗎?」
「哎呀,記憶力真好,下次我拿我設計的風扇給你吹看看,看像不像那天的微風......」
十五年過去了,再見面是好是壞其實誰也說不準,但至少此刻,我們知道你我共同珍藏著某段美好的記憶。
昨日沁涼如風,我們就這樣,傻傻地一日一日踏過了時空.......
#御姊愛
#SponsoredBy小太陽3D空氣力學DC節能創風機
#贊助收入十分之一將捐做公益用途
漁人結用途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八卦
《中天的夢想驛站》Love Life News
【CNEX紀錄片《耕者有晴天God Save the Green》城市農耕運動 找回食物自主與都市綠地 解決糧食問題 柏林公主花園計畫 成就六千平方公尺綠地】
義大利導演的CNEX紀錄片《耕者有晴天God Save the Green》,紀錄了全球各城市農耕的故事,他們藉由園藝重拾對社區的意識,並且同時改變他們的生活和所居住的地方。包括南北半球一些大型和中型城市的周遭:巴西特雷辛納的水耕農法、柏林的社區花園、義大利的空中花園等等。他們創造一種新的城市地景「第三地景」的可能性,在那裡,綠色空間不再僅僅只是裝飾用途,而是真正用來居住、使用與創造的地方。
曾經,我們都是農夫和漁人,但是都市生活讓我們遠離了自然。有一群城市農耕者開始在水泥地裡,用種植找回食物的自主權,甚至只是用一朵花、一座花園,化解緊張的對立。
這裡是義大利杜林,紅瓦建築群中,有一戶人家的屋頂盛放綠意。
屋頂主人說,因為非常想要隔熱和隔音,所以我算是做了個空中花園,結果十年的光景過去,這個都市天台變成了一處讓植物自由生長,充滿自然氣息的環境。
屋頂上有樹林、有果子、四季不同的鮮花,總數竟然高達兩千種,幾乎是座漂浮在城市半空中的植物園。
2007年,全球居住於都市的人口,首次超過了全球人口的一半。根據聯合國人口學家的預測,2050年,全球居住在大城市中的人口更將超過80%。其中農地資源快速消失、糧食危機等等問題都將成為嚴重的衝擊。因此全世界各大城市開始發起城市農耕,在城市各角落種可食用的蔬果和花草。其中,德國柏林的公主花園計畫,是著名且成功的案例。
公主花園計畫緣起於德國柏林一位紀錄片導演和攝影師,2009年,他們組織了一百多位民眾,跟政府租下一片荒地,變成一個佔地6千平方米的公主花園。
他們說,「我們反對將土地割成一塊塊,每個人分配到一點的作法。誰可以決定誰分到哪塊地呢?所以我們決定每人拿一根木樁,寫上自己的名字,插在你想開墾的地方 ,一切就是這麼展開的。」
「你知道從前在這裡的柏林圍牆嗎?就在這條路前面,這是十字山區最偏遠的地方,但在2008年全部消失了,沒了 全都不在了。」
這裡是柏林圍牆十字山區,1945年起就被廢棄的一塊空地,2009年農耕者進駐之後,在此種植各種可食用的植物。如今這裡是一個非營利的公共農耕地,只要你在此耕作,就能自由取用田裡的食物。現在種植著超過四百種蔬菜和香草,每周有上百位參與者。在城市耕種,意味著人們離食物的產地更近,大幅降低食物里程。
「我們不是主張要用這園子種的東西餵飽所有人,那是不可能的,因為空間不夠大,栽種的植物不夠多。但我們主張所有食材都必須是有機,儘管這裡的蔬菜都是有機的,但我們認為料理時,使用布蘭登堡產的花椰菜,比起使用祕魯產的有機花椰菜,或比在冬天買智利進口的有機草莓,都是更恰當的選擇。」
親手耕作讓人們確保穩定且無汙染的食物,同時也讓城市充滿綠意。過去柏林圍牆兩側是冰冷的水泥地,這裡滿是垃圾和報廢的車輛,而且腐臭難聞,誰能想到在全世界最冷硬 最對立的土地,竟然能種花。
「曾經有位軍人從牆的另一邊,爬上梯子往下看,看我們在做什麼。他問我們,你們在忙什麼?我說,我在蓋一座花園,種些綠色植物。但起初他不相信我,我告訴他一個月後再來親眼見證。那年我就培育了一千株向日葵,每個人人手一朵,那個軍人甚至拿了四五朵。我把花剪下來送給他,結果他就說沒問題,我們可以繼續種。」
並非每一個城市都有大片適合農耕的土地,氣候也是個嚴酷的考驗。相較於德國 位於熱帶的巴西耕地取得不易,城市農耕者在此推行水耕法,在石礫多且貧瘠的土壤中種植蔬菜,養家活口。
「其中一項最大的助益就是省水,水耕系統能夠節省高達百分之六十的用水,因為是封閉式循環。」
塑膠寶特瓶原本是街上的垃圾,屢屢造成城市淹水,如今回收使用,簡易的溫室裡開出燦爛的綠意,過去一年只能收穫四五次,水耕法之後 一年可以收成12次。
「本地人的主食 基本上是米飯和豆類,總是吃飯和豆子,這項計畫讓他們的飲食裡多了蔬菜,也讓他們藉由自產自銷,來改善家中的物質生活。」
這裡現在有十位母親在此兼職,每周三採收的蔬菜,整理清洗乾淨之後,就可以帶去市場兜售。十位母親,養活十個家庭。
城市農耕在高度都市化的此刻,有許多深刻的意義,親手植栽並且見證一朵花開,可能是城市人最無價的浪漫生活。
漁人結用途 在 黃之鋒 Joshua Wong Facebook 八卦
#南區居民注意【反對一億興建酒樓.停止政商利益輸送】
南區區議會計劃拆走香港仔海濱公園,之後拎納稅人交既1億公堂起1間酒樓,早前經過閉門會議已經決定用1蚊租成間酒樓比「稻香」集團主席開辦既非牟利機構「稻鄉」營運。
城規會正就著依單體現政商勾結既工程進行公眾諮詢,今日(12月18日)就係遞交意見書既截止日期,呼籲各位參考以下南區人,南區事所提供既意見書樣本,立即去城規會網頁 http://goo.gl/pxQCbJ 提出反對意見,反對一億興建酒樓,停止利益輸送!
––––––––––––––––––––––––––––––
我反對 A/H15/267 規劃申請理由如下:
1. 擬議的建築物高度(14.45米),遠高於鄰近建築物的高度(3至8米),與附近海濱的環境並不協調。
2. 該建築物及擬議的食肆用途,須顧及與鄰近地方的關係。擬議建築物在視覺上與鄰近地方完全不配合。
3. 擬議建築物建於公共空間,其主水平基準超過15米,長度亦逾100米,必須進行空氣流通評估,而申請人並未提供相關資料。
4. 項目總樓面近1,300平方米,位處現有公共空間,申請人並未提供交通及人流影響評估。
5. 申請人並未提供土力評估,證明該位置能負荷擬議的建築物。
6. 規劃署及民政事務總署,有否諮詢候任的香港仔選區區議員任葆琳?
7. 申請人並未提供擬議海鮮食肆帶來的污染影響。
8. 申請人文件並未證明擬議建築物如何符合現有環保條例中,就排水、空氣污染、噪音管制、廢水管制等的要求。
9. 文件並未交代擬議食肆的位置、座位表及可招待的顧客數目。
10. 擬議項目廚房排放的廢氣會否影響利群商業大廈或香港仔中心?
11. 食環署就申請食肆牌照的指引規定,食肆只可設於批准作非住宅用途的處所。
––––––––––––––––––––––––––––––
我反對 A/H15/267 規劃申請,該擬建地點位於公共空間,改變用途將侵占本已面積不大的香港仔海濱公園,蠶食南區居民本已有限的公共空間。擬建地點乃香港仔區重要之太極練習及休憩場地,擬建食肆將為居民帶來滋擾,並把不必要的人流、交通帶到南區,同時為經常交通擠塞的南區交通帶來百上加斤的負荷。
香港仔區為一以居住為主的社區,區內已為極為充足的食肆供區內居民及區外遊客選擇。想要感受傳統漁港風情者,可走到艇上遊覽香港仔避風塘,光顧沿岸艇家早已聞名的海鮮及艇仔粉,並可在香港仔海濱公園,鴨脷洲海濱長廊及鴨脷洲風之塔公園沿途遊覽香港仔避風塘的漁港風貌。一個擬似漁港風情的食肆(即擬建規劃)勢將破壞香港仔避風塘及香港仔海濱公園的優美風光。香港仔海濱公園本是一休憩空間,擬建規劃食肆的商業元素於休憩空間內出現亦極為不恰當。
香港仔海濱公園的翻新工程只是剛在2014年完成,作為本區區民絕不希望見到再次有不必要的改建工程於香港仔海濱公園內出現,此舉亦會大大為本區居民帶來不便,而且在翻新工程後的短時間再次進行工程是極為浪費公帑。
根據紀錄,這完成只有約一年時間的翻新工程共使用逾2億5,000萬元建造,於短期內再次改建即浪費公帑浪費資源,所產生的建築廢料將對環境進行破壞,額外為本港寶貴的堆填區可容空間施加壓力;工程所產生的灰塵亦會危害本區居民健康,同時加重本區居民為擔心吸入建築灰塵的心理壓力。此等種種為害因素不能盡錄,這項不必要的擬建規劃將對所有本區居民將百害而無一利。
為此,我反對 A/H15/267 規劃申請。
––––––––––––––––––––––––––––––
相關報導:
南區一億社區計劃建食肆 不符規劃意向 無公眾利益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39566
撥款一億擬租一蚊 香港仔漁人碼頭變一間酒樓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294953
居民斥奪公共空間無諮詢旅遊界轟漁人碼頭「走樣」 www.am730.com.hk/article-294954
––––––––––––––––––––––––––––––
城規文件:
www.info.gov.hk/tpb/tc/plan_application/A_H15_267.html
www.info.gov.hk/…/Attachm…/20151127/s16_A_H15_267_0_gist.pdf
漁人結用途 在 漁人結別稱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 ... 的八卦
漁人 接結/ 錨索(Fisherman's Bend / Anchor Hitch) 又稱為錨結。其用途是用於綁上鐵環、浮泡、樁柱、碼頭躉等,其結法與繫木索相同,但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