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一直都是一門藝術,讓人聽你說話,打從內心贊同你,選擇你建議的行動方案,還要皆大歡喜,是我在職場上的工作。
但一回到家,看到小小孩不吃飯、亂丟玩具、不按照行程走,忽視成人給的生活智慧傳承建議,在權威與卑微之間,我又開始重新尋找父母的定位。
而因為生活、經濟、育兒壓力造成變化的夫妻關係,我也面臨過期待落空,付出與回報不平衡的時期,在大嘆回不去的同時,也在思索有效的溝通辦法。
與人溝通的方法是什麼?
有聽說要有同理心、要出自善意,但具體該怎麼做,打開電腦一搜尋下去,說法林林總總,乍看之下好像言之有物信心爆棚,但實行後只覺鬼話連篇,最後只能安慰自己時空環境條件不同,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都該有專屬的對話語言,然後午夜夢迴卻驚覺自己怎麼活得這麼累,誰來對我說說我聽得懂的語言?
於是我藉由現代科學、心理學,這些經過反覆驗證歸納的真理,來整理與人相處的行為模式,有與生活經驗相契合的瞬間,也有一試就成功再試卻漏風的困境,但這些聽起來玄之又玄的道理,最後都當作是可以隨手用上的工具。
就好像先用薩提爾問答,用好奇心來認識孩子的行為模式並邀請他,無效後換成阿德勒正向鼓勵教養,真的不聽,就讓可逆的自然結果來給他失敗體驗。
請師爺翻譯成白話一點,鎖孩子的螺絲最好是用十字起子,不行就用一字起子再試試,再不行就用老虎鉗轉看看,真的不行就用鐵鎚敲進去。
有工具的人可以像變魔術一樣,再差也是死磨硬耗就搞定孩子,沒有工具的人只好用指甲轉到滿手是血,然後大嘆育兒好難可不可以塞回去。
各位父母都是家庭經營的中流砥柱,雖然不是教育工作者,但擷取各家精華,認識這些強大的溝通技巧,那怕只有一部分,也可以藉由不停的練習,建立起與孩子、與伴侶良好的溝通方式。
經過一整天的忙累,在晚上可以修補自己的時光中發憤吸收知識的當下,要通過閱讀文字再腦內思索,卻總是感覺腦中的俗務怎樣都沒有辦法排開,知識的吸收困難重重,只想滑個手機看梗圖廢片。但影像教學這樣視覺與聽覺的呈現,不但容易沉浸其中,也可以解放雙手,在親子學校的推坑後,我已經看完了
黃瑽寧的育兒必修課全系列,小孩出生前就可以開始看。
李崇建的薩提爾的對話練習全系列,身為人就可以看。
以及即將於7/18上線的鄧惠文的關係心理學:夫妻篇,我已經有試看前三集,對翹動老婆的心房更有把握(?)
這些親子天下線上學校的課都不長,但內容起伏絕對不會輸給各大熱劇,比按摩槍還能夠深深戳進你情感的激痛點,尤其是薩提爾問答非常好哭,推薦給希望在育兒中活得更好的父母。
溝通的藝術阿德勒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後果」就是允許孩子從自己的選擇和行為中學習。
最有效的後果是,讓孩子一起參與設定的後果。因為孩子參與設想解決方案,所以當父母之後貫徹執行時,他們會更樂於合作。
當你真正了解如何設定和貫徹執行後果時,通常會感到內疚或難過。你可能會比孩子受更多的苦。事實上,這才明確表示,你確實做到了。
取自《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解決日常教養問題1001種方法》
************************************
各位朋友,早安:
在我們的傳統教養中,父母很擔心被評價為「不好」的父母。所以很多時候自己說出口的話,沒辦法貫徹,難以「堅定」,因為怕孩子受苦。
可是,傳統其實很矛盾,很多時候過於「嚴厲」而不「溫和」,這反而又真的讓孩子受苦。所以傳統教養常隨著大人的心情,設定的標準起起伏伏,教養者本身的標準不一致,父母之間也不一致。
溫和而堅定,對我們的文化來說,非常陌生。然而,教養孩子能保持一致性,對大家都有好處。
這段摘文,很容易跟「處罰」的概念混淆了。還好正向教養的書,通常在書寫上條理清晰,很能幫助我們理解。如果各位願意參考其他正向教養的書,會發現作者相當願意舉出大量的例子,讓我們方便在實務上應用。
「當你頻繁地向孩子嘮叨自然後果,通常會養成只有在被指使、提醒或嘮叨時才會好好做事的孩子。」
這一點,在我們的文化中,再熟悉不過了—嘮叨的大人,被動的孩子。父母沒有成長,孩子也難獨立,長期相互折磨。
祝願您,能耐心且一致地應對孩子對於界線的挑戰,他們正在實現自己的本能,而我們正在展現我們的成長!
************************************
設定限制
【文/ 簡.尼爾森, 琳.洛特, 史蒂芬.格林】
父母必須為幼兒設定限制,並讓年長的孩子幫忙。你的工作是設定範圍,像是決定橋梁的寬度那樣。當孩子年幼時,限制要嚴格一些。隨著孩子年紀增長,要擴大限制的範圍,並讓孩子參與設定這些限制。
教養的藝術,有一部分是在於明白何時該放寬限度。孩子通常會透過對話或行動來幫助你做決定。如果你能針對我們提供的溝通技巧加以練習,並定期舉行家庭會議,當孩子準備好擁有更多自由並與你參與設定互相尊重的新規則時,他會讓你知道的。
如果你仔細觀察孩子,會發現他們幾乎會不顧後果、一次又一次地挑戰你所設定的限制。孩子通常會比你先做好承擔更多責任的準備。關於這點的例子是,一名母親教孩子如何小心過馬路——一方面要牽好她的手,一方面要左右觀察來車。有一天,孩子說不需要她幫忙,可以自己過馬路,但她還沒準備好放手。孩子堅持要到巷子另一頭和朋友玩,並表示可以自己注意車子。她決定讓兒子試試看,但心裡仍有些懼怕,於是跑去躲在樹叢裡,在必要時還來得及阻擋行駛的車子。她訓練有素的兒子,當然是輕鬆安全地過了馬路。
正向教養的父母使用自然後果、邏輯後果和日常慣例來設定限制。在學習過程中,自然後果很簡單而且非常有效。它們是自然發生的。當你站在雨中,會被淋濕。當你淋濕時,你會想,「我要回家去拿雨傘或雨衣。」沒有人需要事先告訴你要這麼做。當你頻繁地向孩子嘮叨自然後果,通常會養成只有在被指使、提醒或嘮叨時才會好好做事的孩子。你干預了自然的秩序,剝奪了孩子學習選擇所造成的後果的機會。
你可以在行動前等待和觀察,看看在你不干預的情況下,孩子會怎麼做。只要你允許的自然後果沒有潛在危險,你在事後都能進行干預。孩子不會因為淋到一點雨而死於肺炎。如果孩子似乎不介意淋濕,你可以說:「親愛的,我希望你回家去拿你的雨衣,因為在下雨時需要穿上雨衣」。另一種說法可能會更有效:「親愛的,你要怎麼做,才不會被淋濕呢?」在得出那個明顯的答案前,孩子會自己思考,並感受到「自我掌控」的能力。如果父母能夠抵抗控制、拯救或懲罰孩子選擇的衝動,孩子就能自然地學習。
有時,自然後果對於幫助孩子學習生活技能或人生課程來說:太過危險或不適合。這時邏輯後果就會很管用。不過,這裡的困難在於,許多父母對邏輯後果有嚴重的誤解,並試圖將懲罰偽裝成一種邏輯後果。
懲罰是,當孩子犯了錯,你覺得有必要透過讓孩子受苦來加強學習效果時所發生的事。邏輯後果的重點則在於,幫助孩子面向未來學習,而不是為了現在或過去付出代價。讓孩子體驗自己選擇所造成的後果,可以幫助他們學習到寶貴的人生課程。孩子將學到的是:犯錯沒關係,再試試看就好。
當你真正了解如何設定和貫徹執行後果時,通常會感到內疚或難過。你可能會比孩子受更多的苦。事實上,這才明確表示,你確實做到了。如果孩子一直忘記帶午餐盒去學校,並期待你開車送過去,你可以說:「很可惜,你忘記帶午餐盒。也許你的朋友會與你分享。我今天不能幫你把午餐帶到學校。」你可能會擔心孩子餓死,但事實上,你的兒子或女兒可能因為吃到朋友在午餐中不喜歡吃的健康食物,反而吃得更好。
「後果」就是允許孩子從自己的選擇和行為中學習。如果你和青少年階段的孩子都同意—只要他記得加油,就能開你的車,當他沒有這樣做,而你徹底執行協議時—他就會從中學習。大多數父母傾向於說教,或再多給一次機會、拯救、責罵,而不是說「當你有足夠的錢來補貼用掉的汽油時,歡迎再來開我的車。」太多的父母認為這太過嚴厲和不公平,因為孩子沒有被拯救而正在受苦,特別是當你的兒子有一個重要約會,需要開你的車前往時。就算造成你的不便,你親自開車送他,或讓他搭朋友的便車、騎腳踏車,都好過拯救他。讓他從小小的不便中記取教訓,可以避免他因為從未面對過自己行為的後果,而產生的長遠問題。
最有效的後果是,讓孩子一起參與設定的後果。
詢問孩子,什麼是好的解決方案(比起後果,這是一個更好的用詞);彼此努力達成共識,遠比任意設定一個後果來得有效。下面的例子顯示,父母如何透過詢問在室內打球的問題,讓孩子一起參與設定後果(或「解決方案」)。
爸爸:「如果你們繼續在客廳裡打球,你們認為可能會有什麼問題?」
孩子們想了一會兒,想出了幾個答案,「我們可能會打破東西、惹你生氣、讓狗狗太興奮、太吵、玩得太開心。」
然後,爸爸問:「你們認為要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孩子們建議,除非他們玩的是室內球,否則在外面打球會更好。
到了這時候,他們也認同離開客廳是個好主意。
爸爸:「如果你們在玩球時,沒有遵守互相尊重的承諾,哪一種後果會具有相關性、尊重且合理?」
孩子們一致同意,可以讓他們到外面玩完這場遊戲;或是把球拿走,讓他們改天再試試看。因為孩子參與設想解決方案,所以當父母之後貫徹執行時,他們會更樂於合作。孩子不必受苦就能學習。但是當你貫徹執行時,請和下面這位父親一樣,發揮同理心。
八歲的布倫特生氣地噘著嘴,因為他不能繼續在游泳池裡玩,必須在草地上坐十分鐘。即使他事先同意,這是在泳池邊快跑、把人推進泳池裡需要承擔的後果,但是他並不開心。他的父親坐在旁邊說:「我知道等待很難,但你很快就能再試一次。在等待的時候,想喝一杯檸檬水嗎?」布倫特悶悶不樂地說:「不,謝謝。」但他接著問:「嘿,爸爸,你可以幫我拿一顆橘子嗎?」
這裡的訣竅是,一次關注一個問題。詢問其他家庭成員的想法。當他們提出的想法不適合時,提供有限的選擇。例如,如果孩子說「我根本不想做」,提供他一個有限的選擇,像是,「你可以在早餐前或晚餐前做。『根本不想做』並非選項之一。」
.
以上文字取自
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解決日常教養問題1001種方法 溫和堅定27種態度╳92個教養現場難題,簡單實用,育兒更輕鬆!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2287
大好書屋
.
5/2 台中免費公益講座_如何陪伴與傾聽孩子的情緒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853315441996/
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因疫情取消】5/30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溝通的藝術阿德勒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如何按照我們的約定要求孩子,
特別是做孩子不太樂意的事
在臨床上,我很怕看到父母帶著強大的情緒,像是碎念、咆哮的方式,來要求孩子。因為這不但讓家庭氣氛很糟,而且本來真的對孩子有益的事,有時候孩子反而會抗拒,特別是想要展現自主性,想爭奪權力的時候。
(碎念,有很多種,有單發的,有半自動的,也有機關槍型的。如果各位經驗過機關槍型的,通常會加上音波攻擊,可以達到精神力摧毀的效果,所以可以算是「強大」情緒的一種傳遞方式。)
冷靜自然會呈現一種堅定的力量,這是我在父母成長班,會跟家長練習的態度。情緒一上來,邏輯常會亂掉,常變成壓迫,青少年真的很不喜歡在這種狀況下被說教或命令,常變成口服心不服。
冷靜才有辦法思考,不管是對我們或年輕人來說。
我還是要再提醒一次,有些父母不喜歡提醒青少年,因為自己也覺得煩。心裡常抱著一個不太合實際的想法,期待孩子都不用父母提醒,可以自動自發完成約定。
父母提醒時會覺得煩,有一部分也是因為太常使用情緒角力。情緒角力常有短效,但壞處是,除非孩子被弄到很沒自信、退縮,要不然隨著孩子越大,情緒角力常會加碼,因為孩子會習慣,而且孩子情緒反撲的力道也會更強。這邊所謂的長、短,常要用「年」來衡量,也有情緒角力本來都有效的,一下子突然整個翻盤的狀況。
不過,我講實在話,要實行正向教養,父母本身的能力不能太弱,或者需要有比較強大的支持。因為有些父母,連說話都顛三倒四的,進行討論都有困難,甚至有些是隔代教養,那就需要學校與其他專業多一點介入了。
上一代人因為教養知識不足,傳統思想需要大幅調整,才能因應現代社會。而且以前在具體作法上,缺乏適當的討論,也過於把父母角色神化,沒有貼近人性來互動。所以我們常會不自主地遺憾,自己沒被好好地對待,但同時又沿用過去父母對待我們的方法,對待孩子,這是正常現象,知道就好,慢慢調整就好。
當我們終於好像對於當父母有些心得了,孩子也長大了,很多人都是這樣的。我們要謝謝自己,願意認真面對自己的挑戰,做得好的、做不好的,都過去了。每一刻都是開始,每個階段都有新的事要學,時刻活在當下就好。祝福大家!
--------------------------------------------
【簡‧尼爾森, 琳‧洛特】
…為了幫助父母們學會貫徹執行的藝術,讓他們看到這方法真的管用,我們經常會請一名志願者扮演一個沒有遵守承諾──例如忘了除草──的青少年。我們會提出這四個有效貫徹執行的步驟,請該名志願者假裝我們已經以父母和孩子的身分經歷過這四個步驟了。為了讓角色扮演更為逼真,我們會請那名扮演青少年的志願者坐在一張椅子上,假裝他或她正在玩遊戲──期限到了,但工作還沒做好。接著,我們會以成年人的身分,使用下列「有效貫徹執行的四個技巧」示範如何貫徹執行。
有效貫徹執行的四個技巧
1以簡單、精簡且友善的方式提出意見。(我注意到你沒做事。可以請你現在做嗎?)
2遭到拒絕時,問孩子:「還記得我們的約定是什麼嗎?」
3遭到更多拒絕時,閉上嘴,使用非言語的溝通(在每個爭論後,指指自己的手錶。會意的微笑。給他們一個擁抱,然後繼續指指你的手錶。)這是為了讓你了解「少即是多」。你說得越少,就越有效果;你說得越多,就越是煽動他們跟你爭辯──他們每次總是會贏。
4當你家的青少年子女讓步投降(有時表現得很不耐煩),簡單地對他們說:「謝謝你遵守我們之間的承諾。」
我們要求扮演青少年的志願者要活在當下──意思是,志願者應該針對眼前的結果進行回應,而不是以青少年對於不尊重的作法可能做出的反應來回應。很神奇地,當志願者這麼做之後,「青少年」很快就變得更願意合作(也許在一點點的反抗之後)。
許多父母反對這個作法,他們認為:「家裡那個青少年孩子,才不會那麼快就讓步。」我們不同意這個看法。上述那「讓貫徹執行失效的四個陷阱」幫助我們向孩子說明──為什麼我們不同意。我們問那位志願者下列幾個問題:
✽ 你會不會經常覺得自己被人評斷?
✽ 你會不會覺得我沒有為你,以及我們彼此──維護好面子與尊重的態度?
✽ 我有做到就事論事嗎?
✽ 當你知道我們設下一個彼此同意的期限後,你感覺有什麼不同呢?
扮演青少年角色的志願者,總是對第一個、第二個問題回答不會,第三個問題的回答是「有」,並認為有一個明確的期限,會比較難找到藉口拖延。志願者也分享,當我們停止說話,只是微笑地給個表情或眼神時(有效貫徹執行技巧的第三項),彷彿在說:「厲害,不過你知道我們可以做得更好!」──特別有效果。
其他的父母反對貫徹執行,因為他們不認為應該提醒孩子遵守共同的協議。他們希望孩子能在沒人提醒的情況下,做個「負責」的人。對這些父母,我們提出五個問題:
✽ 當你不想花時間以維護面子和尊重的態度提醒青少年時,你是不是把時間拿來責罵、說教、處罰,或甚至是拯救他們?
✽ 這些教養方式改變了他們的行為模式嗎?
✽ 你是否注意孩子對於重要的承諾可以多麼地具有責任感?
✽ 你真的認為除草和做好家務,是對孩子最重要的事?
✽ 你還記得自己曾在沒有任何提醒之下,完成承諾要做的事嗎?──特別是你不樂意做的事情。
儘管貫徹執行花費時間和精力,但比起責罵、說教和處罰,它更具有建設性。就算青少年不認為做家務有多重要,但讓他們對做家務產生責任感卻很重要──持續追蹤的技巧,可幫你達到這個目標。
.
以上部分文字摘自【大好書屋】
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青少年篇:溫和堅定的父母力,90個守則,引導孩子放眼未來、邁向獨立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62226
.
--------------------------------------------
洪仲清傾聽你三書:認識自己與愛,是一生的功課
【《跟自己和好》+《謝謝你知道我愛你》+《我想傾聽你》】
博客來三本一套75折(即日起至8/31)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57881?loc=P_007_004
2017年5月《療癒誌》上市
博客來—獨家限量印章親簽版
https://goo.gl/mXkKR9
金石堂—限量親簽版+明信片乙張(四款隨機出貨)
https://goo.gl/P9g26T
誠品—明信片乙張(四款隨機出貨)
https://goo.gl/Snaj8b
讀冊—明信片乙張(四款隨機出貨)
https://goo.gl/0mBJ6U
海外 馬來西亞大眾—親簽明信片
https://goo.gl/mqnm56
療癒誌BV與各章簡介播放清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
溝通的藝術阿德勒 在 《沟通的艺术》| 自身因素是如何影响沟通的?|语言和非语言对 ... 的八卦
陪你读书❤️《 沟通的艺术 》 ❤️关于作者这本书由美国的罗纳德·B· 阿德勒 和拉塞尔·F·普罗科特合著。 阿德勒 是专注于沟通研究和写作的学者,他的著作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