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蓁回診
報告一切都很好,主治醫師葉庭吉主任很開心,我們也開心,每個醫生都希望病人能重拾健康,但也有無能為力的,當醫療束手無策時,也要不斷的透過溝通、分析、說明,一再一再的讓家屬和病人了解狀況,接受現實,唉呦!真的好難。
年初在馬偕醫院舉辦的「看見幸福」音樂會很成功,主任希望我明年再繼續幫忙,哇!要嗎?真的很累耶!一秒回神,我想我還是會做吧!
大熱天去醫院,回到家享受小蓁特製的酪梨🥑牛奶,超好喝的,她說有秘密武器,你猜猜看放了什麼?
是布丁🍮,打在一塊兒,超美味的啦!你也試試,喜歡要跟我說喔!娥
#喜歡和女兒牽手散步
#幸福享受女兒的伺候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我在微軟學到的模組簡報技術:同一產品你能用365種方式說明,從總經理到基層員工、從經銷商到客戶,專業與非專業通通點頭買單。」介紹 訪問作者:蘇書平 (Steve Sue) 內容簡介: ◎總經理是業務出身,你該用業務角度還是技術專業向他做簡報? ◎我的工作性質不需要...
溝通分析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處處迎合他人的結果,
就是會漸漸感覺無法倚賴自己
加藤諦三先生在《人生的悲劇從當個「乖孩子」開始》這本書中,引用了德國心理學家卡倫.霍尼的話,來詮釋一個有自主性的人,在試著扮演他人期待下的自己,會有的處境。
「迎合他人的結果,就會感覺無法倚賴自己。」
然而,當我們獨自面對社會,要能倚賴自己,才會感覺踏實與自由。不只如此,加藤諦三先生更進一步地引用了美國心理學家羅洛.梅的文字。
「當我們為了得到他人讚賞而採取行動,這時行動本身會讓人赤裸裸地回想起自己的懦弱,以及自己缺乏價值的不堪。」
尤其是在努力迎合他人之後,又遭到嫌棄與拒絕,這種心理上的狼狽感,就會油然而生。那個時候,真不知道該怎麼活了,好像頭永遠抬不起來一樣。
加藤諦三先生的文字風格犀利而直接,雖然看似激烈,但某個角度上,又異常地貼切。譬如,他形容一種家長為「企圖把孩子當精神奴隸的父母」。
我看到這句話,先是驚訝,但又開始嘆氣。尤其在早期的農業社會階段,那時還把孩子視為父母的財產,送給別人換錢都可以了,就不要說,父母試圖把孩子訓練成滿足自己的機器人了。
有時候我跟年輕人聊,聊某些文化傳承下來的觀念。為什麼孩子成年了,父母還要一直干涉呢?
如果追溯回農業時代,孩子就算成年,他勞動的範圍,還是家裡的田產,父母還是老大,甚至經濟大權還在父母手裡,經濟獨立可能要等到分家產那天。這時候,凡事講孝順,就會變成道德上與實質上很重要的教育,因為如果被父母定義不孝,不管成年子女貢獻過多少勞動力,就別想活得多好。
「不准感受你自己的感受!只允許感覺我的感受!」
哎呀,我看過的當事人,不論大人或小孩,都有跟這句話有關的苦惱。這是加藤諦三先生引用了葛丁談溝通分析的文字,強勢者否定弱勢者的感覺,要以自己的感覺代替。
一個人不被允許感覺自己的感覺,那要怎麼活啊?這個答案,對強勢者來說很簡單,就是要削弱自主,來套進強勢者所塑造的樣貌。
如果一個人從小接受這樣的教育,自我早就碎裂而扭曲,等到以後自己要拚湊,也不知道原來的樣子是什麼了…
.
人生的悲劇從當個「乖孩子」開始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44466
.
--------------------------------------------
2016年9月《靜下心去愛》新書上市
1.博客來:http://0rz.tw/PCzPS (79折)
2.金石堂: http://0rz.tw/vCsPh (79折)
【靜心療癒2書:靜下心去愛+跟自己和好 79折】http://0rz.tw/qvsUv
3.誠品: http://0rz.tw/UllK6 (79折)
4.星馬地區: http://0rz.tw/M8sn2
免費電子書借閱平台: 台灣雲端書庫(可借《靜下心去愛》、《我想傾聽你》、《謝謝你知道我愛你》、《找一條回家的路》、《跟自己和好》)http://0rz.tw/HJCSM
溝通分析 在 Facebook 八卦
▍人們渴望刺激與認可,以填補生活中的空檔
我們已經有明確共識,撫摸嬰兒以及對成人施予與之相當的象徵性待遇(認可),都具有生存意義。那問題是,接下來是什麼?日常生活中,人們互相問候完要做什麼?
在「刺激渴望」和「認可渴望」之後,接下來便是「結構渴望」(structure-hunger)。青少年經常面臨的問題是:「(互相問候)接著,你要對她(他)說什麼呢?」不光是青少年,對很多人而言,沒有什麼比社交中斷、一段沉默、空白的時間更令人不舒服。人類的永恆問題是如何安排其清醒的時間。從存在主義的角度來看,社會生活的所有功能都是為了讓人們朝該目標前進而互相幫助。
「時間結構」(time- structuring)的操作方面可稱為「程式」(programming),它有三個方面:物質、社會和個人的。安排時間最常見、最方便、最舒服和最實用的方法,是制定計畫以處理外部現實中的物質:這便是通常所說的「工作」(work)。這種規劃可稱之為「活動」(activity),「工作」這個詞反而不太合適,因為社會精神病學的一般理論應該會認為社交也是工作的一種形式。
「物質程式」(material programming)是為了應對變化無常的外部現實,就這一點而言,物質程式化的活動僅僅是安撫、認可,以及其他複雜的社交形式所產生與發展的條件。物質程式化一開始並不是社交問題,它在本質上以資料處理為基礎。建造一艘船的活動要依靠一連串的測量和評估其可能性,而為了讓建造活動持續進行,在此過程中所發生的任何社交互動都應當處於次要的從屬地位。
「社會程式」(social programming)產生了傳統的儀式性或半儀式性交流。其最主要的判斷標準是能被地方所接納,即通常所謂的「有禮貌」。世界各地的父母都會教他們的孩子要懂禮貌,也就是讓孩子知道如何適當的問候、進食、排泄、求偶和進行哀悼儀式,以及在一段主題式談話中如何表現出進退得宜。這種進退得宜便體現出一個人處理人際關係是否老練或得體,其中有些是普世通用的,有些則具有地域性。通常,正式儀式後面是半儀式性主題式談話,而為了區別,可以將後者稱為「消遣」(pastime)。
隨著人們愈來愈熟悉彼此,將會出現更多「個人程式」(individual programming),結果就會發生「關鍵事例」(incident)。關鍵事例在表面上似乎是偶然出現的,而且當事人也能夠將它們說清楚,但如果仔細考察就會發現,它們往往遵循明確的模式(我們可以對這些模式進行整理、分類),而且有一些潛在規則限制了這些關鍵事例的發展順序。只要大家按照心理遊戲規則玩下去,無論雙方是友好還是敵對,這些規則便持續潛藏,但是一旦有人違背心理遊戲規則,它們就會現身,並且帶來一聲象徵性、口頭上,或者「有法律意義」的大喊:「犯規!」和消遣不同,這樣的發展順序更多基於個人程式而非社會程式,所以我們稱之為「心理遊戲」。家庭生活和婚姻生活,以及各種組織生活,都有可能在年復一年的進行著同一種心理遊戲的不同變體。
「大多數社交活動是由心理遊戲所構成」並不意味著心理遊戲「好玩」或者玩遊戲的人沒有認真參與關係互動。從一方面來說,如同「玩」足球和其他體育「遊戲」有可能一點都不好玩,而且參與者也可能相當嚴肅。人類心理遊戲的本質特徵並不是虛偽的情感,而是將人的情感規則化。一旦出現不合規則的情感,就會施以懲罰。「玩」心理遊戲可以非常嚴肅,甚至嚴肅到具有致命性,但是只有當規則被打破時,才會出現嚴肅的社會制裁。
消遣和心理遊戲,是現實生活中真實親密關係的替代品。因此,我們可以把消遣和心理遊戲視為訂婚,而不是真正的婚姻結合,這也是為什麼它們會展現出一種尖酸的戲劇性特點。當個人(通常是本能)的程式變得更強烈並且人們開始放棄社會模式和隱蔽的動機與限制時,就會出現親密關係。親密關係是唯一能夠完全滿足刺激渴望、認可渴望和結構渴望的方法。它的原型是充滿愛的受孕行為。
結構渴望具有與刺激渴望一樣的生存意義。刺激渴望和認可渴望表達了個體避免感覺饑餓和情感饑餓的需要,缺乏感覺和情感會導致生物退化。結構渴望所表達的需要則是避免無聊,齊克果(Soren Kierkegaard)曾指出,「惡」始於時間未結構化。如果這種未結構化再持續一段時間,無論多久,無聊就會成為情感饑餓的同義詞,並且帶來相同的結果。
一個人獨處時有兩種安排時間的方法:活動和幻想。有的人即使在人群中也有可能維持獨處,每一位學校老師都知道這一點。當個體成為由兩人或多人組成的社會集合的一員時,就有多種結構化時間的方法可供選擇。根據複雜程度,它們是:(1)儀式;(2)消遣;(3)心理遊戲;(4)親密;(5)活動,後者是前四種方式的基礎。
社會集合中,每一個成員都想透過與其他成員交流儘量獲得滿足,愈容易讓人接近並獲得的滿足就愈多,而他的大部分程式化社交都是自動的。由於有些「滿足」(satisfactions)是在諸如自我毀滅這種程式化之下獲得,我們很難用「滿足」一詞的一般意義去理解,所以最好使用更中性的詞來替換,例如「獲益」(gains)或「獲利」(advantages)。
社交接觸的獲益圍繞身體和心理平衡展開。它們與以下因素有關:(1)緩解緊張;(2)避免有害情境;(3)獲得安撫;(4)維持已建立起來的平衡。生理學家、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師已經詳細調查和討論了這些因素。若用社會精神病學術語來說,它們可表示為:(1)內在原發獲益(primary internal advantages);(2)外在原發獲益(primary external advantages);(3)次級獲益(secondary advantages);(4)存在需求獲益(existential advantages)。前面三個恰巧與佛洛德所描述的「疾病獲益」(gains from illness)相對應,分別為:內在原發性獲益(internal paranosic gain)、外在原發性獲益(external paranosic gain)和繼發性獲益(epinosic gain)。我們的經驗已顯示,從獲益的角度來考察社交作用要比視其為防禦機制運作更具啟發性也更有用。
.
【註】
安撫(stroke):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認可
伯恩將「安撫」定義為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認可,並認為安撫對個體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現在,物質剝奪、嬰兒依戀以及身體接觸對健康的重要性可能是心理健康領域研究最充分的幾個主題。例如,研究已證明幼兒需要身體安撫來維持生存,但是隨著他們學會用言語和非言語方式來交換安撫,實際的生理安撫已非必需。
.
以上文字摘自
《#溝通分析心理學經典1【人間遊戲】》
拆解日常生活每一個互動、每一段對話中的真實密碼
Games People Play: The Psychology of Human relationships
.
作者: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這是等一下(9/18)晚上9點半贈書直播我要討論的書,抽書三本,歡迎參與。
上面這段摘文讓我用簡化的語言來說明:就是人與人之間透過互動滿足彼此的需要,這過程中會自然而然表現出情感,而情感表達的規則,跟社會文化環境,還有每個人的個性有關。那些透過情感表達規則滿足雙方需要的互動,可以形成一種心理遊戲。
譬如說,有人常要搶占受害者的位置,因為恐懼為自己負責,所以把自己的某些情緒與行為,歸因於加害者的迫害。而被指派的加害者也可能透過這個過程,滿足自己的控制慾。受害者與加害者,都在這樣的互動中,滿足了部分的需要,儘管對彼此不滿,卻沒有覺察背後的動力。當這樣的互動方式固定了,就可能是一種心理遊戲。
「人們為了心理存活就必須獲得安撫,但由於社會及個體內在規則限制了人們自由交換安撫,所以人們普遍缺乏安撫,因此心理遊戲便成為成年人為獲得安撫而展開的權力鬥爭。」
這段引自施坦納(Claude Steiner)的說法,也可以作為補充。
這本書是50年前的經典,所以在閱讀起來會感覺吃力,這是自然。對我來說,這本經典是教科書等級的著作,書裡面有不少概念,含納相當大的知識量,但缺乏足夠的說明,讓讀者能消化明白。這或許要等到下一中譯本出版,才能讓一般讀者抓到個相對清楚的理論樣貌。
祝願您,能覺察自己如何結構時間,意識每段關係中或遠或近的交流,坦承面對自己的生活!
溝通分析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評價
本集主題:「我在微軟學到的模組簡報技術:同一產品你能用365種方式說明,從總經理到基層員工、從經銷商到客戶,專業與非專業通通點頭買單。」介紹
訪問作者:蘇書平 (Steve Sue)
內容簡介:
◎總經理是業務出身,你該用業務角度還是技術專業向他做簡報?
◎我的工作性質不需要簡報?錯!求職、轉換工作都需要。
◎熬夜做出自信簡報,結果現場硬體出狀況……你聽過簡報場景分析嗎?
作者蘇書平曾任微軟資深業務應用經理,
和全球第四大軟體公司威睿(VMware)資深技術顧問與業務經理。
畢業後擔任技術工程師的他,有天突然被同事逼著上臺對客戶簡報,
毫無準備的他滿頭大汗、雙腳發抖,結果當然很淒慘;
這次經驗讓他決定推開舒適圈,花十年以上的時間練習,
18年來,他至少累積1,000場以上的企業提案經驗,從辦公室講到大飯店。
他說,我的簡報沒有一貫標準,也沒有個人風格,只有「模組」:
我能把同一個產品用365種方式說明(從年頭說到年尾,版本都不同),
讓總經理到基層員工、從經銷商到客戶,通通都聽懂然後點頭。
◎同一產品,微軟使我能用不同版本連說一整年:
‧同一個產品簡介,日本版會怎麼做、美國版會怎麼做?你要如何改良成臺灣版?
‧同一個主題,怎麼拆成10分鐘版、30分鐘版、1小時甚至是一天版?
‧當臺下聽眾從基層員工換成高階主管時,你要怎麼改內容?
‧同一份簡報,早上講跟晚上講,語調要怎麼轉換與表達?
‧簡報不外乎解決兩件事:如何解決我的問題、如何讓我獲利賺錢。
怎麼針對不同目的做修改?本書提供檢核清單。
作者還自創「白板簡報」,特別適合用來跟企業大老闆溝通。
◎分析聽眾的六問──怎麼同時對總經理與基層簡報:
‧一位才40歲的專業經理人,怎麼對臺下60歲的老總簡報?
‧如果這份簡報要談數位轉型,有可能讓臺下的主管中年失業,你該如何表達?
‧主管是業務出身,你該從業務角度還是技術專業向他做簡報?
作者給你「簡報對象輪廓分析表」,快速分析聽眾背景不被打槍。
◎用戶場景分析──應付4種場合、8種客戶:
‧同樣一個產品,你如何對金融業、服務業、與高科技製造產業等不同產業說話?
‧在客戶會議室做的簡報,可以拿到五星級大飯店用嗎?若換成度假休閒會館呢?
簡報場景分析表會讓你知道,為什麼你的產品這麼好但就是拿不到訂單。
作者任職高科技產業超過18年,
他說,這行業最厲害的業務多半來自IBM,
但最會用簡報做行銷的,就是微軟的產品經理。
本書特別提供微軟最常用的4種場合、8種客戶的簡報模組,全圖解呈現,
讓你直接套用,你還能點開影片,由作者獻聲說明!
作者簡介:蘇書平
現任先行智庫/為你而讀執行長,曾任微軟資深業務應用經理和威睿(VMware)資深通路業務商業開發經理和資深技術顧問,在高科技製造和資訊業服務18年,歷練包含業務、通路、產品行銷、業務支援、專案管理及技術研發等不同部門,擅長於擴展新產品和新市場,並於2016年創業,目前致力於推廣未來教育。
作者粉絲頁: 為你而讀 Read for You、 蘇書平Steve Sue
出版社粉絲頁: 大是文化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五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jl2F5gbDyWE/hqdefault.jpg)
溝通分析 在 簡介人際溝通分析(TA) @ 閱讀與生活 - 隨意窩 的相關結果
人際溝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TA) · 壹、認識TA · 貳、TA · 柏恩認為每個人都有父母,兒童與成人的三種自我狀態(Ego Statue): · 所謂心理遊戲是指人與人之間交往過程 ... ... <看更多>
溝通分析 在 溝通分析心理學經典1【人間遊戲】:拆解日常生活每一個互動 的相關結果
書名:溝通分析心理學經典1【人間遊戲】:拆解日常生活每一個互動、每一段對話中的真實密碼,原文名稱:Games People Play: The Psychology of Human relationships, ... ... <看更多>
溝通分析 在 從溝通分析學派談有效的溝通- PanSci 泛科學 的相關結果
根據溝通分析學派的看法,每個人都有三種不同的自我狀態──父母自我狀態、成人自我狀態、兒童自我狀態(詳細可參閱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中文第三版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