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中地理基本概念來看治水方式差異
#滯洪池和清水溝均是整體治水系統一環
前天,僅僅是兩個小時的強降雨,整日雨量不及去年823一半,就造成了高雄719水災。對比兩天前韓國瑜信誓旦旦誇下海口:「清水溝是良心」、「不再遇雨必淹」的霸氣,以及中天電視台「蓋滯洪池也沒用(只有清淤有用)」的宣傳,可說是諷刺至極。
在淹水過後,許多市民也紛紛質疑,市府不是認真做事,拼命清淤了嗎? 怎麼還會淹水呢? 而一些腦殘韓粉則趕緊護航「今年水退比較快」,「滯洪池一樣沒用」。為了不落入口水戰,我們今天就用高中地理就有學過的水文概念,來分析不同治水模式的差異。
#先看懂水文歷線圖
首先 ,我們要先來看懂「水文歷線圖」,原本用來表示通過河道某斷面的河川流量,隨時間變動水位高低的曲線,x軸是時間,y軸則是流量。在降雨之後,河川流量隨之產生上升曲線,在最大降雨和最大流量(洪峰)間,會有個時間差,稱為洪峰遲滯期。其中曲線上升處的漲水翼切線斜率較大(漲水快),而下降處的切線斜率較小(退水較慢),當流量超出一定值(滿岸流量時),表示這條水道裝滿了,就會造成洪水。
如果在都市化區域的人工河道或排水渠道中,因土壤缺乏吸水力與緩衝空間,一般而言曲線會變得更陡,洪峰遲滯期極短,漲水與退水都較快,這也是我們假設的場景:就像719一樣,在市區內短時間大量降雨,但不久後雨就停歇的狀況。
#清淤和滯洪池分別有何效果?
白色曲線是原始狀況,當流量超過水道負荷時,就造成洪水(白色斜線處)。黃色曲線是強化排水系統功能,包含加強分流、清淤等狀況,可以加速往下游出水速度,更快把水排掉,縮短洪水時間(黃色斜線處)。
但下水道系統有其設計極限,單純清淤也無法抵抗極端氣候瞬時大量降雨,洪水嚴重性仍然無法改善太多(你的車泡水30分鐘,不會比泡水45分鐘可喜多少),但若是在強降雨同時,有另一個空間可以滯洪、蓄洪,就可以延緩達到滿岸流量的時間(橘色曲線所示),而滯洪的水量,透過時間差排掉,雖然排水時間長很多,但產生的洪水就小了很多(橘色斜線處)。這也是為什麼現代化的防災概念,要盡量創造滯洪以及「不怕水淹」的空間,就是提供這樣寶貴的緩衝能力。
由上可知,清淤和滯洪,能處理的重點不一樣,清淤主要是「空間層面改善」,提升排洪能力,增加的滯洪容量相對有限。而滯洪池是「時、空層面改善」,提供洪水暫留空間,吸納超過排水系統負荷的瞬間暴雨,並透過時間差排出。
#真實世界面臨的問題
不同的治水方式,沒有一定的優劣,需要通盤配合執行。而就算是「清淤」、「滯洪池」在執行上也各有要注意的地方。
譬如說,清淤的重點不是只看量,看今年挖出來的土方多就贏了,而是看整體排水系統的整備程度。譬如若你只清水道的其中一端,下游沒清,那淹水的地方就變成下游。如果只清大排,側溝沒清,那就變成在上游就開始淹。每年,各地地方政府都會進行清淤,中央也會進行整體評鑑。只有今年被某地拿出來大肆宣傳,抹黑往年都不清,但今年評鑑成績和去年也只是同級而已,可見效果差異不大。
在極端氣候下,主政者不能不學著謹慎謙卑,在不可測的風險下,以「#不怕水淹」的理念,取代「絕不淹水」的口號。讓公園、公共空間、部分道路,都能成為滯洪與「可淹沒」範圍,而保護重要的生命財產。
而滯洪池蓋了以後,也不是放著就好,在豪雨來臨前,必須提前排水,把水位降到最低,而雨勢暫歇時,也得趁時間把水抽出往下游排。這其中的管理需要緊密監測,若市府的螺絲鬆了,缺乏維護,或往年都在做的上下游水位監測系統出了問題,那滯洪池也無法發揮最大作用。
#真正可怕的還沒遇到
另外在降雨過後,隨著地下水補注,水路的「#基本流量」會在強降雨後一段時間緩慢上升,譬如去年8月一個月降下1600公釐的雨量,整個地下水位、河川基本流量都比現在高上不少,排水防洪就更困難。今年高雄已算幸運,颱風尚未直接侵襲,極端降雨也很快就停了,然而,卻已經造成這麼大的災情。主政者應該謙卑檢討,而不是只會「落跑神隱、卸責下屬、怒嗆中央」這幾招。
今年部分去年或往年未淹水的區域,反而都淹了,除了降雨分佈的問題,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區域(如高醫周邊),仍然接近愛河等排水水系,在河川、水道管理上是否出了問題,是值得探討的。
治水需要的是專業知識和專心投入,嘴砲無法治水,心在外地的落跑政客,看來是不可能有徹底面對問題的決心。
Search
清淤和滯洪池分別有何效果 在 滯洪池平時不清淤且抽掉水,豪雨來時和淤積的水庫有何不同? 的八卦
stonepaul wrote:建議你看昨天(8/29)的UDN電子報:有高雄市政府水利局代理局長的談話.可以讓你更了解高雄市的滯洪池.以下節錄自UDN電子報(29/8/2018)高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