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天的夢想驛站》
【北京故宮鐘錶修復工匠 毫米之隙修乾隆的鐘 重新推動時間的人】
北京故宮裡面有一個「科技部」,名字聽起來很新潮,坐落在紫禁城內高牆一個小院子裡,這裡是當年的冷宮,而王津是科技部的鐘錶修復師,他也是少數能讓時間重新流動的人。
這座鐘有個冗長的名稱,銅鍍金樂箱水法雙馬駝鐘,高122公分,根據故宮清冊,它是兩百多年前,外國人送給清朝乾隆皇帝的禮物,不知道在哪個時刻,它不走了,保管部門送來的修復要求只有簡單十個字「黏補外殼,恢復機件功能,」看來簡單,但卻任性的要求。
兩百年的鐘錶,它來自一個不需要電,就能推動時間的年代,而且,這只骨董鐘還能播放音樂,眾多人偶隨之翩翩起舞,他和徒弟兩人細細檢查,發現是這只齒輪的細小軸尖受損,因而影響機心傳動,他們得磨平受損的軸尖,在不到一毫米平面的中心下鑽,垂直打出一個0.4毫米的孔,重新栽入鋼軸,用現代醫學來比喻,這堪稱一個微創手術。
然後再將一塊銅料銼磨成米粒大小,焊在齒輪上,再銼出與原件一致的磨損,修復鐘錶的最高原則是,對古物干擾最小,即便可以用現代科技完美重製一個齒輪,也不可以。
今年55歲的王津,進故宮修復鐘錶已經39年了,從他手上修好的有三百多件,很多精巧的大型鐘,連大英博物館都沒有,這些鐘錶的內部,猶如一個設計精巧的藝術宮殿,靠著精密的齒輪運轉,它分毫不差的推動著時間往前走,百年前的工匠甚至在這個完美的機械世界裡,讓音樂和人偶隨著時間舞蹈,這些工匠沒有留下裝配說明,王津僅僅會在修復時,在零件的背後,發現一些神祕的記號。
王津的祖父過去也在故宮服務,時光悠悠 他已經在這個小角落待了39年,如今,他桌子邊緣也跟師父一樣,留下深深的溝痕,他也栽培徒弟。北方工業大學畢業的徒弟跟著他快十年了,受現代教育的他,會找很多新的方法和技術,協助修復,例如清洗零件時,他會使用國外的專業藥劑,代替傳統煤油,效果好,又不傷手。
39年中他修過二、三百件,有失敗的經驗嗎,他說目前還沒有碰到,目前中國僅有這兩位專職宮廷鐘錶修復師,而故宮倉庫裡待修的鐘錶還有上千件,等著他和世世代代徒弟們 慢慢琢磨。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全粵語解述之另一輯有關主題: https://youtu.be/X0P3iU_pLTI 大昭寺是西藏現存最輝煌的吐蕃時期的建築,也是西藏現存最古老的土木結構建築,開創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廟布局規式。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爾、印度的建築風格,成為藏式宗教建築的千古典範。西藏的寺院多數歸屬於某一藏傳...
清朝宮殿名稱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八卦
《文茜的世界周報》
【大清帝國275年歷史 雍正應是最勤政的皇帝 重分配.打造健全財政制度 身後事卻葬在低調的西陵 但曖曖內含光中卻有精雕細琢的鬼斧神工 為工匠工藝留下歷史見證】
聖天子孝行天下,首重山陵,清朝自皇太極建立以來歷經275年,先後開闢了三處皇家陵園,關外三陵,清東陵和清西陵,清西陵位於河北省易縣永寧山下,包括雍正,嘉慶,道光,光緒4位皇帝,9位皇后,56個嬪妃以及王公,公主等,共80多人都長眠於此,坊間關於雍正皇帝打破子隨父葬,祖輩衍繼制度,另擇清西陵的傳言甚多。
事實上雍正四年,也就是公元1726年時,他派遣了最信任的弟弟怡親王前往東陵選址,無奈相中的九鳳朝陽山因地質不佳,最後另擇"山脈水法,條理詳明"的上吉之壤,也就是今天距離京城120多公里的易縣,雍正皇帝耗費八年時間修建的泰陵,是西陵第一座,也是建築體制最完備的陵寢。
泰陵所用金磚,與北京紫禁城三大殿一樣,它並非用黃金製成,而是用江蘇蘇州的一種優質黏土製成,這種土黏而不散,粉而不沙,拉坯陰乾後,入窯用糠草薰一個月,片柴燒一個月,棵柴燒一個月,松枝柴燒40天最後窨水出窯。
鋪磚時要求磨磚對縫,極為講究,修建石橋石碑等所用的巨大石料,大多採自北京房山,當時沒有機械設備,全靠人工畜力,運輸時事先需要修橋補路,沿途打井,冬季時在路上潑水凍冰,夏天則鋪麥桔,以減少運輸時的摩擦阻力,巨大的聖德神功碑石料,運輸時為了防止碰損,尤其小心謹慎,從採石場到陵區,100公里左右的路程,運輸石料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
經過民國之後那段混亂的時期,許多皇家陵園多少都遭盜墓賊光顧,唯獨雍正皇帝的泰陵仍保存完整,外界至今仍不知地宮下的秘密。
「我們腳下現在這個院子就叫作啞巴院,它其實就是地宮入口處的一個標誌,據傳說是清朝的時候,是由啞巴來負責這道工序的建設的,實際上這種說法只是一個傳說,啞巴是中國古建築裡邊特有的一個名詞,為什麼冠以啞巴的稱呼呢,是古建築裡邊對於我們處於隱蔽位置,我們從外邊一眼看不到位置的那個建築部位,就冠以啞巴的名稱,在泰陵開放之前,在影壁牆的前面,也就是現在我站的這個位置,地上曾經有一個盜洞的遺跡,相傳這個地宮早已經被盜掘了,經過國家批准,在1980年4月份的時候,就動手開始挖泰陵地宮,當時考古的工作人員也是從這個盜洞開始的,可是呢經過清理發現 這個盜洞只挖了一米多深,後來確認泰陵地宮,確實沒有被盜過,那麼按照我們現在國家的文物保護政策,沒有被盜掘的古代帝陵,我們一般是不去主動挖掘它的,然後泰陵地宮又全部恢復成原樣,」河北省易縣清西稜文物管理處研究員邢宏偉說。
有著近400年歷史的泰陵,凝結著古人的智慧,透著工匠們的血汗,仍以巍峨的雄姿展現在世人眼前。與泰陵的恢弘形成反差的當屬道光皇帝的慕陵,它是所有帝陵中最精簡的一座。
道光皇帝在為自己設計慕陵時,特意簡化了清代帝陵應有的一些規制,清代帝陵常見的聖德神功碑樓,華表,石像生,方城,明樓等建築,在慕陵的設計之初就被取消了。"慕陵"含有仰慕列祖列宗之意,然而專家發現這座陵寢規模雖不大,內部卻十分講究,這面看似普通的圍牆就暗藏玄機。
「慕陵圍牆的顏色是淡灰色的,不同於其他皇宮或皇陵的牆,都是那種朱紅的牆垣,通常的圍牆都是用糙砌的手法,就是一層磚,一層灰,這樣抹上去,然後表面非常粗糙,往外要抹上紅色的塗料加以遮蓋,那麼慕陵的這種牆是最高級的,最講究的一種工藝,叫作乾擺牆,所有的成磚運來之後呢,要進行細緻地打磨,一邊厚,一邊薄,這種磚得乾著一塊一塊的擺起來,薄的那塊靠裡邊,那麼厚的就沖外面,那麼我們一想,這牆一壘上去中間會出現一個凹槽,再往中間的凹槽灌上灰漿,這種圍牆不僅費工,費時,而且對材料的要求,對磚的質量要求非常非常高,它跟那種朱紅色的圍牆相比,它的價值或者說它的工藝,它所耗費的銀兩數,要超出不只幾倍,」邢宏偉說。
除了工藝,道光皇帝對於建材的要求也極為嚴苛。而更令人驚嘆的則是慕陵的隆恩殿,遠遠望去大殿的木結構部分,都是木料原本的顏色,既沒有塗朱紅色的油漆,也沒有雕梁畫棟的彩繪,整個大殿看上去質樸,但仔細觀察會發現,大殿使用的木料全部是名貴的金絲楠木,金絲楠木是極為珍稀的樹種,其紋理順美,不易變形,能千年不腐不蛀,就是在紫禁城裡,也找不到一間全部使用楠木的宮殿,而道光帝的慕陵就連柱子,梁坊等全是獨根楠木,這不能不令人震驚。
隆恩殿800餘塊天花板全部以龍頭裝飾,龍頭採用高浮雕與透雕結合的工藝,龍頭凸出平面,極具立體感,此外,在龍恩殿的門窗,格扇和雀替上,還以淺浮雕,高浮雕,和透雕相結合的方式,雕刻著許多上行龍,下行龍和蟠龍。
據統計,隆恩殿三殿共雕刻木龍1316條,每條龍都雕刻得栩栩如生,龍頭上的龍鬚,眉毛,龍眼都清晰可見,因為大殿全部採用上等楠木,殿內長年充溢著楠木的芳香,好像是這些龍在張口吐香,道光皇帝命人在慕陵龍恩殿天花板上,雕刻了許多龍頭,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道光皇帝認為地宮滲水是群龍鑽穴,龍口噴水所致,所以他命人在隆恩殿高處雕刻木龍,寓意龍在高處,爭天上之水,就不會再往地宮裡吐水了,道光皇帝異想天開的想法,為人們留下了慕陵隆恩殿裡精湛的木雕奇觀。
原來依照乾隆皇帝留下父子分葬的祖訓,道光皇帝應該在清東陵選址,但工匠苦心修繕的陵寢不到一年,就出現地宮滲水的不吉之兆,道光皇帝才會違背祖制選擇西陵,今天的慕陵滄桑依舊,關於大清王朝的一切也早已化為歷史塵埃,留與後人說。
清朝宮殿名稱 在 張哲生 Facebook 八卦
在「張哲生」專頁即將達到10萬人說讚之際,我特地剪輯製作了這段長達25分鐘,回顧台北北門(承恩門)半世紀歷史影像的紀錄片,與各位分享。
《關於北門》
清末,隨著北台灣茶葉生產和貿易興起,清政府在大稻埕和艋舺之間興建台北城,其正門「承恩門」在1884年竣工,由於此城門位在台北城的北側,而俗稱北門。當時在大稻埕上岸的商旅,大都從北門進入台北城。
清光緒10年(1884年)中法戰爭之際,從基隆進軍北台灣的法軍,在進軍至暖暖一帶即被清軍擊退。為抵禦外敵而於1884年趕工完成的台北城,幸運地在此戰裡免受戰火試煉。不過在11年後(1895年)發生的台民抗日乙未戰爭中,台北城卻也沒發揮原本應有的防禦功能,便被侵台日軍「兵不血刃」地輕易入城。
1895年6月7日,由辜顯榮為前導的日本侵台軍到達台北城北門之外,城內老婦人陳法與家眷冒著城內動亂之險,登上北城城牆,放下竹梯打開城門,日軍於是輕易進了台北城。同月17日,日軍舉行「始政式」,象徵日本正式統治台灣。
日軍進入台北城後,日本殖民政府對於原來設計中帶有防備日本性質的台北城之存在價值,初始也曾有過不同議論;後來在1897年成立的「台北市區計畫委員會」裡,開始研議拆除台北城之城牆。之後,在1899年公告的第一次市區改正計畫之中,台灣總督府以街地整理與貫通道路為由,將台北城的部份城牆連同城內原有清朝時代的建築物,如文廟、武廟等,一同予以拆除。
1900年,台灣歷史上的首次正式實施的都市計劃當中,台灣總督府的「台北城內市區計畫」所進行的市區改正,不但將台北城的所有護城河填平,並將城垣至護城壕間的空地規劃為公園,更以增闢九個城門為由,開始小規模拆除妨礙道路貫通的城牆,而西門(寶成門)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遭到拆除。
真正開始大規模地拆除台北城的城牆,是在1901年公告「第二次市區改正計畫」之際,該計畫的重點乃是加快原本已在進行中的拆除城牆工事;於該計畫中,台北城的所有城門本應該全數拆除,不過因為拆除西門後的民間反彈壓力,致使台灣總督府改變原計畫,留下了尚未拆除的北門(承恩門)、東門(景福門)、南門(麗正門),以及小南門(重熙門)。
1904年底,除了刻意留存的四座城門之外,台灣總督府幾乎已將台北城的所有城牆拆光,而拆除城牆時所卸下的石材則大多運往東門附近,用以建造台北刑務所(今日之臺北監獄遺跡)與兵營區(後來曾成為陸軍總部之所在,然後該地改建為中正紀念堂)。
北門、東門與南門這三座城門原本是中國南方閩式建築的紅瓦城樓,然而,臺北市政府於1966年以「整頓市容以符合觀光需要」為由,將東門、南門和小南門全面改建為風格迥異的北方式綠琉璃瓦頂亭閣式建築,原貌盡失。北門原本也在改建之列,不過由於當時已經計畫在忠孝西路上興建高架道路,並且將通過北門所在位置,因此預定直接拆除北門(1976年高架道路開工後,在學者極力爭取下,市政府才同意修改興建方案,讓高架道路改以彎道繞過北門所在位置),所以北門便逃過了此劫,成為世界僅存的閩南式碉堡城門。
目前,台北城僅存的四座城門已被列為國家一級古蹟,名稱為台北府城之北門、東門、南門、小南門。
《關於北門圓環高架橋》
圍繞著台北北門(承恩門)興建的北門圓環高架道路(亦稱北門高架道路、北門高架橋,或是簡稱北門橋),於1976年2月10日動工興建、1978年9月16日竣工(10月10日通車),其建造目的乃為了方便車輛跨越鐵路以改善交通狀況。而在1982年5月1日忠孝橋通車之後,這座高架橋因銜接忠孝橋台北端,所以也被台北市政府稱作忠孝橋引橋(引道)。
在台北市區的鐵路地下化之後,北門高架橋已不再被需要,加上為了重塑北門及忠孝西路景觀之需要,台北市政府遂於2008年開始評估北門高架橋之拆除,最終在2013年決定於2016春節期間進行拆除工程。於是,北門高架橋拆除工程自2016年2月7日凌晨動工,並於6天後(2月13日上午8點)完工通車。
1966年,台北市政府以「整頓市容以符合觀光需要」為由,將東門、南門和小南門全面改建為中國大陸北方宮殿式建築,導致原貌盡失。原本北門也在改建之列,不過由於當時政府已計畫在忠孝西路上興建跨越鐵路的高架橋(並連結忠孝橋通往三重),而高架橋將會通過北門所在位置,因此決定不改建北門,而是直接拆除它。
1976年,跨越鐵路的北門圓環高架道路(北門高架橋)開工,在學者極力爭取下,市政府才同意修改興建方案,將高架橋改以彎道繞過北門所在位置,車輛可可從忠孝西路往西(重慶北路口)、忠孝西路往東(西寧南路口)與塔城街往南等三處上橋,並可從忠孝西路往東(重慶南路口)、忠孝西路往西(西寧北路口)、延平北路往北,與延平南路往南等四處下橋。
1976年3月,時任台北市長張豐緒指示工務局,應考慮北門高架道路竣工後,連接忠孝橋的可能性,可以使西寧南北路、環河南路一帶立體交叉,已改進該地區的交通秩序。當時公佈的北門高架道路工程內容如下:
主橋沿著忠孝西路,自重慶南路口以西起坡,興建四車道跨越北門圓環後,下至西寧北路口,另從該高架橋北側於北門城樓附近接一座八公尺寬匝道,沿延平北路跨越鐵路後,下至鄭州路附近。在塔城街口附近沿北門公園西側並建二車道之上坡引橋,漸轉向忠孝西路,便與延平北路之北向下坡道,形成南北交通之單向行車系統,工程預算包括北平路在內約為三億三千餘萬元,第一期工程以高架道路為主,從1976年2月8日開始打築鋼管樁基礎,並預計在1977年底以前完成。(不過後來實際的完工日期為1978年9月16日)
北門圓環高架道路的開工日期為1976年2月10日,完工日期為1978年9月16日,其效益為「跨越鐵道,便利忠孝西路東西方向及延平北路、中華路南北方向交通」。當時北門一帶的工程,除了這座跨越鐵路的高架道路外,還有其他配合為忠孝橋通車所興建的道路(北平路)、人行地下道(博愛路至延平南路至中華路、通過忠孝西路地下、公園路北平路口)、人行陸橋(中華路東側跨越鐵道至洛陽街口)與停車場(公路東站前廣場)等多項公共設施。
1978年9月16日,北門圓環高架道路正式完工,主橋長530公尺、寬15公尺,接著再進行與忠孝橋銜接之引道橋工程。引道橋由忠孝橋主橋銜接北門圓環高架道路之西寧北路口,中間引道橋寬8公尺,由忠孝橋至西寧南北路口後,岔成寬5.5公尺之兩單線道高架橋,與原北門高架道路橋面銜接,長220.5公尺。兩側自橋台上下主橋引道,引橋至西寧南北路口,均為長162公尺,寬10.5公尺之兩線道。至於引道橋跨越環河南路高架橋時,增高為4.3公尺。
連接三重地區與台北市的忠孝橋由國際知名的橋樑結構工程師林同棪(音炎)設計,外型呈上T(橋樑)下Y(橋墩),主橋長1,145公尺,寬31.5公尺,往返各有3個快車道、1個機車道、1個人行道。1978年,由台北市政府開始動工興建台北市端的626公尺路段。1979年,由台灣省公路局開始動工興建台北縣三重市端的519公尺路段。1982年5月1日,忠孝橋全線完工通車。
忠孝橋之上構為每跨11支的預力混凝土T型樑,下構在牆式墩柱兩端向四角斜伸出四支柱子呈Y型,末端串以短樑構成框架,延長跨距以減少落墩數。忠孝橋的上構為T型梁,下構為Y型柱,設計師林同棪巧妙地將自己名字的英文縮寫 T. Y. 融入設計之中。
在北門圓環高架道路(北門高架橋)完工後的十幾年間,北門被高架橋主線和延平南路匝道緊密包夾,且橋身逐漸擠壓到北門,所幸整體原貌終未受太大破壞。
1989年,華山至萬華間的鐵路地下化之後,當初為了讓車輛能迅速跨越鐵路而建的匝道之使用率便大幅下降。因此,首先,延平北路的下行匝道在1993年進行拆除。
再來,延平南路的下行匝道則於1995年於8月26日進行拆除,此舉解除了北門被延平南路匝道靠在身上的危境,不過忠孝西路上的忠孝橋引橋主線對於北門仍然繼續造成北面視覺上的遮蔽至今。
2000年1月1日,塔城街上行匝道亦被拆除。
隨著機場捷運及捷運二期路網將在未來幾年內陸續通車,台北車站周邊交通需求也將大增,台北市政府確定拆除銜接忠孝橋台北端之北門高架橋,並排定在2016年2月的過年期間進行拆除,屆時,被困縛在高架橋下的國家一級古蹟北門便可重見天日。
台北市交工處表示,將以拆除北門高架橋、移除所有槽化設施、放大北門周邊空間,並將鄰近「忠孝西-中華路(塔城街)」與「忠孝西-延平北」所有車行動線拉直,讓道路維持接近垂直正交,為拆除引道後之最佳方案。新方案上路後,將能解決北門周遭動線複雜問題,行人經忠孝西路穿越中華路也不用再繞道開封街。另外,北門南側車道北移、集中後,也將擴大北門周邊腹地,有利未來古蹟廣場整體景觀規畫。
750公尺長的北門高架橋,於2016年2月7日(除夕)凌晨開拆,原預計8天拆完,最後提前在2月13日上午8點完工通車,僅花了6天多的時間便完成拆除工程,其動用之人數與機具數量,以及拆除範圍的長度,皆為歷年之最。而為了保護道路與附近的古蹟,北市府則祭出號稱「金鐘罩、鐵布衫」之措施,並設置高架平台「北門觀」,讓民眾見證歷史。
北門高架橋距離古蹟北門的最近處僅有90公分的空間,周邊還有北門郵局、三井倉庫等古蹟,為了保護道路與古蹟,北市工務局決定祭出「金鐘罩」與「鐵布衫」兩項法寶。
在高架橋緊鄰北門的區段將採用鐵柵欄圍成「金鐘罩」,並以機械切割工法,避免碎石飛濺而傷及北門;並在周邊的古蹟與歷史建築一帶,設置十個建物傾斜計與十四處沉陷觀測點,以隨時監測。
北市工務局副局長黃治峯表示,北門高架橋的地下層就是捷運、高鐵、台鐵站,為避免施工影響交通安全,拆除工法將避免就地打鑿,而是採單元分割再吊移拆除。
而所謂的「鐵布衫」就是在北門周圍的廣場,鋪上2.2萬平方公尺的鋼板,其面積相當於52座籃球場,以保護廣場地表設施,這是北市歷年來拆橋工程中鋪設鋼板數量最多的一次。
黃治峯說,北門高架橋的拆除工程分為三階段,2016年1月6日至2月6日期間,完成測量放樣、圍籬設置、臨時支撐架設等「第一階段」前置作業。
「第二階段」是拆除橋身,北市府選在春節期間(2月7日至14日)施工,以期能將交通影響降到最低;在8天施工期間;施工期間每天動員工程人員與義交多達900餘人,日夜輪班作業,並出動700公噸的吊車、破碎機與高空作業車等機具。
「第三階段」乃路型調整與引道拓寬,工期為2016年2月15日至11月30日。
清朝宮殿名稱 在 Dd tai Youtube 的評價
全粵語解述之另一輯有關主題: https://youtu.be/X0P3iU_pLTI
大昭寺是西藏現存最輝煌的吐蕃時期的建築,也是西藏現存最古老的土木結構建築,開創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廟布局規式。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爾、印度的建築風格,成為藏式宗教建築的千古典範。西藏的寺院多數歸屬於某一藏傳佛教教派,而大昭寺則是各教派共尊的神聖寺院。西藏政教合一之後,「噶廈」的政府機構也設在大昭寺內。活佛轉世的「金瓶掣籤」儀式歷來在大昭寺進行,1995年,十世班禪靈童轉世的金瓶掣籤儀式也是在這裡舉行的。藏族人民有「先有大昭寺,後有拉薩城」之說,大昭寺在拉薩市具有中心地位,不僅是地理位置上的,也是社會生活層面的。環大昭寺內中心的釋迦牟尼佛殿一圈稱為「囊廓」,環大昭寺外牆一圈稱為「八廓」。以大昭寺為中心,將布達拉宮、藥王山、小昭寺包括進來的一大圈稱為「林廓」。這從內到外的三個環型,便是藏民們行轉經儀式的路線。大昭寺的布局方位與漢族寺院不同,其主殿是坐東面西的。主殿高四層,兩側列有配殿,布局結構上再現了佛教中曼陀羅(曼荼羅)壇城的宇宙理想模式。寺院內的佛殿主要有釋迦牟尼殿、宗喀巴大師殿、松贊干布殿、班旦拉姆殿(格魯派的護法神)、神羊熱姆傑姆殿、藏王殿等等。寺內各種木雕、壁畫精美絕倫,空氣中瀰漫著酥油香氣,藏民們神情虔誠地參拜轉經。大昭寺內保存有大量珍貴文物,為藏學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此外,在大昭寺門前廣場上樹立的唐蕃會盟碑見證了漢藏人民的深厚友情,勸人恤出痘碑(為清朝乾隆年間駐藏大臣和琳(和珅之弟)在西藏救治天花患者及改變葬俗而立)則見證了清朝對西藏的關懷。勸人恤出痘碑旁邊的公主柳相傳為唐朝文成公主手植。
布達拉宮 (藏語:པོ་ཏ་ལ,藏語拼音:bo da la,威利:po ta la)坐落在中國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市區西北的瑪布日山(紅山)上,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宮堡式建築群,最初是吐蕃王朝贊普松贊干布興建。於17世紀重建後,成為歷代達賴喇嘛的冬宮居所,為西藏政教合一的統治中心。整座宮殿具有鮮明的藏族風格,依山而建,氣勢雄偉。宮中收藏了無數的珍寶,為一座藝術殿堂。1961年納入中國國務院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布達拉宮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布達拉」或譯「普陀珞珈」,為梵文「Potalaka」之音譯,意為「小白花樹」、「光明海島」等,佛教傳說中爲觀世音菩薩的常住道場,原位於印度南部,浙江舟山的普陀山之名亦源於此。公元7世紀初,松贊干布統一西藏,定都拉薩,建立起強大的吐蕃政權。641年,他與尼泊爾塔庫里王朝和中原唐王朝聯姻,迎娶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在瑪布日山上修建了宮殿,但經費來自文成公主自唐長安帶至西藏拉薩的嫁粧。因為松贊干布把觀世音菩薩作為自己的本尊佛,所以就用佛經中菩薩的住地「布達拉」來給宮殿命名,稱作「布達拉宮」。當時的布達拉宮有大小房屋一千間,但是在赤松德贊統治時期遭遇雷火燒毀了一部分。

清朝宮殿名稱 在 名間朝聖宮建宮3百年神秘古物不斷累積|華視台語 ... - YouTube 的八卦
建廟3百多年的名間朝聖宮,不但歷史悠久,保存下來的神秘古文物也是相當多,不僅有300年歷史的軟身天上聖母更是有很多從 清朝 就留下來的牌匾、香爐,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