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經濟部:全國能源會議應開放決策權 落實公眾討論
9/29下午台、韓、日、港各地的反核團體共同前往經濟部抗議並舉辦記者會,指出經濟部與台電已將核一廠的延役計劃送至原能會審查,但至今仍不願將報告內容向民眾公開,而明年一月舉辦的全國能源會議,在看似開放的議程規劃中,卻依舊獨斷選擇專家名單和議題範疇的設定,暗藏推動延役的企圖。面對民間的質疑,經濟部表示指控不實。(請參閱「經濟部重申全國能源會議決無預設立場,歡迎各界主動提出多元資訊共同討論」)
我們也在此正式回應經濟部,釐清爭議,建議經濟部若真有下放政策規劃權力,與民間共思因應策略的用心,應該正面回覆民間的幾個問題
詳情請至:http://gcaa.org.tw/post.php?aid=416
一、全國能源會議聲稱透明開放,但議程設計以及與會代表上如何保證充分公民參與?
針對此次的全國能源會議,能源局表示將分為背景資訊公開徵求、背景資訊釐清、因應策略討論三個階段。但目前除第一階段外,最關鍵的『討論階段』及大會的召開形式都沒有說明。依據過去2009年民間參與能源會議的經驗,經濟部舉辦分區會議時,不但場次太少、缺乏宣傳,又都訂在上班時間,顯見民主僅是流於形式。當年會議進入正式議程的分組會議以及大會討論時,採用遴選代表制,而兩百位代表中大部分都是能源相關利益的產官學界,而真正來自民間非營利或環保相關組織的卻不到15人,佔總代表人數比例不到10分之1。更不用說能源設施附近的居民代表付之闕如,如此偏頗的參與比例與組成,再加上結論的預設,讓民間深刻感受到所謂的透明開放只是假象,會議已有既定政策的立場。
因此我們要求本次能源會議、主辦部會不應再壟斷民眾參與決策的權力,在召開之前應徵詢民間意見,研議適切的分區會議以及大會召開形式,而非重蹈過往全國能源會議以及今年經貿國是會議此類徒具參與形式,而無實質公共政策討論的錯誤模式。
二、全國能源會議聲稱首次開放民眾、機關或團體研提與各討論議題有關之背景資訊,但官方資訊與官派專家為何硬佔上風?
相較於以往的全國能源會議,均只提供單一面向的背景資訊,本次會議雖規劃有公開背景資訊徵求階段,看似進步,但我們必須指出,此舉忽略了官方跟民間在研究資源上的落差,官方支援的智庫機關提供的資訊,可以想見仍是如同過去「穩健減核」的政策宣導一般偏頗,早已被民間質疑多次,此舉豈能達成公開背景資訊討論的功用?
另一方面,各界資訊與政府公布資訊,將交由專家以一致性之共同檢視原則進行「專業釐清」,討論後將彙整呈現多元面向之客觀事實背景資訊。但負責釐清資訊的專家是如何組成?若核電議題僅由清大核工的教授擔任專家,此舉是否客觀?而環保署在環評的專家會議上,至少提供了不同利害相關人推舉專家的空間,若此次全國能源會議的專家組成,僅是由官方圈選,比環評還要退步,根本無法服眾。
我們呼籲應另行研擬公平的專家遴選方式,官方也應有誠意釋放出有別於政策宣導的能源背景資訊。
目前全國能源會議提供背景資訊,顯然不符客觀,明顯偏向延役與核電興建,以下試舉幾例以供公眾評價,還有許多部分待日後整理一一列出:
例1.已直接將既有「核電廠延役」列入模擬情境。
http://103年全國能源會議.tw/…/au…/10000/1000/323/20140915095921.pdf
例2.拿美國核能機構與核電同業團體的資訊作為資料來源,明顯偏頗,根本不是具有科學論證基礎的背景資訊。
http://103年全國能源會議.tw/…/au…/10000/1000/333/20140915100045.pdf
例3.台灣的海嘯風險評估上,採用不實資訊,核電壓力測試的專家小組以及國科會都曾表示此項研究不適宜作為支持核電廠可因應海嘯的依據,卻仍然被放入會議背景資訊。
http://103年全國能源會議.tw/…/au…/10000/1000/368/20140915073307.pdf
廠區距海多寫300公尺/ 原能會核四報告 再被爆不實
https://tw.news.yahoo.com/廠區距海多寫300公尺-原能會核四報告-再被爆不實-2211069…
三、能源局強調,針對核電廠延役與否,政府並未設定任何立場,是真的嗎?
2011年11月3日,行政院公佈新能源政策,承諾核一二三廠不延役。但經濟部從去年(2013年)底就不斷曖昧鋪陳延役訊息,台電也承認核一延役計畫書雖因福島核災曾暫停審查,但今年初已經再次將核一延役的執照更新評估報告,送交原能會審查!如果沒有延役的打算,為何要送審延役計劃書?
而更誇張的是,這份違反政府承諾、試圖偷偷闖關的延役計劃書,自始至終都不願將報告公開,民間更無從得知目前提出的核一延役計劃,究竟能否回答媒體與民間團體一路來的安全質疑,一切都在黑箱裡進行,當然會被質疑是逃避民間的監督。
我們對經濟部在今年的全國能源會議規劃中,試圖納入一些公開徵詢的機制,表達部分肯定,這是台灣近日公共意識上揚的成果,但我們必須更尖銳地指出,政府在此會議應該真正理性與誠懇地去面對台灣未來的電力規劃,積極降低用電需求才是全國能源會議的正途,我們絕對不允許官方繼續拿假冒客觀的資訊,刻意迴避社會大眾對於核安上的擔憂,在全國能源會議中為危險的老舊電廠延役開路,老舊核電廠的事故風險已日益提高,只有儘速除役一途。
面對民間的質疑,9/29經濟部派出台電核能發電處副處長林志鴻接受訴求書,在媒體前表示將帶回去商量,於一天後(9/30)回覆是否可以公開延役計劃書的內容,至今我們還在等待經濟部的具體回覆。
清大資工分組 在 陳良基的創新筆記 Facebook 八卦
台大首屆的學術卓越領導研習營
選在今年七夕情人節的特別日子(八月二十日),台大舉辦了第一次的學術卓越領導研習營,邀請全校所有系所、研究中心主管們、以及一級主管共同參加。這是由人事室主辦的主管訓練活動,為一整天的課程,上午以演講為主,下午則以實務討論為主,能吸引近一百二十位主管主動報名參加,是非常成功的活動。
上午演講有三場,分別是楊泮池校長、張懋中校長、及郭位校長。活動一開始是由台大的掌舵楊校長向主管們說明台大未來的努力方向,楊校長以「Great University for Future Better」為主題,宣示台大的四大任務:知識創造、人才培育、社會奉獻、及創新創業,他特別提到高教體系中人才培育之重要,希望台大能用教育引領國家競爭力,積極參與政策溝通、決策,加值國家形象,推動整合性研究及校際、國際級策略聯盟,展現研究成果實績並與在地經濟民生相關,創造實際價值,增加社會影響力。期待團隊合作,共同發揮台大人的優點,發展符合社會需要新亮點。
張懋中校長則以”邁向偉大大學--兼論理想的現代大學教育”大題目與大家探討大學教育的使命。張校長的經歷非常特殊,他曾分別在台大、清大、交大等三所大學獲得學位,隨後在美國就業、創業、及教學,有多年的產業及學術就經歷,八月初才剛從美返國接任交大校長,正是一番熱血想要改造台灣的高等教育,因此他花很多時間跟大家闡述他對偉大大學的認知,他認為偉大大學必兼顧真理的追求和人才的培育: 能發現和發展顛覆性 (Disruptive)的新觀念、新思想、新知識來創造新的價值和新的應用; 能孕育和激發學生,使其具有創造力、領導力、國際觀和執行力、能與世界任何國家來合作和競爭; 培養學生有令人尊敬的人格 (Character) 與品德 (Integrity),成為社會的棟樑和榜樣。他更引用聯合國對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標: 「Learn to be、Learn to know、Learn how to learn、Learn how to deal with others.」與大家共勉,應身教重於言教,主動積極教育學生,能把學生教成:學而能樂, 學而能問, 學而能論, 學而能創,學而能群, 學而能行, 學能自尊, 學能自省,學能自愛, 學能愛人, 學用工具, 終身能學。張校長也分享許多他對高等教育的看法,非常具有啟發性。
郭位校長的演講有些出乎我的想像,他以「大學心件的理念與實踐」為題,直言高教的盲點與迷失,他非常推崇簡單的重要性,演講中提出不少例證說明教育過程中,並以工程訓練的思維,強調維持邏輯清楚明瞭的必要,認為簡單實為複雜的極致。他還特別為此次演講寫了一首名為”心件”的詩:心空教亦空,上心研乃心,硬體合軟體、總欠一心件。提示大家在推動高等教育的過程中,維持初心、用心的重要。這首詩亦嵌進了教育家海德堡的現代大學使命: 「教研合一」。
下午的課程則是以分組工作坊方式進行,也是這次訓練的重點。設計的兩個議題分別是: 議題1:在大學追求卓越中,系所主管可以貢獻什麼?議題2:現有學術行政主管在執行上所遇到的挑戰與對策? 為了提高大家的專注度,並讓討論更有趣,我們還費心找了一個模擬個案,題目為: 你剛擔任為系主任,因缺乏適當的授課人選,不得不指派姚P教授一門一年級課程(過去五年他未曾教授該課)。姚P拒絕並打算繼續教另外兩門他教了五年的進階課程。姚P去年剛升等為教授。同時你也聽到其他同事的意見和抱怨:比起浪費時間教新生,姚P寧願專注於他的研究。這時你會怎麼處理? 討論的議題包括: What are the issue? What policy/ies or procedures apply? Who are resources can you call upon What questions do you have or data do you need? What action will you take? What messages will you convey? With What words?
全體人員分成三組討論。結果很驚訝的發現不少同仁真的遇到過類似模擬的場景,也因此激發許多很有深度的討論和建議。大家都對一整天的規劃讚不絕口,都覺得收穫滿滿,不只對行政管理有助益,也認為對教學研究都有極大刺激。
這個研習營的緣起其實是,管院郭院長在與我共同思考台大未來管理經營策略時所談起的。我們發現台大的眾多主管們,特別是系所主管,竟有一半以上是之前完全沒有任何學術行政管理的歷練,而且主管上任後,也只有三分之一的主管們會參加新任主管座談。因此,無論在行政資源整合、團隊效益、對外連結等等,常會發現主管在帶領單位和團隊上,不僅無法與企業界的主管相提並論,一般行政工作亦有許多力有未逮之處,更不用說要協助台大邁向卓越了。我們都覺得人的能力是要靠不停的學習才得以提升,因而提請楊校長同意辦理此項頗有意義的研習營。感謝人事室在黃韻如主任的積極任事領導風格下,快速的規劃,更謝謝管院郭院長,出錢出力,率領廖咸興、陳忠仁兩位教授,參與籌備、引導討論。我們很慎重地開個數次的規劃會議,事後證明詳細妥善的規劃,確實極為重要。我在開場時,用了為一的一張投影片,上面寫著: 「優秀是卓越之敵!」,提醒大家忘記小我的優秀,才能成就大我的卓越。而在下午的結語,則引用俗語說的: 「徒有善意不足以移山,要用推土機才行!」並問大家,”學術卓越領導營研習之後,明天你將會做甚麼事情? 同時,你將會停止做甚麼事情? “,提醒大家別忘了回去後,真正的執行才是重要!
而很有意思的是,很多同仁在聽了校長們的演講後,深深折服於校長們的視野和見地。大家在討論到底是,原本就有這樣的遠見和能力,才能當是校長? 還是站上校長這個位置後,壓力和責任逼使他們成長,激發出此個人潛力,而有這些遠見? 我個人是比較傾向後者,也才會提議辦這項吃力的訓練。我覺得是有責任心的領導者,在扛起責任後,開放心胸勇敢面對問題,所逼出來的能耐!
這是一次非常難得的經驗,八成以上的台大主管們能共聚一整天,相信透過這樣的共學、訓練、交流,台大的主管們能有視野、有擔當的帶領台大師生一同為台灣的未來努力! 借用張校長的話: Together we can go far!
清大資工分組 在 小吃貨的英國生活日記 Facebook 八卦
#來英國後我看見的東西 #希望自己大學就知道的事 #希望自己高中就知道的事 #希望自己一出生就知道的事 #文超長慎入
另外打了一篇關於前面分享半路出家的矽谷軟體工程師的文章,不然那邊已經很長了,還要另外看完很長的心得,應該很累。
不知道大家看完了故事的想法是什麼。
看了作者的粉絲頁,顯然也是非常有人氣。其實我想說的是,對於很多人來說,像是幾年前的我,看了以後大概會覺得,這條路是遙不可及的吧!
雖然作者一直提到自己只是個普通人,自己是半路出家,自己艱辛的路程,但在台灣已經可以說是人生勝利組了。
來英國後,很多想法都改變了,以前看不見的東西,或者覺得遙不可及的東西,現在好像都沒那麼遙遠。
從小名列前茅、考上台大化工,這要是發生在我家,大概已經會是讓我爸媽可以到處去說嘴的事情。不知道該說這是城鄉差距還是因為我們是井底之蛙。
這邊並不是想要戰什麼,每個人的成長環境不同,每個人的能力也不同。一路走來我一直覺得,看看身邊的人,總是覺得自己大概是在作夢或者無比幸運吧!
就像作者說到,在矽谷,自己身邊的人都是名校畢業,血統純正之類的,其實看到以後我都很想說,難道在台灣你不是名校畢業,血統純正嗎0.0? 在台灣,你已經是在台灣的頂端了,所以看見的東西跟其他人不一樣。應該說,現實生活中,就好像線上遊戲裡的世界一樣,當你在新手村的時後,遇到的人都是低等級的人,然後當你到100等之類的,你身邊的都是100等的強者,這個時候如果出現了110等的人,你就會覺得對方很強之類的。(雖然這個比喻可能不太好。)
不知道為什麼,「#小池子裡的一尾大魚」,這句話一直讓人想起,即使我根本已經記不得到底是哪一本國文課本裡面的哪一個作者寫到的,我只記得是作者的爸爸跟他說的,但這句話一直烙印在我心中。(小時候沒有好好念書沒關係,只要記得有用的句子XD)
其實我從來都沒去過美國,我也不知道矽谷長什麼樣子,或許是待在英國很安逸,在劍橋的生活很安全又舒適,人家又常說什麼劍橋就像是歐洲的矽谷之類的,所以我也沒有特別想去美國生活(觀光可能可以考慮)。
還記得念研究所的時後,有人和我說,他覺得在英國找工作其實滿容易的,比美國容易多了(比較級),但那個人後來回台灣了。可是對當時的我來說,在英國找工作已經是萬般艱難了,聽起來當然也是覺得很刺耳,雖然說是這麼說,但我又能怎麼樣?沒有任何的相關工作經驗,大學也不是理工科的。(說真的連在英國都沒有人認為歷史系畢業會跑去寫程式,一般他們文科的就會一路在文科世界打轉居多)
我記得當時做了一件事情,就是我去買了他們高中的數學課本,因為即使是畢業生等級的工程師的工作,都要考簡單的數字能力測驗(有點像我們國高中數學那樣),對很多人來講可能輕而易舉,但我還是花了很多時間練習。
來英國以後,發現長期留下來工作的人,幾乎也是台灣頂尖大學畢業的人居多,多到可以組成同學會、校友會等等之類的,當然這也是好事,代表來英國工作生活的人真的好多好多。有時候自己也會想,自己看見的世界真的改變了很多,以前在大學的時候,身邊的人幾乎沒什麼人想出國,大家都說我們都是一科殘廢才會考上這間大學.......即使學校有好多交換學生的機會,大部分的學生卻只會申請去大陸,因為不用考多益。光是畢業要多益成績這件事情,就搞得大家很苦惱。
反觀這些在台大根本不可能發生的。真的就是完全不一樣的世界。
那些在台灣頂尖大學生活過的人們應該會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所以他們總是一直朝著像往國外生活的目標前進,或者嚮往去更遙遠的地方生活,挑戰困難的工作,因為身邊的人都是如此,這些事情也看起來是如此的平凡。
然後,以前在我的大學,當你跟其它人說你想出國念書時,大家只會跟你說「加油」,除非你家有錢,不然根本不會有多少人想像我一樣,堅持去搞什麼留學貸款,然後一路走到現在(遙遠的還款道路)。但之所以會這樣,也是因為當初去聽了一堂通識課,通識課的國文老師是東華博士班的學生,他說了原本自己都看好留學貸款要出國,最後還是留下來了,以及我的國中班導,他的夢想是出國念美術,他說了自己以前很努力兼兩三份工作,存了錢,很想出國,最後還是把錢在台北買了間小套房,然後結婚生子。那些人的遺憾,都成了我心中的動機,就是,難道像我們這樣的背景,就沒有機會達成夢想嗎?那這樣我老的時後會和他們一樣後悔嗎?
在台灣似乎已經沒什麼翻身的機會了(當時我是這麼想的),畢竟當你已經上了大學,念到了大三、大四,基本上事已成定局,出社會工作以後,更難去翻轉你原本的局勢。
從來我都不覺得,自己可能在寫程式或在電腦相關方面特別有天份,我也覺得看文件很煩,我喜歡看動漫、打電動、逛街、吃美食,和大家一樣,也不是一個工作狂(除非我做自己很喜歡的事情),常常也覺得好煩喔,為什麼薪水不能多一點。
我沒辦法像那些很厲害的人一樣,一直想要讓自己變強,一路拚到矽谷,或者一直想往上爬,一直努力精進自己(大部分時候我努力的學習或看書,也只是因為現實所逼)。常常我只是想,過自己想過的生活,也許是有點安逸耍廢的日子。
我想要說的事情很多,但總是不知道該怎麼說。
很多事情是非常無比複雜的。這些事情牽扯到,台灣整體的社會發展、政治社會文化、教育,階級複製,產業。並不是只是單純的,小孩能不能考上好學校以及出國念書工作,跟家庭背景的關聯性而已。
而且這件事情,並不是只有發生在台灣,是發生在全世界,大大小小的國家,即使英國也是如此。
如果出生在一個鄉下地方(例如基隆市),爸媽只是很普通的人,普通到可能會跟你說,好好念書,考上台大,然後看你的科系是什麼,假設是文科可能叫你考公務人員,假設是理工科可能就會一路支持你念書,尊重你的決定,即使根本不知道不了解你在做什麼,如果是商科就會希望你找間穩定的大公司進去工作。 如果是女生,可能快要三十歲了就會希望你快點結婚,或者有穩定對象就會趕快希望你結婚,如果是男生就會問你,有沒有交女朋友,幫你準備聘金聘禮娶老婆。
如果你考上了清大或交大的理工科,畢業後進去聯發科或台積電或竹科大廠,爸媽也會覺得很驕傲,然後你可能在那邊沒日沒夜的工作,努力存錢買房子,希望賺錢好好孝順辛苦的爸媽,或阿公阿嬤。漸漸地你成為了科技新貴,你很努力地賺錢,為了要給家人好的生活,結婚生子之類的。
如果考上了普通或所謂後段的國立大學,家裡也會覺得,還好是國立大學已經很努力了,然後也是想辦法進入大企業工作,或中小企業,走類似的人生。
如果考上了私立大學,或者所謂的排名不太好的大學,家裡也是會覺得,好了,這樣也沒辦法了,那就趕快學習一技之長,看看能不能找份穩定的工作做做,也是努力朝向和前面兩條路的人生前進。
看完自己打的文字以後,都覺得可以畫一個流程圖了。
然後在這些人當中,有多少人可以跳脫這個流程圖? 追求自己想過的人生,甚至會想到我要出國,我要挑戰世界的舞台?大部分的人畢業以後都還在還大學跟研究所的就學貸款,過著每天上班下班 加班熬夜的生活。
我覺得自己算滿幸運的, 家裡不用靠我養家活口,另外也因為我的阿嬤總是告訴我他去夏威夷旅遊看到的事情、去美國旅遊看到的事情(好像退休以後跟我阿公兩個人跟著宗親會一起去的),後來我阿公掛了以後阿嬤常常懷念,但也是因為這樣讓我很想知道世界長什麼樣子。
(阿公阿嬤都沒念過什麼書,因為戰亂,家裡貧困,但阿公很努力自學,算是識字,後來阿嬤才去念了補校,學國語)
反觀我的爸媽,雖然念到了五專、大學,但是卻非常無比的保守,總是希望我找個好人家嫁了(最好家裡有房子),然後考公務人員,沒事不要念研究所,念那麼多書幹嘛。
即使我們家是這樣,但從小學到國中,我們家已經比同地區的大部分的同學的家庭環境好很多了。
小時候也常常有書可以看,要買參考書、自修、課外書也可以買,甚至小學還可以去芝麻街美語學了快兩年,已經比其他同齡的小孩好很多了。
從小學以來,家裡也已經有電腦、印表機,這些東西也是非常重要的,沒有那些東西,我也沒辦法用ADSL,也不懂網路的重要性,也不懂電腦是生活的一部分。
所以,由此可見,我大概比同地區的一些小孩,更有機會跳脫那個流程圖。
接著,即使沒有考上台北的明星高中,也進所謂的基隆第一志願,爸媽雖然不太高興,也就算了。高中時期,我的課業表現也不太好,也不太想去上學,也覺得念書很煩。學測考得不好,指考也沒好好念書,其實到現在我也不懂,當時為什麼念不下書呢?即使一直去圖書館,即使一直和同學揪團念書,即使知道自己應該要努力考上台大。
另一方面,高二的數學老師說,高一的數學老師沒教好,高一的數學老師說,國中的數學老師沒教好。但事情是,時光也沒辦法倒轉,他們說那些也沒什麼用,所以我數學學測和指考還是考得很爛。
其它科目,英文也普通,我最喜歡的還是國文跟歷史,但國文我偏偏又很討厭現代散文和現代詩,不知道為什麼.......比較喜歡的大概是作文吧!
剩下喜歡的是美術,可是除了美術課以外,平常也沒什麼機會可以接觸到,根本不可能跟其它學過畫畫的同學比,更不用想說去考設計系那類需要術課考試的系。
於是大學就自己填了喜歡的歷史系,就這樣了。
然後爸媽又吵著叫我轉系轉學,說什麼歷史系畢業會沒工作(這句話自從我考上歷史系以後不知道聽了幾百萬遍),我說可以去博物館啊! 也是公務人員啊! (之後他們就一直叫我考公務人員)。
我媽一直想要我念財金或會計系,其實商科我實在沒甚麼興趣,比較想念的大概是國際企業或者資管、企管那類的。我一直對電腦很有興趣(當時認為),然後因為不知道從哪個時候就想要創業之類的,或想當高階經理人,所以想念個國際企業(其實也不知道裡面在幹嘛)。
後來就雙主修了國企,經歷了一些挫敗,其實到最後自己也覺得沒什麼興趣,應該說覺得那些,商業策略滿有趣的,但實際上還要念會計、經濟、財務管理,然後一大堆分組報告,也覺得那些東西都很主觀。期間也是滿心灰意冷的,但是為了混個文憑,出社會好找工作以及對爸媽交代(畢竟他們還是給了微薄的生活費),還是得努力混到畢業。然後也覺得自己應該去努力弄個實習,參加了華碩校園CEO那個計劃,然後從此覺得自己好像沒什麼價值的廉價工讀生,又一次心灰意冷。
然後緊接著又推甄研究所失敗,韓國交換了半年學生回來,只好先隨便找份工作做,一邊準備來英國念書。
期間,我的代辦一直擔心我會放棄,他說很多人工作以後就放棄出國念書了。當時我心裡想,怎麼樣都不可能放棄,要是放棄我就要一輩子領28K了。期間也經歷了在外商公司看到的人情冷暖,台灣人被外商壓榨,高階主管幾乎都是海外外派,看似著在外商公司工作的光環,實際上領著28K還要犧牲生活品質。
寫著寫著連我自己都在想我的人生怎麼這麼悲慘,同時還要跟當時男友的爸媽吵架,我爸媽吵架,各種吵架,當時男友的爸媽也是傳統型的,想要找乖乖牌媳婦伺候他們,又覺得我配不上他們兒子,各種搞破壞搞分手,搞到兩家爸媽都一直吵架,搞到我媽都要去報警= =(大概跟台灣鄉土狗血劇情一樣)
還好我本來就不是一個很重視感情的人,因為當時工作累得跟狗一樣,還要準備考雅思,擔心留學貸款,根本已經無法分心去搞那些事情,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馬斯洛的基本需求都滿足到,自己都快要餓死累死了,怎麼有辦法去思考其它的問題,什麼自我成就。(雖然胖子說那些心理學大師都沒有科學根據 不足採信就是了)
在這樣的狀況下,也是一路上很慶幸得自己果斷的做出一系列的決定。
如果現在要來回顧說,希望自己大學就知道的事情,或者希望自己高中就知道的事情,好像也不算太多.........因為如果當時就知道很多事情,今天大概也不會一路走到這裡,做出那些決定吧! 如果我一開始就念了資工系,可能就會去普通的公司當工程師,領著比做海運多一點點的薪水,過著偶爾去吃大餐、打桌遊、加班的小確幸生活,然後跟男朋友結婚生子之類的我猜.......
如果要說希望自己以前就知道的事情,我大概會說,希望自己在Durham念書的時候,努力一點,認真一點,以及剛畢業去工作的時候,積極進取一點,努力的跟同事多social 一點(雖然這個也很難啦!) ,然後多念一點英文,法文,多認真做一點事情?
目前回顧自己過去的人生,大概只有在英國這段日子覺得要改進,在台灣的日子其實都覺得是必經之路啊!
其實來留學的時後,認識的朋友們,有滿多都是家裡本身條件還不錯,爸媽也希望他們出國留學。有一個日本朋友和我說,以前有些霸凌他的人會說,還不都是因為他家有錢,所以可以去澳洲念書,可以去英國念書,可以好像有成功的人生,其實他根本什麼都不會。
所以我也不想說自己好像很努力之類的,別人都不努力,我相信那些家庭背景比較好的人,也是很努力的在他們的路上走。
也看過很多人,雖然家裡不錯,也不會跟家裡拿錢,一路打拼。
就像那些考上頂尖大學的人,為什麼我們的社會會覺得他們優秀,也是因為他們可能從小就是很認真努力的人,所以才名列前茅,可能我們在打電動的時候,在看漫畫的時候,他們都在家裡念書,當然也有很聰明的人,可以邊打電動看漫畫、參加各種活動、興趣,還是考上了頂尖大學。
我並不喜歡去做人跟人之間的比較,因為被什麼好比的,胖子也常說,他並不覺得劍橋大學畢業的學生有比其他人優秀,就只是他們可能比較幸運,可能從小環境薰陶,可能就是家裡有錢念了私立學校,可能就是剛好面試官喜歡他們? 各種可能性,但絕對沒有誰比誰優秀這件事情。(大概自從二戰以後他們很怕這種優越感?!)
這篇文章我主要想表達的還是,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視野就會不同,所以那個作者上了大學,就像小池子裡的一尾大魚,他的每一段挫折,也都是因為小池子裡的大魚去了大池子或者大海,遇到其它更大的魚,所以才會有這種感覺。
可是如果把他放回台灣這個小池子,他已經算是超級超級大魚了!
所以即使我們常常覺得自己很廢,自己跑到某個小池子裡可能會變成大魚?!
應該說我常常寫到最後都不知道自己在講什麼.......所以才說是廢文XDDD 看得懂了人大概就看得懂吧!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