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的關係修復」是透過成功的衝突解決,使關係恢復並變得更親密的過程。而每個有意義的關係,存在性地都會出現不協調和不滿的時候。我們都需要學習,當歧見暫時打斷了安全連結的感覺時,要如何重建親密感。
我相信,如果大部分的人願意想想,都會發現自己最好的朋友,是那些他們有過衝突然後和好的人。當一段友誼挺過了傷人的不協調,那通常代表這段友誼已經過了表面客套的階段。
取自《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
************************************
各位朋友,晚安:
在親密關係中,互相吸引進入關係、經營關係、從挫折中修復,是一段關係能夠深刻的重要歷程。也就是,健康的關係不是不會吵架,而是雙方都能看到吵架後面的善意,願意在這個基礎上重新連結。
我認識有人,會經營關係,但不會修復。所以每次衝突之後,一定要對方先低頭,他才甘願「給對方機會」。這有個風險:萬一,哪一次對方心累了,不想低頭了呢?是不是就任由關係走向破滅?
關於「療癒」,我是好好走完了,但就不同朋友的回饋來說,內容是深了點。自我療癒,似乎也並不容易,需要專業人員帶領。
這一篇是這個系列的最後一篇,感謝各位朋友的耐心。畢竟,這也是長期的工作,沒有人提,生活也有其他有趣的議題,我們終究容易忘記。
我時不時會回到這個主題的,但其他層次的知識我也會談,接下來要談我們上次直播所談到的:如何面對焦慮!
心理世界很豐富,不同層次有時看起來會相互矛盾,但只要實踐,便能感受點滴在心頭。一般社交互動的時候,為了表達善意,祝對方百年好合,這也自然。只是說,我們也能明白,知道彼此不適合,鼓勵人為自己活,也不用勉強隱忍,不用每天活在情緒風暴中,這也是一種愛。
層次不同,互動的方式就不同。童年創傷要痊癒不容易,但我們依然可以轉頭追求精采的生活。
祝願您,各位朋友們,懂得修復關係,不知道怎麼修復,也沒關係!
************************************
合作的關係修復
【文/ 彼得‧沃克】
「合作的關係修復」是透過成功的衝突解決,使關係恢復並變得更親密的過程。而每個有意義的關係,存在性地都會出現不協調和不滿的時候。我們都需要學習,當歧見暫時打斷了安全連結的感覺時,要如何重建親密感。
我相信,如果大部分的人願意想想,都會發現自己最好的朋友,是那些他們有過衝突然後和好的人。當一段友誼挺過了傷人的不協調,那通常代表這段友誼已經過了表面客套的階段。
修復友好,可能是治療師所能示範最具蛻變性、最能建立親密感的過程。我認為,關係不協調或衝突通常是雙方共同造成的,而且用這種觀點來引導修復友好的過程。因此,通常需要透過平等相互尊重的對話歷程,來修復友好。
例外的情況是,欺負人的自戀狂找代罪羔羊和製造混亂,在這種狀況下,自戀狂是完全有錯的一方。關係依賴的案主向欺負人的父母道歉,好像是他們使父母虐待他們一樣,我常對此感到難過。
在較正常的不協調中,我通常會藉由兩個接近的方法,來開啟修復過程。首先,我會指出這個不協調(如「我想我可能誤會了你」)。接著,我會說明自己怎麼破壞了彼此的連結,來示範展現脆弱。
簡短版的例子像是這樣:「我想我可能有點說教……或陳腐……或怠慢……或沒耐性⋯⋯被我自己的移情給誘發了。」擔負起自己在衝突中的責任,證實了在關係中失望的常態,也證實了友善化解的藝術。
承擔自己在誤會中的責任,也有助於瓦解案主外在找碴鬼的信念——關係必須是完美的。同時,也示範了化解衝突的建設性方式,並且一段時間後,會使大部分的案主有興趣探索自己在衝突中的責任,這會變成他們可以用在其他關係中的無價技巧。
可預期的,戰類型人是4F當中最不可能合作、並承擔在關係不協調中的責任。極端的戰類型,像是被診斷為自戀型人格疾患的人,長期以來被視為是傳統心理分析中無法被治療的人。
至於比較沒那麼極端的類型,我有時候能夠成功地對他們進行心理教育,讓他們知道自己是如何習得控制的防衛機制。然後,我會試著幫助他們看清,自己這麼愛控制所必須付出的代價。一連串代價中的第一名,是親密感飢荒(intimacy-starvation)。
戰類型人有意識地或無意識地,都渴望著人類的溫暖,但他們卻無法從所控制的人身上得到。這是戰類型人的受害者太怕他們,而無法足夠放鬆地產生真誠溫暖的緣故。
最後,我相信案主過早取消療程最常見的原因之一,是他們覺得無法有足夠的安全去提起或談論逐漸累積的不滿。有希望茁壯成長的一切關係,都是因個人或雙方沒有能力可安全地化解歧異和衝突,而凋謝死亡,這是多麼令人難過啊!
***
掙得的安全依附
案主藉由學習,能夠談論起自己待在人際接觸時的情緒痛苦,而能在心理治療中獲得最大的收穫。這些都漸漸地向他們展現了,無論當下有什麼感受或體驗,他們都是可以被接納的和值得的。
隨著倖存者更深地了解情緒重現是對不正常童年的正常反應,他們的羞恥便開始消散,而這會平息他們因為被視為有缺陷而產生的恐懼。然後,他們情緒重現時的隔離習慣,或把別人推開的習慣就會消失。
掙得的安全依附是最近才被承認的一個健康依附種類,很多依附治療師相信,有效的治療能幫助倖存者「掙得」至少一個真正親密的關係。掙得的安全依附,是這本書從頭到尾所談的,夠好、且具有豐富親密感的依附。
我相信這裡所描繪出的原則,是達到掙得的安全依附的關鍵。在這個情況下,好的心理治療會是一種示範親密的關係,它會使我們有意願並實際採取製造親密感的行為。
你與治療師的連結會變成一種「過渡性的掙得安全依附」,然後,這會使你在治療關係之外獲得掙得的安全依附。我一再地看到我最成功的案主們獲得這樣的結果,同時我很感恩地報告,我自己最後的心理治療經驗,也使我得到了這樣的獎品。
***
從找碴鬼手中拯救倖存者
「拯救」這個詞,還有它代表的意義,在許多心理治療圈和十二步驟運動(例如,戒酒團體、關係依賴團體、酒癮者子女團體)中,已經變成了一種禁忌。
「拯救」這個字眼,常常以全有全無的方式被使用,以至於任何一種主動幫助他人的行為都被視為病態。然而,我相信幫助倖存者脫離情緒重現的深淵,是一種必要的拯救。
實踐健康拯救的一個關鍵之處,就是直搗找碴鬼的地盤。我相信,有一個未滿足的童年需求,就是拯救;而我從找碴鬼(也就是他們父母的代表者)手中「救」出我的案主時,即滿足了這個需求。這是一個從沒有人滿足過的需求,更沒有人從創傷性的父母手中拯救那孩子;這是另一個父母、親戚、鄰居或老師的糟糕忽略,他們忽視了孩子因受虐而枯萎的訊號。
數十年的創傷工作,使我的心無法允許我看到他人的內在找碴鬼發動攻擊時還保持沉默。對我而言,沉默就等於默默同意。所以,當倖存者用父母內化的聲音虐待自己時,我再也無法安靜地坐著而不介入。
因為我自己第一次長期的心理分析療法失敗,所以我更有動力去挑戰案主有毒的找碴鬼。我的「白屏幕」治療師,讓我沒完沒了地掙扎於用自我仇恨和自我掙扎攻擊自己,她沒有一次點出,我可以、也應該挑戰這個反自我的行為。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創傷專家哈維‧佩斯金(Harvey Peskin)會說,這是小孩創傷的失敗見證。
我現在要大聲地挑戰找碴鬼的謊言和誹謗,並且試著拉倖存者一把,幫助他們離開找碴鬼將他們堆落的恐懼和羞恥深淵。
我花了一些時間,才突破早期訓練所灌輸給我關於拯救的不健康罪惡感。現在,諷刺的是,當我覺得有罪惡感時,有時候是因為我退步了,讓內在找碴鬼趁機虐待我的朋友或案主。這種罪惡感實際上是健康的情緒智力,它來自我的同理心—也就是正確的行動是要挑戰找碴鬼。在這種時候,如果我不去注意案主如何把自己吊在父母的炸藥上,我覺得身為一個人和專業人士,是怠忽職守的。
幸好,我再也不能忽略它,就像案主成長時,身邊的每一個人都忽略他那樣,被動地與內化的挑剔父母共謀。當一個小孩受到破壞性的批評攻擊時,如果大人不抗議,這大人就是找碴鬼的沉默共犯,以致這孩子被迫認為輕蔑是正常且可接受的,而目擊的大人拋棄了自己的責任—保護這個孩子不受父母的持續虐待。
當我指出案主的父母製造創傷的行為是可鄙的,就等於開始了案主對自我保護發展停滯需求的覺醒。我向他們示範了,他們過去應當受到保護,還有他們現在可以抗拒,在心理層面模仿從前的虐待。
這鼓勵了我大多數的案主停止認同侵略者,也使案主不那麼內化攻擊性的父母,也就是找碴鬼的核心。
我自己的情況是,以前祖母和我的家庭住在一起,而且我覺得受她所愛,但是她沒有幫助我看清:父母刻薄的暴怒是錯的,而非我的錯。後來想想,這使我相信,她的忽略讓我深深覺得自己值得受他們的虐待,而這打下了我把他們的輕蔑化為自我厭惡的基礎。我的確這麼做了,為時長達將近二十年。
我也注意到,如果倖存者童年時有人幫助他們看清,受創並非自己的錯,這些倖存者會非常不一樣;如果有一位大人能充分地責怪那些錯待,倖存者大多不會發展出那麼兇殘、自我毀滅的找碴鬼。通常這位大人是另一位父母、已覺醒的兄姊、親戚、老師或仁慈的鄰居。
.
以上文字取自
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在童年創傷中求生到茁壯的恢復指南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7508
.
5/2 台中免費公益講座_如何陪伴與傾聽孩子的情緒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853315441996/
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因疫情取消】5/30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混亂型依附心理社交發展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讓他們明白你會守護他的人身安全,你看見他,並深深地愛他——就算你不喜歡他的行為表現。在他難過的時候,提供撫慰,協助他得到平靜。最終,將為他的生命深處創造出穩固的心理安全感——因為他感受到了生命的安全、被看見、被撫慰。
當孩子知道他擁有你的支持——你永遠在他背後挺他、愛他——這便創造了他們所需要和仰賴的安全。這種有力的依附關係形成一座安全堡壘,孩子可以從這裡出發去冒險,因為他知道,如果旅途變得太過困難,他永遠可以回來,而你會在這裡支持他。藉此他們培養出自信和毅力,敢踏出舒適圈,去嘗試新的、不舒服的甚至是可怕的事物。
深厚的親子關係能培養出韌性的另外一項理由是,當你固定花時間和孩子相處,你會對他們得到更深的瞭解。於是,你能敏銳地辨認出徵兆——不論是情緒方面的或身體方面的——在你的孩子即將跌出綠色安全區邊界,需要人幫助他回歸中心的時候。
取自《Yes Brain!和孩子一起說好!》
*****************************************
剛好今天要跟一群朋友討論親子關係的重要性,這本書就出現了。維繫良好親子關係的重要性,不只是因為親子雙方感覺好而已,而是對於神經系統有正面的助益,這是扎扎實實的好處。
作者之一丹尼爾‧席格教授的作品,在版面上已經介紹過。他是腦科學的專家,對於正念也有相當多的研究。
這本書依序會討論四個能力:平衡力、韌性、洞察力、同理心,這四個能力對於大人孩子都重要,也能透過親子互動來培養。
這一篇談到「韌性」,我們可以暫且視為是一個人的抗壓性,這樣比較好理解。而韌性跟安全依附有相當明顯的關係,要能提供安全依附,父母自己也得要有一定的成長。
接下來會陸續分享這本書,期望各位朋友能因此獲益。祝福您!
*****************************************
促進韌性的Yes大腦策略#1:
讓孩子沐浴在四個「S」裡
【丹尼爾‧席格, 蒂娜‧佩恩‧布萊森】
就跟教養方面的任何其他事一樣,關係是建立韌性的關鍵。在提升社交、學業、情感功能這各種面向上,孩子的韌性和最終表現如何,一項有力的預測因素是,這個孩子是否曾體驗過與至少一個人——父母、祖父母或其他照顧者——的安全依附關係。沒錯!提供孩子可預期的(非完美的)、體貼的照顧,讓他們感受到連結和保護,將帶給他們的不只是更快樂圓滿的生活,還將是更多情緒上、關係上甚至是學業上的成功。
這種彼此連結的照顧方式,為孩子創造出安全型依附(secure attachment),讓你的孩子沐浴在四個「S」裡:
人身安全(Safe)
被看見(Seen)
被撫慰(Soothed)
穩固的心理安全感(Secure)
這四個「S」原則,主要的用意是讓孩子感覺到安全和受到保護,尤其是在他煩憂的時刻。讓他們明白你會守護他的人身安全,你看見他,並深深地愛他——就算你不喜歡他的行為表現。在他難過的時候,提供撫慰,協助他得到平靜。最終,將為他的生命深處創造出穩固的心理安全感——因為他感受到了生命的安全、被看見、被撫慰。以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重複得到安全型依附的經驗,能讓大腦創造出最理想的連結方式,讓上層大腦得到良好的發育,孩子在人生的各方面都將更有安全感。當我們經常性地(不是完美地)提供孩子這四個「S」原則,孩子的綠色安全區會擴展,他們將越來越有能力獨立處理問題。
理由很明顯:當孩子知道他擁有你的支持——你永遠在他背後挺他、愛他——這便創造了他們所需要和仰賴的安全。這種有力的依附關係形成一座安全堡壘,孩子可以從這裡出發去冒險,因為他知道,如果旅途變得太過困難,他永遠可以回來,而你會在這裡支持他。藉此他們培養出自信和毅力,敢踏出舒適圈,去嘗試新的、不舒服的甚至是可怕的事物。
深厚的親子關係能培養出韌性的另外一項理由是,當你固定花時間和孩子相處,你會對他們得到更深的瞭解。於是,你能敏銳地辨認出徵兆——不論是情緒方面的或身體方面的——在你的孩子即將跌出綠色安全區邊界,需要人幫助他回歸中心的時候。
有可能,你的孩子是一個情緒內化者(internalizer)。也許你看見她抽離或迴避社交活動,你會認出這可能是她正感覺到不自在,而啟動了「撤退」迴路的徵兆。或是她可能對自己要求太高了。無論理由是什麼,她開始封閉自己,變得僵化,走向藍色陷落區。又或者你的孩子更傾向是個情緒外化者(externalizer),比起情緒內化型的孩子那樣消極、內向,他不會向內塌陷,而是會向外發作。他可能會大發脾氣、叫喊、無禮,或做出具有攻擊性的行為。他會出現明顯的混亂徵兆,顯示出他正走向紅色警戒區。
在這樣的時刻裡,由於你和孩子之間深厚的關係,你會擁有看穿他所需的能力。你能夠在孩子狀態改變時,充滿覺知地保持陪伴,並決定如何回應。你也能夠決定,該給出多少推力還是倚靠,或者是否要直接介入,還是保留態度,讓孩子在挫折與困難中再多打滾一會兒,好讓他們的綠色安全區持續擴展。
什麼時候該推一把、什麼時候該讓孩子靠一下,怎麼決定才最好呢?這個問題起先可能會有些令人不知所措。然而經過一些練習、一些嘗試,和難免會犯的幾個錯誤之後,相信你一定會發現這個鍛鍊Yes大腦的方法確實很好用。就好像那句老生常談:「機會總是留給準備好的人。」學會了這些基礎知識後,會讓你的心裡有所準備,等到考驗孩子——還有你——的機會來臨,你會知道要去聆聽他們的經驗,然後用一種自然的、具有支持性的、幫助孩子建立技巧與發展資源的方式,提供推力或倚靠!
關於四「S」原則的一個好處是,其實你可能已經在每天和孩子的互動當中,不知不覺地運用了它們。所有你和孩子一起吃飯的時刻、開車帶他去公園的時刻、一起看搞笑網路影片開懷大笑的時刻,甚至是吵架鬥嘴之後互相安慰和好的時刻——所有這些經驗,都深化了你們之間的聯繫,它們也全都對促進大腦的韌性和整合有幫助。事實上,就算你不做任何其他事,只是做到讓你的孩子大多數時候都感到平安、被撫慰、被看見,擁有穩固的心理安全感,你已經做到了讓一個有韌性、整合的大腦能被培養出來的、最有威力的事。
.
以上文字取自
Yes Brain!和孩子一起說好!:正向思考的大腦:培養具有膽識、好奇心以及韌性的孩子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13985
混亂型依附心理社交發展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讓他們明白你會守護他的人身安全,你看見他,並深深地愛他——就算你不喜歡他的行為表現。在他難過的時候,提供撫慰,協助他得到平靜。最終,將為他的生命深處創造出穩固的心理安全感——因為他感受到了生命的安全、被看見、被撫慰。
當孩子知道他擁有你的支持——你永遠在他背後挺他、愛他——這便創造了他們所需要和仰賴的安全。這種有力的依附關係形成一座安全堡壘,孩子可以從這裡出發去冒險,因為他知道,如果旅途變得太過困難,他永遠可以回來,而你會在這裡支持他。藉此他們培養出自信和毅力,敢踏出舒適圈,去嘗試新的、不舒服的甚至是可怕的事物。
深厚的親子關係能培養出韌性的另外一項理由是,當你固定花時間和孩子相處,你會對他們得到更深的瞭解。於是,你能敏銳地辨認出徵兆——不論是情緒方面的或身體方面的——在你的孩子即將跌出綠色安全區邊界,需要人幫助他回歸中心的時候。
取自《Yes Brain!和孩子一起說好!》
*****************************************
剛好今天要跟一群朋友討論親子關係的重要性,這本書就出現了。維繫良好親子關係的重要性,不只是因為親子雙方感覺好而已,而是對於神經系統有正面的助益,這是扎扎實實的好處。
作者之一丹尼爾‧席格教授的作品,在版面上已經介紹過。他是腦科學的專家,對於正念也有相當多的研究。
這本書依序會討論四個能力:平衡力、韌性、洞察力、同理心,這四個能力對於大人孩子都重要,也能透過親子互動來培養。
這一篇談到「韌性」,我們可以暫且視為是一個人的抗壓性,這樣比較好理解。而韌性跟安全依附有相當明顯的關係,要能提供安全依附,父母自己也得要有一定的成長。
接下來會陸續分享這本書,期望各位朋友能因此獲益。祝福您!
*****************************************
促進韌性的Yes大腦策略#1:
讓孩子沐浴在四個「S」裡
【丹尼爾‧席格, 蒂娜‧佩恩‧布萊森】
就跟教養方面的任何其他事一樣,關係是建立韌性的關鍵。在提升社交、學業、情感功能這各種面向上,孩子的韌性和最終表現如何,一項有力的預測因素是,這個孩子是否曾體驗過與至少一個人——父母、祖父母或其他照顧者——的安全依附關係。沒錯!提供孩子可預期的(非完美的)、體貼的照顧,讓他們感受到連結和保護,將帶給他們的不只是更快樂圓滿的生活,還將是更多情緒上、關係上甚至是學業上的成功。
這種彼此連結的照顧方式,為孩子創造出安全型依附(secure attachment),讓你的孩子沐浴在四個「S」裡:
人身安全(Safe)
被看見(Seen)
被撫慰(Soothed)
穩固的心理安全感(Secure)
這四個「S」原則,主要的用意是讓孩子感覺到安全和受到保護,尤其是在他煩憂的時刻。讓他們明白你會守護他的人身安全,你看見他,並深深地愛他——就算你不喜歡他的行為表現。在他難過的時候,提供撫慰,協助他得到平靜。最終,將為他的生命深處創造出穩固的心理安全感——因為他感受到了生命的安全、被看見、被撫慰。以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重複得到安全型依附的經驗,能讓大腦創造出最理想的連結方式,讓上層大腦得到良好的發育,孩子在人生的各方面都將更有安全感。當我們經常性地(不是完美地)提供孩子這四個「S」原則,孩子的綠色安全區會擴展,他們將越來越有能力獨立處理問題。
理由很明顯:當孩子知道他擁有你的支持——你永遠在他背後挺他、愛他——這便創造了他們所需要和仰賴的安全。這種有力的依附關係形成一座安全堡壘,孩子可以從這裡出發去冒險,因為他知道,如果旅途變得太過困難,他永遠可以回來,而你會在這裡支持他。藉此他們培養出自信和毅力,敢踏出舒適圈,去嘗試新的、不舒服的甚至是可怕的事物。
深厚的親子關係能培養出韌性的另外一項理由是,當你固定花時間和孩子相處,你會對他們得到更深的瞭解。於是,你能敏銳地辨認出徵兆——不論是情緒方面的或身體方面的——在你的孩子即將跌出綠色安全區邊界,需要人幫助他回歸中心的時候。
有可能,你的孩子是一個情緒內化者(internalizer)。也許你看見她抽離或迴避社交活動,你會認出這可能是她正感覺到不自在,而啟動了「撤退」迴路的徵兆。或是她可能對自己要求太高了。無論理由是什麼,她開始封閉自己,變得僵化,走向藍色陷落區。又或者你的孩子更傾向是個情緒外化者(externalizer),比起情緒內化型的孩子那樣消極、內向,他不會向內塌陷,而是會向外發作。他可能會大發脾氣、叫喊、無禮,或做出具有攻擊性的行為。他會出現明顯的混亂徵兆,顯示出他正走向紅色警戒區。
在這樣的時刻裡,由於你和孩子之間深厚的關係,你會擁有看穿他所需的能力。你能夠在孩子狀態改變時,充滿覺知地保持陪伴,並決定如何回應。你也能夠決定,該給出多少推力還是倚靠,或者是否要直接介入,還是保留態度,讓孩子在挫折與困難中再多打滾一會兒,好讓他們的綠色安全區持續擴展。
什麼時候該推一把、什麼時候該讓孩子靠一下,怎麼決定才最好呢?這個問題起先可能會有些令人不知所措。然而經過一些練習、一些嘗試,和難免會犯的幾個錯誤之後,相信你一定會發現這個鍛鍊Yes大腦的方法確實很好用。就好像那句老生常談:「機會總是留給準備好的人。」學會了這些基礎知識後,會讓你的心裡有所準備,等到考驗孩子——還有你——的機會來臨,你會知道要去聆聽他們的經驗,然後用一種自然的、具有支持性的、幫助孩子建立技巧與發展資源的方式,提供推力或倚靠!
關於四「S」原則的一個好處是,其實你可能已經在每天和孩子的互動當中,不知不覺地運用了它們。所有你和孩子一起吃飯的時刻、開車帶他去公園的時刻、一起看搞笑網路影片開懷大笑的時刻,甚至是吵架鬥嘴之後互相安慰和好的時刻——所有這些經驗,都深化了你們之間的聯繫,它們也全都對促進大腦的韌性和整合有幫助。事實上,就算你不做任何其他事,只是做到讓你的孩子大多數時候都感到平安、被撫慰、被看見,擁有穩固的心理安全感,你已經做到了讓一個有韌性、整合的大腦能被培養出來的、最有威力的事。
.
以上文字取自
Yes Brain!和孩子一起說好!:正向思考的大腦:培養具有膽識、好奇心以及韌性的孩子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13985
混亂型依附心理社交發展 在 【與人相處】幼兒缺乏安全感影響到長大與人相處認識4種依附 ... 的八卦
幼年時期與父母的相處模式,會 發展 出4種類型的 依附 關係。 ... 臨床 心理 學家鄧詩琪博士... ... 幼兒時期就學兩文三語會否令小朋友感 混亂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