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營醫療服務將會長爆長有,因為......】
公營醫院服務爆煲政府就興搵藝人出黎打氣,學人賴土地不嬲唔夠同人手不嬲不足,你睇下依家政府喺新界北土地規劃攪緊乜,就知道話佢涼薄偽善係冇講錯架。
根據上年公佈既新界北初步規劃研究報告,呢個佔地成5,000公頃既邊境地區,未來重要講到明話要大力發展俾高齡陸客做「醫療旅遊」 (Medical tourism for aging PRC population),同時有估算未來香港醫療服務既就業增長,係會由2012年約79,000職位激增多13萬3千個位出黎,增幅成1.8倍好有可能就係考慮左攪呢啲「醫療旅遊」既估計。
我想好粗略咁講:條數肯定嚴重低估,如果你要將香港未來新市鎮既定位,係去服務未來全國13億人中產以上既高端銀髮市場,你要填多幾個東大嶼人工島,請多100萬個本地醫生護士都唔夠啦。
重有,我地拎成千億公帑出黎俾你收地規劃,啲私樓起到去打鼓嶺落馬洲又攪埋一站式中港醫療旅遊,你估最後規劃出黎究竟又係俾邊個?
其實香港人有咩得罪左特區政府,將未來本地醫療資源拎去賣俾高端陸客消費,依家連自己排急症閒閒地都等8粒鐘,做啲小手術有啲小市民逼左去左平啲既深圳,又口口聲聲話人力資源培養唔夠,咁你重好意思規劃啲地分哂啲醫療人才出黎服務陸客? 你當香港既普通市民全部都係死架,俾唔起錢就你死你事?
造地唔係俾你用,冇錢當你低端人口,如果你重係覺得咁樣既土地規劃係冇問題,呢個未來你係值得擁有。
--
☹️ 新界北初步規劃研究報告 http://bit.ly/2sMiw3A
🧐 幫你睇緊政府規劃,請支持規劃研究工作
https://liber-research.com/research-category/town-planning/
🌏了解更多:https://liber-research.com/about-us/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上水Sheung Shui位於香港新界北區西部,是香港最北面的主要市鎮,也是粉嶺/上水新市鎮的一部分。上水一帶原為農田,於1980年代起發展為現代化新市鎮,區內住宅和商業區以石湖墟和港鐵上水站一帶的市中心發展,是上水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也是北區的主要商業經濟中心,昔日的農田現只可在市中心北部,西南部等...
深圳市鎮 在 八鄉朱凱廸 Chu Hoi Dick Facebook 八卦
【叔叔請稍安無躁】
過去一個星期,我和選舉經理改變了宣傳方式,晨早在錦上路各個巴士站派傳單。由於八鄉南很大,要整整五天才能大致巡迴選區一圈。昨日我遲到,經理七點多來訊息,說在A村對開的巴士站被幾位大叔驅趕,其中一位更一直押他到兩個巴士站外的B村才放行。我騎單車趕到,與經理再往A村希望繼續派,因為如果連在村口巴士站派傳單也不爭取,很多選民就無法收到選舉資訊,選舉也再無公平可言。
結果,未到巴士站,叔叔再次現身阻止,經理還被推了一下。之後我們就進行了歷時十多分鐘的「討論」。
除去不斷重複「不能在呢條村派野」這句話,叔叔提出了以下的觀點:
1)我參選令鄉村出現分化;
2)如果預了輸還繼續參選就是「玩野」;
3)村民是因為耕田「搵唔到食」才出市區工作,沒有人要耕田,要耕田可以返大陸;
4)地產商囤積農地沒有錯,因為他們是真金白銀買回來,如果你有錢你也可以買,沒有錢就去搵。
把這次經歷寫下來,不是希望挑起網絡公憤,聲討村民的「野蠻」。我反過來是希望大家嘗試從叔叔的角度去理解這件事。
對老一輩「新界原居民」來說,他們的成長過程就是不斷頂住外來的壓力,守護族群利益。從早年殖民地政府以司法手段取消了土地的「永業權」、並以新地契限制在農田建屋,到戰後大規模興建水塘抽走新界農田用水,再到興建新市鎮大面積徵地,「原居民」群體每次都以強大的組織力與當局周旋,並且換取對宗族成員﹝主要是男性﹞的「補償」,包括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的利益。
在三十多年前的關鍵博奕中,鄉議局代表「原居民」選擇接受北京收回香港,自此成為親北京陣營的重要部分,換來的是《基本法》第四十條對「原居民」的保障,也即是今天被普遍香港市民視為特權的各種新界政策。
鄉事派領袖認為順利成章的是,只要「新界原居民」的特殊土地利益繼續得到北京的認可,他們就應該集體地接受甚至積極配合北京對香港的規劃策略:將新界鄉郊大規模城市化,以成就深圳和香港兩個城市的結合,令香港難以維持英治時代的自治格局。
老一輩認為這樣是既有利於鄉親和宗族利益,又符合「愛國」潮流的決定(雖然英治時期,新界很多鄉村認同的是中華民國,最終利之所趨,才團結在中共之下);至於目前鄉事派位高權重的中年一輩,城市化令他們個人名成利就,大部分在中國大陸也有生意和政治銜頭,更無反對之理由。
不過,對於新一代「原居民」來說,阿爺嗰代替整個群體做的政治決定卻不一定正確。一來在「原居民」群體中,權利和利益都不平等,而是被高度壟斷,近年更出現世襲的情況,大家看鄉議局和很多鄉委會的組成方式就可知道;二來當大好鄉土被破壞成露天貨倉、劏車場和垃圾場,造成嚴重污染,確實大大影響了鄉村生活環境,無論「原居民」還是「非原居民」都不會喜歡;三來「原居民」也是香港市民,當北京對香港自由民主制度的踐踏愈來愈嚴重,有不少年輕「原居民」不希望被鄉議局和鄉委會的利益綑綁,變相成為「出賣香港」的幫兇。
從叔叔的角度,我代表了新一波外來的壓逼,即「市區來的無業遊民」﹝NGO﹞以保育和農業之名,妨礙地主破壞農地謀利,損害「原居民」的利益。但他或許也稍稍感覺到,其實矛盾並非在於所謂「原居民」和「非原居民」之間,而是出現在世代之間,包括在「原居民」群體的內部。年輕一輩逐漸明白到,目前鄉事派這架「親北京發展主義列車」,最終不單會毀了祖宗承傳數百年的鄉土,毀了環境,整個香港也要一起陪葬。
這次我參選八鄉南區議員,正是希望包括「原居民」在內的所有八鄉居民,可以有機會用選票選擇一條細水長流,對鄉土、全香港以至全世界都有好處的永續道路,告別急功近利。我更懇切盼望,日後會有年輕的「新界原居民」站出來,把永續思想帶到各個鄉委會和鄉議局,推動體制革新。
叔叔請稍安無躁,下星期我一定會再來A村的,到時再跟你詳談。
選舉廣告 自行製作 2015年10月17日
深圳市鎮 在 Joe's investment Facebook 八卦
Joe:「如果中國的產業想要轉型,其實製造業走下坡是正常的情況,擴大民間內需才是必要的,不過中國房地產真的炒太兇了,中國政府適當的抑制房價漲勢,才能比較有效率的挪出民間企業的營運利潤,當房地產業太熱時,對一個國家的長遠經濟發展,往往不是有利的。」
當三星、Intel、LG、Nokia紛紛關閉在中國的工廠時,「愛國小將」們彈冠相慶,仿佛這些企業都是競爭中被打敗的Loser,除了這些外國企業留下的失業員工,好像大家都覺得無所謂,中國經濟有全世界最繁榮的房地產,身邊的親戚朋友不是買車就是買房,一副欣欣向榮的景象,你跟他們說外資都撤了,經濟下滑了,要趕緊做準備,他們都會覺得你是危言聳聽。
那個首先喊出「皇帝沒穿衣服」的孩子,早就被捂住了嘴巴,但是赤裸裸的資料揭示了殘酷的真相:中國國家統計局資料,2016年外資在中國固定資產的投資額僅為1211.97億,對比11年3269.81億,短短五年時間便下跌了62.94%。
根據官方估算,全部外商投資企業吸納的直接就業人數超過4500萬,更不要說靠著外資生存的無數供應廠商、上下游企業,估計人數以億計。如果外資撤離的趨勢不能制止,不知多少人要失業,多少人又找不到工作,多少人因此還不起房貸,生活跌入谷底。
外資撤走對中國製造業影響之大,可能超乎多數中國人的想像,2013年9月,高峰期多達7000人的包裝印刷企業東莞快聯達因為客戶訂單轉移到東南亞,導致老闆直接放棄工廠。
2014年,中國最大的手袋廠之一理文手袋聲稱,由於公司訂單被轉移到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2014年公司利潤劇減55%。微軟宣佈Nokia春節前將關閉中國工廠,其供應商蘇州閎暉科技也應聲倒閉。
經過二十年發展,當2008年中國取消外資優惠政策的時候,國內的內需市場已經繁榮起來,多多少少還有一些底氣。但是經過房地產大躍進、政府印鈔、鐵公基投資和貧富分化等的掃蕩,中國的內需市場已是疲態盡顯。
曾經撐起了東莞製造業半邊天的台商,在1999年前後曾經創造東莞一半以上的GDP,數量最多時有5000多家,如今已經跌至2000家,這個曾經的世界工廠,如今成為了外資撤離中國後蕭條的縮影,站在昔日繁榮的市鎮工業區,現在已是一派破敗景象。無論是常平鎮的木倫工業區、大朗鎮的大井頭工業區,還是寮步鎮的萬榮工業區,都隨處可見「廠房急租」的廣告。
都知道東莞曾經有兩大產業,吸引著全國無數年輕人投身其中,用美好的青春和辛勤的汗水換取廉價的工資,造就了今日繁榮的東莞。如今,這些人已經不再年輕,東莞也沒有地方可以再接納他們,外資逐利,哪裡有錢賺就去哪裡,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個農民工。
不過有人不認為東莞的衰落,美其名曰「轉型」,從製造業轉向基建和房地產,請搞清楚,這不叫轉型,叫竭澤而漁,這裡只列舉一些影響力較大的知名企業,在這些巨頭離開的背後,還有更多中小型的外資企業正在撤離,比如東莞、深圳的台商和港商,我們能看到的資料僅僅是冰山一角。
毫無疑問,吸引外資的能力到2011年達到1100億美元的規模之後已經到了極限,無從增長,這意味著自此之後,國外不再有新產業轉移到中國,而另一方面,中國開始興起了對外投資,這意味著中國的產業正在遷出,財富開始逃離。到2016年,終於出逃的速度超過流入速度了。
當中國經濟還沉醉在房地產「繁榮」的狂歡之時,一些清醒的人早就開始撤離,2014年是外資投資房地產開發的峰值年,總額為639億人民幣。然而從2015年開始,外資就從地產開發領域迅速撤離,當年度地產開發領域利用外資總額僅297億。這不算完,2016年1-11月累計,外資進入地產開發領域的金額僅僅只剩下132億,預計2016年全年的資料也只不過是140億上下。
僅僅兩年時間,地產開發領域的外資使用規模,就從639億,劇烈下降到140億,降幅高達78%!基本上這幾年的「經濟支柱」,不過是中國人的自嗨,如今,民間資本也玩不動了,從2015年年底開始,民間資本對於固定資產的投資增速呈直線下跌,而整體的投資增速卻還保持穩健,究竟是什麼人在往裡面「輸血」,想必大家都很清楚了吧?
這就是中國經濟目前可怕的一面:外資撤離、內資外逃、內需不振。假如不能很好解決外資撤離後帶來的失業潮問題,在房貸、教育、醫療、養老的四座大山重壓之下,很多民眾的命運將被改寫。
https://mp.weixin.qq.com/s…
深圳市鎮 在 Dd tai Youtube 的評價
上水Sheung Shui位於香港新界北區西部,是香港最北面的主要市鎮,也是粉嶺/上水新市鎮的一部分。上水一帶原為農田,於1980年代起發展為現代化新市鎮,區內住宅和商業區以石湖墟和港鐵上水站一帶的市中心發展,是上水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也是北區的主要商業經濟中心,昔日的農田現只可在市中心北部,西南部等村落找到。上水因靠近中國大陸邊境,為大陸居民進入香港的首站,因此區內不論假日均有大量深圳一帶自由行旅客和水貨客在區內消費和從事水貨活動,使到區內人流和商業活動增加,為區內居民正常生活造成滋擾,上水的區內民生店鋪和小店都變成了藥房,而政府亦無積極解決居民需要,因此曾觸發多次示威而表達不滿。上水與粉嶺、沙頭角、打鼓嶺組成了北區,其中上水和粉嶺已發展成為粉嶺/上水新市鎮。上水一帶以低地和丘陵為主,高山不多。根據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出版的《香港文物》,上水區內的上水華山曾出土新石器時代及兩漢時期的文物。而根據《北區風物志》(1994年)記載,上水及粉嶺一帶古稱「雙魚市」,因上水北面有一條「雙魚河」。自廖族於元末由福建遷來廣東南部之後,子孫漸漸散居於今新界橫眉山、嶺下、小坑、雙魚、福田、上水一帶,並建成村落。傳至對風水有認識的七世祖廖南沙,倡言必須聚族而居,後代子孫方可昌盛。乃根據風水學說追尋「龍脈」,選定龍口地形像鳳之處,合力鑿池(即護城河)築城,建成「圍內村」(今上水鄉老圍);號召廖氏三房子孫盡徙圍內居住。由於圍內村立於梧桐河之上,廖氏族人便稱其為「上水鄉」,漸漸「上水」便成了附近一帶地方的名稱。上水與粉嶺、打鼓嶺和沙頭角同屬於1979年成立的北區行政區。並在1980年代開始發展現代化新市鎮。上水發展主要是在港鐵上水站一帶的市中心,由附近屋邨前往鐵路車站一般都在15分鐘步行時間內。昔日,附近村民會集中在石湖墟進行交易。雖然現在上水已經發展成為新市鎮,但由於石湖墟鄰近鐵路車站及巴士總站,所以並沒有因為發展而衰落,人流反而更多。尤其自由行政策後,經常有自由行旅客和水貨客往來上水及深圳購買日用品和走運水貨。古洞不但是地區名稱,亦是一條村。在青山公路旁有古洞村公所。古洞村不是原居民村,大部分村民在1949年前後,從內地逃難而來,因親戚朋友的關係,定居古洞村。這位置一帶又稱石仔嶺。有那裡開廠的人表示稱為石仔嶺是由於挖到地下深處,滿地都是石仔。泥不夠肥沃作耕作。沿河上鄉路一直北行,至河上鄉排峰路交界轉入河上鄉排峰路直上,便可到達河上鄉。村公所旁邊是鄉村式酒樓,成為了村民飲茶及的士司機吃午飯休息的地方。從前由於古洞是墟市,曾有四、五間酒樓。石仔嶺花園 位於新界上水古洞附近位置,前身是英軍軍營,後來被改建成多幢 安老院 舍,由於環境清幽,因此不少郊遊人士都會到來稍息,成為了該處的一個景點 。石仔嶺花園有古洞「老人村」之稱、由前英軍石仔嶺軍營改建的石仔嶺花園,園內有十六間樓高兩層合共廿五棟安老院舍,已有十六年歷史,有近一千二百長者入住,但因政府發展新界東北而面臨「滅村命運」。

深圳市鎮 在 Dd tai Youtube 的評價
荃灣古稱為「淺灣」,據說是因該處海灣水淺而得名,傳說南宋皇帝宋端宗曾於南逃時停駐於此地。「淺灣」一名亦屢見於明朝和清朝的地圖和文獻,包括新安縣志等。1669年(清康熙8年),遷界令一度放寬時,大批客家人遷入荃灣,沿青山道成立大約26個村落,其中最早建立的有老圍村。1786年(清乾隆51年),三棟屋由陳姓在廣東的支系所建立,成為香港最古老的圍村之一。19世紀末,當時約有3000人的荃灣分為4個「約」:海壩、葵涌、青衣及石圍角,4約首領組成「荃灣安全局」,維持荃灣地區的治安。1898年,清政府和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深圳河以南一帶納入港英政府,荃灣便成為香港的範圍。英國租借「新界」後,把新界分成「八約」管治,當時荃灣屬於「九龍約」。1906年,政府開始成立「理民府」制度來管治新界,把新界分成南北兩約,荃灣以北之地歸「北約」,荃灣則屬「南約」,所在地設在香港島。1941年12月,日本領佔香港,荃灣被歸入九龍,自成一區稱為「荃灣區」。1948年,立法局通過「新界行政法例」,荃灣再次歸入「南約」管轄。1950年代,由於國共內戰,使中國大陸大批民眾湧入香港,因此同時引入大量資金、技術及廉價勞工,荃灣亦在德士古道、楊屋道及柴灣角一帶興建多間工廠,令當時的荃灣工業發展蓬勃。1959年,四季大廈正式入伙。1966年,荃灣從「南約」分治出來,獨立成約,稱為「荃灣約」。1970年代初,香港政府通過「荃灣發展計劃」,並將進行大規模填海工程,興建多個公共屋邨及基本建設。1973年,仁濟醫院啟用。1977年,政府宣佈在新界成立不同地區的諮詢委員會,在荃灣設立「荃灣地區諮詢委員會」,鞏固了日後成立「荃灣區議會」的基礎。1980年,荃灣大會堂啟用,成為香港第三個大會堂。1981年,荃灣區議會成立。1982年,地鐵(今港鐵)荃灣綫正式伸延至荃灣站,1982年5月10日才正式投入服務。1985年,葵涌及青衣區議會成立。1987年,三棟屋博物館完成修建工程,加設了博物館設施,供市民免費參觀。1990年,城門隧道正式通車,荃灣公共圖書館啟用。1991年,荃灣海濱公園啟用。1996年,德華公園展覽廳正式啟用。1997年,城門谷公園啟用。1998年,地鐵(今港鐵)機場快綫及東涌綫正式投入服務,香港國際機場、青馬大橋、汀九橋、汲水門大橋及大欖隧道落成啟用,由於鄰近機場及大欖隧道間接加速荃灣區的發展,城門谷運動場及荃灣公園亦啟用。愉景新城建成,楊屋道球場關閉。2000年7月,荃灣經青衣到中環的小輪航綫,因客量少而停辦。2003年,九廣西鐵(今港鐵西鐵綫)荃灣西站通車。2005年,地鐵(今港鐵)迪士尼綫正式投入服務,香港迪士尼樂園亦落成。地產商亦紛紛在區內興建多項高級酒店及住宅項目。2007年,如心廣場建成,是當時全香港第五高的樓宇。現時則是全香港第六高樓,但仍保持著全新界第一高樓的位置。2008年7月31日,荃新天地開幕。同年10月,如心廣場商場對外開放。2009年11月底,「荃灣行人天橋網絡擴充計劃」動工,連接港鐵荃灣西站及荃灣站一帶的行人天橋網絡,並延伸至荃灣東部關門口街及至西部的大涌道,2013年中啟用,成為全港規模最大及最長的行人天橋系統。2011年9月16日 政府慶祝荃灣新市鎮成立50週年,在藍巴勒海峽舉行了歷時20分鐘的煙火匯演。

深圳市鎮 在 SIMON廚房 Youtube 的評價
元洲仔大王爺廟是香港一座廟宇,位於新界大埔區元洲仔,鄰近現時的前政務司官邸,建於清朝中葉。大王爺廟是大埔的一座水神廟,大王爺是王爺神,亦曾是昔日大埔的鶴佬漁民敬奉之鄉土神、水神。隨著地方發展,元洲仔已完全改變,再無艇戶棚屋,漁民不少已遷進高樓大廈,但鄉民仍敬神不絕。每年農曆五月初六開始(正誕在初八),為大王爺誕,在天后宮前風水廣場有神功戲賀誕,各花炮會及信眾,都會在這幾天來到戲棚神壇參拜,為大埔區的一大盛事。其中部份花炮會,為了方便村民信眾,選擇在周日舉行慶祝活動。
歷史:
大王爺的前身,為深圳河北岸的赤尾村村民,於清朝中葉期間,在元洲仔北岸豎立的一塊碑石,附近的水陸居民往往向此碑文燒香祝禱,認為十分靈驗。因此到了清朝末年,由大埔五姓漁民發起募捐(五姓分別是蘇、徐、李、鍾及石)。他們組成「僑港惠陽蘇徐李鍾石姓宗親聯會」,在現址移碑建廟。該廟在1988年曾進行重建,2014年又由大埔五姓漁民籌款重建。
神誕:
在1930年代開始,每逢農曆二月初五、二月十五及五月初六,大王爺廟都會慶祝大王爺誕,其中五月由初六起便會搭棚演粵劇及白字劇,神棚設於汀角路「風水廣場」近大元邨,還有巡遊及抽花炮等活動,初六稱為「請神」,初八為「正誕」,直到十五早才送神回廟,是大埔區水陸居民一大盛事。
鶴佬賀誕是具特色的傳統活動。醒獅部分除了一般的龍獅外,還有鶴佬麒麟、客家麒麟、金獅和貔貅,共計三十多頭動物。其中鶴佬麒麟,舞動者隨著鑼鼓嗩吶的伴奏樂聲,大動作地不停轉動,儼如民間音樂表演。現場還有功夫表演。隊伍由集合地點的大元邨泰欣樓,遊行穿過大埔新市鎮的街道,走至風水廣場,令沿途市民都感受到節日氣氛。
另外一個節目是婦女表演傳統風俗的陸上扒龍舟。婦女穿戴著自製的頭飾服裝,在鬧市中遊行表演,亦有人放懷高歌,表演傳統鶴佬歌曲。神功戲方面,除了粵劇外,亦有潮劇地方戲曲的白字戲。但抽花炮活動不是在同日進行,而是定在農曆五月十三的神功戲中舉行。

深圳市鎮 在 深圳市 - 求真百科 的八卦
抗日戰爭期間,縣治曾遷至東莞縣石馬鎮。1941年,日軍試圖從深圳跨過羅湖橋占領香港,駐港英軍遂將橋拆毀,以阻止日軍入港[43]。 ... <看更多>